1.三诗词三首(四下新常规备课)-LJJ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春晓》、《寻隐者不遇》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的描绘,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教学难点1. 对古诗词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

3. 学生对古诗词韵律和节奏感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古诗朗诵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图片资料:展示古诗中的自然景象,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意境体会:通过图片展示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古诗学习的要点,强调古典文化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和作者- 诗歌原文- 重点词汇解释- 诗歌译文- 诗歌意境和哲理要点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

1.古诗词三首(四下新常规备课)-LJJ

1.古诗词三首(四下新常规备课)-LJJ

• 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忆江南》。 • 课外搜集阅读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词,深入了解课文中的诗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ān
江南好, 熟悉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蓝草,叶可 提取青蓝色 染料
•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 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 的了解。春回大地的时 候,百花盛开,每当太 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 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 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 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 照,所以红花更红,像 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 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 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 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看到 湖面
君山
联想 镜未磨 银盘 青螺
比喻 湖面 湖面
比作 比作
铜镜 银盘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词牌名
唐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 (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 进士,元和三年(808)拜 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 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 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 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 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 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 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 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 后世影响甚大。 •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 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描写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1.《江南春》2.《静夜思》3.《春晓》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江南春》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美丽的古诗《江南春》。

你们知道江南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2.诗题解析《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江南春,就是春天的江南。

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春天的江南更是美不胜收。

3.诗的内容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裂石穿云忽一径,穿花踏影复前瞻。

4.诗的朗读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江南春的美丽。

5.诗的讲解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水的壮美、花木的繁茂,以及云水的变幻。

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6.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静夜思》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江南春》,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古诗《静夜思》。

2.诗题解析《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静夜思,就是夜晚安静时产生的思绪。

3.诗的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诗的朗读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夜晚的宁静。

5.诗的讲解这首诗通过明月、霜、抬头、低头等细节,表现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中的明月象征光明,思念象征家乡。

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春晓》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静夜思》,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春晓》。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欣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型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感受力,让他们能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出示课题,板书《古诗词三首》,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 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欣赏古诗1. 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欣赏古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朗读古诗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正确表达诗歌的情感。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板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登鹳雀楼二、望庐山瀑布三、绝句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默写。

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三首》,具体包括《静夜思》、《寻隐者不遇》和《登高》三首脍炙人口古诗词。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解古代诗人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 学习诗词中生字词,解诗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3.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正确朗读、生字词学习、诗词内容理解。

难点: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词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词,解诗词内容,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分析诗词背景,让学生解诗人创作动机。

(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词,指导朗读技巧,感受诗词韵律美。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诗词,如《静夜思》,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和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和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词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内容:三首诗词全文,生字词,诗词意境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200字感想。

2. 答案:(1)课后自行检查,确保熟读并背诵。

《静夜思》感想:这首诗描绘一个寂静夜晚,诗人独自在床前思考。

月光照耀让他想起家乡美好,不禁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这首诗让我感受到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同时也让我明白珍惜时光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提高他们文学素养。

1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词中的优美景色和生动形象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语,展开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中的生活美、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内容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二月二日偶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游园不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美好画面。

难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文本、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分享喜欢的诗句。

2. 提问: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谈论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词中的美好画面。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表达手法等。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毕竟西湖六月中”等。

3.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语,进行想象描绘,感受诗词的美好画面。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交流、学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古诗词三首《二月二日偶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描绘。

22.古诗词三首(四下新常规备课)-LJJ

22.古诗词三首(四下新常规备课)-LJJ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一)品读美景
1.同学们,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轻声读第一首,看看画面上都有什么?哪一处的风景最令你陶醉,就在它的旁边写一写感受。
2.来,我们交流一下:诗中都有哪些景物啊?你们来说,老师来画,好吗?(板画各种景物)
3.你看,这不就是一幅乡村春耕图嘛!诗中哪一处风景最令你陶醉?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2.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还有什么不懂的?(同学互助解疑,有困难的,师点拨)
3.从古诗中,你发现作者都写了哪几个画面?(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耘田图、绩麻图、种瓜图)
三、写画
1.能不能照着我们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选择一幅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呢?老师送你几招:1、注意写出人物的活动和对话;2、要有周围环境的描写。试试看,好吗?
(板书“乡村四月”)读读。(生齐读)读得柔一点,轻一点儿,就更美了!再读。
了解作者
真好听,你们一定知道他的作者是——(让生接)翁卷。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
师补充:翁卷是我们浙江温州的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很有才华,被称为“永嘉四灵”之一,但他一生不曾做官,因为他太喜欢田园生活啦。
二、读出画面,品味诗情(第一首)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静夜思》2.《春晓》3.《寻隐者不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2.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音乐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生字词卡片3.诗词朗诵音频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堂初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词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解析三首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意境。

(2)对比三首诗词,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3.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分析字词在诗句中的作用,理解诗人的情感。

4.诗词朗诵学生跟读诗词,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七、作业设计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字词在诗句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通过诗词朗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今后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我们需要明确小组讨论的目标和任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可以拼字本课中"螺""或言"等生字,可以写下"亭""庭""潭""螺""或言"5个生字,认知"闲""贱""和""或言"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收集、诵读别的描绘山水风光的古诗。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存有感情地朗诵、诵读三首诗,口诀《红尘敬亭山》《盼洞庭》。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利用注解合议诗意,图画扭扭捏捏疑点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过来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雄伟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够用详细的话语了解你所看见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交流复习中的疑点,组内答疑。

1.抄写生字。

2.读、腰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每首诗所整体表现的幸福意境及表达方法,诵读、口诀。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低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泪眼两神气--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中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三首古诗词:《春晓》、《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2. 理解诗词的意境、主题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其意境和主题。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古诗词文本。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古诗词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其大意。

2.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诗词中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春晓》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2. 讲解《静夜思》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3. 讲解《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2. 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阐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春晓》、《静夜思》、《望庐山瀑布》2. 意境和主题:对比分析三首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3. 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分析三首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作业设计:1. 抄写《春晓》、《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1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

《望洞庭》中的镜未磨。

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及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三首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词的理解:由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上遇到困难。

2. 诗词的背诵: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才能熟练掌握三首古诗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教学笔记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教师逐句讲解三首古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 诗词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4. 诗词背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词,通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三首》2. 诗词登鹳雀楼、静夜思、题西林壁3. 诗词作者:王之涣、李白、苏轼4. 诗词内容:逐句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全文5.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作业设计1. 诗词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三首古诗词,家长签字确认。

2. 诗词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三首古诗词的意思,写在作业本上。

1《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难点: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古诗词文本。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巩固记忆。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三首古诗词。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每首古诗词进行讲解,解释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集体朗读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学生进行背诵,巩固记忆。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进行古诗词填空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2. 学生进行古诗词默写练习,提高记忆能力。

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将课堂背诵的古诗词向家长展示,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2. 学生回家后,完成古诗词填空练习和默写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讲解中,可能对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

这一部分对于整个教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七言绝句。

本课选取了诗集中的三首,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田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这三首诗分别是《春日》、《夏日田园杂兴》、《秋日田园杂兴》和《冬日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社会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写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之意。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2.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效果。

3. 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绘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四季的田园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音频,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理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4.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和亮点,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创作与实践: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春晓》、《寻隐者不遇》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的描绘,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春晓》、《寻隐者不遇》和《登鹳雀楼》的内容及意义,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词汇理解:一些古诗词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其古义。

2. 意境体会: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和插图。

- 古诗词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

- 朗读材料:准备好三首古诗的标准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古诗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3. 朗读与分析:让学生跟读标准录音,教师对诗句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词和句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提升:教师总结三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作者与背景:分别介绍《春晓》孟浩然、《寻隐者不遇》贾岛、《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背景。

- 诗句解析:选取每首诗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标注生词和关键意象。

- 主题与意境:概括每首诗的主题思想,描述其意境特点。

作业设计- 朗读练习:要求学生课后熟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三首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这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色、夏天的田园景色以及农村的生活场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

2. 检查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古诗词的掌握情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诗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朗读与背诵(5分钟)1. 让学生朗读三首诗词,注意语气和节奏。

2. 学生互相检查背诵,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

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词,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首小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画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 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存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差不多上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扬: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向往。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爱好,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尽云闲
两不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够,也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让学生介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用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二、读一一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 (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 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同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本课我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在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题目的意思连起来是什么?
(2)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2.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了吗?
《温州市新常规》教学设计
平阳县鳌江小学 林甲坚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2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可能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孤独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同时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为: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看着我,我们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1.对“江花”的理解。
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性。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1)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到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2)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枚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词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促悟,对话人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明意、人境,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
(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
四、补充阅读,拓展延伸。
补充《忆江南》的另外两首,欣赏美妙之处。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边读边想象画面,也可以画一画。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看往释理解诗句。
(3)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4)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5)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先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古诗,并默写。
2.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来赞美她。
(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作业设计
1.在生字书写本上写生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3.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4.默山 望洞庭
众鸟高飞尽 宁静、和谐
孤独寂寞 陶醉其中
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借景抒情的,由于在低段学生都有接触过了,因此学生朗读都比较轻松,难点在于理解诗人的感情.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重点理解:“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三、议一一研讨探究 。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 日出 江花红胜火 ” 中“江花”的理解 ;二是江南 究 竟“好”在哪里? (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的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作者曾经观光游览的当地的美丽风景。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这三首诗词同是写江南的自然风光,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内外作业。
(1)在生字书写本上写生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3)搜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词、图画等资料。
波光粼粼的潭面:平静的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5.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学生谜)
3.过渡:是啊,洞廷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多媒体出示诗和师朗诵)
4.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湖光、秋月、潭面、君山、玉盘、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朦胧迷人的湖光、柔美似水的秋月、波光粼粼的潭面、苍翠欲滴的君山、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 “两相和”)
猜一猜,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