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到底是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新教材高中生物6.3.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堂检测素养达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概念·诊断】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①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有生殖隔离②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③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④环境能使生物发生进化,而生物不会使环境发生进化⑤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解析】选①③④⑤。
地理隔离也会使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①不合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②合理;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③不合理;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使环境中增加了氧气,环境也发生了进化,④不合理;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⑤不合理。
2.(2019·山东学考真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析】选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3.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突变和选择因素不同,其基因组成可能会朝不同方向改变,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选D。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有生殖隔离;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4.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是( )A.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选D。
初中生物教学--《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物种的过程。
教材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
地理隔离形成了差异,其实质是因为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当这一差异越来越大时,形成生殖隔离,通过分析,使学生感悟生物进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
教材中的材料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构建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以系列的问题推进教学进程,以教师讲解、讨论、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
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呢?什么是物种呢?讲述: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物种的概念下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物种?与种群的关系?学生通过实例明确了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后,自然也就清楚了地理隔离。
问:为什么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讨论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
问: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组织学生想象教材中的两个鼠群的隔离,并进行讨论,学生会说出许多种情况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
教师可进行总结说明以拓展隔离的种类。
组织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并回答书中的问题。
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四、板书设计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物种1物种的定义2种群与物种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隔离的种类2物种形成与隔离第 1 页共3 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6章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6章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学习目标] 1.掌握物种、隔离等相关概念。
2.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1)概念: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常见类型项目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①不能相互交配;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同种生物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3.新物种的形成过程地理隔离⎩⎪⎨⎪⎧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②不同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自然选择⎩⎪⎨⎪⎧①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生殖隔离{ 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判断正误(1)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通过杂交可产生三倍体西瓜,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 )(2)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 )(3)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4)生物进化了一定会形成新物种()(5)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6)新物种的形成一定经过地理隔离()答案(1)×(2)×(3)×(4)×(5)√(6)×解析(1)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不育,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
(2)地理隔离也会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的是同一物种。
(4)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6)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任务: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在不同岛屿上形成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不同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者们提供的资料,可将分布区重叠的和相邻的种形成归纳为两种可能的方式:①两阶段的种形成过程。
在一个遗传上连续的群体之内首先发生种内分异,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种内分异的积累而最终在群体内产生生殖隔离的新种。
②一步“跳跃”的过程。
新种从母群体中突然产生,即通过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或其它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与母群基因交流阻断的新类型或新种,一举而达到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原因:复杂生命的进化其实付出了重大的能量代价,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同样质量的生命活动。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存在一种氧化的大气环境,地球上生命可能还停留在能耗少的简单生命形态(细菌)。
因为厌氧食物链的生长效率为好氧食物链的1/4,而氧气应该允许地球上更长食物链的存在。
微生物的质量虽小,但单位体重的代谢速率却很快。
因此,如果代谢速率是最强烈的选择压力,那微生物就会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是在分解者的世界中微生物得以独霸天下的缘由。
由于能量(利用)沿食物链逐级衰退,因此,食物链的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好氧),就允许越长的食物链存在。
这样,有氧食物链的出现就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化(因此物种多样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能量学基础。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者们提供的资料,可将分布区重叠的和相邻的种形成归纳为两种可能的方式:①两阶段的种形成过程。
在一个遗传上连续的群体之内首先发生种内分异,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种内分异的积累而最终在群体内产生生殖隔离的新种。
②一步“跳跃”的过程。
新种从母群体中突然产生,即通过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或其它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与母群基因交流阻断的新类型或新种,一举而达到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原因:复杂生命的进化其实付出了重大的能量代价,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同样质量的生命活动。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题型专练,含答案)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③④⑤答案 B解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①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⑤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⑥错误。
2.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D.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答案 D3.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和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 C4.如表所示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 C解析由表可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随时间的推移,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该种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故1970年Aa基因型的频率不是18%;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易错点20 生物进化(解析版)

易错点20 生物进化关于生物进化的考题,多数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殖隔离、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适应性、协同进化等概念,这类试题难度度不大,但是易混易错。
对概念的涵义不理解、不能准确获取已知有效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
易错陷阱1: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
不理解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的涵义和本质造成误判。
易错陷阱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误认为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是先有地理隔离,然后出现生殖隔离;没有理解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改变和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错判。
易错陷阱3: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方向。
不理解变异是不定向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造成误判。
易错陷阱4:适应性的形成。
不理解环境是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导生物产生变异造成误判,没有抓住适应性形成的要领是“变异在先、选择在后”造成误判。
易错陷阱5:遗传平衡定律。
没有掌握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和条件造成误判或相关计算错误。
例题1、(2022湖北卷·T15)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
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
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B. 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C. 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D.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解析】A、病毒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项错误;B、人类本身存在变异,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项错误;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项错误;D、在细胞中新冠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项正确。
2023年高考试题真题—生物(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局部包括20 题,每题2 分,共计40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糖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洁的化合物B.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果糖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D.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详解】单糖是最简洁的糖类,不能水解为更简洁的糖类,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 错误;细胞识别与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有关,而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C 错误;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即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糖类,且细胞壁的构造成分也是糖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 正确。
【点睛】此题考察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识记和理解糖类的分类、功能以及动植物糖类的不同点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脂质与人体安康息息相关,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分布在内脏器官四周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B.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膜蛋白而导致溶血C.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D.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四周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 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取。
高中生物进化与遗传知识点测试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进化与遗传知识点测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 选项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选项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选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 选项正确。
2、某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 30%,Aa 个体占 60%,aa 个体占10%。
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 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比例分别为()A 45%、30%、25%B 50%、40%、10%C 425%、35%、225%D 55%、30%、15%【答案】C【解析】AA 个体占 30%,自交后代都是 AA,占 30%。
Aa 个体占60%,自交后代中 AA 占 60%×1/4 = 15%,Aa 占 60%×1/2 = 30%,aa 占 60%×1/4 = 15%。
aa 个体占 10%,自交后代都是 aa,占 10%。
所以自交后代中 AA 占 30% + 15% = 45%,Aa 占 30%,aa 占 10% + 15% = 25%,C 选项正确。
3、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B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C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 基因的频率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B【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而不是基因型频率改变,A 选项错误。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B 选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判断题汇总(带答案)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易混易错汇总1.(必修2 P5“相关信息”)在孟德尔提出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必修2 P5正文拓展)孟德尔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并证明了遗传因子就是基因。
(×)3.(必修2 P6“探究·实践”)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4.(必修2 P7正文)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5.(必修2 P7“科学方法”)“演绎”就是进行测交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证明假说正确。
反之,则证明假说错误。
(×)6.(必修2 P10“旁栏思考”)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其性状的数量比都是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
(√)7.(必修2 P11 图18)F2中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类型,称为重组类型,重组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38。
(√)8.(必修2 P11 表12)F1(YyRr)产生的雌配子(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YR∶Yr∶yR∶yr=1∶1∶1∶1,此比例是雌雄配子之间的数量比例。
(×)9.(必修2 P11 图19)测交实验结果只能证实F1产生配子的种类,不能证明不同配子间的比例。
(×)10.(必修2 P11表12)在孟德尔的F1(YyRr)与yyrr测交实验中,也进行了正反交实验,并且结果都与预期结果一致,接近1∶1∶1∶1。
(√)11.(必修2 P18“问题探讨”)果蝇常作为遗传学上的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生长周期短,繁殖快,染色体少且容易观察。
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脂肪鉴定的操作步骤依次是切片→制片→染色→洗去浮色→观察C.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D.常用番茄、苹果等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二倍体西瓜经一定浓度秋水仙素诱导,可得到四倍体西瓜,从而产生新物种3.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男孩(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断定控制此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可以排除控制此病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C.可以断定该男孩的母亲是杂合体D.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正常的概率是1/25.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是细胞的最外层结构B.高等动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不会形成纺锤体C.含叶绿体的细胞内色素均存在于原生质层内D.用含32P的培养基可直接标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细胞生物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B.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C.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大分子物质的自由转运D.在mRNA合成的同时都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图甲是某学习小组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因素”的实验装置,灯为冷光源。
高中生物(新教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中⽣物(新教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协同进化与⽣物多样性的形成》导学案+课后练习题第3节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第4节协同进化与⽣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习⽬标] 1.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
2.结合具体实例概述⽣物的协同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然状态下相互□01交配并且产⽣□02可育后代的⼀群⽣物称为⼀个物种。
2.隔离(1)□03不同物种之间⼀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04可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为□05⽣殖隔离,例如马和驴交配产⽣不可育的螺,故马和驴为不同物种。
(2)□06同种⽣物由于□07地理障碍⽽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08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09地理隔离。
(3)地理隔离和⽣殖隔离都是指□10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然条件下基因不能□11⾃由交流的现象,这⾥统称为□12隔离。
3.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2)结论□2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醒种群与物种的关系(1)⼀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种鲫鱼可以⽣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个个被陆地隔离的不同种群。
(2)同⼀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不同的亚种,进⽽形成许多个新物种。
问题探究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是同⼀物种?提⽰:设计杂交实验,是否能产⽣可育后代,即是否存在⽣殖隔离。
问题探究⼆倍体西⽠和四倍体西⽠是不是同⼀物种?为什么?三倍体西⽠是不是⼀个物种?为什么?提⽰:不是。
因为⼆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的三倍体不可育,存在⽣殖隔离,所以不是同⼀物种。
三倍体西⽠不是⼀个物种,因为⾃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产⽣可育后代。
问题探究新物种的形成⼀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吗?提⽰:不⼀定,但⼀定要经过⽣殖隔离,如低温造成某植株染⾊体加倍形成新物种,没有经过地理隔离。
[例1]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发⽣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河道的改变使同⼀种群的⽣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殖隔离,⽣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解题分析河道的改变使⼀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B、C两种群的⽣物成为了两个物种,A错误,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有关,还与突变和基因重组等有关,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殖隔离,⽣殖隔离未必就⼀定源⾃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的形成过程,D错误。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7章 第3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沟通的现象。
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4.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是新的物种形成的标志。
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进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7.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受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8.最早消灭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消灭的,它们也生活在海洋中;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9.恐龙是在白垩纪末灭亡的。
物种灭确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简单的。
恐龙的灭亡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10.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一、隔离与物种1.物种的概念:是指分布在肯定的自然区域,具有肯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之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然沟通的现象。
(2)常见类型。
①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②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的现象。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地理隔离。
(1)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消灭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且不同种群之间不发生基因沟通。
(2)外因:各个岛屿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
高中生物题目

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 )2.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
( )3.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 )4.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之故。
(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6.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 )7.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分布。
( )8.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9.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 )11.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针叶林→北极苔原,动物多样性依次减少,动物数量易变性依次加大,冬眠动物数量依次增加。
( )12. “生态系统”代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的形成往往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然后达到生殖隔离后就形成不同的物种。
但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2.√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的过程。
进化一定发生基因频率,但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生物进化。
3.×突变与自然选择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重组如AaBb 自交,各个基因的频率并没有发生改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就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群体着存在着两种变异即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农药选择导致抗药性个体适应环境并保存下来,通过遗传将这种适应性变异保留并加强。
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2第6章 第3节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
(4)若由于某种原因,二倍体的c加倍成了四倍体的e,那么c、 e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吗?这说明什么?
提示:二倍体的c与四倍体的e杂交,其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 是不育的,所以二者存在生殖隔离。这说明不经过地理隔离 也能产生生殖隔离。
?
归纳提升
1.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比较项目 种群
物种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
?
解析: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 两个种群”和图示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 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 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 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过程 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 进化提供原材料。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 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 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过程中,都需要d 环节。
?
3.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被地理障碍分隔为a1 和a2两个种群,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 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 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 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 不同物种 答案:B
?
(5)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综上,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 隔离。 【思考】 长期的地理隔离是否一定会形成生殖隔离? 提示:不一定。只要不同种群的个体间能交配并且产生可育 的后代,就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6-3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微训练2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食草动物 B.生活在某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 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 答案:B
一 物种
重难归纳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 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重难归纳
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 小种群重新相遇,可能会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物种间基因交流就不能进 行,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3)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 的质变阶段。
(2)常见类型
项目
发生范围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
结果 ①一般不能相互交配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 后代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微思考1能进行交配的两个生物个体是同一个物种吗? 提示:不一定。
微判断1基于对物种概念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是一个 物种。( √ ) (2)不同物种的生物一定不能产生后代。( × ) (3)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定是同一物种。
(×) (4)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通过杂交可产生三倍体西瓜, 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 × ) (5)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 )
微训练1如果有两个小群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 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它们的食物种类要相同 B.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 C.它们的毛色一定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第二课时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课时 隔离和共同进化复习上节课内容,eg :某一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问该人群中杂合子的概率?解:aa=100001→a 的基因频率P=1001 A 的基因频率Q=1-1001=10099 Aa 的基因型频率=2PQ=2×1001×10099=10000198 遗传平衡定律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状态的种群,需要满足许多苛刻的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在自然界中,必然或有基因突变的发生,必然会有个体的迁入迁出,也必然会有自然选择和非随机的交配,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而我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史必然的。
而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我们说遗传能保证一个物种稳定的延续下去,而变异能够使一个物种不断的发展和进化。
变异分为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两种。
不可遗传变异:有环境因素造成的变异,遗传物质未改变,无法遗传给后代。
Eg :晒太阳变黑:夫妻黄种人,晒太阳变黑了,生下的小孩是黄是黑?是黑人的话,这孩子就不是她老公的了。
种植物,水肥充足,穗大饱满,但是这是无法遗传给后代的。
很显然,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对进化没有太大的意义,在此,也没有研究价值,我们不作考虑。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本质的DNA 改变了),通常能够遗传给后代,并由可能在后代中得以体现的变异,这种变异才能真正为生物进化做出贡献,因此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板书)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定向){有利变异积累,不利变异淘汰}→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定向)因此,真正能够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进化的最终目标是产生新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呢?四、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种群与物种的区别地球上这么多个物种,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它们变成了不同的物种呢?我们是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个物种的呢?关键是要看它们在自然状态下能不能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生殖隔离的相关知识。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对立的一种隔离,大致相当于从前所说的生理隔离。
地理隔离由外因引起,而生殖隔离一般是在具有遗传差异(内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遗传隔离)。
同一地点的种、亚种的隔离完全是生殖隔离,但不同地点的种、亚种在许多情况下,似乎也会很快发生这种作用。
关于生殖隔离,许多人进行过讨论。
斯特宾斯(G.L.Stebbins,1966)作了如下的分类:(1)合子形成前的机制。
(i)生态隔离:虽在同一地域,但生态地位不同。
(ii)季节隔离:开花期有分离。
(iii)行为性隔离(ethological isola-tion):雌雄的性习性不同。
(iv)机械隔离:基于生殖器官构造的差异。
(v)配子不亲和现象(gameteincompatibility):一方的配子体在另一方的生殖器官内死亡。
(2)合子形成后的机制。
(i)杂种死灭或弱势(hybrid inviability,hybrid weakness)。
(ii)杂种不育。
(iii)杂种衰败(hybrid break-down):F2以后死灭或弱势。
在自然界中这些因子是重复地起着隔离作用的。
因生殖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或杂交后产生不育性后代的现象。
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个体,因受不同基因型控制而有不同的生殖行为及相关生殖率,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或被阻止。
根据影响基因流动的障碍不同分为:①外在生殖隔离。
基因流动的障碍是个体受精前外在的影响,包括机械隔离、行为隔离、季节隔离和配子隔离。
如菊科莴苣属(Latuca)的L. canadensis和L. gra- minifolia,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人工杂交可育,但在自然界中,前者夏季开花而后者春季开花,得以保持两个个别的形态各异的生殖隔离种;②内在生殖隔离。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第三节物种形成与生物多样性教案北师大版

物种形成与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1.明确物种、隔离的概念。
2.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3.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1.两种隔离.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美丽的祖国,从东北的长白山到南海的三沙,从东海之滨到新疆的喀纳斯,处处可见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景象.如今地球上鱼类有3。
5万多种,绿色开花植物25万多种,昆虫更是超过100万种。
如此种类繁多的物种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多样性又是如何维持的呢?(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寻找证据——阅读阅读课本P131-132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1.“蜜旋木雀可能是从大陆迁移过来,而不是从海岛当地进化而来"这一说法有何道理?2.经过几百万年后,最初属于同一个物种的蜜旋木雀,为什么可进化出形态各异、食性不同的多个种?3.什么是隔离?隔离在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点评。
物种的概念: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隔离分为地理隔离(生物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不能相互交配繁殖产生后代的现象。
)和生殖隔离(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两类.展示隔离与物种形成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
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物种形成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本身意味着生物类型的増加。
同时,也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离到底是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作者:丁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笔者就人教版高中教材《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认同的理由。
关键词:隔离;物种;必要条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84-1
《中学生物教学》2013年第四期(上半月)P43P44发表了江苏省宿豫中学庞四喜老师的文章“隔离并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庞老师借用数学上的逻辑用语,结合物种的概念、形成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修改意见“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充要条件,或直接把这句话删去”。
拜读了庞老师的文章后,笔者不禁产生了疑问和矛盾:“教材所述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观点真的错了吗?庞老师借用数学上的逻辑用语分析得出的新观点真的正确吗?隔离到底是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呢?”为此,笔者又反复研读了教材内容和庞老师的文章,并就此问题请教了多位数学老师,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后一致认同教材中的观点,即“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教材的观点及理由
位于南美洲大陆附近的太平洋中的加拉帕戈群岛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上面分别生活着13种不同的地雀,而在辽阔的南美洲大陆上却看不到这13种地雀的踪影。
由于这些岛屿是50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比南美洲大陆的形成晚得多。
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
祖先们本来属于同一个物种,迁到各个岛屿上形成不同的种群后被海洋隔开,即产生了地理隔离。
由于不同的种群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的岛屿环境发生不同的自然选择,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了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庞老师的观点及理由
数学上的逻辑用语是“由命题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命题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由命题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命题q,由命题q经过推理也能得出p,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假设“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正确,在这里q就代表隔离,p就代表物种形成,即由物种形成经过推理可以得出隔离,即物种形成一定要经过隔离。
果真如此吗?这里的隔离指的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如果指的是
地理隔离,显然不合适,因为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如果是生殖隔离就更不合适了,要产生新物种,一定要有生殖隔离,即由物种形成经过推理可以得出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产生,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即由生殖隔离经过推理可以得出物种形成,这就表明: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充要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知,教材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这句话是错误的。
三、笔者的观点及理由
笔者请教了多位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一致认为,庞老师引用的逻辑用语是没有错的。
但“庞老师的隔离指的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如果指的是地理隔离,显然不合适,如果是生殖隔离就更不合适了”。
笔者和我的同事们不能认同,特别不能认同他根据“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要产生新物种,一定要有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产生,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即由生殖隔离经过推理可以得出物种形成,这就表明:“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充要条件”,得出新观点“隔离并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我们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即由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新物种,可以推出这两个种群的个体之间必然经过并存在隔离。
这里的隔离一定有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由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属于隔离范畴,因此从逻辑上和集合上讲,这种推理是正确的。
但由两个不同的种群经过并存在隔离并不能推出这两个不同的种群必然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这种隔离不一定是生殖隔离。
因此,运用逻辑用语可以清楚地看出,物种的形成是隔离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这是经过理论和实践证明的、得到公认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那么,庞老师为什么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呢?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庞老师引用的逻辑用语是正确的,但没有完全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条件、不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实质和区别。
庞老师为了论证他的观点,认为“物种形成经过推理可以得出隔离中的隔离,地理隔离不合适,因为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更不合适,因为要产生新物种,一定要有生殖隔离”。
其实不难看出,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里的隔离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并不重要,只要是隔离就行了。
如果这种隔离包括地理隔离,而地理隔离的存在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这就说明物种的形成是隔离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一点庞老师没有理解。
但是,庞老师不畏权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不断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学习。
正如庞老师所说,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使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的引领地位,又不应对它顶礼膜拜。
教师不但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补充和修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