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血供不足引起的胸闷、疼痛、气急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属于心痹范畴,常与气滞、痰湿、火盛等病机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饮食调整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遵循“饮食有节、如时如量”的原则。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推荐多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此外,可以适量饮用绿茶、红糖水等具有舒展血管、调节血脂的饮品。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胸痹心痛的重要护理方案之一、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度激动。

要注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预防心脏病的发展。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病机,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常用的方剂有活络丸、舒心气丸、温经活血丸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络消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是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重要手段。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这些物理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胸痹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整、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 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
助处理。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漏服 或过量服用。
对于中药汤剂,注意温服,避 免过冷或过热影响药效。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护理
心律失常是胸痹心痛病常 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 护理十分重要。
定期监测心电图,及时发 现心律失常的迹象,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因与病理
病因
多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 。
病理
胸痹心痛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闭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 、肾等脏腑。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结 合中医理论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西医心血管 疾病进行鉴别。
02
中医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如南方潮湿气候地区,应注 重祛湿调理;北方干燥气候地区, 应注重润燥养心。
03
护理方案
病情观察
01
观察胸痛发作的频率、 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 伴随症状,如心悸、气 短等。
02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 舌质、脉象等,以及是 否有心衰、心律失常等 严重并发症。
情志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冥想等,以 缓解压力。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给 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水平,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名称、 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03
辨体质施护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12020年4月19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内一科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

07月—12月,我科收治胸痹心痛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滞血瘀1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10例,气虚血瘀4例,痰阻血瘀0例,热毒血瘀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22020年4月19日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3 2020年4月19日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42020年4月19日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泡洗。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它治52020年4月19日疗,改咳嗽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6人(92.9%);②一般:2人(7%);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为了更好地护理这类患者,本文将介绍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痛。

4.坚持心身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避免过饱、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心痛发作时,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热牛奶,以缓解疼痛。

四、情志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2.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以免加重病情。

五、中药护理1.煎药前先将中药洗净,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

2.煎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过滤,以免药渣堵塞煎壶。

3.服药时应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

4.中药疗效较慢,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六、针灸护理1.针灸治疗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排空小便、松解衣服等。

2.治疗时应取舒适体位,避免紧张和疲劳。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4.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七、按摩护理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按摩方法和力度。

2.常用于胸痹心痛病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推法、摩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书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书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长沙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得首批“1 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得病种之一,自2016年01月至0 6月,我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2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5 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得病例数52例:心血瘀阻证52例。

应用得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得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o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得项目就是穴位贴敷与循经拍背,其次就是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 .穴位贴敷与循经拍背主要就是由贵任护士根据患者得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 因此应用得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4、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与满意度分析1依从性较好得中医护理技术就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得支持,为上述方法得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得中医护理技术就是穴位贴敷与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胸痹心痛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其她治疗有较好得效果,因此患者得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 •患者对健康指导得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得得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4人(84、6%);②一般人(1 5、4%); 不满意:()人。

分析原因:1。

《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得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良好得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从而嬴得患者信任。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胸痹心痛病,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情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后缓解。

胸闷、胸痛呈发作性,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而诱发,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弱或沉缓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口干,便干。

舌暗红少津或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③痰阻血瘀证。

证候: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或仅胸闷,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Q④气滞血瘀证。

证候: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略或紫暗,苔白,脉弦。

⑤寒凝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绞,遇寒发作,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腻,脉沉细涩或沉紧。

⑥热毒血瘀证。

证候:胸痛,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

舌紫暗或暗红,舌下脉紫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其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5)指导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8)给药护理: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左右,中药汤剂宜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完整ppt课件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完整ppt课件
精选
精选
精选
•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 分泌、肾等穴位。
•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
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
•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 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 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精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胸闷、胸痛 •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 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 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 肾俞等穴位。
•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 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 弱或结代。
•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 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精选
•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 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 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贴敷神阙穴; •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
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 髎、次髎等穴位。 •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 ),15分钟内分次频饮; • 5.虚秘者服用肉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 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灌肠。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相当于西医的稳定性心绞痛,亦称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肾、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穴、膻中、内关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秀精选PPT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秀精选PPT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血管科 田丽华
概念
• 胸痹心痛病一般指以胸闷胸痛,甚至胸痛 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病证,与现代医 学“冠心病”症状类同。
中国冠心病发病率:
•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上升 每5人中有一人患病
内容
•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四、健康指导 • 五、护理难点
• 5.虚秘者服用肉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 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灌肠。

肉苁蓉
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交感、神门、心、内分泌)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子、藕汁等 。 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穴位按摩(前胸部的膻中穴和背部的心俞穴较为敏感)。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 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 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 弱或结代。
•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 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 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 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痛缓解期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 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 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 短,肢体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 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 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 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 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 腻,脉弦滑或滑数。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6.艾灸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5.中药离子导入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 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 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一)胸闷、胸痛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 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 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 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 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 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 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 关等穴位。
• (三)情志调理 •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 予心理支持。 •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 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 法。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 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 评价。



(一)内服中药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 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 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 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 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 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 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 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 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 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 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 肾俞等穴位。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 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 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 (二)饮食指导
•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 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 子羹等。 •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 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 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 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 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 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 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 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 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 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 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 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 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 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 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 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 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 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 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难点 六、护理效果评价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 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 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 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 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或有间歇。


(三)便秘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 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 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 煎剂200ml灌肠。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 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 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 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 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 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 冷、寒凉之品。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 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 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 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 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