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如何应对六尘

合集下载

六根不全

六根不全

六根不全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

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

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

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

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

麦克白效应

麦克白效应
果, 那 些没 洗 手的志 愿者 有 7 4 % 的人 同意去 帮忙 , 而 洗过 手 的志 愿者 中同意 帮忙 的只 有 4 1 %—— 似 乎没洗 手 的人 良心 上存 在更 大的不 安 , 因此 更愿意 帮助 他人 。 科学 家还 发 现 ,暴力 游戏 也 可 以导 致 麦克 白效 应 。 在 这个 实验 中 ,
☆课
问 ☆

O I 7 圃 图回一 曜

六 很 六 尘 与 六 识
六根说起来很简单, 那就是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眼有视神经 , 耳有听神经 , 鼻有 嗅神经 , 舌有味神经 , 身有感触神经 , 意有脑神经 , 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根本 , 所 以称
为六根 。 六 根 所接触 的 事物 , 称 为六 尘 , 如 眼根 所 见的形 色 、 耳 根所 听 的声 音 、 鼻根 所 嗅
一 参 ~ 黪■ Fra bibliotek一 志愿者先是玩暴力游戏 1 5 分钟 , 随后被要求在列表中选择一个东西作
为礼物。 不习惯于暴力游戏的志愿者更倾向于选择卫生用品或者与之
相关的事物 , 比如沐浴露、 牙膏、 体味清除剂等等 ;而经常玩暴力游戏 的志愿者在选择时对卫生用品没有明显倾向。 另外 , 不习惯暴力游戏的

的香臭 、 舌根所尝的味道、 身根所触的冷热、 意根所思的生死等。 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 判别力与记忆力 , 称为六识 , 其中何根生何识 , 各有界限, 互不相混。 六识是六根的操纵
者 ,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佛家所谓“ 六根清净” ,意在断绝并超越生死轮回

轰 完 自效 应
警 ◎ ( 责 任 编 辑 张 毓 春 ) 4 5
麦克白效应是美国行为学家发现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受其影响的 人会试图通过清洁自身来对抗道德焦虑感。 这一名词 源于莎士比亚的 名剧 《 麦克 白》 ,剧中的麦克白夫人在谋杀之后总想洗手,以洗掉手上 想象出来的血迹。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 ,洗涤身体的确可以帮助人释放良心上的不 安。 研究者启发志愿者回想自己有过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 , 同时进行 填词测试。 结果发现 , 志愿者在回想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时 , 更容易 将“ w—— H ” 填成“ WA S H ” ( 洗) , 将“ S —— P ” 填成 “ S O A P ” ( 肥皂 ) , 而 让他们选择免费礼物时 , 也更喜欢要消毒纸巾而不是铅笔。 在另一个实验中 , 研究者让志愿者回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 然后让 其中部分人洗手 ,之后再询问全体志愿者是否愿意参加义务活动 。 结

根、尘、识、根性

根、尘、识、根性

须知六根对境,如镜照像,本无分别。六识缘境,则有分别(重点六根面对外境,就是眼见色、耳闻声等,如镜照像,本无分别,起识心才有分别)。如果你这个体会得出来,境就是心的体性,如如不动的体性,本来是同一面镜子的,本无分别的。
但是六识缘境,则有分别(起分别好坏等就是意识心):妄执、妄动才有分别。
所以,佛法你摆平了自己,全世界就平静了,心不起分别,天地万物就解脱,没有一样东西阻碍了你。【即此有分别无分别,为根识之分。】
所以,神经系统有见、闻、觉、知,没有神经系统,我们怎么起作用?所以,在佛法里面讲神经系统只是心借重它(作为)工具起作用而已。譬如说眼的神经系统,眼根能看的,佛发现那是心在作用,不是神经系统,是借重神经系统,知道吧!
因根识同有见、闻、觉、知之用,见单属于眼;闻兼属于耳、鼻;觉单属身;知兼舌、意,知的话比较广。
根性是不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是不生不灭的;
识性是意识心、是分别心。
诸位!根性和识性这二个有共同点就是精神作用,根性的精神作用是完全清净的,识性的作用是染污的、是对立的。
根性是绝对的,识性是强烈对立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以,人与人之间会吵得不可开交,统统是意识心。一个团体里面,进入无诤的状态,大家都和乐融融,就知道他的师父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说这个团体诤论不休,就表示他的亲近的人所教育的方法有待商榷了。因为佛法没有搞对立的,没有弄到你死我活的这种情形的,它是圆满的、它是无相的、它是平等的、它是没有分别的,没有任何执着,是无我的。{说:万法唯识,意思就是说:这个识就是能所不断,而且识自己会变现境界出来。所以,万法唯心所造,它就是万法都是心所现量影现出来的,迷了就是以妄为体;悟了就是以真为体。}
(有分别无分别,为根识之分)。

六根不净

六根不净

佛教禅学(zen buddhism)说,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可以让人获得正确的感受,也可以让人只察觉到幻象而内心不得安宁。

幻象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用英语词汇可以表示如下:eye(眼) ——& sight(色) conspicuous graphic opticalear(耳) ——& hearing(声) auditorynose(鼻) ——& smell(香) scent pungenttongue(舌) ——&taste(味) savor insipidbody(身) ——& touch(触) tangible tactilebrain(意) ——& thinking(法) law rule如果你的六根过分沉溺于幻象,比如:看不该看的东西,皮肤总是处于饥渴状态从而需要touch,总想食前方丈、满汉全席等等声色犬马之事,简而言之,管不住自己的“根”,即为六根不净。

现代社会被六根不净所充斥。

就拿与sight相关的conspicuous(显眼的、引人注目的)来说。

con-前缀,是together(大家、共同)的意思,spic/spec 是拉丁词根to look, to see的意思。

所以conspicuous的意思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下面是几个六根不净的例子:1、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lavish spending intended to increase one's social prestige, a well-known aspect of american life. it is booming in china now.2、cocktail might stem from the pursuit of conspicuousness. (美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颁布《prohibition act》禁酒令,从而使烈性酒的消费变成了财富和地位的炫耀,鸡尾酒大概是禁酒令的产物。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西游记》中的哲学隐喻丰富而深刻,涵盖了人性、修行、道教思想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隐喻:1.心性哲学:孙悟空的经历象征着心性的修炼。

《西游记》强调修行必须解决心性问题。

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被放出来时,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六个毛贼,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分别代表了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孙悟空打死他们后被唐僧批评,因为心将他们全部打死,心也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控制自己的六根,不被六尘所困,是修行的重要一环。

2.佛法修行:佛家将人的意识归纳为六根,对应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接触六尘后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它们总称“十八界”,是成佛的道路,也是成佛最难破的阻力。

《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的六个賊,离“十八界”全破还远,但也颇不容易了。

“眼听喜”,即只愿看好的,看不到其他;耳听怒,即听不进去不合意的话;鼻嗅爱,只闻爱闻的;舌尝思,只尝爱吃的;身本忧,即苦于身体的生老病死;意见欲,即精神被生理欲望捆绑。

孙悟空打死他们被唐僧批评,因为他们本就是人心的一部分,打死了,心也死了。

修行者要学会克制他们,又与他们相处。

因为六根是成佛的阻力,也是成佛的道路。

3.人性的欲望:白骨精象征人皮面具,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使人迷失自己的内心。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难以逃脱。

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钱财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

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

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这些形象都反映了人性的欲望和困扰。

4.人生道路的抉择: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困境。

他必须平衡自己的欲望、保护他的队友、以及尊重他的师傅唐僧的意愿。

这些选择反映了人生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问题。

色声香味触法:人生方向盘

色声香味触法:人生方向盘

色声香味触法:人生方向盘面对眼前的世界,人的感官处理器如何工作?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

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的缘由。

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

举例而言: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

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

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六尘示意图色:眼所见,明暗质碍等。

能染污眼根,色尘;声:耳所闻,动静美恶等。

能染污耳根,声尘;香:鼻所嗅,通塞香臭等。

能染污鼻根,香尘;味:舌所尝,咸淡甘辛等。

能染污舌根,味尘;触:身所感,离合冷暖等。

能染污身根,触尘;法:意所知,生灭善恶等。

能染污意根,法尘。

什么是色?什么是声?什么是香?什么是味?什么是触?什么是法?感官处理器处理面对的物质世界,进而了解与分别,了解得好,就境界高;了解得不好,就会变得物质横流。

向往物质,人就很愚笨;向往精神,人就很智慧。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指人生的平面。

到处都有平面,平面形成了自我的精神。

一个人的平面宽大与否,取决于自己能量的密度与能量的总量大小。

冲破自己的界面,就是一种突破。

诚如人的皮肤是排毒的平面。

总的说来,“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面对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的感官处理器需要正确判断与应对,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存有这样一个软地带、缓冲区,为人们准确找到精神世界的力量建立正确的途径。

六根清净是不是就象木头人一样了

六根清净是不是就象木头人一样了

六根清净是不是就象木头人一样了zhangfeiqing1佛友留言居士您好:许多人会对佛法中要求的六根清净,不起心动念的观点产生排斥心理,认为那和木头人差不多。

内心深处我相信佛法是正确的,但是我智慧不够,理不顺当中的关系,请教居士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回复zhangfeiqing1佛友:你在问题中所提到的“许多人”,其大部分人可能对“六根”指的是什么都不清楚,便以自己所执理解猜测“六根清净”应该是和“木头人”差不多的状态,并因此如你所说产生“排斥心理”。

六根清净,简简单单四个字,蕴含了无穷的科学道理,此点却很少为人所知。

现代社会,如人人能做到六根清净,那么世上就少了很多的是非,少了很多的口水仗,少了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少了很多自杀的人,少了很多烦恼的人,少了很多纷争官司,少了......太多太多的好处了,如此,那就是香格里拉,就是人间净土。

我们已经知道佛陀看待宇宙人生的态度,他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佛陀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

因此,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称为六识。

六根、六尘和六识,佛教称其为十八界。

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

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我们从所受的现代教育了解到,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佛教称其为六根。

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对于钻研《楞严经》的同修来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些名相概念是基础,需要懂得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听楞严经讲解时,才不会被名相概念绕的云里雾里。

《六根》眼根:眼睛向外直接攀缘相应的色尘,色尘又分为明尘和暗尘两种。

眼根的作用只管看。

耳根:耳朵向外直接攀缘相应的声尘,声尘又分为动尘和静尘两种。

耳根的作用只管听。

鼻根:鼻子向外直接攀缘相应的香尘,香尘又分为通尘和塞尘两种。

鼻子的作用只管闻。

舌根:舌头向外直接攀缘相应的味尘,味尘又分为恬尘和变尘两种。

舌头的作用只管尝。

身根:身体向外直接攀缘相应的触尘,触尘又分为离尘和合尘两种。

身体的作用只管触。

意根:意根直接攀缘头脑中的法尘,法尘又分为生尘和灭尘两种。

意根的作用只管搬运传输。

《六尘》注:外六尘,外在,指的是肉团身六根以外的万法万相。

(色尘)分为明尘和暗尘明尘:光明,大,小,红,黄,白等等一切外在色相与颜色。

暗尘:走进暗室,或者闭上眼睛所接触到的黑暗,或者盲人看到的黑暗。

(声尘)分为动尘和静尘动尘:大小声音,人声,男女老少声,牛马猪羊声,鸡鸭猫狗声,刮风下雨声,打雷闪电声,车水马龙声,耳朵能够听到的一切外在所发出的音声。

静尘:耳朵听不到外在的任何声音,或者没有声音。

(香尘)分为通尘和塞尘通尘:当鼻子通畅时,可以闻到外在香气,臭气,以及一切万法各自的味道。

塞尘:当鼻子阻塞时,闻不到外在的任何气味。

(味尘)分为恬尘和变尘恬尘:当舌头不吃东西时,属于恬尘。

变尘:当舌头与食物接触时,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等味道时,属于变尘。

(触尘)分为离尘和合尘离尘:当身体不与物体接触时,处于离尘。

合尘:当身体与物体接触时,感受到,冷,暖,涩,滑,疼痛,舒服,属于合尘。

(法尘)分为生尘和灭尘(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如同一部超能摄影机,当它对应五尘的时候,当下就产生第一念直觉感受,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底片,这个底片就是我们留在头脑里的一个影像,或者叫底片。

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

星云大师《六根互用》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8-3 22:41:09繁體版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佛教认为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由六根、六识、六尘互相牵连而成。

根,有生长的意思。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种能生起感觉的器官。

尘,是动摇、污染的意思。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能污染身心,并且动摇变化的境界。

识,是认识、了别的意思。

六识,指眼、耳、鼻、舌、身、心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接触时,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

因此,以现代的话来说,六根是生理的器官,六尘是物理的世界,六识是心理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整个世界。

其中,六根追逐六尘,而后产生六识,所以“六根”又常被称为“六根门头”,意谓六根居于守门的地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般人都认为“六根互用”是诸佛菩萨才具有的能力,其实,诚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众生本来就具有“六根互用”的潜能,因此有些人经过练习之后,不必用耳朵听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出声音来;肉眼即使没有接触,身体也能感触到外境的状况,像聋子,虽然听不到你的声音,但是看到你嘴唇动的样子,也能会意明白;盲人,虽然见不到东西,但是靠着触摸,也能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哑巴,虽然不能讲话,但是借着比手画脚也能沟通彼此的情谊;一些口足画家,虽然身体有着某些残缺,但是靠着其他健全的器官,也能谋生自立。

修行到某种程度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像文殊菩萨能看出八岁龙女具有龙象之资;奕尚禅师能从森田敲钟的声音中听出他是佛门栋梁;云盖守智禅师从洞山克文的臭布裙中嗅出真理的法味;珠光禅师能尝出“无心之茶,柳绿花红”的色味,这一切都说明了“六根互用”的能力。

经典里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可以用“观”看声“音”的方式救苦救难,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依据我多年的佛法体验,“六根互用”是经由练习、修行得来的工夫,对我们人生的扩大、升华有很大的助益。

佛教中的六尘

佛教中的六尘

六尘的内容一、色尘《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

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

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

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

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

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可意声:好语声有情名不可意声:恶语声有执受大种为因可意声:好拍手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恶拍手声可意声:化人好语有情名不可意声:化人恶语无执受大种为因可意声:木石好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木石恶声三、香尘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

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

《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

《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如何用简洁的话语解释六尘?

如何用简洁的话语解释六尘?

如何用简洁的话语解释六尘?一、六尘的概念与分类六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六种外境,即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以及意识。

这些六尘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和感觉的感知和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六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1. 直观感知类:眼见、耳闻和鼻嗅属于直观感知类的六尘。

眼见是通过视觉感知外境,耳闻是通过听觉感知外境,鼻嗅是通过嗅觉感知外境。

这些感官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知系统,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存在。

2. 体验感受类:舌尝和身触属于体验感受类的六尘。

舌尝是通过味觉感知外境,身触是通过触觉感知外境。

这些感觉让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外界事物的质地、温度、味道等,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事物的实在性。

3. 心理意识类:意识是六尘中的最后一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类。

它代表了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判断、意识和情感等心理活动。

意识可以说是思维和感情的集合,它使我们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思考、感受和反应。

二、六尘对个人修炼的影响六尘对于个人修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成为个人修行的障碍,也可以成为个人修炼的机遇。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障碍:六尘中的眼见、耳闻等感官信息容易引发我们的欲望,使我们陷入纷繁的人间沉浸中,无法专心修行。

而且,六尘的刺激往往会导致我们的心智疲劳,使我们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2. 机遇:六尘中的感官刺激也可以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教育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对自己的心性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同时,通过对六尘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世界的实相和无常性,从而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修行目标。

三、如何运用修辞性训练来超越六尘鉴于六尘对个人修炼的重要性和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修辞性训练来超越六尘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修辞性训练方法:1. 冥想: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学会观照并意识到六尘的存在,同时不被其所困扰。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培养专注力和意识觉察力。

六根六尘的运用_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_[共5页]

六根六尘的运用_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_[共5页]

168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
第二节六根六尘的运用
假如写太阳,既可以说太阳红红的、圆圆的,也可以说太阳暖暖的、热热的假如写李花、桃花,既可以写它们是红的、粉的,也可以写它们是香的。

假如写一个人,既可以写他的样貌身高,也可以写他“叭嗒叭嗒”走路的声音,还可以写他“呜哩哇啦”的讲话声。

假如写教室,不但可以写黑板、桌子、椅子,还可以写虚堂习听。

假如写山谷,不但可以写山花野草,小溪小鸟,也可以写空谷传音。

总之,写一样东西,不能只把眼睛看到的写出来,还应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把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在小朋友的语文书中,用六根六尘法来写生动的例子很多、很丰富。

妈妈们可以陪着小朋友,在课本中找一找,认一认。

石榴
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

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关于六根如何应对六尘的描述摘自《非常坛经》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的尘境──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看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记得!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看得清清楚楚。

至于第七根是什么?会不会用?这是否让你感到茫然无措呢?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看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看」或「知道我在听」的意念,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开悟之时,心和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的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的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

你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一位开悟者,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

他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是喜悦的。

因此,看到树,树彷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是欢庆的乐曲。

你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生不出即表示你与开悟还没有缘。

你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地,你会清楚学佛的目标在哪里。

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看心境、心量够不够。

他(惠能)的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不执着,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他也看得清清楚楚。

他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存在,你能了解吗?惠能本来就处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的状态里,只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他就开悟了。

根尘接触的当下如何清楚了知、不碍着

根尘接触的当下如何清楚了知、不碍着

「根、尘」对触的当下…如何清楚了知、不碍着?学员问:「如何对所谓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的「根」、「根源」的,能够真正知道、了知而无所碍着?」若想要全盘详细了解,就必须听闻整个解脱道课程。

但简而言之,则要先了解我们身体的构造、组成、缘起。

佛教讲的是缘起,「缘起」法义很深,然而要能够真正深入了解「缘起」里面深义的并不多,往往都只是知道一个名词。

我们要先从心理学、医学方面来探讨,在解脱道的课程里面有介绍人体解剖学,让大家可以了解我们身体是由什么所组合而成、由什么所构成,从医学的角度可以讲解,从生理学的角度也在讲述。

佛教讲的是「缘起」,在缘起组合起来之后,它又能够发挥很神圣的功效出来。

所以,要知道说我们身体本身,它就是一个「缘生」,再来要了解「无常法印」。

佛教所讲的「三法印」,都是宇宙的真理,大家都需要去彻证、去彻悟,不然一般人都只是懂一些名相,实际在历缘对境里面,却不知道怎么应用、也应用不出来。

只是懂一些名相,没办法真正了解里面的深义。

中国的《易经》,即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在变易、变易…。

《易经》就是告诉我们众生: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在变易。

《易经》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就是在告诉众生,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在流动变化、变易…。

这么广大的宇宙,这么广泛的真理、这些实相,这么森罗万象…太复杂,你怎么去了解?《易经》告诉我们:简易、很简单。

如果你能够掌握到那个纲领、原则、总则,很简单啊!所以,很简易就能够掌握到宇宙千变万化的变化,这时候你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宇宙中变易的这些真理、这些法则,它是「不易」,亦即是永恒不灭、永恒不变。

大家要了解「无常法印」,但这「无常法印」必须要应用到你的身心来。

我们的「六根」,本身就一直不断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化…。

一定要先了解我们的身心(六根)是由什么所组合而成,它的特征、特性是怎么样,再来则进一步去了解「六尘」(外境),是由什么所组成的,它的特征、特性是怎么样,一样都要去彻证、去体悟「无常法印」。

非常开讲《六根六尘》

非常开讲《六根六尘》

《六根六尘》六根六尘:解决作文死板僵硬不生动的问题。

六根六尘之说,是一个方便,是让孩子知道,可写的东西很多。

我们先把六根六尘搞明白了,谈写生动性就好理解了。

六尘六根得自于佛经。

哪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当然,这不是佛经里的本意,用六根六尘之说,只是假借。

那么我们用现在的科学名词来说的话,就是五觉一识,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

用六根也好六尘也罢,还是用五觉一意识也成。

我们要搞清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是在用这些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

好比一个桔子,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我们是用眼来感识的,它的气味我们是用鼻子来感觉的,它的味道口感,我们是用舌头来感受的。

它落地的声音,是我们用耳朵来感受的。

它的质地纹理、以及温度粘度,我们是用触觉来感受的。

最后,它象什么?如同什么?仿佛什么?好比什么?是我们用意识来认识的。

现在很多孩子,写东西往往只会从色的角度入手。

所以就犯了写不多,写不生动,写不灵活的毛病。

六尘六根之说,就是打开了一个法门,开拓了一个思路。

一个东西,一个事物,一个情景,可以通过它的样子,气味,声音,味道,触觉和想象来写。

这样写,无不生动。

比如,我们描写雪花。

我们说雪花是白色的,是六角形的。

这些孩子大多都会。

因为这是用色法。

但我们可以不可以用“声”“香”“味”“触”“法”呢?如果明白了这些写法。

我们就不愁没有想象,不愁下笔无文。

当然,我们所说色声香味触法,只是最基本的要素。

最基本的思路。

要是再加灵活的运用,我们就可以色意通用,声意通用,香意通用,味意通用,触意通用。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东西,一种感情,一个世物,它是什么?象什么?----色意通用。

听起来是什么,听起来象什么----声意通用。

闻起来是什么,闻起来象什么----香意通用。

尝起来是什么,尝起来象什么----味意通用。

当然,如果妙用其心,那就变化无数了。

这里不用强求。

只是强调,多看多观多练多感觉。

孩子的文章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什么叫做世相呢?

什么叫做世相呢?

什么叫做世相呢?
世相就是世间上的一切,有生有灭有变化的事物,包括超越事物的精神灵知心识部份,乃至于有色和没有色的一切无常类,有变化的所有一切。

世相又称有为法,有为法都是有生有灭,所以世相都具成住坏空的,也就是说有存在,有现实安住,有坏灭,有灭后之空无。

凡是所有的一切世相,都属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发的境,所以尘又称为尘境。

世相是由六根执着六尘假有幻化出来的幻有所存在,对境的假有现象,六尘是牵制六根的外主子,也就是说六尘紧紧牵住六根不放,六根相对也紧紧抓住六尘不离开。

如果你们的六根无执染六尘时,空性本然不动当体即性,这性就是法身,如果六根不抓住六尘时,六尘就成了幻化无用的了,这时当下就是我的法身了。

在法身现前的时候,六尘也就空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无执我,也就是说,于不执着而不取空也不落有,这当下根尘都是一体无碍的。

由此深入证悟让我们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不是离开色去取空,也不是离空去取色,于蕴空际当体便是佛性真如(法身)。

空性与世相的关系,对悟道者而言是一体无分的,而对没有悟道的凡情众生而言,则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概念。

完整法义详见《藉心经说真谛》P30-31。

佛教中的六尘

佛教中的六尘

佛教中的六尘六尘的内容一、色尘《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

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

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

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

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

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可意声:好语声有情名不可意声:恶语声有执受大种为因可意声:好拍手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恶拍手声可意声:化人好语有情名不可意声:化人恶语无执受大种为因可意声:木石好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木石恶声三、香尘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

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

《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

《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五、触尘触尘,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六根如何应对六尘的描述摘自《非常坛经》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的尘境──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看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记得!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看得清清楚楚。

至于第七根是什么?会不会用?这是否让你感到茫然无措呢?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看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看」或「知道我在听」的意念,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开悟之时,心和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的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的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

你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一位开悟者,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

他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是喜悦的。

因此,看到树,树彷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是欢庆的乐曲。

你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生不出即表示你与开悟还没有缘。

你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地,你会清楚学佛的目标在哪里。

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看心境、心量够不够。

他(惠能)的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不执着,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他也看得清清楚楚。

他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存在,你能了解吗?惠能本来就处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的状态里,只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他就开悟了。

他的六根完全开放,但对于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受污染,这就是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

倘若无人引导,便不懂得那境界,现在听了那么一句话,他马上领悟到:「喔!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开悟呀!我们的状况刚好相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能大师一样完全开放,然而我们的六根,一根根都被六尘骗出去了,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被色声香味触法带出去游览了,出去就忘了回来。

我们是用六根的「识性」,而能大师是用六根的「根性」。

例如,大家都安静坐着时,突然间「碰!」一声,我们马上把头转过去,确认没事后,才又回过神来。

你看!一个尘境就把我们骗出去了,所以我们会经常活在恐惧中,因为一有状况,马上反应,这便是六根被六尘骗走了。

在此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这句话即使讲个几百遍,还是不懂。

我们难以全部投入,因为怕被骗了,连拜个师父也一样,拜是拜了,但还是要再等等看有没有更高明的,所以没办法投入嘛!我们对于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皆无法投入,任何状况都一样,能大师刚好相反,任何境界他都全部投入,差别在这里。

投入,是训练自己专心,投入时能够摄心,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都可以修行。

不管在哪里,选择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地方,那个经验来的时候,情况便幡然不同了。

有人喜欢写、有人喜欢画、有人喜欢唱,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不管什么事,自己去找,一定找得到。

当然,杀、盗、淫、妄、酒这些要除外,否则,杀人杀得很投入岂不变成杀人魔王、希特勒第二。

必须有一个能全然投入而又无副作用的事,那才是一种训练。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全部为此打开,那种全部投入在某一焦点,叫「都摄六根」,将六根统一在那个点上,然后再超越,就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境。

我们看到,能大师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而我们呢?很抱歉!你要先训练、投入,才能谈到他这个境界,否则感受不到。

我们常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有一个能照、观照、能观之心、能观之智,有没有?能观的关照,要照的清清楚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要很清楚。

没有错,初步是告诉你,要观照得清清楚楚——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有一个能照、能观之智,那个心要观照得很清楚,观照到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都能够收摄住、不散乱。

可是这样只能称之为“定”,尚未生智慧。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怎么常生智慧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被尘境转走:一旦被尘境转走,就常生颠倒,就是凡夫,未被尘境转走,心能转境,那便常生智慧,生命一再产生、转化,而我能随时随刻感受得到——佛法的训练就在这里啊!这是关键点,你能不能翻越、突破,成就便在此处。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是连续不断的。

常生智慧,“常”是不间断的,不是一天二三次,而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或者一闻:“嗯!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你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是好是坏,可以全不管它。

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桌子的盛宴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的那一堆,是不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你要的是生命感啊!尘境是媒介,不必去管。

站在这个立场来看,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

生命的本身是绝对平等的,它的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的因缘组合,是成住坏空.在人则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

我们要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的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这是体性的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怎么不可说呢?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已经讲到这地步了,你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是没话说的,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

那个生命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为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啊!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这个的,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是你自己内心的部分。

生命感啊,要看自己的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是要自己用功的,别人无法代劳。

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他的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神秀说,心像明镜台一样,这时就要常常把镜子擦得亮亮的,不要让心惹上贪镇痴三毒的尘埃。

其最主要的意思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要把心守住,不犯六尘境界,不贪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云“勿使惹尘埃”。

这地方有个转折,就是把“身”比喻成菩提树,把“心”比喻成明镜台;修行在于修心,所以要经常擦拭,使其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被贪填痴与六尘境界所染污。

这在“华严”尚属“缘起法界”,而非“性起法界”。

它讲的是众生迷惑颠倒时,该如何好好修养身性、历练身心,然而这和佛法修行并无必然的关系。

今天好多修行人走的就是这条路,你无法说他错,因为那是具体可行的方法,但离开这点以后,他就不会修了。

神秀是在“缘起法界”里,他用净因缘来消灭染的存在,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使这个心惹上六尘与贪填痴等等,此尚属缘起法界。

在缘起法界里,用净的缘来推翻染的缘,再来成立应有的觉悟境界,但这尚未见到自性,还在擦镜子而已,尚未显现出自性来。

一般人往往把“少欲知足”当成目标,一旦有什么贪欲起,都要极力克制、压抑下来。

修行人不是这样!少欲知足是在历练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即修行的诀窍和方法。

你知道为什么吗?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很频繁时,你想要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时,初学时会忙不过来,所以刚开始只能用一根。

譬如我观照眼根,眼根看任何境界都要投人,达到忘我之境,其他根起什么作用都暂时不管,因为那会分了你的心。

这时你必须少欲知足,才有办法专心现前一念心,即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安住之处。

参话头,是根尘相接触之际,立刻攫住,才叫“话头”啊!因此,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是否得应具备高度的警觉性才捕捉得到?想具备这种能力,有个方法可以试试看你功夫到否。

先拿张毛毯放进浴缸里泡湿后,仅着内衣或寸丝不挂,用毛毯裹身,静坐半个钟头,就这样去警觉—六根全部启动去捕捉接触六尘境界。

告诉你,不消半个钟头,毛毯就干了,比用电暖气还快。

为什么?当你激起高度警觉性时,血脉贲张,全身冒烟啊!从哪边开始?当身根接触尘境之际,必须去感受那个“第一接触”的感觉,不经过六、七、八意识绕出来,就是那个境界!凡夫所用的这个方法叫「意识流」,「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的记忆储存,意识流里面储存很多东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马上把讯号传输进去,调出数据比对符不符合,然后说它是什么。

「这是什么?」是意识流的作用,华严谓之观照。

意识流,你能不能看得很清楚?它就是这样子,瞬息万变,要捕捉得很清楚。

凡夫是捕捉得不清楚,他觉得不假思索,一看便知。

例如毛笔字,有些人一瞄便知出于何人手笔,这显示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我们可能看了老半天还看不懂。

当你在某方面相当深入时,意识会很发达,像泉水般不断涌出,那叫意识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然打开,亦即所谓全方位、全面性、全盘的了解。

会听跟不会听,差别在哪里?不会听,用脑筋听;会听,则是会用心听。

用心是什么?这等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部打开,很潇洒的,不自己用分别去听。

什么叫分别听?「你这样讲,没道理!哼!这样讲,不对!」到底是你在讲,还是我在讲?这显然是你在分别、执着嘛!「谛听」,就是要放下自我,亦即无我,完全接受,这才称得上「会听」。

我们的心量有些是不能包容的,于是“广大”也有界限,到了不能包容的那一边就跨不过去了,有没有这种感觉?有哪些不能包容?想想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譬如喜欢或不喜欢什么颜色、声音,爱吃或不爱吃什么,当你有喜欢或不喜欢时,就有个界限出来了,那就表示心量不够大。

吃饭时,一桌两万块,就什么都喜欢,一桌只花两百块,便不喜欢了,这就不叫心量广大。

若你能够什么都喜欢,便是什么都能接受,好坏、善恶、是非都能接受,这当中等于没有分别和界限,这时候才能叫作“心量广大”。

佛法所谈的微细、微妙之处,是指这里。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思善、不思恶,不起分别,这叫“体性”。

证得体性以后,再起无边妙用,需要白的时候就取白的,需要香的就取香的,需要高音的就取高音,而都不需要的时候,就恢复平静,就是本来的样子。

根尘刚接触时,本来即不起作用,只因为要起作用,所以才有种种“力用”,那力量的作用才发挥出来,这时候才叫作“依体起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