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结构及类型
沥青路面知识点

(一)沥青路面结构及类型1.沥青路面结构层分四部分: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
2.面层可由1—3层组成,表面层要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抗滑耐磨、密实稳定的沥青层;中面层、下面层根据公路等级、沥青厚度、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结构层。
3.基层是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层次;对材料强度有较高要求;可设一层或两层,设两层时,分别称为上基层、下基层。
4.底基层起次要承重作用;材料强度要求比基层略低;可设一层或两层,设两层时,分别称为上底基层、下底基层。
5.垫层设在底基层与土层之间,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等作用。
(两水、两防)6.沥青路面按技术品质和使用情况分为四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
7.沥青混凝土路面:适用各级公路的面层(使用年限15—20年)。
优点:(1)采用相当数量的矿粉;(2)较高的粘结力使路面有很高的强度,可承受繁重交通;(3)较小的空隙率使其具有透水性小,水稳性好,耐久性高,有较强的抵抗自然因素的能力。
不足:(1)允许拉应变值较小,会产生横向裂缝,对基层强度要求高;(2)对高温和低温稳定性均有要求。
8.沥青碎石路面:热拌沥青碎石适于三、四级公路;中粒式、粗粒式沥青碎石宜作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下层、联结层和整平层。
优点:(1)高温稳定性好,不易起波浪;(2)冬季不易产生冻缩裂缝,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少;(3)路面易保持粗糙,有利于高速行车;(4)对材料要求宽,材料组成设计比容易满足要求;(5)沥青用量少,不用矿粉,造价低。
不足:孔隙较大,路面容易渗水和老化。
9.沥青贯入式:适于三、四级路面,也可作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联结层。
优点:(1)强度与稳定性主要由石料相互嵌挤作用而成。
(2)温度稳定性好,热天不易出现推移、壅包,冷天不易出现低温裂缝。
10.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合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cm沥青面层。
按浇洒沥青和撒布集料遍数不同,分为单层、双层、三层式。
一般用于三、四级公路,也可用作沥青路面的磨耗层、防滑层。
沥青路面结构层的组成

沥青路面结构层的组成一、引言沥青路面是现代道路建设中常见的路面类型之一,其结构层的组成对于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沥青路面结构层的组成,包括基层、底基层、底面层、面层等。
二、基层基层是沥青路面结构的最底层,其主要作用是承受上层结构的荷载并分散到地基上。
基层通常由砾石、碎石等材料组成,其厚度根据设计要求和地基条件而定。
基层的厚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底基层底基层位于基层之上,其作用是增加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底基层通常由砂石、碎石等材料组成,其厚度一般较基层薄。
底基层的选择和设计要考虑到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排水性能,以确保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四、底面层底面层位于底基层之上,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
底面层通常由沥青混合料组成,其中包括沥青、矿料和填料等。
底面层的厚度和配合比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交通荷载而确定。
底面层的质量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五、面层面层是沥青路面结构的最上层,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底面层和提供良好的行车舒适性。
面层通常由沥青混合料组成,其中包括沥青、矿料和填料等。
面层的厚度和配合比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交通荷载而确定。
面层的质量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路面的平整度、抗滑性和外观质量。
六、总结沥青路面结构层的组成包括基层、底基层、底面层和面层等。
这些结构层相互协作,共同承担着道路荷载并提供良好的行车条件。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交通荷载、地基条件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以确保沥青路面的稳定性、耐久性和舒适性。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细的施工,沥青路面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
沥青路面结构组成(详细解读)

沥青路面结构组成(详细解读)一、组织结构(一)基本结构1.城镇沥青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水泥路面多垫层)组成,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
大部分道路结构组成是多层次的,但层数不宜过多。
2.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对路面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0.3;土基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
3.按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4.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
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等级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
5.基层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土工布)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判定刚性非刚性的指标:弯沉值)柔性基层:带沥青的、级配形式的——弯沉大,主控项目测弯沉半刚性基层:水泥、石灰稳定形式的——弯沉大,主控项目测弯沉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弯沉很小,主控项目不测弯沉(二)路基与填料1.路基分类从材料上,路基可分为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
路基断面形式有: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又分全路堑、半路堑、半山峒三种形式);半填、半挖——横断面一侧为挖方,另一侧为填方的路基。
土方路基 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湿陷性腹胀土冻土等)半填半挖2.路基填料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用做路基填料。
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基顶面标高。
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基填料。
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一)--一级建造师考试辅导《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建设工程教育网
/
一级建造师考试辅导《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二节讲义
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一)
1B412020 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1B412021 掌握沥青路面结构及类型
一、沥青路面结构组成
1.沥青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组成。
2.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层。
表面层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抗滑耐磨、密实稳定的沥青层。
3.基层是起主要承重作用的结构层。
(强度要求较高)
4.底基层是起次要承重作用的层次。
5.垫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等作用。
【例题】路面基层在整个路面中的主要作用是()。
A.隔水
B.承重
C.防冻
D.降噪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基层是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层次。
参见教材P61。
二、沥青路面分类
(一)按技术品质和使用情况分类
(三)按矿料级配分类。
城市沥青路面道路的结构组成

1.城市沥青路面道路的结构组成:路基、路面、人行道。
2.路基的性能要求:整体稳定性变形量。
3.路面的使用要求:平整度、承载能力、湿度稳定性、抗滑能力、透水性、噪声量。
4.路面的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撑条件、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分别铺设垫层、基面、面层。
5.面层性能: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表面层还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6.高级路面的面层包括: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上表面层、中面层、下表面层)。
7.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
有足够的水稳定性。
材料:整体性材料(无机结合稳定粒料)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
8.垫层作用:①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②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③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④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
9.垫层性能:水稳定性必须好。
材料:粒料(天然砂砾、粗砂、炉渣);无机结合稳定土。
厚度≥150mm。
城市道路的级别和类别10.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必须设分隔带)、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11.路面等级分为:高级(15-30年)、次高级(8-12年)、次干路(5年)、支路(5年)。
12.路面按力学分为: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力小;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
13.路基工程包括路基本身及有关的土方、沿线的小桥涵、挡土墙、路肩、边坡、排水管的项目。
多以人工配合机械施工,采用流水或分段平行作业。
14.路基施工程序包括:准备工作、修建小型构造物与埋设地下管线(“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路基土石方工程(测量桩号与高程、开挖路堑、填筑路堤、平整路基、修正路肩、修建防护工程等)、质量检查与验收。
15.路基工序:挖土、填土、松土、运土、装土、卸土、修整、压实。
依照设计的平面、横断面位置、标高等几何尺寸施工,保证强度稳定性。
16.路基施工要求:①路基施工测量:恢复中线测量、订线外边桩(在道路边线外0.5-1m两侧,以距离5m、10m、15m钉木桩)、测标高。
沥青路面知识点 (4)

(一)沥青路面结构及类型1.沥青路面结构层分四部分: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
2.面层可由1—3层组成,表面层要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抗滑耐磨、密实稳定的沥青层;中面层、下面层根据公路等级、沥青厚度、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结构层。
3.基层是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层次;对材料强度有较高要求;可设一层或两层,设两层时,分别称为上基层、下基层。
4.底基层起次要承重作用;材料强度要求比基层略低;可设一层或两层,设两层时,分别称为上底基层、下底基层。
5.垫层设在底基层与土层之间,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等作用。
(两水、两防)6.沥青路面按技术品质和使用情况分为四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
7.沥青混凝土路面:适用各级公路的面层(使用年限15—20年)。
优点:(1)采用相当数量的矿粉;(2)较高的粘结力使路面有很高的强度,可承受繁重交通;(3)较小的空隙率使其具有透水性小,水稳性好,耐久性高,有较强的抵抗自然因素的能力。
不足:(1)允许拉应变值较小,会产生横向裂缝,对基层强度要求高;(2)对高温和低温稳定性均有要求。
8.沥青碎石路面:热拌沥青碎石适于三、四级公路;中粒式、粗粒式沥青碎石宜作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下层、联结层和整平层。
优点:(1)高温稳定性好,不易起波浪;(2)冬季不易产生冻缩裂缝,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少;(3)路面易保持粗糙,有利于高速行车;(4)对材料要求宽,材料组成设计比容易满足要求;(5)沥青用量少,不用矿粉,造价低。
不足:孔隙较大,路面容易渗水和老化。
9.沥青贯入式:适于三、四级路面,也可作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联结层。
优点:(1)强度与稳定性主要由石料相互嵌挤作用而成。
(2)温度稳定性好,热天不易出现推移、壅包,冷天不易出现低温裂缝。
10.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合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cm沥青面层。
按浇洒沥青和撒布集料遍数不同,分为单层、双层、三层式。
一般用于三、四级公路,也可用作沥青路面的磨耗层、防滑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简称沥青路面,是目前最常见的路面类型之一。
它由沥青和骨料混合后得到,通过铺设、压实、养护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形成道路表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种类、结构、性能及维护管理等方面。
一、常见种类沥青混凝土路面按厚度可以分为两种:重型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
重型沥青混凝土路面适用于大型机动车、高速公路等,因为其更加耐久,施工工艺也相对较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投入。
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适用于一般车辆道路、市政道路,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并且价格也相对便宜。
二、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上下两层组成:面层和基层。
其中面层承受车辆荷载并保护基层,基层则支撑整个路面。
面层和基层之间还要设置一层中间垫层,主要作用是填平基层的不平整面和隔离来自基层的水分影响。
面层是路面的最上层,要求耐磨、耐老化、抗高温、抗冻融等性能,它的施工厚度一般在3-6cm之间。
由于面层所在位置特殊,所以对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和维护管理要求都比较高。
基层是路面的最下面一层,它直接受到路基地质条件的制约,要求具有坚实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排水性能。
三、性能(一)抗压强度: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由于骨料的粒度大小和沥青的黏度不同,所以压缩性能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压强度在5MPa以上,而重型路面的抗压强度更高。
(二)防水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时通过排水系统隔离地下水和地表水,以达到防水目的。
它在雨季时可以较好地排水,防止路面积水,避免水体侵蚀路面,从而保证道路交通安全。
(三)抗老化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阳光、氧化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老化现象,如裂纹、颜色偏黄等。
因此,在施工时要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设置正确的沥青种类,以提高路面的抗老化能力。
四、维护管理沥青混凝土路面虽然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年限,但是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一般来说,路面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清理杂物、修补破损、补充沥青、划线标识等方面。
沥青路面的结构及其组成

沥青路面的结构及其组成1.引言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路面结构,其优异的性能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领域。
本文将对沥青路面的结构及其组成进行详细介绍。
2.路面结构沥青路面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2.1表层面表层面是沥青路面的最上层,负责承受车辆荷载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一般采用高强度的矿料混合料作为表层,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抗滑性。
2.2底基层底基层是沥青路面的主要承力层,负责传递车辆荷载至下方地基。
常见的底基层材料包括碎石、沥青混凝土等,其选择应根据项目要求及环境条件进行合理选用。
2.3砼基层砼基层位于底基层之下,起到分散荷载、保证路面整体稳定性的作用。
砼基层通常由混凝土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2.4路基路基是沥青路面的基础部分,直接依托于地基。
它可以由土壤或其他填料构成,同时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固和处理以保证路面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沥青路面的组成沥青路面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3.1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由沥青、骨料、填料和沥青添加剂等混合而成。
沥青作为黏结剂,将骨料和填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并赋予路面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
3.2矿料矿料是指用于沥青混合料中的骨料和填料。
骨料主要用于提供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而填料主要用于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3.3沥青添加剂沥青添加剂是为了改善沥青特性而加入到沥青中的化学物质。
它可以提高沥青的黏度、降低其变形温度,从而增强沥青路面的抗剪强度和抗老化性能。
3.4基层材料基层材料是指用于构建底基层和砼基层的材料,常见的有碎石、沥青混凝土等。
基层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以保证整个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4.结论沥青路面的结构是由表层面、底基层、砼基层和路基组成。
而沥青路面的组成则包括沥青混合料、矿料、沥青添加剂和基层材料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这些组成部分,可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从而满足不同道路建设项目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沥青路面结构及类型
一、沥青路面结构组成
1.沥青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组成。
2.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层,可由1~3层组成。
表面层应根据适用要求设置抗滑耐磨、密实稳定的沥青层;中面层、下面层应根据公路等级、沥青层厚度、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沥青结构层。
3.基层是设置在面层之下,并对面层一起将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传布到底基层、垫层、土基,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层次。
基层材料的强度指标应有较高的要求。
基层视公路等级或交通量的需要可设置一层或两层。
当基层较厚需分两层施工时,可分别称为上基层、下基层。
4.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起次要承重作用的层次。
底基层材料的强度指标要求可比基层材料略低。
底基层视公路等级或交通量的需要可设置一层或两层。
底基层较厚需分两层施工时,可分别称为上底基层、下底基层。
5.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等作用。
二、沥青路面分类
(一)按技术品质和使用情况分类
1.沥青混凝土路面:由适当比例的各种不同大小颗粒的集料、矿粉和沥青,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拌和,经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面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适用于各级公路面层。
2.沥青碎石路面:用沥青碎石作面层的路面
3.沥青贯入式:用沥青贯入碎(砾)石作面层的路面,即把沥青浇洒在铺好的主层集料上,再分层撒布嵌缝石屑和浇洒沥青,分层压实,形成一个较致密的沥青结构层。
4.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cm的沥青面层,表面处治按浇洒沥青和撒布集料的遍数不同,分为单层式、双层式、三层式。
(二)按组成结构分类
1、密实—悬浮结构
2、骨架—空隙结构
3、密实—骨架结构
(三)按矿料级别分类
1.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2.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3.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4.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四)按矿料粒径分类
1.砂砾式沥青混合料:矿料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4.75mm(圆孔筛5mm)的沥青混合料。
也称为沥青石屑或沥青砂。
2.细粒式沥青混合料:矿料最大粒径为9.5mm或1
3.2mm(圆孔筛10mm或15mm)的沥青混合料。
3.中粒式沥青混合料:矿料最大粒径为16mm或19mm(圆孔筛20mm或25mm)的沥青混合料。
4.粗粒式沥青混合料:矿料最大粒径为26.5mm或31.5mm(圆孔筛30~40mm)的沥青混合料。
5.特粗粒式沥青混合料:矿料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37.5mm(圆孔筛45mm)的沥青混合料。
(五)按施工温度分类
1.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沥青与矿料经加热后拌和,并在一定的稳定下完成摊铺和碾压施工过程的混合料
2.常温沥青混合料:采用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在常温下(或者加热温度很低)与矿料拌和,并在常温下完成摊铺和碾压过程的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