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与“闲情偶寄”——列斐伏尔和李渔“日常生活世界”之比较
wll st e iiit ro h al f ra g me ti n 1 eLi i Yu i h t o ft e d i l e a r n e n 1 期
大连 海事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n l f ainMai meU ies y(oil c n e dt n o r a o l r i nvri S c i cs i o ) D a t t aS e E i
Vo . 1 No 1 11 . . Fe .2 1 b 02
一
伏 尔是把 马克 思异化劳动理论拓展、 运用 到资本主义社会 日
常 生 活领 域 , 求 人 摆 脱 异 化 之 路 ; 渔 是 要 告 知 人 们 如 何 寻 李 简便 实 用 、 学 有 效 地 安 排 生 活 起 居 事 宜 , 而 享 受 生 活 的 科 进 闲情 和 惬 意 。
t e dfe e c h tL fb e ’ o tiu in t a xs i t x h i rn e t a e e v r Sc n rb t oM r i s Oe . f s o m p n n p l h l n t n o r x t al i fc pt l m a d a d a py t e ai a i f Ma O d i l eo a i i e o y f as
也见解独 到 、 究深 入 。其 代 表作 《 研 闲情 偶 记 》 书 一
广泛详尽 地 探 讨 了“ 国人 的生 活 艺术 之 美 ” 涉 及 中 , 戏 曲、 歌舞 、 服饰 、 修容 、 食等方 面 的生 活琐 事 。虽 饮 然一个 是生 活在 国外 现代 化 社会 里 的哲 学 家 , 一 另 个是 国 内明末清 初 时 代 文学 家 , 两人 的思 想 可 以 但 穿越 时空 , 日常生活话 题进行对 话 。 就
生活世界的理解
生活世界的理解
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和挑战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经历。
生活世界不仅仅是指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更是指我们内心的世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在生活世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让我们感到快乐,有的让我们感到痛苦,有的让我们感到挫折,有的让我们感到幸福。
这些经历和情感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思想。
生活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
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会发现,生活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有的人认为生活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有的人认为生活世界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去面对生活世界,去接受它,去改变它。
在生活世界中,我们需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感恩和珍惜。
我们需要学会从每一个经历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好是坏。
生活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给予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
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世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我们所经历的一切。
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和面对生活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精彩。
回归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发展探微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八年 第四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题域。
从20世纪开始,文学艺术及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转向”,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忽视“日常生活”的局面。
从理论层面上看,“日常生活”进入到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的反思批判阶段;从文学艺术层面看,“日常生活”成为审美文化呈现的最为感性和最为基础的经验。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思想文化已经将关注的热点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地平线,“日常生活转向”已经成为当代理论变革和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议题。
对这一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积极拓展文学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与空间,同时,有助于探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转向”的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嬗变意义。
自20世纪以来,当代思想界展开了“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运动,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卢卡契、列斐伏尔等当代著名思想家为代表,“日常生活世界”成为哲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遮蔽或遗忘“日常生活”的理论缺失。
托尼·贝内特在《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日常这个概念的起源纷繁复杂,包括了一系列从现象学到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就其把系统和生活世界相区分而言),再到与我特别关注的自卢卡奇、亨利·列斐伏尔、爱格尼斯·赫勒,到米回归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发展探微宋音希摘 要:从20世纪开始,文学艺术及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转向”,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忽视“日常生活”的局面。
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日常生活转向与回归,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对“日常生活转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积极拓展文学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与空间,同时,有助于深入探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转向”的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嬗变意义。
schutz und garfinkel
生活世界(life world)1、又称日常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常识世界等。
2、来自胡塞尔的现象学,舒茨用生活世界的概念来取代社会学中的社会概念这一传统基础。
3、生活世界是直接经验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世界。
4、在生活世界中,我们体验着文化和社会,并以他们那些既作用于我们又反过来受我们作用的客体为转移。
5、生活世界是对于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进行多种日常活动的具体场所和环境的概括,是指人们在其中度过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具有先验的给定性,即存在于个体对他进行任何理论反思和研究之前。
6、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本质上他和我一样(others like me),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主体间性和自然态度来理解生活世界。
7、生活世界是我和他人在任何社会得以交往的前提。
主要有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组成。
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杨善华P18-19常人方法学(名词):(ethnomethodology)1、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1954年提出了常人方法学,1967年出版《常人方法论》研究,进入繁荣时期,70年代中后期开始衰退,逐渐被谈话分析和工作研究主导,75年之后进入常规化时期。
90年代以来,加芬克尔一直致力于常人方法学与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联系。
2、主要研究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思考来解释日常情境的方法,并从普通人的日常行动及其如何看待行动的思考模式出发来考察社会现象。
3、两个理论倾向:一是常人方法学研究面向日常生活,分析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行动。
二是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
4、秩序问题是核心问题,认为社会秩序稳定是基于行动者永无止境的权宜性成就。
5、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帕森斯、现象学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等。
权宜性(名词):(contingency)1、是加芬克尔民俗方法论中有关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论证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活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幻想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困境
“生活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幻想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困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并分析其文化政治困境。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其“生活世界”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经验与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概念在文化政治领域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探讨其核心内容和理论特点。
随后,本文将分析这一概念在文化政治领域所遭遇的困境,包括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以及政治实践中的难题。
本文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文化政治实践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二、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解析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是现象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直接性和前反思性。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胡塞尔的这一概念,并分析其哲学和文化政治层面的含义。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是对笛卡尔式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修正。
在笛卡尔哲学中,主体性被理解为一种孤立、自主的思考实体,与外部世界相隔离。
胡塞尔则认为,主体性实际上是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
生活世界是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所有经验和认知的出发点。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几个关键特征。
它是直观的,意味着我们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来认识世界,而非通过抽象的概念或理论。
它是前反思的,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通常不会停下来反思这些经验的本质或原因。
它是实践的,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是与我们的行动和目的紧密相连的。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也面临着一些哲学和文化政治困境。
从哲学角度来看,生活世界的直观性和前反思性可能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
如果我们的认知完全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那么如何确保这些认知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来看,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忽视了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差异。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世界可能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在社会互动和政治决策中得到尊重和平衡?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为我们理解人类经验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日常生活作文300字
日常生活作文300字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它可能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构成我们
生活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快乐的,有烦恼的,有挑战的,也有放松的。
每天早晨,闹钟响起,我们开始新的一天。
我们会做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比
如刷牙洗脸,吃早餐,然后出门上班或上学。
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努力克服。
有时候会感到疲惫和压力,但也会有收获和成就感。
下班或放学后,我们会回到家里,享受一些放松的时光,比如看电视、看书、做运动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和家人、朋友以及同事、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我
们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互相支持和鼓励。
这些交流和互动,让我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温暖和关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面对一些琐碎的事情,比如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处理
账单等。
这些看似平淡的事情,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独立生活的体现。
总的来说,日常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学会处理问题,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让我们珍惜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好。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日常生活的意思
日常生活的意思
标题,日常生活的意义。
日常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它包括了我们每天的起床、吃饭、工作、休息,以及和家人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
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日常生活却承载着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日常生活是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工作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和家人朋友相处来体验人情世故,通过休息放松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实际上都是我们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其次,日常生活是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家人朋友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分享喜怒哀乐。
这些日常的相处,让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正是这些日常的相处,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最后,日常生活也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工作上的成功,还是家庭生活的幸福,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努力和积累来实现的。
正是因为有了日常生活,我们才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总之,日常生活虽然平凡,却承载着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实现梦想的基础。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日常生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生活世界的理解
生活世界的理解
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成长,学习,
工作,相爱,相伴,最终离开。
生活是一个循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和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是一种挑战。
他们努力工作,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不满足于现状。
他们相信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认为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改变的。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生活是一种享受。
他们懂得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他们相信生活是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享受的。
还有一些人,将生活视为一种探索。
他们喜欢冒险,喜欢尝试新的事物,不断
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他们相信生活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探索的。
无论是哪种理解,生活世界都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希望的世界。
我们可以选择
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生活,但无论怎样,都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享受。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活出精彩和有意义的生活。
日常生活的意思
日常生活的意思
标题,日常生活的意义。
日常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它包括了我们的起床、吃饭、
工作、学习、休息等一系列日常活动。
有人说日常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但我却认为日常生活才是我们生活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首先,日常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没有日常生活,就没有我们所谓的精彩生活。
每天的日常活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框架,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秩序和规律。
正是这种规律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地完成工作和学习,更好地与家人朋友相处。
其次,日常生活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
难和挑战,比如工作中的压力、学习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矛盾等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正是锻炼我们意志和毅力的机会。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克服困难,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最后,日常生活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幸福,并不是那些奢华的享受和刺激的刺激,而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一杯清晨的咖啡,一份美味的早餐,一次与家人的聚会,一次与朋友的交流,甚至是一次与陌生人的微笑。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却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总之,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也
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让我们珍惜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
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
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
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关于“生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认为,“‘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5月第2版,第3、378、375页)。
显然,人类的生活,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有别于动物的生存,具有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
我国学者张庆熊梳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认为其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知觉地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第二种是作为特殊的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第三种是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
”(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19-121页)一、辨析从上述关于生活与生活世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体认: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生活着的世界,是人与世界的生活关系,“生活世界指的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26页)。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人当下生活的活动存在,因此它无法超越人生活世界的畛域。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另一方面来看,生活理念下的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就不能局限于以上提到的某个概念形态下的生活世界,而应回归学生当下生活所有关系的生活世界一一它既可能是某个概念涉及的生活世界,也可能是上面言及的“日常生活世界”“特殊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合。
这样的生活世界,如果按照生活场域来分,正是本次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及的学校、家庭、社区、家乡、祖国、世界六大类。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者:马剑银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1年第2期生活世界,即英文“Life-world”或德文“lebenswelt”的中文表达词,在理论意义上,这是一个外来词,并非传统汉语所固有,其源头在胡塞尔,无论是之后的许茨、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还是哈贝马斯,他们的理论在介绍到中国之时,人们都会对这个词进行介绍,从而为这个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涵。
当然,以“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样一种望文生义来作为“生活世界”内涵最基本的概括,也并无不可,但是这实际却会产生更多的歧义。
在哈贝马斯以前,对于“生活世界”的概念其实是模糊的,生活世界到底是先验性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哲学对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或者“先验”、“超验”与“经验”之间的张力的永无休止的解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或许在传统汉语中,对“生活”这个词特有的含义,使得“Life-world”或“lebenswelt”这样的外来词具有了独立其母语中词义的新含义,这本来就是文化移植过程中的适应(adaptation)与同化(assimilation)。
在传统汉语中,生活这个词除了生存或者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之外,还有“谋生”、“生计”之意,例如在吴方言中,存在着“做生活”、“生活很忙”这样的话语,而这种意思是life/live 或者leben 所不具备的,甚至“活着”这样的汉语词汇,与正儿八经的“生存”概念相比,带有很强烈的“中国特色”。
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想表现的很多内涵,肯定是“生存”这样生硬的语词无法表达的。
生活加上世界,并不是仅仅指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么简单,这也许是“生活世界”这个概念会被人误解、误读或者误用的一个原因。
“生活世界”这个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与现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由人际交往产生的社会世界以及反映人的心灵与精神动向的主观世界不同,生活世界并不是“现实世界”,并不能由主客二元哲学所能理解。
也就是说,生活世界,并不单纯用客观与主观的界分所能理解的,正如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活着”的这样一种状态,并不能用客观与主观那样来简单区分一样。
日常生活的意思
日常生活的意思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它包括了我们每天的起居、工作、学习、休闲和娱乐等各个方面。
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些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无论是工作上的压力,家庭中的矛盾,还是个人成长中的困惑,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助。
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快乐和幸福。
无论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美食,还是在工作中取得进步,甚至是在休闲时光中享受美好的时刻,都会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这些美好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事情,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说,日常生活虽然平凡,但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教会我们如何坚强面对困难,如何珍惜每一个美好时刻,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时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因为,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日常生活的意思
日常生活的意思
标题,日常生活的意义。
日常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状态。
它包括了我们的起床、吃饭、工作、学习、休息等一系列日常活动。
有人会觉得这些日常生活非常枯燥乏味,但其实,日常生活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日常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每天的起床、洗漱、吃饭、工作、学习等活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框架。
没有了这些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规律和秩序,变得混乱不堪。
正是因为有了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其次,日常生活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工作和学习,逐渐实现自己的梦想。
比如,一个人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乐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日常生活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础。
幸福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它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餐、和朋友一起聊天、享受一个人的安静时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幸福。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因此,日常生活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承载了我们生活的基础、梦想的实现和幸福的获得。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日常生活,因为它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生活世界”与“生活
“生活世界”与“生活一世界”-一一种中国哲学本体诠释的可能性[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中作为科学奠基的“生活世界”概念,把它放在中国哲学的传统加以观照,试图对其进行一种新的本体诠释,由此拓展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生活世界纯粹意识生命身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却对它有不同的观照。
这种观照在西方哲学中经过从古希腊的宇宙论中心向近代人类中心论的转变,又演变为胡塞尔(Husserl 1859-1938)后期现象学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
尽管今天西方哲学家大多仍然不满胡塞尔晚年用“生活世界”来修补一直坚持的先验自我学(transzendentale Egologie)立场,试图消褪其中浓烈的先验哲学色彩,但“生活世界”这个术语毫无疑问已经被普遍采用,并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世界”在西方哲学中演变为“生活世界”,似乎指出了一条哲学从古代素朴的本体论向更具人本色彩的存在论(或曰生存论)发展的进路。
然而,这对中国哲学来说,似乎本来就不成问题——因为,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倒就是把“世界”理解为从生命的源头上开出来的世界,即“生活一世界”(Life- world) 的。
[1]所以,把胡塞尔“生活世界”的问题放到中国哲学中来重新加以本体诠释,倒有可能把胡塞尔本人想讲却没能讲清楚的问题,从某些方而得以批判的澄清。
作为科学奠基的“生活世界”一.虽然“生活世界”在胡塞尔哲学生涯的晚年才成为现象学思考的主题,[2] 但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胡塞尔已经开始交替地使用与后来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些概念,如:“自然的世界概念”、“自然的”或者“单纯的经验世界”。
[3]当然,这些概念直到后来才获得一种为科学奠基的特殊的含义。
众所周知,胡塞尔的哲学理想是要建立一种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意识的先验分析为所有科学提供绝对自明的最终基础,另一方面,它这样做的时候,也实现了哲学家自我担当责任的最高的道德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世界”≠“日常生活”
编者按:本刊开展的“语文新课程下一步该如何走”的讨论,得到关心新课程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温儒敏、方智范、王尚文、李海林、曾祥芹、甘其勋等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与此同时,我们还收到大量的来稿,对新课程下一步的进展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其中谈问题的多,谈解决问题办法的少。
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虽也涉及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但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我们希望顺着这个思路不断深入,为新课程的下一步进展多做些建设性的工作,也为老师们多解决一些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提出,是为了拒斥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当语文教学日益变得简单、机械时――教师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成为被加工的原材料、课程是机器、产品是被铸模化的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实践却走向了一个误区,即简单地回归到“日常生活”。
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中,不少教学实践者把“生活世界”等同于“日常生活”,将“回归”视为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他们强调教师课堂上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兴趣和需要出发,把语文教学实践理解为获取感性材料的途径和方法,而忽视了它作为科学抽象依据的一面。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有关都市题材的课文被教师替换掉或者忽视;反之,在城市,有的教师则取消了反映农村生活的诸多内容。
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体现“生活性”,完全放手,使课堂看起来很活跃,实际上杂乱无章,缺少批判性和引导。
因此,语文课堂上出现学生贬斥杨白劳爱女无方,赞同让喜儿嫁给黄世仁享清福,而教师不置可否的现象。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解决的问题。
强调语文教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无疑强化了两者的联系,力图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桥梁”,这反映了一种先进的教学观。
但是,重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绝不是要在高举“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旗帜中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
虽然教学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教学存在的依据和背景,但是自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两
者之间就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从主体上看,日常生活的主体是芸芸众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从基本特征上看,两者具有重要的区别:(1)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的特征,是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事件为基础的活动领域;而教学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不仅仅表现为继承、传递和保存,更多的是显现出变革现实和创造未来的能动力量。
(2)日常生活具有自在性特征,而教学具有自为性特征。
教学不是为了使“我”适应生活,而是为了通过“我”作用于现实生活,使生活变得更适合“我”的生存。
(3)日常生活具有经验性特征,往往以零碎和松散的状态出现;教学具有学术性特征,必须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使用较多的学术语言(如特定的概念及相应体系),强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回归到日常生活,不仅因为日常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还因为日常生活具有的惰性和保守性等消极特征将使语文教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成为一种历史倒退。
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自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对个体而言,具有自在性和重复性的日常生活不是反思性的结果,而是给定的、必须遵循的自然态度领域,这必然使教学在回归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惰性,从而束
缚了个体发展。
因此,当把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简单地视为语文教学回归日常生活时,不仅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不能解决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还可能使语文教学失去创造性,甚至阻碍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出,从根本上是为了凸显对学生的关注以及对教学实践的重视。
因此,要走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就必须强调这两方面:
第一,充分关注学生。
首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选择真实的生活材料,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
由于处于身心逐渐发展的特殊时期,学生认识问题的视角、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成年人有所区别。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用成年人的生活取代儿童生活,就可能人为地拔高教育目标,以致影响实际的教育效果。
湖北宜昌市语文老师进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就形成了“内引”“外联”“对比”三种方式:“内引”就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外联”意为把学生所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
中去,“对比”则是通过与生活的比对,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充分关注学生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再次,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
语文教学既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把学生完整的、多样化的生活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智能碎片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情感兴趣,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二,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实践。
马克思曾指出,实践是一条可行的回归生活世界之路。
然而,语文教学实践不是为了展现或获取感性材料。
具有重复性、自在性和经验性的感性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冲突,若语文教学仅仅是为了展现或获取感性材料,将失去基本的教育意义,成为被歪曲的、粗陋的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根据教学目的精心选择、设计和改造,具有典型化、概括化特点的材料为对象,以教师的指导为条件,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为重要方式。
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注意所选材料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出现相互矛盾,防止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为了什
么、从中又能获取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回归生活世界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即使要回归到马克思视野中的生活世界,也不能为了回归而回归,而要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