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导言:西方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念。

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国家,也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它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是政权组织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保证国家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的具体制度。

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2. 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

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互不统属,国小民寡。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5.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称。

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3. 世俗化:是指国家的合法性依据是“此岸原则”,即根据自行负责的理性来建构其法权体系和同志技术的原则。

4. 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学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成果。

它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论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借以否定君主主权论和议会主权论。

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

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

第三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系知识: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

政治体系知识: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

政治体系知识: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历尽风雨。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治信仰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君主专制向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转化。

而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成为中国的新的政治体系。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逐渐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转化。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949年,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接替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革,目的是通过国有化、莫斯科路线以及集体化等手段来消除落后的家庭经济和私人土地所有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党的领袖、党的核心地位被严格执行,党的权力无法挑战。

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一套全国性的政治、经济管理系统,包括国有企业、工会、农民协会和政府。

这些组织的职责是管理国营企业和实施政府政策,以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

集体领导和群众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所强调的重要思想和原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政治上的一系列混乱宣告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破裂。

文化大革命的目标是“批判资产阶级”,重点是革命和反对旧的权威。

然而,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开始重视财富和物质的追求,社会主义在左倾情绪的推动下,逐渐被弃置一旁。

改革开放和市场化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追求现代化的新时期。

当时中国的政治领导层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政策正式宣布,中国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主义,逐渐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转变。

由于中国的体制性改革和市场化政策,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92年,中国的经济开始向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转变。

中国政治变迁

中国政治变迁

中国70年政治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以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为界,前后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政治生活,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政治变迁的趋势,即从革命到改革,从斗争到和谐,从专政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集权到分权,从国家到社会。

一、从革命到改革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革命的基本意义就是开展武装斗争,以暴力手段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对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

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是极其神圣的。

革命是新中国前30年最耀眼的政治术语、最高的政治价值和最大的政治权威。

一切好的事、好的人、好的政策,都被冠以“革命”的名义;只要是出于“革命”的需要,无论做什么都是合法的。

革命不仅是党夺取政权的法宝,也是其巩固新生政权的法宝;不仅是其政权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其全部行为的合法性源泉。

于是,革命成为新中国评判是非的根本政治标准。

然而,革命的根本作用毕竟在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当革命者通过武装革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后,如果继续不断地进行政治革命,革命对于历史的进步作用就会逐渐减弱,乃至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革命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对历史进步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打碎旧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的。

但它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绝不能替代经济发展。

此外,革命是历史进程的非常态,它不受任何法制的束缚。

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民主,但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民主。

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与民主很难兼容。

与革命不同,改革的主要目标不是打碎现存的秩序和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的完善。

革命的主要功能是“破”,即摧毁旧秩序;改革的主要功能则是“立”,即建设新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二、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是相对前两个时期的新制度学派。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新的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老制度主义便衰竭下去了。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爆发得更加频繁,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主流经济学还是不能对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此,承袭了老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的新制度主义,在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凡勃伦的传统,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进行批评,虽仍以“异端”出现却又受到人们偏爱。

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中主要分析了:权力和权力分配,集团利益和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经济的不同组织结构。

加尔布雷斯关心“公共目标”,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探究了这种社会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建立了“抗衡力量”—“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并提出了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建立“新社会主义”。

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中,提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这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从而使黑人问题成为美国的困境。

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还存在着“扩展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改善和“回荡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恶化。

该理论精辟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

(一)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新制度学派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他们研究的制度,不仅包括各类组织(公司、工会、国家、企业主协会等等),还包括社会集团的行为准则,社会意识类型。

加尔布雷思自称他的研究是所谓“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

政治学导论答案(精选)

政治学导论答案(精选)

政治学导论答案 (精选)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p5四点+意义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系统论p8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

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P15~16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P22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基本特征:制度中心论。

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

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社会中心主义与政党中心主义——基于英、美、俄政党政治经验传统的比较分析

社会中心主义与政党中心主义——基于英、美、俄政党政治经验传统的比较分析

缺憾 , 因为 政党 既是现 代化 的产 物 , 又 在很 大程度 上影 响着现 代 辉 格党 和托利 党是英 国政 党的鼻祖 , 彼 时的政 党只是 以“ 谈话 会” 化 的进 程 。而有 关政 党 的研究 又较 少将其 放 入现 代化 的历 史进 为组织 基础 的政党 , 其 存在 仅仅是 作为议 会 中显 赫之人 或追 求政
党 政 治传统 的概 览 , 比照苏俄 的实 践 , 提 出与社 会 中心主义 传 统 选举 权 的人 口占总 人 口的 比例大 大提 高 。 这两 次意 义深 远 的改 相 对 的另一 个“ 政 党 中心主 义” 传统。

革, 使 得政 党必 须争取 普通 民众 的支 持才 能赢 得议 会选 举 , 下议
( 政府 ) 、 市 民社会 ” 这 是三个 现代化 的基本 变量 , 从“ 理想类 型” 的 大选 举权 的 宪政改 革 。选 民人数扩 大 , 新 兴城 市被 纳入 选区 , 中 角度 出发 探讨有 关 国家政党 体制形 成的历 史基础 , 通过对英 美政 产阶 级和城 市手工 业者 以及产业 工人 也获得 了选举 权 , 使 得拥有

政 党政 治 的英 美传 统
院 因此受 到广大选 民更 为直接 的压 力; 由于 只有选 举中胜 利 的政
在 现代 化 的进程 中 , 英 国和美 国的社 会 力量不 容 小觑 , 远远 党才 具有 执政 的合 法性 基础 , 政党 政治 因此 愈加 活跃 。 在 这个过 大 于 其他 国家 , 也更 符合 洛克或 摩 尔式 的社会 中心论 。 。
府 暴政 的权 利 , “ 法 律至上 、 王在 法下” 的 宪政 原则 随之确 立 。其
条件 , 而 不 是理想 化 的标准 ” 。 这 里 的所谓 现有 “ 条件” , 应 当包 次 是市 民 自治的基 础 。在地方 , 国家 的 思想 控制 无足 轻重 , 地方 括政 治变迁 过程 中 的传统 、 观念 、 认知、 利益 、 政 治人物 与 标志性 事务在 治安 推事制 度和 习惯法 的规制 下 良好地 运转着 , 国家与社 历史 事件 在 内的诸 多因素 的总 和 。 因此 , 有 必 要沿着 现代 化 的脉 会 之间 并无事 实上 的紧 张关 系 。 宪政 原则在 英 国的确 立和 社会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

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

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

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

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

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

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

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制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制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
青 海社会 科 学 2 1 年 第 5期 01
辛 亥 革 命 与近 代 中 国政 制 变迁
基 于 历史 制度 主义 的视 野
张 娟

要 :在 历 史制 度 主 义 论 域 中 , 旧 制 度 因环 境 变 迁 和 危 机 恶 化 而发 生 断 裂 或 崩 渍 的 “ 键 节 点 ” 在 关
时期 , 控 创 制 主 导 权 、 定 政 制 走 向 的 往 往 是 政 治博 弈 场 域 中的 强 势 行 动 集 团 。 11 年 的 辛 亥革 命 在 中 掌 决 91 国政 制 变 迁 史 上 打 破 了王 朝 循 环 的路 径 锁 定 状 态 , 中 国政 制 强行 拉 出 了 帝 制 轨 道 , 把 引入 宪政 共 和 的探 索
创 觏 。鸦 片 战 争 敲 开 了 天 朝 封 闭 的 大 门 , 老 的 中 国被 古 迫 卷 入 了 西 方 列 强 所 主导 的 近 代 全 球 化 体 系之 中 。 在 中 西 文明 的冲突和博 弈过程 中 , 来 越多 的智识之 士认识 越 到 , 朝 之 败 看 似 败 于 西 方 的坚 船 利 炮 , 实 是 败 于政 制 天 而
确 民 主 共 和 , 华 民 国 被 军 阀 专 制 所 取 代 。 本 文 尝 试 中
2 8
着初始路 线持 续 发 展 。政 治 学 家保 罗 -皮 尔 森 ( al Pu Pesn 提 出 , i o) r 路径依赖 的定 义有广 义和 狭 义之分 , 义 广
上 的路径依 赖指在事情发展的时间序列上前后 阶段之 间 的因果关联性 , 即前一 阶段 发生之事 会影响 到后一阶 也
就 会 衍 生 出正 式 的或 者 非 正 式 的 自我 强 化 机 制 , 之 沿 使

关于政党起源、政党结构及政党制度的主要思想-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关于政党起源、政党结构及政党制度的主要思想-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关于政党起源、政党结构及政党制度的主要思想-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政党虽然普遍存在于当今世界,但其源自于西方。

欧美不仅是政党产生最早、政党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政党理论研究最早、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地区。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5 年之前,仅西欧研究政党的专着、论文和书籍就达115,000之多。

其中,法国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M.Duverger)撰着的《政党》(出版于1951 年)以其开拓性和创新性,被公认为政党理论经典着作之一。

该着作关于政党基本理论的观点,汲取了德裔意大利籍着名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等人研究成果的思想精髓,在西方政党研究领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关于政党起源的主要思想迪威尔热在《政党》中分析论证了政党的起源。

他认为,政党的发展显然与制度的发展息息相关,换而言之即与公民投票权普及和议会权力扩大结合在一起。

当议会的性及功能日益增加时,议会的成员也就愈益感到有需要把志同道合者结合起来一致行动。

当投票权愈来愈普及时,通过委员会的方式将选民组织起来以使他们认识候选人并引导他们进行投票的必要性也就愈来愈明显。

政党的产生,就是议员集团的成立和选举委员会出现的结果。

迪韦尔热从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政党的源起:一是政党的选举及议会源起;二是政党的外力源起。

前一种源起的一般程序非常简单:首先是议员集团的组成,接着是选举委员会的出现,最后是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经常性的联系组织。

议员集团及选举委员会这两个母体细胞一旦诞生后,只要使各选举委员会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并与议员集团连接在一起,那么真正的政党便出现了。

在同一议员集团内,通过各议员的协作,众多的选举委员会就间接地联合起来,政党的诞生就正式完成了。

后一种起源指在选举委员会和议会集团之外诞生的政党,如工会、团体、教会、退伍军人联会、工商业团体等外力组织催生的政党。

典型代表有英国工党和法国社会党等。

政党政治市场与政党制度的变迁

政党政治市场与政党制度的变迁
组成有组织 的政治力量 , 需要通过政党 。政党通过
从政策供给 的效率来看 . 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有 利于实现人民主权 的原则。没有政党间的竞争 。 就 会提高人民支持政党 的成本 . 降低人民作为政治投
资人 的收益 政治市场的垄断 l会降低政党政府的 生 责任性和对民众的回应的及时性 结果就是对人民
主权的削弱 在这一点上 。 政治法则与经济法则是 调查民意 , 出政纲和政策主张 , 提 在人 民中宣传来 相通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何 防范政党和政府 争取人民的支持 人 民通过支持代表 自己利益的政 的官僚化倾 向 . 实现 民众对政党 和政府的有效监督 党来表达 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 维护 自己的利益。 直是政治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 在竞争性 的民主社
蒋介石继承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这种一党专政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国民政府腐败侵犯人权对人民采取一味的压制措施殆于社会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不妥协的反对党中共在农村通过推行土地革命政策而逐渐做大在抗日战争中又以民族主义为号召而获得迅猛发展从而取得能够与国民党抗衡的政治力量
础。本文是试图使用经济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来说 明政党政治现象的一个尝试。

期交易. 政党的竞选纲领相当于企业在市场上发行
的债券 . 在一定时期之后 。 它必须依法实现。人民投 给政党的选票相当于用钱来买一笔远期债券 . 只有 当选票积聚到一定 的规模 . 使其支持 的政党获得了 执政或监督政府 , 影响政府 决策的能力 。 并经过政 府政策运行的周期之后 , 这份债券才能兑现。
存在 的问题 。
[ 关键词 ]政党制度 ;政 治市场 ;中国政党制度 [ 作者简介]朱昔群 ,男,副研究 员,中央编译局政 党研究 中心秘 书长。北京,10 3 。 0 0 2 [ 中图分类号 ]D 5 [ 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7 - 3 6 (0 7 6 2 5 2 20 )叭—0 1—O o7 5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

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第一,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

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36个历史规律

36个历史规律

36个历史规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新旧制度主义

新旧制度主义



第二,价值取向与非科学性vs政治科学
由于价值问题是无法通过观察来验证的,任何数量 的经验证据都不能证明或推翻一个价值判断,因而它 们不能成为建立在观察和经验证据基础之上的科学 的研究对象。政治学应当以实实在在的政治事实为 研究对象。

(一)从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第一,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行为者由于受到自身能 力的限制,受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制度 背景的限制,行为者不一定能够完全知道自 己的利益,更不用说完全知道为实现自身利 益目标而采取的策略选择。在他们看来,制 度不仅对行为者的偏好过程起到塑造作用, 而且对行为者目标的确立过程也起到塑造作 用。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不仅具有对个体 行为的制约作用,而且还具有教化与塑造作用。 行为者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更多的是受 到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在他 们看来,政治行动者不是像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者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行为者的行动选 择受到既定文化模式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 行为者的目标确定与方案的策略选择。因此, 个体的行为要遵从社会规则的要求,受到规范 的约束。 它认为个体之所以要遵守制度规范,是因 为这些规范早已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内化到每 一个个体内心世界当中,个体的行为应当被理 解为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无论是当个体自觉遵 守规范的时候,还是当个体是无意识地遵守的 时候都是如此。制度塑造了偏好,这是社会学 制度主义核心的主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已经变成政治学 的主流分析路径
西门·雷奇 四分法 盖伊·彼得斯 七分法
豪尔、泰勒 三分法
克拉克 二分法样形成? 制度如何变迁?
制度如何设计?
制度如何运行? 什么是好制度?

新旧制度主义

新旧制度主义

整体主义
旧制度主义受到了以伊斯 顿与达尔为代表的美国行 为主义政治学家们的猛烈 抨击。他们认为,传统政 治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无 法容忍的不足。这些不足 由彼特斯概括为五个方面。
法律主义
整体主义
结构主义
法律被旧制度主义者认为是 旧 制 度 主 义 的 重 点 是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制度
构建国家各级部门、治理国 成 文 法 分 析 , 他 们 在 家他、 们使认国为家法正律常不运仅行建的立关了键公。进 行 比 较 分 析 时 通 常 共部门的框架,而且是政府 是 比 较 整 个 体 制 , 而 影响公民行为的主要方式。 不 是 分 析 单 个 制 度 ,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强调意义的构建
和相关价值的可以构成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有效 平衡,它强调制度对社会与经济环境的依赖,并且 能够层层叠叠的积聚组织发展的符号、价值维度和 话语。
institutions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关注的
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历史主义
关注法律,尤其关注宪法。 在一起进行比 较研究 。
旧制度主义宣称自己的分析
规范分析
是以历史为基础,他们的分 析关注当前的政治体制是怎
政治学有着很清楚的规范性根源,旧制度 主义通过对政治的相关评论,来描述一个 具有规范性的“好政府”。
样根植于历史的发展,以及 根植于社会、经济、文化之 中。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 结制度变迁的规律。
一、新旧制度主义
(一)从旧制度主义到行为主义 新制度主义把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称为旧
制度主义,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传统政治学方法是指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兴 起以前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这种以制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方法自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延续到二战时期。

社会变迁与政党转型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社会建设论析

社会变迁与政党转型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社会建设论析

社会变迁与政党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社会建设论析祝灵君(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91)摘 要:对中共领导的政治革命、国家建设的研究文献颇多,但对其对社会改造的研究则显不足。

本文正是为弥补这个不足,从社会革命、社会建设入手,展示其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另一幅图景。

在社会革命中,由传统家庭社会所推延出来的伦理规范和交往格局既是革命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革命的对象,而打破官僚制也具有社会革命的含义;改革开放以来,由家庭解放!所复苏的传统社会内生的伦理规范、交往结构与现代社会的紧张及适应问题是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社会革命、社会建设的分野来看中共领导的社会变迁,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研究我国政党社会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共;革命党;执政党;社会革命;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9-0001-10近代尤其是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是一个由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其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或党!)领导的一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革命,这场革命本身也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在被动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被纳入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所构建的全球体系,成为经济上受盘剥、政治上受欺诈、文化上受渗透、国家领土被侵吞、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的落后国家。

正是在这种国弱民穷的环境中,中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革命口号:打碎旧中国,建立新中国!。

受其鼓舞,无数仁人志士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革命成功,开始了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革命的政治意义及革命后的国家建设进程已被许多学者所论述。

但是,对这场革命以及革命后社会!社会改造方面的涵义却鲜有人充分论述。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随着我国社会转向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实得到确认,共和国的政治形态逐步从革命政治向着建设政治、从运动政治向着治国政治回归。

!∀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也直接作用于中国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并逐步改变其内在的逻辑:即将政治的逻辑起点从国家逐步移向社会,从而使政治运行和发展的形态从革命形态转向建设形态。

政治体制的演化与转变

政治体制的演化与转变

政治体制的演化与转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对权力的需求,政治体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化与转变。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探讨政治体制的演化与转变,并分析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下的政治体制演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政治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古代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国王拥有绝对权力,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起,民主思想逐渐兴起,启蒙运动的影响使得政治体制朝向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转变。

例如,英国的《大宪章》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等标志性文件确立了权力制衡和公民权利的原则。

二、经济因素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现代社会,经济因素都是影响政治体制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政治体制来保护权益和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转变,以及私有制的确立使得政治体制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也在逐渐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向转变。

三、社会变革对政治体制的影响社会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

社会各阶层的觉醒和力量的触发往往成为改革和变革的动力。

例如,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起义迫使政治体制向着民主制度变革。

社会的变革常常伴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政治体制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全球化与政治体制的演变全球化的浪潮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也对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的互相依存加深,政治体制需要更加开放和合作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国家主权的重新定义,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政治体制的面貌。

综上所述,政治体制的演化与转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到历史、经济、社会和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体制也将继续发生变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政治体制的优化和完善,将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好的治理和发展。

新旧制度主义

新旧制度主义


“旧制度主义”中的元理论
法律主义 规范分析 结构主义
旧制度主义受到了以伊斯
顿与达尔为代表的美国行
为主义政治学家们的猛烈 抨击。他们认为,传统政 治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无
历史主义
整体主义
法容忍的不足。这些不足 由彼特斯概括为五个方面。
法律主义
整体主义
结构主义
法律被旧制度主义者认为是 旧 制 度 主 义 的 重 点 是 构建国家各级部门、治理国 成 文 法 分 析 , 他 们 在 家、使国家正常运行的关键。 进行比较分析时通常 他们认为法律不仅建立了公 共部门的框架,而且是政府 是 比 较 整 个 体 制 , 而 影响公民行为的主要方式。 不 是 分 析 单 个 制 度 , 他们试图建立法律分析方法,例 如 立 法 机 构 或 官 僚 这一分析方法表明法律是一 机 构 , 进 行 比 较 研 究 套制度,是通过制度方式表 时必须恰当地把这些 达选择的经验现实,因此, 他们主张关注政治制度就要 体 制 的 各 个 部 分 连 接 关注法律,尤其关注宪法。 在一起进行比 较研究 。
马奇和奥尔森认为行为主义的不足
假定阶级、地理、
种族、语言、文化、
经济等等因素决定 了政治,而它们却几 乎不受政治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政治 事件是选民们与官员 之间的理性选择的产 物。 功利主义 简约论 行为主义者们将政治现 象看作是个人或集团的 各种行为的结果。所有 的政治现象都有可以还 原到个体层面 功能主义
旧制度主义倾向关注政治体系宪法意义或者 正式意义上的结构特征,如总统制或是议会制, 联邦制度或是单一制度等。认为“结构实际 上决定着行为” 新制度主义认为,是“制度建构了个人选择方 式以及对行为的有效塑造”。也就是说,在解 释、描述或预测政治行为及其后果时,是“制 度攸关”而不再仅仅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制 度之所以攸关,是因为政治行为是镶嵌在制度 之中,受制度制约或受益于制度所提供的便利。 这些制约或便利主要体现在制度界定了行动 者的权力、利益偏好、资源与动机等行为的 手段—目的与条件—规范。

最新-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精品

最新-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精品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自1679年世界上第一个政党建立至今,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

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

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

一些政党不仅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产生着很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

一、世界政党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

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

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

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

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冲突。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

近10年来,经过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洗礼和持续不断的分化组合,原苏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消失在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不少名噪一时的政党领袖,成了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

但也有一些政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

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政党政治走向有序化。

街头政治转变为议会斗争,议会民主成为政党角逐政权的主要手段。

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和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成为各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

到新世纪初,许多国家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新格局。

世界政党政治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混乱无序逐步转向相对平稳的渐进发展状态。

中心主义的名词解释

中心主义的名词解释

中心主义的名词解释中心主义是一种政治观念和社会哲学,旨在平衡和调和不同权力利益的冲突,为社会建设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它强调在考虑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给予各派别和群体一定的关注和权力。

中心主义试图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左翼与右翼的两极分化,寻求具有普遍稳定性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

中心主义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西方国家。

在这个时期,工业化和社会变革加剧了阶级冲突和社会分化。

左翼主张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以平衡和纠正不平等现象,而右翼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和市场自由。

中心主义认为,过度倾向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失衡,因此提出了追求平衡和调和的思想。

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追求实事求是、理性和务实的政策制定。

它主张将政府的干预力度和市场力量相结合,通过制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

中心主义重视公共利益和个人自由的均衡,将社会目标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确保社会的持续进步。

在中心主义的实践中,社会和经济政策被制定为一种权衡的过程。

这意味着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和诉求,并尽量保证各方的利益得到尊重。

例如,当制定税收政策时,中心主义政府可能会考虑到平衡税收收入和企业盈利的需要,以激励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在社会正义问题上,中心主义强调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它主张通过改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机会和福利。

然而,中心主义并不仅仅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它还强调政府的透明度和反腐败,以确保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的合法性。

在实际操作中,中心主义的政治家和政府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

他们需要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在政务和选民之间保持沟通和信任。

此外,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也为中心主义提出了新的考验,因为它需要在国与国之间找到政策协调和合作的空间。

总的来说,中心主义是一种对政治和社会复杂性的回应,试图在各种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和稳定。

它强调理性思考和务实行动,旨在创造一个更公正、繁荣和和谐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Vo.l 29,No .2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X i hua U nivers it y (Ph ilosophy&S ocialS ci en ces )2010年4月Apr .2010收稿日期:2010-02-26作者简介:杨光斌(1963)),男,法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

#政治学研究#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北京 100872)摘 要:本文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式现代化、法国-德国-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式现代化,俄国-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走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

在理论上,政党中心主义将是对长期主导国际社会科学的国家中心主义、尤其是社会中心主义的挑战。

在国家治理层面,本文提出发展道路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制度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党中心论中图分类号:D 521;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0)02-0001-06Party -Centris m in the Instituti onal ChangesYANG Guang -b i n(P oliticalD e p ar t m ent ,Ren m i n University of China ,B 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 t :Co m pared w it h modern i zati on i nstituti ons adopted by B rita i n ,the U n ited States ,F rance ,G er m any and Japan ,thispaper propo ses t hat Russ i a ,Chi na and l ate r deve l oping countr i es adopt a different m odern i zati on mode w it h party do m i nance :Party -centr is m i nstitution .T he m odern i zati on i nstituti ons i n t he deve loped countries are c l assifi ed i nto t w o :m erchan t -c l ass dom i nant m odern ization syste m i n Brita i n and the U n i ted Sta tes ,and bureaucracy dom i nant modern i zati on sy stem i n F rance ,G er m any and Japan .In t heory,politi ca l P arty -cen tris m w ill be a cha llenge to t he lead i ng state -cen tris m theory i n soc ial science ,espec iall y to t he society -centr is m.In nati onal governance practice ,the deve l op m ent road is non -rep licab l e ,and balance o f var i ous po litica l forces isind i spensab l e for the long -ter m stab ility of sta te .K ey word s :i nstit u ti ona l changes ;state -society re lati onshi p ;P arty -centris m作为理论对经验的总结,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和居主宰地位的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都是特定制度变迁经验的产物。

也就是说,依靠市场方式和社会力量主导而走向现代化的英国-美国经验,自然就产生了以/天赋人权0和/社会契约论0为核心的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体系;依靠国家或官僚机器推动而走向现代化的德国-日本经验,产生了以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为核心的国家中心主义。

但是,对于很多后发国家而言,比如俄罗斯和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国家的失败,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处于/丛林规则0状态,是政党把国家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党-国体制下的制度变迁。

对此,不要说社会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难以解释俄国、中国以及其他类似路径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就是国家中心主义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里,依据俄国和中国经验,初步提出一个替代性的研究路径即/政党中心主义0。

一、俄国:国家自主性的丧失与政党-国家体制沙皇是俄国政治的核心。

早在彼得大帝之前,俄国贵族就是一个依附性阶级,专制主义国家已经形成。

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改革把俄国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沙皇专制国家。

彼得大帝更进一步控制贵族,他规定所有成年男性贵族都有终身军职或文职服役的义务。

由于贵族被迫永久性地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役,根据中央命令晋升和降职、从一个地区调到另一个地区,因此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依附于国家的群体。

服役成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框架,官阶等级成为贵族身份唯一的组织形式。

当贵族越来越依赖国家的时候,专制政府却越来越不依赖土地贵族了。

彼得大帝为在官僚机关工作的有文化的平民开创了一条晋升到贵族行列的道路。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同时,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但是它的职能仅限于地方的社会和文化事务。

这样,俄国贵族没有以独立阶级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专制政府完全凌驾于社会之上。

正因为如此,土地贵族就没有能力阻止解放农奴,更不可能去推翻专制政府。

[1]103-111这样,沙皇专制制度不同于西欧的绝对主义政治,而更接近于东方的专制主义政治。

/沙皇的臣民既没有西欧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也没有任何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

沙皇不但控制着全国农民,还通过封地和服役控制着贵族。

0[2]18社会等级和社会声望取决于官职的高低和与沙皇宫廷中的特殊关系,而官职则是由沙皇授予的,沙皇居于一种少见的权力地位之上。

沙皇这种地位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贵族与沙皇个人之间的休戚与共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则由于官职而非财产关系决定社会等级的制度使贵族之间形成了竞争而非合作关系。

[3]390-394国家的组织体系也处于不稳定的基础之上。

这样,存在如下潜在的因果性危机关系:由于依靠军队力量,军队受挫必然动摇统治者的统治基础;由于统治者与官吏的个人化关系,军事危机所导致的统治者的危机又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组织体系的危机,专制政府难于把国家有效地组织起来,长期形成的国家自主性受到严峻挑战。

俄国的历史经典地演绎着这种因果性危机关系。

成长于战争的国家当遭遇军事失败后,一个立竿见影的后果是政治统治的危机和国家自主性的丧失。

1812年打败拿破仑和作为/欧洲宪兵0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使俄国俨然成为欧亚霸主。

但是,几年之后,被俄国斯拉夫派所颂扬的保持民族伟大的专制制度却在克里米亚战争一败涂地。

战争的失败促使沙皇进行废除农奴制的土地改革并推动国家的工业化。

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后果是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不断增加的骚动,工业化发展引发了城市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的骚动,传统的俄国社会出现分裂和冲突。

在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和工业化中,虽然有一些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如地方自治局的出现,但是地方自治主要限于文化和社会事务,沙皇专制政府未能寻求一种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体制内的改革,新生政治力量只能在体制外秘密活动,社会分裂和冲突加剧。

在这种条件下,诚如列宁所说,统治者往往以对外战争而转移国内矛盾。

但是,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不仅没有转移国内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国内冲突。

虽然存在长期的国内矛盾,1905年革命的发生还是很突然的,/所有的阶级和势力都起来反对独裁政府,,世界目睹了整个民族举行罢工的非凡景象。

0[4]398沙皇别无选择,被迫实行立宪政体。

但是,杜马是软弱的,沙皇依然是专制君主,完全控制着行政部门、军队和外交事务。

如果说1905年革命动摇了沙皇专制政府下的国家组织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使国家的组织系统陷入彻底的瘫痪之中。

很快的战争失败使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为革命的导火索。

1917年3月,沙皇既不能调动军队去维持秩序,也不能解散杜马。

这意味着,沙皇已经没有拥有维护其权力的手段,政府瘫痪了。

因此,沙皇政府倒塌于一场没有策划的革命中,没有人预料到这场革命的发生。

革命一发生,原帝国的许多行政机构,包括警察部门,纷纷土崩瓦解,革命中成立的临时政府依然不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俄国开始处于无政府状态。

从1917年夏天开始,俄国的问题已经不是/应该由谁来统治0,而是/是否有人能统治,全国秩序是否能重新建立起来0。

由于旧的社会基础的组织基础已经瓦解,重建秩序的唯一希望就落在了正在争夺民众支持的各政党身上。

[1]300此时,不拘泥于形式的布尔什维克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工人管理0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0,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

苏维埃不仅出现于城市,而且很快地出现于乡村和军队。

在临时政府不能有效统治而苏维埃政府已经初具雏形的形势下,列宁说服了党中央委员会投票赞成11月革命。

结果这几乎是一次没有战斗的革命,临时政府几乎没有虔诚的支持者。

临时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弱无助、屈辱地突然崩溃了。

0[4]597用列宁的话说,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统治下去了。

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只不过是这样一个时刻:临时政府)))其权力和权威已经完全被民众造反破坏)))最终因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而被正式废除。

0[1]302-303在无政府状态中夺取政权的布尔什维克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卫政权并重建国家秩序。

在保卫政权的斗争中,布尔什维克建立的党领导军队对于后来的国家建设很重要,即在红军中建立政治委2第2期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员,形成一支纪律严明、中央集权的正规军队。

当时红军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还有一些旧军队的官兵,政治委员制度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使红军有效地消除了白军的军事威胁,并使红军成为新政权的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重建国家秩序的过程,有两项制度对于组织新型的国家至关重要:干部委任制和对口管理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