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说课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教学过程展示
3.4 课堂小结
绘制
人 类 活
高度 (海拔) 地形

海拔
数值
等高线
等高线 形态
判读
等高线 地形图
3 教学过程展示
3.5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绘制
人 类 活 动
高度 等高线 (海拔) 地形
等高线 地形图
海拔 等高线
数值 形态
判读
3 教学过程展示
3.6 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
1 教学背景分析
1.4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和能力:感知地表起伏、具备地图的 相关知识、会测量物体高度。
与新知识的差距:没有海拔、相对高度、等高 线的概念、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能将立体景观图和等高线 地形图联系起来,判读方法靠机械记忆。
2 教学目标制定
2.1 教学目标
(1)读地形剖面示意图,说出“海拔”和“相对 高度”的区别。
山脊
山谷 鞍部 缓坡
3 教学过程展示
3.2 活动1:绘制地形图 绘地图
3 教学过程展示
3.2 活动1:绘制地形图 绘地图
3 教学过程展示
3.3 活动2:判读地形图 读地形
3 教学过程展示
3.3 活动2:判读地形图 析特点
等 高 线 地 形 图
3 教学过程展示
课堂实录节选
3 教学过程展示
3.3 活动2:判读地形图 析特点
1 教学背景分析
1.2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课程标准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课程理念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地表起伏 地图
“支架”
地形模型 多媒体
地形图 的判读
1 教学背景分析
1.3 教学内容分析 宏观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地形、等值线图的起始课; 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为中国地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
北京四中顺义分校 王丽丽 指导教师 卢凤琪
主要内容
1
教学背景分析
2
教学目标制定
3
教学过程展示
4
教学反思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课标解读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主题词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判读坡的陡缓。
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 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陡崖
理、世界地理学习区域地形特征、地形评价及 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学习奠定基础; 等值线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本节课学习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为今后 学习其他类型等值线图提供方法指导。
1 教学背景分析
1.3 教学内容分析 微观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地面高度、等 高线的绘制原理和局部地形的判读。是判读地 形类型的基础。
课堂检测
选择登山路线, 说明理由。
课后作业
1.小组互换等高线地形图; 2.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制作模型。
4 教学反思
突出特色:
学生制作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体现 学科实践性;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科生活性; 结构式板书与板图有机结合,启迪学生心智。
需要改进:
进一步挖掘活动内容,使学生收获更多。
源自文库 谢 谢!
3.1 导入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表高低起伏?
3 教学过程展示
3.2 活动1:绘制地形图 做模型
空 间 视 角
地 理 实 践 力
3 教学过程展示
3.2 活动1:绘制地形图 量高度
海拔 量算方法 垂直距离 量算起点 平均海平面
相对高度
3 教学过程展示
3.2 活动1:绘制地形图 读地形 陡崖 山峰 陡坡
(2)读地形景观图片,制作地形模型,绘制其等 高线地形图。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峰、山脊、山谷、 陡崖、鞍部、陡坡、缓坡,归纳判读方法。
2 教学目标制定
2.2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 难点:等高线原理、景观与地形图对应
多种手段 综合运用
绘制图像 判读地形 归纳方法
3 教学过程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