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_马丘比丘宪章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年12月通过)一、背景材料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 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

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 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盲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 CHARTER OF MIACHU PICCHU)。

12月12日与会人员在秘鲁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学生以及其他见证人陪同下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以表示他们对在专业培训及实践方面所提倡与探索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坚定信念。

文件签署人明确表示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为了促进本专业的目标与职能进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综合评述。

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过问各国政府所能够做到也应当采纳的有关改进世界上人类居住点的质量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建协( IUA)将授于国立利马大学以显赫的琼·柴祖勉奖金以表彰该大学国际著名设计人士座谈会起草本宪章的首创精神。

此奖金将于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13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正式颁发绘宪章签署人代表团。

马丘比丘诗人,派白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隐喻笔法把这座被人遗忘的城市描写成"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

我们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承担了冲破当前的沉默这项严肃任务,本文件就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努力的结果。

自从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发表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文件以来,几乎已有45年,那文件就是"雅典宪章"。

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要求对宪章进行一次修订,所有国家的知识界和专业人员,研究院和大学都应来参加。

过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宪章更新一下。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1、**城市化的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换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型变化的过程。

城市化含义的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变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后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用S型曲线表示:图。

2、***《周立考工记》:是我国第一套城市建设制度。

其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图。

重要意义:内容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道路的规划,形成一部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

推动了城市发展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此后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均以此为依据发展变革。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 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雅典宪章》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 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 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勒·柯布西埃的 “太阳城”的建筑就是光照下的建筑体量的巧妙组合和 壮丽表演组成的。他的建筑语言与立体派艺术相联系, 就是与把城市按功能分隔成不同的元素,在进行组织和 搭配 。
《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 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 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 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 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 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 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 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 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对《雅典宪 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雅典宪章》的意义:
《雅典宪章》中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在 现在也继续起作用,《雅典宪章》的出发点是建筑, 为了解决建筑理论与实践,他们最终找到了城市与 区域规划是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雅典宪章》表明:这些建筑师已经明确意识到现 代建筑的特征就是建筑与城市规划是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筑肯定和社会的、经济 的、文化的等等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问题归纳起 来就是城市问题。 而就是这些理念让后来的一些宪 章更加完善。
《马丘比丘宪章》则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 的社会功能引出了把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者组成的部 分的做法,然后城市就变成了一个缺少有机构成的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您的位置:首页>城建理论>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人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比较及其启示在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和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然而,事隔多年,规划界对这两个宪章似乎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时至今日,两个宪章尤其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理念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试就两个宪章的规划理念作一比较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概括地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分别表现为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性化,二者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它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去驾驭自然?征服和改造一切。

雅典宪章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它以宪章签署地雅典命名,其实就反映了其弘扬人本主义的用意。

马丘比丘宪章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化的修正,表现出理性化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它首先肯定“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但另一方面,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明显发扬了马丘比丘古文化遗址蕴含的尊重自然环境的思想传统。

也就是说,马丘比丘宪章在对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得更加冷静客观,更加理性化。

进一步分析,两个宪章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都坚持人是城市的当然主体,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规划的宗旨。

例如,二者都刻意突出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人本主义理念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当时,雅典宪章确立起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巴黎美院式”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

直到今天,摒弃纯粹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仍然得到一致肯定。

如今各国普遍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贯彻了这一思想。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为城乡结合体),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4、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5、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线形城市理论1、提出者: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由雅典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8月起草,即国际建筑协会在1933年8月雅典会议上制定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纲要”它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新建筑”流派,尤其是乐?勒·柯布西耶的观点他建议应该把这个城市和它周围受影响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定义和介绍城市和村庄相互结合,每一个都是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一个要素的199个城市构成了该城市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区域单元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不能把城市和它们所处的地区分开,因为这些地区构成了城市的自然边界和环境。

中这些区域单元的发展取决于以下因素:(1)的地理和地形特征——气候、土地和水资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自然交通 (2)经济潜力——自然资源(包括土壤、底土、矿物原料、能源、动物和植物);人力资源(包括农产工业产品);经济制度与财富分配(3)政治和社会形势——人口的社会组织、制度和行政制度的所有这些主要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任何地区科学规划的唯一真正基础。

这些因素是:(1)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而不断变化。

从历史上看,一直以特殊需要为特征,如军事防御、科学发明、管理体制、生产和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

因此,表明,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在不断演变现代城市的混乱是由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序的发展造成的。

双城四大活动居住、工作、旅游和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和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以下描述了现代城市的真实情况,并对四大活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13住宅是本市的第一项活动目前本市的居住条件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太高,甚至有些地区每公顷都有1000多居民。

在现代城市过于拥挤,不仅仅是在中心地区。

因为工业在19世纪的发展,也就是在大量的住宅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的居住环境在过度拥挤的地区非常不卫生。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被过度使用,没有开放的空间,建筑本身处于不卫生和腐败的状态。

(完整word版)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威尼斯宪章》《里约热内卢会议》《北京宪章》说起

(完整word版)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威尼斯宪章》《里约热内卢会议》《北京宪章》说起

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威尼斯宪章》-《里约热内卢会议》-《北京宪章》浅谈城市与设计焦点问题变迁的原因【提要】《稚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以及《北京宪章》等是现代城市规划建筑史上几个纲领性文件。

它们的规划及涉及的建筑设计理念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建筑认知水平和关注焦点问题的演进,具体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理解日趋复杂和成熟,引导城市建筑景观学走向深入并带给我们解决当今城市设计问题和焦点的启示。

【关键词】宪章认知与关注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当今城市设计矛盾及焦点引言: 20世纪纲领性文件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历经了一个很漫长的岁月。

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也取得了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进步与成就。

在整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与城市设计及规划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如《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威尼斯宪章》、《北京宪章》等,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城市问题的共识和所关注的焦点,而且对于当时的城市建设和活动和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缩影。

以过去百年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为线索,对现代建筑城市史的历史进程可作如1、《雅典宪章》——黑暗中的火炬1.1《雅典宪章》产生的原因:1784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标志。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1)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2)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城市变革,其中单轨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最为有力。

工业革命导致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城市的发展在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

城市中多种矛盾日益尖锐,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设计理想模式的探索,包括:田园城市,广亩城市,光明城市,工业城市,带型城市等。

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

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

70年代后期,国际建协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与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有关官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而且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正。

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在考察了当时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遍布全球的状况之后,《马丘比丘宪章》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国家和洲,并以此来指导建设。

而这些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

从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具有不同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概述1、《易经》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从文字自已看,城是义务起手为土地的意思,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

3、现代城市的含义有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4、古代都城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广城壕。

5、巴比伦城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墙间距12米。

6、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是罗马驻兵的营寨。

7、卡洪城是公元前2500年埃及为修金字塔而建造,里面等级严格区分。

8、199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发表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古代1、夏代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开始前聚到安全处定居。

已出现了陶制的排水管及夯打土坯筑台的技术。

2、商代:早期有河南偃师商城,中期有郑州的商城和湖北的盘龙城,还有位于安阳的殷墟,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3、春秋战国之际《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4、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礼建造。

5、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集,交通便利,排水通畅。

6、越国范蠡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齐国临淄城规划因地制宜,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严格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布置并不对称。

赵国国都则考虑北方特点,高台建设,重壮丽和防御。

而江南淹国则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

7、战国《管子。

度地篇》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打破周礼约束。

8、战国时代的《商君书》更多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对城市发展和管理制度的阐述。

9、秦统一中国后,发展了“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具开创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1、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代表为:米列都城。

3、卫星城镇定义: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4、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5、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7、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8、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9、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10、容积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11、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2、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地面积的比例。

13、建筑后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线进行控制。

14、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1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6、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17、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您的位置:首页>城建理论>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人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比较及其启示在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着名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 年) 和马丘比丘宪章 (1977 年) 。

然而,事隔多年,规划界对这两个宪章似乎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时至今日,两个宪章尤其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理念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试就两个宪章的规划理念作一比较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概括地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分别表现为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性化,二者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它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去驾驭自然 ?征服和改造一切。

雅典宪章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它以宪章签署地雅典命名,其实就反映了其弘扬人本主义的用意。

马丘比丘宪章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化的修正,表现出理性化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它首先肯定“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但另一方面,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明显发扬了马丘比丘古文化遗址蕴含的尊重自然环境的思想传统。

也就是说,马丘比丘宪章在对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得更加冷静客观,更加理性化。

进一步分析,两个宪章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都坚持人是城市的当然主体,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规划的宗旨。

例如,二者都刻意突出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人本主义理念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当时,雅典宪章确立起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巴黎美院式”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

直到今天,摒弃纯粹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仍然得到一致肯定。

城市规划的论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

城市规划的论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

论城市规划—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建筑是文明和文化的体现,它给人们带了了温暖和安定。

在建筑的发展中它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人性的发展,其功能也不断的满足人们现实的需要而逐渐完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的承载。

建筑学的领域很广泛,包涵了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也正是这些的组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城市。

城市成为人类重要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交流的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它也起着保卫居民生活。

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一定区域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在今天城市化的过程正在席卷着世界各地。

而随着工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城市题,如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等都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市容与市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如何科学的实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

近代城市规划的三大宪章很全面的阐述可城市规划的理念,在这里我将论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的发展与变化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雅典宪章》是勒柯布西耶基于CIAM第4次会议讨论的成果进行完善的作品,主要由个人完成,发表于1943年,法国)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问题主要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灵;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等。

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1.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

包括人口、地域、产业,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

1)发展动力: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2)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够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3)城市化水平的度量4)城市化的阶段特征:a,初期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c,后期阶段:高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完成。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标志之一。

5)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

表现——工业商业人口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转移。

典型标志——城市中心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6)城市化带来的问题:a,城市环境污染,b,居住环境不好c,交通状况堪忧d,城市灾害严重e,城市舒适性问题f,社会问题多2、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开始向郊区扩展。

但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3)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4)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4、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代表米利都城1)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A,城市平面:a,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两条垂直道路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广场,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b,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马丘比丘宪章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马丘比丘宪章

作者: 陈占祥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
页码: 75-84页
主题词: 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建筑设计;城市增长;原理;建筑语言;国际建协
摘要: 1977年12月,国际建协(U.L.A.)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国际建协会议。

在这次会上,各国建筑师、教育家和城市规划师聚集一堂,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拟订的雅典宪章——“城市计划大纲”为出发点,对当前各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这个新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所“提出的许多原理到今天还是有效的”,而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新宪章还申明,“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为了促进实现本专业的目标。

”“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推荐给各国政府,有助于制定政策和措施,以改进人类居住的质量。

”现根据读者的建议,本刊将这两个“宪章”简介于后。

——编者。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标志着城市规划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

《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对《雅典宪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1.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雅典宪章》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

《雅典宪章》虽然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马丘比丘宪章》则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是,而且这一变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起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2.城市规划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秩序化”。

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但是《马丘比丘宪章》否定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做法。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联系,“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