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合集下载

饮酒陶渊明其四翻译

饮酒陶渊明其四翻译

饮酒·其四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翻译: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单独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字词解释:〔1〕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2)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3)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4)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5)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6)已:既。

违:违弃,别离。

赏析: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决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

饮酒其四陶渊明鉴赏

饮酒其四陶渊明鉴赏

饮酒其四陶渊明鉴赏饮酒其四陶渊明鉴赏导语:《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饮酒其四陶渊明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诗】:饮酒二十首(其四)东晋陶渊明栖栖1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2无定止3,夜夜声转悲。

厉响4思清远5,远去何所依6。

因值7孤生松,敛翮8遥来归。

劲风9无荣木10,此荫11独不衰。

托身12已得所13,千载不相违14。

【注释】:1、栖栖:读音有qī、xī两种,多为停留的意思。

形声。

字从木,从西,西亦声。

“西”指“太阳归西”、“太阳下山”。

“木”指“树木”。

“木”与“西”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下山的时候,鸟儿回到树上的巢里”。

本义鸟类歇息。

这里读xī。

形容不安定忙碌不安、心神不安貌。

春秋《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飭。

”南宋朱熹《朱熹集传》:“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

”2、徘徊:彷徨。

游移不定貌。

:《汉书·高后纪》:“ 产不知禄已去北军,入未央宫欲为乱。

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 颜师古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 晋向秀《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3、定止:犹定准,固定的居留栖息之处。

东晋葛洪《抱朴子·清鉴》:“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4、厉响(lì xiǎng): 激出音响。

三国·魏·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威厉响。

” 晋·潘岳《射雉赋》:“伊义鸟之应敌,啾擭地以厉响。

”5、清远:清静、僻远。

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清远:指清静、僻远之地。

”此处二义皆有。

6、所依: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

7、值:遇到,逢着。

如,相值,值遇,正值。

这里是“碰上”的意思。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值河间岁试。

”8、敛翮:(liǎn hé) 敛:收集,聚集。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原文、赏析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原文、赏析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四》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公元416年,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最后只能借酒消愁,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1《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这首诗表面写饮酒的悠闲自在,实际却隐藏着作者深沉的哀伤。

秋天是菊花开得最美的季节,在众芳摇落之时,它傲立枝头,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

正因为菊花具有不媚俗不趋时的高尚节操,陶渊明才如此喜爱菊花,“秋菊有佳色”,“佳色”不过是“浅红淡白间深黄”,它的颜色并不十分绚丽,作者之所以称“佳”,那是因为菊花的内在品格之美。

“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

晋代有服食菊花的习俗,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然而,作者服食菊花不仅在于强身,还代表了其高洁的志趣与操守。

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正是如此。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突然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且饮下这菊花泡的酒,就使我远离了官场是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忘忧”,如果心中无忧,自然不会“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郁积的幽愤之情;“遗世”,超脱俗世,主要是指远离官场,隐居避世。

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陶渊明本不想隐居,他有志“大济于苍生”,只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决定退隐。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表达了终生隐居的决心。

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作者心有壮志,却不满这黑暗的现实,他的饮酒看似是怡然自乐,其实也是一种宣泄激愤的方式。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最新-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精品

最新-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精品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下面是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文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裛ì意通浥,沾湿。

掇多采摘。

英花。

泛浮。

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

’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

’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歇息,止息。

趋归向。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轩窗。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创作背景公元416年,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最后只能借酒消愁,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赏析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

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文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裛(yì意):通“浥”,沾湿。

掇(duo多):采摘。

英:花。

泛:浮。

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

’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

’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歇息,止息。

趋:归向。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轩:窗。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创作背景公元416年,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最后只能借酒消愁,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赏析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饮酒·其四》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作品。

此诗篇通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鸟的失群离所至托身孤松来暗喻自己从误落尘网到归隐田居的过程,由此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的歌颂。

作品原文饮酒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作品译文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

作品鉴赏上半部诗的前六句极言失群之鸟的茕独与徬徨。

翻译: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评析:这里的飞鸟象征着诗人自己前半生的栖栖惶惶。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解绶弃职。

诗人的这些生活经历便是此诗前半所暗示的事实。

下半部此诗的后半写鸟之得栖身之所,矢志不再离去。

翻译: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

评析:这里诗人以孤松比喻自己的归隐之所是不无道理的,渊明对于松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他对待菊花一样,如《饮酒》的第八首《饮酒·青松在东园》就歌颂了孤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饮酒·其四》意思-赏析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饮酒·其四》意思-赏析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饮酒·其四》意思|赏析秋天是菊花的季节。

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

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

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

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

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

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

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

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

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

分析甚确。

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

这里写的是独醉。

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

五言律诗:饮酒其四(陶渊明)

五言律诗:饮酒其四(陶渊明)

导读:这是⼀⾸陶渊明饮酒系列组诗中的⼀⾸五⾔律诗。

其原⽂如下:饮酒·其四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暮犹独飞。

徘徊⽆定⽌,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荣⽊,此荫独不衰。

托⾝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翻译:栖遑焦虑失群鸟,⽇暮依然独⾃飞。

徘徊犹豫⽆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饮酒其四字词解释:(1)栖栖(xī西):⼼神不安的样⼦。

(2)定⽌:固定的栖息处。

⽌:居留。

(3)此⼆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

(4)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5)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6)已:既。

违:违弃,分离。

饮酒其四赏析:这⾸诗通篇⽐喻,以失群之孤鸟⾃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以“孤⽣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坚定的归隐之志和⾼洁的⼈格情操。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

曾做过⼏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园⽣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传》、《归去来兮辞》等,⽥园诗派创始⼈。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的造诣,开⽥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避唐⾼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约⽣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做彭泽县令⼋⼗多天便弃职⽽去,从此归隐⽥园。

他是中国第⼀位⽥园诗⼈。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司马,都督⼋州军事,荆、江⼆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饮酒其四赏析

饮酒其四赏析

饮酒其四赏析自古以来,天才都是孤独的。

陶渊明尤为孤独,因为他不仅有才,还特立独行。

对于生活中与他人不同的人,我们总是要另眼看待,仿佛这种不同变成了一种罪过。

这是从众心理的排他性体现。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只有自己才知道,只有自己才理解,我们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独属于自己的命运。

夜深人静之时,又有谁没有暗自感伤过呢?陶渊明的《饮酒》(其四)表现的便是这种人同其心的孤独感。

饮酒·其四陶渊明〔魏晋〕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译文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赏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强烈的对照手法,诗的前六句极言孤鸟的失意,鸟既失群,自然栖惶不安,加之在暮色苍茫中独自飞翔,令人倍感凄凉。

再说它徘徊无定,是目之所见;续说它鸣声转悲,是耳之所闻,最后又从其鸣声而推测其心之所思,层叠写来,将孤鸟无地可容的窘迫处境写得淋漓尽致。

然“因值孤生松”以下陡然折回,敛归息荫,自然有无限乐趣,更何况在举世无繁荣之木的情况下,得一挺拔劲直、浓荫铺地之青松作为栖息之地,自为理想的乐土,故欲托身于此,千载不离。

下六句写鸟的得其所哉也极尽其能事。

然惟有在前半极言失意的基础上,才更深刻地感到后半所写境遇的可贵,前后构成了强烈的对照,令诗意更加鲜明,这便是诗歌创作中比照的妙用,相反相成,达到更为感人的效果。

饮酒20首其四讲解

饮酒20首其四讲解

饮酒20首其四讲解饮酒二十首(其四)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二十首(其四)赏析本诗通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鸟的失群离所至托身孤松来暗喻自己从误落尘网到归隐田居的过程,由此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的歌颂。

诗的前六句极言失群之鸟的茕独与徬徨。

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这里的飞鸟显然象征着诗人自己前半生的栖栖惶惶。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解绶弃职。

诗人的这些生活经历便是本诗前半所暗示的事实。

此诗的后半写鸟之得栖身之所,矢志不再离去。

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言外之意便是说自己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隐之处。

“劲风”二句却宕开一笔,由写鸟而带出写松。

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这两句分明指乱世之中本没有可安居乐业的地方,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并对田园生活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于是最后两句诗人借栖鸟之口感叹道:我有了如此理想的托身之所,我将永远固守,不再离去了。

这里诗人以孤松比喻自己的归隐之所是不无道理的,陶渊明对于松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他对待菊花一样,如《饮酒》的第八首就歌颂了孤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可见他对于松树卓然傲霜的品格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而且可知他居处的东园大概确有一株挺拔的松树,因而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也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翻译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翻译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翻译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翻译
饮酒·其四
陶渊明〔魏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注释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已:既。

违:违弃,分离。

陶渊明《饮酒其四》

陶渊明《饮酒其四》

陶渊明《饮酒其四》
《饮酒其四》
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

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饮酒·其四》陶渊明

《饮酒·其四》陶渊明

《饮酒·其四》陶渊明《饮酒·其四》陶渊明《饮酒·其四》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秋菊有佳色,露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

“泛”这里是纵情饮酒的意思。

“忘忧物”指酒。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

“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明黄文焕《陶诗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

”分甚确。

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

“啸”是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

《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

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

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

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陶渊明饮酒其四翻译

陶渊明饮酒其四翻译

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
(1)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2)裛〔yì意〕:通“浥〞,沾湿。

掇〔duo多〕:采摘。

英:花。

(3)泛:浮。

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文选》卷三
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

’毛苌曰:‘非我
无酒,可以忘忧也。

’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远:
这里作动词,使远。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5)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歇息,止息。

趋:归向。

(6)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轩:窗。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
悠闲适意的生活。

饮酒陶渊明其四鉴赏

饮酒陶渊明其四鉴赏

饮酒陶渊明其四鉴赏饮酒陶渊明其四鉴赏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早年放弃官职回归自然,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他喜爱饮酒,对酒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鉴赏陶渊明的饮酒。

一、情绪流露。

陶渊明的饮酒,通常是在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思考之后进行的。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他描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而在文中他也提到了自己饮酒观花的经历。

他说:“吾友黄承儿、杨路、孙明府,欲尝予酒。

遗之浣上,然后见故人,各置酒肉,相与盛欢。

”这种情绪的流露,使陶渊明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诗意抒发。

陶渊明以其诗才而闻名于世,他的饮酒也经常成为诗意的抒发。

他的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痴迷和赞美,而饮酒往往成为他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

在《归园田居》一诗中,陶渊明写道:“径亩偏宜好,竹篱茅舍邻。

可怜无酒,饭后常斟酌遗我杯盘。

”这段诗意丰富的描写,将饮酒与自然的和谐相结合,使人心生向往。

三、人情味浓。

陶渊明的饮酒不仅仅是对自然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也是与友人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

他在《饮酒》一文中写道:“问谁陈后主!霸陵无儿嗣。

家世衣食间,丰约在交亲。

”这段描写表达了陶渊明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他通过饮酒与朋友们共同分享快乐,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了解。

四、人生智慧。

陶渊明的饮酒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一些深刻思考和智慧。

他在《饮酒》一文中写道:“所以酒尽欢已,一杯复一杯。

欲极升平人,来说有钱财。

”这段文字反映了陶渊明对财富和富贵的淡漠态度,他更加看重人生的平和和快乐之处。

他以酒为媒介,引发了对人生大道的思考。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饮酒具有情绪流露、诗意抒发、人情味浓和人生智慧等多种特质。

他的饮酒不仅仅是一种享乐,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把握。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诗意,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的佳作。

他的饮酒也成为了人们品味文学和欣赏自然的一种方式。

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四译文

饮酒其四译文

饮酒其四译文【原文】
饮酒·其四
陶渊明〔魏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栖栖:四处奔走,无暇安居的样子。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值:遇。

敛翮: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已:既。

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凋,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描写菊花的诗句】《饮酒 其四》译文注释_《饮酒 其四》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

【描写菊花的诗句】《饮酒 其四》译文注释_《饮酒 其四》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

【描写菊花的诗句】《饮酒其四》译文注释_《饮酒其四》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描写菊花的诗句】《饮酒其四》译文注释_《饮酒其四》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喝四杯[魏晋]陶渊明一群鸟在它们的栖息地消失了,它们仍然在黄昏时独自飞翔。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李翔想到清远,想去哪里。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强风中没有壮丽的树木,只有这树荫不会凋谢。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第四(1)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

无限期地徘徊,夜的声音变得悲伤。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4)。

由于孤独和松树的价值,从远方归来。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6)。

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而且它在一千年内都不会对你不利。

〔注释〕(1)这首诗自始至终都是隐喻性的。

这是一个孤独的鸟失去了他的羊群的自我隐喻。

前六句是关于迷路,后六句是关于回来养活自己;“孤独的学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奇奇(x)īWest):一种不安的表情。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4)这两个句子是“早上李相思,往哪里走”,是由李本、曾本、苏竹本和陶本改而来。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价值:如果是。

收敛而优雅:收起翅膀,停止飞行。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经存在了。

违反:违反、抛弃、分离。

[译文]更不用说失去鸟了,日暮依然独自飞。

没有固定的巢穴,徘徊犹豫,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明向往清远,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为一棵孤独的松树,收起翅膀来依归。

强劲的寒风和树木,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你必须把它送到这里,永远相依不违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
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裛(yì意):通“浥”,沾湿。

掇(duo多):采摘。

英:花。

泛:浮。

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

’毛苌曰:‘非我无酒,能够忘忧也。

’潘岳《秋菊赋》曰:
‘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歇息,止息。

趋:归向。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轩:窗。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创作背景
公元416年,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仅仅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最后只能借
酒消愁,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
修改润色。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个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赏析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

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
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
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
心赞美。

“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
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
之类,反倒恶俗不堪。

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

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

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

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

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可见
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

屈原《离*》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