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杨美景)

第二种观念是国外学者鲍瑞纳在20世 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系统实际运 用到空间结构的研讨中,他以为,用系 统实际的语汇表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会 更为严密,由于系统实际强调各个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城市空间结 构的实质所在;其次,系统实际的中性 立场使之可以顺应于不同的观念。所以 ,他以为城市系统有三个中心概念:
但是,应该供认,伯吉斯的该实际在许 多方面是值得称赞的:首先,他从静态 变化入手剖析城市地域,这是十分可取 的一点。其次,在微观效果上,该形式 基本契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再次, 为讨论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 法,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不 少有益的学说和形式。伯吉斯的这一贡 献超出了他所提出形式自身的含义。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讨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和优化的实际。即研讨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 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散布从而取得最 好效益的实际。
工业区位论的开创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他在1909年宣布的«工业区位实际:论工业 区位»和1914年宣布的«工业区位实际:区 位的普通及资本主义的实际»是工业区位的 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停止纯实际的讨 论,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实际;后者那么 结合实践,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 和资本主义国度人口及工业散布停止了综合 研讨。
这样,初级中心肠才有能够提供高档货 物和效劳,称之为:〝初级中心肠功用 〞,低级中心肠那么没有这种功用。依 据能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效劳,可以决议 某一中心肠在中心肠系统中的位置。
所以,中心肠实际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 域或国度内的城市等级极端空间散布形 状。同时,该实际还以为,中心肠的开 展取决于中心肠功用的专门化,而中心 肠的开展速度那么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 性商品和效劳需求量增长的快慢。因此 ,中心肠学说也可用来说明一般城市的 开展。但是,由于克里斯泰勒的实际并 非理想的归结,难免与理想差距甚大。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案例二
东京大都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东京大都市在战后 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形成了以中心商 务区为核心、以放射状的交通轴为骨架的空间结构。 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推进,东京大都 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商务区逐渐向 郊区迁移,工业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区和 居住区的兴起。同时,城市交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形成了以地铁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系统。
全球化和市场化影响大都市的人口流动和 分布,导致人口向城市中心和核心区域集 聚,同时郊区化和城市边缘化现象也日益 明显。
全球化和市场化促进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建 设,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
政府政策和规划对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也日益显著,包括土地利用政策、住房政 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引导和调控城市空 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保护和 资源节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用
地布局。
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 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 堵。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 协调,推动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也影响了 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例如土地 用途的转换、土地价格的波动等。
案例分析
纽约
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制造业中心到现在的服务业和办公区中心,纽 约的经验为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演化提供了借鉴。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鼬 受
I 2 0 1 3 年 第8 期
j
程度 的不同。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集 聚和分 散力 量此消彼 长 , 相互作用 和制衡 , 使得经济 格局改变 。 集 聚与 扩散之 间 的此消 彼长 以及究竟 是 哪种力 量居 于 主导 , 主要是看产业 集聚 的成本 和收益 的权衡 。产业集 聚 的成 本表现为集 聚不经济 ,收益 表现为集 聚经济 , 二 者共 同决定 着一个 城市的合理规模 。 吕力 ( 2 0 0 5 ) 在 其 博士论 文 中借 助新 经济地 理学 模 型解 释 了城 市 的合理 规模 如何通 过产业 集 聚和扩 散来 影响, 在产 业集 聚和扩 散 中找到 一个 临界点 , 这个 临界 点就 是产业 集 聚和人 口扩 张到一 定规模 产生 了产业 扩 散。 F u j i t a , K r u g m a n & V e n a b l e s ( 1 9 9 9 ) 提出 了一个新经济地 理学 的理论 主要包含两 方面的力量 , 一个 是 中心外 围模 型所 强调的 向心力 , 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 。 根据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 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 , 再根 据集聚和扩散 的强 度来考察 城市空 间结构 的变化 。 一、ຫໍສະໝຸດ 引 言 更多工人在城
市 居 住
2 0世 纪 9 0年代 初著 名 经 济 学家 保 罗 ・ 克鲁 格 曼 ( P a u l K r u g ma n ) 通过发 表的《 收益递增和经 济地理》 开始 了新经济地理学 的研究 。 新经济地理学最 大的闪光点就 是 在一般 均衡 中加 入 了空间要 素 。在分 析经济 活动集 聚、 扩散 的动力时 , 制度 因素和运输 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 文 采用新 经济地 理学 的相关 理论和方 法去探讨集 聚和 扩 散的来源 、 城市 的形成 及演化 非常有 意义 , 研究 将更 具科 学性并能提供更 为现 实的理论依 据 , 帮助我们得 出 更现实 的结论 。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解决方案之二-盘活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外延

解决方案之二盘活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外延优化城市空间强化城市聚集能力聚集效应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
城市不同部位聚集效应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厂商、居民选址的变化,从而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在这方面,南开大学江曼琦博士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的研究中认为,在一定的聚集效应分布下,通过市场竞争和空间流动,城市的人口、资本、资源聚集规模与结构和组织体系趋于稳定,整个社会资源实现了空间配置的均衡,并决定城市的空间结构。
然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聚集的总量、构成和布局方面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来源于诸如分工利益、规模经济、交易费用的节约、市场效率等聚集经济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减;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诸如土地投入、拥挤成本、污染状况等聚集成本(不经济)的升降。
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改变城市整体和局部的聚集效应,并影响到城市土地有效利用与空间布局的过程。
因此,聚集效应的形成、演进与作用过程,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形成、变动属同一过程。
这种演进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两种现象。
四种聚集因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居民和厂商在城市不同经济活动中重新配置和组合土地资源和要素的过程。
聚集一般总是发生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这样,聚集利益本身就有促进聚集的作用,现存的聚集条件成为聚集因素来影响进一步的聚集,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的形成。
这些聚集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人力资源分布影响城市空间。
人力资源包括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其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人口分布等方面,是决定城市每个区位和整个地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它通过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影响城市经济的增长,并由不同的人力资源分布导致不同的城市需求,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迁入,推动该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地区,会排斥居民、厂商的迁入,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衰退。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5Agglomeration Economies ,Migration and Cities ' GrowthDU Min1,LIU Changquan2( 1.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Beijing 100081,China;2.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To lear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ities ' growth is fundamental for market mechanism to play decisive role i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ystems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singleregion and multiregion urban growth models incorporating technological and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then to check and verify the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on China's cities growth by using a panel data of 261 c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1. Results show,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city population have Ushape relation with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 ,but most cities li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urve ,which means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godown while cities grow larger ;technological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city population density have a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inverse Ushape relation with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market potentia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 ;wages and unemployment rate ,which decide the expected income in traditional migration theor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ity growth.Keywords:agglomeration effects ;city growth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pecuniary externalities一、引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转变的载体。
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_基于人口聚集视角_江曼琦

乡
基 本与
个国 家 和
一
定 地 域 内 城 市 发展 的 状况 相
日
。
致
。
但 处 于 快 速 城市 化 阶 段 的
调整
,
国 家 或 地 域 的 城 市发 展
新月 异
,
城 市边 界 不 断更 新
、
体 现 真 实 的 城 市 化状 态
频 繁更 改
以
,
我 国 正 处 于快 速城 市化 阶段
8 0
》
报
以
告
。
参考该报 告 提 出 的 研究 思 路
。
宋 小 冬 等 以 上 海 为 例 进行 了 实 验 性 的 城 乡 实 体 地
、
域划 分 研究 ④ 相 似 的 划 定方 法 还 有 惠 彦 等 提 出 的 以 建设 用 地 比 重 为 主 要 指 标
相 对人 口 密 度 为 次 要 指 标
不利 于 我 国
集 约 紧凑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模 式 的 实 施
。
关 键词
:
主要城市化 地 区
城 市 实 体地 域
人
口
聚集
人
口
密
度
作者 江曼 琦
3 00 0 7 1
)
;
,
南 开 大 学 中 国 特色 社会 主 义经 济 建设 协 同 创 新 中 心 研 究 员
,
(
天津
转化
。
一
从 城 市 政 府 管 理 的 角 度 对 于 城市 空 间 范 围 的 界 定
。
城 市行 政
'
定 的稳 定性
而城 市 化 的 过 程 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
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
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
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
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
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
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
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
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
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
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
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
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69要素的投入成本将随之上升。
尤其是随着聚集程度的加深,土地的稀缺性加剧,为追求聚集地域的经济利益,厂商和居民必须以高于农业地租的价格才能获得土地,使得土地开发成本增加,从而控制着城市土地利用的总规模。
同时,各聚集体内聚集经济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规模基础,尤其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政府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在各功能区发展的最初阶段,聚集经济明显,聚集不经济微弱,居民、厂商和资本大量进入,导致某区位以加速方式发展起来。
但当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道路拥挤、住房条件差等,聚集不经济逐步增强,并不断削弱聚集经济的作用,直到完全抵消或超过聚集经济效益,这时,聚集体的规模不再增加。
但只要聚集经济效果大于聚集不经济,就会吸引人口、厂商、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因此,聚集经济与土地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聚集经济明显的地区,自然是土地利用强度最高的地方;聚集经济下降的地方,也就是土地利用的衰退区。
3.聚集效应的资本化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
如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使用时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地租。
经济地租是全部产品价值中超过支付劳动工资和资本家利润的经济剩余。
从聚集效应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聚集效应的存在,各厂商在不同位置的土地上会获得不同的收益,聚集效应高的土地,边际生产力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正是城市某一区位上,包括交通成本节约因素所带来的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为厂商带来了超额利润,为消费者带来了额外的效用。
因此,地租与聚集效应紧密相关,聚集效应的差异是级差地租形成的主要来源。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地理位置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一方面,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对区位的竞争必然增加具有不可移动性质的土地的稀缺性,从而会提高城市土地要素的价格,增加厂商的地租支付,造成厂商支付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区位越有利,聚集经济利益越明显,则厂商的经济利润越高,消费者的效用越大,地租的支付能力越强。
同时竞争也越激烈,地租水平也越高,相应的厂商的支付能力也就随之下降。
相反,当聚集不经济增强时,这种效果会减弱。
极端情况下,聚集经济超过聚集不经济时,厂商聚集时的经济效益将低于分散时的水平,必然促使厂商向外迁移。
这样,在竞争均衡时,厂商的聚集利润为零,超额利润消失。
聚集经济最终在厂商地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聚集经济实现了地租的资本化。
同时,厂商的市场份额和辐射区将因竞争而缩小,产品价格因供给增加而下降,其结果,聚集的厂商的规模达到最大。
同样,居民的区位聚集也存在上述倾向,城市的聚集经济利益必将吸引更多的居民迁入,居民之间的竞争不仅促使地价上涨,而且可能导致工资下降。
因区位不同而形成的居民的效用差异,也将因地租支付的不同而消失。
同时,聚集人口的增加会逐渐削弱聚集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各地居民的总效用水平趋于一致,聚集体的规模达到最大。
通过竞争、居民的聚集利益也将资本化于地租中。
4.聚集效应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从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聚集的总量、构成和布局方面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来源于诸如分工利益、规模经济、交易费用的节约、市场效率等聚集经济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减;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诸如土地投入、拥挤成本、污染状况等聚集成本的升降。
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改变城市整体和局部的聚集效应。
既然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城市不同部位聚集效应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厂商、居民选址的变化,并影响到城市土地有效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变化,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现象。
城市空间结构的这种演化一般通过下列过程交互作用而成。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居民和厂商在城市不同经济活动中重新配置和组合土地资源和要素的过程。
正如韦伯对工业聚集的划分一样,在城市形成后,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影响着现期的选址决策。
绝大多数的居民、厂商实际上是根据已存的人力资源、市场、投入、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相关产业、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等的分布,即以某区位现在的聚集状况和开发建设的成本(主要受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未来某区位可能获得的聚集经济效应预测为参考,进行选址活动的。
所以,已存在的聚集效应会作为聚集因子影响新的聚集,而新的聚集又会进一步改变城市聚集效应的总量和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运行就是一个以前一阶段聚集经济分布为基础不断更替演变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结构、聚集内容、聚集主体外部关系发生变化,相应引起城市地域分化70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内容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并产生相应的空间结构变化。
第一,新的职能和设施出现,部分旧的职能衰退。
例如,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在城市中蓬勃发展,夕阳工业逐渐衰退乃至消失。
高新技术对人力、自然、交通环境的要求,使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靠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附近集聚起来,形成城市内部一个新的聚集群体。
第二,随着技术的变化,部分功能的聚集性发生变化。
原来互相融合的功能,因相互聚集的经济利益下降走向分离;而原来互相排斥的职能也许在技术的变化中走向融合。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融合、分离、再融合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变化。
手工业时期,生产、销售、居住合而为一。
现代工业发展,工业生产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特别是工业生产环境对居住环境的干扰,厂商、居民根据各自的利益分别向城市不同的地区聚集,分别形成城市内部各种工业区和居住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工业对居住的干扰越来越小,小型化、市场化、非标准化的工业,有可能逐渐融合在居住区内。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定点某区位、一条交通干线的建设、一个污染工厂的建立,都会引起城市某些地段区位优势的变化。
聚集经济分布的变化使聚集经济在各方面表现出非均衡性,从而带来地价分布的变化,并促进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密度的调整。
以企业为例,具体过程表现为,当企业所处的区位环境,由于某些原因而使得聚集经济效应增加时,该区域的地价会上涨,这样企业支付的租金就会增多,企业为获得预期的利润目标,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减少各种消耗。
当这些措施无法实现时,它必须到新的区位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区位平衡点,而代之以能适应该地价水平的高利润、高效益的企业。
因此,在聚集经济上升的区位,聚集利益的增加,竞争加剧,土地价格上升,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增加。
在某些聚集效应增加十分突出的区位,甚至会打破单中心的空间结构,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
而在城市聚集效应下降的地方,聚集经济的下降,刺激着经济活动从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严重时出现城市衰退区。
随着技术的进步、收入增减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厂商、居民从某地获得聚集经济利益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其在某区位的竞争中,对地租的支付能力发生变化。
实际上,早期聚集经济效益构成中,交通成本节约占有很大的比例,技术进步后,其在聚集经济效益中的比例大幅度地降低,风险成本、信息成本所占比例增加,尤其是随着新技术发明应用与实际生产过程的时间间隔缩短,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企业越来越感到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