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要素的投入成本将随之上升。尤其是随着聚集程度的加深,土地的稀缺性加剧,为追求聚集地域的经济利益,厂商和居民必须以高于农业地租的价格才能获得土地,使得土地开发成本增加,从而控制着城市土地利用的总规模。同时,各聚集体内聚集经济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规模基础,尤其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政府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各功能区发展的最初阶段,聚集经济明显,聚集不经济微弱,居民、厂商和资本大量进入,导致某区位以加速方式发展起来。但当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道路拥挤、住房条件差等,聚集不经济逐步增强,并不断削弱聚集经济的作用,直到完全抵消或超过聚集经济效益,这时,聚集体的规模不再增加。但只要聚集经济效果大于聚集不经济,就会吸引人口、厂商、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因此,聚集经济与土地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聚集经济明显的地区,自然是土地利用强度最高的地方;聚集经济下降的地方,也就是土地利用的衰退区。

3.聚集效应的资本化

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如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使用时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地租。经济地租是全部产品价值中超过支付劳动工资和资本家利润的经济剩余。从聚集效应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聚集效应的存在,各厂商在不同位置的土地上会获得不同的收益,聚集效应高的土地,边际生产力水平也高,反之亦然。正是城市某一区位上,包括交通成本节约因素所带来的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为厂商带来了超额利润,为消费者带来了额外的效用。因此,地租与聚集效应紧密相关,聚集效应的差异是级差地租形成的主要来源。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地理位置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对区位的竞争必然增加具有不可移动性质的土地的稀缺性,从而会提高城市土地要素的价格,增加厂商的地租支付,造成厂商支付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区位越有利,聚集经济利益越明显,则厂商的经济利润越高,消费者的效用越大,地租的支付能力越强。同时竞争也越激烈,地租水平也越高,相应的厂商的支付能力也就随之下降。相反,当聚集不经济增强时,这种效果会减弱。极端情况下,聚集经济超过聚集不经济时,厂商聚集时的经济效益将低于分散时的水平,必然促使厂商向外迁移。这样,在竞争均衡时,厂商的聚集利润为零,超额利润消失。聚集经济最终在厂商地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聚集经济实现了地租的资本化。同时,厂商的市场份额和辐射区将因竞争而缩小,产品价格因供给增加而下降,其结果,聚集的厂商的规模达到最大。

同样,居民的区位聚集也存在上述倾向,城市的聚集经济利益必将吸引更多的居民迁入,居民之间的竞争不仅促使地价上涨,而且可能导致工资下降。因区位不同而形成的居民的效用差异,也将因地租支付的不同而消失。同时,聚集人口的增加会逐渐削弱聚集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各地居民的总效用水平趋于一致,聚集体的规模达到最大。通过竞争、居民的聚集利益也将资本化于地租中。

4.聚集效应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从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聚集的总量、构成和布局方面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源于诸如分工利益、规模经济、交易费用的节约、市场效率等聚集经济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减;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诸如土地投入、拥挤成本、污染状况等聚集成本的升降。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改变城市整体和局部的聚集效应。既然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城市不同部位聚集效应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厂商、居民选址的变化,并影响到城市土地有效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变化,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现象。城市空间结构的这种演化一般通过下列过程交互作用而成。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居民和厂商在城市不同经济活动中重新配置和组合土地资源和要素的过程。正如韦伯对工业聚集的划分一样,在城市形成后,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影响着现期的选址决策。绝大多数的居民、厂商实际上是根据已存的人力资源、市场、投入、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相关产业、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等的分布,即以某区位现在的聚集状况和开发建设的成本(主要受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未来某区位可能获得的聚集经济效应预测为参考,进行选址活动的。所以,已存在的聚集效应会作为聚集因子影响新的聚集,而新的聚集又会进一步改变城市聚集效应的总量和分布。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运行就是一个以前一阶段聚集经济分布为基础不断更替演变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结构、聚集内容、聚集主体外部关系发生变化,相应引起城市地域分化

70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