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有《陶隐居集》。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方面各有特色。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是一篇经典的山水小品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和优美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八(上)27-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促教,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题解读。
1.(大屏幕出示美丽风景画)画上的风景美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看到这些画面,你们会想起哪些优美的诗句,谁能背出连续的两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解题,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1)指名读课题,明确课题意思(答:回复;中书:官职;书:书信。
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划分课题朗读节奏。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明确: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二、正字断句诵美文1.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感恩的故事。
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并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篇课文所属的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共计四十个课时,是根据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
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
•掌握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对比等。
•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紧扣主题的段落,并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阅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运用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熟练运用文中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从段落中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理解文中存在的一些抽象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导入讲解首先,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
然后,我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一、引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对答谢中书书进行解读和阐述。
二、背景答谢中书书是一封答谢信,信的内容是对书信的收件人(中书书)所做的谢意表达。
中书书在古代是负责管理文书、行政和法律事务的重要职位。
收到答谢信的中书书必定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人物。
该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以及为何要给中书书写这封答谢信,文献中并未提及细节。
然而,通过文中表达的语气和用词,可以看出收信人对于发信人的帮助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从而使发信人受益匪浅。
三、文化意义1.表达感谢之情这封信的核心内容是表达对中书书的感谢之情。
在古代,感谢信的写作是一种礼仪,表达由衷的感激。
通过这篇答谢信,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于帮助和支持的重视,以及感激之情的表达方式。
2.展示古代政治制度通过称呼和写信人的身份来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中书书在古代政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封信的写作和传递反映了政府内部的行政体系和工作流程。
四、对现代的启示尽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古代文献,但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1.感谢与回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
通过对答谢信的解读,我们应该学会及时回报和表达感谢之情。
不论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的感激和回报。
2.政府效能古代政府中的中书书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管理文书、行政和法律事务。
现代社会中,政府的效能同样重要。
通过对古代政府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五、结论《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通过对信中内容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和回报他人的帮助,并注重政府的工作效能。
通过汲取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一、说教材《答谢中书书》是北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位:作为一篇古代散文,本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展示了作者高尚的品质、独立的人格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佳作。
2. 主要内容:本文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书省官员谢侍郎的感激之情,同时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以山水之美、读书之乐为主线,倡导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
3. 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启发法:- 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主动发现文章中的美和哲理。
- 采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现代生活方式与作者倡导的生活态度,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名篇。
这些作品,或寄情山水,或描绘美景,或抒发感慨,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仅 68 个字,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是一篇极具审美价值的文言文佳作。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也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了解较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层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如“歇”“颓”“与”等,疏通文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文中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体会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分享美好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
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中间部分作者具体描画秀美的山川风景,请仔细阅读,看看作者是 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1)作者笔下的风景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艳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 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教学难点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奇妙,并发挥学生的 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 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了更好 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 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 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板块六、作业布置 ①进一步熟读课文,力争会背。 ②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 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佳句运用。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山高水净
谢 描绘景色 石绚林青
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 二篇》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山水小,全文仅四句话,共用了六十八 个字,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用语 凝练,构思精致,意境幽美,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 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给我们展现出一幅 消丽脱俗的山水画卷。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课程教 学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导语: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一、引言《答谢中书书》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其篇幅虽短,但表达了作者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为了达成官场上的一片天而不得不对书院、师长施以恩情的现实。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特点、时代背景、精神内涵等方面对《答谢中书书》进行探讨。
二、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和手法《答谢中书书》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
其结构简洁明了,语言清新自然,符合唐诗的优良传统。
其中,“半卧”、“疑”、“火”、“除”等意象娓娓道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王之涣采用了比喻手法,将中书舍人类比为“草木”和“春蚕”,突显了他所受的恩情之深以及信任之厚,显得非常生动和形象。
2. 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感恩敬师、为官为民”。
王之涣在诗中感恩中书舍人的厚爱恩德,表达了自己清官的决心和扶危济困的愿望。
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当时官场险恶的深刻认识,看到了个别官员的贪污腐败、推卸责任,因而感慨万千,力图借此诗歌抒发自己对当时官场状态的忧虑和强烈愿望。
三、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达到顶峰的时期,而其官场的复杂性、险恶性也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能够在官场上一展才华,士人往往要施以恩情给书院、师长等来求得一片天。
《答谢中书书》正是这样一首诗歌,它表现了士人在官场求职和升迁过程中需要保持各种人际关系、赢得一些琐事恩情的殷切愿望。
四、尺素评析《答谢中书书》虽然只有四句,却表现了王之涣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
诗中用“草木摇摇”、“春蚕到死丝方尽”来比喻自己与他对之的调侃,表达了他对恩情的理解和感悟,突显了一位忠臣良将的风范。
同时,作者显然悟出了人生真谛,表达了他追求事业和理想但又政治清明、正直不阿的决心。
五、结语《答谢中书书》是一首很好的诗歌,在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情感、传达思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首诗歌从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来看都有很深刻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学习王之涣这位清流士人的精神,树立起敬师爱德、清高正直的人生信念。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附教案)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三、说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新教材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41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
“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
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答谢中书书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
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