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了解文章的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文章。
【力量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同学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
【教学难点】多角度品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语言精致,描写生动。
老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认真品尝文章的语言,深化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型】讲读课【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要求大家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有关文学常识,现在,谁能用“七字记忆法”介绍一下陶弘景。
同学介绍,老师评价、补充。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丹阳秣陵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著有《陶隐居集》。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今日我们就一起阅读这篇名作,体会是如何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初读:正字音,明句读1.同学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同学听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提示: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和结构来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感恩的故事。
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并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篇课文所属的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共计四十个课时,是根据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
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
•掌握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对比等。
•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紧扣主题的段落,并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阅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运用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熟练运用文中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从段落中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理解文中存在的一些抽象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导入讲解首先,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
然后,我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一、引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对答谢中书书进行解读和阐述。
二、背景答谢中书书是一封答谢信,信的内容是对书信的收件人(中书书)所做的谢意表达。
中书书在古代是负责管理文书、行政和法律事务的重要职位。
收到答谢信的中书书必定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人物。
该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以及为何要给中书书写这封答谢信,文献中并未提及细节。
然而,通过文中表达的语气和用词,可以看出收信人对于发信人的帮助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从而使发信人受益匪浅。
三、文化意义1.表达感谢之情这封信的核心内容是表达对中书书的感谢之情。
在古代,感谢信的写作是一种礼仪,表达由衷的感激。
通过这篇答谢信,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于帮助和支持的重视,以及感激之情的表达方式。
2.展示古代政治制度通过称呼和写信人的身份来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中书书在古代政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封信的写作和传递反映了政府内部的行政体系和工作流程。
四、对现代的启示尽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古代文献,但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1.感谢与回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
通过对答谢信的解读,我们应该学会及时回报和表达感谢之情。
不论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的感激和回报。
2.政府效能古代政府中的中书书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管理文书、行政和法律事务。
现代社会中,政府的效能同样重要。
通过对古代政府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五、结论《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通过对信中内容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和回报他人的帮助,并注重政府的工作效能。
通过汲取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优秀一、说教材《答谢中书书》是北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位:作为一篇古代散文,本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展示了作者高尚的品质、独立的人格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佳作。
2. 主要内容:本文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书省官员谢侍郎的感激之情,同时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以山水之美、读书之乐为主线,倡导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
3. 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启发法:- 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主动发现文章中的美和哲理。
- 采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现代生活方式与作者倡导的生活态度,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所积累,能够初步自学比较短小的文言文。
本文浅显易懂,而且注重韵律,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1.掌握字音字形,了解文学常识;2.读背、翻译文章,感知文章内容;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意境之美,体会思想感情。
预设教学课时为一课时,教学重点:美文美读,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朗读诵读法:将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感情。
4.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在学中质疑解惑,对关键词句点评赏析。
五、教学准备教师: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六、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美丽的山水风光可以增长我们的见闻,陶冶我们的性情。
今天请大家跟着老师到茅山风景区旅游一下。
(播放《江苏茅山风景视频》)风景如画,悦目画意情悠长;风景如诗,赏心诗意情难尽;风景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
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笔下的的茅山风光——《答谢中书书》。
解题(课件展示)答谢中书书1、答:回复。
2、谢中书:即谢徴,曾任中书 (掌朝廷机密文书)。
故称谢中书。
3、书,书信。
本文是回信中的一部分内容。
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把握:二、教学目标: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问题导读法,讨论式教学法。
四、说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五、说教具多媒体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说明]:以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三)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四)出示学习板块静静地听,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轻轻地说,1、静静地听:配合图片,使学生能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美美地读:有助于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中间部分作者具体描画秀美的山川风景,请仔细阅读,看看作者是 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1)作者笔下的风景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艳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 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教学难点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奇妙,并发挥学生的 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 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了更好 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 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 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板块六、作业布置 ①进一步熟读课文,力争会背。 ②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 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佳句运用。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山高水净
谢 描绘景色 石绚林青
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 二篇》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山水小,全文仅四句话,共用了六十八 个字,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用语 凝练,构思精致,意境幽美,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 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给我们展现出一幅 消丽脱俗的山水画卷。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课程教 学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 一、课文分析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
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
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是一篇值得深入品味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把握也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美的事物有较强的感受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欣赏文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本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学习本文的写景手法,体会山水之美。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水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答谢中书书》,介绍作者陶弘景。
2、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如同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表达了宠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制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尝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存秀丽的写景词句。
5、培育学生宠爱大自然的奇特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秀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消灭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教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也看出你们对奇特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奇异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生疏的字词。
⑵教师范读,订正字音,留意节奏。
学生依据教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比照解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一、引言《答谢中书书》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其篇幅虽短,但表达了作者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为了达成官场上的一片天而不得不对书院、师长施以恩情的现实。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特点、时代背景、精神内涵等方面对《答谢中书书》进行探讨。
二、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和手法《答谢中书书》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
其结构简洁明了,语言清新自然,符合唐诗的优良传统。
其中,“半卧”、“疑”、“火”、“除”等意象娓娓道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王之涣采用了比喻手法,将中书舍人类比为“草木”和“春蚕”,突显了他所受的恩情之深以及信任之厚,显得非常生动和形象。
2. 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感恩敬师、为官为民”。
王之涣在诗中感恩中书舍人的厚爱恩德,表达了自己清官的决心和扶危济困的愿望。
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当时官场险恶的深刻认识,看到了个别官员的贪污腐败、推卸责任,因而感慨万千,力图借此诗歌抒发自己对当时官场状态的忧虑和强烈愿望。
三、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达到顶峰的时期,而其官场的复杂性、险恶性也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能够在官场上一展才华,士人往往要施以恩情给书院、师长等来求得一片天。
《答谢中书书》正是这样一首诗歌,它表现了士人在官场求职和升迁过程中需要保持各种人际关系、赢得一些琐事恩情的殷切愿望。
四、尺素评析《答谢中书书》虽然只有四句,却表现了王之涣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
诗中用“草木摇摇”、“春蚕到死丝方尽”来比喻自己与他对之的调侃,表达了他对恩情的理解和感悟,突显了一位忠臣良将的风范。
同时,作者显然悟出了人生真谛,表达了他追求事业和理想但又政治清明、正直不阿的决心。
五、结语《答谢中书书》是一首很好的诗歌,在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情感、传达思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首诗歌从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来看都有很深刻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学习王之涣这位清流士人的精神,树立起敬师爱德、清高正直的人生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名篇。
学习时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给友人的书信,其间描写山水,抓住不同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的意境。
”本文情景交融,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本课重点为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根据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我将难点定为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味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尤其是该班有少数同学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有待激发。
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宜多点拨、启发,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朗读带动其它教学环节,围绕“美”设计了读(美文)----品(美景)----悟(美境)三个板块,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有: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读,没有读的积淀,很难有品的基础,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68个字,读完一遍只要1分钟,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多读,所以课堂上教师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等)
2、点拨法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定要及时点拨,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化难
为易,变困惑为顿悟
3、启发式教育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
4、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5、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学习,在活动中解决词语疑难,在探究中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课前做好本课预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七个板块的教学活动:
(一)情景导入(1分钟)
1、欣赏山水美景(PPT展示图片)
2、教师导入:教师一边展示山水美景,一边辅以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登临绝顶之巅油然而生小天下的豪情壮志;徜徉绿水青山情不自禁向往闲适生活;远眺山间层林尽染不由得赞叹美轮美奂;看千山万壑由衷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如此美好,怎能少了你的感叹赞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篇只有68个字的美文----《答谢中书书》。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一开始用美丽的山水图片导入,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将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为整堂课铺设一个优美的感情基调。
(二)自习(6分钟)
1、先听课文录音朗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录音,让名家给学生做示范,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也能让学生初步获得美的感受,为后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2、解题:题目中的“答”和两个“书”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书信”这种文体
3、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予文中的情感;
4、小组内检查《学导文》自习内容,并汇报检查结果和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自疑(5分钟)
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并小组讨论自己的问题和自习中出现的争议,如还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并汇报。
同时完成学导文自习中的重点实词和自探中的翻译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则适时点拨,对学生提出来的重点词句要在黑板上圈画出来,PPT展示
(四)自探(23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疏通文意感知内容(15分钟)
此活动分两步
1、小组合作,疏通全文
2、结合本文四字句的特色,让学生进行个性翻译,以每组一句,把文章的的四字句扩展成八字句
的美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第一步考虑到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体现了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第二步,个性翻译,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文言文的翻译变得不枯燥、有趣味,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快乐。
活动二美文美景体悟情感(8分钟)
1、教师提问: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的(学生回答“美”字统领全文)
教师再追问引导:既然如此,那么你在文中领悟到了哪些美
(让学生结合学导文中的内容,用句式“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之美。
”来表达自己领悟到的美。
)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其中包括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完成了学习目标中理解作品意境这个难点。
2、“一切景语皆情语”,既然作者写了这么美的景色,那他是要向我们表达他的什么情感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写这些美景自然是要表达他对如此美丽的自然景物的什么情感呀再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本文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以及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完成了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3、再让学生依据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背课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五)、自结自测(2分钟)
教师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寥寥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在字里行间流淌。
[设计意图]这样小结既很好的总结了美点,又深化了情感目标,让学生回顾了当堂所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四时俱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六)拓展延伸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七) 板书设计(见附页)
[设计意图]此板书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和内容,体验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分写----- 青林、四时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