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 PPT课件共48页文档

合集下载

早期复极综合征PPT课件

早期复极综合征PPT课件

.
29
谢谢!
.
30
No Image
/10/29
.
31
.
13
• 前者常出现在Ⅰ型,后者常出现在Ⅱ型。
• Ⅱ型平时常为隐蔽状态,常于器质性性心脏病 加重时心电图特征明显。并主张在心电图特征 不明显时 可用5%普鲁卡因
• 酰胺溶液10mg/kg,10-15分钟缓缓静注,同 时测量血压和询问病人感觉。于注射前和注射 后30、40分钟,各记录心电图一次。这可促使 显露心电图特征,便于明确分型。但分型是否 实用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
25
• 若ERS伴有倒置的T波,可口服氯化钾或心得安, 若非器质性心脏病T波倒置,而是ERS的“孤立 性”T波倒置,则多数T波可变为直立,若进行 运动试验,则ERS患者在体力应激的极期,ST 段可下降到等电位线,甚至全部ERS的心电图 特点消失,负性T波转为直立。大约运动试验 停止后20分钟,ERS的全部特点又可出现。
.
12
• 近来 苏联学者把ERS3型:Ⅰ型:其 心电图特 征主要是呈现在V1-3导联,认为此型常是良性 的,不伴有心血管器质性性病变。Ⅱ型:其心 电图特征主要是呈现在V4-6导联,常伴有器质 性心血管病,如缺血性心脏病。Ⅲ型:此型心 电图特征无明显占优势导联,常呈现于V1-5, 可合并或不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且根据心电图 特点有无变化又分为持久型和暂时型(隐蔽型)

.
22
• 二。急性心肌梗塞超早期。 此时临床上 有胸痛,心电图只有ST升高伴T波高耸。 ERS患者有胸痛,而且除ST段升高外, 其他的ERS心电图特点不明显或医生未加 注意,则很可能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超 早期表现。鉴别诊断要点是ST-T无动态 改变,无新Q波出现,血清心酶肌无改变。 若观察24小时以上心电图仍无变化,则 应考虑是否为ERS。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内容:早复极(early repolarzation)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zation syndrone)是shipley和Haellaran 在1936年首先注意这种J点抬高,而临床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后来1946年Meyers和Coldman将其命名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一直以来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这一观点持续了近80年。

50—60年代对其特征有了细致的描述,明显的J波+弓背向下的ST抬高。

传统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1.图形特点:J波+弓背向下的ST抬高。

2、导联特点:V3、V4。

3.诊断特点:中胸导联,无中胸导联仅有下壁不能诊断。

4.临床特点:良性正常变异。

2010年以来国际已形成共识早复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一个概念。

约95%以上的早复极或早复极图形是良性的,少数的早复极和特发VT/VF密切相关,定义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原因是与Brugada波和Brugada综合征情况相似:Brugada波+室颤或猝死=Brugdad综合征。

早复极1936年首先注意,2008年haissaguerr等提出早复极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早复极+室颤或猝死=早复极综合征。

2013年新标准:早复极:(1)连续2个前胸导联J点和/或ST段(J点后60ms)抬高≥0.1mV,肢导或侧壁导联抬高≥0.1mV;(2)和/或R波降支有切迹或粗顿;(3)为与Brugada综合征区别,应除外V1-V3导联;(4)上述改变一般可持续数月至多年不变。

一、早复极的发生机制:1.心室除极不同步,部分心肌提早复极从动物实验及ERS病人心脏表面36个部位进行同步电位标测发现,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乳头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扩展。

后者与浦肯野纤维穿透心内膜后大量地分布于心肌中层有关,这种除极不同步导致了复极不同步与部分心肌“提早”复极。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又称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以ST段呈凹面向上或上斜性抬高为特征。

自1936年由shiplay和Haellaren首先报道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ERS在健康人群中发病率为1.5%~9.1%。

但近年来,随着对ERPV的临床资料积累和分析,发现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过去认为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但随着对心肌复极电生理深入的研究以及报道与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对ERS是否总是良性开始提出质疑。

心电图特征早期复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其主要心电图特点为:,多见于胸前导联;(2)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于V导联最明显;(3)部分J点不明确而呈R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γ’波;(4)T波常与升1J波及ST-T改变①60%~70%J波之后2QRS波群改变ERS患者左胸导联QRS电压增高,部分患者QRS波群起始部出现粗钝、挫折,类似δ波;QRS波群升支幅度减小,降支陡峭,升支与降支呈非对称改变。

3其他心电图改变ERPV除上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RPV的患者还存在其他的心电图改变:①ERPV患者中静息时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为38%~89%;②第一度房室阻滞在存在ERPV的职业运动员中发生率为5%~39%,非运动员中为0.65%;③ERPV人群QRS间期(90±10)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ms,QRS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波;④QT间期相对延长,U波较常见。

4特殊情况心电图改变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情绪激动或过度换气等可使ST段回落甚至降到基线水平。

人群分布倾向1性别分布倾向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男性4.8%,女性0.5%,77%ERS年龄<50岁。

早期复极综合征课件

早期复极综合征课件
它们共同依赖于Ito电流
Logo
治疗:
伴心电风暴时,对β阻滞剂、利多卡因或维拉帕米 无效,可达龙可能部分有效;静脉推注异丙肾上 腺素反而有效
长期治疗中,奎尼丁可能有效 ICD 射频消融:消融异位室颤起源。但尚无长期随访
资料。
Logo


为什么我们

没想到呢?
Logo
SUCCESS
Loguerr等报道了一例14岁女孩,下壁导联 ERS伴反复VF,KCNJ8错义突变,导致KATP通道的 Kir6.1亚单位编码异常。
Burashnikov等报道高危ERS患者中,编码L型钙通 道的β2亚单位的基因错义突变
Logo
危险分层 碎裂QRS波(fQRS波)
Logo
Logo
61±50个月随访,除颤仪监护记录提示伴有ERS的 患者有更高的室颤发生率(相对危险度:2.1)
Logo
挑战传统的ERS良性说;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研究对象排除了肿瘤、心肺
复苏后或相关药物; 事件从ICD中记录获得; 从室颤相同的起源以及室颤前J波的振幅增大,推
THANK YOU
2019/9/8
猝死和心律失常事件明显增加。 2. J波的分布 健康人群的早复极J波往往局限于下壁、侧壁或左
心前导联中的一个区域 J波分布广泛意味着更弥散的早期复极异常
Logo
危险分层
特征性的J波
2. J波的分布 Antzelevitch等将ERS分为3个亚型: I型:J波仅局限于左心前导联---室颤风险低; II型:J波出现于下壁或下侧壁---有室颤风险; III型:下壁、侧壁和左心前导联均有J波
部分高危ERS可能与心室局部的除极异常有关

早期复极

早期复极

治疗 :
一般不需要治疗,只要患者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病人可处于较大的危险,应积极防 治。 (1)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2)家族人员有猝死史; (3)有异常显著J波,有心率的依赖性,ST段抬高呈凸面 向上、下斜型或鞍型,或随后T波倒置。 (4)有多形室早或短阵室速5钠通道阻滞剂科诱发J波振幅 增大和心律失常对于异常J波的治疗可以选用迷走神经兴 奋的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对于有发生高危的患者可以 ICD治疗,以及胺碘酮的辅助治疗 。
结语与展望
由于ERS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3 %左右,估算我国将有2000万左右ERS ,总体来看,无症状ERS发生心脏性猝 死的的总体风险是很低的,深入理解 ERS的发生机制(目前机制尚不明确) ,正确识别ERS高危人群,探索对高危 人群的预防措施是目前心血管医生面临 的难题,希望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得出 答案。
鉴别诊断:
(4)急性心包炎累及心外膜下浅层心肌,产生损伤电 流,心电图出现ST段广泛抬高,但QRS振幅减小, P波、T波振幅也相应减小。
(5) Brugada综合征:①定位不同:Brugada综 合征主要定位于右心室,而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定 位于左心室;②ST段或J点抬高的振幅不同: Brugada综合征的J点或ST段抬高的幅度一般大于早 期复极综合征;③对钠离子通道阻滞剂的反应有很 大的差异。
传统认识心电图特点
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发生在V2-V5,少数见于Ⅱ、Ⅲ、 aVF导联,当V1、V2导联出现J波时,QRS波呈rSr`型,类似右束 支; 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常见于胸导及下壁,抬高的幅度胸 导高于肢体导联,但很少大于5mm;T波高耸; QRS波群起始部缓慢,下降支快速或有切迹、顿挫,QRS波群 振幅增高,时限缩短;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常,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心脏性猝死
少数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可能发 生心脏性猝死,导致突然的意识
丧失和死亡。
心力衰竭
长期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可能 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
、乏力、水肿等症状。
03
CATALOGUE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胸导联V1-V3出现J 波或ST段抬高 ≥0.1mV,伴或不伴 T波倒置。
运动康复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如散 步、慢跑、瑜伽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
生活指导
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包括饮食调整、作息规律 、戒烟限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
05
CATALOGUE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误诊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误诊与治疗
诊断流程
收集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检查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了解患者是否有胸痛、 呼吸困难、晕厥等早期 复极综合征相关症状。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听 诊心音是否正常。
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 察是否存在早期复极综 合征的特征性波形。
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 等指标,排除急性心肌 梗死等其他心脏疾病。
根据心电图、病史、体 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与急性心肌梗死、 Brugada综合征、特发 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其他 心脏疾病进行鉴别。
案例三: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长期预后分析
总结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长期预后分析
详细描述
虽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可能导致误诊和过度治疗,但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该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正常人群相似。因此,对于确诊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以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早期复极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早期复极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倾听需求:了解 家属的需求和担 忧,提供支持和 帮助
指导护理:指导 家属如何进行日 常护理,如饮食 、运动等
保持沟通:定期 与家属沟通,及 时了解患者病情 变化和需求
护理查房注意事项
保持专业与耐心
保持专业: 护士应具备 专业知识和 技能,确保 查房过程中 能够准确判 断病情,提 供专业建议。
保持耐心: 护士应耐心 倾听患者和 家属的诉求, 解答疑问, 提供心理支 持,帮助患 者和家属度 过难关。
护理效果:通过护理措施 的实施,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促进患者康复。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状 况,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调 节方法
健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 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等
家庭支持:指导家属如何照 顾患者,提供家庭护理技巧
社会支持:提供社会资源,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 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护理查房目的:了解患者病情变 化、评估护理效果、调整护理计 划等
病情介绍:疾病名称、发病时间、 症状表现、治疗方案等
护理查房内容:病情观察、护理 措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
护理评估与诊断
诊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包 括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 病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包 括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 标
早期复极综合征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ERS)是一种心 电图异常现象,
表现为QRS波群 早期复极,T波倒
置或平坦。
ERS的特点包括: ①多见于男性, 尤其是年轻男性; ②心电图异常, 但无明显临床症 状;③可能与遗 传因素、心肌缺 血、电解质紊乱
等因素有关。
ERS的诊断主要 依靠心电图检查, 但需要与心肌缺 血、心律失常等

《早期复极综合征》课件

《早期复极综合征》课件

病例二:治疗过程与效果
总结词
该病例重点介绍了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效果,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
详细描述
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β受体拮抗剂,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
病例三:预防措施与患者教育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存在异常,导致极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
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但在运动员和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危险因素
该病可能与遗传、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诊断与治疗
早期复极综合征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心肌缺血、心肌炎等 。
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电功能和 传导系统,有助于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
02
该检查可以检测到心脏的异常电信号,并用于 评估心律失常的风险。
03
心脏电生理检查通常需要在医院的心导管实验 室进行。
其他辅助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能包括电解质、心肌酶和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心电图异常的疾病。
THANKS
03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 主要方法,典型表现为J波或ST 段抬高,T波高耸且两肢不对称

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助于鉴别诊 断,例如运动或注射肾上腺素后 ST段压低,可能是早期复极综
合征的表现。
心电图的其它改变包括QT间期 缩短和u波出现。
心脏电生理检查
01

汇总早期复极综合征.ppt

汇总早期复极综合征.ppt
课件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
ERS的心电图表现类似器质性心脏病当伴明 显胸痛心悸等症状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 ERS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据两个以上的导 联心电图出现下列改变:
课件
1、QRS综合波J点处ST段抬高0.5mV以上。 2、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部位多见于V3~V5,肢导联 亦可抬高,但aVR导联无抬高3、ST段抬高可持续 多年,随年龄增加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 4、R波 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图 形5、T波高耸或倒置采用二级梯、踏车或活动平 板试验是诊断ERS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随心率增 快ST段全部或部分回到等电线J波减小或消失T波 高耸回复正常或倒置变为直立结合临床症状消失 可诊断为ERS
课件
(1)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2)家族人员有猝死史; (3)有异常显著J波,有率的依赖性,ST段抬高呈 凸面向上、下斜型或鞍型,或随后T波倒置; (4) 有多形室早或短阵室速; (5)钠通道阻滞剂可诱发 J波振幅增大和心律失常。对于异常J波的治疗, 可使用对抗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钙离子拮抗剂 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于发生J波的 有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有效的预防治疗措 施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胺碘酮辅 助治疗,可降低J波振幅预防室颤和ICD的放电。
课件
二、鉴别诊断
1.变异型心绞痛:ERS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 如伴胸痛,易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但变异型心 绞痛呈一过性ST段凸面向上抬高,ST段抬高随胸 痛发作而出现,缓解而消失,发作时心率较快常 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ST段改变不明显,并 可诱发ST段抬高。 2.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当 ERS出现胸痛ST段抬高,伴T波高耸,应排除急性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有明显胸痛,ST段 抬高幅度大且有典型ST-T演变过程,出现病理性 Q波和血清酶学曲线改变,鉴别多无困难。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04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康复
康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心电图、血压、 血糖、血脂等指标
评估频率:根据病情和治疗效 果,定期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 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调 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康复训练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心理疗法: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 药物疗法: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病史询问:家族史、心血管 疾病史等
症状表现:胸痛、心悸、呼 吸困难等
心电图检查:出现T波倒置 或平坦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 心肌酶等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 心动图等
诊断标准:符合以上条件, 可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心电图检查: 观察心电图 是否有异常, 如ST段抬高、 T波倒置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心肌酶检测: 检测心肌酶
水平,如 CK-MB、肌
钙蛋白等
心脏超声检 查:观察心 脏结构、功 能是否有异

冠脉造影: 观察冠状动 脉是否有狭
窄或阻塞
心导管检查: 观察心脏内 部血流情况
基因检测: 检测是否有 遗传性心脏 病基因突变
02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 选择合适的药物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社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 食物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 避免食物:高盐、高脂肪、高糖、加工食品 饮水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内容:早复极(early repolarzation)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zation syndrone)是shipley和Haellaran 在1936年首先注意这种J点抬高,而临床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后来1946年Meyers和Coldman将其命名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一直以来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这一观点持续了近80年。

50—60年代对其特征有了细致的描述,明显的J波+弓背向下的ST抬高。

传统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1.图形特点:J波+弓背向下的ST抬高。

2、导联特点:V3、V4。

3.诊断特点:中胸导联,无中胸导联仅有下壁不能诊断。

4.临床特点:良性正常变异。

2010年以来国际已形成共识早复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一个概念。

约95%以上的早复极或早复极图形是良性的,少数的早复极和特发VT/VF密切相关,定义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原因是与Brugada波和Brugada综合征情况相似:Brugada波+室颤或猝死=Brugdad综合征。

早复极1936年首先注意,2008年haissaguerr等提出早复极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早复极+室颤或猝死=早复极综合征。

2013年新标准:早复极:(1)连续2个前胸导联J点和/或ST段(J点后60ms)抬高≥0.1mV,肢导或侧壁导联抬高≥0.1mV;(2)和/或R波降支有切迹或粗顿;(3)为与Brugada综合征区别,应除外V1-V3导联;(4)上述改变一般可持续数月至多年不变。

一、早复极的发生机制:1.心室除极不同步,部分心肌提早复极从动物实验及ERS病人心脏表面36个部位进行同步电位标测发现,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乳头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扩展。

后者与浦肯野纤维穿透心内膜后大量地分布于心肌中层有关,这种除极不同步导致了复极不同步与部分心肌“提早”复极。

早期复极综合征向量图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早期复极综合征向量图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由于不同患者QRS环的终末向量出现的方位、前向 力、下向力与左向力的大小不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ERS 特征。通常ERS的QRS环终末向量主要出现在左前上或 左前下。在横面指向左前的终末向量形态呈S形、反2字 形,或呈尖角反折形、半圆形或椭圆形。其S形或反2字 形的左下凸、尖角反折的尖端、圆形或椭圆形的左侧凸 面点均指向左前,该点之后部分终末向量则向右、向后 反折,这是形成胸导联J波或终末r`波的关键,如没有反 折只能出现ST段斜上型抬高而无J波或终末r`波。其次, 该终末向量的前向力<左向力时,J波一般局限在V4-V6 导联,当前向力>左向力,随着比例增大有J波的导联向 右扩展,直至V1-V6导联均有明显的J波,甚至V1-V3导 联出现于右束支阻滞一样的终末R`波。
额面指向左侧的終末向量多呈反折的尖角形或扭 结样,指向左下为主时II、III、aVF导联出现J波或R 波降支根部粗顿,偏左明显时I、aVL也出现J波;指向 左上时I、aVL导联可出现J波, II、III、aVF导联没有J 波。
此外,横面终末向量呈S形或反2字形的左下凸、 尖角反折的尖端、圆形或椭圆形的左侧凸面之前或之 后10毫秒的泪点疏密程度与正常VCG的終末向量相似 ,与T环泪点密度对比均明显稀疏,即反折点之前的泪 点较稀疏,之后的泪点与初始向量起始部分相似。所 以,作者认为整个S形、尖角反折形、圆形或椭圆形部 分的向量均属于QRS的一部分,J波顶点并不是QRS波 终点, 即整个J波属于QRS波的一部分。
上1、2肋间层面ECG的胸导联QRS同 样出现过渡区右移,V1-V6导联ST短凹面 抬高更明显,其中V2-V4导联凹面抬高达到 0.25-0.35mV,V2-V6均有明确J波,J波出 现部位介于II型至III型ERS之间。
VCG显示QRS环终末向量在左前偏下,偏 前较明显,横面QRS环终末向量呈典型的S形, 前向力>左向力。S形下凸指向左前约50°,前 向力约0.26 mV(21 mm×0.25 mV/20 mm),ST 向量或O-J向量横面在左前约+72°方向,电压 约0.16 mV(13 mm)这是形成V3~V6导联ST 段凹面抬高与J波的原因;额面终末向量在左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