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作文笔法出新
优秀资料欢迎下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温酒斩华雄》、《上帝创造母亲时》等文章也是“以虚写实”的典范。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高中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如柳永《雨霖铃》的下阕。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当然,虚实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范畴,表现形式有很多。
实写和虚写的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先实后虚,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先虚后实,如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实虚交错,如马笑泉的《谒从文墓》《忧与爱·车子未载客》……所以有人说,虚实艺术是写作之关键学问之一。
中考作文写作技法之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例如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学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城市羔羊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就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
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
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实为虚,体物写志
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实为虚,体物写志“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像中,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所想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这种由此时此刻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得到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体验;同时,实因虚更察觉到其具体,能并使以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详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曲枝良知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海岸边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深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假使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纯化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伟人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亲情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面对大海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实为虚 体物写志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实为虚体物写志“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为海的多变。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实题写作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主题,按规定的字数写出一篇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题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在高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不仅如此,实题写作也是很多企业招聘时会重点考察的一项技能,因此,能够扎实的掌握实题写作的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实题写作的一种基本技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通常被认为是实题写作的基础。
其实,实题写作中的“化实为虚”指的是文章要用比较省略、简洁的语言表达,以节省论述篇幅;虚实结合则指带有图片、表格、图表等图文元素,以形象地表达文章中的某些概念。
如何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来完成实题写作?首先,在确定文章主题之后,考生应该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有关文献,同时也要积累一定的实例,确保所写的文章内容完备;其次,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简短的句型,这样可以帮助考生节约文章的篇幅,使文章更加紧凑;最后,考生要在文章中积极插入合适的图片、图表和表格等图文元素,以便于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某些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还可以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上。
确定文章的结构是完成实题写作的关键,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考生要注意,特别是正文的结构要尽量简洁的,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突出主题,在文章中要用省略句和词语来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加紧凑。
以上就是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的相关内容,其实,实题写作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比如拟人技巧、代入感技巧等。
考生们在复习实题写作时,要多加练习,熟悉不同技巧的运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符合自己习惯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更好的完成实题写作的任务,写出符合要求的完美文章。
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化实为虚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中。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转化为抽象或虚幻的意象,从而达到表达更深层次意义的目的。
以下是几个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1. 变化抽象:用抽象的意象来描述现实中的具体事物。
比如,“花开花落”就可以用“岁月轮回”来代替,将具体的花开花落转化为抽象的岁月轮回。
2. 比喻借景:用虚幻的景象来比喻现实中的具体事物。
比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少年挑灯夜读”就可以用“夜深人静,秋叶落下的声音”来比喻,将具体的黄花和挑灯夜读转化为虚幻的秋叶声。
3. 换代替名:用抽象的代词来代替具体的事物,从而达到意境的升华。
比如,“月亮悬挂在天上”,可以用“明月”来代替,将具体的月亮转化为抽象的明月。
化实为虚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刻、生动,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1 -。
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化实为虚是指将实际存在的事物或情况转化为虚构的形式,通常用于比喻、修辞或故事情节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1. 比喻:将某个事物或情况比喻为另外一个类似的事物或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
比如说,“他的心情像是一汪清泉,流淌着清新的感觉。
”
2. 修辞:运用词汇、语言和语言节奏等手段,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染力。
比如说,“月亮像一只银盘,悬挂在天空之上。
”
3. 故事情节:将实际发生的故事情节转化为虚构的形式,以便更好地表达某种情感、理念或思想。
比如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象征着一个纯洁、善良的灵魂,被现实社会的丑恶所侵蚀。
”
化实为虚的用法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表达效果,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哲理。
- 1 -。
化实为虚 入骨三分
化实为虚入骨三分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
从狭义方面讲,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
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
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艺术描写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
这种技法往往摒弃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本来的内涵,而寓进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使之成为虚化了的形象,然后以它为主体来叙事、抒情或说理,从而表达既定的主旨。
古人讲到创作笔法时有云:“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意谓文章如果只从实处着墨,就会内涵浅薄,一览无余;倘若能从虚处发力,则会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因此,文有虚神,以实写实一定僵死呆板,以虚御实才会鲜活灵动。
化实为虚,有如诗歌中的“比兴”,寄托讽喻,意在象外,以此写彼,婉而成篇,可以使文章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含蓄厚重的蕴藉美,宛转变幻的曲折美。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冰心笔下的“雨后的青山”,何以“风神气韵,妙得天致”?就因为她以虚写实,巧用充满主观情思的“泪洗过的良心”来比喻客观存在的青山。
炼句如此,谋篇亦然。
行道树,立于道路两旁,为人们所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实在不足为奇。
如果只是对它们作实笔刻画,写其躯干如何伟岸,枝叶如何繁茂,姿态如何飒爽,必然流于轻俗,索然寡味;但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在《行道树》一文中则独出机杼,驰骋想象,将它们虚拟为“我们”,注入自己的委婉情思,抒写它们的磊落襟怀,因而形神兼备,光彩夺目。
文章首先落墨自表身世,交代生存环境:“我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然后纵笔叙写经历,吐露复杂心曲:我们时刻“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依然“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我们生活在“寂静里”“黑暗里”和“孤独里”,却坚持“负责把光明迎来”,“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化实为虚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主要是通过消除世俗的束缚和执念,去掉浮躁的心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下面列举一些化实为虚的用法举例:
1.消除执念
人们生活中经常会有许多执念不放,比如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追求。
化实为虚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源泉,去掉这些执念,追求内心的真正平静。
2.调整心态
人们常常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陷入情绪低谷,而化实为虚则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心态,把握当下的生活,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平静。
3.放下过去
人们在经历一些伤痛或挫折后,会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自拔。
这时候,化实为虚就是通过超越对过去的执念,去掉对过去的依恋,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新的解放。
4.追求自我
化实为虚的方法并不是要人们变得冷漠无情,而是通过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情感和执念,让自己追求真正的自我,在内心中寻找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化实为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可以让人们从内心中获得真正的平静和自由。
- 1 -。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
符号学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可以通过符号进行表征和传达。化实为虚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将现实事物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思考。
化实为虚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计算机模拟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化实为虚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模拟技术中。通过构建
虚拟模型,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复杂系统和过程,为科学研究、工
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
基于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提 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
汇报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阐述预 期的研究结果和贡献。同时说 明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02
化实为虚的概念与原理
化实为虚的定义
转化现实为虚拟
想和情感。
03
化虚为实的概念与原理
化虚为实的定义
转化抽象概念
将抽象、模糊或难以捉摸的概念 、想法或理论转化为具体、明确 、可感知的形式。
创造实际价值
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或表达, 使原本抽象的事物具有现实意义 和实用价值。
化虚为实的哲学基础
唯物主义观点
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化虚 为实体现了从意识到物质的转化过程。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
• 引言 • 化实为虚的概念与原理 • 化虚为实的概念与原理 •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的辩证关系 •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的提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的概念
阐述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内涵,解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迭代式研究过程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教研课教学教材
高考例题: 踮起脚尖
踮: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 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 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 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 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 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等等。但思维就此搁 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
“踮起脚尖”事实上是一个比喻性的 命题。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 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 “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 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 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 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 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 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 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 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谈意气(2006年) 诗意地生活(2007年) 踮起脚尖(2009年) 早(2010年)
方法指导
(一)化实为虚(实题虚写)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 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 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 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刻的思想和 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实题”要 “虚”写。“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 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 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 者感悟或领悟你的独到见解和思想。
高考例题: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 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 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 论文。
写这个题目最好根据三个义项去选择自己理解最为深 刻的一点或几点来立意。因此写作时,可以结合一个义项 来具体立意。如,从“意志和气概”义项中,可以联想到 “意气昂扬”、“意气风发”来立意,从而确立“青年人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意气风发”等观点,关于这一点,毛泽 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诗 句,考生应该不难理解;从“志趣和性格”这一义项中可 以联想到“意气相投”这个成语,从而确立“只要有意气 相投的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任何困难与挫折都可以战胜” 等观点;从“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这一义项中, 可以联想到“闹意气”、“意气用事”(做事情只凭感情 用事,缺乏理智)等词语,从而确立“遇到事情,应该冷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说课讲解
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课堂实战之三 命题作文中的隐喻性作文
• 【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初夏的清风吹过,那时花开了,你 走过我的窗前,飘来阵阵清香。连蝴 蝶也驻足了,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只为了那时花开。
• 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 拟。
• 微观多从“个人”出发,常见的有: • ①人生哲理(宽容、拼搏、乐观、忧患、
进取、曲折……) • ②人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孝
心、志节、忠诚……) • ③人应该有的美好情感(亲情、友情、爱
情……) • ④人应该有的一些好的社会理念(民主、
创造、真理、平等……)
考题示例(一) 月考作文解读
• 命题作文:“活在春天里”
• 隐喻点:“春天”
• “化实为虚”:
• (1)“春天”的特点:温暖、温馨、和煦、
•
明净、灿烂、生命萌动
• (2)“春天”的寓意:充满希望、理想、
•
梦想,体现乐观、积极的心态。
• (3)带入原句:“活在春天里”就是“活在希 望里,活得乐观,活得自信,活得快乐。”
考题示例(二) 月考作文解读
课堂实战之三 命题作文中的隐喻性作文解读
பைடு நூலகம்• 【试题】 “那时花开”
• “化虚为实”: • (1)“那时是何时”:过去、将来。 • (2)什么样的花开了:亲情、友情、爱情…… • (3)为什么偏偏在“那时开”。 • (4)为什么“那时花会开”。 • (6)那时花是怎么开的。
宏观处着眼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课堂实战之二 材料中的隐喻性作文(解读之二)
• “化实为虚”:
• (1)隐喻点:“面包”“水仙花”
语文写作技巧之化实为虚(最新)
语文写作技巧之化实为虚“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面对大海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是文学写作中一种古老而又精妙的技巧。
它能够让文章有节奏感,把文章内容和文字形式结合在一起,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体验。
本文通过分析“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来介绍如何运用它来写出浪漫的文学作品。
首先,要明确“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概念。
这种写作技巧是一种凭借抽象作品中实践元素,以及在表达实践内容时用心理描写形式去阐释或包装,来更好地传达作者主观地表达意图的技巧。
也就是说,在文学中,凡是看似客观描写(如描写景物),其实可能都是作者藉由矶持和技巧,加以把握和点染,使其微妙而心灵深受的实践意图而出现的。
这是文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其次,要学会如何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技巧来写出浪漫的文学作品。
写作者可以使用实际事物来投射思想情愫,可以从实际环境中镶嵌出实际的意图,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例如,在一个浪漫的情节中,情侣之间的感情可以用晨曦、黎明、落日、满月等环境因素来投射,表达出他们之间不同程度的爱恋。
写作者也可以借助人物动作、表情变化等来暗示他们的感情,使其动人不已。
最后,要知道如何良好地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技巧来熟练掌握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写作者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在生活中发现故事,把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使用技巧来将实践元素和心理描写融合,将感情写得更加真实、有力,让读者真正体会到文字带来的感受。
另外,写作者还要多读书,多用心欣赏那些杰出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精华,加强自己的素养,培养自己的学识,以便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好地应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技巧。
综上所述,“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是文学写作中一种古老而又精妙的技巧,能够让文章有节奏感,把文章内容和文字形式结合在一起,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体验。
它的运用要从明确概念开始,学会运用它来写出浪漫的文学作品,使用实际事物来投射思想情愫,熟练掌握文学写作的技巧,多读书,多用心欣赏那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学识,以便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好地应用这种技巧。
化实为虚的写作例子
化实为虚的写作例子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森林。
森林里的空气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似乎来自这片森林的深处。
我走在林中,发现林中充满了奇妙的动物和植物,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歌唱,有各种美丽的花儿在绽放,还有一些神秘的动物在潜行。
我继续深入森林,不断发现森林中的秘密,渐渐地,我来到了一个小湖,湖水清澈可见,静静地躺在湖中,像一面镜子,反射着湖中的美景。
湖中有一只小鸭子在游玩,它的叫声清脆而动人,使人心旷神怡。
我离开了森林,回到了现实世界,但是,我的心仍然留在那片神秘的森林中,它给了我一次愉快而难忘的旅行。
化实为虚与化虚
化实为虚(实题虚写)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实题”要“虚”写。“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
02
他们——农民工,教师,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 ``````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 等等。
03
练习:
例如:追求 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二、多方设问,细化分解。
例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
可设问联想: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样的情况下让你感到幸福?什么人让你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你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你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基本学生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多方搜集素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
2
1
4
5
方法: 一、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要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快速定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的精神品质或哲理意蕴 )
例如(一)桥 本意特点:原本相隔的事物之间沟通连接的纽带。 ↓ 立意: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二)路口 本意特点:路口”是选择,转弯,一般都是迷茫、彷徨、徘徊时出现 。 ↓ 立意:人生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的选择
例如 “回家”,判断哪一种写法更好。
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
(一)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
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
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
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
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
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二)化实为虚《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例如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学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城市羔羊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就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
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
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
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
但现在,就她一个。
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
她的语言只有她自己听得懂。
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
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
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
你见过失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
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
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哟,迷途的羔羊啊。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
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
然而今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
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止纵横。
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
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
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
如果有人打碎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风雪夜归何蔚萍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这环境描既点明题目中的“风雪”,交代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又暗示“她”感受到的人际环境的寒冷;又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既烘托了人物孤寂焦急的心情;又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
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
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招工回城。
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
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
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她却“对”得怕极了。
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她觉得很冷。
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
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增添了情趣。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
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下门——”吱的一声,门开了。
〖结尾妙处赏析: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
②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③巧妙情节: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
〗【笔法点评】“当你拉开了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时,你就会陷入孤寂。
”作者把这个道理放在了“她”的身上,精心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形象地表现了这一观点,妙用了“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笔法。
伤心儿女母亲躺在医院的床上,双目紧闭,嘴唇乌紫。
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
已经三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三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
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
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
”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移入母亲的记忆。
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
于是就有下面的故事。
“记忆移植完毕。
”一个声音叫道。
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满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
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
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
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
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闭着眼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一个洋铁碗。
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我们家住的那些日子,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母亲的。
难怪有天回家看见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什么。
三个人都在“回忆”中泪眼矇眬。
他们同样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
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里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的,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点评】这是一篇满堂喝彩的满分佳作。
首先,角度奇特。
通过“记忆移植”,把幻想和现实接通了,“幻想”的情节和细节,却反映着现实生活中深刻的伦理道德问题。
其次,情节奇特。
三个不孝的儿女,原想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是在母亲的记忆里,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
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
巧置“包袱”,悬念迭出,使情节一波三折。
再次,通过局部的肖像描写,以此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三个儿女的不孝便通过“眼睛”这个“窗口”呈现出不同状态:“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是贪婪的心理;“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是自私的心理;“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则是凶狠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