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二)

合集下载

天然产物化学常用参考文献

天然产物化学常用参考文献

天然产物化学常用参考文献一、图书(一)天然产物化学一般理论1. 林启寿编著, 中草药成分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772. 徐任生主编, 天然产物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973. 姚新生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 杨其菖编. 天然药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5. R. D. H. Murray. Progress in the Chemistry of Organic Natural Products.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2(二)成分提取分离1. 上海药物研究所编著.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2. Richard J. P. Cannell. Natural Products Isolation. Humana Press, 19983. Raphael Ikan. Natural Products -- A Laboratory Guide (Seco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19914. J. B. Harborne. Phytochemical Methods -- A Guide to Modern Techniques of Plant Analysis (Three edition). Chapman & Hall, UK, 1998(三)化合物结构解析1. 梁晓天. 核磁共振. 科学出版社,19762. 洪山海. 光谱解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科学出版社, 19803. 赵天增. 核磁共振氢谱.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4. 沈其丰. 核磁共振碳谱.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5. 姚新生主编.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6. D. H. Willeams等著. 王剑波, 施卫峰译. 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苏克曼, 潘铁英, 张玉兰. 波谱解析法.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8. E. Pretsch, P. Buhlmann, C. Affolter. 荣国斌译. 波谱数据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9. 宁永成编著.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 科学出版社, 199910. 于德泉, 杨峻山主编. 分析化学手册第七分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11. 丛浦珠. 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科学出版社, 198712. Biemann K. Tables of Spectral Data for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Second edition). Berlin;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198913. Crews, Phillip. Organic structure analysi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4. Robert M. Silverstein and Francis X. Webster. 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6th ed.) New York : Wiley, 1998.15. Joseph B. Organic structural spectroscopy. Prentice Hall, 1998.16. Laurence M. H., Timothy D.W.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spectroscop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7. Meier, Bernd Zeeh.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 organic chemistry. New York : G. Thieme,1997.18. Eberhard Breitmaier ; translated by Julia Wade. Structure elucidation by NMR in organic chemistry :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 Wiley, 1993.19. Field L. D., Sternhell S., Kalman J.R. Organic structures from spectra. (2nd ed.) New York : John Wiley, 1995.20. Erno Pretsch. Spectra interpret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New-York: Cambridge: VCH, 1997.21. Pretsch. [et al.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K. Biemann]. Tables of spectral data for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9.22. Robert V. Hoffman. Organic chemistry : an intermediate 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3. Gerhard Quinkert, Ernst Egert, Christian Griesinger. Aspects of organic chemistry : structure. Cambridge : VCH, 1996.(四)化合物查询1. 江纪武、肖庆祥编著.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化室编译. 黄酮类化合物鉴定手册, 科学出版社(1981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724. 黄天守编. 化学化工药学大辞典. 台北市大学图书公司出版, 19825. Dictionary of Natural Products on CD-ROM.(五)生物活性检测药理实验H. G. 沃格尔, W. H. 沃格尔编著. 杜冠华, 李学军, 张永祥等译. 药理学实验指南——新药发现和药理学评价. 科学出版社, 2001(六)中药材1.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上, 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 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33. 刘寿山编著.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共四册). 科学出版社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著. 中国海洋药用生物. 科学出版社, 19785. 候宽昭编著.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科学出版社, 1982(七)其他王北婴、李仪奎编. 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二、期刊1.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2. 中国药理学报, 中国药学会主办3.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会主办4.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主办5.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药学会主办6. 中草药, 中草药信息中心站、天津药物研究院主办7.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主办8. 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天津)主办9.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中国中医研究所情报研究室主办10. Phytochemistry11. Planta Medica12.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13.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4. Natural Product Letter15. Natural Product Peport16.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17.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8. Lipid19. Sterol三、检索工具1.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2. 中国药学文摘3. Chemical Abstracts4. The Merck Index5. Dictionary of Organic Compounds6. CRC Handbook of Data Organic Compounds7. Index Chemicus8. The Sadtler Standard Spectra Total Spectra Indes。

天然产物化学02-2__分离和鉴定 (2)

天然产物化学02-2__分离和鉴定 (2)

29
• HPLC特别适合高沸点、大分子和热稳定性差的 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以 往常用的薄层色谱等方法因其精密度、准确度、 灵敏度、重现性差而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 的需要。高效液相色谱正是以其稳定、可靠、 高效的特点成为中药研究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 常用于中药质量的控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 分离及分析测定等。
淫羊藿总黄酮)、内酯、生物碱等化合物;
(2)质量标准制定
除去干扰成分。
56
大孔吸附树脂 在中药生产中应用的优点
缩小剂量,提高制剂的内在质量 减小产品的吸湿性 有效去除重金属

57
58
59
60
61
凝胶过滤法分离原理
• 葡聚糖凝胶在水中膨胀成球形颗粒,具有三维空间的网状 结构。由于凝胶网孔半径的限制,大分子将不能渗入凝胶 颗粒内部(即被排阻在凝胶粒子外部),故在颗粒间隙移 动,并随溶剂一起从柱底先行流出;小分子因可自由渗入 并扩散到凝胶颗粒内部,故通过色谱柱阻阻力增大、流速 边缓,将较晚流出。 • 样品混合物中各个成分因分子大小各异,渗入至凝胶颗粒 内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故在经历一段时间流动并达到动 态平衡后,即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
(2)洗脱剂的选择,以TLC摸索洗脱条件装柱,
湿法装柱(以起始洗脱剂拌匀装柱)或干法装柱
39
(3)样品的预处理
• 能直接溶于洗脱剂的样品用适量洗脱剂溶解样品,尽可能
少,以利样品在吸附剂柱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
• 不能溶解于洗脱剂的样品,则将用能使之溶解的溶剂溶解 后,再用少量吸附剂拌匀,并减压抽干溶剂或在60℃下加 热挥尽溶剂,置真空干燥器中减压干燥或直接减压抽干、 研粉后再小心铺在吸附剂柱上。

卢金荣有机化学

卢金荣有机化学

卢金荣有机化学1.引言1.1 概述卢金荣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致力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他的努力和突破,许多有机合成反应得到了改进和发展,为有机化学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卢金荣的学术背景和贡献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卢金荣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以及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

然后,我们将回顾他在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包括他提出的新颖反应和策略。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许多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卢金荣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还在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研发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工作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也为新药物的合成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一些有机合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为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卢金荣的学术成就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对他的有机化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多的认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者们和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会对卢金荣有机化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他在该领域的学术背景和贡献,并为读者提供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正文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卢金荣的学术背景和贡献。

首先,会介绍他的学术背景,包括他的教育背景以及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经历。

接着,会重点列举和讨论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方法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部分:结论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卢金荣的贡献,强调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还将展望卢金荣有机化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当前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潜在的研究方向,以及卢金荣的成果对未来有机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深入地介绍卢金荣的有机化学研究,并对其贡献和影响进行全面评述。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一)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一)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一)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教研室史清文教授整理摘要: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本文对近代我国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做了简要介绍。

赵燏黄(1883.2.27~1960.7.8)1908年赵燏黄作为清廷江宁官费生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科,先在下山顺一郎的生药学研究室学习“和汉生药”,后又在长井长义博士的药物化学教室学习。

长井长义在1887年从麻黄中因发现麻黄素而名震一时,成为日本现代药学奠基人,赵燏黄尽得其学。

留日学生中有一批人攻药学,赵燏黄与王焕文、曾贞、胡晴崖、伍晟、蔡锺杰酝酿,于1908年秋在东京神田区水道桥明乐园的中华料理店召开了中华药学会成立大会,当时仅有会员27名,出席20名,通过了有关会则,公推比他高一级的药专同学王焕文为会长,同班同学伍晟为总干事,赵燏黄为书记,中国药学会从此诞生。

迄今中国药学界公认赵燏黄为该学会创始人之一,而且是成就最大的。

赵燏黄是我国近代生药学本草学奠基人、先驱和开拓者,中药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赵燏黄不仅是一代生药学、本草学大师,而且是大收藏家,为我国文化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

藏古籍本草图书5,600余册全部捐赠给中国中医研究院,其中历代本草80余部近千册,仅明刻善本即有400余册,被誉为海内首屈一指之本草藏书室。

赵承嘏(1885.12.11~1966.8.6)1910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并获理学士学位,1912年毕业于瑞士工业学院并获理科硕士学位,1914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4~1916年任日内瓦大学助教,1916~1922年任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研究员、研究部主任。

1923~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

1925~1932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

1932~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天然产物化学---第2章 糖和苷

天然产物化学---第2章 糖和苷
H OH
HO H
HO HO H H
H H OH OH CH2OH
HO HO H H
H H OH OH CH2OH
(2)Haworth式:看C1-OH 和C5(六碳吡 喃糖)或C4(五碳呋喃糖)上的大取代 基的关系。 同侧为β型;异侧为α型。
CH2OH O OH OH OH OH
CH2OH O OH
H
C
OH
CHO + CO2 + H2O
COOH
H H C C O O
COOH +
COOH
过碘酸氧化
(2)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顺式邻二醇羟基比
反式氧化快,但在弱碱性条件下二者反应速度
差不多。 (3)开裂邻二醇羟基的反应几乎是定量进行的, 生成的HIO3可以滴定。 (4)单糖消耗过碘酸按Fischer投影式,成苷的 糖按Haworth式计算。
两相水解
(适于水解后对酸不稳定的苷元) 糖苷/水+H++CHCl3 苷元/CHCl3+糖/水
Δ
酸性甲醇解:HCl/MEOH
糖上半缩醛羟基甲基化(选择性)
可确定苷中糖环的大小
O
O
+ MeOH
H+
O
OMe +苷元
二、乙酰解反应
试剂:醋酐/酸
反应机理与酸解相似,只是以CH3CO+为 进攻基团。 当苷键邻位羟基能乙酰化或邻位有电负 性强的基团时,苷键的裂解变慢。
HO B OH
OH
H2 O -H2O
HO HO
B
OH OH
C C
OH OH
H3BO3 -H2O
C C
O O

化学家简介(中国)

化学家简介(中国)

【魏伯阳】(约100~170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炼丹家。

名翱,号伯阳,后人称他“云牙子”。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炼丹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炼丹的理论与实践。

他认为“易经”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是统一的。

该书记录的有关化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主要有:(1)水银容易挥发,也容易跟硫黄相化合,(2)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3)几种不同金属可以组成合金,(4)从汞矿石可以制得红色硫化汞,(5)黄金不容易氧化,(6)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比例很重要等等。

鉴于炼丹术和道教相结合,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有很多神秘荒诞和隐奥莫测的内容。

【葛洪】(约281~340年)中国东晋的炼丹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公。

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内容比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丰富而具体,而且隐讳的内容较少。

它涉及的知识有:(1)最早详细地记录反应的可逆性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2)叙述了金属置换作用的实验事实,(3)制得外表如黄金、白银的几种合金,(4)列举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的操作要点,(5)汇集了多种炼丹的矿物原料,说明人们认识和应用天然矿物质的范围扩大了。

由于历史条件,在《抱朴子·内篇》中仍充满了迷信色彩,宣扬了服丹长生不老之说,但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在化学上的成就。

葛洪是我国炼丹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颇受国内外化学史界的重视。

【沈括】(1031~1095年)中国北宋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字存中。

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

宋仁宗嘉祐年进士。

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

他担任过司天鉴、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等职务,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

天然产物化学刘湘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讲课文档

天然产物化学刘湘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讲课文档
例如樟木中升华的樟脑(camphor),在《本草纲目》
中已有详细的记载,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升华法制取药 材有效成分的记述。
茶叶中的咖啡碱在178℃以上就能升华而不被分解。游
离羟基蒽醌类成分,一些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有 些也具有升华的性质。
第二十三页,共69页。
6分馏法 利用提取成分具有不同沸点的性质而进行分离。
溶解度 溶剂/水% 水/溶剂%
0.175 6.04 0.815 6.07 7.45
0.063 1.465 0.072
2.98 20.5
任意混合
石油醚>环己烷>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
第五页,共69页。
2)天然产物各类成分的极性与提取溶剂的关系
植物成分极性强弱
植物成分结构类型
适于提取溶剂
(2) 游离型化合物极性弱、具亲脂性,解离型化合物极性强、具亲水性; 6)溶剂的极性—依据介电常数来决定
3. 化学吸附
1)基本特点:有选择性、不可逆吸附
2)基本原理:产生化学反应 (1) 酸性物质与Al2O3发生化学反应 (2) 碱性物质与硅胶发生化学反应 (3) Al2O3容易发生结构的异构化
3)应尽量避免
合物分配 合物分配
游离型 比大
比大
第二十七页,共69页。
(三) 根据物质吸附能力差异进行分离
1. 吸附层析的种类
固—液吸附
2. 物理吸附
1)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
2)基本特点:无选择性、可逆吸附、快速 3)基本原理:吸附与解吸附的往复循环 4) 三要素— 吸附剂 、溶质(被分离物)、溶剂
物理吸 附 化学吸 附 半化学吸附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章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章

1.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
文献检索、调研工作贯穿结构研究工作 的整个过程。 利用中、外文主题索引按中药拉丁文学 名进行检索,来获得已分出化合物的种 类、个数、性质、用到的提取方法、提 取溶剂、色谱的溶剂系统、生物活性等 信息。 获得文献后,最好整理成一览表以方便 检索比较。

2.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冷提法
1.浸渍法:是用水或醇浸渍药材一定
时间,然后合并提取液,并将其减 压浓缩的方法。该法因为一般都是 在低温( 常温或 60-80℃) 下进行的, 不用加热,所以适合于挥发性成分 及受热易分解成分的提取。但提取 的时间较长,效率低。用水浸提时 还要注意提取液的防腐问题。
2.渗漉法:是将药材装入渗漉筒中,
测定或测定它们的共熔点等;
也可对照文献报导值(注意各种测定条件的一致性

薄层色谱或纸色谱(三种展开系统和三种显色方法

气象色谱、液相色谱
(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1.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 2.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3.确定分子式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 构片段,或基本骨架。 4.化合物结构的确定
(一)、溶剂提取法
溶质在溶剂当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
溶的原理,亲水性的化学成分易溶 于水或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中,亲脂 性的成分易溶于亲脂性的有机溶剂 中。
常见官能团极性比较:
羧基>酚羟基>醇羟基>氨基>酰
氨基>醛、酮>酯基>醚基>烯基
>烷基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 酸>酚> 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六)、压榨法 有些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高,且存在于 植物的液汁中时,可将新鲜的原料直接 压榨,压出汁液,再进行提取。
压榨法主要适于新鲜药材及种子中油料的提 取。如:生姜中姜辣素的提取,甘蔗中提取 蔗糖。

涂永强

涂永强

由日本化学家光延旺洋(Mitsunobu, O) 等人于1967年収现, 是现代有机合成中常用癿反应。 该反应能将醇通过不三苯基磷和偶 氮二羧酸二乙酯(DEAD)反应转化为多种化合物,比如酯。此反应 癿特点是条件温和,产率高幵带有
构型翻转。在有机合成中常
用来使一个带羟基癿手型碳原子在温和癿条件下収生构型翻转,以改
环己烯
AIP:异丙 醇铝
可 分 离
具有抗HIV活性复杂天然产物 Didemnaketal癿合成研究
缺陷
由于产物3 中羟基和醛基特定癿位
置耄容易形成六元环半缩醛10,未能分离到直链 结构癿化合物3。
研究 成果
3
倍半萜癿合成新路线 収现了40余种新结构多环倍半萜及20多个活性物 质,提出幵实现了其仿生合成路线,为新型萜类 抗癌药物癿研究提供了兰键癿先导模型
入学后,他吃惊地収现,一路第一癿他入学成绩竟是班上40 多个同学中最低癿。从正数第一发成倒数第一,这还真让好强癿 他压力丌小,在上大学乊前根本没学过英语癿他只好从ABC开始 学起。 等到临近毕业时,在全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涂永强癿成绩 已经排到了前10名,幵在60多位同导师耂生中顺利地耂上了黄文 魁教授癿硕士研究生,这次他又是第一。
扎根中国西部癿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家——
涂永强教授
组长:杨逸 组员:黄昆涛 陈文佳 杨 茜
2013年6月
展示流程
1
个人简介
2
生平轶事
3
研究成果
资料档案
涂永强教授
涂永强,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兮州大学长江学考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汉族,1958年生,贵州遵义人,中兯党员。 1982年毕业于兮州大学有机化学与业, 1989年获博士学位 幵留校仸教;1993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兮 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员。原兮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 点实验室主仸

天然产物化学-2

天然产物化学-2

萜类化合物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各种香花,如玫瑰、丁香以及许多树木,如桉树、樟树、雪松等。

从许多植物类的花、草、木中提取得到一系列的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它们可以用作香料或者是医药之用。

亚硝基氯反应由于香精油组分比较复杂,必须将其进行混合物的分离。

通过亚硝基氯试剂可以和双键发生加成反应,加成产物为晶体,这样通过结晶的方式可以对香精油的组分进行分离、提纯,再用乙醇钠处理,得到原来的物质。

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为:(C5H8)n,其中n一般为2~8。

单萜①开链单萜C C C C C C C C基本骨架:结构中含二个异戊二烯单位,为了便于与单环单萜比较,故常常将开链单萜写成类似环的形式:月桂烯罗勒烯一些开链单萜衍生物CHOCH2OH CHOCH2OH柠檬醛(香叶醛)柠檬醛(橙花醛)芳樟醇橙花醇香叶醇这些开链单萜衍生物是香精油的主要成分,其中香叶橙和橙花醇是一对顺反异构体,用于制造香料。

②单环单萜在结构中有一个六员环:23567910一些单环单萜化合物OHOO薄荷烷薄荷醇O薄荷酮苎烯(1,8-萜二烯)对伞花烃桉树脑胡椒酮萜品醇薄荷醇OH薄荷醇(Menthol)主要存在于薄荷挥发油中,对薄荷的茎、叶进行水蒸气蒸馏,分离出的产物称之为薄荷油,冷却后有结晶析出,该结晶俗称薄荷脑,其主要成分就是就是薄荷醇。

42~44℃,沸点211~213℃,有强烈的穿透性芳香清凉气味,并有杀菌和防腐作用,在人丹、清凉油、风油精等中作为配方成分,也可用于清凉类的牙膏、糖果、饮料、糕点等等薄荷醇异薄荷醇新薄荷醇新异薄荷醇OH OHOH OH③双环单萜:如果薄荷烷分子中的异丙基反折到环内,其中的叔碳原子即8位碳原子)与环上的碳原子相连,形成桥环化合物,这就是双环单萜。

由于连接位置不同,可以形成几类不同的双环单萜,它们的基本骨架如下:23567910C 8~C 1连接C 8~C 2连接C 8~C 3连接莰烷 Camphane蒎烷Pinane蒈烷Carane蒎烷蒈烷葑烯−β冰片醇葑醇樟烯葑酮樟脑莰烯对氧樟脑74567456属于倍半萜的化合物有法尼醇、山道年、青蒿素、脱落酸、姜烯和愈创木奥等等。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家的主要贡献生物技术是将生物学的知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生物系统来研究和应用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学科。

中国科学家在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贡献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谢家宝:谢家宝是中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的遗传改良领域。

他成功地利用化学诱变和杂交育种等技术,研发出多个高产、抗病、耐逆的作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陈西宁:陈西宁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在天然产物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他从植物中提取和分离出多个具有抗癌、抗病毒和抗菌活性的天然产物,并研发出多个抗癌药物,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新选择。

3. 梁实秋: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细胞学家和生物工程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领域。

他首次成功地建立了升代培养法,使细胞培养技术从根尖细胞开始逐步发展为整个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的快速繁殖、抗病虫害育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4. 高新泰:高新泰是中国著名的基因工程学家,他在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率领的团队成功地研发出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番茄等农作物,在增产、抗病虫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育种和杂交水稻技术。

他成功地研发出杂交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抗逆性,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研究成果在保障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张京荣:张京荣是中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和药物设计方面。

他成功地解析了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并通过结构基础的药物设计,研发出多个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新药物,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以上只是中国科学家在生物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主要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全球的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修订说明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天然产物化学的第二版进行修订而成。

对第一版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并针对学生反馈中提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调整。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天然产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并使学生能够对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学习,学生应能:1.了解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2.掌握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和分离天然产物的方法;3.熟悉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和功能特性;4.学习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5.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知识本章介绍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天然产物的定义、分类、来源、结构和性质等。

同时,还介绍了天然产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第二章:天然产物提取和分离本章介绍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和分离天然产物的方法,包括萃取、蒸馏、结晶、色谱等常用技术。

同时,还介绍了不同提取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第三章:天然产物结构分析本章介绍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紫外可见光谱等。

同时,还介绍了分析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第四章:天然产物的功能特性本章介绍天然产物的生物学、药理学、化学和营养学功能特性等,包括其治疗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农业方面的应用本章介绍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包括抗癌药物、抗菌剂、食品添加剂和农业生物农药等。

第六章:天然产物研究进展和展望本章介绍天然产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包括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和天然产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传统教学法:讲授和讲解原理、实验演示等;2.互动教学法: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3.实践教学法: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

屠呦呦的新发现:为天然产物利用带来新方向

屠呦呦的新发现:为天然产物利用带来新方向

屠呦呦的新发现:为天然产物利用带来新方向屠呦呦是中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她的发现为全球医学界带来了重大变革和贡献。

2021年,屠呦呦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天然产物,为药物研究开拓了新方向。

这种新的天然产物被称为“青蒿素二号化合物”,它是从青蒿一种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青蒿素是屠呦呦早年发现的另一种天然物质,具有疗效明显的抗疟功能。

而这种青蒿素二号化合物的发现,则成为了屠呦呦新的突破。

青蒿素二号化合物可以帮助人体抵御药物性肝损伤。

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对肝脏的损伤比较常见。

而青蒿素二号化合物可以减轻药物性肝损伤,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肝脏,更好地完成治疗任务。

屠呦呦的这项新发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天然产物的潜力。

过去,西药化合物是医药行业研究的重点,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天然产物。

屠呦呦的闪光点,则在于她一直坚持天然产物的研究,探索了许多世界上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的潜力。

屠呦呦的新发现为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利用带来了新方向。

我们相信,在屠呦呦的指引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将继续开展有创新性的研究,让更多的天然产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屠呦呦以她在抗疟方面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她发现了一种名为青蒿素的有效药物,青蒿素主要用于治疗疟疾,而疟疾是世界上致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屠呦呦的发现极大地改善了疟疾患者的疗效,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和发现对医疗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青蒿素的发现开启了治疟药物的新纪元。

早在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就开始对抗疟疾进行研究。

但当时仅有一种化学合成药物作为治疗方法,且其中有许多副作用并不能完全治愈疟疾。

青蒿素的发现拓展了治疟药物的选择,其临床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其次,青蒿素的发现给全球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青蒿素是一个天然的化合物,而不是合成的化学物质,这表明大自然中仍然存在着未被发掘和利用的生物资源。

有机化学专家邢其毅

有机化学专家邢其毅

有机化学专家邢其毅有机化学专家邢其毅邢其毅,著名有机化学家,教育家。

原籍是贵州省贵阳市,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后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在中央研究院庄长恭教授领导下进行生物碱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任华中军医大学教授,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一简便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和云南抗疟植物的研究。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农化系教授,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

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们合影留念。

前排右起:陆德培、邢其毅、施溥涛,后排右起:季爱雪、李崇熙、叶蕴华、汤卡罗。

)设计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氯霉素是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但是当时它的合成方法较繁,工艺复杂,原料难得。

为了发展我国的抗生素工业,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prins)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条新的、从容易得到的工业原料苯乙烯开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

这个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问题,而且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合成只有五步反应,中间生成物全都是液体,这为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化输送和连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屠呦呦事迹材料概括

屠呦呦事迹材料概括

屠呦呦事迹材料概括
《屠呦呦:青黄不接》
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著名的中药化学家,因发现了
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1972年从中
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毕业后,一直从事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

在1980年代,青蒿素被发现能够治疗疟疾,从而挽救数百万
生命。

屠呦呦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提炼出青蒿素,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

她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最终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除了对疟疾的研究,屠呦呦还通过研究中药和草本植物,为医学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医学研究者,成为了中国医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屠呦呦的毅力、才华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对人类健康的热爱。

她的事迹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在医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天然产物化学习题(二)

天然产物化学习题(二)

天然产物化学习题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A型题[1-45]1.黄酮类化合物的准确定义为 AA.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连的一类化合物B.γ-吡喃酮C.2-苯基色原酮D.2-苯基苯并α-吡喃酮E.2-苯基苯并γ-吡喃酮2.色原酮环C2、C3间为单键,B环连接在C2位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DA.黄酮醇B.异黄酮C.查耳酮D.二氢黄酮E.黄烷醇4.银杏叶中含有的特征成分类型为 EA.黄酮醇B.二氢黄酮C.异黄酮D.查耳酮E.双黄酮5.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色的最主要原因是 BA.具酚羟基B.具交叉共轭体系C.具羰基D.具苯环E.为离子型6.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的颜色多是 EA.黄色B.淡黄色C.红色D.紫色E.无色7.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苷元在水中溶解度稍大是因为EA.羟基多B.有羧基C.离子型D.C环为平面型E.C环为非平面型10.黄酮苷和黄酮苷元一般均能溶解的溶剂为 CA.乙醚B.氯仿C.乙醇D.水E.酸水11.下列黄酮类酸性最强的是 DA .7-OH 黄酮B .4′-OH 黄酮C .3′,4′-二OH 黄酮D .7,4′-二OH 黄酮E .6,8-二OH 黄酮13.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显色反应是 DA .四氢硼钠反应B .三氯化铝反应C .三氯化铁反应D .盐酸-镁粉反应E .二氯氧锆反应15.不能与邻二酚羟基反应的试剂是 BA .三氯化铝B .二氯氧锆C .中性醋酸铅D .碱式醋酸铅E .氨性氯化锶16.二氯氧锆-枸橼酸反应中,先显黄色,加入枸橼酸后颜色显著减退的是 AA .5-OH 黄酮B .黄酮醇C .7-OH 黄酮D .4′-OH 黄酮醇E .7,4′-二OH 黄酮18.黄酮苷类化合物不能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AA .酸提碱沉B .碱提酸沉C .沸水提取D .乙醇提取E .甲醇提取19.用碱溶酸沉法从花、果实类药材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碱液宜选用 EA .5%NaHCO3B .5%Na2CO3C .5%NaOHD .10%NaOHE .饱和石灰水22.pH 梯度萃取法分离下列黄酮苷元,用5%NaHCO3、5%Na2CO3、1%NaOH 依次萃取,先后萃取出化合物的顺序为 C OO OHOHOH O O OHO H OHOO OH OH OHA .②→①→③B .③→①→②C .①→③→②D .①→②→③E .③→②→①23.pH 梯度萃取法分离黄酮苷元类,加碱液萃取的顺序应是 BA .NaHCO3→NaOH →Na2COB .NaHCO3→Na2CO3→NaOHC .NaOH →NaHCO3→Na2CO3D .NaOH →Na2CO3→NaHCO3E .Na2CO3→NaHCO3→NaOH24.柱色谱分离具3-OH 或5-OH 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不宜用的填充剂是 DA .活性炭B .硅胶C .聚酰胺D .氧化铝E .纤维素34.紫外光谱中,加入位移试剂主要是帮助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 CA .甲氧基B .异戊稀基C .酚羟基D .羰基E .糖基35.紫外光谱中,主要用于诊断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7-OH 的试剂是 BA .甲醇钠B .醋酸钠C .醋酸钠-硼酸D .AlCl3E .AlCl3+HCl36.紫外光谱中,可用于诊断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4′-OH 的试剂是 AA .甲醇钠B .醋酸铅C .醋酸钠-硼酸D .AlCl3E .AlCl3+HCl38.测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的醋酸钠-硼酸紫外光谱,可帮助推断结构中是否有 DA .3-OHB .5-OHC .7-OHD.邻二酚羟基E.4′-OH[71-75]A.5%NaHCO3 B.5%Na2CO3 C.0.2%NaOH D.4%NaOH E.5%HCl71.pH梯度萃取5-OH黄酮应选用 D72.pH梯度萃取6-OH黄酮应选用 C73.pH梯度萃取7-OH黄酮应选用 B74.pH梯度萃取4′-OH黄酮应选用 B75.pH梯度萃取7,4′-二OH黄酮应选用 AX型题[136-149]136.黄酮苷元按结构分类,主要是依据ACEA.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是否连接糖链C.B环连接位置D.来自何种植物E.三碳链是否成环141.黄酮与金属盐类试剂络合的必要条件是BCDA.具7-OH B.具邻二酚羟基C.具3-OH D.具5-OH E.3-OH和5-OH缺一不可143.从中药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可采用ACA.溶剂提取法B.铅盐沉淀法C.碱溶酸沉法D.水蒸气蒸馏法E.聚酰胺色谱法144.pH梯度萃取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ABDA. 将总黄酮溶解在亲脂性有机溶剂中B.以碱液为萃取剂C.适用于分离苷类和苷元类D.适用于分离酸性强弱不同的苷元类E.酸性弱的黄酮先被萃取出来(三)填空题[1-7]1.一般黄酮类苷元难溶于水、甲醇、乙醇,易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二氢黄酮、异黄酮等非平面型分子,水中溶解度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二)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教研室史清文教授整理摘要: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本文对近代我国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做了简要介绍。

赵守训(1922.10.20~)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著名天然药物化学家、中草药学家、药学教育家。

长期致力植物化学、天然药品化学、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并在编写相关教材和中草药新著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有开拓性成绩,是我国中药、天然药物文献专家。

总结出《中国本草药物化学发展史略》,为改写“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作出了新论证;在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建设及中药整理研究方面,为考证整理和充实祖国医药学宝库,推进中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过60余种中草药,在异喹啉生物碱、三萜、二萜、黄酮等类成分方面有一定进展,鉴定出近百种具有良好活性的成分,发现新化合物130余个,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

梁晓天(1923.7~)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6~1948年在家乡开元中学任教。

1948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院学习。

1952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4年9月回国。

1955年1月任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0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化学部副主任。

1982~1984年先后任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兼任《四面体》、《四面体通讯》、《四面体计算机技术》、《药用植物》等杂志的顾问编委等。

1993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梁晓天一生致力于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奋斗,引进核磁共振新技术并简化了核磁波谱中ABC和AA′BB′系统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4年他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核磁共振谱的中文著述《核磁共振解析简论》。

1976年他将自己在核磁共振氢谱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编著了《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释和应用》。

他为在我国推广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起了开拓和推动型作用,梁晓天在其研究工作中,善于应用波谱学技术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成绩卓著。

其发表研究论文达140余篇,除了核磁共振氢谱的著作外,与他人合著(译)了《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等7部书。

1961年,他领导研究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和面部神经麻痹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一叶萩碱,很快就搞清其化学结构,论文和日本人几乎同时发表。

创新霉素是我国自己发现的抗生素,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它的化学结构由梁晓天等于1975年进行了测定,该项研究也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梁晓天指导的鹤草酚及鹤草芽制剂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鹤草酚是仙鹤草的有效成分,驱绦虫效果很好,而且无副作用。

80年代初,梁晓天等研究发现霉变甘蔗病原菌为节萎孢,它所产生的毒素是3-硝基丙酸,此项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假密环菌甲素(亮菌甲素)的化学结构经梁晓天等测定为3-乙酰基-5-羟甲基-7-羟基香豆素,是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新药,此项研究获得了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青蒿素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抗疟药,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制成青蒿素-氧-乙酸-牛血清蛋白复合物,以此为基础而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为进一步研究青蒿酯的代谢和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

梁晓天还对克山病做了研究,并在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测定和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方启程(1929.11.2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2.8~1954.8北京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助教。

1958获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博士学位。

1958年来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

方起程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碱、黄酮、皂甙、三萜、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析和分离生物活性物质,如:抗肿瘤新药紫杉醇及其注射液的研究和开发,新药氢溴酸山莨菪碱(包括天然品654及合成品654-2),发酵培养法生产麦角新碱以及对山莨菪碱、硝酸一叶秋碱、葛根等的研究。

已在国际和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贾忠健(1930.9.16~)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958年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170余种西北药用植物(抗癌植物、有毒植物以及常用中草药)的萜、苷类等活性成分,分离得到600多种新化合物,其中25种萜类为新骨架,并在药理配合下,发现百余种有意义的抗癌、抗菌、杀虫和清除自由基的生理活性物质,揭示了它们的构效关系,其中苯丙素苷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

对菊科植物倍半萜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和朱子清院士一起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天然产物化学家。

共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

徐任生(1931.8~)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

曾在日本三道利生物有机科学研究所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访问研究。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与中草药抗肿瘤、免疫调制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研究,运用新技术分离中草药化学成分与解析结构,已发现新化合物近百个,特别是在百部生物碱的研究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因创制抗癌新药羟基喜树碱获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因对甘草查耳酮等活性成分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代表性著作有主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及《天然产物化学》等,已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甘草查耳酮的分离、结构与全合成》、《Studies on some New Stemona Alkaloids》、《土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等。

于德泉(1932.10.22~)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副主编(英文)和《Planta Medica》编委。

于德泉是我国现代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

他完成50多种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200多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结构,其中不少显示生物活性。

他首次发现天然抗疟药青蒿素结构中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

在国内率先用近代2D-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

他还进行了中药藁本化学基础研究,在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番荔枝内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已发表论文260多篇,编著出版科技参考书4册。

周 俊(1932~)195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周俊较早地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分布相结合,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近40年中,他系统地进行了薯蓣属、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头属及石竹科若干属的甾体、三萜、酚类、环肽及配糖体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著作1部,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350个。

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植物配糖体研究,1990年首次发现环肽配糖体。

复杂带脂基糖链三萜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

他发现了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若干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主持的“资源植物化学研究”获得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他和贾良智共同主编的《中国油脂植物》获得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此外,还先后获省部级奖9项。

他从1961年起研究云南一种著名复方成药,现其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已清楚。

近年他提出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组合天然化学库的思路,引起学术界重视。

周俊对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学科发展、科研组织及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闵知大(1932~)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著名天然药物学家。

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考取南京药学院研究生,1957年留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任教至今。

闵知大教授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

1970年以前主要对生物碱进行研究,其发现的蝙蝠葛苏林碱经我国学者研究证明为优良的钙拮抗剂,还提出了用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作为千斤藤亚属化学分类标志物。

1970年后转向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紫杉烷二萜的学者。

在研究唇形科植物中发现了多种具有昆虫拒食活性的二萜,随后着重对大戟科植物中的二萜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甘遂、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等植物中分离了多种二萜,特别是在甘遂中发现了多种大环二萜。

在研究川楝子中的楝烷时, 还发现了能促进神经突轴生长的化合物。

自1980年以来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近150篇,发现新化合物100多个。

参编了《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

姚新生(1934.10.24~)1955年毕业于东北药学院药学系。

1983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药学博士学位。

现任沈阳药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长期致力于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开发研究。

近二十余年来,先后从中药薤白、人参、荜解、银杏叶等中先后分离鉴定了500余种化合物,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91篇被SCI收录。

研制开发新药4项,主编出版了《有机化合物波门类解析》、《超导核磁共振波谱解析》及《天然药物化学》等专著及教材4部。

孙汉董(1939.11~)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

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我国著名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

孙汉董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樟科、伞形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3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阐明了这些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骨架及新类型化合物800多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化合物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

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菌消炎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开发应用。

还开发了中国橡苔、新型昆虫驱避剂、咽康舒等药物,治疗脑血管疾病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剂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并已申报新药证书。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40余篇,其中SCI收录280余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