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古诗解读元日_长春版

合集下载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原文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元日古诗讲解

元日古诗讲解

元日古诗讲解元日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描写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和人民的幸福富足情况。

这首诗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民的心情。

下面是元日古诗的详细讲解。

一、诗歌背景元日古诗是王安石在唐代末年所写,当时正值元旦佳节,人们欢庆喜乐,祈求新年平安。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以简练而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和人民对新年的美好希望和对时代幸福富足的向往之情。

二、诗歌分析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是中国传统年节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人们欢庆喜乐的心情,而“一岁除”则指新年到来的喜庆时刻。

这一句在象征和语言描写上都非常简单明了,寓意清晰。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中的“春风送暖”字面意义是春天的气息带来了温暖,但从意义上讲,这里也是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带来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

“屠苏”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木,人们在祭祀和庆祝活动中经常用来做装饰和送礼品。

这里,“春风”和“屠苏”相呼应,将诗歌的节奏和节日气氛调动到高潮。

“千门万户曈曈日”,这一句是以李商隐的《锦瑟》中的“玉箫声,金钩舞,为感君王辗转苦”的中间部分为蓝本创作的。

在这句话中,“曈曈日”则是充满光亮、充满希望的意思,同时也象征着昨天的黑暗已经过去了,今天是崭新的一天。

诗的最后两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洞房花烛夜神婚。

”用“新桃”代表新年,意味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始,需要用新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洞房花烛夜神婚”是汉赋诗中常见的用语,此处则是将儒家的道德观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巧妙地融合贯穿起来。

诗将新年的气氛和人民的幸福富足情况刻画出来,让人们更加期待未来的生活。

三、诗歌价值《元日古诗》是一首优秀的写景诗,它不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示了唐代人民庆祝元旦的特殊氛围,同时也传递了王安石对人民幸福生活的企盼和呼吁。

王安石在诗歌中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年级上语文备课素材元日_长春版-word文档资料

二年级上语文备课素材元日_长春版-word文档资料

12.过年饺子、新衣服、压岁钱……提及过年,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

年终岁尾,用这样的主题作为本册教材的结束,的确有着特殊的韵味。

这个板块由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元日》《他们这样过年》《年的故事》。

《元日》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诗;《他们这样过年》是通过“小灵通”访问的形式,介绍其他几个国家的人们怎样过年;《年的故事》则是一篇民间故事,向学生介绍了“年”的来历。

这个板块洋溢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又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风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熏陶感染。

伴着飘飞的瑞雪,时令让我们的教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清楚课文的基础上,以让学生讲述以往是怎样过年的,或者这个年准备怎么过等形式来延展课堂内容,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相信在融入了我们各自的创意以后,课堂定会浸满年的色彩和喜庆。

12—1元日教材分析这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

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

儿童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中人们过年时的热闹场面所深深吸引:贴对联、放鞭炮、扭秧歌、踩高跷……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认识,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与生字有关的教学课件、照片、挂图等。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1)在本课的生字中,要注意“付”的读音“f€?们的字形相近,但是读音不同。

另外“旧”的声母是“j”,而不是“y”和“r”,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记住字形。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二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小学语文长春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元日》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B004

小学语文长春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元日》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B004
小学语文长春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元日》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 课件比赛观摩课课件
类型:省级获奖课件
元 日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shēn shū
yù lǜ
神荼
郁垒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宋】辛弃疾
御水冰销录,宫梅雪压香。 新年贺交泰,白日渐舒长。
——【宋】欧阳修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唐】白居易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元日》∣长春版() (共16张PPT)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元日》∣长春版() (共16张PPT)

语言学习
长春出版社 二年级 | 上册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 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白描手法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 空间。
长春出版社 二年级 | 上册
思考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 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整体感知
长春出版社 二年级 | 上册
1、“屠苏”“曈曈日”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代表意义?
答案: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 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第八单元 ·阅读元日Leabharlann 长春出版社 二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 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 一天吗?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 一天。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 “元日”。
长春出版社 二年级 | 上册
答案: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 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 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长春出版社 二年级 | 上册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 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 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 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 有感创作了此诗。

元日诗解析

元日诗解析

元日诗解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诗的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的“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全诗用语朴素,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同时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这首诗也因此成为描写春节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二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元日》原文及赏析

《元日》原文及赏析

《元日》原文及赏析《元日》原文及赏析元日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元日古诗赏析

元日古诗赏析

元日古诗赏析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一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
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

读王安石的《元日》,仿佛看到了一幅有关春节的风俗画。

一边读诗,一边搜寻有关资料,实实地品味了流传千年的春节文化。

元日,是古人对元旦的称呼,就是现在的“元旦”。

它不是指公历新年,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宋人吴自牧在其《梦梁录.正月》的开篇话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

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
雅》有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的古称很多,如元正、元长、元朔、元辰、
元春、端日、上日等。

过年燃放爆竹,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据说有人曾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便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放。

到了宋代,
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后人则卷纸为之。

“屠苏”有两解:一说用屠苏草泡的酒。

“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

南方有在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的习俗,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另一说是以中药材泡酒。

清人笔记《归田琐记》有载:制屠苏酒是将大黄、白术、桔梗、肉桂等七种草药,各按一定分量研成细末,盛入布袋。

于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中午,用绳子将布袋悬在井里,务使布袋沉入井底,接触到泥土。

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将布袋吊起,入酒煮开几滚,全家老少面向东方饮之,古人认为,这样做可以除瘟气,防病消灾。

饮此酒有个规矩,老
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开始依次饮酒。

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桃符”是什么?据《淮南子》及在,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成的。

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用来压邪。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后来,虽经历史风雨,这一习俗却代代相传,经久而不衰。

桃符真正改称为“春联”。

那是明代的事了,只是桃木已
经换成了纸。

掩卷静思,我在想,王安石为什么会在一首小诗内集中写了春节的诸多习俗呢?这显然与成诗时诗人的所处的环境与心情有关。

据载,此诗写于诗人初登相位之时,那时的他对革除旧制,推行新政充满了信心,心情非常愉快。

所以,诗人心中那种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信念,必然会溢于言表。

一年之始,新春佳节所特有的除旧迎新,春风送暖,艳阳高照、祝福吉祥景象,必然会凝聚、流淌于诗人的笔端。

古人所谓的“情动而辞发”,“诗言志”,在这里找到了有力
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