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

合集下载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好理 解其诗 论 。本文 认 为废名 的诗论 具有 独特 的 智慧 与超 前 的眼光 , 名 的诗 作具 有 深 玄 思 想 与 废 新奇 的意 象 , 它们揭示 了废 名诗 魂 的 自由本 性 , 展 现 了废名 自由诗魂 的飞翔 轨迹 。

个情 感 当下 便成 为完 全 的诗 的 ” “ , 这首 诗不 写便 已成 功 了 , 因为这 个诗 的情绪 已 自己完 成 , 这样 便 是我 所谓诗 的 内容 。 _(7正是 新诗 内容 的 当下 ”lP) j1
性质 依赖 于其诗 的形 式 , 旧诗 的 内容 一 般 是 情 而
生文 文生情 式 的散 文 化 内容 , 名 如此 描 述 其 散 废 文化 的构思 方式 是 :“ 由一点事 情 酝酿起 来 的 , 好
比是 蜜蜂儿 嘤 嘤几 声 , 是 蜂 儿一 只一 只 的 飞来 于
了, 于是 蜂 儿成 群 , 一 句一 句 的写下 来 了 , 诗 于是

首 诗成 。 … 废名 饶有 兴趣 的发现 : 一 首新 ” “
诗 的杰作 , 虽然并 没有 什么严 格 的诗 的形式 , 却也 决不 能 用 散 文 来 改 写 。 废 名 意 味 深 长 地 指 出 , ”
小说 文体家 废 名 自己看来 , 的诗歌 的创作 , 他 都是
第 2期
诗 人 写诗 , 以诗 为事业 , 如我 写小说 。为得 这个 正 原故 , 我应该 讲讲 我 自己的诗 了。 _ ( 可见 , ”】H ’ _ 在
内容 然后诗 该 怎样 做 就 怎样 做 , 怕 旁 人 说 我们 不
不是 诗 了。 ”
废名认 为新 诗 的整个 的想象 决定 了新诗 的诗 的本 质 , 关 于新 诗 的文体 。而 反之 , 无 旧诗 的诗 的

梦中的田园_论废名_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

梦中的田园_论废名_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

1999年11月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 ov.1999第23卷 第6期 J our nal of S heny ang N or mal U niver sity(S ocial S cience E dition) V ol.23 N o.6【文学综论】梦中的田园——论废名、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杜秀华,许金龙(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1)〔摘 要〕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中都渗透进了“梦”的成分,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营造起“梦中的田园”。

废名的田园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田园呈现出“神性”。

相比之下,狭窄者个人体验开出了绚丽的花,宽广者承载起理想的“人生形式”。

二人的“恋梦情结”表现为出离红尘的沉迷和梦境难圆的悲凉。

写梦手法:一偏重蕴蓄禅趣,一偏重呼唤真情;一刻意制造“间隔”,一执著追求“融通”。

“梦中的田园”价值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关键词〕沈从文;废名;小说;禅趣;神性;间隔;融通〔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1999)06-0051-07 一在今天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中,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便会发现在直接描写革命斗争的主旋律小说之外,还存在着反映人生百态的各种小说,与主旋律合弦重奏(或是变奏)汇成了气势磅礴而又悠扬柔美的交响乐,书写着文学与人生世态、宇宙自然的“大和谐”。

人生世态有残酷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宇宙自然有太阳的温暖,也有月亮的凉爽;有大海的惊涛汹涌,也有小溪的微波荡漾。

现代小说也以其多样化的主题和艺术形式与人生世态、文学与宇宙自然相合一。

在主旋律之外的小说中有一种小说格外引人注意,这就是描写人性美的小说。

这种小说曾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到粗暴的批判。

今天看来,这类小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谈起废名,可能我们这些年龄的人很少知道。

我们对他的诗也知之甚少。

要了解他的诗,首先要了解他的人。

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

他的家乡对他的诗作影响很深。

因为湖北黄梅是佛教盛行的地方。

他从小就接触佛理,而后又与胡适在北大共事。

因为胡适也对佛理有极深的兴趣,他肯定也不会放过一个出生于禅文化盛行之地的人。

废名就在此时对佛里产生了兴趣。

而后,废名由于鲁迅相识,两人便由此成为好友。

他的诗也受鲁迅的经历影响,有了他作文时冲淡朴讷的风格。

废名作诗当然也会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诗充满禅意,以废名的《飞尘》为例,仅飞尘所指就令人难以捉摸。

从构思角度看,就反映了废名讲求的智性与参悟。

诗结尾两句:“虚空是一点爱惜的身心,宇宙是一颗不损坏的飞尘。

”更显禅味。

他的诗又往往表现出四维空间,语言青涩奇僻蕴藉,又具散文之风。

想他写的《北平街上》便很好的表现出四维空间的特点。

说起他的诗,我们又不得不去了解他的著作《谈新诗》。

《谈新诗》是“作为现代作家讨论新诗的唯一的专著”,“废名在书中纵论古今,将新诗从内容到形式与旧体诗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的写诗体会,对…五四‟至三十年代代表性新诗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湖畔‟四诗人、冰心、郭沫若、卞之琳、林庚、冯至等创作的成败得失作了细致的剖析,还发掘了鲜为人知的诗人朱英诞,进而对新诗的发展前景提出己见。

”作新诗,他的标准是“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

“诗的内容”,其核心在于诗人做诗当时具体的感觉,厚重的情绪。

废名认为只有高尚的情绪才能入诗。

散文,首先一个特点是“文生情,情生文”,但为保证每个句子的表达精纯,言之有物,要杜绝切题、押韵等旧式习惯。

其二,文法。

这是散文式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欧式打破旧时意象呆板叠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的武器。

规则文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此时此地之感(如废名认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具有很强的此种感觉。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生平与创作
• 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南门内本家,取名冯 文炳,字蕴仲,乳名“焱儿”,其襁褓时起便随 母亲到外祖母岳家湾生活。其笔名“废名”是在 1926年《语丝》第八十九期发表《无题之三》 (即《桥》)时开始使用的。 • 1917年(16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校期间(1917~1921)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并在毕业的那一年开始和周作人通信。 • 1922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成为胡适、 周作人和鲁迅的学生。
1935年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马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轻蓬头垢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时里去吧是人的心中宇宙愚蠢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儿花儿于是我把它一口饮了
废名谈新诗
理论核心 • 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 而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是散文的。
理解之关键词
• 完全 • 实感 • 自由诗
完全---自己的完全
• 诗的完全,诗人的完全—不依赖外物而自 身完整,关注诗人自身的心灵,进而给读 者一种读诗的完全—感情的纯粹和非功利 化 • 完全的内容—细节的细腻刻画,犹如镜头 的慢慢推进,“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个的感 觉”
深夜一只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 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胡宏梅
【期刊名称】《中国工人》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麦秸,原名陈向炜,1978年生,陕西富平人。

浙江省作协会员。

有诗作发表于《星星诗刊》《天涯》《工人日报》等报刊。

曾获新工人杯文化艺术大奖赛诗歌优秀奖,诗集《给我一个地址》获第二届益民文学奖。

最近读到了他的诗集《给我一个地址》,于是在网络上有了交流。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胡宏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全家人的梦想/有难事到档案馆查档案去/档案为公司划清车祸责任/眼看房屋过户无着档案辗转救活/凭档案认定了革命烈士身份 [J], 德阳市档案局;广元市档案局;许艾丽;唐高琼;李荣县
2.虚实之间的辗转——论20世纪非写实性小说之盛衰流变 [J], 冯鸽
3.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J], 吴长龙;燕艳
4.辗转在"漂"与"游"之间的精神独行者——漂泊意识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及其形
成动因 [J], 李军
5.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辗转腾挪——论莫言的长篇小说创作 [J], 王恒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 现代 文学 史 上废 名 是 一 位 特立 独 行 的作 家 , 他 的创 作具 有探 索性 、 前卫 性 , 更 重要 的是 极具个 人 色 彩 。刘西 渭在 上 个世 纪 3 0年 代 曾经 对 他有 一 个 评价 : “ 在 现 存 的 中 国文 艺 作 家里 面 … …有 的是 比 他 通俗 的 、 生动 的 、 伟大的, 新颖 而 时髦 的 , 然 而很少 有 一 位像 他 更 是 他 自己 的 … …他 真 正 在 创 造 。 ” … 废 名 确实是 一 位富有 创造 性 的作家 。大 家对废 名 的
摘 要: 废 名的诗歌创 作与诗歌 主张在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 着不 可忽视的作 用, 他 以 自己的诗歌 实践丰富
了中国新诗创作 的成 果, 他的新诗理论对 当时 中国新诗也起 着积极的建构 作用 , 对 当时 中国新诗 走 向规 范化 道路起
到 了 重要 作 用 。
关键词 : 废名 ; 新诗 ; 传统 ; 现代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7 1 5 ( 2 0 1 3 ) 0 2— 0 0 6 2— 0 4
小说创作成就早就给予了肯定 , 然而对于他的诗歌 艺术历来莫衷一是 , 人们谈论最多 的是其诗歌的晦
涩难懂 。其 实 , 废 名 的诗 歌创 作 与 诗 歌 主 张在 中 国
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他 以 自己 的诗歌实践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成果 , 他的新诗 理论对当时的中国新诗也起着积极 的建构作用 , 对 当时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现 , 所谓“ 内容是诗 的” , 指诗人写诗是有所触发
的, 指 因外 物刺 激而产 生 的一时 的情 绪波 动 , 一 时 的 感受 , 强调 诗 的感 觉 , 如《 谈 新诗 》 中“ 先 前 我所 引 的 李商 隐 的 ‘ 我是梦 中传 彩笔 , 欲 书花 叶 寄朝 云 ’ 确 不 是散文 的意义而 是诗 的 , 但 这 样 的诗 的 内容 用 在 旧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美文荐读)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美文荐读)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废名小说艺术随想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

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这样说,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成分,实在只是我亲历的一种经验。

记得十五六岁时,曾有机会接触废名的部分小说,那时只觉得一个“涩”字,难以下咽。

十年以后,钻研中国现代文学成了自己的专业工作,只得硬着头皮去读,感受开始不一样了,觉得废名作品确有其独特的韵味,经得起咀嚼。

正像江南人称为“青果”的橄榄,初入口不免苦涩,慢慢渐有一股清香从舌端升起,仿佛甘美无比,久而久之竟连它的硬核也舍不得吐掉。

这才体会到《儒林外史》所写周进评阅范进试卷,读第三篇始觉出味道,恐怕不只具有讽刺的意义,也可能还是某种实情。

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

作者未必具有反礼教的意图,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

借日常琐事来展现生活情趣,这种趋势在废名小说创作中似乎一开始就存在。

作于1923年的《柚子》、《半年》、《阿妹》等篇,就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代表。

《柚子》通过童年一系列日常琐事,刻划了表妹柚子的鲜明形象。

“我”糖罐子空了就偷吃柚子的糖,“柚子也很明白我的把戏,但她并不作声。

”温厚可爱的性格跃然纸上。

《半年》写“我”在城南鸡鸣寺养病读书的数月经历。

与女孩子们拣蘑菇,与新婚妻子芹之间的相互逗乐,成为“我”生活中的极大趣事。

“可恼的芹,灯燃着了,还故意到母亲里支吾一会;母亲很好,催促着,‘问他要东西不。

’”婚姻的幸福以及享受新婚之乐的急切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这里也有贾宝玉式爱和女孩子厮混的习性,却并没有“婚非所爱”的尴尬情境。

废名早年的小说,艺术上已显示出多暗示、重含蓄、好跳跃的特点(如《火神庙的和尚》),但这种特点真正能很好发挥,运用自如,要到1927年前后。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总第38期Su m No.38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Radi o&Televisi on University 2009年第2期No.2.2009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陈边城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内容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

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

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

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9)02-0044-03 乡土小说,是指以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风俗画,反映了乡土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

坚持走自己创作道路的废名,不断突破自己和刷新自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特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2年废名来到北京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在退潮的时期,但退潮并不等于衰竭,春风仍在吹拂,曙光还在前面。

就废名而言,他本是受文学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来到北京的青年,他这时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有时甚至是对现实的深刻和独到的反映。

《柚子》流露出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微愠。

《浣衣母》中的李妈以废名的婶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一个受尽全城尊敬的道德化身变成人皆躲之的“城外老虎”的故事,隐藏着作者对旧伦理的忧思。

论废名小说情感表现的诗性内涵

论废名小说情感表现的诗性内涵

摘要:诗的言说和思的言说是废名小说的抒情策略。

诗的言说是将复杂的情感外射到物象,使之客观化为诗的意象,在小说中显明呈现;而思的言说则是将情感从物中抽回并幽闭于人物内心深处,在人物的沉思中隐约呈现。

这两种策略突破了传统的抒情方式,使抒情由传达而转为体悟,召唤读者从人物的情感世界进入他们的精神存在,去感悟那无边的寂静的诗意。

关键词:诗的言说;思的言说;独一之诗;寂静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曾经出现过两种倾向:一是无节制地宣泄个人欲望,二是传达某种时代意图,它们以躁动、感伤或沉重的文字直接冲击我们的感官。

废名小说的抒情却不然,既不是时代的呐喊,也不是个体的悲鸣,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娓娓道说,一种心灵声音的静静倾听,它模糊了情感的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掘情感的诗意。

这是废名小说最具魅力的地方,言说与倾听的抒情模式因此也成为废名小说的创格。

言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具象言说,即将复杂的情感筛选之后外射到物象,经由物象而客观化为一系列诗的意象,叙述者或抒情主体并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控制这些意象,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理解他预设的情感,因此称为诗的言说;另一种是抽象言说,即将情感从外物中抽回并幽闭于人物内心,形成一种有意无象、无确定所指的特殊情感,抒情就成了一连串能指的沉思,并在沉思中探寻情感的奥秘,因此称为思的言说。

这两种言说方式互为近邻,各有侧重。

有意味的是,诗与思既是废名小说的情感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人们理想的生存状态,因此小说中的抒情话语并非仅仅是传达情感,而且还召唤读者的“直觉之流进入活现在作品中的他人本身的内在隐幽处”,①在和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一种诗意而神秘的生命体验。

一诗的言说是废名前期小说的主要抒情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作者“在描写时却不能同时在这情感中过活,他一定要把它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象,他自己对于这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诗的感觉与想象——1930年代废名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

诗的感觉与想象——1930年代废名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

诗的感觉与想象——1930年代废名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罗小凤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9)008
【摘要】废名身处1930年代,以现代诗人的独特眼光“重新考察已往的诗文学”,重新发现了古典诗传统中诗的感觉与想象等诗之成其为诗的重要质素,对古典诗传统形成了再发现;同时,这些质素正是新诗自身发展的关键新质,废名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注重书写感觉与展开想象,形成了对新诗自身特质的发现.这是废名从诗的内质层面寻找建设新诗路径的努力,将感觉与想象等诗的“内容”而不是“形式”纳入了新诗建设的重点项目.
【总页数】8页(P47-54)
【作者】罗小凤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兼论其对现代抒情诗理论的建构意义 [J], 赵黎明
2.“重要的是感觉”--林庚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的再发现 [J], 罗小凤
3.废名对古典诗传统中“想象”的再发现 [J], 罗小凤
4.“姿态”美学的建构——1930年代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 [J], 罗小凤
5.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 [J], 罗小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废名的诗学

论废名的诗学

论废名的诗学摘要废名(冯文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位晦涩的作家,原因盖在其诗学。

废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美的原则,文化保守主义,中和美学及追求独趣。

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正确认识并评价废名。

关键词废名诗学美的原则传统性情独趣***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坛废名(冯文炳)是个奇特的作家。

好象曲高和寡一样,他没有能赢得大众的读者〔1〕。

无论生前身后,一向寂寞无名,正如其笔名。

但他有一个读者圈,圈内不乏声名很高的批评家和小说家。

许多人不断地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如早期的周作人为他包写序言。

刘西渭(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等多次嘉许他。

称他是“一个隐士,一个哲人”。

“和广大读者无缘的小说作家”。

“他永久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他那少数的读者,虽然少数,却是有福的了”。

〔2〕“排除成见,费一点心思把《桥》看完懂之后,再去看现在中国一般小说,他们会觉得许多时髦作品都太粗疏肤浅,浪费笔墨。

”〔3〕沈从文的创作曾受了废名很大的影响。

近年我国有关废名的研究批评甚多,使废名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增加了许多。

可是废名的作品许多人仍读不明白。

本文围绕废名的诗学来探究废名的独特性究竟何在。

以补时下研究界偏重于分析其作品题材主题层面,忽视对废名处理题材的过程中的个人态度之缺。

写实与美的原则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写实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有写实的传统,另外是影响很大的文学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要作品切实地写出人生的真实来。

这其中,废名的作品给人以逃避尘世的印象。

人们用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来评价废名。

认为他避开社会的重大事件与阶级冲突等敏感题材,去营构自己的梦幻世界。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废名的特色仍在于写实。

他根本就缺乏沈从文那种在一个事件上产生五十种联想的想象能力。

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的。

他最早的小说《讲究的信封》是写“自己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向那时的北洋政府请愿挨打的事情”其中的讲故事者——一个对家庭满怀恋惜的优柔寡断的青年,未始不是废名自己。

废名丨诗意里流淌的苦涩

废名丨诗意里流淌的苦涩

废名丨诗意里流淌的苦涩细竹废名的生平我不大了解,但他的文章是难忘的。

如果陶潜为古往今来者垦拓了一个桃花源以便在失意时栖居。

那么请走进废名的桃园,这儿有乡下小儿女的天真灿漫,老妪的善良拙朴,摆渡人的义气豪爽。

翠烟袅袅的乡间百态却透有几分竹林七贤的超然物外。

作为苦雨斋四弟子之一,他多少带有周作人的淡与涩。

又受佛教与禅宗的影响,浓烈的玄学色彩使其意境古奥深远。

骂,似乎是最解气的艺术。

一方面口诛笔伐,一方面又达到目的,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使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大噪。

苏汶对沈从文的反唇相讥,闹出了两个流派。

带有江湖气、流氓气、娼妓气的海派是商的帮忙;遗老气、绅士气、古物商人气的京派则成了官的帮闲。

鲁迅风趣地写下了:“京派大师曾经大大地奚落了一顿海派小丑,海派小丑也曾经小小的回敬了几手”(《且介亭杂文二集》)。

京海之争将自成一家的沈从文顺势拉进京派阵营。

而作为文体小说家的沈从文恰恰是受到了京派鼻祖废名的影响。

“一匹白马,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在这充满跳跃性的留白里,不难嗅到唐绝句洗练宁静的古典味。

“实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站在那里看什么。

过去的灵魂愈望愈渺茫,当前的两幅后影也随着带远了。

很像一个梦境。

颜色还是桥上的颜色。

细竹一回头,非常之惊异于这一面了,‘桥下水流呜咽,’仿佛立刻听见水响,望他而一笑。

从此这个桥就以中间为彼岸,细竹在那里站住了,永瞻风采,一空倚傍。

”这是大观园女儿国的纯美。

踏过废名筑的小桥,所见的不单是桃花源式的怡然自乐。

这条平静小河,也潜流着不可言说的生命律动。

周作人说废名作品中的人物“无论言行怎么滑稽,他们的身边总围绕着悲哀的空气。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王老大怨恨之言里溢着疼爱。

阿毛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阿毛的愿望就是吃到桃子。

“桃子好吃”对于一个种桃为业的父亲来说宛如霹雳。

“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间草房,今年盖了新黄稻草,比桃叶还要洗得清冷。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唯美中的苦涩

废名小说唯美中的苦涩

废名的朋友是这样评价《桥》的:“《桥》里面的东西都太美好,更使人觉得不像现实的。

这里的儿童、老妇、庄汉、和尚、尼姑,无一不可爱,无一不是和平快乐的过日子。

这里的田畴、山水、树林、村庄、阴、晴、朝、夕都有一层缥缈、朦胧的色彩,似梦境又似仙境。

引读者走入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

”[1]的确,不仅是《桥》,废名的很多小说都给人如入仙境的感觉。

桃源胜景,乡村如画,绿油油的菜园,律动的竹林,带给人一场清爽的幻景。

字里行间流淌的诗意禅意更是韵味无穷。

而那纯真的三姑娘,活泼的细竹让人不禁忆起童年的美好。

真正是景美,意美,人美。

然而,就像废名自己写的那样“厌世者的文章总美丽”[2],而美丽的文字里总能品出一股忧伤和苦涩。

太美的背景总将悲伤衬托的那么深刻。

因为拥有过最美好的时刻,所以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才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于是,废名的小说里,有最美的场景,最纯真的时刻,最美的梦,也有无法磨灭的忧伤。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就深刻凸显了这一点,带着浓浓的悲情色彩。

总要经历那么一段无忧美好的时光,然后遭遇诘难,然后更觉从前的快乐,凸显现今的痛苦。

《桥》里的小林、琴子、毛儿、细竹都丧父或丧母。

且文中很多次提到奶奶的笑里含泪,像极了电视剧里的苦情戏的场景。

年少的小林即使无忧的取闹也还是会触碰到伤口,本是儿时最寻常的玩笑,他会因毛儿梦见爸爸而失了兴味。

还有《竹林的故事》里的三姑娘,那样一段无忧的童年,河边父女捕鱼的温馨,却只能用来回忆。

父亲的离去使得她那“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的甜脆声音成为了回音。

余下的日子母女相依,在责任和坚强里度日抛却了往日的轻松快乐。

柚子和三姑娘一样,家庭的变故,过早的成熟,不得不退去青涩美好的年少时光,寄居篱下。

还有《桃园》里重病中的阿毛,《河上柳》中鳏居的陈老爹,更有孤苦无依的李妈,在世俗的逼迫下放弃了依靠。

而废名极力地描摹一幅幅佳画,在这种唯美的对照下,人物的悲剧意蕴更加浓厚,其中《桥》就极为典型。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_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_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2008年11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v .,2008第17卷第6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No .6收稿日期:2008-08-22作者简介:吴长龙(1979-),男,汉族,安徽涡阳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燕艳(1980-),女,汉族,安徽涡阳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讲师,硕士生。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

新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新诗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对新诗进行了全面实验。

这个时期,年轻的废名青春年少,满怀热情,对新文学领袖十分崇敬,沿着以胡适、周作人等人开辟的道路,积极投入到了以新诗创作的文学实绩推动新文学革命进程的主潮中来。

早在1922年10月8日,诗人在《努力周报》(第23期)上发表了《冬夜》和《小孩》两首小诗,虽很稚嫩,却开启了废名诗歌创作的大门。

接着,1923年4月15日《诗》第2卷第1期载《杂诗》7首;同年5月15日,《诗》第2卷第2期载《洋车夫的儿子》、《磨面的儿子》、《杂诗》(2首),共有诗作13首。

长期以来,学界对废名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较为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有人涉及1920年代诗歌创作。

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1930年代的意象繁密、思想深玄的“现代派”诗歌,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均显得较为稚嫩,是长期不被学界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没有专门结集出版,研究资料较为缺乏。

一、美好纯真的儿童世界废名在1920年代的13首诗作或写小孩情趣,或以小孩的眼光观照世界,或表现年轻诗人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吴长龙1,燕艳2(1.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合肥230051)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吴长龙;燕艳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7)006
【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吴长龙;燕艳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合肥2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镜内的禅境,镜外的人生-浅谈废名诗歌创作中佛禅思想的影响 [J], 张鑫
2.诗笔言禅心 --浅谈佛禅思想对废名诗歌创作的影响 [J], 张鑫
3.联接现实与理想之“桥”——论废名《桥》的人物塑造 [J], 刘恋
4.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济慈《夜莺颂》和屈原《远游》的神话意象比较 [J], 丁珍薇;彭家海;
5.现实与理想之间--胡一川风景油画初探 [J], 巴音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废名作品相关研究

废名作品相关研究

摘要:文章从佛教“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语言观出发,分析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废名怎样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文字表达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废名在作品中,有时候使用大量的沉默、无语、无声和空白的意境和场景来进行传达审美感受和对生活的体认,有时候,废名就直接把自己的这种困境直接表现出来。

这种由语言自身所带来的表达的困境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废名以文学家的身份而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造成的。

不如像小说《莫须有先生》中的一段话:“庭院深深深几许?老太婆呵,世界实在同一块玻璃一样的不是空虚。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绕湾儿,走一个人家的门前过,过门而不入,因为我知道那里头有着个可人儿。

然而那也要工作得意的时候,否则我也很容易三魂渺渺,七魄茫茫,简直站不住了。

唉,在天之父,什么时候把你的儿子平安的接回去,不要罚我受苦。

”“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引用故人的话。

用佛家的眼光来看,世界既是实在的,又是空虚的,因此用“同一块玻璃一样的不是空虚”来进行比喻。

请求在天之父把“我”平安接回去,这句话的背景,是西方基督教原罪思想。

这段话描写的是,莫须有先生从外面回来,看见屋子里面有一位姑娘从窗户玻璃向外探头而望,于是有这样一番感慨。

《莫须有先生》这部小说,记叙了作者废名二十年代在北京西山的隐居生活,小说中大量引用佛教、《庄子》、《诗经》、《红楼梦》以及唐宋诗词等,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对话、独白和戏谑,叙述人称也不停地进行转换。

这是废名在使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一次大胆探索,这种探索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废名的冒险精神在现代文学史都是极具价值的。

废名有时候使用大量的沉默、无语、无声和空白的意境和场景来进行传达,有时候,废名就直接把自己的这种困境直接呈现出来。

这种现象在他的小说《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小说《桥》的“清明”一章里,描写小林看自己的恋人琴子:眼睛没有逃出圈子以外,而圈子内就只有那点淡淡的东西,——琴子的眉毛。

所以,不着颜料之眉,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
论文关键词:废名儿童世界多重情感向度
论文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

新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新诗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对新诗进行了全面实验。

这个时期,年轻的废名青春年少,满怀热情,对新文学领袖十分崇敬,沿着以胡适、周作人等人开辟的道路,积极投入到了以新诗创作的文学实绩推动新文学革命进程的主潮中来。

早在l922年10月8日,诗人在《努力周报》(第23期)上发表了《冬夜》和《小孩》两首小诗,虽很稚嫩,却开启了废名诗歌创作的大门。

接着,1923年4月15日《诗》第2卷第l期载《杂诗》7首;同年5月l5日,《诗》第2卷第2期载《洋车夫的儿子》、《磨面的儿子》、《杂诗》(2首),共有诗作l3首。

长期以来,学界对废名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较为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有人涉及1920年代诗歌创作。

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1930年代的意象繁密、思想深玄的“现代派”涛歌,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均显得较为稚嫩,是长期不被学界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没有专门结集出版,研究资料较为缺乏。

一、美好纯真的儿童世界
废名在1920年代的13首诗作或写小孩情趣,或以小孩的眼光观照世界,或表现年轻诗人的内心情感,内容有所不同,情感向度有所差异但以“儿童”为视点展现诗人理想,考量社会现实是一致的,共同塑造了一个儿童的艺术世界,表现了诗人在这个儿童世界中美好理想和无奈现实矛盾心态。

诗作对儿童的注视不是成人化的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忘我深入儿童世界,以一颗温软湿润的心与他们相对,共同体味喜怒哀乐。

比如《磨面的儿子》:
“给我买一幅眼镜呀,爸爸?”
“你要眼镜做什么呢,
“你的眼睛近视不成?”
“那么,驴子,他要眼镜做什么?”
描绘了未受社会浸染的“赤子之心”。

1920年代,周作人运用西方人类学派的观点,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观照,提出“儿童本位”思想。

对于儿童自身,他认为“玩”总是儿童自然本能的创作,是无目的无意的,“他这样的玩,不但得到了游戏的三昧,并且也得到了艺术的化境。

这种忘我也造作或享受之悦乐几乎具有宗教的高尚的意义……我们走过了童年,赶不着艺术的人,不容易得到这个心境,但是虽不能至,必向往之”。

强调儿童自然天性,主张儿童顺乎自然,由此推进现代文学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

废名以儿童为视点的诗歌创作,躬行了周作人的理论主张,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童趣
有些事情从成年人的眼光看近乎于无聊、无趣,而在儿童的世界中却充满了乐趣。

朱光潜曾举过一个儿童游戏的例子:
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拿它做例来说。

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

他的那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

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些!你没有气力了吗?我去换一匹马罢。

”于是厨房里的扫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了一匹马了。

朱光潜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游戏和艺术创造及欣赏的关系。

但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天真以及他们沉溺于艺术享受,于无趣现实中获得快感的童趣。

即使现实中缺少马,“厨房里的扫帚”成为他们童趣世界中的马,他们能隔开现实享受“艺术化”乐趣。

可见,在儿童
面前,世界没有羁绊和缰锁,永远是自由的。

废名在《小孩》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雨后的街道,
泥泞中踏开了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

我挈起衣服,从这边低头走去,
不觉迎面撞着一个小孩子,
无意中我手已经搭在他的肩膀上,笑道:“谁让谁呢?”
“雨后的街道”本应是清新惬意,令人愉快的,但泥泞的街道,只能“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的生活环境,偶尔会因为泥浆溅身,增添几分恼怒。

但诗人笔锋一转,在无趣的现实世界中发现快乐,和小孩子讨论起了让道的问题,“谁让谁呢?”简单,风趣,仿佛是苦难泥泞的生活中一脉春光。

(二)表现儿童万物齐一、造化为友
在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朋友,无大小、贵贱、尊卑、荣辱之别。

因此,在《磨面的儿子》中的主人公才会要像驴子一样戴眼镜,在磨面的儿子的眼中驴子戴着“眼镜“磨面不是人类对它的束缚与约束,而成为驴子本身的有趣的装束。

周作人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们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需要的权利,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的衣食的权利一样。

”儿童“空想”的世界就不会有现实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差别、身份各异的观念,儿童只考虑自身的快乐、需要和童性。

如《洋车夫的儿子》:
“爸爸.你为什么不睬呢?
只要一个铜子
那个糖,阿五吃的那个糖。


“拉去罢?拉去罢?”
“走了,走了,
也,也不睬你哩!”在诗中的小主公看来,“阿五吃的那个糖”是好吃的,不会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境况,反而认为“一个铜子”不算什么,当然不会知道父亲拉车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小诗以对话方式用儿童语言表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最终指向的是对旧社会的含蓄批判。

(三)对“童心”的向往,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对“童心”,即对人生本真的追求,作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

儒家一直强调伦理道德人生完善和修齐治平的现实追求,却也把保持自然作为较高追求,如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像曾点一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一种抛弃人生外在负累,回归人性,享受本真的人生理想;孟子主张“性善”,人生的一切努力都是保持人最初的东西不丢掉。

中国道家反对人的社会化,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主张“弃智绝学”,在本质上是主张面向人生本真,反对外在规范对人的束缚和变异性的改变。

宋朝李贽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焚书》卷三)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继承了孟子、道家和李贽的思想,虽然依稀能看到外在现实的混乱不堪,却始终以一颗本真的心展现了人生原本淳朴与可爱的一面。

如他的《杂诗》(七首)表现了无可逃避的令人揪心的现实,有“讨饭瞎子的叫喊”(《杂诗》(三)),有“赤脚的女孩”(《杂诗》(四)),有“白天里跟着太太的车子跑;/夜间在漆黑的巷子里喊/卖‘晚报’的小孩”(《杂诗》(五)),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心焦灼得要炸了”。

但《杂诗》(七)笔锋一转,呈现出恬淡自然的意境:于一个“半轮月亮”、杨柳依依的夜晚,诗人站在桥头望着一个背著书包的美丽的小姑娘向桥的方向远走的情境,可以看出诗人对纯洁的儿童世界的美丽向往,从依稀可见传统文化的光影。

再如,《小孩》一诗中,诗人没有以成人的眼光看,而是乐在其中地与小孩子扣趣过泥
泞街道。

写于同时期的《竹林的故事》,也有类似的情境。

小说中的三姑娘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单纯得如同她的竹布衣的颜色,淡得如月色。

岁月一天天地流逝,但是j姑娘始终保持一颗清纯的“童心”。

她卖青椒,面对别人多称一两的要求,毫不迟疑地“从篮子里抓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达作者对此的赞许。

废名对人本真的推崇和依恋,可以看作是他的一个美好的梦,一个人生理想。

二、多重情感向度的儿童世界
废名1920年代诗作的儿童艺术世界不是单一的情感向度,它除了具有美好的理想情感向度,还有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一面,这两个方面看是矛盾,却较好统一于1920年代诗歌创作中,成为“儿童艺术世界”的一体两翼,增加了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