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
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
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
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
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
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
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
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
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
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大象无形,大道至简——有感于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38题
大象无形,大道至简——有感于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38题作者:孙党胜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10期2018年高考又尘埃落定了。
综观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政治试题,既有情理之中的淡定,更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38题(以下简称第38题)就是一道竟然在我们“预测”之中,而又让我们感到“意料之外”的题目。
该题以近年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为情景素材,要求分析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从题目到设问看似平淡,实质不寻常,突显全国卷政治命题的新常态。
一、似是“冷门”,却是“热门”政治命题要突显时代性,设置富有时代标识的情境材料,是试题不可或缺的载体。
而第38题似乎有意实施“反猜题”策略,因为命题者刻意回避了2018年高考备考的年度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素材,采用备考过程中比较少关注、相对“冷门”的冰点素材,试图通过设置陌生情景和新颖设问,增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抬高审题和答题的门槛,从而达到通过控制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来发挥试题遴选功能的目的,这是衡量优秀高考政治试题的标准之一。
但任何情景素材都要回扣教材知识和考点,映射时政知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第38题从教材知识点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这些都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
同时,借助马拉松赛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满足人们对发展性消费的需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年度时政热点。
只不过是用显性冷门素材,考查隐性热门知识。
二、似是平常,却是非凡《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
17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一、“谶纬之学”的概念分析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历史上有些比较著名的谶纬。
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
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梁晨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截纬思想的内容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诸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象星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在殷人的观念里,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神’“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西周建立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周代人的眼里,“天”己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天”也是有意志的,并且“天”的意志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天命”便是“天”依据一定的标准,安排自然及社会的命运。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夷夏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3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word版)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 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
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贾小叶在《1840-1900 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指出,19 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
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妥协智慧”
11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政治妥协”一、“政治妥协”的概念分析1、妥协的定义在汉语中,妥协是中性词。
《说文解字》:“妥,安也。
从爪、女。
妥与安同义。
”《说文解字》:“妥、安、坐、止四字互训”,有适当、安坐、落下之意。
“妥协”,即是用让步的方法解决争端,避免激烈冲突。
政治妥协:是指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和矛盾的一种行为。
它是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2、中外历史中的政治妥协例1:英国光荣革命发动光荣革命的七位政变者中有四位是辉格党领袖,代表了新贵族利益。
剩下的三位,有托利党创始人,顽固守旧的男爵,还有伦敦主教,他们则是典型的旧贵族的代表。
七位新旧贵族联合发动政变,表明了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联合妥协。
责任内阁制、首相制、两党制的发展与完善;三次议会改革;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社会福利制度都是智慧妥协的结果!例2:美国宪政确立第一,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二,从制宪代表的组成来看,55名代表全是沿海地区的有产者,其中11人从事航运业和制造业,6人是金融家,9人是种植园主,4人是医生,4人是政府官员,15人是奴隶主,40人拥有政府债券。
虽然这些代表们都属于有产阶级,但他们内部又分成众多的利益集团,如制造业、商业、航运、金融、公债、农业(种植园主和奴隶主)等利益集团。
虽然代表们都同意加强联邦政府,但对于应授予其多大力却有着很大分歧,形成了联邦派和州权派的激烈对抗,前者要求大大加强联邦政府,扩大其权力,后者力求尽量保留州的权力,而不同意大幅增加联邦政府的权力。
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一是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在当时既有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这些人口众多、面积广大的大州,又有特拉华、佐治亚这种人口稀少、面积狭小的小州。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
4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一、高考命题分析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编撰:黄凌5.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2017—2019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历史细目表
2019年高考全国I 卷文综-历史命题细目表还原题型 题号 分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难度考点指向模块 知识域 HJ DY MC LT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设计难度 实测难度选择题244商周王位继承方式变化政治 中古史 22√√√中 0.77254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政治 中古史 22√√√中 0.8226 4唐代的拔河竞技活动文化 中古史 31 √ √ √ 中 0.61 27 4 明中后期南北经济区域差异 经济 中古史2 2 √ √ √ 易 0.71 284 近代前期社会结构变迁经济 中近现 31 √ √ √ 中 0.56 29 4 五四前后社会思潮的变化 文化 中近现2 2 √ √ √ 中 0.67 30 4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 文化 中近现 2 2 √ √ √ 中 0.70 31 4 一五计划与中苏关系 经济 中近现 2 2 √ √ √ 易 0.54 32 4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政治 世界史 2 2 √ √ √ 难 0.53 334 拉美现代化迟滞的原因 经济 世界史 1 3 √ √ 中 0.47 34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经济 世界史 22 √ √ √ 中 0.73 354 近现代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 世界史 22√ √ 易 0.58 小计 4825 23非选择题41 25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经济世界史中近现 4 12 5 4 √ √ √ √ 中 0.4942 12 钱穆关于对待本国历史观点政治 文化 中古史中近现2 3 3 4 √ √ √ √ √ 难 0.41小计 37 6 15 88非选择题(选做)45 15 秦汉魏晋时期封爵制度演变 改革 中古史 5 4 4 2 √ √ √ √ 中 0.69 46 15 阿拉曼战役 战争 世界史 3 5 3 4 √ √ √ √ 中 0.15 4715当代劳模刘源张人物 中近现 4 6 2 3 √ √ √ √ √ 中 0.73 小计 1545332019年高考全国II卷文综-历史命题细目表还原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综-历史命题细目表还原说明:“关键能力”中,HJ表示“获取和解读信息”,DY表示“调动和运用知识”,MC表示“描述和阐释事物”,LT表示“论证和探讨问题”。
夷夏之辨与雅俗之分: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代儒家历、历家历之争-2019年文档
夷夏之辨与雅俗之分: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代儒家 历、历家历之争夷夏之辨一直是中古政治文化的一个中心问题,陈寅恪曾 说,种族、文化是李唐一代史事关键所在。
如果说唐代夷夏之辨 侧重点在于种族与政治,即所谓胡汉之分,那么五代以降随着民 族融合的大趋势,政治领域的胡汉之分渐趋消解, 但区分华夏与外域的夷夏之辨这种重大问题并未消失, 它在宋与辽、金等民族政权对峙、竞争的新语境下重心由政治转向文化,转化为文化思 想领域的雅俗之分,这是唐宋之际思想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制度重要内容的历法必然深受时代风气的影响。
对比唐宋两代士 人,他们各自关注问题的焦点有所不同, 宋代士人对历法问题上 的关注和修养以及在此领域达到的高度都是唐代士人所不具有的。
宋儒在历法研究中寄托文化理想和价值关怀, 借历法修订实 现他们恢复华夏礼乐雅正传统的文化理想。
如何对待隋唐天文历 法遗产中的外来成分,儒者和司天历官存在不同看法。
宋儒普遍 认为,汉唐以来,历法参杂“夷法”,雅正精义遗失,导致历差,他们在内心建构出一个完美精确的三代“古历”, 以恢复雅正传 统为己任,把探寻古历中的精髓“历理”作为终极理想, 行历法的理论探索,并希望据此制出完美无差的历法, 作为他们 复兴儒学和开创治世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形成所谓“儒家之 历”。
宋儒以这一想象的完美标准来评判后代历法的差误, 将汉 唐以来伎术官把持的专业司天机构制作的历法当作暗用“夷 法”、夹杂“俗历”的代表,轻蔑地称之为“历家之历”。
本文 即悬一鹄的, 把宋代儒家之历和历家之历的争论以及由此展开的 历法改革纳入到唐宋变革的大视野下来关照, 希望从这一角度来 探讨唐宋变革背景下宋代历法之争背后的文化理想和价值关怀。
、儒家之历和历家之历的分野:夷夏之辨与雅俗之分 宋史 ?律历志》在总结宋代历法发展史时,开宗明义即挑面。
细小的事件背后可能隐含了一个时代的经典问题,作为礼乐着重进出历法之学从儒学中的分离,此亦实为历法发展上的一种趋势:古人自入小学,知乐知数,已晓其原。
12真题研究:2018 届高三历史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以礼入法”
12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以礼入法”一、“以礼入法”的概念分析陈洁在《“以礼入法”法律文化微探》)一文中指出,所谓“以礼入法”,本质上是指宗法制与官僚制的结合,家族伦理原则与君主专制原则的结合,是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的结合,贤人政治与以刑法治国的结合。
“以礼入法”,即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确立。
“以礼入法”,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经历了上千年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积淀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态。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八议”制度,是八类权贵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
“八议”为:一议亲,二议故,三议贤,四议能,五议功,六议贵,七议勤,八议宾。
《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在统治阶级内用“礼”,统治人民之道用“刑”。
对统治阶级用礼,对平民阶层用法,说明礼法并未一视同仁。
“官当”制度是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罪刑的一种特权制度,最初始于西晋。
《晋律》在沿用“八议”制度的同时规定,有官职的人犯罪,可以“除名”或“免官”的处分折抵三年有期徒刑。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3)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2018 届高三历史:30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辨据集证”(PDF版)
30真题研究:全国卷语言分析——“辨据集证”一、“辨据集证”的概念分析苗颖老师在《上海卷中的“辨据集证”考查及教学启示》中指出,“辨据集证”是指对史学证据材料的处理运用,包括“辨”和“集”两个部分。
“辨”是对史料的判断,包括对史料种类的辨别、史料真伪的辨识和史料价值的辨析;“集”是对论证的探讨,可以分解为史料到结论的归集、结论到史料的收集和多重史料的“交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次如下表:在史学家看来,凡是保留了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
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出很多类别。
比较常用的是,根据载体的不同,史料被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口述史料是指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记、座谈录音等;影像史料是指图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如实物史料、原始图片、影像史料、档案、当事人的日记或书信等;第二手资料是史家研究历史事实的各种文献资料。
关于史料价值的辨析,一般而言,实物史料的可信度大于文字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大于二手史料,官修史书的真实性优于私家史书,离历史事件年代越近真实度越高……当然,这些判断依据都不是绝对的。
比如官修史书由于受到皇帝和政府控制,政治意味强,可信度反而受到影响。
可见,影响史料价值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史料来源、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以及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等,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进行合理分析、推理。
王夫之“夷夏之辨”与历史文化认同
但往往淆乱不清 。王夫之在《 春秋稗疏》 中多处
予 以考 证 , 认为 : “ 春秋 时戎 狄 内杂 , 不 闻 氐羌东
徙, 可 云 如后世 氐羌 之类 , 不 可 竟 指 为 氐 羌 。传
注家泥 东夷 西戎 之说 而不 知 通耳 。 ” 又说 : “ 西
方日戎 , 北方 日狄 , 《 礼》 有此文 。以《 春秋》 考 之, 则 不 然 。 山 戎 在 北 。犯 鲁 之 戎 与 徐 近 , 在
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基金 指导 项 目“ 江苏 史家群体 与 清初 文化秩 序研 究” ( 2 0 1 4 S J D 4 2 0 ) 阶段 性
成果。
作者 简 介 : 汤 城 ( 1 9 8 0一) , 男, 安徽宿 州人 , 中国矿业 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讲 师 , 历 史学博 士, 徐 州, 2 2 1 1 1 6 。
3 3
i ; ; 学孑 ・ I 2 。 1 4 年 第 3 期
在 四夷 ’ 也。 ” 可 以看 出 , 王夫 之 所 谓 “ 夷狄” , 泛指 华 夏 民族 之 外 的 少 数 民族 , 不 仅 包 括 极 远 之 部族 、 国家 , 也包 括 与 汉 民族 地 近 而杂 居 的诸
以来 , 由于 历 史 、 地 理 等诸 多 因素 的影 响 , 少 数 民族在 生 产 力 、 风 俗 习惯 、 生理特征 等方面 , 与
华 夏 民族有 着 明显 的差异 。客 观理 性 地 认 识这 种 差异 , 是 正 确处 理 民族 关 系 问题 的 基 础 。 王
塞外 之 狄 , 周 为獯 鬻 , 汉为匈奴 , 不通 中 国 、 不 受
聚落 、 种群 , “ 且 其 名 称 不 限 于传 统 所 谓 东 夷 西 戎南 蛮 北狄 之说 , 夷 狄 所表 示 的 主要 是 种 族 上 、
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有两大立场:一是所谓“夷夏之辨”,倡导“用夏变夷”;另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
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
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而夷狄则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以诸夏的文明影响和改造所谓的夷狄,“用夏变夷”,使得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而国家统一的理想形态,也是统一在诸夏为主导的旗帜之下,至少要以诸夏的文化为鹄的。
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廷使节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称说:“约束径,易行;君臣简,可久。
一国之政犹一体也”,就是证明。
有些汉族人士也不乏类似的见解:“(匈奴)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
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而令从。
嫚于礼而笃于信,略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
这无疑是一种博大宽宏的胸襟,实际上成为了各民族开展交流与融合,实现天下安全的重要基础。
就后者而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士”。
所以,华夏的天子不仅是汉族的天子,更是全“天下”的天子,所谓“王者博爱远施”,故尔“外内合同,四海各以其职来祭”;“德行延及方外,舟车所臻,足迹所及,莫不被泽。
蛮、貊异国,重译自至。
【深度解析高考真题】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本题共1小题,9分)1.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 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 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 照着讲”和 接着讲” 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 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 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 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 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看讲”相关的是 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 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 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 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 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 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 能从 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 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 照着讲”是 接着讲”的出 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
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
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
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贾小叶在《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指出,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
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自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
在维新派收拾西方学理构建民族主义理论后,无论主张学习西方者,还是反侵略者,都不再在“夷夏之辨”上做文章。
到了20世纪初,革命派又重新拾起“夷夏之辨”的理论。
不过,这一次,他们所针对的己经不是西方,而是满族。
“夷夏之辨”一度成了他们排满革命的思想资源。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2.(2010·海南单科·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3.(2010·海南单科·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
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4.(2012·天津高考··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5.(2017·内蒙古包头一模·28)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映出()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
的障碍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6.(2016·四川宜宾二模·29)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这反映了郭嵩焘()A.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B.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D.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7.(2017·山东济南一模·28)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8.(2016·四川成都二模·28)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答案解析】1.【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丧失,不能推断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没有改变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国际惯例,故C 项正确;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C2.【解析】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撑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
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答案】D3.【答案】C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
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
D5.【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
的观点却是大加鞭鞑,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华夷之间的鸿沟随着西学的持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淡化甚至近乎消失,故C项错误;很明显,认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观念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是违背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6.【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解析】材料不能表明郭突破封建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材料赞扬西方先进制度,未提及维护封建专制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对外观念为天朝上国、夷夏观念,材料赞扬西方先进制度表明郭客观看待西方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西方之间存在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C7.【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
人物,主张“中体西用”,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8.【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据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