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6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中体西用(word版)

合集下载

03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

03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

03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概念分析王宗礼和史小宁在《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文章中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社会基础,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中是维护集团的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具有改变或者维持某种社会制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它是一个观念体系,但不是一般性的,而是系统化了的观念体系,是指向某种目标和理想的、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立场合理化或正当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任晓、赵可金在《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中指出,“我们所理解的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点:①稳定性。

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变化的。

②连贯性。

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意识形态是连续地贯穿前后的;在横向的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是连贯一致的。

③潜在性。

意识形态是无声的,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④封闭性。

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个自圆其说的封闭系统,通常自我标榜其正确性,甚至宣称自己是惟一正确的,对外界不同思想观念采取一种排拒的态度”刘建飞在《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统治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断,并且是实现基本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国卷选择题命题用语中,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选项基本上是正确的,典型试题如下。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第五,40题主要关注对归纳、比较、分析(归因)、评价、阐述
(重新设计)、解释等技能的考核。
第六,41题的“变”与“不变”
41题的变化
1.试题内容(素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2.思维视角的变化。 2010年,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年,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 “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 提取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和有关中英建筑 的信息 2014年,对教材目录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不同 2015年提出“新公式” 3.作答要求和难度的变化。
世界史
25 经济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41
12
45 46 47 48
经济史 政治史 政治史 政治史
重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及同时期同 类事件的类比
通史结构
古希腊、罗马 古代中国 近代世界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分 24分 25分 4分 30分 8分 4分 29分 16分 4分 33分 16分
●推理技能 推理是指根据原理、一系列实例,去发现信息中蕴含的 规律或特征。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 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举例说明与归类技能 该类技能要求考生用例子说明某一概念或原 理,能确定概念或原理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 征去选择或举出例证。归类与举例说明是互补 的过程,举例说明提供概念或原理等信息,要 求考生举出实例;归类则是题干提供若干实例, 要求考生发现它们与一般概念或原理间的关系 ,将某一事物归为某一类型。

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

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

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内容略。

1. 文中提到的“XX”一词,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A. XX1B. XX2C. XX3D. XX42. 根据文本,下列关于“XX”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XX1B. XX2C. XX3D. XX43. 文本中对“XX”的分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 XX1B. XX2C. XX3D. XX4(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本内容略。

4. 对文中“XX”的描写,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XX1B. XX2C. XX3D. XX45. 文中“XX”的情节安排,其作用是什么?A. XX1B. XX2C. XX3D. XX46. 作者通过“XX”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A. XX1B. XX2C. XX3D. XX4(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内容略。

7. 根据文本,下列关于“XX”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XX1B. XX2C. XX3D. XX48. 文中提到的“XX”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什么?A. XX1B. XX2C. XX3D. XX49. 对文中“XX”的论述,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 XX1B. XX2C. XX3D. XX4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文言文内容略。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XX1B. XX2C. XX3D. XX4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XX。

12. 文章中“XX”的事件,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A. XX1B. XX2C. XX3D. XX4(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诗歌内容略。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XX1B. XX2C. XX3D. XX414. 诗歌中“XX”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XX1B. XX2C. XX3D. XX4(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 详细解析课件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 详细解析课件

第一位教师:
先总说“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然后进行阐发“做事一 定要坚决”“如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由成语 引申出做事应有的态度;然后再进一步补充古人为例,告诉学生“坚决” 的态度要用于“做好事”,而不能用于“做坏事”。
可见这位老师主要是“讲道理”,鼓励学生前进(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 进;②但未解释字词。)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 ,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节选)
第20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求学 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评论。考生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考虑对知识 的活学活用,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使用、讲解效果等 方面进行评价。试题引导考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 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体现出知识储备、语用经验、设身处地的意 识态度等方面的高度整合。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 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 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解析】 再来看修改的病句,题干明确“有一处表述不当”。“③在这一点上, 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这里要了解“相提并论”的意思。相提并论,把不同的 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近义词有一视同仁、同日而语、一概而论、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同年而校。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这里的‘釜’和
【参考答案】
【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 【示例二】枊永《雨霖铃》里有“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句子 【示例三】韦应物《滁州西涧》里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句子 【示例四】杜甫《旅夜书怀》里有“危樯独夜舟”的句子 【示例四】王维《山居秋暝》里有“莲动下渔舟”的句子 【示例五】王湾《次北固山下》里有“舟行绿水前”的句子 【示例六】李白《赠汪伦》里有“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句子 【示例七】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句子

高三历史高考真题、模拟题同类选项命题语言分析(一) 以新课标卷、海南卷为范围

高三历史高考真题、模拟题同类选项命题语言分析(一) 以新课标卷、海南卷为范围

真题、模拟题同类选项命题语言分析——以新课标卷、海南卷为范围前言:笔者整理了2010年以来的“同类选项对比”,推送之后得到了些许同行的认可,但是由于做的比较粗糙,使得老师对一些选项的用法有些不清楚,甚至误解。

经过两年的高考题更新,笔者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做了全新的梳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命题语言,也对每个命题语言做了些许说明。

同时增加了模拟题的对比,这样使得资料更加饱满,也更有了说服力。

由于学识、水平有限,如有不当,欢迎提出批评。

一:西周文化认同的一般是正确的统计:真题3个,其中作为选项的两个全都正确,在题干中出现的一个。

模拟题12道,正确9道,错误3道。

错误的给出了答案解析。

【语言分析】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20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

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辞典(冯天瑜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20页.)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

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百度百科》【真题列举】1.(2017·全国Ⅰ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2018 届高 三历史3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PDF版)

2018 届高 三历史3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PDF版)

3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

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贾小叶在《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指出,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

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自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

全国卷三高考真题汇编.docx

全国卷三高考真题汇编.docx

1、( 2016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 2017 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4.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 4A .文字的频繁使用B .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3、( 2017 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4、( 2016 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4.图 3 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图 3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5、( 2017 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6、( 2018 年全国Ⅰ卷) 27.图 6 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图6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7、( 2018 年全国Ⅱ卷)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 “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40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历史传统”(word版)

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40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历史传统”(word版)

40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历史传统”一、“历史传统”的概念分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 9 月版)定义: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单红娟在《关于历史传统发展的理性反思》中指出,从人类发展的观点来看,历史传统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创造物,是人的生命与生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的组织规范和文化力量。

具体来说,历史传统泛指世代相传,被人们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自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 1994 年版)指出:历史著作,凡撰述有关思想、理论、制度、道德、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沿革的,大概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传统问题。

白寿彝先后论述了内涵与表达形式不同的传统,如史学传统、史学史传统、历史传统、历史教育传统、民族传统、民族关系传统、穆斯林学术传统等,和性质与社会效应不同的传统,如优良传统、非优良传统、恶劣传统等。

白寿彝先生指出:“许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到现在还存在,长期的在历史上继续不断地以不同形式出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传统问题。

这个历史传统力量很大,在我们今天来讲,有许多事情跟历史上有联系,许多事情从历史上可以得到解释。

了解历史,不只要把过去的问题弄清,很要紧的意义是要了解历史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它的历史传统,这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必然存在的力量。

”白寿彝先生关于历史传统的能量问题的见解,在学术上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完成的一项新的理论创造,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

白寿彝先生主张“古往今来,一条线下来,互相联系,就可以把历史工作变成现实工作”。

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发现,封建社会的家族影响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地缘关系之外的血缘关系对社会结构组成起重大的作用;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而成为以权谋私的历史根源;等级制观念、家长制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官僚主义作风持续不断,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二、三千年的历史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能量,也说明现实工作的艰巨和复杂。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历史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历史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历史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历史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III卷试题坚持立德培根,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彰显了疫情防控下的常态化高考和高考改革深入推进形势下高考两个时代特点,突出了对关键能力考查和顺利衔接平稳过渡的特点,积极发挥了服务选拔和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01立足基础试题强调对高中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

新课标全国Ш卷历史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君权与相权、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宗教改革、美国三权分立、俄国农奴制改革、近代西方绘画艺术、七十七国集团等。

从试卷的整体情况看,选择题的题干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文言文的表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02阅读理解部分在深化高考改革中,就是要加大对必备能力的考查,关键能力就是能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第41题,通过西周都城与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对比,考查了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42题,集中考查了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03突出核心素养新课标全国文综Ш卷历史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较好体现了“以史鉴今,学以致用”的历史教育功能。

如第41题第三小问,考察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等,引领学生的家国情怀,突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04稳字当头,改革求变纵观202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疫情下的常态化高考。

常态化表现在试卷结构稳定,仍然是12道选择题、两道必做题和三道选做题;12道选择题中的第24-27题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第28-31题为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第32-35题为世界历史部分;第41题体现的就是近年来保持不变的特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42题为论证观点题。

二是高考改革深入推进形势下高考。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试题一直在积极的响应着国家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稳中求变,如选择题第32题不再考察古希腊罗马,而是将对古希腊的考察放在了问答题第41题中,又如选择题第34题不再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考察近代西方的文学绘画艺术。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Ⅲ卷)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Ⅲ卷)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Ⅲ卷)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绝密★启用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结构”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结构”

06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分析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

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课题。

在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典型形态进行解剖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推进现代化和社会发展。

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两层次说。

李培林认为,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成社会物质存在的决定层次(即经济基础层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和受其制约的上层建筑层次(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二是三层次说。

杜玉华(2012)从关系角度出发,认为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中,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的社会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中观社会结构是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领域形成的各种关系结构的总和;微观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具体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

三是四层次说。

张子礼、邓晓臻(2012)认为,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至少应该包括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

最后还有五层次说。

庞元正(2010)认为,可以把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基本组成要素的分析归结为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

综上,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妥协智慧”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妥协智慧”

11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政治妥协”一、“政治妥协”的概念分析1、妥协的定义在汉语中,妥协是中性词。

《说文解字》:“妥,安也。

从爪、女。

妥与安同义。

”《说文解字》:“妥、安、坐、止四字互训”,有适当、安坐、落下之意。

“妥协”,即是用让步的方法解决争端,避免激烈冲突。

政治妥协:是指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和矛盾的一种行为。

它是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2、中外历史中的政治妥协例1:英国光荣革命发动光荣革命的七位政变者中有四位是辉格党领袖,代表了新贵族利益。

剩下的三位,有托利党创始人,顽固守旧的男爵,还有伦敦主教,他们则是典型的旧贵族的代表。

七位新旧贵族联合发动政变,表明了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联合妥协。

责任内阁制、首相制、两党制的发展与完善;三次议会改革;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社会福利制度都是智慧妥协的结果!例2:美国宪政确立第一,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二,从制宪代表的组成来看,55名代表全是沿海地区的有产者,其中11人从事航运业和制造业,6人是金融家,9人是种植园主,4人是医生,4人是政府官员,15人是奴隶主,40人拥有政府债券。

虽然这些代表们都属于有产阶级,但他们内部又分成众多的利益集团,如制造业、商业、航运、金融、公债、农业(种植园主和奴隶主)等利益集团。

虽然代表们都同意加强联邦政府,但对于应授予其多大力却有着很大分歧,形成了联邦派和州权派的激烈对抗,前者要求大大加强联邦政府,扩大其权力,后者力求尽量保留州的权力,而不同意大幅增加联邦政府的权力。

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一是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在当时既有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这些人口众多、面积广大的大州,又有特拉华、佐治亚这种人口稀少、面积狭小的小州。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中西科技”5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中西科技”5

49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中西科技”一、“中西科技”的概念分析(一)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分析科学技术史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一门贯穿古今中外的一门兼具文理的综合型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

科学技术史是描述和解释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以及研究其与政治、军事、经济、工业、文化、哲学等各个社会领域之间历史互动关系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天文学史、物理学史、数学史、医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地理学史等。

从学科理论的角度上看,“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如同政治史、经济史、艺术史一样,科学史本质上是历史科学性质的学科”。

(二)科学技术史研究态势分析陈云帆在《近二十年国内外科学技术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中对2011-2015 年国内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热点特征进行了分析:1.对文献典籍的研究关键词“《崇祯历书》”、《历象考成》”说明这一时间段对文献的分析依然在科技史研究中占着很大比重。

《崇祯历书》,是明代年间比较全面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明朝末年,欧洲天文学第一次传入中国,《崇祯历书》的编纂由徐光启、汤若望等人完成。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天文历法、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

《历象考成》是清代历法推算的著作,采用的方法来源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天文学体系。

2.科技的交流与传播关键词“李约瑟”、“法拉第”、“利玛窦”、“数学传播”、“葛利普”等都表明,这一时间段研究与国内外交流传播有关。

李约瑟难题提出于 1976 年,距今己经四十一年,但有关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热度并没有成为过去,而是持续存在,尤其是在新一代的年轻学者之中。

迈克尔·法拉第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与化学家,而且还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者。

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题解析版供参考

【现代】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题解析版供参考

【关键字】现代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

4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一、高考命题分析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编撰:黄凌5.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中体西用”一、“中体西用”的概念分析(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当今学术界通常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等。

“中体西用”论的持调者既看到了清王朝变的一面,同时也坚持清王朝的不变一面。

他们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文教举措才能更好的维护清土朝的封建统治。

“中体西用”论最初提出是在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一书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首创出“中体西用”式学习西方文化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

1896 年4 月,沈寿康真正的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准确的表述出来,他说:“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

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鼎和梁启超也都使用这一说法来表述中西文化融合观。

1898 年春,张之洞立足中体西用的政治文化立场,撰成《劝学篇》,既批守旧派不知变通漠视西学,又批维新派不知国本动摇儒教,“绝康梁并以谢天下”,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文化原则;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早期改良派及其他洋务派的思想,集中阐释了已经流行晚清社会30 余年的“中体西用”论,成为“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

(二)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中体西用”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谕“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这样,“中体西用”已作为晚清实行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政策而颁示天下了。

清末改革运动中也浮现出“中体西用”的影子,清末立宪改革是在社会危机刺激下产生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清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的地位、思想、目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超出“中体西用”的界限,这时期的“西用”已经深化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体西用”中的“西用”更加深入。

(三)民国时期的“中体西用” 民国建立后,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建构,人们依然沿袭着“中体西用”的模式。

比如,第1页/共6页袁世凯在任民国大总统期间,谈到“体用”关系时说:“西儒恒言,立宪国重法律,共和国重道德。

顾道德为体,而法律为用”。

袁世凯之后,其继承者也念念不忘“中体西用”,并将其视为统治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武器。

孙传芳主张“中学为精神,西学为辅助”;吴佩孚认为,治国者应该以“内圣为体,外王为用”,军人应该以“忠孝为体,顺逆为用”。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其立国根本与精神支柱也没有脱离“中体西用”。

20 世纪30 年代,国民党先后发起了旨在提升民族精神的新生活运动与增强国家实力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蒋介石指出,前者是体,后者是用。

他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新生活运动二者实相为表里,故必须相辅而行。

盖新生活运动为民族的,为修身的,着重于道德与精神方面为主,实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体。

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民生的,为生产的,着重于行动与物质方面为主,实亦为新生活运动之用。

贺东建在《晚清社会变革模式——“中体西用”析评》中指出,“中体西用”模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1.人们在思想上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嬗变。

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在理论上已确认了西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这也等于承认中学的不足,还有待于西学补充,从而‘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受到了动摇。

2.动摇了僵化的传统教育体系。

洋务派主张教育要务实,倡导益智救亡的教学宗旨。

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湖北自强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农务学堂等,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经文之学,增加西方的算学、绘画、矿物、医学及声、光、化、电等西艺。

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培养精通西艺的专才,这些教育变革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引起了晚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如70 年代开始举办的轮船、电报、纺织、煤炭、采矿和冶炼等民用工业企业。

都普遍采用雇佣劳动,他们不仅大量招募雇佣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资为主,产品计价出售,有明确的获取利润的目的,进行的是商品生产,企业明显具有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不是僵化不变的,其内容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中体”越来越宽松,“西用”则是由西学的表层的科学技术深化到西方的制度再深化到西方的思想文化。

学术界也基本赞同这是一个“中体”消退、衰弱,“西用”不断上升、深化的过程。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9·海南单科·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2.(2019·海南单科·13)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3.(2019·全国大纲卷·19)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4.(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5.(2019·海南高考·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6.(2009·海南单科·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 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7.(2019·北京海淀一模·18)张之洞在1898 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 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

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8.(2019·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33)在 1934 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把“礼义廉耻”视为救国建国的根本所在,强调把“礼义廉耻”的道德精神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

他把“礼义廉耻”解释为“规规矩矩的态度,正正当当的行为,清清白白的辨别,切切实实的觉悟”。

其本质意图是( )A.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B.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C.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D.重塑民族精神实现民主建国【答案解析】1.【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科考试题反映出清末教育借鉴西方学校体育、德育、智育,这只是教育内容方面发生变化,不能推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 项错误;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举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仅仅回归国学,故C 项错误;材料中朝廷仍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故 D 项错误。

【答案】B2.【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

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

顽固派不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

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 D。

【答案】B3.(2019·全国大纲卷·19)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其著述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认同,这说明了他的学习西方的主张是得到维新派的认同,故选D。

保守势力是反对百日维新,而不是支持,排除 A。

B 项思想过时的话,就不可能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

C 项表述与题意不合。

【答案】D4.【考点】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解析】1898 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 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 A 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 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 C 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 项正确。

【答案】D5.【考点】维新思想【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 项正确;A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 项资产阶级革命派;D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答案】B6.【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扬的思想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因此他要求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