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世界意识”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434785833687e21af45a99e.png)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
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贾小叶在《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指出,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
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自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
2014年高考全国卷1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
![2014年高考全国卷1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https://img.taocdn.com/s3/m/3078a7c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0.png)
(新课标卷Ⅰ)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及假、善及恶、新及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及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及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及毁灭,而且表现抗争及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及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及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及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及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01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
![01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https://img.taocdn.com/s3/m/1df085f4aeaad1f346933f3b.png)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编撰:黄凌
民阶层有更大的接近。这一时期世俗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说明了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
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
叶伟颖在《试论宋代市民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中指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
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 趁食
(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5.(2012·海南单科·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
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 满襟。遍身女衣者,
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6.(2014·海南高考·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
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 143 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
从意识形态上看,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 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 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 会的整体风貌。
市民阶层在意识形态层次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 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到了明季,仕途未 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03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
![03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798922e94693daef5ef73d3b.png)
03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概念分析王宗礼和史小宁在《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文章中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社会基础,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中是维护集团的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具有改变或者维持某种社会制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它是一个观念体系,但不是一般性的,而是系统化了的观念体系,是指向某种目标和理想的、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立场合理化或正当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任晓、赵可金在《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中指出,“我们所理解的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点:①稳定性。
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变化的。
②连贯性。
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意识形态是连续地贯穿前后的;在横向的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是连贯一致的。
③潜在性。
意识形态是无声的,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④封闭性。
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个自圆其说的封闭系统,通常自我标榜其正确性,甚至宣称自己是惟一正确的,对外界不同思想观念采取一种排拒的态度”刘建飞在《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统治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断,并且是实现基本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国卷选择题命题用语中,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选项基本上是正确的,典型试题如下。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15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
![15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783624fab069dc502201f1.png)
15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一、“反事实推理”的概念分析“如果不走那条路,就不会堵车了”,“如果早点起床就不会迟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出这样的假设。
这些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假设,反映了一种在心理上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并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thinking),其典型表现为:“如果当时……,就会(不会)……”。
根据推理的结构,反事实推理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1)加法式:是指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情的结果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推理。
例如,一个学生对没有通过考试这一事件进行反事实推理,加法式为“如果我请了辅导老师,就不会不及格了”。
在这一假设命题中,前提实际上没有发生,而是后来反思时加上去的。
(2)减法式:与加法式相反,是指假设某个已经发生的前提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事实的结果进行重构。
例如,“如果我在考试之前不沉迷于游戏,就不会不及格了”。
根据推理的方向,可以将反事实推理划分为上行反事实推理和下行反事实推理。
(1)上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上行假设,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事件,假设满足某种条件可能会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
例如,“如果我学习再努力一些的话,就可以得满分了”。
(2)下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下行假设,指假设出现比事实更坏的结果。
例如,“要不是考试之前认真准备,我恐怕考得更差了”。
在历史教学中,反事实思维主要表现为反事实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历史真实性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
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
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
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妥协智慧”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妥协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0dc024148d7c1c708a145da.png)
11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政治妥协”一、“政治妥协”的概念分析1、妥协的定义在汉语中,妥协是中性词。
《说文解字》:“妥,安也。
从爪、女。
妥与安同义。
”《说文解字》:“妥、安、坐、止四字互训”,有适当、安坐、落下之意。
“妥协”,即是用让步的方法解决争端,避免激烈冲突。
政治妥协:是指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和矛盾的一种行为。
它是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2、中外历史中的政治妥协例1:英国光荣革命发动光荣革命的七位政变者中有四位是辉格党领袖,代表了新贵族利益。
剩下的三位,有托利党创始人,顽固守旧的男爵,还有伦敦主教,他们则是典型的旧贵族的代表。
七位新旧贵族联合发动政变,表明了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联合妥协。
责任内阁制、首相制、两党制的发展与完善;三次议会改革;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社会福利制度都是智慧妥协的结果!例2:美国宪政确立第一,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二,从制宪代表的组成来看,55名代表全是沿海地区的有产者,其中11人从事航运业和制造业,6人是金融家,9人是种植园主,4人是医生,4人是政府官员,15人是奴隶主,40人拥有政府债券。
虽然这些代表们都属于有产阶级,但他们内部又分成众多的利益集团,如制造业、商业、航运、金融、公债、农业(种植园主和奴隶主)等利益集团。
虽然代表们都同意加强联邦政府,但对于应授予其多大力却有着很大分歧,形成了联邦派和州权派的激烈对抗,前者要求大大加强联邦政府,扩大其权力,后者力求尽量保留州的权力,而不同意大幅增加联邦政府的权力。
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一是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在当时既有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这些人口众多、面积广大的大州,又有特拉华、佐治亚这种人口稀少、面积狭小的小州。
3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
![3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55780a2c5da50e2524d7fbb.png)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
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贾小叶在《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指出,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
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自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
2014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含详细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含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6a60e63186bceb19e8bbe5.png)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1页(共32页)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2页(共32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共132分)本卷共33小题,每小题4分,共1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读图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甲乙两国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分工与贸易。
据此可以推断( )图1①甲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②乙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③甲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④乙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 安徽省“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以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这说明政府( )①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 ②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③加大统筹力度,协调城乡发展 ④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 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高能耗产品的需求曲线(D )和供给曲线(S )一般会发生变动。
四套全国卷语言表达运用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四套全国卷语言表达运用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47ef822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 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 也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 ① ,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 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 情,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 ② ,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 。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 ③ ?答案就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 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 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 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 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而小任务具有线索作用,更容易让你产 生行动的欲望,一旦开始行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遥不可及了。
从句式和语体色彩分析,结合“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攥在手里”“ 几口就下去了”等语言特点来看,整个文段运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划线句原文 为短句,改句为长单句,短句属于口语的一种特点,这与整个文段短句化的口语 特点相符,而改句为一般的长单句,与整个文段的语体不协调。
从用词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动词 的加入,让描写性语言更生动,生动地描写了俩老头一起来开会,一起去送人情 出份子的事件,让语言更有画面感。改句没有使用这样生动的动词,因此没有这 样的效果。
2014高考语文课标卷一真题及答案
![2014高考语文课标卷一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648c8a83d049649b665881.png)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语文答案1.【B】【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文本的论述对象是“悲剧”,理解这一概念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因此是本文的重要概念。
文中的“悲剧”应该指的是“悲剧艺术”,本题是界定此概念的外延。
文本里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而B项所谈的悲剧是“现实中的悲剧”。
2.【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原文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不等于就在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心理距离了。
人们介入悲剧冲突之中,是因为“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悲剧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也是因为“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4.【C】【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励精”应该解释为“振奋精神”。
成语有“励精图治”。
5.【D】【解析】断句是一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能力的综合考查。
能力层级均为B级。
它要求考生既能理解文言句子的意思,还对文言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
考生平时应熟读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起文言文语感。
本题题型在课标卷中是首次出现,因此难度不大。
6.【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A项中,于休烈回答肃宗的问题不是“直言不讳”。
他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
7.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真题研究01:高考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上)
![真题研究01:高考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上)](https://img.taocdn.com/s3/m/5fc693b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e.png)
一、“市民阶层”概念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研究中,根据政治秩序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不同的等级,平民是其中的一个等级,一般包括胥吏、庶族地主、自耕农、佃农、商人、手工业者,其中属于城市居民的主要是商人与手工业者,政治地位仅高于奴隶与半奴隶。
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清之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研究的一般情况:第一,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第二,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1.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2. 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3. 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4. 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
二、高考命题分析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世俗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知识结构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近年来的全国卷命题情况如下:1.(2019真题研究01:高考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https://img.taocdn.com/s3/m/d76aaaf3b14e852458fb57da.png)
0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一、“天下为公”的概念分析“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记》所构建的大同世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差别。
它向我们描绘了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达出一种希望构建大同世界的美好的政治愿望。
孟子的仁政学说首次提出“民为贵,社楼次之,君为轻”,阐述了君、民、国家三者间的关系,推动了天下为公思想的形成。
荀子又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说、“公生明,私生暗”,进一步揭示了公私的道德的意义。
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应该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表达出他们美好的政治愿望。
法家将公与法制结合起来,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
商鞅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立君为公才能实现天下公利,天下为公”为君主集权统治提供合法性解释,成为君主专制的重要思想基础。
“同时,法家提倡的“法治公平”又为天下为公注入了公平理念。
“天下为公”在秦汉隋唐时期成为重要的统治思想,得到帝王们的肯定。
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
“民为邦本”旨在说服民众相信君王关心民众生计以保证王朝的生存。
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
17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颠覆了前朝天下为公思想的定位,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
他反对权力私化的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分析+课件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36939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2.png)
二、命题特点
①材料作文得到回归。传统的材料作文得以回归,更强调对话题 的理解,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进行价值引领。高考命题关注个人与时代、 个人与国家,从一个角度切入大的社会主题,同时又引导学生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③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应该说高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是一 贯的,且有加强趋势。
卷别
新高考I卷 新高考II卷 新高考I卷 新高考II卷 新高考I卷 新高考II卷
作文题(关键点) 题型分类
故事是有力量的 材料作文
有时希望有一个自 感悟延伸类材料作
己的空间
文
本手、妙手、俗手 材料作文(多元)
“选择 创造 未来:任务型驱动作文
主题征文
(多元)
“体育之效—强弱 材料作文 转化”
描红“人”字对人 漫画作文 生的启迪
谢谢大家!
如有不当,请大家批评指正。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分析
一、作文研题 二、主观感受
一、作文研题
1、题目解析 2、命题特点 3、具体思路 4、呈现问题 5、突破关键点
真题回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
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三、具体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 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 是否会越来越少?
第一次:越来越多【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第二次: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该如何理解?
①互联能高效地解决许多具体 的问题。
二、主观感受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6f91d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e.png)
2014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 分,每小题3 分)1.(3 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龃龉(yǔ)系鞋带(xi)舐犊情深(shi)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纤维素(xiān羽扇纶巾(guān)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揭疮疤(chuāng)按捺不住(nài)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涮羊肉(shuàn)以儆效尤(jǐng)纵横捭阖(bì)2.(3 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3.(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09高考历史语言之“社会心态”
![09高考历史语言之“社会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acc52f36a8114431b90dd8f3.png)
09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心态”一、“社会心态”的概念分析“心态史学”这个专门术语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重要的理论基石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在60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提出了心态史这一研究方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法国年鉴学派勒高夫的《新史学》(1989)。
勒高夫在《新史学》一书中认为:“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
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这内容是恺撒及其古罗马军团中最低一等的成员所共有的,是圣路易及其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其手下的水手所共有的。
”综上,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作为新史学,它的突出贡献是使历史研究由“无人历史”转移到“有人历史”,把人作为研究主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使人物研究由平面性过渡到立体化,使历史主体变得饱满而丰富。
彭卫在《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一书说:“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了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国卷选择题分析1.(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2.(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29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农耕文化”
![29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农耕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69df8db90c69ec3d5bb75fb.png)
29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农耕文化”一、“农耕文化”的概念分析在漫长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先人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并代代积累传承。
农耕文化内涵丰富,学术界对农耕文化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
郜扬在《论传承农耕文明的必要性》一文中将农耕文化等同于农业文化,认为两者基本同义,是区别于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文化总称川。
罗建军、需锦霞在《山西省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浅析》中认为,农耕文化是农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将农耕文化定义为人类在农业耕作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与农业社会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彭金山在《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中从哲学视角理解农耕文化,认为它的内涵可以用“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来概括川川。
综上,农耕文化是在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与农耕以及农耕社会有关的文化总和,既包括农作物、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实体文化,也包括与农事、农耕有关的礼仪、民俗风情、传统习惯等精神文化,如节气夏历、祭祀礼仪、诗词谚语、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是农耕文化内涵的核心。
一、“应时”。
即“不违农时”。
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人们只有顺应天时,根据自然界的四季变换规律安排农业生产,才能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因此,“不违农时”是农民从事农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根据农时安排,人们创造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二、“取宜”。
即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不同的物候条件、不同的时间节点从事农业生产。
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以及北方的草原农业都是取宜的结果。
三、“守则”。
即恪守准则、规范。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用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而而。
12真题研究:2018届高三历史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以礼入法”
![12真题研究:2018届高三历史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以礼入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807c66ccbff121dd36836c.png)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编撰:黄凌12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以礼入法”一、“以礼入法”的概念分析陈洁在《“以礼入法”法律文化微探》)一文中指出,所谓“以礼入法”,本质上是指宗法制与官僚制的结合,家族伦理原则与君主专制原则的结合,是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的结合,贤人政治与以刑法治国的结合。
“以礼入法”,即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确立。
“以礼入法”,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经历了上千年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积淀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态。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八议”制度,是八类权贵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
“八议”为:一议亲,二议故,三议贤,四议能,五议功,六议贵,七议勤,八议宾。
《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在统治阶级内用“礼”,统治人民之道用“刑”。
对统治阶级用礼,对平民阶层用法,说明礼法并未一视同仁。
“官当”制度是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罪刑的一种特权制度,最初始于西晋。
《晋律》在沿用“八议”制度的同时规定,有官职的人犯罪,可以“除名”或“免官”的处分折抵三年有期徒刑。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3)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高考历史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汉承秦制”
![高考历史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汉承秦制”](https://img.taocdn.com/s3/m/4467081179563c1ec5da71fd.png)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汉承秦制”一、“汉承秦制”的概念分析(一)“汉承秦制”的涵义汉承秦制,指的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故有“汉承秦制”之说。
朱永康在《汉承秦制说质疑》一文中认为,今人引“汉承秦制”所要证明的涵义大抵有两种:其一,汉朝因循秦朝的某些体制或某种制度。
如政治体制、官僚体制、财政体制、法律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等。
其二,汉代完全因循秦代制度。
这种因循的性质就是封建社会的继续和发展,其间虽有小的变迁,而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持此论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中凡讲到各种汉代制度,从经济政治以至文化学术,必首标汉袭秦制。
作者认为“汉承秦制”是指上引的第二条,即社会制度或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建立的体系。
(二)“文献”中所载“汉承秦制”辨汉代法律制度是否等于、或继承了秦代法律制度,或者部分继承。
可不可说在法律制度上是“汉承秦制”。
地下考古发现寥寥,但从《史记》《汉书》中拾取汉法鳞爪,再参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不难发现,汉法不等于秦法,两者虽有某些丝连,但有明显的相切性。
以下从三方面加以辨正:1.《史》《汉》有关秦汉法制的记载则与“汉承秦制”说相违。
法制的“汉承秦制”一辞,仅见于《晋书·刑法志》。
《史记》2.《汉律》的主流是对《秦律》的否定,而不是“继承”或翻版。
3.关于魏、秦、汉《律》之关系。
由于《秦律》《汉律》久亡,《法经》内容仅《晋志》及桓谭《新论》中略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故很难判断《晋志》所说之是非。
然而,细读《史》《汉》,不难发现《汉律》是对《秦律》的否定(已如前述)。
为什么在《后汉书》中出现“汉承秦制”、在《汉书》中出现“秦制,汉循而不革”等辞语呢?其原因:一是,古今对“制”、“度”,“法”“制度”的含义理解不同。
二是,出于儒生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世界意识”一、“世界意识”的概念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精髓就是培养一个具有世界意识的面向21世纪的合格的世界公民,这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2003年4月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刘新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中指出,世界意识,主要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具体来讲,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应该属于世界意识的范畴:(一)国家平等意识,(二)对外开放意识,(三)世界整体意识,(四)国际竞争意识,(五)世界多样化意识,(六)国际和谐意识,(七)和谐关爱意识。
王雪琴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路径》中指出,世界意识是指以全球的视野去观察、认识、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历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人类命运、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对人类、民族、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以博大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认识世界,理解差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一国在处理问题时应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度来思考问题。
世界意识主要包括:(1)世界整体意识。
1500年以来,人类联系逐渐增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世界多样化意识。
多样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多样化。
(3)交流合作意识。
各种文明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4)心关爱和谐意识。
人类应互相关爱,与自然和谐相处。
(5)国际竞争意识。
在世界分成国家、民族、地区的组织结构下,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3·全国大纲卷·22)《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A.维持世界和平B.保障民族自决C.尊重国家主权D.消除世界贫困2.(2010·海南单科·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3.(2009·海南单科·2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4.(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5.(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在()图5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6.(2011·海南单科·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7.(2009·海南单科·10)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D.君主制度的衰亡8.(2011·海南单科·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9.(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1.【考点】《大西洋宪章》【解析】考查二战中的文件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突破口是紧扣题干中“首次提出”这个限定词语。
具体解析如下:【答案】D2.【解析】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答案】C3.【解析】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答案】B4.【解析】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只解读了材料的部分信息;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
故选D项。
【答案】D5.【考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从图中可知,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他工业国、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贸易集中于亚洲地区,因此,C项正确;AB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C6.【解析】从关键的时间信息“1870年以后大约40年”相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很多欧洲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欧洲的工业文明向整个世界扩展,才真正确立了欧洲人的世界经济和现代文明的中心,所以选D。
A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不符合1870年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信息,在技术革命时期,文化传播也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
排除A、C。
资本输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不是属于文明中心的依据。
排除B。
【答案】D7.【解析】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都不正确。
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答案】C8.【解析】注意关键词“普遍接受”“常识”等关键词,可以判定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故选D。
从关键句“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可见不仅是从“实用角度”,排除A。
科学素养作用还很小不能等同于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排除B。
C错误明显,排除。
【答案】D9.【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参考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
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参考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