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X线摄影技术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脊柱影像ppt课件
(6)许莫氏结节:是椎间盘组织断裂的软骨板向 上、下方向疝入椎体内形成的软骨结节,为 腰椎间盘脱出的一个类型(纵向脱出)。分为 中央型和边缘型。中央型位于椎体上缘或下 缘的中1/3部,呈单发或多发,表现为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灶,周围是宽窄不一的 硬化带;边缘型位于椎体上、下的后缘,病灶 呈类圆形或多环形,周边骨质硬化,结节的骨 性后壁呈弧形凸入椎管,后壁与椎体相连或不连
编辑版ppt
34
4、颈5~6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前方见颈5椎体的前下缘,后方见颈6 椎体的后上缘,两侧见颈6椎体的钩突,钩突后外 方为椎间孔,椎间盘的后缘是颈5~6的关节突关 节,颈6椎体的上关节突位于前方,颈5椎体的下
关节突位于后方。椎间孔内充满脂肪,其中有神 经根影。
编辑版ppt
35
颈椎前曲,椎间盘前部较后部稍厚,后 外侧受到钩突的限制,椎间盘的边缘和 相邻椎体的边缘一致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突,与上 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颈椎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穿行
8
Luschka关节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编辑版ppt
15
第二章 脊柱与脊髓断面影像解剖
第一节 横断层面影像解剖
编辑版ppt
16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上下的透明软 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构成
正常椎间盘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影, CT值为80-120Hu,密度低于椎体, CT不 能区分髓核、纤维环
编辑版ppt
54
编辑版ppt
55
编辑版ppt
56
编辑版ppt
34
4、颈5~6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前方见颈5椎体的前下缘,后方见颈6 椎体的后上缘,两侧见颈6椎体的钩突,钩突后外 方为椎间孔,椎间盘的后缘是颈5~6的关节突关 节,颈6椎体的上关节突位于前方,颈5椎体的下
关节突位于后方。椎间孔内充满脂肪,其中有神 经根影。
编辑版ppt
35
颈椎前曲,椎间盘前部较后部稍厚,后 外侧受到钩突的限制,椎间盘的边缘和 相邻椎体的边缘一致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突,与上 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颈椎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穿行
8
Luschka关节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编辑版ppt
15
第二章 脊柱与脊髓断面影像解剖
第一节 横断层面影像解剖
编辑版ppt
16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上下的透明软 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构成
正常椎间盘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影, CT值为80-120Hu,密度低于椎体, CT不 能区分髓核、纤维环
编辑版ppt
54
编辑版ppt
55
编辑版ppt
56
脊柱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颈椎双斜位
5.颈椎过伸位
• 摄影目的:用于测量颈椎不稳侧位影像。 • 摄影体位:病人直立于摄影架前,头尽量后
仰,两肩尽量下垂,力求听口线与地面平行 ,身体站稳,外耳孔平胶片上缘。 • 中心线:即第4颈椎颈部前后缘中点。
·
颈 椎 过 伸 位
6.颈椎过屈位
• 摄影目的:用于测量颈椎不稳侧位影像。 • 摄影体位:病人侧立于摄影架前, 头尽量
垂直于暗盒; • (4)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颈静脉切迹
• 中心线: • 向头端倾斜10~15°角,经甲状软骨射入
胶片。 • 屏气方式 : • 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第2颈椎 第3颈椎 第4颈椎 第5颈椎 第6颈椎 第7颈椎
第1肋骨
椎体
钩突 横突 椎间隙 棘突 椎弓根 第1胸椎
• 标准片显示:
用35°角。
35°
椎体 横突 椎体间隙 椎弓根
髂骨
棘突 椎弓峡部
腰椎斜位
照片质量评价
• 腰椎附件在斜位片上 显示呈“小狗”状, 近片侧的横突为“狗 嘴”,椎弓根为“狗 眼”,椎弓狭部为“ 狗颈”,上关节突为 “狗耳”,下关节突 为“狗前腿”。远片 侧下关节突为“狗后 腿”,横突为“狗尾 ”,以上腰椎附件最 好能投影于胶片的正 中。
颈部的软组织前后缘与暗盒前后缘等距。
肩未持重
肩持重
• 中心线 : • 经甲状软骨平颈部前后缘连线的中点,
以水平方向射入胶片。 • 屏气方式 : • 深吸气再呼气后屏气曝光。
齿突 寰椎 枢椎 上关节突 下关节突
第7颈椎棘突
• 标准片显示: • 1.第1~7颈椎序列以正常
生理曲度显示照片正中 • 2.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 3.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
全脊柱X线读片课件
观察脊柱周围软组织影,包括韧带、肌肉 等,了解是否存在异常密度和形态。
识别正常与异常表现的技巧
正常表现
熟悉脊柱正常解剖结构和变异, 避免将正常结构误认为异常。
异常表现
掌握脊柱常见病变和损伤的X线 表现,如骨折、脱位、脊柱侧弯 、椎间盘突出等。注意病变的部 位、范围、程度和与邻近结构的
关系。
鉴别诊断
充分了解各种病变的鉴别诊断要 点,避免误诊和漏诊。
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注意事项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表现 进行全面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注意图像质量
确保X线片图像清晰、对比度适中,减少伪 影和干扰因素。
多角度观察
从多个角度观察脊柱X线片,避免漏诊微小 病变。
结合其他检查
对于复杂病例或疑似病变,可结合CT、MRI 等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骨折脱位
椎体骨折同时伴有关节突 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脊柱 稳定性丧失,常伴脊髓损 伤。
椎间盘突
软组织影突出
椎间隙后缘可见局限性软 组织影向后或侧后方突出 ,边缘可光滑或呈不规则 形。
椎间隙变窄
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相 邻椎体间隙可变窄,尤以 腰椎明显。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椎间盘突出常伴有椎体后 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
THANKS
感谢观看
脊柱侧弯
脊柱弯曲
正位片上可见脊柱向一侧弯曲,呈 “S”或“C”形,各椎体棘突连成 一条弧线。
椎体旋转
脊柱侧弯常伴椎体旋转,导致椎体后 缘呈“双边”征或“半椎体”征。
肋骨和骨盆改变
严重脊柱侧弯可影响肋骨和骨盆,如 肋骨走行异常、骨盆倾斜等。
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
侧弯部位的椎间隙可变窄,椎间孔可 变形、缩小。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脊柱摄影
【影像显示】显示颈椎斜位 影像,右(左)前斜位显示 右(左)侧椎间孔和椎弓根; 椎间孔呈卵圆形排列,显示 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 投影于椎体正中,上下关节 突显示清晰;椎骨纹理清晰; 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胸椎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胸椎正位形态及椎旁软组织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 或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两足平踏床面;IR上缘平第7颈 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相当于胸骨体中点), 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第十一胸 椎至第二骶椎椎骨侧位及部 分软组织像;第三腰椎椎体 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 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 棘突显示;椎体骨皮质和骨 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 组织层次可见。
10.腰椎斜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椎斜位形态、排列曲度、棘突、椎 间孔、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两臂上举抱头,身 体向后仰,使冠状面与床面成45°角,第三腰椎棘突置 于床中线后4cm。IR上缘包括第十一胸椎,下缘包括上 部骶椎。 【中心线】中心线经第3腰椎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 第3~12胸椎 侧位影像显示于照片正中, 胸椎序列略呈后突弯曲;椎 体前后缘呈切线显示,无双 边影现象;椎间隙显示清楚, 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清晰均包 括在照片中。
7.上段胸椎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上段胸椎侧位的形态、曲度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身体稍后倾,近床侧上肢上举, 远床侧上肢外旋并尽量伸向后下方,使双侧肩部交错。 【中心线】经远床侧锁 腰骶关节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骶关节面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双 下肢伸直并拢,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 线;IR上缘包括第4腰椎,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5°~20°角,经两侧髂前 上棘连线中点处射入。
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
在全脊柱畸形矫治工作中,虽然CT、MRI也能 获取全脊柱影像,但不能进行立位检查,无法观 察脊柱在重力情况下的功能状态图像,故全脊柱 X线摄影技术是脊柱侧弯矫形术前、术后检查的 首选方法。
临床应用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
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 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பைடு நூலகம்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
* 全脊住X线摄影中注意事项:
➢ 需站立位检查,避免平卧位时由于重力因素改变以及自身体位的改变,所测的角度和站 立位会有部分差别,进而影响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检查时需脱鞋,光脚站在地上或者医生要求的平台上。(因为有的患者鞋里垫着矫正鞋垫,
忘了拿出来。就算没有矫正鞋垫,有的鞋底也已经被磨的变了形,会影响拍摄结果的)
➢ 一般不建议脱掉支具后立刻拍片,因为脱支具后脊柱会逐渐出现一些反弹。建议脱支具 24小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拍片。但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一切以医嘱为准。
➢ 向被检者详细解释检查步骤,被检者保持静止为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 由于摄影距离大,曝光量大,应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散射线。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脊柱侧弯的患者,可以观察整段脊柱的侧弯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 以通过站立式的脊柱全长片,观察患者的体态改变,受力方向。
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
★ 全脊住正位体位设计 ★
患者立于踏板上,面向球管,背靠 床面。
双手扶住把手,双下肢直立,双足 略分开,保持身体静止。
双眼平视前方,头,颈,胸和腹部 的矢状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矢状面 和床面垂直。
人体正中线与床面中线重合。
临床应用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
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 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பைடு நூலகம்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
* 全脊住X线摄影中注意事项:
➢ 需站立位检查,避免平卧位时由于重力因素改变以及自身体位的改变,所测的角度和站 立位会有部分差别,进而影响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检查时需脱鞋,光脚站在地上或者医生要求的平台上。(因为有的患者鞋里垫着矫正鞋垫,
忘了拿出来。就算没有矫正鞋垫,有的鞋底也已经被磨的变了形,会影响拍摄结果的)
➢ 一般不建议脱掉支具后立刻拍片,因为脱支具后脊柱会逐渐出现一些反弹。建议脱支具 24小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拍片。但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一切以医嘱为准。
➢ 向被检者详细解释检查步骤,被检者保持静止为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 由于摄影距离大,曝光量大,应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散射线。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脊柱侧弯的患者,可以观察整段脊柱的侧弯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 以通过站立式的脊柱全长片,观察患者的体态改变,受力方向。
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
★ 全脊住正位体位设计 ★
患者立于踏板上,面向球管,背靠 床面。
双手扶住把手,双下肢直立,双足 略分开,保持身体静止。
双眼平视前方,头,颈,胸和腹部 的矢状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矢状面 和床面垂直。
人体正中线与床面中线重合。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培训课件
【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脐 上3cm)垂直暗盒射入。
腰椎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15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 腰椎前后位影像,第 1~5腰椎、腰骶关节、 两侧骶髂关节及两侧 腰大肌包括在照片中, 并对称显示;第3腰 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 显示,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 屏气曝光。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 曝光。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18
3.腰椎前后斜位
【体位设计】身体冠状面与 床面呈45°角,被检侧 髋、膝屈曲,棘突后 缘在床面上的投影位 于台中线外约4cm处, 暗盒上缘平第12胸椎, 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脐孔上方3cm处对暗 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 暗盒射入。
腰椎前后斜位摄影体位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19
【标准影像显示】腰椎附件 在斜位片上显示为 “小狗状” :近片侧 横突为“狗嘴”,椎 弓根为“狗眼”,椎 弓峡部为“狗颈”, 上关节突为“狗耳”, 下关节突为“狗前 腿”, “后腿”为下 关节突,“狗尾巴” 为横突。
腰椎前后斜位显示图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25
【标准影像显示】骶、尾椎显示于照片中,边界明 确;腰骶关节及骶尾关节间隙清晰可见;骶骨两 侧无名线重叠为单一致密线。
【呼吸方式】浅缓呼吸不屏气曝光。
如主要观察尾椎时,摄影时所用毫安秒应比腰椎 侧位低,否则尾椎显示不清楚 。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26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并重 合于台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颌稍仰,使上颌切牙咬合 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床面,上、下切牙连线对暗盒中心; 曝光时被检者口尽量张大并发“啊”声,使第1、2颈椎投 影于口腔阴影之中。
腰椎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15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 腰椎前后位影像,第 1~5腰椎、腰骶关节、 两侧骶髂关节及两侧 腰大肌包括在照片中, 并对称显示;第3腰 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 显示,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 屏气曝光。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 曝光。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18
3.腰椎前后斜位
【体位设计】身体冠状面与 床面呈45°角,被检侧 髋、膝屈曲,棘突后 缘在床面上的投影位 于台中线外约4cm处, 暗盒上缘平第12胸椎, 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脐孔上方3cm处对暗 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 暗盒射入。
腰椎前后斜位摄影体位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19
【标准影像显示】腰椎附件 在斜位片上显示为 “小狗状” :近片侧 横突为“狗嘴”,椎 弓根为“狗眼”,椎 弓峡部为“狗颈”, 上关节突为“狗耳”, 下关节突为“狗前 腿”, “后腿”为下 关节突,“狗尾巴” 为横突。
腰椎前后斜位显示图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25
【标准影像显示】骶、尾椎显示于照片中,边界明 确;腰骶关节及骶尾关节间隙清晰可见;骶骨两 侧无名线重叠为单一致密线。
【呼吸方式】浅缓呼吸不屏气曝光。
如主要观察尾椎时,摄影时所用毫安秒应比腰椎 侧位低,否则尾椎显示不清楚 。
脊柱X线摄影技术新版
26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并重 合于台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颌稍仰,使上颌切牙咬合 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床面,上、下切牙连线对暗盒中心; 曝光时被检者口尽量张大并发“啊”声,使第1、2颈椎投 影于口腔阴影之中。
脊柱疾病X线阅片PPT课件
• Traction像(牵引像):可提供脊柱侧凸牵引复 位的全貌;适用于神经肌肉功能有损害的患者; 适用于评价躯干偏移和上胸弯;可估计下固定 椎水平。
全脊柱左右Bending像
Fulcrum像(支点像)
Traction像(牵引像)
脊柱冠状面平衡
• 正常情况下C7CL和 CSVL应该重叠。 • 失平衡程度:A-B。
脊柱侧凸划片
• 端椎、顶椎、稳定椎、 中立椎、稳定区 • Cobb角 • AVR、AVT、TS • C7VL、CSVL • Risser征
• 全脊柱正侧位
• 全脊柱左右Bending像,有后凸的还要有前后 Bending像:评价弯曲的椎间隙的活动度;确定 下固定椎;预测脊柱的柔韧度。
• Fulcrum像(支点像):易于操作,重复性好, 能真实反映侧弯的僵硬程度;预测侧弯的矫正 度数;对僵硬的侧弯患者更为有效。
3.混合型:
总之中央矢状径小于11.5mm 肯定为病理现象。如腰椎管的头 侧或尾侧的中央矢状径比值大于1 则为异常现象(头尾正常时中央 矢状径之比值小于1)。
横径:即椎弓根最大距离,平 均值为23mm。其正常值下限为 13mm(X线照片为15mm)。
脊柱骨折
椎体后 凸角30 度
椎体 压缩 比 AB =A/ B
AB
颈
椎
生
理
12m
曲
m
度
10m
的
m
测
量
OPLL的椎管狭窄率
• 划线目的:主要为了解有无不稳,有无狭窄,用于指导治疗。 • 不稳的标准:过伸过屈位椎间隙开角差>10-15度,或过伸过屈位相
邻椎体间位移≥3-4mm。
椎间角度差和椎体间位移差
• 1.绝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 小于或等于10mm者,为绝对型椎 管狭窄。 2.相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经 小于或等于 颈椎病
全脊柱左右Bending像
Fulcrum像(支点像)
Traction像(牵引像)
脊柱冠状面平衡
• 正常情况下C7CL和 CSVL应该重叠。 • 失平衡程度:A-B。
脊柱侧凸划片
• 端椎、顶椎、稳定椎、 中立椎、稳定区 • Cobb角 • AVR、AVT、TS • C7VL、CSVL • Risser征
• 全脊柱正侧位
• 全脊柱左右Bending像,有后凸的还要有前后 Bending像:评价弯曲的椎间隙的活动度;确定 下固定椎;预测脊柱的柔韧度。
• Fulcrum像(支点像):易于操作,重复性好, 能真实反映侧弯的僵硬程度;预测侧弯的矫正 度数;对僵硬的侧弯患者更为有效。
3.混合型:
总之中央矢状径小于11.5mm 肯定为病理现象。如腰椎管的头 侧或尾侧的中央矢状径比值大于1 则为异常现象(头尾正常时中央 矢状径之比值小于1)。
横径:即椎弓根最大距离,平 均值为23mm。其正常值下限为 13mm(X线照片为15mm)。
脊柱骨折
椎体后 凸角30 度
椎体 压缩 比 AB =A/ B
AB
颈
椎
生
理
12m
曲
m
度
10m
的
m
测
量
OPLL的椎管狭窄率
• 划线目的:主要为了解有无不稳,有无狭窄,用于指导治疗。 • 不稳的标准:过伸过屈位椎间隙开角差>10-15度,或过伸过屈位相
邻椎体间位移≥3-4mm。
椎间角度差和椎体间位移差
• 1.绝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 小于或等于10mm者,为绝对型椎 管狭窄。 2.相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经 小于或等于 颈椎病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讲课文档
。 第十六页,共116页。
椎曲测量方法 为了更准确观测颈腰曲的变化,对标准颈
、腰曲X线侧位片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 计算法。计算前,先将X线侧位片按如下方法
画线。
第十七页,共116页。
(1)颈椎侧位X线片需下颌角平第二颈椎下 缘的标准侧位片。测量颈曲自寰椎棘突基底 部(A)到第7颈椎后下缘(B点)连线。正 常此线中心点经第4-5颈椎之间(C点)(图 a);颈曲变小也按此测量法。
成年26岁男性腰骶部脊柱侧位X线片
1、腰骶椎间盘部位,注意呈楔形,2、骶岬,3、第1骶节,
4、骶骨椎间盘余留部,5、坐骨大切迹形态。
第十一页,共116页。
腰椎斜位像
(椎弓关节及椎弓在斜位像上近似一狗的外形,
1、耳为上关节突, 2、其嘴相当于横突,3、颈为峡部, 4、前腿为下关节突,5、体为椎弓,
脊柱侧凸Cobb测量法
第三十七页,共116页。
腰骶角测量法(水平角)正常为30o~42.5o左右。
第三十八页,共116页。
腰骶角测量法(轴交角正常为130o左右 )
第三十九页,共116页。
腰椎滑脱测量法 (将下一个椎体分为4度,上椎体向前移动度为滑脱度,
左图为1度,右图为2度。)
第四十页,共116页。
常规正位片双侧钩椎关节对称,无侧弯
第六十三页,共116页。
钩突关节不对称 (正位相显示颈3-4间双侧钩突关节不对称)
第六十四页,共116页。
双边双突征 (颈椎侧位片,可见颈2、3、4小关节呈双突影(双边),说明颈4以上轴向旋转。)
第六十五页,共116页。
双边双突征
侧位片自颈5以上及颈7以下均为纯侧位相,但颈6下关节突呈清晰之双突影 。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椎曲测量方法 为了更准确观测颈腰曲的变化,对标准颈
、腰曲X线侧位片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 计算法。计算前,先将X线侧位片按如下方法
画线。
第十七页,共116页。
(1)颈椎侧位X线片需下颌角平第二颈椎下 缘的标准侧位片。测量颈曲自寰椎棘突基底 部(A)到第7颈椎后下缘(B点)连线。正 常此线中心点经第4-5颈椎之间(C点)(图 a);颈曲变小也按此测量法。
成年26岁男性腰骶部脊柱侧位X线片
1、腰骶椎间盘部位,注意呈楔形,2、骶岬,3、第1骶节,
4、骶骨椎间盘余留部,5、坐骨大切迹形态。
第十一页,共116页。
腰椎斜位像
(椎弓关节及椎弓在斜位像上近似一狗的外形,
1、耳为上关节突, 2、其嘴相当于横突,3、颈为峡部, 4、前腿为下关节突,5、体为椎弓,
脊柱侧凸Cobb测量法
第三十七页,共116页。
腰骶角测量法(水平角)正常为30o~42.5o左右。
第三十八页,共116页。
腰骶角测量法(轴交角正常为130o左右 )
第三十九页,共116页。
腰椎滑脱测量法 (将下一个椎体分为4度,上椎体向前移动度为滑脱度,
左图为1度,右图为2度。)
第四十页,共116页。
常规正位片双侧钩椎关节对称,无侧弯
第六十三页,共116页。
钩突关节不对称 (正位相显示颈3-4间双侧钩突关节不对称)
第六十四页,共116页。
双边双突征 (颈椎侧位片,可见颈2、3、4小关节呈双突影(双边),说明颈4以上轴向旋转。)
第六十五页,共116页。
双边双突征
侧位片自颈5以上及颈7以下均为纯侧位相,但颈6下关节突呈清晰之双突影 。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3-4-脊柱x线摄影技术PPT课件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颈椎正位
➢体 位: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站立于摄影架前, 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胶片)中线一致,并 垂直于床面。头稍后仰,颌部抬起。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角,对准甲 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中心。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显示部位: 第三至七颈椎 正位影像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腰椎侧位
➢体 位:侧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 行,腰椎棘突向前6cm处置于床面中线上。 两腿弯曲,保持身体稳定。 ➢中心线:经髂嵴向上6cm处垂直射入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显示部位: 腰椎侧位影像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 【注意事项】 1.如果季肋部未垫棉垫,可采取中心线向足侧倾 斜的方式倾角大小一般为 5°~10°。 2.病人脊柱腰段有侧弯时,体位选择应采取突出 侧贴近胶片的方式,用锥形线束原理,最大限度地 减少椎体和椎间隙显示的失真。 【评价标准】 1.片含腰椎1~5及腰骶关节; 2.椎体呈“四方块”影,无上/下或后缘双边影; 3.腰椎棘突显示。 【质控要点】 1.身体背面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 线平行胶片; 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3达胶片。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第一、二颈椎张口位
➢体 位:仰卧,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 致并垂直于床面。头稍后仰,牙齿咬合面与乳 突尖连线垂直台面。曝光时尽量张口,保持头 部稳定。 ➢中心线:经两口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第四节 骨骼系统摄影
➢显示部位:寰枢关 节对称的第一、二 颈椎前后位影像 。
颈椎斜位
➢体 位:俯卧,头颅呈侧位,被检侧向下,下颌前 伸。被检侧上肢放于身后伸直,对侧上肢肩部尽量沿 身体长轴向下。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面成55°角。下 肢弯曲,膝部支撑使身体稳定 。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处的颈部中间垂直射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⑤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包括颈静脉切迹。 ⑥中心线向足端倾斜100角,经甲状软骨平面颈
部中点射入胶片。 ⑦摄取双侧,以作对比。
颈椎斜位摄影体位图
颈椎斜位摄影体位图
颈椎斜位照片
①显示颈椎斜位影像,第1~ 7颈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②近胶片侧椎间孔、椎弓根显 示清楚,椎间孔显示于椎 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投 影于椎体正中。
• 胸椎侧位 ;
第3~7颈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立于摄影架前。 • ②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并重合于暗盒中
线。 • ③两臂置于身旁。 • ④头稍上仰,听鼻线垂直于暗盒。 • ⑤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胸骨颈静脉切
迹。 • ⑥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0~150角,经甲状软
骨射入胶片。
9.摄影时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特别是腰、 骶尾椎摄影时,应对性腺器官进行有效的屏蔽 防护。
脊柱常用摄影体位
• 第3~7颈椎前后位; • 腰椎前后位 ;
• 全部颈椎前后位 ; • 腰椎侧位 ;
• 颈椎侧位 ;
• 骶、尾椎前后位 ;
• 颈椎斜位 ;
• 骶、尾椎侧位;
• 胸椎前后位 ;
• 骶髂关节前后位 。
3~7颈椎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3~7颈椎前后位照片
①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 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 示于照片正中。
②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 横突左、右对称显示。
③颈椎骨质、椎间隙与钩椎 关节显示清晰。
④第1肋骨及颈旁软组织包括 在照片内。
⑤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其 边界易于分辨。
⑥下颌骨显示于第2、3颈椎 间隙高度。
③诸椎体骨质清晰,椎间隙清 晰。
④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颈椎斜位影像
胸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 直于床面并对准床面中线。
• ②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髋屈膝,两足 平踏床面。
• ③胶片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 ④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摄影前应除去被摄部位体表不透x线的膏药、辅料及 可显影的衣物等。腰椎、骶尾椎摄影前,应询问被检 者近期有无服用高原子序数的药物,是否做过消化道 钡餐检查,骶尾椎摄影前应先行排便。
3.摆放摄影体位时,应在熟悉脊柱解剖和体表定位标 志的基础上,利用调整被检者体位或中心线方向来适 应脊柱生理或病理弯曲,使X线与椎间隙平行,避免 椎体影像相互重叠。摆放摄影体位时,应避免人为地 造成前屈、后伸或侧弯。
②各椎体前后缘均无双缘 现象。
③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 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④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⑤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
清楚。
颈椎功能位置的摄影方法
• 在颈椎侧位的基础上,头部尽量后仰时称过 仰位;下颌尽量内收时称过屈位。如只需观 察1、2颈椎侧位,可使用小胶片,暗盒紧贴 头颈部,因减少了肢~片距,可使影像更清 晰。
脊柱X线摄影技术演示文稿
优选脊柱X线摄影技术
脊柱X线摄影
• 脊柱解剖复习 •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 脊柱常用摄影体位 • 脊柱其他摄影体位 • 脊柱病变体位选择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应详细阅读申请单,询问病情,根据摄影体 位选择原则,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6.腰椎摄影宜让患者深呼气后屏气再曝光,使 腹部组织变薄,利于提高影像对比,其他位置 多为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曝光。
7.脊柱摄影管电压较高,需使用滤线器摄影技 术,并使用适当厚度的过滤板,对厚度悬殊较 大的部位摄影时,应利用阳极效应使照片密度 接近一致。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8.脊柱摄影用胶片尺寸:颈椎、骶尾椎 203mm× 254mm(8英寸×10英寸);胸、腰椎 279mm×356mm(11英寸×14英寸)。
• 观察喉部软骨及颈部软组织,也采用颈椎侧 位,但须降低摄影条件,并使胶片包括欲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②右前斜位时面向左侧旋转,左侧身体抬高,使
冠状面与床面呈55~650角,左前斜位时相反。 ③颈椎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颈部中线对暗盒中
线。 ④两肩下垂,抬高侧的上、下肢屈曲,以支撑身
• ④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胸椎,颈部软组织 前后缘与暗盒前后缘等距离。
• ⑤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中点,垂 直射入胶片。
• ⑥因肢~片距较大,为减小影像大失真,焦~片距以 150cm为宜。
颈椎侧位摄影体位图
颈椎侧位照片
①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 1~7颈椎显示于照片正 中。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4.脊柱外伤患者摄影时,应避免损伤脊髓或血管,操 作时,可在保持中心线、体位和胶片三者相对关系 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摄影操作方法,尽量减少对病 人的搬动。
5.脊柱摄影应包括邻近有明确标志的椎骨,以识别椎 序;组织密度、厚度差异较大的部位,可采用分段 摄影,并应注意两片间的衔接,重复邻近的1~2个 椎体,以免遗漏病变。
①显示全部颈椎正位影像。 ②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
突左、右对称显示。 ③下颌骨模糊不清。
颈椎侧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侧立摄影架前,颈椎长轴及矢状面与暗盒平 行。
• ②被检者双手各持一沙袋,使两肩尽量下垂,以免肩 部与下部颈椎重叠。近暗盒侧肩部抵暗盒下缘。
• ③头稍后仰,使听鼻线与暗盒短轴平行,以免下颌骨 与上部颈椎重叠。
胸椎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胸椎前后位照片
①显示胸椎正位影像,胸 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②棘突序列于椎体正中, 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 显示。
③各椎间隙清楚,椎骨结 构清晰。
胸椎侧位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胸椎侧弯畸形者凸侧靠近床 面。
②两臂上举屈曲,头枕于近床面一侧的上臂上。 ③双侧髋、膝屈曲以支撑身体,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 ④两膝间放沙袋或棉垫,腰部过细者在腰下垫棉垫,使
全部颈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除中心线之外,其余同第3~7颈椎前后位。中 心线对准甲状软骨上2cm,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曝光过程中嘱被检者脑颅不动,仅下颌做快速 张、闭口运动,动作要均匀而连续。采用长时 间、小毫安进行曝光,曝光时间一般为3~5秒, 焦~片距取75cm。
全部颈椎前后位摄影体位
全部颈椎前后位照片
部中点射入胶片。 ⑦摄取双侧,以作对比。
颈椎斜位摄影体位图
颈椎斜位摄影体位图
颈椎斜位照片
①显示颈椎斜位影像,第1~ 7颈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②近胶片侧椎间孔、椎弓根显 示清楚,椎间孔显示于椎 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投 影于椎体正中。
• 胸椎侧位 ;
第3~7颈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立于摄影架前。 • ②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并重合于暗盒中
线。 • ③两臂置于身旁。 • ④头稍上仰,听鼻线垂直于暗盒。 • ⑤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胸骨颈静脉切
迹。 • ⑥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0~150角,经甲状软
骨射入胶片。
9.摄影时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特别是腰、 骶尾椎摄影时,应对性腺器官进行有效的屏蔽 防护。
脊柱常用摄影体位
• 第3~7颈椎前后位; • 腰椎前后位 ;
• 全部颈椎前后位 ; • 腰椎侧位 ;
• 颈椎侧位 ;
• 骶、尾椎前后位 ;
• 颈椎斜位 ;
• 骶、尾椎侧位;
• 胸椎前后位 ;
• 骶髂关节前后位 。
3~7颈椎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3~7颈椎前后位照片
①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 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 示于照片正中。
②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 横突左、右对称显示。
③颈椎骨质、椎间隙与钩椎 关节显示清晰。
④第1肋骨及颈旁软组织包括 在照片内。
⑤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其 边界易于分辨。
⑥下颌骨显示于第2、3颈椎 间隙高度。
③诸椎体骨质清晰,椎间隙清 晰。
④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颈椎斜位影像
胸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 直于床面并对准床面中线。
• ②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髋屈膝,两足 平踏床面。
• ③胶片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 ④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摄影前应除去被摄部位体表不透x线的膏药、辅料及 可显影的衣物等。腰椎、骶尾椎摄影前,应询问被检 者近期有无服用高原子序数的药物,是否做过消化道 钡餐检查,骶尾椎摄影前应先行排便。
3.摆放摄影体位时,应在熟悉脊柱解剖和体表定位标 志的基础上,利用调整被检者体位或中心线方向来适 应脊柱生理或病理弯曲,使X线与椎间隙平行,避免 椎体影像相互重叠。摆放摄影体位时,应避免人为地 造成前屈、后伸或侧弯。
②各椎体前后缘均无双缘 现象。
③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 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④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⑤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
清楚。
颈椎功能位置的摄影方法
• 在颈椎侧位的基础上,头部尽量后仰时称过 仰位;下颌尽量内收时称过屈位。如只需观 察1、2颈椎侧位,可使用小胶片,暗盒紧贴 头颈部,因减少了肢~片距,可使影像更清 晰。
脊柱X线摄影技术演示文稿
优选脊柱X线摄影技术
脊柱X线摄影
• 脊柱解剖复习 •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 脊柱常用摄影体位 • 脊柱其他摄影体位 • 脊柱病变体位选择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解剖复习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应详细阅读申请单,询问病情,根据摄影体 位选择原则,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6.腰椎摄影宜让患者深呼气后屏气再曝光,使 腹部组织变薄,利于提高影像对比,其他位置 多为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曝光。
7.脊柱摄影管电压较高,需使用滤线器摄影技 术,并使用适当厚度的过滤板,对厚度悬殊较 大的部位摄影时,应利用阳极效应使照片密度 接近一致。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8.脊柱摄影用胶片尺寸:颈椎、骶尾椎 203mm× 254mm(8英寸×10英寸);胸、腰椎 279mm×356mm(11英寸×14英寸)。
• 观察喉部软骨及颈部软组织,也采用颈椎侧 位,但须降低摄影条件,并使胶片包括欲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②右前斜位时面向左侧旋转,左侧身体抬高,使
冠状面与床面呈55~650角,左前斜位时相反。 ③颈椎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颈部中线对暗盒中
线。 ④两肩下垂,抬高侧的上、下肢屈曲,以支撑身
• ④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胸椎,颈部软组织 前后缘与暗盒前后缘等距离。
• ⑤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中点,垂 直射入胶片。
• ⑥因肢~片距较大,为减小影像大失真,焦~片距以 150cm为宜。
颈椎侧位摄影体位图
颈椎侧位照片
①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 1~7颈椎显示于照片正 中。
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4.脊柱外伤患者摄影时,应避免损伤脊髓或血管,操 作时,可在保持中心线、体位和胶片三者相对关系 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摄影操作方法,尽量减少对病 人的搬动。
5.脊柱摄影应包括邻近有明确标志的椎骨,以识别椎 序;组织密度、厚度差异较大的部位,可采用分段 摄影,并应注意两片间的衔接,重复邻近的1~2个 椎体,以免遗漏病变。
①显示全部颈椎正位影像。 ②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
突左、右对称显示。 ③下颌骨模糊不清。
颈椎侧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侧立摄影架前,颈椎长轴及矢状面与暗盒平 行。
• ②被检者双手各持一沙袋,使两肩尽量下垂,以免肩 部与下部颈椎重叠。近暗盒侧肩部抵暗盒下缘。
• ③头稍后仰,使听鼻线与暗盒短轴平行,以免下颌骨 与上部颈椎重叠。
胸椎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胸椎前后位照片
①显示胸椎正位影像,胸 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②棘突序列于椎体正中, 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 显示。
③各椎间隙清楚,椎骨结 构清晰。
胸椎侧位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胸椎侧弯畸形者凸侧靠近床 面。
②两臂上举屈曲,头枕于近床面一侧的上臂上。 ③双侧髋、膝屈曲以支撑身体,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 ④两膝间放沙袋或棉垫,腰部过细者在腰下垫棉垫,使
全部颈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除中心线之外,其余同第3~7颈椎前后位。中 心线对准甲状软骨上2cm,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曝光过程中嘱被检者脑颅不动,仅下颌做快速 张、闭口运动,动作要均匀而连续。采用长时 间、小毫安进行曝光,曝光时间一般为3~5秒, 焦~片距取75cm。
全部颈椎前后位摄影体位
全部颈椎前后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