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篇

合集下载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先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
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挪移。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7.测量肢体厚度:8.训练呼吸动作: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吸或者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彻底合作。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10.选择暴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11.暴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校正控制台各暴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暴光。在暴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12.暴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部位应做好记录。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先后位
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其清晰。
尺桡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医学影像技术之上肢X线摄影(完整)

医学影像技术之上肢X线摄影(完整)

腕关节后前位: 摄影目的:观察腕骨、掌骨近端、尺桡骨远端的骨 质、软组织正位影像。 摄影体位: 1、被检者坐于摄影床旁,被检侧肘部弯曲,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手呈半握拳或伸直。 2、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IR中心。 3、IR上缘包(zgjd),下缘包(cygyd)。 中心线:对准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IR中心
10~20mAs,一般不需滤线器。
骺离骨折
上肢体表定位标志
锁骨—可触及全长 肩胛骨—肩峰、喙突、肩胛下角 肱骨大结节 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 尺骨茎突 桡骨茎突 豌豆骨
适应症 骨外伤、发育异常、某些疾病骨的改变、多种骨和关节病的检查、软组织钙化、金属异物
(一)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⑨四肢摄影一般不用滤线器;骨肿瘤、慢性骨髓炎要使 用滤线器。股骨上端因部位较厚,一般也使用滤线器 摄影。
⑩摄影距离无特殊规定,一般为100cm。
上肢摄影注意事项
1. 投照任何一个部位,必须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位置。 2. 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肢
拇指侧位
第2-5指后前位: 体位要点:
1、体位同手后前位(?)。 2、被检手指近端指间关节对胶片中心。
中心线: 对准被检手近端指间关节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第2-5指侧位:
体位要点: 1、被检者坐于摄影床旁。 2、被检手指尺侧或桡侧贴近暗盒,其余四肢屈曲。
中心线: 对准被检手近端指间关节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腕关节后前位
第1掌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头状骨 舟骨
桡骨
第5掌骨




钩骨

腕豆骨 三角骨
月骨
尺骨
标准片所见 腕正位

X线摄影技术之X线摄影基本知识

X线摄影技术之X线摄影基本知识
矢状面: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段为
左右两部分的切面,与矢状轴平行。
正中矢状面:居于正中将躯体分为左右 相等两部分的矢状面)
冠状面(额状面):于左右方向
将躯体纵断分为前后两部分的 断面,与冠状轴平行。 水平面: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 分的断面,与腹背轴平行。
垂直轴
基 准 轴 线 与 面
冠 状 面 水平面 矢状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近侧、远侧:近心脏者为近(端),远离心 脏者为远(端)。 5、浅深:距体表近者为浅,距体表远者为深。
第一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二、解剖学姿势及基准轴线、面 (四)解剖学方位 四肢的方向和位置
对于四肢来说,可根据一侧肢体骨骼解剖部位 的相对关系来确定位置关系如靠近尺骨者为尺 侧,靠近桡骨者为桡侧,靠近胫骨者为胫侧, 靠近腓骨者为腓侧,靠近跖骨上部为足背侧, 靠近跖骨下部为足底侧。 1、尺侧、桡侧 2、胫侧、腓侧 3、手掌侧、手背侧 4、足背、足底
人体位于标准姿势时的轴线。
垂直轴:上至头顶,下至尾
端并垂直于地平面的轴线。
矢状轴(腹背轴):自腹侧面到达背
侧面,与垂直轴线呈直角交叉,与地 面平行。
冠状轴:人体两侧同高点之间的连线,
与地平面平行,并与垂直轴、矢状轴 之间呈直角相互交叉。
第一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二、解剖学姿势及基准轴线、面 (三)标准平面
第一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一、X线摄影专用术语
(六)胶片与照片名词
屏-片组合 :根据不同的摄影要求,选用不同感色域胶片时应于 相应的增感屏匹配使用。 整体片:照片范围包括肢体或器官全貌的X线照片为整体片,便 于观察病灶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局部片:照片范围包括肢体或器官中某一重点观察部分的X线照 片。 功能片:能显示关节活动情况及器官生理功能情况的X线照片。 点片:在透视下用胶片记录所发现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部位 影像的过程。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无创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为了保证X线摄影检查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X线摄影检查技术要点1.准备工作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询问、解释和征得同意,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

同时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可能怀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器设备使用的X线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3.技术操作(1)检查姿势: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检查效果。

(2)曝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如管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保证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技术安全: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护衣、手套和保护屏等,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图像处理获取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1.定期校准X线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包括曝光量和图像质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对进行X线摄影检查的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评估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

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X线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等。

定期的维护能够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发生。

4.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总结起来,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准备工作的规范、机器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图像处理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定期校准、质量评估、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X线摄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5. 肺摄影的曝光时间短,心测量用片要求曝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医学影像技术之上肢X线摄影

医学影像技术之上肢X线摄影
目的
上肢X线摄影主要用于诊断骨折、 脱位、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上 肢疾病,以及评估手术或治疗的 效果。
技术原理
01
02
03
X射线设备
X射线设备利用高能X射线 穿透人体组织,并在胶片 或数字成像设备上形成影 像。
辐射剂量
为了获得清晰的影像,需 要适当控制辐射剂量,确 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高质 量的图像。
02
CATALOGUE
上肢X线摄影技术
设备与器材
01
02
03
医用X线机
用于产生X线,是进行X线摄 影的基础设备。
滤线栅
用于减少散射,提高影像质量 。
胶片
用于记录X线影像。
04
增感屏
提高胶片对X线的敏感度。
拍摄技巧
体位选择
根据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 体位,如正位、侧位、斜 位等。
曝光参数
根据被检部位厚度和密度 ,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 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 时间等。
焦点与焦距
确保X线焦点与被检部位对 准,焦距合适,以获得清 晰的影像。
图像处理与分析
图像解读
由专业医生对X线影像进行解读 ,分析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
图像增强
通过技术手段对图像进行增强处 理,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测量与计算
对病变部位进行测量和计算,为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3
CATALOGUE
X线摄影可以观察关节的间隙、骨质增生和关节面侵蚀等变化,有助于诊断和 评估关节炎的严重程度。
软组织病变评估
X线摄影可以观察到软组织肿胀、钙化和异常密度等变化,有助于诊断和评估软 组织病变。
监测肿瘤进展
原发肿瘤监测
对于上肢的原发肿瘤,X线摄影可以观察肿瘤的生长、浸润和 转移等情况,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X线摄影技术规范

X线摄影技术规范

脊柱X线摄影原则
1. 摄影前应除去被摄部位体表影响成像的物品,如不透X线的饰物、 膏药、敷料、带金属丝或金属染料的衣服等。 2. 摆放摄影体位时,应熟悉脊柱解剖和体表定位标志的基础上, 利用调整被检者体位或中心线投射方向的方法,来适应脊柱的 生理或病理弯曲,使X线与椎间隙相切,避免椎体影像相互重叠。 3. 脊柱外伤患者摄影时,易导致脊髓损伤,故设计体位时,可在 保持中心线、体位和IR三者相对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 摄影操作方法来满足摄影位置的要求,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 4. 脊柱摄影应包括临近有明确标志的椎体,以便识别椎序。
放射卫生防护
• 辐射线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受下列因素影响: 辐射线性质(种类和能量);X线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 围;其他:年龄、性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营养等。 • 组织对X线照射的感受性 • 高感受性组织:造血组织、淋巴组织、生殖腺、肠上皮、胎儿。 • 中高感受性组织:口腔黏膜、唾液腺、毛发、汗腺、皮肤、毛细血管、眼晶 状体。 • 中感受性组织:脑、肺、胸膜、肾、肾腺、肝、血管。 • 中低感受性组织:甲状腺、脾、关节、骨、软骨。 • 低感受性组织:脂肪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脊柱X线摄影原则
5. 6. 腰椎摄影宜呼气后屏气曝光,使腹部组织变薄。利于提高影像 对比度。 脊柱摄影所用管电压较高,应尽量使用滤线栅,以提高影像对 比度。
X线的诊断步骤
• 进行X线诊断时要有一定的程序,系统的、全面的观察分析,不 漏过每个细节,阅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位置和分布。某些病变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和分布规律,对诊 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2、数目 单发或多发有较大的鉴别意义。 • 3、大小 器官或病变的大小改变,能对诊断提供线索。 • 4、形状 某些病变有其特殊的X线形态。 • 5、边缘 边缘整齐、清晰提示为慢性或良性病变,边缘模糊不顾 则多为急性或恶性病变。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脊柱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脊柱摄影

【影像显示】显示颈椎斜位 影像,右(左)前斜位显示 右(左)侧椎间孔和椎弓根; 椎间孔呈卵圆形排列,显示 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 投影于椎体正中,上下关节 突显示清晰;椎骨纹理清晰; 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胸椎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胸椎正位形态及椎旁软组织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 或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两足平踏床面;IR上缘平第7颈 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相当于胸骨体中点), 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第十一胸 椎至第二骶椎椎骨侧位及部 分软组织像;第三腰椎椎体 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 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 棘突显示;椎体骨皮质和骨 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 组织层次可见。
10.腰椎斜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椎斜位形态、排列曲度、棘突、椎 间孔、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两臂上举抱头,身 体向后仰,使冠状面与床面成45°角,第三腰椎棘突置 于床中线后4cm。IR上缘包括第十一胸椎,下缘包括上 部骶椎。 【中心线】中心线经第3腰椎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 第3~12胸椎 侧位影像显示于照片正中, 胸椎序列略呈后突弯曲;椎 体前后缘呈切线显示,无双 边影现象;椎间隙显示清楚, 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清晰均包 括在照片中。
7.上段胸椎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上段胸椎侧位的形态、曲度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身体稍后倾,近床侧上肢上举, 远床侧上肢外旋并尽量伸向后下方,使双侧肩部交错。 【中心线】经远床侧锁 腰骶关节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骶关节面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双 下肢伸直并拢,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 线;IR上缘包括第4腰椎,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5°~20°角,经两侧髂前 上棘连线中点处射入。

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

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
在全脊柱畸形矫治工作中,虽然CT、MRI也能 获取全脊柱影像,但不能进行立位检查,无法观 察脊柱在重力情况下的功能状态图像,故全脊柱 X线摄影技术是脊柱侧弯矫形术前、术后检查的 首选方法。
临床应用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
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 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பைடு நூலகம்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
* 全脊住X线摄影中注意事项:
➢ 需站立位检查,避免平卧位时由于重力因素改变以及自身体位的改变,所测的角度和站 立位会有部分差别,进而影响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检查时需脱鞋,光脚站在地上或者医生要求的平台上。(因为有的患者鞋里垫着矫正鞋垫,
忘了拿出来。就算没有矫正鞋垫,有的鞋底也已经被磨的变了形,会影响拍摄结果的)
➢ 一般不建议脱掉支具后立刻拍片,因为脱支具后脊柱会逐渐出现一些反弹。建议脱支具 24小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拍片。但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一切以医嘱为准。
➢ 向被检者详细解释检查步骤,被检者保持静止为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 由于摄影距离大,曝光量大,应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散射线。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脊柱侧弯的患者,可以观察整段脊柱的侧弯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 以通过站立式的脊柱全长片,观察患者的体态改变,受力方向。
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
★ 全脊住正位体位设计 ★
患者立于踏板上,面向球管,背靠 床面。
双手扶住把手,双下肢直立,双足 略分开,保持身体静止。
双眼平视前方,头,颈,胸和腹部 的矢状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矢状面 和床面垂直。
人体正中线与床面中线重合。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腹部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腹部摄影

11.盆腔前后位
【摄影目的】盆腔区正位影像。结合子宫输卵管造影, 显示子宫和输卵管的正位像。 【体位设计】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或探 测器正中线重合并垂直;探测器上缘平髂骨嵴,下缘超 过耻骨联合应包括坐骨支。 【中心线】经耻骨联合上方约5cm处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盆腔 正位影像,两侧髂骨、 耻骨、坐骨对称,无明 显伪影,层次丰富,对 比良好 。
13.腹部倒立位(正位)
【摄影目的】适用于先天性直肠肛管闭锁或畸形患者,一 般在婴儿出生20小时后进行X线摄影检查,可了解肠管闭 锁的部位并能测量闭锁部位与肛门处皮肤间的距离,对外 科手术有很大帮助。
【体位设计】摄影时严格控制照射野,探测器上缘超过正 常肛门位置3cm~4cm,在正常肛门位置贴一高密度金属物 作标记。摄影时探测器应包括两侧腹壁,患儿背部紧贴摄 影架面板,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探测器中线。
二、腹部常用摄影体位
1.腹部仰卧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泌尿系统结石、腹腔脏器的钙化、腹部 异物、肠腔气体等。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 垂直,并对准照射野中线;双下肢伸直;照射野上缘包括 剑突、下缘至耻骨联合下2cm。 【中心线】 经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腹部 侧位影像,照片上缘包 括膈肌、下缘包括耻骨 联合,两侧包括腹前壁 和背部;腰骶椎呈侧位, 两侧髂骨重叠,腹壁脂 肪线显示清楚。
4.腹部站立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全腹,着重观察消化道穿孔、肠梗阻 及肾下垂等情况。 【体位设计】面向X线管站立于摄影架前,身体正中矢状 面与探测器中线垂直;两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前置于身 旁;探测器上缘包括第4前肋,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x线摄影技术实习报告

x线摄影技术实习报告

x线摄影技术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实习目的是,通过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实习使我了解以后再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工作的特点、性质,学习体验结婚摄像相关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学习与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真正走上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做好岗前准备。

同时通过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的实习,熟悉实际工作过程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把自己所学结婚摄像工作岗位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结婚摄像工作岗位业务能力和社会交际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的新知识,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升,以指导未来在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实习时间20xx年03月01日~20xx年06月15日三、实习地点xx市xx区xxx四、实习单位江苏省苏杭教育集团五、实习主要内容我很荣幸进入江苏省苏杭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单位)开展结婚摄像岗位实习。

为了更好地适应从没有结婚摄像岗位工作经验到一个具备完善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前辈对结婚摄像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习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从事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领域工作已经有二十年。

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实习工作环境和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内容,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习工作具体性质以及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容易遇到的问题。

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结婚摄像相关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毕竟是人生第一次在结婚摄像工作岗位上,所以真正掌握这一份工作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一开始我对实际结婚摄像岗位的工作内容比较陌生,都不太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对实习单位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不过杜老师会告诉我该怎样处理自己在结婚摄像岗位上遇到的问题。

X线摄影技术PPT课件

X线摄影技术PPT课件
度转换、对比度反转、影像边缘增强、多幅显示以及减影等; • ·显示的信息易被诊断医生阅读、理解,且质量更易满足诊断要求; • ·可数字化存储,可进入网络系统,可节省部分甚至全部胶片,也可节约
片 • 库占共享
CR影像特点
• 灵敏度较高:即使是采集较弱的信号时也不会被噪声所掩盖而显示出来; • ·具有很高的线性度:所谓线性就是指影像系统在整个光谱范围内得到的
X线特性
• 物理效应 • ·穿透作用: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波长越短,穿透作用越强。穿透
力与被穿透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和厚度呈反比关系。 • ·荧光作用:荧光物质,如钨酸钙、氰化铂钡等,在X线照射下被激发,
释放出可见的荧光。 • ·电离作用:物质在足够能量的X线光子照射下,能击脱物质原子轨道的
电子,产生电离。电离作用是X线剂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 • ·干涉、衍射、反射与折射作用:X线与可见光一样具有这些重要的光学
特性。它可在X线显微镜、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 • 化学效应 • ·感光作用:X线具有光化学作用,可使摄影胶片感光。 • ·着色作用:某些物质经X线长期照射后,使其结晶脱水变色。如铅玻璃
经X线长期照射后着色。 • 生物效应 • X线是电离辐射,它对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强的细胞有抑制、损伤、
甚至使其坏死的作用,它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相干散射(或称不变散射) • 一个低能量X线光子冲击到物质的原子上,形成原子的激发状态。原子在恢复其常态时,放
出一个与原入射光子波长同样、方向不同的光子,此即相干散射。在X线诊断范围内,相干 散射产生的几率最多只占5%。 • 光电效应 • 在X线诊断范围内,它是X线与物貭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光子击脱原子的内层轨道 电子而产生。 • 光电效应产生的几率受三个因素影响:·光子必须有克服电子结合能的足够能量;·光子能量与 电子结合能接近相等或稍大于;·轨道电子结合的越紧,越容易产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产生 的几率约占70%。 • 光电效应在X线摄影中的意义:·不产生有效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可增加X线对比 度;·光子能量全部被吸收,病人接受的剂量相对较多。 • 康普顿效应(或称散射效应) • 在X线诊断范围内,它是X线与物貭相互作用的另一个主要形式。当一个光子击脱原子外层轨 道电子时,入射光子就会偏转,以新的方向散射出去,光子能量的一部分作为反跳电子的动 能,而绝大部分能量作为光子散射。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康普顿散射的几率占25%。 • 电子对效应和光核反应 • 此两种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形式,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不发生

X线最常用的摄影方法

X线最常用的摄影方法

X线最常用的摄影方法X线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和异常情况。

X线摄影是通过使用X射线,将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织显影在X光片上的过程。

X线摄影方法有多种,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常规X线摄影。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X线摄影方法。

患者需要在X射线机上采取特定的体位,如站立、坐位或仰卧位,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目标部位。

X射线机会发出一束X射线通过人体,照射到X光片上。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观察骨骼、肺部和胸腹部等部位,以诊断骨折、肿瘤和肺炎等疾病。

第二种方法是造影剂辅助的X线摄影。

在某些情况下,常规X线摄影方法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需要使用造影剂来增加对特定部位的显影效果。

例如,在消化道检查中,患者需要饮用或注射含有钡剂的溶液,以便在X光片上观察消化道的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检测消化道出血、溃疡和肿瘤。

第三种方法是数字X线摄影。

与传统的胶片X光片相比,数字X 线摄影采用数字技术将图像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减少重复曝光的需要。

此外,数字X线摄影还可以实现图像的电子化存储和远程传输,方便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和图像共享。

第四种方法是口腔X线摄影。

口腔X线摄影主要用于检查口腔颌面部的疾病,如龋齿、牙齿畸形和颌骨感染等。

常见的口腔X线摄影方法包括牙齿X线片、颌骨X线片和全口摄影。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口腔内部结构和牙齿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口腔疾病的诊断。

第五种方法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摄影。

CT扫描是一种高级的X线摄影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和三维的图像。

它通过多次旋转照射和感应器接收来捕捉大量的X射线图像,并使用计算机将这些图像合成为立体图像。

CT摄影广泛应用于脑部、胸腹部和骨骼等部位的检查,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综上所述,X线摄影方法包括常规X线摄影、造影剂辅助的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口腔X线摄影和CT摄影等。

头部X线摄影技术

头部X线摄影技术

PAGE 24
轴侧斜位:乳突梅氏位
PAGE 25
轴侧斜位:乳突斯氏位
PAGE 26
病变显示: 用于检查颞骨乳突部。 摄影体位 : 调整颏,使IOML垂直于IR。 将头旋转45°(中型颅)使兴趣侧位于下方(评价头颅的外形以确定需要旋转的角
度)。 CR对准乳突下区域和IR。 中心线:向足侧成角12°,中心对准外耳道上后7~10cm,下1.25cm。
照野边缘位于颅骨边缘。
前后轴位(汤氏位)
PAGE 8
侧位
PAGE 9
病变显示:
对外伤患者需要采用侧位水平投照,显示蝶窦内的气液平面,
这是颅底骨折继发颅内出血的征象。
摄影体位 :
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患侧靠近床面;
近床侧上肢内旋置于身后,对侧屈肘将肩部抬高,近床侧伸直,对侧屈曲以支撑身体;
保持瞳间线垂直于检查床/活动片架表面。
中心线:向足端倾斜25°角射入胶片中心。
轴侧斜位:乳突许氏位
PAGE 17
轴侧斜位:乳突许氏位
PAGE 18
X线片标准: 结构显示:靠近IR的乳突气房和骨迷路在侧位上显示出来。 定位:①兴趣乳突(下方)不与对侧乳突重叠(上方)。②颞下颌关节位于兴
趣乳突的前方。③耳廓不与乳突重叠。 投照野和CR:感兴趣侧乳突气房位于投照区域的中心,中心位于EAM的后部。 人头颅横径17cm时,中心线经过对侧外耳孔后1.5cm、上7cm处射入胶片中
PAGE 3
后前位
PAGE 4
X线片标准: 结构显示:显示额骨、鸡冠、内耳道、额窦和前组筛窦、岩嵴、蝶骨大翼和小
翼以及鞍背。 定位:①斜眶线到每侧颅外缘的距离相等表示没有旋转。②岩嵴充满眶腔,重
叠于眶上区域。③后床突和前床突位于筛窦的上方。 投照野和CR:①整个颅骨如图显示,鼻根点位于中心。②投照野边缘位于颅

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技术演示文稿

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技术演示文稿
后径厚度。
第93页,共108页。
(二)腹 部
第94页,共108页。
• 包括腹腔、盆腔、腹膜后腔。 • 腹部平片主要用于急腹症的首选检查,常
用的摄影位置有仰卧前后位、仰卧水平侧 位、侧卧水平正位、站立位、侧位、倒立 正侧位等。 • 其次是泌尿系统摄片。
第95页,共108页。
• 腹部摄片要注意:
①摄片前后清除肠内容物; ②曝光时屏气; ③必要时,检查当日要禁食及禁服任何药
物;
④摄片前可进行腹部透视,观察有无其它 影响诊断的影像(气影或对比剂影)。 如有须进行处理。
第96页,共108页。
1. 腹 部 前 后 位
• 病人取仰卧位。 身体的正中面对 台面中线。中心 线对准胸骨剑突 与耻骨联合连线 的中点。
第97页,共108页。
2. 腹部站立前后位
• 病人取立位,身 体正中矢状面与 摄片架中线重合, 上缘平第四前肋, 中心线对准脐部 水平垂直射入胶 片。
第30页,共108页。
③ 下部脊柱摄影前要清除肠内容物及
排尿; ④ 脊柱多采用前后位和侧位,必要时
须加摄斜位片。如外伤、脊椎病等 ⑤必须用滤线设备吸收散射线
⑥ 拍摄脊柱片时必须深吸气后曝光 ★
⑦ 胸腰段及骶骨侧位的摄影条件 ★
第31页,共108页。
1. 第1和第2颈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此位置能从口腔中 显示寰椎、枢椎和寰枢关节及齿状 突影像。
第26页,共108页。
第27页,共108页。
第28页,共108页。
(二 )脊 柱 骨
第29页,共108页。
脊柱骨:
• 脊柱的范围大,部位深,椎体数目多,有 生理弯曲存在。
摄影时要注意: • ①矫正生理弯曲,尽量减少影像失真; • ②除第1、2颈椎外,其他颈椎、胸椎、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确保X线设备的工作状态正常,无故障和损坏。

2.检查防护措施:确认X线室的防护设备完好,包括铅墙、铅门、铅手套等。

3.检查工作区域:确保工作区域整齐、清洁,并保持充足的光线。

二、穿戴防护设备1.穿戴防护衣:在X线工作区域内,必须穿着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衣,确保全身都得到保护。

2.穿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为避免辐射损伤眼睛和呼吸道,必须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

三、设备操作1.启动设备: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指引,正确启动X线设备,并设置合适的参数。

2.定位器调整: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调整定位器的位置和角度,确保X线投射正确。

3.曝光参数设置:根据被拍摄对象的厚度和密度,设置适当的曝光时间和电流。

4.保持稳定:在进行拍摄时,避免移动设备,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5.合理补充辅助器具:如有需要,可在拍摄过程中使用辅助器具,如遮光板、探头等,以提高影像质量。

四、设备维护1.定期保养:定期清洁设备和器具,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2.处理故障:在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下,及时停机检修,并记录故障和维修过程。

3.定期校准:按照厂家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环境保护1.医废处理:认真执行医废的分类、收集和处理,确保环境卫生和健康安全。

2.辐射防护: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辐射的范围和剂量,避免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3.噪音控制:采取措施降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减少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干扰。

六、记录和报告1.录像存储:将拍摄到的影像及时保存,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流程进行归档。

2.报告书写:根据检查结果,撰写详细的报告,包括所拍摄部位、异常情况描述和处理意见等。

总结:在X线摄影技术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环境保护和辐射防护也是操作中必须重视和遵守的要求。

只有以规范的操作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工作,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3.1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ppt课件

3.1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ppt课件
亦称X线摄影学基线。 4.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
亦称解剖学上的颅骨基线,或水平线。 5.听鼻线:外耳孔与鼻中棘的连线。
此线约与上齿咬合面平行。 6.听口线:外耳孔与同侧口角的连线。
24
基准面
1.正中矢状面:将头颅纵向分为左、右均等的两部分的 切面。 矢状面:虽不位于正中,但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面。
41
2.焦-片距及物-片距的选择
根据投影的原理,在X线摄影工作中,被检体应
尽量贴近暗盒。而焦-片距从理论上讲,越远越好,
但实际上要考虑机器的性能、X线管的负荷、聚焦式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线栅的使用、物-片距的大小、
焦点b
被照体的厚度等因素。焦-片距
的选择应以被照肢体影像放大、
焦点a
失真及模糊不影响诊
断为宜,进行最优
45
6.X线管、肢体、暗盒的固定 普通X线摄影中要获得清晰的影像,
必须在曝光时使X线管、被照体、胶片三 者固定。被检部位可用压迫带、沙袋、棉 垫及泡沫砖等固定,并满足拍摄体位的要 求及被检者的舒适。摄影位置摆设完毕, 要锁紧X线管和片盒托盘固定钮。
地平面的轴线。
矢状轴(腹背轴):自腹侧面到达背
侧面,与垂直轴线呈直角交叉,与地

面平行。

冠状轴:人体两侧同高点之间的连线,

与地平面平行,并与垂直轴、矢状轴
之间呈直角相互交叉。
水平面
冠状轴 矢状轴
矢状面
7
垂直轴
标准平面
矢状面: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段为左右两部分的 切面,与矢状轴平行。
冠状面(额状面):于左右方向 将躯体纵断分为前后两部分的 断面,与冠状轴平行。 水平面: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 分的断面,与腹背轴平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摄影技术篇(1) 第Ⅰ章 概 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 min)为 λ min=hc/kVp=1.24/kVp(nm) (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特性指的是X线本身的性能,它具有以下特性: 3.2.1物理效应 ·穿透作用: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波长越短,穿透作用越强。穿透力与被穿透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和厚度呈反比关系。

·荧光作用:荧光物质,如钨酸钙、氰化铂钡等,在X线照射下被激发,释放出可见的荧光。

·电离作用:物质在足够能量的X线光子照射下,能击脱物质原子轨道的电子,产生电离。电离作用是X线剂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

·干涉、衍射、反射与折射作用:X线与可见光一样具有这些重要的光学特性。它可在X线显微镜、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

3.2.2化学效应 ·感光作用:X线具有光化学作用,可使摄影胶片感光。 ·着色作用:某些物质经X线长期照射后,使其结晶脱水变色。如铅玻璃经X线长期照射后着色。

3.2.3生物效应 X线是电离辐射,它对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强的细胞有抑制、损伤、甚至使其坏死的作用,它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4.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5种基本形式: 4.1相干散射(或称不变散射) 一个低能量X线光子冲击到物质的原子上,形成原子的激发状态。原子在恢复其常态时,放出一个与原入射光子波长同样、方向不同的光子,此即相干散射。在X线诊断范围内,相干散射产生的几率最多只占5%。

4.2光电效应 在X线诊断范围内,它是X线与物貭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光子击脱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

光电效应产生的几率受三个因素影响:·光子必须有克服电子结合能的足够能量;·光子能量与电子结合能接近相等或稍大于;·轨道电子结合的越紧,越容易产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产生的几率约占70%。 光电效应在X线摄影中的意义:·不产生有效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可增加X线对比度;·光子能量全部被吸收,病人接受的剂量相对较多。

4.3康普顿效应(或称散射效应) 在X线诊断范围内,它是X线与物貭相互作用的另一个主要形式。当一个光子击脱原子外层轨道电子时,入射光子就会偏转,以新的方向散射出去,光子能量的一部分作为反跳电子的动能,而绝大部分能量作为光子散射。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康普顿散射的几率占25%。

4.4电子对效应和光核反应 此两种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形式,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不发生。 4.5相互作用效应产生的几率 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相干散射约占5%,光电效应约占70%,康普顿效应约占25%。 ·对低能量射线和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光电效应是主要的,它不产生有效的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可产生高对比度的X线影像,但会增加被检者的X线吸收剂量。

·散射效应是X线和人体组织之间最常发生的一种作用,几乎所有散射线都由此产生,它可使影像质量下降,严重时可使我们看不到影像的存在,但它与光电效应相比可减少病人的吸收剂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比率随能量、物质原子序数等因素改变而变化。对于人体,脂肪和肌肉除在很低的光子能量而外,散射作用是主要的;对比剂的原子序数高,以光电效应为主;骨骼在低能量时主要是光电作用,在高能量时主要是散射作用。

5.X线质、X线量与X线强度 5.1 X线质(或称X线硬度) X线质由X线的波长(或频率)决定。波长又取决于管电压的峰值。管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X线摄影中的X线质在0.008nm~0.06nm。

5.2 X线量 X线量是指X线光子的多少,常以mAs表示。 5.3 X线强度 5.3.1定义 X线强度是指垂直于X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和能量乘积的总和,即X线束中的光子数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在实际应用中,常以量与质的乘积表示X线强度。

5.3.2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 ·管电压(kVp):X线强度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管电流(mA):X线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 ·靶面物质:在一定的管电压和管电流下,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X线的效率就越高;

·高压波形:X线光子能量取决于X线的最短波长,即决定于管电压的峰值,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

6.X线的吸收与衰减 6.1距离的衰减 X线强度在真空传播过程中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一般在X线摄影时,可将空气对X线的衰减可忽略不计,故此法则成立。

6.2物质吸收的衰减 X线穿过物质时,由于与构成物质的原子、电子或原子核相互作用而被衰减。透过的X线在质与量上都会有所改变。由于低能量光子比高能量光子更多的被吸收,透过后的射线平均能量提高,将接近它的最高能量。

7.X线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7.1 X线透视检查 优点: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缺点: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

7.2 X线摄影检查 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有客观记录。

缺点: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高。

7.3 X线造影检查 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7.4 X线特殊检查 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如体层摄影、乳腺摄影、放大摄影等。 X线摄影技术篇(2)

第Ⅱ章 X线照片影像

1.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胶片上或荧光屏上成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当X线穿过人体时,由于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对X线的吸收不同,使得穿透过人体后的X线强度分布也不同,此时,X线影像信息已形成。直进的透射线作用于屏/片体系,经显影加工后,则形成了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影像。 构成照片影像的四大要素是: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及失真度。前三者是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是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

1.1照片影像密度的概念 当照片置于观察器上时,可以看到一幅黑白相间的影像。人们把这种黑化程度称为照片影像的密度或黑化度。确切地讲,当入射光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则透光率为I/I0,阻光率为透光率的倒数I0/I。密度即是阻光率以10为底的对数。

D=Log10 I0/I (2) 人眼对影像密度的识别范围在0.25~2.0之间,此即诊断密度范围,借助强度灯可以提高识别高密度影像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