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的大概诗意

《》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区分。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那么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名家点评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
〞(《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
〞(《中国诗歌开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2、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8、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古诗两首》诗意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苏轼 题西林壁 诗意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宋代名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含有深厚的人生哲理,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苏轼题西林壁诗意。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一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诗家喻户晓,诗中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助景物告诉人们一则哲理,就是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下面是关于苏轼的《》翻译以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题西林壁》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翻译
苏轼的《》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山貌,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说明
《题西林壁》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 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 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1/5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译文

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译文
原文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
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诗意全解释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又名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庐山山形的多样和变幻,表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和神秘莫测。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指出人们常常因为自身处境的限制而无法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表达了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就必须摆脱自己主观判断的局限,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和分析的道理。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翻译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 侧:侧面。
4.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原文横瞧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瞧:从正面瞧。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瞧就是从东面西面瞧。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熟悉,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外形。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从正面、侧面瞧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瞧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瞧察问题应客瞧全面,假如主瞧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瞧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瞧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熟悉。
游山所见如此,瞧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熟悉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瞧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瞧事物的熟悉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瞧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瞧,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熟悉。
苏轼《题西林壁》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翻译
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山貌,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说明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
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苏轼诗意

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 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此“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 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像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 的目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 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 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非常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 读不厌。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行登。
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山的原来面目。缘由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貌,一味山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奇妙莫测,好像在
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
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幽默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
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经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
魏
第3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律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精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亮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 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 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缘由。
假如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 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 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 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诗意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离开黄州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四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整理了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西林壁 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宋元丰七年(1084 年), 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
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
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 山 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 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 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 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 庐山。
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 查研究, 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 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海 拔 1474 米,山体面积 280 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
1982 年国务院批 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6 年冬, 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
这里的佛教 和道教庙观以及白鹿洞书院, 以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 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五老峰、香炉峰等,山间经常云雾弥漫,所以人们 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旅游景点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
那是绝壁 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传说为吕洞宾“修仙”处。
洞内有吕洞宾石像,一棵劲松挺 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 石壁上有“纵览云飞”四个摩崖大字。
毛泽东同志的 诗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就是描写仙人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