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配画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古诗配画大全

四年级上册古诗配画大全

四年级上册古诗配画大全1.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配画思路。

- 画面主体是庐山。

可以画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从正面画的时候,山峰是一道道岭的样子;从侧面画的时候,山峰高耸成尖峰的形状。

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画上一些登山的小人,有的在山脚下,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顶,体现出“远近高低各不同”。

而诗人苏轼可以站在山中的某个地方,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全貌,以此来表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3. 解析。

- 你看这首诗啊。

苏轼这老夫子可有意思了。

他站在庐山里,就像我们现在去旅游一样。

从正面看庐山,那是一道一道的山岭;从侧面瞅呢,嚯,变成尖尖的山峰啦。

远的、近的、高的、低的地方看过去,庐山都长得不一样呢。

为啥他说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哈哈,就因为他自己就在庐山里面啊。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迷宫里,只看到周围的小角落,看不到整个迷宫的样子。

1.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 配画思路。

- 画一个小山村,村舍错落有致。

在一户农家的院子里,摆着简单的桌子和酒壶,主人正在热情地招待客人,桌上有鸡肉和猪肉,这体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村外画一些山峦和河流,山峦重重叠叠,河流弯弯曲曲,一个旅人正走在这山水之间,一脸疑惑,好像前面没路了,但是转过一个弯,就看到一片柳树林后面有一个美丽的村庄,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再画一些村民敲着箫鼓,穿着简朴的衣服在庆祝春社,表现后面的诗句。

3. 赏析。

- 陆游这首诗可有趣啦。

他去农村玩,那些农民啊,自己酿的酒虽然有点浑,但是人家丰收年啊,招待客人可有诚意了,鸡肉猪肉管够。

他在山里走的时候,那山啊一道又一道,水啊弯弯曲曲的,他都以为没路可走了呢。

结果呢,柳树一遮一掩的,后面又冒出个村子来。

7-1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2)

7-1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2)

1.《题西林壁》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生:美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二、交流资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亮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

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板书:横岭侧峰)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沉默)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

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目录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1)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一 (3)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5)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6)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7)二、辨字组词。

(7)三、理解诗句。

(7)一、MÙ√YÍN√XIÁNG √ (8)二、屏幕日暮吟诵拎水山峰锋利 (8)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8)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9)四、学习古诗《雪梅》 (12)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二 (15)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7)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8)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20)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21)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25)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 (26)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26)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6)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27)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31)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35)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37)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 (37)一、画面引入新课 (40)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40)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0)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42)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43)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43)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44)四、小结学法 (44)一、新课导入 (45)二、学习古诗 (46)三、拓展延伸 (47)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小学时期的古诗就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步,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精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精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缘”,会写“题、侧”等5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会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会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出示图画并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呢,咱们先玩一个游戏——看图画,猜地名。

这幅图画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诗中的场景,你能根据这个场景猜出诗人所在的地方吗?(庐山)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创作过许多关于庐山的诗词,但有人说李白之后,再无庐山。

直到300余年后,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空出世,与《望庐山瀑布》共同成为关于庐山的千古绝唱。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的步伐,走进他诗中的庐山吧!(教师板书:题西林壁)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题西林壁》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轼、缘”是整体认读音节,且“轼”是翘舌音。

根据学生水平指导读准边鼻音“庐、岭”和后鼻音“横、岭”。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题、侧、峰、庐、缘。

(2)教师示范书写或者播放汉字笔顺视频,指导书写。

点拨:①“题、庐”:都是半包围结构,“题”是页部,“庐”是广部。

②“侧、峰、缘”:都是左右结构,“缘”字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4.解读诗题(1)解诗题:如何理解题目“题西林壁”?预设:“题”意思是书写,题写。

“西林”表示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
教师梳理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重点
难点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5)展示思维导图,互相质疑。
4.品读,悟哲理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之后让我们再次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这首诗富含了一个什么哲理?
生12:看待事物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生1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小结:这首诗揭示的哲理是: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三、默写古诗:
诗人勾勒出这么美得画面,要配上古诗就更完美了,来,让我们在学习单下面将古诗默写出来。(配乐)
生4: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生5:“横看”是什么意思?
生6: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生7:“不识”是什么意思?“缘”是什么意思?
生8:不能认识,辨别。“缘”是因为;由于
生9:“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生10: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备 课 记 录
研究专题
诗中哲理易体现
研究文体
古诗
研究课题
题西林壁
备课人
年级
五年级
教材
简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官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古诗配画课程标准

古诗配画课程标准

古诗配画课程标准校本课程《古诗配画》的开设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熟读、背诵古诗,还要能够用画笔为之配画,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

同时,学校要求美术教师运用多元性的古诗研究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热爱之情。

此外,学校还要求低年级学生进行话配画,通过想画、写话来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古诗中汲取智慧,还可以通过画画和写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总之,校本课程《古诗配画》的目标是让学生从小体验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古诗词的研究和积累,以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形成为目标。

古诗具有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儿童是良好的语言刺激物。

科学理论证明了小学生研究古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本科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单元内容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依据;第二部分单元内容以景物篇、抒情篇、友情篇、生活篇、思乡篇五个方面为依据。

通过读诗、吟诗、画诗,想话、写话、画话等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同时便于记忆、积累、理解和运用,最终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春研究歌、舞、画的方法,研究描写春景的诗句,感悟万物使春天具有勃勃生机,欣赏春天明媚秀丽的景色,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必读:《绝句》、《春晓》、《江南春》选读:《村居》、《早春》、《春夜喜雨》第二单元夏以读、吟、画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了解同样的夏日西湖,描绘景物不同;同为荷花,视点不同;同是夏季,不同地点,景色各异。

从而激发兴趣,主动、自觉地描绘夏天的美景。

(2019-2020学年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2019-2020学年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暮江吟》课堂实录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

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生自由学习讨论)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课件 第9课 古诗三首 (1)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课件 第9课 古诗三首 (1)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认
yuán

缘故
yuán

缘由 无缘无故
理解词语 【题】 【西林】 【缘】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书写,题写。 因为。
我会写
我会写

题写 题
结构:半包围
音序:T 部首:页
书写指导:日字窄小,下横
《雪梅》 作者: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 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 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雪梅》。(重点) 3.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
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主题延伸
我国有许多描写雪梅争春的诗或词,请找一找,在班里开个小小 朗诵会吧!
1.先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雪梅争春的诗或词;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 3.做好朗诵的准备,可以诗配画、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 读…雪…梅争春的诗有:《梅》王安石,《梅花绝句二首》陆游, 《白梅》王冕,《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古诗配画课程标准

古诗配画课程标准

古诗配画课程标准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给炎黄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古诗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

研究古诗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

因此,我校开设了《古诗配画》这门校本课程,旨在加强特色教学,构建艺术特色,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古诗配画》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从小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达到超越《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熟读、背诵的古诗篇目,并摸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古诗方法,探索古诗研究的趣味性,激发研究兴趣,把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成为读古诗、吟古诗、画古诗。

同时,引导低年级学生将“话”与“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画”的同时,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帮助学生把“话”写得更具体、更生动,释放学生活力,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良好的诗文素养,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文化积淀、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位美术教师都应该运用“读、吟、画”等多元性古诗研究方式,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要求每位学生不仅能吟诵古诗,还要能用画笔为之配画,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他们进行话配画,通过想画、写话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学生发展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研究古诗配画艺术,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运用巧妙的构思和构图技巧,将诗歌的意境表现在画面中。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一些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2、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激励学生)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题西林壁解读

题西林壁解读

题西林壁解读篇一《题西林壁》,一首“艳压庐山客”的哲理诗,它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千古一叹,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但是,《题西林壁》作为诗歌精品引入课堂的今天,教者不能“当局者迷”,如此“意无穷”的哲理诗的解读和教学,必须"横看侧看,远近高低”,踏上一次“追逐灵魂”的精神之旅。

作者的半生“迷”创作《题西林壁》时,苏轼正陷在乌台诗狱案中:坐牢103天,受尽非人的折磨,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最终被贬黄州。

这是苏轼生平第一祸事,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迷茫中的苏轼一直都在探究真相,在诗中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灵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前两行诗实写游山所见,“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澈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墇,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①短短的两行诗,寥寥十四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山间学援叩问的足音、看见了诗人与庐山默默对视,“相看两不厌”的身影、听到了来自诗人心底的澎湃涛声:庐山,无数迁客骚人纵情山水,怀古伤今的载体,你究竟美在哪里?是怎样的魅力引得"无数文人竟折腰”?正如“仁者的博客”中所说:视角决定风思想决定高度。

这两句话是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绝好诠释。

,这时,苏轼虽然人在庐山,思维却已翔空,鸟瞰众生、鸟瞰人生。

基于这样的观察视角和这样的思想方向,作者对自己的“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行诗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入眼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如果身在庐山之外看庐山,就会看到它的全貌了。

至此,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事物亦是如此: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诗配画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诗配画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诗配画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关于《西林壁》的古诗。

这篇诗的内容描述了一片宁静又美丽的林间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篇诗也展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诗的时候,往往也会配画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西林壁》的古诗进行深度解读,并结合配画,探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美学意义。

让我们深入探讨《西林壁》中所抒发的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述了清澈的溪水和苍翠的树木,勾勒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配画中,可以借助清新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配画,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传达的自然之美,从而增强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可以从《西林壁》的古诗中窥见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中所描绘的林间景象,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是古人对世界的一种思考和感悟。

在配画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清澈的溪水和苍翠的树木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通过配画,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引导他们从诗中所表达的深刻感悟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们还可以从《西林壁》的古诗中品味古人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诗中所描绘的林间景象,以及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深刻感悟,都透露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在配画中,可以通过温馨柔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笔来表现古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配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优美情感,从而领略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格。

总结来说,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诗配画是一篇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文章。

通过深度解读诗意和配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古人的美学情怀,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上课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上课课件

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与环保相关的
➢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
观点。
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 学写倡议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18.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 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 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 淘沙》(其一)。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 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初读古诗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节奏划分。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朗读链接
我会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初读古诗
1. 听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 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同桌配合读古诗。互相纠正。 4. 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小组内交流、理
解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链接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词意: 长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畦:读音qí,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
拓展延伸
浪淘沙(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板书设计
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 2. 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 故事。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18.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三单元古诗三首2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三单元古诗三首2

三、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7、找出相关词语。教师出示:()的琴声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2、熟读课文。 【学习目标】 (三)明白道理 教学方法: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 的美吧! 1.“闪光的金子”指的是什么。 五、复习《练习6》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3.归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为人处世及求学上进的心态。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主题概括
《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 、 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 景象,表达了作者 愉悦轻松 的心情。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生字,可 以通过“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这几个方法更好地学习古诗,理解古 诗。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 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 弓 )。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 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 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 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 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 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 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古诗精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快落山的 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形容未受到残阳 照射的江水所呈 现的青绿色。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 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苏轼题西林壁配图及翻译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配图及翻译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配图及翻译赏析苏轼题西林壁配图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让美感铺满课堂李伟忠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对于古诗,大家会的肯定不少,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生:《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师:咱们一块儿把这首诗背一遍。

(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也与庐山有关。

(板书:庐山)师:对于庐山,你都知道些什么?生:庐山又名“匡山”。

生:我知道一句诗:“匡庐风光甲天下”。

师:大家知道得很多。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庐山的风光片吧。

(师生观看庐山风光片)师:片子看完了,庐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庐山?生:巍峨壮丽。

实用文档生:风景秀丽的庐山。

生: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庐山。

师:庐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觉得自己对庐山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于是感慨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屏幕显示诗歌)师: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题西林壁。

师:注意“题”的后面稍作停顿,我们一块儿来读一遍。

(生齐读)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春江花月夜》音乐起,学生自由练读后,指一生读)师:大家请看这两个字,(屏幕显示两字的注音)“岭”“峰”都是后鼻音。

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师: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缘”。

请同学们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这个字。

实用文档(生动手查字典)师:查好的同学请看第二个问题,“缘”字的第四笔名称是,第五笔名称是。

生: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折。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缘”字,其他同学跟着写,边写边说出笔画的名称。

(一生上黑板书写“缘”)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再练写一遍。

师:写好的同学,轻轻地读读全诗。

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古诗配画
题西林壁古诗配画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版,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下面是题西林壁古诗配画,欢迎参考阅读!
1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版
tí xī lín bì
题西林壁
sū shì
苏轼
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3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