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研究16-24
7、古文字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古文字的研究方法
唐兰在《古文字学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 “对照法”、“推勘法”、“偏旁的分 析”、“历史的考证”。 杨树达先生在《新识字之由来》一文中将 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归纳为十四个条目:
一曰据《说文》释字、二曰据甲文释字、三曰据甲 文定偏旁释字四曰据铭文释字五曰据形体释字六曰 据文义释字七曰据古礼俗释字,八曰义近偏旁任作, 九曰音近声旁任作,十曰古文形繁,十一曰古文形 简,十二曰古文象形会意字加声旁,十三曰古文位 置与篆书不同,十四曰二字形近混用。
3.1.1、尖足布
3.1.2、類方足布
3.1.3、類圓足布
3.2、方足小布
3.3、圓足布
3.3.1、圓足布
3.3.2、三孔布
3.4、橋形布
3.5、銳角布
3.6、燕尾布与連布
圓錢
1、圓穿圓錢
2、方穿圓錢
刀幣
1、尖首刀
2、剪首刀
3、燕明刀
4、齊刀
5、直刀
金版
銅貝
1.1研究对象
古 文 字 中 册 字 的 写 法
甲 骨 刻 辞 和 墨 书 对 照
1.1研究对象
楚 王 酓 章 鎛
发以早上金 达西出的文 。周现文是 過 、在字指 伯 春商,铸 秋代迄刻 簋 时中今在 ( 期期所青 昭 最,知铜 王 为而最器 )
毛 公 鼎 (
宣 王 )
( 越 王 勾 践 )
杜 虎 符
返回
会意-取
本义:获取,拿
会意-监
本义:照影子
会意-鬥
鬥 閗 鬭
会意-得
本义:得到,获得
会意-旦
本义:早晨
象形-雨
会意-保
本义:抚养
象形-首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与发展中国的文字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些研究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字是传承文化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今天,中国的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文字系统之一。
先秦古代文字的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字学发展的重要时代。
中国文字学家主要致力于研究像甲骨文、金文等的古文字,以及研究这些文字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用龟甲、兽骨等刻写文字的一种古老文字。
甲骨文包括了许多不同领域的文字,如财政、政治、宗教、医学、农业等。
金文是周朝至春秋时期,刻在金器及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是古代书法的代表,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秦汉及汉魏晋时期在秦汉及汉魏晋时期,隶书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形式。
隶书是秦代御用书法,字体规范、方正、简单,但十分工整,很多许多重要文件和纪念碑都是用这种书写方式。
此时期也发生了博大精深的“道家”,即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字文化密切相关。
儒家强调道德、礼教、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社会起着巨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在中华文明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书法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名家,如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王羲之等。
其中,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行草书法被后来的书法家称为“大草”。
隋唐时期也是诗歌、文章鼎盛的时期,许多诗歌作家如杜甫、白居易的现代汉语中的诗歌作品仍广受欣赏。
宋元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书法不断发展并产生了多种风格。
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也成为了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同时,这一时期的经学、历学和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汉字文化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赞誉。
总结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影响。
中国的汉字文化包括了文字、诗歌、文章、哲学、传统医学等等众多领域,总体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的各种方面。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文字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创造了独特而卓越的文字文化,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文字之一。
本文将会从古代文字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近代文字的演变等方面谈谈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与发展。
一、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商朝晚期的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4-11世纪)的一种记录性文学遗产,主要表现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划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重要素材,它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生活。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不仅深入了解了先民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发掘了大量的先秦文学作品和古代故事。
二、古代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文字,如小篆、草书、隶书等。
秦朝时期,由于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而实行了文字的统一和标准化,开创了正书(金文)和篆书的历史时期。
然而,汉代时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了小篆,隶书,楷书等各种类型书写文字,这些书写文字轻盈流畅,有着自己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性。
其中,隶书更是一种结构整齐,具有精美细致的书写艺术,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三、古代文字的特点中国汉字的特点是它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汉字中,有许多字具有象形、指示和形声等多种意义,这样的宋体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水印活动的形状和水的流动具有相关性,石头和土块在形状上都能够表示大块状物,云翳的形状与雨水和雾气都有联系。
这种象形说法使语言和图像联系紧密,在传达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还具有引导作用,是文化日趋深刻的形成。
四、近代文字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多次变革和发展,对于现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现代汉字在书写规范、标点符号、拼音注音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了简化汉字的政策,对传统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和调整,以便于人们的阅读和写作。
汉字演变中的古代文字研究
汉字演变中的古代文字研究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变历程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从最早的古代文字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现代汉字体系。
本文将探讨汉字演变中的古代文字研究。
一、甲骨文的出现与研究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文字体系,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兽骨和龟甲上,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祭祀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诸多情况,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字符号的演变等。
甲骨文的研究也为我们探索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金文的重要性与研究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演变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出现在商周时期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书写更加工整,形态更趋规范。
与甲骨文一样,金文也用于祭祀和记载事物。
研究金文对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金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文字形体的变化规律,以及汉字中某些不同字形的产生原因。
金文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汉字的起源、构形和义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篆书的发展与研究篆书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篆书出现在秦朝时期,继承了金文的特点,并且有所发展。
篆书是古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正式字体,主要用于刻制印章和书写公文。
篆书的研究对于探索汉字演变的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篆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在形态和书写规范上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推断出某些字形的字义演变过程。
篆书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我们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隶书体的兴起与研究隶书体是篆书的一种书写方式,出现在汉代初年,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常用的书写体系。
隶书为汉代政府公文书写所采用,与篆书相比,隶书书写更加规范,也更加便于行文。
隶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文字研究
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是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和解释,通过分析文字的形状、结构和用法,来揭示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演变。
古文字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古民族的文字是他们的文化载体和表达方式,记录了他们的思想、信仰和历史。
通过研究古文字, 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信仰体系、社会组织和科技水平。
古文字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比如埃及象形文字对于后来的文字体系如西方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影响。
古文字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字形状和用法,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推测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联系。
例如,比较印欧文明中不同语族的文字,可以改变我们对古代民族迁移和文化传播的认识。
另一种是符号学方法,通过分析文字的结构、形态和演变,寻找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解读其中的意义。
例如,欧洲符号学家洛兰·巴尔特指出古代象形文字和现代的符号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通过研究古代文字可以理解现代符号的演变和使用。
古文字研究需要擅长历史、语言、考古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并辨别真伪,总结和归纳相关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古文字研究中,如光学字符识别、语义分析和数据挖掘。
古文字研究在揭示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仅是对文字形状和含义的研究,更关乎着我们对于人类文化和思维的理解。
通过研究古文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文字研究》目录(1-24)
1、《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於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唐蘭:《殷虛文字二記》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胡厚宣:《說》張頷:《侯馬盟書叢考續》高明:《侯馬載書盟主考》朱德熙:《戰國匋文和璽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錫圭:《說“弜”》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詞量詞初探》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李學勤:《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張振林:《中山靖王鳥篆壺銘之韻讀》姚孝遂:《契文考釋辨證舉例》徐錫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人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徐錫臺:《探討周原甲骨文中有關周初的曆法問題》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與姚文合於一處)張政烺:《中山國胤嗣壺釋文》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孫稚雛:《中山王鼎、壺的年代史實及其意義》於豪亮:《為什麼隨縣出土曾侯墓?》林沄:《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姚孝遂:《商代的俘虜》李家浩:《釋“弁”》[日]島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紹著錄明義士舊藏甲骨的新刊二書》肖楠:《甲骨學論著目錄(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上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考釋》下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綜合研究》附:圖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於省吾:《釋盾》裘錫圭:《釋柲》李學勤:《關於組卜辭的一些問題》蕭楠:《論武乙、文丁卜辭》張永山、羅琨:《論曆組卜辭的年代》張政烺:《周厲王胡簋釋文》林沄:《琱生簋新釋》商承胙:《秦權使用及辨偽》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李家浩:《戰國布考》孫稚雛:《天亡簋銘文匯釋》姚孝遂:《〈殷虛卜辭綜類〉簡評》賈平:《讀〈殷虛文字甲編考釋〉》[日]松丸道雄:《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西周金文格式断代表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康王
廿二年庚嬴鼎(2748) 庚嬴卣(5426) 王蔑某历(无史官) 六月大簋(4165) 四月敔簋(4166) 友簋(4194) 老簋(《新》1875) 有“对扬王休” 吕方鼎(6015) 伯唐父鼎( 《新》 698) 十四祀段簋(4208) 寓鼎(2756) 免卣(5418)、尊(6006) 免卣(5418)、尊(6006) 免卣(5418)、尊(6006) 十月敔簋(4323) 长甶盉(9455) 师毛父簋(4196) 豆闭簋(4276) 免簋(4240) 长甶盉(9455) 师毛父簋(4196) 豆闭簋(4276) 免簋(4240) 二祀趩觯(6516) 四年 盨(4462) 十一年师嫠簋(4324) 十三年 壶(9724) 卅年虎簋盖(《新》633) 师奎父鼎(2813) 辅师嫠簋(4286) 簋(4266) 十月敔簋(4323) 十二年走簋(4244)
王世
铭文格式
标准器
次标准器
不同格式的同名器
祭器
王蔑历器
王册命器 元年师 簋(4311) 公臣簋(4184) 几父壶(9721) 鲁武公金版册命 (《光绪嘉祥县志》) 卅三年晋侯苏钟 (《新》870-885) 廿三年微 鼎(2790) 二十三年小克鼎(2802) 逨钟(《新》772)
共和 “对扬君休”的册命 鲁武公金版册命 (《光绪嘉祥县志》)
祭器
Hale Waihona Puke 王蔑历器王册命器 曶壶盖(9728) 扬簋(4294) 僰马盘(《古》34)
王…×右某… 穆王 王乎□册令某 十五年趞曹鼎(2784) 王…(无佑者) 立中廷,北乡, 王乎□册令某 救簋盖(4243) 利鼎(2804) 十五年趞曹鼎(2784)
十六年士山盘 (《新》1555) 救簋盖(4243) 利鼎(2804) 元年师颍簋(4312) 二祀吴方彝盖(9898)
古代文字的考古研究
古代文字的考古研究古代文字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对于古代文字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还能够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本文将介绍几种古代文字的考古研究成果,并探讨这些成果对于我们的价值。
一、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文字之一,它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的时期。
通过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古埃及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组织以及治理方式等重要信息。
此外,通过研究埃及象形文字的演化过程,我们还能够了解到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二、古印度梵文古印度梵文是印度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它主要用于记载宗教和哲学著作。
通过对古印度梵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古印度梵文的研究还揭示出了古印度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学术传承等重要信息。
三、中国甲骨文中国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一种古文字。
它主要出现在献祭的龟骨或兽骨上,表现为刻划的文字形式。
通过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文字的起源等重要信息。
此外,中国甲骨文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出古代汉字的形体演变和意义变化等问题,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玛雅文字玛雅文字是美洲古老文明玛雅人的一种文字。
通过对玛雅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玛雅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玛雅文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字系统,其中包括字形文字、音节文字以及表意文字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于玛雅文字的解读,我们揭示出了玛雅人民的时空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都得以通过玛雅文字的研究得以还原和解读。
总结:古代文字的考古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揭示出古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制度等诸多重要信息。
同时,古代文字的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文字系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文字研究与解读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文字研究与解读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探索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学科。
其中,古文字研究与解读是古代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一、古代文字的意义与重要性古代文字是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承载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有力的证据。
因此,古代文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文字的分类和特点古代文字主要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音义文字等多种形式。
其中,象形文字是通过图画来表示具体的事物或概念,表意文字则通过字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而音义文字则是通过字形来表示音节和义项。
不同的文字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献材料和时代背景来进行解读和研究。
三、古文字的解读方法与技巧古文字的解读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和文献学基础。
在古文字的解读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借助于多种手段,如字形分析、文字比较、字义推断等等来推测和确定古文字的含义。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结合古代文献的上下文来进行解读和理解,以确保解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古文字研究的成果与展望随着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对古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研究者们不仅成功地解读了众多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还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许多秘密和谜团。
未来,古文字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将通过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探索更多未解之谜,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学中的古文字研究与解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学科。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
古文字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古文字研究将继续取得更多的成果,并为我们深入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字,既可以从发展史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文字本身的结构、演变和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今天,我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研究。
一、发展史中国古代的文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甲骨文时期,随后出现了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阶段。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字在形态、结构、书写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例如,甲骨文的主要特征是“甲形”和“骨形”,字形主要以图案为主,内容包括卜辞、贡品、人名等;金文则主要是铸造于金、银、铜器上的文字,字形雕刻精美,内容也主要是祭祀、咒诅、颁奖等方面;篆文则是印章文字,以“篆”为主要特征,结构更加规范,功能更为广泛;隶书则是公元前汉代时期的官方文书体,规范度更高,字形稳重、工整;楷书则是汉代后期至今的主要书写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字形规范简洁、美观大方。
二、结构中国古代的文字结构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在这个方面,包括字形、笔画、笔顺、偏旁、音韵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甲骨文的字形主要以图案为主,像牛、马、人、鸟等,但是它们的结构并不像现代汉字那样的规范;笔画则既有“横、竖、撇、捺、折”等现代常见笔画,也有“起、落、顶、扛、点、滴”等特殊的笔画;笔顺则更为复杂,有的字甚至要先写后面的再写前面的;偏旁则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每个汉字都可以分成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偏旁部首就是每个部分中的左边或上面的部分,有着不同的含义;音韵则是汉字的音节结构,包括声调、声母、韵母等方面,也是词汇和语法的基础。
三、演变除了从结构方面研究文字,还可以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例如,汉字的一些演变和变异,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风俗:成年男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文化水平,要写一首“诗”和一篇“文”,篆书被用作门禁,延续了三百年,隶书的规范性和机械性也恰好反映了汉代的大一统和官方主义,而楷书则是反映晋朝以来文学艺术繁荣的产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古文字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推荐指数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科研热词 清华简 随大司马戏有戈 随国 陈 蚓 甲骨文 田 春秋晚期 戏 古文字 齐 鲁囊 魁 驮角 阜阳汉简 镜像式异构 金文研究 解构 虑 舜 脚踱 考释 纳木依 紧攥 秦 盔 清华简《保训》 流传 民族古文字 段 次 文献 文字性质 文字学 握 捉 戴 德里达 异文 异"名"同"物"系联 宋代 字形结构 吐鲁番出土文书 同辞同字异构 史料价值 古音构拟 叚 原因 初始早期文字 兵器 兴起 例释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科研热词 西周金文 战国古玺 古文字 六书 ■ 鱼 骨刻文 非王卜辞 集成 钟鼎文 释读 释义 追 说文解字注笺 西学 裼 舟 臀 缪/摎 纠绞 繁体字 系年 秦简《归藏》 秋坐 瘳 甲骨文 湖北江陵王家台 游 清华简 清华 泳 江声 汉学 段注 楚文字 春坐 易占 文王 文献整理 敦煌社邑文书 战国文字 徐灏 师 左传 字形 基础工作 坐社 吐鲁番文书 古文字考释 古代汉语 刻文骨 创新
科研热词 甲骨文 汉字 风格演变 金文 遗址 语词 讹变 西周早期 自上而下 考释 署日 笺释 病 演变 江西 民族古文字 楚简 楚竹书 春秋时期 春秋 新解 文字性质 文字发生 文化特征 敦煌学 敦煌写卷 指事字 怒 廌 古文字 出土 俗字 佛经音义 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文明 《俗务要名林》
汉字的演变与古代文字的研究
汉字的演变与古代文字的研究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宝藏,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汉字的演变与古代文字的研究,是一门既深入又广阔的学问,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汉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商朝晚期的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化字和繁体字。
简化字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使用的,它减少了字形的笔画和结构,使得汉字书写更加方便快捷。
而繁体字则是在汉字简化之前的标准字形,它保留了更多的笔画和结构,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美感。
繁体字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仍然广泛使用,而在大陆地区则主要使用简化字。
古代文字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汉字,还包括了其他古代文字的探索。
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古希腊的希腊字母等等。
这些文字系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的发展和交流,拓宽我们的视野。
古代文字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埃及人民的宗教崇拜和法律制度;通过对古印度梵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印度人民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
古代文字的研究还有助于推动语言学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的规律和变化。
例如,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音韵演变和词汇变化的规律。
这对于语言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汉字的演变与古代文字的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合作。
古字研究报告怎么写
古字研究报告怎么写古字研究报告古字研究是一门涉及汉字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本报告将讨论古字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古字研究。
一、古字研究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古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帮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汉字形态学:通过研究古字的字形结构,可以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而揭示汉字的形态学特点。
3. 语言学研究:古字的研究可以帮助语言学家了解汉字的构词法、词汇表现及语义演变等,对于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古字研究的方法1. 朔望法:使用农历朔望历表推算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找到与之相符的古字,进而进行相关研究。
2. 格林法则:通过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古字字形差异,找到共性和特殊性,揭示其地域背后的历史文化。
3. 考据法:细致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古字使用情况,比较不同版本的古代著作中的字形差异,进而研究古字的用法和特点。
三、古字研究的成果1. 汉字演化图谱: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画出汉字的演化图谱,揭示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过程。
2. 古字释义:通过对古字形态和用法的研究,可以对古字的含义进行解析,对于理解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文化研究: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特点,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四、古字研究的展望1. 数字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古字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数据库化管理,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古字研究。
2. 跨学科研究:古字研究可以结合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将会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3. 社会应用:古字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汉字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支持。
古字研究是一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的学科,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揭示汉字的演变规律,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字的研究手册
字的研究手册
字的起源
最早的文字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构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字的演变
甲骨文是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其广泛使用于殷商后期,为最古老的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其如图画一般,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在西周时期广泛使用,就继甲骨文后第二种被发现的文字。
大篆,又称箍文,为周朝史箍所创,其散见于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广泛使用于西周晚期。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由秦国宰相李斯整理。
其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
其广泛使用于秦国时期。
隶书,为秦朝程邈所整理。
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广泛使用于更东汉时期。
楷书也叫正楷,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其始于汉朝末年,一向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研究16-24《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李步青、王锡平:《建国以来烟台地区出土商周铭文青铜器概述》张振林:《郳右戟跋》李家浩:《庚壶铭文及其年代》孙稚雏:《羌钟铭文汇释》郝本性:《新郑出土战国铜兵器部分铭文考释》殷涤非:《蔡器综述——兼论下蔡地望》李零:《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刘彬徽:《湖北出土的两周金文之国别与年代补记》周世容:《湖南战国秦汉魏晋铜器铭文补记》徐中舒、伍仕谦:《青川木牍简论》朱德熙:《长沙帛书考释(五篇)》张颔:《“贝丘”文字辨正》高明:《从临淄陶文看里制陶业》孙敬明:《齐国陶文分期刍议》李先登:《荥阳、邢丘出土陶文考释》王辉:《“ 磬”辨伪》夏渌:《学习古文字小记》陈汉平:《古文字释丛》陈五云:《学习古文字札记二则》孙常叙:《、一字形变说》彭邦炯:《甲骨文、非灾叜辨——兼谈商人的灾祸观》唐钰明:《、又考辨》曾宪通:《“作”字探源——兼谈字的流变》朱凤翰:《论卜辞与商金文中的“后”》曹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刘钊:《甲骨文字考释》林沄:《释古玺中从“朿”的两个字》何琳仪:《古玺杂识续》吴振武:《释战国文字中的从“ ”和从“朕”之字》汤余惠:《战国文字中的繁阳和繁氏》黄锡全:《〈汗简〉、〈古文四声韵〉中之石经、〈说文〉“古文”的研究》陈初生:《福考》刘宗汉:《说“ 见”——“ ”类字研究之一》赵诚:《甲骨文动词探索(三)——关于动词和名词》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语气词》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探讨》20、《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郑洪春、穆海亭:《试论花园村遗址出土的兽骨刻划文字》苏兆庆:《山东莒县陵阳河陶文的发现与考释》[加]许进雄:《修定武乙征召方日程》黄天树:《甲骨新缀廿二例》刘启益:《西周共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陈连庆:《试论曶鼎铭文中的几个问题》孙稚雏:《班簋铭文释读的一些问题》何琳仪:《战国兵器铭文选释》汤余惠:《郘钟铭文补释》刘彬徽:《荆门包山楚简论述》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补正》裘锡圭:《释“木月”“林月”》曹锦炎:《释兔》周本良:《殷墟卜辞“ ”字用法缕析》施谢捷:《释“索”》罗运环:《甲骨文“山”“火”辨——兼释、》徐宝贵:《战国玺印文字考释》黄锡全:《〈汗简〉、〈古文四声韵〉中之〈义云章〉“古文”的研究》姚孝遂:《甲骨文形体结构分析》张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统特征的探讨》吴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笔字》陈永正:《上古汉语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春秋载书》陈炜湛:《清代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吴大澂》21、《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常玉芝:《黄组周祭分属三王的新证据与相关问题》肖良琼:《卜辞中的伊尹和伊尹放太甲》方述鑫:《组卜辞断代研究》彭裕商:《历组卜辞补论》王贵民:《试释甲骨文的乍口、多口、殉、葬和诞字》管燮初:《从甲骨文的谐声字看殷商语言声类》赵诚:《刘鹗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探索》王文耀:《金文月相的定点析证》晁福林:《伯和父诸器与“共和行政”》陶正刚:《山西省近年出土铭文兵器的国别和编年》孙敬明:《从陶文看战国时期齐都近郊之制陶手工业》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刘乐贤:《古玺文字考释(十则)》赵超:《“铸师”考》陈秉新:《古文字考释三题》张世超:《容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周世容:《马王堆汉墓“聂币”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帛币”考》郭子直:《记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评〈集篆古文韵海〉》林沄:《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张亚初:《古文字源流疏证释例》刘钊:《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笔、借字》祝敏申:《许慎评传》22、《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张永山:《从卜辞中的伊尹看“民不祀非类”》罗琨:《卜辞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连劭名:《商代祭祀活动中的坛位》黄天树:《宾组“月有食”卜辞的分类及其时代位序》张世超:《组卜辞中几个问题引发的思考》文术发:《日干名与阴阳五行观》曹锦炎:《甲骨文合文新释》刘桓:《甲骨文字考释(四则)》王恩田:《释降》沈建华:《〈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校记》陈炜湛:《“契斋藏甲之一”真伪问题的再讨论》张桂光:《沫司徒疑簋及其相关问题》李学勤:《师询簋与〈祭公〉》沈长云:《琱生簋铭“仆墉土田”新释》刘启益:《六年宰兽簋的时代与西周纪年》彭裕商:《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陈平:《鼎铭文再探讨》林沄:《说干、盾》陈秉新:《释“ ”及相关字词》金国泰:《〈金文编〉读校琐记》李立芳:《安徽舒城秦家桥楚墓铜器铭文考》冯时:《工大鍦铭文考释》徐在国:《兵器铭文考释(七则)》陈双新:《乐器铭文考释(五篇)》张连航:《“元鸣孔皝”新解》唐友波:《“大市”量浅议》吴良宝:《战国布币释读三则》李家浩:《鄂君启节铭文中的高丘》何琳仪:《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王辉:《释、》崔恒升:《甲金文地名考释》施谢捷:《古文字零释四则》王长丰:《山东邹平丁公出土“上古陶片文字”考释与相关问题阐述》黄盛璋:《齐玺“左桁廪木”、“左(右)桁正木”与“桁”即秦文“衡”字对应,决疑解难——秦统一后,六国被罢废文字与对应的秦文字研究,为试解战国失传、难认文字提出一条新途径》韩自强、韩朝:《安徽阜阳出土的楚国官玺》黄锡全:《试说楚国黄金货币称量单位“半镒”》涂白奎:《〈石鼓文•汧沔篇〉释读三则》赖炳伟:《〈石鼓文〉字数考》李守奎:《出土简策中的“轩”和“圆轩”考》董莲池:《释楚简中的“辩”字》刘乐贤:《郭店楚简杂考(五则)》冯胜君:《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四则)》刘信芳:《郭店楚简〈六德〉解诂一则》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魏宜辉、周言:《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刘钊:《读郭店楚简字词札记(三)》孔仲温:《郭店楚简〈缁衣〉字词补释》陈伟武:《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兼论“慎德”和“ 终”问题》陈松长:《郭店楚简〈语丛〉小识(八则)》李天虹:《释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中的“肘”》白于蓝:《释“ ”、“ ”》曾宪通:《“亯”及相关诸字考辨》赵平安:《战国文字的“ ”与甲骨文“ ”为一字说》黄文杰:《说朋》赵诚:《前期甲骨文语法研究》王蕴智:《对当前甲骨学基础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周宝宏:《商周金文词义误释举例》罗运环:《论楚文字的演变规律》张亚初:《谈四种整体文字及其意义》张希峰:《简论古文字形体的分化形式及其相互补足和运用》万业馨:《“关系位”略说》24、《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饶宗颐:《殷代卢帝考》李瑾、王兴业:《殷代“厥方”地理考》彭邦炯:《关于丙、内、入等字及其相关国族地望的探讨》赵诚:《重新认识叶玉森》唐钰明:《试论甲骨卜辞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萌芽》林沄:《释眴》陈秉新:《释及从之字》黄天树:《殷墟卜辞“在”字结构补说》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御”》高嶋谦一:《“宾”字被动用法之考察》朱凤翰:《论祭》蔡哲茂:《释殷卜辞的“见”字》季旭昇:《说牡牝》朱歧祥:《论花园庄东地甲骨用词的特殊风格——以岁字句为例》沈建华:《释卜辞中方位称谓“阴”字》沈培:《说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虚词用法》詹鄞鑫:《释甲骨文“兆”字》王蕴智:《〈殷墟甲骨刻辞类纂〉释字订补(上)》张世超:《商代的卜日与祭日》钟柏生:《秦以前古文字中文字部件“—”的来源及其演变(上)》林志强:《说“ ”》刘雨:《近出殷周金文综述》陈平:《颐和园藏商周铜器及铭文选析》韩自强、刘海洋:《近年所见有铭铜器简述》李学勤:《说“兹”与“才”》裘锡圭:《器探研》张光裕:《虎簋甲、乙盖铭合校小记》张振林:《金文“易”义商兑》吴振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孙遗者钟辨伪》陈初生:《从“幾”字考释看近义偏旁通用规律在古文字考释中的应用》叶正渤:《貄簋铭文考释》刘桓:《利簋铭文新释》周锡:《天亡簋应为康王时器》孙稚雏:《墙盘铭文今译》李朝远:《“ 簋为厉王之器”说献疑》冯时:《柞伯簋铭文剩义》文术发:《淮泊鼎铭文考释》王人聪:《郑大子之孙与兵壶考释》曹锦炎:《新出鸟虫书越王兵器考》黄锡全:《燕破齐史料的重要发现——燕王职壶铭文的再研究》张连航:《楚王子王孙器铭考述》陈双新:《钟铭文补议》王子超:《“繁阳之金”补释》陈松长:《湖南常德新出土“距末”铭文小考》黄德宽:《说》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赵平安:《释“ ”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职官“醓”》林清源:《释“参”》江学旺:《金文零拾》臧克和:《读〈殷周金文集成〉杂志》张桂光:《〈金文编〉“校补”“订补”略议》大西克也:《论古文字资料中的“害”字及其读音问题》沈宝春:《西周金文重文现象探究——以〈殷周金文集成〉簋类重文为例》王志平:《侯马盟书盟主称谓与相关礼制》徐在国:《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肖毅:《释虍》焦智勤:《邺城战国陶文研究》吴良宝:《古币三辨》何琳仪:《成白刀币考》徐宝贵:《怀后磬年代考》罗运环:《字考辨》董楚平:《楚帛书“创世篇”释文释义》谢光辉:《楚帛书“ 邑”、“ 室”解》白于蓝:《释“ ”》陈伟武:《楚系简帛释读掇琐》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与古文字资料的释读》袁国华:《〈望山楚简〉考释三则》刘信芳:《楚简释字四则》施谢捷:《楚简文字中的“ ”字》董琨:《郭店楚简〈老子〉的语言学札记》李零:《郭店楚简中的“敏”字和“文”字》彭裕商:《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陈伟:《郭店简〈六德〉校读》李天虹:《释“ ”、“ ”》孟蓬生:《郭店楚简字词考释》陈斯鹏:《郭店楚简解读四则》王辉:《王家台秦简〈归藏书〉索隐——兼论其成书年代》黄文杰:《“谷”及相关诸字考辨》杨泽生:《谈出土秦汉文字“脊”和“责”的构形》陈英杰:《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札记》麦耘:《〈帛书老子校注〉音韵求疵》谭步云:《银雀山汉简本〈晏子春秋〉补释》刘昭瑞:《记两件出土的刑狱木牍》刘国胜:《高台汉牍“安都”别解》李均明:《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偶识》李家浩:《谈古代的酒器》姚炳祺:《〈说文〉中之声训释例》刘乐贤:《〈说文〉“法”字古文补释》李守奎:《〈说文〉古文与楚文字互证三则》雷焕章:《中国原始人文化之探索》游顺钊:《商代第一人称代词御用化对日后汉语在语法和修辞上的影响》朱其智:《西周金文“其”的格位研究》曹兆兰:《周代金文嵌姓的称谓结构模式》姜允玉:《出土文献中的语气词“也”》梁银峰:《帛书〈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中的特殊使役句及其在后世的演变》冯胜君:《古书中“屯”字讹为“毛”字现象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