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_辨体调治痛经33例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报告: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痛经,中医学称为“痛经症”,是指女性在经期出现腰腹部疼痛,常伴有头晕、恶心、乏力、烦躁等症状。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了很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中医学认为,痛经属于血瘀证、气滞证、寒凝证、虚寒证等不同证型,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不畅:情志内伤,情绪不稳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2. 饮食不当: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甜食等不当饮食,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3. 久坐不动:长期久坐不动,导致气血不畅,易引起痛经。
4. 气滞血瘀:女性子宫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如果气血不畅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5.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易导致经血不调、经量偏少而引起痛经。
6. 寒凝阻滞:寒邪内侵,气滞血瘀,或者经期受寒,易导致寒凝阻滞而引起痛经。
二、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1. 调理气血中医治疗痛经的核心就是调理气血,缓解气滞血瘀的情况。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理气活血、化瘀消肿、平肝散热、益气养血等,如草果、川芎、丹参等中药均能有效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
2. 温经散寒寒凝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治疗痛经还需要采取对寒凝的解除,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姜黄、艾叶等,可有效缓解寒凝阻滞、祛寒止痛。
3. 调理情志情志的不畅通常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情绪。
常用的方法有:“调和气机,平抑肝气”的菖蒲、少量芳香气味如香附、橙皮等,可用于缓解情绪不佳、调理气机。
4. 饮食调理在治疗痛经时,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女性在经期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肥腻、甜食等食物,而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可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寒凝等不适情况。
三、总结痛经是中医治疗的常见妇科病之一,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温经散寒、调理情志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
中医痛经辨证 临床案例

中医痛经辨证临床案例临床案例:中医痛经辨证患者信息:性别:女年龄:25岁主诉:痛经已有5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3-5天,腹部隐痛或绞痛,伴有腰酸胀痛,出汗多,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弱。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经血瘀滞所致的痛经。
痛经一般与经血不畅有关,血瘀阻滞经脉,导致腹部疼痛。
腰酸胀痛可能与肾气虚弱有关,肾气虚弱导致腰部经络疏松,易受寒湿侵袭。
出汗多可能是由于腹部疼痛引起的。
辨证治疗:中医治疗痛经主要是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的方法。
根据辨证分析,治疗应从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益气补肾三个方面入手。
1. 活血化瘀:可选用活血行气的药物,如川芎、当归、桃仁等,来促进经血畅通,减轻腹部疼痛。
2. 温经散寒:可选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艾叶、姜黄等,来温暖子宫,舒缓经脉痉挛,缓解腹痛。
3. 益气补肾:可选用益气补肾的药物,如人参、山药等,来强化肾脏的功能,改善肾气虚弱的状况,缓解腰部疼痛。
针灸疗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来缓解腹痛。
随访及评估:在治疗中,需要随时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观察舌脉情况,并根据反馈来调整治疗方案。
通常,痛经可以在坚持中医治疗的情况下逐渐改善,但治疗时间因人而异。
治疗期间应避免寒冷刺激,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
总结:中医治疗痛经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法来治疗。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合理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治疗痛经的四种中药方

辨证治疗痛经的四种中药方一、方剂名称:痛经寄生汤主治:寒凝血淤型痛经组成:•川芎,15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香附子,10克•炒甘草,3克•地黄,15克•牛膝,10克•赤矾,10克•虎骨,15克用法用量: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去末,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组成:•川芎,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月季花,10克•桃仁,10克•紫苏叶,10克•茺蔚子,10克•赤矾,10克•炒甘草,3克•艾叶,10克用法用量: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制成丸剂,每次服用6-9克,每日三次。
主治:气虚血淤型痛经组成:•当归,15克•川芎,10克•炒黑豆,30克•茯苓,1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熟地,15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用法用量: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去末,分早晚两次服用。
四、方剂名称:活血化淤散瘀汤主治:湿滞血淤型痛经组成:•丹参,10克•温狗脊,10克•柏子仁,10克•红花,10克•炒甘草,3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炒三棱,10克•干水煎,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去末,分早晚两次服用。
注意事项:1.以上四种方剂均属于中药方剂,使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正确使用。
2.中药方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请不要自行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在使用中药方剂期间,如果出现过敏反应、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4.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剂应根据个人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匹配,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以上所述的四种中药方剂对于辨证治疗痛经具有一定的效果和指导意义,但仍需遵守医生或中医师的嘱托,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痛经的辨证施治

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每个月经周期前,或行经期随症加减调治3至5剂,消除经前期或行经期中兼症或并症,每个月经周期,均作基础体温测定,B超检查测定,观察卵巢卵泡发育情况。
3.2 疗效标准 治愈:月经周期、色、量、质正常,无明显兼并症,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B超检查测定,观察卵巢卵泡发育均在成熟范围,并有排卵。
作经来12小时内诊刮取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报告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活跃;有效:月经周期色、量、质正常,有兼症或并症,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体温,B超检查测定,观察卵巢卵泡发育基本成熟,排卵期未排卵或排卵延期;无效: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周期前后兼症或并症较重,基础体温呈单相,B超声波检查测定,观察卵巢未发现成熟卵泡,作经来12小时内诊刮取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报告为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欠佳。
4 治疗结果本组33例,2~6个疗程治愈22例,占66. 6%;有效9例,占27.2%;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93.9%,其中正常妊娠8例,占24.4%。
5 典型病例患者,女,30岁,农民,于1994年8月13日初诊。
主诉:结婚8年同居不孕。
丈夫精液检查正常。
本人16岁月经初潮,周期基本正常。
22岁结婚,婚后几年来经行延长10天左右,经色淡红,量中,有小血块,末次月经7月22日,今年6月份,曾作经来6小时内取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报告为“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欠佳”。
输卵管通水术结果“基本通畅”,但久不受孕。
近3年来平时怕冷,月经前后腰酸膝冷较甚,平时头晕,神疲体倦,纳差,最近脱发较多,睡眠欠佳,大便溏,小便频,面青白虚浮,舌淡,苔白,脉沉细。
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前倾,较正常略小,活动,无压痛,双侧附件正常。
诊断:原发性不孕。
辨证:脾肾阳虚型;治宜:健脾补肾,温经止血。
方用禹余粮丸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于行经时开始服5~7剂,致月经干净为止。
在月经干净第1天开始,治以健脾补肾,调理周期,促排卵,按原方随证加减,党参、茯苓各15g,白术12g,菟丝子15g,仙茅10g,仙灵脾12g,鹿角胶10g,紫石英10g,续断12g,熟地黄15g,当归12g,杜仲12g,连服8剂,治疗4个月经周期,诸症消失,追访于1996年初,足月顺产1男婴。
痛经的辨证论治

痛经的辨证论治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至昏厥者,称“痛经”,也称“经行腹痛”。
【发病机理】在经期以及经期前后这一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因致病因素的干扰,影响冲任气血的变化,冲任胞宫经血流通受阻则“不通则痛”;冲任胞官失于温煦濡养,滞涩血脉则“不荣而痛”。
之所以痛经周期性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
非经期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不通”“不荣”,但其并未消除,潜于体内,待机再动。
【病性辨别】痛经一病最常见的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全虚全实皆少。
辨别痛经的病性不须全面合参,才能辨清其虚实寒热以及在气在血。
一般痛经发生在经前经期属实;发生在经期或将净之时,或延至经净之后为虚。
掣痛、绞痛、刺痛、剧痛属实;隐痛、空痛、痛轻属虛。
拒揉拒按属实;喜揉喜按属虛。
得热痛甚属热;得热痛减属寒。
经血黯红有块属实;经血淡红质稀属虚。
胀甚于痛为气滞;痛甚于胀为血瘀。
【治疗原则】本病之治,一般而言,经期治标以止痛为急,于辨证方中适当加入相应之止痛药,或配合针灸;非经期应辨证或治疗原发病以治本。
临床常用止痛中药散寒止痛类:艾叶、干姜、小茴香、桂枝、吴茱萸等。
行气止痛类:香附、乌药、枳实、木香、青皮等。
活血止痛类: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三七、血竭等。
清热止痛类:川楝子、丹参、赤芍等。
缓急止痛类:白芍、甘草。
【辩证论治经验】1、肝郁热结证宣郁通经金铃散,木郁达之热者清情志失调、肝气郁滞,化火灼血成块,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以经前腹痛,经色黯而有块,胸胁乳房胀痛为主症。
伴有口苦心烦。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清热,通经止痛为法。
方用加减宣郁通经汤出入主之: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黄芩10g,香附10g,丹皮10g,白芥子6g,益母草15g,郁金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生甘草6g。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郁金疏肝理气以行血滞;白芥子辛散开郁止痛;黄芩清泄肝热;丹皮清泄郁火;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当归、白芍缓急止痛;延胡索既能入血分以活血化瘀止痛,又能入气分行气散滞;川楝子既能疏理肝气郁滞,又善调理脾胃滞气,清热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
中医辨证施治在痛经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痛经中的应用痛经是指在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疼痛感。
对于许多女性而言,痛经是一种常见的月经不适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
而中医辨证施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痛经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痛经中的应用。
一、痛经的中医理论解释及辨证施治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子宫血液循环不畅,气血郁滞,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根据痛经的不同病因和病理变化,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证候类型:1. 血瘀证:痛经伴随着疼痛剧烈,经血颜色暗红,血块较多,舌苔紫暗等症状。
2. 气滞证:痛经伴随着经期腹胀,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体胖大。
3. 寒凝证:痛经伴随着寒冷感,腹痛缓解后会出现泛酸冷感等症状,舌苔白厚,舌体淡胖。
4. 湿阻证:痛经伴随着下腹胀痛,舌苔黄厚,舌体胖大。
根据以上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采取相应的施治方法:1. 血瘀证的治疗:常用方法是活血化瘀,可以选用血活络丸、小儿止痛舒经颗粒等中药,辅以艾灸等物理疗法,以舒缓经脉,促进血液循环。
2. 气滞证的治疗:通气活血为主要治疗方法,可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中药,也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调理气机,舒缓疼痛。
3. 寒凝证的治疗:温经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可选用艾灸、姜汤等温阳中药,缓解寒冷感。
4. 湿阻证的治疗:健脾燥湿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苓桂朮甘汤等,可促进湿气的排除。
二、中医辨证施治在痛经中的应用实例以一位患有痛经的女性患者为例,她的痛经伴随着腹痛、浑身乏力、舌苔白厚等症状。
根据中医辨证,该患者可被诊断为湿阻证。
中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 辩证施治: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明确了患者为湿阻证,遵循健脾燥湿的治疗原则,为患者配制了苓桂朮甘汤,并根据患者体质在处方中调整了中药的配比。
2. 食疗调理:中医师还针对患者的湿阻证,建议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少吃油腻、寒凉食物,多食用燥湿化湿的食材,如薏米粥、山药等。
浅谈中医辨证治疗痛经

浅谈中医辨证治疗痛经中医治疗痛经要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以辨证分型、分虚实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月经周期论治等方法治疗痛经。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虚实;辨病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有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恶心呕吐,肢冷汗出,重则昏厥,月经或多或少或色黑有块,甚至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者,称之为痛经。
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均可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妇人以血为本,其经、孕、产、乳等生理都与血有密切关系,各种病因导致血行阻滞、瘀塞不通,“不通则痛”,出现经行腹痛。
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亦可引起痛经。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结合月经期的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象、脉象、病因病机辨別寒热虚实。
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
1气滞血瘀型多因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或经行产后胞宫余血排泄未尽,积滞于内所致,临床表现为行经时即出现小腹胀痛或刺痛,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或兼有瘀块,块下痛减,伴有经前胸胁乳房作胀不舒,舌苔薄白,舌边尖或有紫瘀点,脉弦或沉或涩,治则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自拟痛经方,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赤芍10g、红花10g、丹参10g、元胡10g、泽兰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枳壳10g、益母草15g。
2寒湿凝滞型多因行经时坐卧湿地寒湿凝滞或淋雨涉水,或过食寒凉生冷寒湿凝滞于胞宫与冲任所致,临床表现为行经时出现少腹绞痛,经水排出不畅,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得热则减,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沉紧,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为法,方用艾附暖宫汤加减,陈艾叶10g、制香附10g、炒当归10g、川续断10g、吴茱萸10g、川芎10g、白芍10g、官桂10g、小茴香5g、益母草15g、川楝子10g、红花10g。
辨证分期治疗痛经经验

气血平 和 , 致病 因素 尚不 足 以引起 冲任 、 子宫 气血瘀 滞或 不 足, 故不发生疼痛 。经期前后 , 血海 由满 盈而泄 溢 , 由盛实 而 骤虚 , 子宫 冲任 气血变化较 平时 急剧 , 易受 致病 因素干扰 , 加
皂刺 1 0 g , 紫石英 1 5 g , 香附 1 0 g , 红花 1 0 g , 益母草 1 O g ; 此期 禁用苦寒酸涩之 品 , 防止气血 塞而不 通 , 导 致痛 经。非经期 ,
关 键 词 :痛 经 ; 辨证分期 ; 体会 中图分类号 : R 2 7 1 . 1 1 文 献标 志码 : B
疼痛症状减轻 。寒凝血 瘀者予 少腹 逐瘀 汤加 减 以温经散 寒 、
化瘀止痛 , 处方 : 小茴香 6 g , 干姜 6 g , 延胡索 1 5 g , 没药 1 0 g ,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0 1 3 年第3 4 卷第 9 期
辨 证 分 期治 疗 痛 经 经 验
赵俊 慧 ,朱 颖 △
( 1 . 天津中医药大学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 0 0 0 7 3 ;2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天津 3 0 0 1 9 3 )
未 根 除 。月 经 史 : 初潮 1 6岁 , 既往月 经 5 / 3 0 d , 色黑 量多 , 大
2 治 法 经前 3 d ~7 d至经期前 2 d , 此时为 冲任气 血充盛 , 肝 血 下注血海 , 血海满盈之 时 , 冲任气血变化急剧 , 胞宫开放 , 经血
量血块 , 经期少腹冷痛或胀痛或痛如锥刺 , 疼痛难忍 , 经期第 1 天痛甚 , 甚 则晕 厥 , 得 温则 舒 , 块下痛减, 腰背酸楚, 平 素 四
子宫 、 冲任气血 处于恢 复阶段 , 为治疗痛 经的治本 时机 , 重在 调理脏腑 , 补益气血 。治疗上 , 寒凝血瘀 者予艾 附暖宫丸或桂
中医痛经辨证 临床案例

中医痛经辨证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患者:女性,24岁主诉:经期腹痛,持续3年2. 案例过程2.1 预问诊患者在初诊时详细描述了她的症状。
她说每个月月经来临前一周开始出现腹部胀痛和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感。
她还提到经血颜色偏深,质地较坚稠。
2.2 初步观察与望诊患者面色苍白,唇色稍暗。
舌质暗红,苔薄黄。
脉象弦细。
2.3 详细询问与闻诊通过与患者进一步交流和观察,得知她的平时情绪波动较大,常常焦虑、易怒,并且睡眠质量不佳。
在闻诊中未发现异常。
2.4 辩证分型根据以上的观察和询问结果,初步判断该患者为肝郁气滞型痛经。
2.5 诊断依据•腹部胀痛和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感,表明肝郁气滞。
•面色苍白,唇色稍暗,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进一步支持肝郁气滞的诊断。
•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常焦虑易怒,并且睡眠质量不佳。
2.6 治疗方案针对该患者的肝郁气滞型痛经,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2.6.1 中药调理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成: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白芍、川芎、当归、丹参。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5g。
水煎服。
2.6.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寒凉食物的摄入。
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多摄入温性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2.6.3 生活调理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
3. 案例结果3.1 疗程观察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了连续一个月的治疗。
3.2 症状改善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经期腹痛明显减轻,持续时间也缩短了。
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她还提到经血颜色变浅,质地变稀。
3.3 舌质与脉象改变在治疗结束时,患者的舌质由暗红转为淡红色,苔变为薄白。
脉象由弦细转为和缓。
3.4 情绪与睡眠改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恢复了情绪稳定,焦虑易怒的情况有所减轻。
她表示睡眠质量有所提高,不再经常失眠。
4. 案例分析与讨论4.1 辨证论治该案例中的患者表现出肝郁气滞的症状,包括经期腹痛、恶心、呕吐等。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或不规则的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是根据个体的病情和体质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痛经可以根据不同的络病机制进行分类辨证。
常见的辨证分类包括:1. 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血凝滞、疼痛剧烈,经期延长和颜色深红等症状。
2. 气滞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腹胀、疼痛阵发性加重,经期量少等症状。
3. 湿寒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痛阵发性加重、经期延长,腹部冷痛等症状。
4. 肝郁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胃纳不佳,经期前腹部胀满等症状。
5. 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量少、经期提前,腰酸腿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根据以上的辨证分类,中医可以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1. 血瘀型痛经的治疗:通络活血、祛瘀止痛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煎煮、针灸、拔罐等方法来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气滞型痛经的治疗:理气活血、消肿止痛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气滞造成的疼痛。
3. 湿寒型痛经的治疗:祛湿驱寒、温经散寒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温灸等方法来调理体内湿寒,缓解经痛。
4. 肝郁脾虚型痛经的治疗:调理肝脾、疏肝解郁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情绪紧张和调节肝脾功能。
5. 肾虚型痛经的治疗: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增强体内阳气,缓解经痛。
小结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辨证情况来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有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痛经的症状,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施治痛经的体会

至昏厥 , 伴有面色苍 白、 四肢不温等症状 , 舌质淡暗 舌边 紫苔 白润 , 脉 沉弦 , 证为寒 湿凝 滞 。治疗 适宜 温
经散 寒 , 化 淤 止痛 , 燥湿化淤 , 药 用党 参 、 炒 当归 、 川 芎、 丹参 、 延 胡 索各 2 0 g , 乳香 、 没药 、 赤芍、 苍术、 五
临床医药实践
2 0 1 3年 9月第 2 2卷第 9期
・
71 7・
中 医辨 证 施治 痛 经 的体 会
薛 江 丽
( 方 山县食品 药品监督 管理局 , 山西 方 山 0 3 3 1 0 0 )
痛经 是指 女人 在经 期或 者行 经 的前后 出现 周期
性 的小腹 疼 痛 、 坠胀等情况 , 大概有 5 0 % 的女 人 会
有不 同程 度 的痛经 , 严重 影 响其学 习 、 工作 、 娱乐 , 且 随着 月经 的周 期 , 反 复 发 作 。西 医多 数 采 用对 症 治
疗, 可是效 果不 太 理想 。采 用 中医方 法 , 根 据 痛经患
者 的具体 症状 采 用 分 型辨 治 , 疗 效较 好 。痛 经一 般 分为 原发 性 和继发 性两 种 。原发 性 痛经是 生殖 器 官
痛 。用 药 当归 、 生地 、 赤芍 、 香 附、 柴胡 、 川芎、 麦冬、 川 牛膝 、 桃仁 、 红花、 鸡 内金 、 三七 各 9 g , 月 经过 多者 去 川芎 , 加益 母 草 ; 月 经过 少者加 丹参 1 0 g 。水 煎后 服用 。3剂 后好 转 , 再服 3剂 明显好 转 , 每 次 月经 来 潮前 3天服药 , 连 服 3个 疗程 症状 消失 ( 1 个 疗程 为 2个 月 ) , 本 组 病 例 中符 合 本 症 者 5例 , 经治 疗 症 状 消 失症 状好转 3例 ( 随访 6个月 一1年 ) 。若患 者经 期 或经 后小 腹 隐痛 , 有下坠感 , 按 则 疼痛 减 轻 , 并 且 经 量少 , 色淡 稀 薄 , 腰 腿 酸软 , 头晕 耳 鸣 , 心 悸失 眠 ,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常用方药歌诀:痛...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常用方药歌诀:痛...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常用方药歌诀:痛经一病易分辨,前痛为实后虚按;湿热清热调血治,气滞膈下少腹寒。
气血虚弱用圣愈,肾亏益肾或调肝;阳虚内寒用金匮,温经汤下痛便安。
(一)实证:经前痛+拒按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二)虚证:经后痛+喜按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3、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寻三脏,肝胃肾经入乳房;肝郁逍遥自逍遥,胃虚四物二陈汤;肝肾亏虚一贯煎,或用滋水清肝方。
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十二、经行头痛经行头痛皆内因,不通不荣虚实分。
肝火羚角钩藤下,瘀血通窍活血吞。
半夏白术治痰湿,血虚头痛用八珍。
1、肝火证:清热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4、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经行感冒莫疏忽,风寒即下荆四物。
风热特殊用桑菊,邪入少阳小柴胡。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加当归、川芎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经行身痛#她健康计划##健康出行节##健康科普排位赛#经行身痛是血病,血虚当归补血行。
血瘀舌暗有寒象,见此便可用趁痛。
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爱好中医养生,方药,针灸推拿正骨的朋友,在这里将得到技术提升,治病求医的都少走弯路!进圈学会中医全科知识,点击图片下方《中医方药针灸正骨交流营》进圈,现在购买我的付费专栏的朋友也可以免费进入圈子交流。
辩证心悟-----痛经一症辨证治...

辩证心悟-----痛经一症辨证治...妇女独特的疾病主要分布在经、带、胎、产方面,其中痛经是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在治疗上西医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多发生于月经初潮不久的未婚或未孕年轻妇女;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宫颈粘连性狭窄等引起的痛经,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
中医方面,祖国医学将痛经亦称“血痔”,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分型治疗,诸如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蕴结、肝肾亏虚、气血虚弱等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此病病因复杂,容易反复。
用上述方法很不好掌握,且分型繁杂。
经过多年实践,我在临床上,觉得可以化繁为简,抓住虚实寒热四个字就行。
治疗大多数一般性的痛经足够了,且简单易行。
施治主要是两个方子:平时调理以温经汤为主;经前经期调理以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再加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妇人少腹疼痛和癥瘕的效方。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
是祛瘀化癥之剂,仲景用来治疗妊娠腹中癥块所致之经血漏下不止。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六味药组成。
仲景用来治“妇人腹中诸疾痛”,是治疗痛经肝郁脾虚、血滞湿郁的代表方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痛,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则通畅血脉,痈疡不生,消痰养胃,明目生津。
”山西已故名医赵明锐说:在临床上反复试验,此二方中不论单用哪一个方剂,所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将两个方剂合并起来使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又为广泛。
论女性痛经的辨证施治(你好名老中医堂)

论女性痛经的辨证施治(你好名老中医堂)由于痛经有很多种原因,专家根据痛经者体质的不同,症状的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选用不同治疗方案,辨证施治。
一、气滞血瘀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拒按或伴有胸胁胀痛,月经量少而不畅、经血色黑有血块,血块流出后疼痛减轻,四肢欠温,大便不实等。
治疗该型痛经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1.元胡止痛片:该药具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适用于经期腹痛、胃痛、胁痛、头痛等症。
其用法是: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
孕妇慎用。
2.调经丸:该药具有理气和血、调经止痛之功,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崩漏带下等症。
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
孕妇禁用。
3.妇科得生丸:该药具有解郁调经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期不准、经期腹痛、胸满胁痛、倦怠食少等症。
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
4.益母冲剂:该药具有调经养血、化瘀生新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血亏血寒所致的经期不准、腹经期不准、腹痛带下、腰酸倦怠、头晕耳鸣、产后恶露不净等症。
其用法是:每次服1袋,每日服2次。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5.复方益母口服液:该药具有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其用法是: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可连服7天。
6.痛经口服液:该药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前或经期腹部胀痛。
其用法是: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服2~3次。
7.痛经灵颗粒:该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其用法是:每次服1~2袋,每日服2次,隔日服一次,服药2~3个经期为一个疗程。
此外,该型痛经患者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或复方丹参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寒湿凝滞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感到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血色紫暗,有血块,且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
治疗该型痛经应以散寒除湿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1.痛经丸:该药具有活血散寒、温经止痛之功,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经期下腹冷痛、量少不畅等症。
30例痛经的辨证论治

30例痛经的辨证论治摘要】目的:探讨痛经的中医辩证论治。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30例痛经患者,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经辩证论治其中治愈1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结论: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关键词】痛经;辩证论治;中药【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99-02中医学亦称痛经为“月经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 根据本病具有虚实两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的病机,治法上以调养气血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1]。
对我院2015年1月至6月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痛经患者30例,年龄13~39岁,平均年龄25±3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5年,平均6个月。
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
1.2 方法1.2.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炒五灵脂9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6g,香附3g,枳壳5g,甘草9g,丹皮6g。
原方治疗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2]。
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内呆者,为肝郁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1.2.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以温经散寒,暖宫止痛,予温经汤(《金匮要略》)。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8-08-22T11:47:12.3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下第10期作者:常春[导读]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
(甘肃省临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临夏731100)[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辨证论治1.病因病机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
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至疼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
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2.辨证论治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之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这时情绪波动、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虚而入,均易导致冲任失调、瘀血阻滞,或寒凝经脉、气血不和,胞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辨证、辨体调治痛经33例

辨证、辨体调治痛经33例
李惠娟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9(29)12
【摘要】目的:观察辨证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
治疗组中通过观察患者习惯、喜好、性格、经期症状及舌苔、脉象等,给予辨证、辨体分型,分阳虚型、气郁型、痰湿型、气虚型共四种,根据各型证候特点,再予饮食、起居、心理、运动、药物等方面的调治。
两组患者经期痛重者,均给以止痛药物。
对照组经间期不作处理。
结果:治疗组痛经症状明显好转,其有效率(66.6%)与对照组(12.1%)相比差异显著,P<0.01。
结论:痛经经间期的辨证施调疗效优于痛经发作期的治疗。
【总页数】2页(P1199-1200)
【关键词】痛经;辨证;辨体
【作者】李惠娟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3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 [J], 赵进喜
2."辨体—辨病—辨证"三维辨治疗法调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会 [J], 唐雅伦;汤毅
3.基于“辨体论治”对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浅析 [J], 陈国良;李董男;聂多锐;张凡
4.秦月好辨证-辨病-辨体-辨期治疗原发性痛经 [J], 任冬玲; 江媚; 陈聪; 王停
5.王琦教授应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治疗偏头痛经验 [J], 赵永烈;王济;王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毣
2009 年 12 月 第 29 卷第 12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 2009 Vol. 29 No. 12
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毣
中医学认为痛经 的 病 位 在 胞 宫,与 肾、脾、肝 密 切 相 关, 与寒、湿、瘀等致病因素紧密相连,痛经的发生是以肌体的某 种偏盛偏衰的体质和某种致病因素的相合有关[3]。总的病 机为胞宫脉络 受 阻,气 血 运 行 不 畅,不 通 则 痛。从 痛 经 的 病 史看,肌体的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 影响。体质和致病因素是可以通过调节、养生保健来转变和 避免的。患者 痛 经 不 发 时 犹 如 常 人,但 究 其 形 态、喜 好、性 格、活动及起居情况等,可以辨明其体质属何类型,或阳虚, 或气虚,或痰湿偏盛,或气机内郁,加上不避六淫,则内外合 邪,发为痛 经。 故 该 病 未 发 时 给 予 辨 证 调 治,通 过 饮 食、起 居、情志、运动等 调 摄,并 辅 药 物 调 理,损 其 有 余,补 其 不 足, 调畅气机,规避 外 邪,则 病 无 由 发。笔 者 根 据 患 者 不 同 的 体 质类型,要求其顺应自然界的不同气候,择食自然界的五味、 五谷、五果,并 通 过 调 畅 情 志、体 育 锻 炼、药 物 辅 助,移 情 易 性,使患者体质改善,痛经的发作减少,症状缓解。由于肾为 先天之本,肾主生殖,阳虚者以肾阳虚为主,故服金匮肾气丸 以温补肾阳;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气虚者 服用归脾丸以补气健脾养血; 由于肝主疏泻,气郁者肝郁为 先,故服逍遥丸以疏肝理气; 由于脾主运化,能运化水湿,故 痰湿者服化痰燥湿、理气运脾剂。
在显微手术切 除 翼 状 胬 肉 时,因 为 球 结 膜 松 弛,特 别 是 翼状胬肉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的情况下,球结膜更加松弛, 仔细缝合和分离球结膜上皮和筋膜组织相对困难,且松弛的 球结膜容易出血,更增加了手术的操作难度。我们利用球结 膜在自体组织上自固定的特点,手术顺序和操作尽可能在自 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可由主刀医生独自完成,手术时间 短,操作更容 易,分 离 更 彻 底,费 用 较 低,无 并 发 症,复 发 率
份[4],从而防减轻炎性反应和血管化等作用[5]。基于此理 论,眼科医生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来治疗翼 状胬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生物羊膜是按国家标准进行生产的,经过严格检疫排除 所有传染性疾病,不存在病源污染的风险,可以常温下保存。 与新鲜羊膜相比,基本分子组成无明显变化,同时还克服了 自制新鲜羊膜不安全的隐患,保证了临床应用的合法性和科 学性。
[5] 刘祖国. 眼表疾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61 - 363.
( 编辑: 蒋士卿)
·1199·
2009 年 12 月 第 29 卷第 12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 2009 Vol. 29 No. 12
[3] 徐继辉. 痛经安丸治疗原发性痛经 60 例[J]. 河南中医学院学 报,2008,23( 4) : 66 - 67.
( 编辑: 魏 群)
·1200·
辨证、辨体调治痛经 33 例
李惠娟
(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毣
摘要: 目的: 观察辨证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66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3 例。治疗组中通过观察患者习惯、喜好、性格、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6 例为我校女大学生中的就诊患者,均符 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1]。年龄最大 24 岁,最小 19 岁; 病史
收稿日期: 2009 - 08 - 28 作者简介: 李惠娟( 1960 - ) ,女,江苏海门人,医学学士,副主任中医 师。
最长 9 a,最短 3 a。症状以下腹部或下腹两侧、腰骶部疼痛 为主,其中行经前 1 - 2 d 腹痛为重者 22 例,行经期腹痛加重 者 40 例,经净后腹痛者 4 例,痛甚晕厥者 11 例,疼痛伴呕吐 者 13 例,全部病例均因疼痛而每月停课 1 - 2 d。将上述病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3 例,两组病例在年龄、体 质、病史、症状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 05) 。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辨证、辨体分型、施治[2]如下。 1. 2. 1 阳虚型 16 例。患者平素易寒怕冷,衣着较常人为 多,性格偏沉静、内向,冬天常感手足冷、膝冷,饮食寒凉易见 胃胀、胃痛,甚则 便 溏。行 经 后 下 腹 痛 剧 烈,得 温 则 舒,遇 寒 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腻。调治: 避风寒湿邪,忌食寒凉,暑热
期症状及舌苔、脉象等,给予辨证、辨体分型,分阳虚型、气郁型、痰湿型、气虚型共四种,根据各型证候特点,再予饮食、起居、心理、运动、药物等
方面的调治。两组患者经期痛重者,均给以止痛药物。对照组经间期不作处理。结果: 治疗组痛经症状明显好转,其有效率( 66. 6% ) 与对照
组( 12. 1% ) 相比差异显著,P < 0. 01。结论: 痛经经间期的辨证施调疗效优于痛经发作期的治疗。
上述各型辨证调治 3 月。经期停用辅助药物,腹痛重 者,予止痛剂治疗,如芬必得等。对照组经期处理同治疗组, 经间期不作辨证调治,仅口服调经片,每日 3 次,每次 3 片。 1. 3 疗效判定标准 调治 3 月后继续观察 3 月,观行经前 后及经期腹痛 情 况。若 未 用 任 何 止 痛 剂,腹 痛 明 显 减 轻,能 坚持正常活动,为显效; 若腹痛较前减轻,能坚持正常活动, 但仍需服止痛剂者为有效; 若腹痛无明显缓减则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 11 例,显效率约 33. 3% ,有效 22 例,有效率 约 66. 6% ,无 1 例无效。对照组有效 4 例,有效率约 12. 1% , 无效 29 例,无 1 例显效,两组疗效比较,显效率、有效率差异 显著,P < 0. 01。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妇女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女 大学生痛经患者中,约有 20% 左右因痛经而每月缺课 1 - 2 天。对痛经的治疗目前仍局限于发作时的止痛疗法,而长期 反复使用止痛 剂,副 作 用 大,疗 效 也 并 不 理 想。痛 经 仍 严 重 影响着青年妇女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内经》云: “是故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 治 已 乱 治 未 乱,此 之 谓 也。夫 病 已 成 而 后药之,乱已 成 而 后 治 之 譬 犹 渴 而 穿 井,斗 而 铸 锥,不 亦 晚 乎!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奠定了 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崇高目标,是人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 最高境界。以这一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痛经未发作时的预防 调治,比痛经发作时的治疗更具价值和意义。
之季尤当忌食 冰 冻 之 品,多 食 红 枣、桂 圆、核 桃、牛 肉、羊 肉、 狗肉及葱蒜、生姜、花椒等; 有规律的做些舒缓、柔和的体育 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 多与别人交谈,多听一 些激扬、高亢、豪 迈 的 音 乐 以 调 动 情 绪。经 间 期 口 服 金 匮 肾 气丸,每日 3 次,每次 8 粒。 1. 2. 2 气郁型 7 例。患者表现为情感脆弱,多愁善感,易 焦虑,喜叹气,遇 事 多 敏 感、疑 虑,遇 阴 雨 天 多 忧 郁,性 格 内 向,不善言 笑。 经 前 常 觉 乳 胀,甚 则 胸 闷,入 夜 梦 多,寐 差。 经前 1 - 2 d 下腹一侧或两侧疼痛剧烈,经行后疼痛缓解,脉 弦。调治: 居安静之所,避潮湿嘲杂环境; 多食小麦、葱蒜、海 带、萝卜、金橘、山楂、玫瑰花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之品; 多 参加户外运动,如跑步、打球、登山、跳舞等; 多与朋友交谈, 倾诉不良情绪。平日口服逍遥丸,每日 3 次,每次 8 粒。 1. 2. 3 痰湿型 5 例。患者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平素 喜食肥甘,出汗多而粘腻,手足心潮湿多汗,常感肢体困重, 平时痰多,性 格 温 和,遇 事 善 忍 耐,腹 痛 以 经 前 或 行 经 时 多 见,得热痛减,遇冷加重,苔白腻,脉濡。调治: 避寒湿之邪, 居干燥之所,莫贪恋床榻; 忌食肥甘厚腻,饮食多清淡,多食 葱蒜、海带、萝卜、金橘、冬瓜等食品; 坚持运动锻炼,多跑步、 打球、游泳、唱歌等。药物辅以二陈汤加减: 陈皮 6 g,半夏、 茯苓、枳壳、苍术、荷叶、防己、泽泻各 10 g,生黄芪 15 g,炙甘 草 4 g,水煎服,2 日 1 剂。 1. 2. 4 气虚型 5 例。患者平素精神不振,常感疲乏无力, 懒言,遇气候变化易出现感冒之症,喜坐喜卧,动则易汗。性 格多沉静、胆怯,纳食偏少。行经后下腹部渐出现隐痛,或下 腹部及阴部坠感,喜揉按,腹痛于经净后 1 - 2 d 消失。月经 量少,色淡。舌淡,苔薄或腻,脉细弱。调治: 避六淫之邪,慎 剧烈运动和劳作; 多食扁豆、山药、鸡肉、蜂蜜、红枣、桂圆等 益气健脾之品; 忌食空心菜、萝卜、槟榔等耗气之品,保持充 足的睡眠,多做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平 时自行按摩足三里穴; 多与别人交流,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 动。经间期口服归脾丸,每日 3 次,每次 8 粒。
关键词: 痛经; 辨证; 辨体 中图分类号: R271. 11 +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 - 5028( 2009) 12 - 1199 - 02
痛经是女大学生中的常见病,发作时对学生的学习、生 活带来很大影响。笔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经 间期防治痛经,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 曾朝阳,曹惠. 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2008,25( 11) : 2075 - 2076.
[3] 吴志鸿,百籁皓,崔幼侠,等. 冻干人羊膜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 观察[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 2) :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