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流动人口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合集下载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农村居民放弃务农,涌进城镇打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可是享受的社会待遇相比城镇居民来说却相差太多,这种付出和保障不能同步的问题明显,所以在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需要给流动人口更多的救助。

一、流动人口相关概念(一)迁移与流动传统意义上把户籍有变动居住地也有变化的称为迁移,把户籍不变动居住地变化的称为流动。

人口迁移是居民以定居为目的,放弃原来的居住环境和地域走进新的地域,而且被承认为新地域的居民。

人口迁移中移民通常占主导地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那些在城市落户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一些国家性的开发性移民,他们不仅被社会认可,而且被政府认可。

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移民、三峡库区移民等。

而如今,没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所以,就出现把流动与迁移混用的情况,严格说来,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二)流动人口、外来人口与农民工一般而言,为了寻找工作而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临时或暂时居住在新的空间工作、生活,但是又没有当地正式户口的人,都归为流动人口范畴。

而外来人口是对工作在城市,但没有本地户籍的人的一种称呼,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歧视。

农民工,是一种职业和身份相结合的称谓,一般简称为民工,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从身份上来说是农民,享受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从职业上来说又是工人,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

二、流动人口现状(一)流动人口增长速度过快2012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 亿人,相当于每6 人中有1 人是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总量在不断上涨,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规律来看,农村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到非农业部门是一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普遍而必然的现象,农业人口不断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对推动一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加强流动 人口管理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加强流动 人口管理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到201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2.6亿多人。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党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影响到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成败。

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从限制管理、控制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变迁过程。

这个历程折射出我党对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断深化与提高的过程,也是我党流动人口管理理念不断走上科学化的历程。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对于不断提高我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变迁的历程流动人口管理与国家社会管理体制紧密相联。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构建,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允许人口相对自由流动时期(1949—1957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年时间里,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90条第二款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权利,从法律上允许一定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由放任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影响下,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交通、住房、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各个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使得刚刚恢复的城市无力承受。

为了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但是收效甚微。

特别是在1956年农村高级社普及以后,1956年秋至1957年不到一年间,就有57万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

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流动成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人口流动不仅带来了人员的大规模迁徙,也带来了城市社会治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在人口流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人口流动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了公共服务压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公共服务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需求不断上升,但公共服务资源却往往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一些大城市的医院挂号难、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更加突出。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革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性。

其次,人口流动也加剧了城市社会的分层问题。

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均衡,一些大城市成为了热门的就业和生活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然而,这些外来人口往往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异和社会距离。

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城市社会的分层现象日趋明显。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以改变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另外,人口流动对城市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隐患也随之增多。

不法分子利用人口流动进行非法活动,例如贩卖毒品、人口贩卖和盗窃等犯罪行为。

这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要应对这一挑战,城市社会治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安管理机制,增加社区巡逻和治安巡查的频率和力度。

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的宣传,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人口流动还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大量的人口流入会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和压力。

例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成为了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困扰。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城市社会治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并与公众共同努力改善城市的环境品质。

浅谈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22-11-16T05:57:43.37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3期作者:张淑华[导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三部分张淑华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三部分,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调整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单独进行论述。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这一字之差,不仅代表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转变,也体现了政府由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构性变化,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次升华。

文章从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入手,调研并分析了当前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社区治理社会治理创新一、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1、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通过创新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并使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涵盖面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群众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在与人民群众的不断接触中,贴近群众,倾听民意,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联系居民的独特优势,帮助居民化解矛盾,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加深基层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而提高党委、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公信力。

2、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区治理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把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城乡群众包括教育、医疗、保险、就业、救助在内的等等政策都要依托社区来实现。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对好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社区活动,或是居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矛盾和诉求的解决等等,城市居民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

3、有助于化解基层纠纷与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而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纠纷也多集中在基层。

例如一些由邻里琐碎、社区服务等引发的纠纷,如若不能及时处理,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城市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肩负着化解矛盾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纽带,通过调动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成为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现象。

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有效管理人口流动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国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

一、户籍制度改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户籍制度及其不合理的限制逐渐暴露出问题。

在过去,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失去了很多基本权益,如教育、医疗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户籍制度改革措施。

首先,中国推出了“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承诺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与户籍无关。

这意味着农民工及其家属可以在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等服务,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中国鼓励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比如,一些城市建立了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方便农民工了解就业机会,同时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发展前景。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户籍制度逐渐发生了变革,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在城市享受到了更多的权益和保障,同时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稳定的劳动力来源。

二、社区治理创新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口流动的需求,因此中国进行了社区治理创新。

首先,中国积极推进社区自治,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和决策制度改革,居民可以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这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参与主体,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其次,中国推广了社区警务办公室模式,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

社区警务办公室由警察和社区工作者组成,负责维护社区的治安秩序和解决居民的安全问题。

这一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社区的治安水平,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

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追求经济利 益 ,对承租 人基本上不履 行 自己的法律 责任,不 查验承租人 身份、不主 动办理登记手 续、不签订 治安责任书
理,普遍存在着 重管理 、轻服 务的现象 ,而对如 何加强完善
为 流 动 人 口提 供 高 水 平 的服 务 、 如 何 加 快 建 立 管 理 和 服 务 的
长 效 机 制 等 认 识 不 足 。近 年 来 , 我 国在 流 动 人 口 管 理 的 某 些
参考文献 :
【] 1 王宁宁. 小额贷款 公司的发展与创新分析 … .市场研 究,
20 8. 0 9()
[】 志 强. 2姚 当前小额 贷款公 司运 行 面临的难点及 建议 [】 J.
经 济 师 , 2 0 () 099.
巴巴小额贷款 股份有 限公司 ,是我 国首次核 发电子商务领 域
金 融机构获得低 利率的信贷 资金 ,专营贷 款 ,投放 于实体经
济 ,其 市 场 定 位 是 商业 化 的 经营 贷 款 公 司 。 2 银 行 与 小 贷 公 司 联 合 ”模 式 。 这 种 模 式 是 为 了 方 便 .“
互 监督保证 了还 款 的及 时性 。这种模式 的运作与成功对 于初
省 办 证 费 用 , 瞒 报 流 动 人 口数 量 ; 再 次 是 部 分 出租 屋 业 主 为
1管 理 理 念 相 对 滞后 .
我 国大多数城市对流 动人 口的管理都经历 了一个从堵 到
疏 的 认 识 过 程 。 流 动 人 口 究 竟 是 有 利 于 城 市 建 设 还 是 会 阻碍 城 市 发 展 ,对 流 动 人 口是 应 该 实 施 严 管 重 压 ,还 是 把 他 们 当 作 新 市 民 ,这 始 终 是 流 动 人 口管 理 中 的 两 种 不 同 的 观 点 。在 很 长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我 们 过 多 地 强 调 对 流 动 人 口 的 控 制 和 管

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4期(总第500期)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仅社会结构逐渐变得越发复杂,民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为治理工作带来了更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民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对民主、公正、安全、法治、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关注度及要求与日俱增,可见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创新成为了重要的探索内容。

1 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有哪些1.1 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人民共产党是在基层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下成立的,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不仅与群众间保持着良好的党群关系,同时也将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基层如水,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是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及质量的关键部分,通过基层在民众中有效渗透,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众需求,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

所以注重基层的有效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基层下沉,才能够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创新。

1.2 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也逐步增强,物质方面的提高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有需求,更着眼于对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对健康、安全、生活环境、民主权利等方面越发关注,同时学会运用法治手段来阐释自身需求。

而基层是与民众最为接近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好满足民众需求,为民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有力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满意度,获得民众衷心拥护。

1.3 有利于促进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及能力的提升基层人民群众是国家方针政策落实的主体,对促进我国的良好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任何政治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筑牢基层和谐稳定根基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筑牢基层和谐稳定根基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筑牢基层和谐稳定根基基层和谐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发展,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基层和谐稳定仍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

问题、挑战并存一是各类矛盾纠纷大量存在。

社会矛盾多元多样多发,基层信访维稳压力较大。

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涉法涉诉、劳动社保等方面。

部分住宅小区不按合同建设施工、教育基础设施不配套等易引发利益冲突、群体性上访,且出现部分利益诉求群体维权规模扩大、频率增加趋势。

二是网络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大。

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

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等渠道散布有害信息、政治谣言、混淆视听、扰乱社会发展。

一些消极、错误、反动的思想言论,对部分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但基层网络安全整体防控能力较弱,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综合防护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是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任务繁重。

有的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完善。

食品药品安全、医院校园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压力较大,共享经济、网络金融等新技术新业态衍生的安全漏洞和风险多,轨道交通、车站商厦等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量大面广,人车矛盾、路车矛盾依然突出,各类安全事故问题易发多发。

四是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的基层单位人员力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

有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战斗力。

有的滥用权力损害群众利益。

有的部门群防群治主责意识不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基层网格员队伍中专职网格员占比低,网格化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解决问题的建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5篇

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5篇

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5篇篇1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逐年攀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年度,我们围绕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报告旨在回顾总结本年度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二、工作内容及成效(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1. 制定并实施《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明确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管理流程。

2.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3. 开展跨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管理措施的落地执行。

(二)深化流动人口服务工作1. 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 开展服务宣传周活动,普及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流动人口的政策知晓率。

3. 针对流动人口需求,设立就业咨询、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专项服务窗口。

4. 推动社区融入活动,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

(三)加强数据分析与研判1. 定期收集并分析流动人口数据,掌握人口流动规律及变化趋势。

2. 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和服务措施。

3. 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状况调研,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生活需求及面临的问题。

(四)强化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估1.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实施。

2. 定期开展考核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鼓励创新举措,对优秀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

三、存在问题及挑战(一)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部分服务措施未能完全满足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服务质量需进一步优化。

(三)部分区域协同合作不够紧密,部门间信息共享仍需加强。

(四)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和服务参与程度不高,社会融入仍需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信息更新。

(二)深化服务措施,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正文:----------------------------------------------------------------------------------------------------------------------------------------------------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大量增加。

这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社会治安、劳动、交通、计划生育等各种管理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近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但是,从总体上看,还远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前,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在很大程序上仍然处于盲目无序状态。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一、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人口流动增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特征。

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在市场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中,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经济规律在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因此,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大量增多是一种必然现象。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人口的流动在一定阶段中出现盲目无序状态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对这种状态放任不管,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流动人口问题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5篇

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5篇

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年度,我们围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报告将全面回顾和总结本年度的工作内容、成效及不足,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二、工作内容概述1. 流动人口登记管理(1)完善登记制度: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系统,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普及流动人口登记知识,提高群众认知度。

(3)开展摸排调查:对流动人口进行全面摸排调查,建立详尽的档案。

2. 流动人口服务优化(1)就业服务:组织就业培训活动,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流动人口顺利就业。

(2)生活关怀:关注流动人口的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健康服务等。

(3)权益保障: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如劳动权益、子女教育等。

3.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1)完善信息平台:优化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2)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流动人口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4. 协调联动机制建设(1)部门协同:加强与公安、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2)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建立社区联络机制。

三、重点成果1. 流动人口登记率显著提高,信息准确率大幅提升。

2. 通过各类服务和活动,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

3. 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建立了良好的部门协同和社区参与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

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 问题:部分流动人口对登记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解决方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知度,同时优化登记流程,提供便捷服务。

2. 问题:服务资源配置不均。

解决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根据流动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服务设施。

3. 问题:部门间信息共享仍存在壁垒。

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人口流动指的是人们由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尤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最为突出。

这种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者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1. 社会安全问题人口流动的大规模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着更复杂的社会安全问题。

在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过程中,一些流动人口可能会面临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众多,安全管理变得更为困难,警力和资源的供给与之形成严重不平衡。

2. 公共服务压力人口的流动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压力急剧加大。

流动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城市往往无法迅速满足这些需求,导致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分布,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

3. 环境污染人口流动带来了大量的建设和工业化需求,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随之而来的是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过度开发等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造成了威胁。

二、应对策略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步。

城市管理者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确保他们在城市中能够得到合理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2.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人口流动对城市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来管理流动人口,通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在线服务平台等方式,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3.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人口流动带来的基础设施需求,城市管理者应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强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作业题库及答案(2012年多选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作业题库及答案(2012年多选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读本作业题库及答案(多选题)1、(BCD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

(多选) P180A放松社区党组织建设B加强社区管理C提高管理水平D维护社区秩序2、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必须做到(ACD )。

(多选) A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B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C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P643、2009年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了七种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情形,其中一条就是(ABC )。

(多选) A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B导致事态恶化C造成恶劣影响的D积极上报的P2974、A放松社区党组织建设B加强社区管理C提高管理水平D维护社区秩序5、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等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ABCD )等主管部门通报。

(多选) A银行业B证券业C保险业D 担保业P2686、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层级职能包括(ABC )。

(多选) 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C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具备的职能D社会机构专有职能P1077、保证农民进城后的生活质量不下降,需要以(ABCD )为支撑。

(多选) A充足的就业岗位B稳定的住房C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D公共服务P2468、不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意见表达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

(多选) A城市规划B改革方案C社区建设D污染治理P2179、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需要(ABC )。

(多选) A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B发挥党组织的宣传引导作用C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D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P16610、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需要(ABC )。

(多选) A户籍改革势在必行B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C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D推行城镇化P24411、从具体的危机管理角度出发,危机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袭来的(ABCD )。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不妥善加强管理将给社会治安稳定增加新的难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发展治安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于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

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区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一、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

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70%之多。

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1、管理体制不畅。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总结5篇

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总结5篇

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流动人口综治工作。

本文将对此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流动人口综治工作,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人性化,提高社会治理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工作内容:包括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流动人口权益保护、流动人口服务优化、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预防和打击等方面。

3. 工作方法:通过宣传教育、信息管理、联合执法等手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综治格局。

三、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与权益保护1. 信息采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流动人口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加强信息共享,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互通有无。

2. 权益保护: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权益保护政策,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流动人口服务优化与违法犯罪预防1. 服务优化:简化流动人口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针对流动人口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如就业指导、子女教育等,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2. 违法犯罪预防:加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防盗抢知识等活动,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五、工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1. 工作成效:经过一年的努力,流动人口综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违法犯罪率有所下降,社会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2. 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信息采集不够精准、权益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项目不够丰富等。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水平。

六、改进建议与展望1. 改进建议:建议进一步强化信息采集工作,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流动人口的多元化需求。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社会管理创新内容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理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

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2023年流动人口管理规定

2023年流动人口管理规定

2023年流动人口管理规定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不同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留学生、流动职工、务农人员等。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社会秩序混乱、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2023年将出台一系列流动人口管理规定。

一、登记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和流动情况,2023年将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

所有流动人口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登记,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

登记信息将用于统计和管理,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保证了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二、居住证制度的全面推行为了规范流动人口的居住秩序,2023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所有流动人口必须持有有效的居住证,在办理各类事务时必须出示。

居住证将与个人身份证挂钩,一人一证,有效期为五年。

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将享受与户籍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医疗保险、就业创业、教育等。

三、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保障为了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2023年将加大力度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和区域间的不平衡。

各地要在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在就业和教育方面也要给予流动人口同等的机会和权益,打破户籍限制,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发展。

四、社会安全保障的加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流动人口的安全感,2023年将加强社会安全保障措施。

各地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信用体系。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对于涉及流动人口的案件要加大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和救助体系,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五、社会治理的创新为了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2023年将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各地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和需求,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2024年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总结

2024年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总结

2024年流动人口综治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流动人口综治工作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程度,增强了城市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共安全的可控性。

在此,我将就2024年流动人口综治工作的成果进行总结,具体如下:一、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居住证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流动人口办证手续,并且推行全国通办,实现了居住证的全覆盖。

居住证在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动人口的工作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2024年,我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各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通过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政府能够更加精确地把握流动人口的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社会服务和向流动人口传递重要信息。

同时,该系统还能够为治安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提高了城市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2024年,各级政府和社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工作。

通过建设更多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流动人口创业就业基地,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

此外,社区还利用微信小程序、社区广播等渠道,加强与流动人口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提高流动人口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四、深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入2024年,我国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工作力度。

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同时,还加强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户籍子女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医疗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水平。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作者:应彩虹范诗武汪华婕黄相玮来源:《杭州》2022年第09期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杭州是浙江省内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面了解杭州市流动人口现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特征,精准发现流动人口服务存在的问题,能够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水平,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繁荣与稳定。

杭州市流动人口结构主要特征从年龄结构上看,“一老一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流动人口登记在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0-14岁流动人口42.98万人,占比6.22%;60岁以上流动人口30.97万人,占比4.48%。

“一老一小”福利型人口占比超过10%,给杭州市养老、教育资源带来一定压力。

从性别结构上看,流动人口男多女少现象突出。

流动人口登记在册数据显示,杭州市流动人口中女性为276.97万人,男性为414.5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50,远高于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108.67)和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97.96)。

由此可见,流动人口从根本上逆转了全市户籍人口男少女多的性别结构。

从分布结构上看,流动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登记在册数据显示,共有43个街道(乡镇)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呈现倒挂情况。

登记在册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临平区、余杭区、萧山区,其中临平乔司街道、余杭良渚街道、临平东湖街道集聚流动人口位列全市镇街前三。

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规模TOP20镇街从学历结构上看,流动人口高学历占比偏低。

全市18-59岁流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下學历人口476.09万人,占比达77.17%;专科学历人口66.81万人,占比10.83%;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52.45万人,占比仅为8.50%。

从就业结构上看,半数以上流动人口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流动人口登记在册数据显示,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服装等生产制造加工、生活性服务、建筑与工程施工等行业,占比分别为17.08%、16.08%和14.03%,从业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18.07万人、111.21万人、97.03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融入与市民化是指在城市 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 产力的提高,一部分农民从传 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或非农产 业,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并 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
? 社会融入与市民化强调的是 一种权利,即在政治、经济、 社会等各个方面享受与市民 平等的权益。
? 4、社会融入与市民化是多途径、多模 式的。
流动人口管理与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共讲五个问题
一、中国城镇化特点与农民工问题 二、中国流动人口、农民工现状 三、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四、对于市民化七个方面的分析与对策 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中国城镇化特点与农民工问题
?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市民化 滞后于城镇化,社会融入成为突出 问题
? 3)新生代农民工 “亦工亦农”兼 业比例很低
? 新生代农民工2009年平均外出 从业时间已经达到9.9个月。上 一代农民工在2009年外出从业 之外,还从事了农业生产活动 的比例为29.5%;而新生代农民 工的比例仅为10%。
? 4)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强,收入和住房是主要障碍
? 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最主要困难和 障碍是:收入太低(67.2%)和住房 问题(63.2%)。
三、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的突出问题 与对策
? 目前城市人口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压力。对于不断进入城市的 流动人口,人口管理模式应该如何 调整?针对流动人口的不同特点, 管理体制应该如何设置?如何实现 对城市流动人口引导、管理、服务 并举的原则。
?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废止《城 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改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办法》。使得过去在流 动人口管理中所借助的人身强制手 段失去法律依据,暂住证制度也因 此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流动人口、农民工现状
? 1、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 2010年,大陆居住地与户口登
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 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口约为2.61亿人,比2000年增 加约1.17亿,增长81.03%。
? 2、本地农民工增速略快于外出 农民工,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 量减少
?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推 算,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 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 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 的格局。
? 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4215万人, 比上年增加 370万人,增长 9.6%, 占农民工总量的 16.7%,比上年提 高0.8个百分点 。
3 、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进一步增强
? 2)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 差距缩小。
? 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 均收入2053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 长21.0%;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 均收入2006元,比上年增加374元,增 长22.9%;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 均收入1990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 长21.1%。
? 社会融入与市民化可以在广阔的城乡 连续体的各个层次实现。
? 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路的大城市模式 ? 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路的中等城市模式 ? 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路的小城镇模式 ? 怎样理解农民的就地城镇化?
? 城镇化的内涵是实现农村生活 向现代文明生活的转变。
? 农民工市民化的目的也是实现 人的城镇化
? 要研究多种模式的城镇化。
? 3)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 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 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 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 降0.9和0.8个百分点。
? 4、新生代成为外出农民工主体
? “六普”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 流动人口中,比重较大的是“80 后”、“ 9后0 ”,合计占到38.5%, 其次是30~44岁的中青年人口, 占30.7%。
?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 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 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 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 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 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 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
2010年
2011年
地区
省内
省外 省内
省外
全国
49.70% 50.3 52.90% 47.10%
? 4、新生代成为 外出农民工主体
? 80年之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 力占全部农村从业劳动力的 26.4%。
? 但是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 工已经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 58.4%。
? 1)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外出从业倾向更高
? 2)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懂农 业生产
?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从事 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 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 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农民 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
? 中国的城镇化解决了农民的就 业问题,避免了拉美国家出现 的贫民窟。但由于没有解决社 会融入与市民化问题,进城务 工人员没有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的生活方式,消费能力不高, 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强。
?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念的
提出,是中国城镇化在经历了 一段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出现的 新要求,相较于城镇化率从人 口统计角度的描述,社会融入、 市民化水平是衡量以人为本的 城乡发展的更为关键的指标。
? 3、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 能力进一步增强
? 1)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增长较快。
? 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 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 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 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 百分点;
? 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4438万人, 比上年增加 334万人,增长 8.1% , 占农民工总量的 17.6%,比上年提 高0.7个百分点 ;
?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并不慢,但是城 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城镇化明显 滞后。人口的制度性迁移非常缓慢, 51.27%的城镇人口中有约 15%的 “半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获得与城镇居民 平等的发展机会 。
? 2、城乡二元结构曾对维持中国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相对稳 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 亟待转型与重构,以适应新的 发展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