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内涵
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在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节与控制时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和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特指由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市辖区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所主导、由社会多方参与的,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的“包揽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引导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方式。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涉及地域范围广、地理位置偏、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较低,加之近年由于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重点工程等引发的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使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显得十分重要。
二、xx街道农村基层治理创新背景
(一)街道概况
xx街道地处鹿城区中西部,距YY市区约9公里,东濒YY,南连YY,西靠YY镇,总面积YY平方公里。2011年4
月经行政体制改革,完成撤乡设街道,正式更名为xx街道,同年10月成立xx都市休闲功能区。街道下辖渔渡、澄沙桥等12个行政村,1个仰新居民社区,有户籍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6.2万余人。街道现有行政事业、街道聘用、建工委聘用、科室聘用等各类工作人员,共计299人(含社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20人。下设18个职能科室,中层干部44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宜商宜居宜休闲、活力美丽新xx”这一发展目标,综合统筹各方资源,严格倒排时间节点,街道经济大致平稳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然而由于历史上长时间处于农村阶段,辖区居民多为农业户口,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特点突出,农村问题较为明显,且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等因素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治安形势:
1、流动人口管理失序,社会维稳形势严峻
在辖区目前8万多总人口中,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三倍多,而且大多数还处在流动状况中。为更好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街道推动成立了新居民服务中心,并出台新居民居住意外险、旅馆式出租房管理等制度,但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造成大量人口游离于体制之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安全隐患,突
发性群体事件防不胜防,一些社会冲突稍有“凤吹草动”就会激发为群体性事件,基层干部如同“坐在火山口上”。群体性事件日渐呈现出数量扩大化、形式多样化、方法极端化、处置辅助、对抗激烈化的趋势,事件的组织化程度和规划和也将越来越高。特别是个别人积怨长期未解,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导致事态迅速扩大、蔓延,如果不及时介入处置,极易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
2、辖区版图硬性限制,社会治理底子薄弱
街道地处鹿城区中西部地区,距离市中心空间距离较远,地缘优势缺乏,一旦发生重大不稳定事件,市区难以有效调度处置;目前仍处于城中村改造阶段,辖区的市容环境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街镇,很多建筑设施呈现杂乱而无序的状态,道路交通设施呈现不宽而脏乱的现状布局,部分村居建设破败而陈旧,一些偏远地带交通闭塞,对街道自身的反应和处置速度提出要求。虽然随着近年来重点工程全面铺开,各方面均有所改善,但受政策、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约束,部分重大项目推进仍较缓慢,在推进中易引发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面广量大,情况错综复杂,拆违和土地征收等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在这些问题下,有效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基层治理“xx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3、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基层管理失效
目前,辖区产业仍旧比较低端,集中于较低层次的来料加工和五金、电镀等,大部分属于加工型制造业,这些产业处于工业品产业链中价值最低的环节,利润较低,企业主层次也较低,就业人口综合素质相应也处于低端。相当多数企业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的,在缺乏有效基层治理的情况下,企业主常常为攫取更高的利润,降低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比如标准厂房、标准设备等,这就导致消防安全、工人生命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许多家庭作坊为避开消防排查,采取“昼伏夜出”的生产方式或将厂房设在偏僻地区,如果缺乏片区责任人以及有效的管理督查机制,较难排查到位,整改到位。
4、劳动关系错综复杂,劳资纠纷层出不穷
由于近年来经济下行,缺乏有效的企业破产机制,加之辖区产业结构较低、企业主层次低等因素,部分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不善时,常常采取不履行劳动法律法规、恶意欠薪、逃避债务等行为,损害劳务工的合法权益。由于劳务工自身维权意识、法制意识较薄弱,较容易产生不理性行为,如在发生欠薪时,往往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通过不理性堵路等行为引起社会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事态发展以及处理难度。
5、公众参与力度不足,基层自我管理缺位
辖区群众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社会治理关系到每个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公众参与,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目前,街道依托沿江、临湖两个社区,以基层治理为抓手开展各类服务,但由于大部分居民原为农民出身,素质教育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参与意识和家园意识不足,同时,部分社区参与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受年龄、身体、健康程度等影响,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能力有限,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的层次和深度不足。另外,公众参与的制度缺位,参与机制不完善。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利用、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重大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关部门未能建立公众决策咨询工作机制,使得公众参与的渠道不多,无法表达其诉求。
三、主要做法
在此背景下,街道对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以社会管理、矛盾化解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以及维稳应急体系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到达新高度:
(一)完善体系,夯实农村网格化管理基础
一是构建合理组织架构。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限清晰的原则,以150-300户为一个网格,将下辖12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