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卷三 脉 法 解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bc583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e.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口
心源
核心
理论
变化
五行生克
原文
黄元御
中医 根源
精神
白话
气血 杂病 气
七五官
生成
九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四圣心源》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是黄师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的体现。黄元御所尊四圣: 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所尊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圣 心源》阐发四圣要旨,其学术以脾胃中气为核心,兼顾四旁(心、肺、肝、肾),提出了脾升胃降的脏腑整体循 环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极具指导价值。本书补充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内容,并画龙点睛的讲出了黄元御脏腑循 环和三焦循环的核心理论,比原著内容多出两卷,更浅显易懂,更易于读者学习,特别是易于初学者入门。
4
九伤风根源
5
十齁喘根源
二鼻口根源
一耳目根源
三咽喉
四声音
五须发
一痈疽根源 二瘰疬根源
三癞风根源 四痔漏根源
一经脉根源 二杂病根源
三胎妊解 四产后根源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01
一六气名目
02
二六气从化
03
三六气偏见
04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https://img.taocdn.com/s3/m/aff9228db9f3f90f77c61b54.png)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转载)《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
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
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
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
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
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
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
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
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
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
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
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
四圣心源word
![四圣心源word](https://img.taocdn.com/s3/m/82d2b4a4be23482fb5da4c0d.png)
卷一天人解远在黄帝的年代,黄帝咨询岐伯,一问一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最早的医学经典,以探究人与宇宙自然的奥秘。
这本书中的话就是说:明白天的运行道理,必然可以对应于人;明白了人的道理,也必然可以对应于天道。
正所谓“天人一理”,不懂得天道运行,又怎么能懂得人的道理呢?从扁鹊(秦越人)、张仲景两位圣贤以后,医理失传,庸医遍地,不学无术,对先圣所传精义不求甚解,害人无数。
故我写这篇“天人解”以昭示天下。
一、阴阳变化混沌未开之时,天地不分,阴阳不辨。
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沉为阴,清升浊降是自气之理。
清气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天地的清浊二气之间是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中轴,就是“土”,五行之土气。
中气的枢轴运动,带动清气向左旋转,上升化为“火”气;带动浊气向右旋转,下降为“水”气。
化为火则热,化为水则寒。
清气向左上升,升到一半未化成火的时候,叫做“木”,木气适宜温暖,继续上升,积温成热而最终化成“火”。
浊气向右下降,降到一半未成水的时候,叫做“金”,金气清凉肃降,积凉成寒,最终化为“水”。
水、火、金、木是四时气机的表现,叫做“四象”。
四象是阴阳的气机升降,而阴阳的升降就是中气的浮沉。
分开了叫做四象,合起来概括地说就是阴阳。
而阴阳不过是中气的变化而已。
四象的气机轮换更替,一年循环一遍,周而复始。
阳气生发、旺盛于上半年,阴气肃降收敛于下半年。
阳气初生时为春,完全升发旺盛时为夏。
春生夏长是木和火的气机的生长变化,木为春火为夏,所以春温夏热。
阴气初收之时为秋,完全收敛肃降为冬。
秋收冬藏是金和水的气机运行的变化,金为秋而水为冬,所以秋凉而冬寒。
“土”没有专门的位置,主令的时间在六月,又叫季夏。
土结合四象,就是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
二、五行生克五行相生的顺序: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地的位置、自然的气象是: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气生于东方,形成了春的温气;升于南方,形成了夏的热气;下降于西,形成了秋的凉气;下降于北,形成了冬的寒冷之气。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三(20)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三(20)](https://img.taocdn.com/s3/m/119859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8.png)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三(20)岐伯有道咱们上一次主要讲了第三卷《脉法解》,主要是讲了摸脉基本的一些方法,主要讲要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那种自然而然地周流的即时状态。
这是脉诊的基本功,那么今天咱们接着来讲,讲这个具体的脉象,以前历代的脉学、脉经,都会讲到很多的脉象,所谓的28脉也好,多少脉也好,会讲很多的脉象。
那么这个脉象一多呢,虽然可以分门别类,讲的比较细,但是也容易流散无穷,这么一个弊端,多了反而不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
包括《四圣心源》黄元御先生,他在讲脉象的时候,前面讲了一个总论,后面也是分为24脉,也是一种脉象一种脉象的来讲,那么它的好处是,它是一对一对的来讲,两个脉对应着来讲,所以有了归纳的意思在里面,而且讲的时候这个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意思,不同的脉象之间可能会有穿插的,不同的脉的部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脉象。
他也是按一气周流这个意思来穿插着讲,所以这一点是跟其它脉诊、脉书、讲脉法的一些其它书相比而言,这是《四圣心源》讲脉法讲得更有意义,或者说是着眼点更高一个地方,历来脉法确实不是很好讲,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是一种感觉,如何能够把它讲的很形象、易于让大家理解,方便大家学习接受,我也没有很多的经验。
《脉法解》这一卷,今天晚上就把它讲完,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怎么去讲,我是想把后面这24脉所有的内容,我把它揉合在一块来讲,不去分开一个脉一个脉的讲了。
我把它全部综合在一块给大家讲,讲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这样希望能够让大家理解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大家结合我讲的再去分开看,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四圣心源》原文它是两个脉两个脉的分开讲的,我讲的时候不会分开,我会把所有的内容根据我的理解,把它综合在一块,来给大家讲讲我的体会,这是今天晚上讲课的主要形式。
那么首先说一下,我们要摸脉,病人来了你要摸脉肯定是摸这个病脉、不正常的脉,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正常的脉是什么,要有一个标准,正常的脉象我们都知道它叫缓和之脉,缓脉,脉贵缓和、脉贵有神,什么叫缓和之脉,就是脉你摸着很软,又比较有力、比较饱满,跳动的过程感觉很有灵气,很有神气,脉气很清透、很灵润,也不快也不慢,也不沉也不浮,就是那种雍容和缓,落落大方,如果从脉气的感观把它当成一个人的话,就像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书生,那种感觉。
四圣心源脉法解
![四圣心源脉法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73fcbd172ded630a1cb60e.png)
四圣心源脉法解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恨恨,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寸口脉法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大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营运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己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
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3)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3)](https://img.taocdn.com/s3/m/2aacc1c7aef8941ea76e05ed.png)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3)(转载)大家晚上好,声音还可以,是吧。
咱们今天呢,有书的把书打开,打开到《卷一•天人解》。
讲的这个第一小节——阴阳变化,主要是讲了《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讲了它的基本结构——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是这个结构体系。
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个季节周流变化的角度,从这个层次,给我们讲解了一气周流的这个简洁的结构模式。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知道,《四圣心源》整个理论的核心,就在第一卷《天人解》这里面,他这个理论模型,就是黄元御先生在这个《阴阳变化》这一小节里面讲的这个土枢四象这样一个模型。
中医讲究天人和一,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模式。
这种结构体系,它在整个天地间都是存在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人作为天地的一员,人本身的这五脏六腑也是一气,这一气必然也符合这种一气周流的模式。
《四圣心源》主要就是讲医术,讲这个治病,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又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角度,人体本身脏腑气血的角度,继续来阐述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在人体上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反复阐述这个问题。
所以咱们说《天人解》这第一卷,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就是讲了一气周流的结构——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这么样一个结构。
那么这个结构,它是天地人,整个天地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规律。
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在人体上,它也分很多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它都是存在的这个规律。
在后面黄元御先生就是在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给我们阐述这个问题,阐述一气周流的结构体系,阐述这个模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反复理解建立这这么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后面这些东西,咱们在讲解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觉得有些重复的,反过来复过去,就说这么一个事,黄元御先生也是煞费苦心,希望为我们讲得更透彻,更圆融一些。
所以咱今天呢,可能讲的内容会相对多一些。
那么往下看第二小节,《五行生克》这一节。
什么叫五行呢?在第一节,黄元御先生已经说了,中土斡旋,土枢四象,这个中土升降斡旋演变成水、木、火、金四象。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https://img.taocdn.com/s3/m/386745275f0e7cd1842536a3.png)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全集)根尘不偶老师在民间中医网讲解《四圣心源》,是中医爱好者入门的好方法,建议各位认真学习,本人已受益良多。
谢谢根尘不偶老师。
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
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
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
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
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
四圣心源讲解
![四圣心源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39706704afe04a1b171de7d.png)
四圣心源讲解我在这里讲一下四圣心源中的五情缘起,这一段写的非常不错,建议大家看一看,黄元御说“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肺之气燥,其志为悲。
肾之气寒,其志为恐。
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我们讲的是气道中医,黄元御在这里也用的是气的概念,而且是大篇幅的来用,“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所以,黄元御也是用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五情缘起,接着说“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
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
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这里金木水火土,是说的气的不同状态和运行势态,如果不了解气的运行,金木水火土恐怕也不好理解,你看下面“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这里的牢应该是寥),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这里就是整个说气之升达和气之收敛,以及升降开合,表现为金木水火土,或心肝脾肺肾的生化规律。
下面是“物情乐升而恶降,”物情就是事物的性情,气都是有性情的,任何事物都是喜欢升而恶降,或者说喜生而恶死,“物情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败悲。
”这一段说得很好,也就是说气从上而下降的时候就是悲,降完了就是恐,“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也就是土气在四季和四方周回变化,斡旋于中,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
你看一直从生长化收藏来说,你就看成一个气团的生长收藏,什么叫戊土、金水、己土、木火,生长之气来了就叫木和火,收藏之气叫金和水,是先有生长收藏,后有金木水火,而不是先有金木水火,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
“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这里说的是整个气机运化要有升降、开合,才能生生不已,不断延续,如果一旦生长化收藏、开合升降的过程失灵了,所有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没有了开后面就没有合,没有了藏到了春天也没有办法升起来,没有降也没有物质资源去收藏,所有东西一凝滞了,土气也凝结了,无法做事了,土气凝滞而生忧思,这个忧思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是忧思导致生机减慢,最终导致土气凝滞,而不是土气凝滞了而产生忧思,这里不太严谨。
行者老师四圣心源_脉法解讲稿三
![行者老师四圣心源_脉法解讲稿三](https://img.taocdn.com/s3/m/32598ed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5.png)
行者老师四圣心源_脉法解讲稿三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507 脉法解三龙行天下整理上节课,我们讲得是浮沉,浮沉在脉法里面从位数形势来分,可以说主要讲得是脉位,就说位于表还是位于里,浮沉之间的脉位,位数,接下来我就要讲讲这个数,脉搏的迟数,脉率的问题,可见呢这个迟数,何为迟数,脉搏为什么会产生迟数的差别,是不是,这个脉搏为什么会迟,为什么会数,它是由哪些脏气构成,它是由何气主之,这个是关键的,只有了解这个,这个搞明白了以后,然后再要谈迟数的时候,心里就不会一片茫然。
首先脉迟,《内经》和内难都这样说,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有这种说法,就说迟脉呢,是因为气机升达不足,偏于阴位,所以敛藏有余,导致这种脉动稽迟这种现象,而数脉呢,受位在腑,是偏于阳份,阳化有余,而阴化不足,这就是脉数,但是我今天给大家讲,我们主要是测得从桡动脉来观察一身的,独取寸口,寸口之脉呢这个脉动主血脉,这血脉之搏动呢光顾两点,一点是血,一点是气,这脉候脉气,候那个什么,候营血。
在这里呢营血不充,他会体现脉体就会细涩,气机不能达,它就会显迟或者弱,这是两种不同的脉,就我们一般临床上讲的,就是某个病人迟脉,就说经常会遇到在看古医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左寸脉数,或者是尺脉滑数,大家都知道就说按照一般的常识来说吧,就说六部脉是一数皆数,一迟皆迟,它应该是六部脉的脉率是相等是一样的,至于说六部脉的脉率不一样,这种现象非常少见,我们今天先不谈这个。
就说古人为什么会单独择取出来一部脉,说数说迟呢?这是因为,按照《内经》的观点来说,察脉的时候要察独,察独了以后,有一部脉异于其它五部脉象,病位就在这一部,然后整个脉象又是数脉,所以在这一部脉,然后滑数、弦数,然后来阐述它的变化,但这一部脉数,证明其它部脉也数,所以关于这一点来说,我们还是要清楚,是不是,六部脉迟数一般……再给大家先从迟脉来讲起,就说脉为血脉,他是由靠营血搏发而推动产生的,这营血搏发呢,就是起于三阴,由阴出阳,脉搏稽迟呢?就是阴不能化为阳,则会产生迟脉,所以病在三阴。
凭脉用药(附:四圣心源脉法)
![凭脉用药(附:四圣心源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0fd6eca8114431b90dd8ff.png)
讲一讲凭脉用药!(附:四圣心源脉法)脉诊仅是四诊之一,但历代名医莫不更重视脉诊。
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代徐春甫进一步分析说:“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可以措治。
医惟明脉,则诚为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
”清代吴鞠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可凭也。
”笔者行医几十年,只有面对病人亲自诊脉,不管其他三诊得来多少症象,只有脉诊清楚了,才觉眼前一亮,处方用药也才有了针对性,应手取效者不知凡几。
今不揣陋昧,略举凭脉用药数例以说明之。
症同脉不同凭脉用药临床上遇到最多的是病相同,或者症相同,而脉不同,此时应凭脉用药,才能取得疗效,而不致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
有两位男性脑血栓患者,一为卢姓,一为李姓,年皆80多岁。
皆为舌僵硬、言语不清、右侧身不用,叠经西医输溶栓药月余,皆不效。
诊卢姓左寸关脉浮而略数,浮者风也,师小续命汤意,以风药为主,徐徐以进,3剂而愈,观察1年多未复发。
而诊李姓患者脉沉弱,右手脉尤甚,此气虚重症,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用至150g,亦3剂而效,又服3剂以巩固,观察2年未复发。
若遇脑血栓患者,只知用活血化瘀套方,不知凭脉用药,取效殊难。
又有李姓患者,男,60岁。
去年夏季因食不洁之物,患上吐下泻,诊之右手关脉濡稍数大,知为内伤湿浊,令服藿香正气散,一日病退,二日而愈。
今夏此人又因食不洁之物,上吐下泻之症复作,根据去年的经验,自服藿香正气散及西药氟哌酸等消炎药,连服4日无效,每日呕吐、腹泻七八次,胃中疼痛不适,时时恶心,身疲乏力,卧床难起,家人虑其脱水,欲送其去医院输液,患者执意邀我诊治。
观其面色苍白、消瘦,声低息微,诊其脉右关沉缓而虚。
证属虚寒,遂令其立服附子理中汤(加减)1剂,患者胃痛安,恶心除,面色转亮,2剂起床活动已如常人,上吐下泻之证顿除。
世人皆知上吐下泻之霍乱症应用藿香正气散,而不知需用附子理中汤者亦复不少,此皆疏于凭脉用药之故也。
四圣心源讲解
![四圣心源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39706704afe04a1b171de7d.png)
四圣心源讲解我在这里讲一下四圣心源中的五情缘起,这一段写的非常不错,建议大家看一看,黄元御说“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肺之气燥,其志为悲。
肾之气寒,其志为恐。
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我们讲的是气道中医,黄元御在这里也用的是气的概念,而且是大篇幅的来用,“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所以,黄元御也是用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五情缘起,接着说“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
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
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这里金木水火土,是说的气的不同状态和运行势态,如果不了解气的运行,金木水火土恐怕也不好理解,你看下面“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这里的牢应该是寥),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这里就是整个说气之升达和气之收敛,以及升降开合,表现为金木水火土,或心肝脾肺肾的生化规律。
下面是“物情乐升而恶降,”物情就是事物的性情,气都是有性情的,任何事物都是喜欢升而恶降,或者说喜生而恶死,“物情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败悲。
”这一段说得很好,也就是说气从上而下降的时候就是悲,降完了就是恐,“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也就是土气在四季和四方周回变化,斡旋于中,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
你看一直从生长化收藏来说,你就看成一个气团的生长收藏,什么叫戊土、金水、己土、木火,生长之气来了就叫木和火,收藏之气叫金和水,是先有生长收藏,后有金木水火,而不是先有金木水火,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
“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这里说的是整个气机运化要有升降、开合,才能生生不已,不断延续,如果一旦生长化收藏、开合升降的过程失灵了,所有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没有了开后面就没有合,没有了藏到了春天也没有办法升起来,没有降也没有物质资源去收藏,所有东西一凝滞了,土气也凝结了,无法做事了,土气凝滞而生忧思,这个忧思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是忧思导致生机减慢,最终导致土气凝滞,而不是土气凝滞了而产生忧思,这里不太严谨。
黄元御《四圣心源》完美版
![黄元御《四圣心源》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98d5c56137ee06eff9189f.png)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forum/四圣心源自叙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
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
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庚午四月,北游帝城。
十一月终,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
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
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
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
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
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
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
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
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
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勗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1-四圣心源-2-阳湖张琦序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
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
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
厥后皇甫谧、王叔和、孙思邈祖述而发扬之。
起废痼,润枯毙,含生育物,绝厉消沴,黄岐之道,于斯为盛。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9)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9)](https://img.taocdn.com/s3/m/6fc476c4fab069dc502201ed.png)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9)(转载)咱们今天接着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中医四诊里面望闻问切,切脉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最难学,跟门槛一样,很多人迈不过去。
黄元御先生在第三卷《脉法解》里面给我们做了比较详细,成体系的讲解。
这一卷我们打算用两次时间来讲完。
今天晚上咱们主要讲一下诊脉的一些基础东西,诊脉最基本的道理啊,脉象的规律啊,今天不会讲具体那一个脉,讲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常识的一些东西,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第二次,就会针对具体的脉象,讲一些日常、结合临床,咱们常见的疾病,讲一些具体的脉象,讲的这些内容呢,跟《四圣心源·脉法解》原文的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不会照着书上的内容挨着一个一个讲,可能会穿插着讲,所以要求大家对这一卷的内容,都要比较熟悉,如果还没有看的,看的不是很熟的,希望大家回去把这一卷都看一下、都看完。
我首先讲一下,诊脉咱们常用的是寸口脉法,摸手腕这个地方,太阴肺经这个脉,就是脉法解的第一小节,寸口脉法,讲的这个寸口脉法,诊脉的方法呢,或者诊脉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诊脉方法。
从《四圣心源》这本书记载的有寸口脉法、寸口人迎脉法还有三部九候脉法。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寸口脉法,就是只是诊寸口脉,诊这个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实际上一身所有的脉都可以诊,都可以去摸,所以的动脉,体表的动脉,能摸的到的,都可以摸,都能诊断出一身的脉气。
之所以寸口脉现在是用的最多,主要原因是它最方便,而且它能够体现出一身五脏六腑的脉气。
这其中的原因呢,就是内经讲的肺主气,朝百脉,百脉都入于肺也好,或者归于肺也好,用《四圣心源》的话来讲:十二经脉之气皆受之于肺。
因为在脉气它来源于中土,中土化源,化生气血,然后是上归于肺,肺气散布精微于全身,流通十二经脉,是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说这个肺经这个脉气,它实际上是人体一身气血散布的一个聚散点儿一样,所有的脉气都在这儿聚集,然后又分散。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https://img.taocdn.com/s3/m/8f2856ccbb4cf7ec4afed021.png)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自序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
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⑴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
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庚午⑵四月,北游帝城。
十一月终,南赴清江。
辛未⑶二月,随驾武林⑷。
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⑸。
壬申⑹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癸酉⑺二月,解长沙药性⑻,五月删定⑼《伤寒》,七月笔削⑽《金匮》,八月修温疫痘疹⑾,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⑿徐发,落木⒀飘零,黄叶满阶。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⒁,生故国之绵思。
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⒂违赵而著《春秋》⒃,屈原去楚而作《离骚》。
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
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
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着,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⒄,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⒅,身与夕露同晞⒆,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
帝眷⒇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①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⑴『己巳』乾隆十四年己巳,即公元一七四九年。
⑵『庚午』乾隆十五年庚午,即公元一七五零年。
⑶『辛未』乾隆十六年辛未,即公元一七五一年。
⑷『武林』今杭州市,清代名武林。
⑸『京华』即京都。
京都为人文荟萃之处,故称京华。
⑹『壬申』乾隆十七年壬申,即公元一七五二年。
⑺『癸酉』乾隆十八年癸酉,即公元一七五三年.⑻『长沙药性』指《长沙药解》。
四圣心源脉法解
![四圣心源脉法解](https://img.taocdn.com/s3/m/313bf26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9.png)
四圣心源脉法解浮沉大小[原文]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
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翻译】五脏的脉象,心肺都是浮脉,肾肝都是沉脉,脾胃处在沉脉浮脉之间。
阳浮而阴沉,他的本性决定的。
虽然阳主降而阴主升,但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便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便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那么阴不下走,浮而微沉,那么阳不上飞。
假若寸脉只是浮而不沉,那么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只是沉而不浮,那么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各种各样的病产生了。
[原文]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
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
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
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翻译】升降阴阳的权力,全在于中土。
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
阴阳交济,因此寸不只是浮而尺不只是沉。
土之所以升降未尽职责,木刑克土的原因。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淡泊平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茂盛因而不郁积。
土弱因而不能让木气通达,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寸 口 人 迎 脉 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①: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腑气内交,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腑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己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②谬极矣﹗)
真 脏 脉 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①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①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病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①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②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麋、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
寸 口 脉 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
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脉 象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 其甚者为脏,其微者为腑。《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它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四圣心源 卷三 脉 法 解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①,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①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
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四 时 脉 体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
三 部 九 候 脉 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
浮 沉 大 小
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