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脱困与制度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2期经济热点国有企业脱困与制度创新

周叔莲 谢智勇

内容提要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已基本可望实现,但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外因大于内因,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和主要针对国有企业的具体

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因此,必须切实

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

续深化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 三年脱困 制度创新

一、实现三年近期目标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近期目标,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即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三年近期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国有企业三年基本脱困。如何衡量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亏损企业应该以1997年底作为计算时点,1997年以后新发生的亏损企业不再计算在内。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亏损面为39.1%,列为脱困对象的企业数为6599户,截至2000年上半年,已有3626户扭亏为盈,脱困率为54.9%。预计2000年下半年,脱困率将在60%~70%,可以认为大多数已经脱困。另一观点认为,1997年以后,又增不少亏损企业,大多数表现为微亏,所以应淡化亏损面指标,主要看大多数地区、大多数行业是否扭亏为盈。截至2000年7月,在14个重点工业行业中,除煤炭、军工两个行业亏损外,其他12个行业已经整体盈利;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整体盈利的约占84%,其中转亏为盈的占27%,亏损省份亏损额最多的也只有5亿元,已经接近扭亏为盈。

第二,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好转趋势。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生产速度逐步提高。2000年8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07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利润成倍增长。2000年1~7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幅明显,高于全部企业的水平,利润总额1132.13亿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1.95倍。企业负债情况出现好转,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2000年1~7月降到62.03%,比上年同期低0.68个百分点。

第三,在企业改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对1994年开始试点的2473户国有企业的跟踪调查,其中2016家已经按《公司法》完成了改制。另据对520家国家重点企业改制情况的统计,截至2000年10月,已有429家进行了改制,其中有257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通过以上各种经济指标的分析,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近期目标基本已成定局。但我—

2

2

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三年目标的实现只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企业脱困基础还比较脆弱,目前经济效益好转仍然是恢复性的。有些同志分析认为: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潜在问题不少,经济效益仍旧低下。而国有企业脱困有三种原因:一是数字游戏,二是政府政策性救助,三是企业制度创新真正见到了成效,其中第二种原因可能是主要的。

二、国企改革三年目标的实现是外因大于内因

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显著变化,引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政府为扭转通货紧缩趋势采取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一是三年来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了传统产业的市场。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拉动了消费的增长。三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退税政策,使出口由一度负增长、零增长转为正增长。四是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政府宏观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国有企业,为实现近期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的问题,操作主体仍然是政府。一是加大兼并破产工作力度,重点消灭一批严重亏损的大户。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以破产关闭为主,围绕钢铁、纺织、煤炭、制糖、有色和军工等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切实实施好已经下达的兼并破产项目。2000年,加大了对严重亏损企业的工作力度,争取破产关闭450家左右。国家为此项工作实施了核销呆坏账准备金。二是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解困一批债务过重而生产正常的企业。沉寂多时的债转股2000年有了重大进展,有关部门确定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已达601家,涉及债务4596亿元。2000年7月,已经有62家企业的方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即将得到落实。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三是财政贴息贷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1999年,国家从增发的600亿元国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全年分3批共确定了647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718亿元,其中财政贴息127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的提出,主要体现国企改革的紧迫性。政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宏观经济形势也显著好转。但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日益消除,各国和地区正恢复较高的增长速度,促进了我国的出口;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各项优惠措施主要落到了国有企业的身上。总量控制、调整结构、关闭“五小”为国有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使企业的资金有所增加。二是改革的成本较高,并且主要由政府支付。例如,到1999年累计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1736亿元,2000年预计核销呆坏账准备金达到800亿~850亿元,仅此一项就减少企业利息总计超过200亿元。三是改革措施的可持续性值得探讨。根据以上分析,国有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主要借助政府援助和优惠政策实现脱困目标,实际是动员各方资源救助国有企业,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国家常常要追加投资、减少税收,并且提供其他补贴和优惠政策,国有企业经营者也是“跑部钱进”,希望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这种现象被亚诺什・科尔奈(ko rnai)称为“软预算约束”。我们国家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软预算约束”找到解释。当前在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

3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