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咪苏唢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咪苏唢呐
咪苏唢呐因地名而闻名于世,起源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自治乡咪苏坝,地处赤水河中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咪苏”在彝语即“香甜”之意。2006年,咪苏唢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咪苏唢呐是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以古老的民俗为重要的生存依托,以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水潦及周边地区彝族人民族身份识别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本文旨在对咪苏唢呐与彝族民俗关系作一梳理,以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并阐明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一、咪苏唢呐的起源
作为唢呐家族的咪苏唢呐,其起源及流传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可以从该地区彝族的来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它的端倪来。因为人是文化的携带者,民族的迁徙,人口的流动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这一地区的文化风貌。
据《叙永县志》载:“秦汉时期,彝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滇、邛都等地区,以后逐渐扩展到今滇东北、黔西北及川西南地区。东汉末,彝族恒部后裔北部北上,进入赤水河中上游一带,入居叙永地区。清“改土归流”后,境内彝族主要聚居于石坝、水潦、摩尼等地。”[4]又据《西南彝志》和《且兰考》载:叙永彝族约在东汉桓灵帝时,遭到南部族攻击,率彝部九千多人北上,到达今贵州毕节、赤水河一带,征服了当地濮人和羿人。居住下来,修建宗庙,建立部族统治中心,北宋时,势力扩展,明代设永宁宣抚司,世袭其职,建立统治。清初“改土归流”,入居今摩尼、石坝、水潦、威信、镇雄、毕节。
叙永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史称“西南夷”。“秦汉时期,为濮僚民族聚居地。东汉以后,彝族先民逐渐迁徙入境,日益强大。”
[5]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傅友德征蜀,永宁内附,设永宁宣抚司,臵永宁卫。”[6]此后,汉族开始定居以彝族为主体的地区,开创了汉彝民族开发边邑和谐景象。“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父子起兵反明。至崇祯二年(1629年)败亡,历时9年之久。”[7]事平,以奢氏地编为九里四十八屯,分封“归顺”土目及“有功”部将,“改土归流”从此开始。大量彝族先民为生计,向川、滇、黔结合部的赤水河流域中上游石坝、水潦、摩尼等高海拔地区迁徙。经过三百余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拥有相当人口数量、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彝族聚居区。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测:咪苏坝地区彝族主要产生于明末清初,咪苏唢呐的形成年代在明以前,但它的兴起与广泛流传
不会早于明代。
二、咪苏唢呐在彝民族生产生活中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期,因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认为一切皆为神的意旨,是不可违也不可战胜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来裁决,久而久之,逐渐固化为彝民族传统习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祭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庆典活动。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动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乐也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舞蹈、音乐最终固化下来,成为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渐具彝民族特色。而伴随彝民族早期舞蹈、音乐出现的还有用于伴奏的乐器,如:唢呐、笛箫、鼓、锣、芦笙等等。乐器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活动闹场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舞蹈、音乐表现力。在彝民族传统乐器中,唢呐因其声音高吭、表现力丰富、闹场效果好等特点,更是倍受彝民族人民所喜爱,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咪苏唢呐经过若干次演变、改进,才形成今天的形状。当地彝族先民最早使用呼烟果树皮卷制成唢呐,因无孔,反能吹响,吹不成复杂的曲调。后用竹筒制成唢呐杆,钻上孔,用葫芦做成喇叭口,这样可以吹出音符和曲调,但音域不宽,高音上不去。最后改用泡桐树制作唢呐杆和喇叭口,全木质,钻上8个孔,哨子为麦杆,解决了高音问题。这样制作出来的唢呐,声音高亢悠扬,粗旷宏亮,穿透力强,热情奔放。
咪苏唢呐为二人同时演奏,有一百多个曲牌,如过河调、爬山调
等。咪苏唢呐分为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俗称一公一母。上手(称老师)吹高音,下手(称徒弟)吹低音,采用和声奏法。如高音吹︱6—︱,低音吹︱6—︱,高音吹︱5—︱,低音吹︱3—︱。最高音区吹到c调6,最低音吹到c调5。
咪苏唢呐吹奏技巧独特,采用“循环呼吸法”,特点是一曲2—3分钟的曲子,一口气吹完,中间不换气,类似于原生态民歌中的长腔演唱技巧。这种难度大的吹奏技巧,成为唢呐匠们的“祖传秘方”,只有掌握了这种独特演奏技巧的高手,方能称得上老师,才能带徒弟,否则被视为吹得不好。民间如遇需请唢呐匠的,都要请不换气就能吹奏的唢呐匠。
作为民间器乐的咪苏唢呐,曲调的内容主要反映彝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场面、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唢呐匠吹奏时要适合当时的情景,迎合大众的口味,讨主人的喜欢。唢呐匠应邀来到主人家,快到主人家时要吹进门调;主人摆上烟酒,打发喜钱要吹开饷调;新娘出堂屋时要吹离娘调;送(接)亲的路上,如遇河沟过桥,要吹过河调、过桥调;新郎新娘拜堂时要吹拜堂调;出马腔为唢呐匠互相竞技的曲调,带有浓浓的火药味;脱龙调为唢呐匠二人分别吹奏上、下乐句,相似于二人对歌。又如反映唢呐匠辛劳和内心世界的。“唢呐匠、好心酸,走来走去汗流干。喜钱得不了几个,嘴吧吹成酒坛坛”;有时,唢呐匠也要开玩笑,吹奏谐趣的曲调;如取笑新郎倌的:“幺哥见得少,讨个二婚嫂;想抱婆娘腰,娃儿忙喊叫。”技术高超的唢呐匠还可以吹“耍耍调”,即见啥吹啥,将此情此景用唢呐的模似声音表达出来。
1975年,叙永县曾送咪苏唢呐参加宜宾地区文艺调演,获得好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水潦彝族乡举办“信合杯”咪苏唢呐比赛,各路唢呐匠汇聚一堂,交流竞技,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称赞不已。2010年,央视7套《乡土》栏目来叙永采风……
水潦及周边地区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区,咪苏唢呐是该地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川、滇、黔彝民族百姓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方式需求而产生,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有生产生活庆典、节日以及红白喜事,唢呐演奏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纯朴多姿的民族风情。鉴于蜀南彝族咪苏唢呐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瓶颈问题,要切实有效地保护蜀南彝族咪苏唢呐这一重要的彝族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文明洪流中不至于被淹殁,能合理地生存,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是无法实现的。挖掘、研究咪苏唢呐与彝族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其目的就是要为有效地保护蜀南彝族咪苏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艺术价值与传承
咪苏唢呐在特定的地域流行,具有特殊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咪苏唢呐的音乐表达,其境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其旋律,清新流畅,婉转悠扬;高亢豪放而气势磅礴,透彻明亮而扣人心弦。
传承人代表:
1、李剑龙,男,生于1956年9月,彝族人,住叙永县水潦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