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咪苏唢呐

合集下载

唢呐的基本知识

唢呐的基本知识

唢呐的基本知识
唢呐,又称喇叭,是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

以下是关于唢呐的基本知识:
1. 音域与音色:唢呐的总音域为a(1)-b(3),常用音域为a(1)-d(3)。

其音色雄壮,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富有表现力;高音区则紧张而尖锐,使用时需谨慎。

2. 结构:唢呐由哨子、气牌、侵子、杆子和碗五部分组成。

其中,哨子由芦苇制成,是发音的主要部分;气牌是连接哨子和杆子的部分,可以控制音高;侵子则用来固定哨子和气牌;杆子是唢呐的主体部分,通常有八个孔,用于控制音高;碗是唢呐的扩音部分,通常由铜或银制成。

3. 分类:根据音域和大小,唢呐可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和大唢呐。

其中,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用于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低、倍低音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4. 演奏技巧:吹奏唢呐需要一定的技巧,包括口型控制、气息运用、手指按孔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唢呐的演奏技巧,表现出唢呐独特的音乐魅力。

此外,唢呐还常用于民间婚丧嫁娶、节庆典礼等场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

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

收稿日期:2018-09-1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项目编号:13&ZD142;云南省省院教育合作基金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42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河彝族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镜鉴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62。

作者简介:文伟(1982-),男,云南华宁人,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云南少数民族史和民国史。

杨勇(1979-),男,云南景东人,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彝族宗教文化。

2019年第1期第37卷(总第198期)NO.1,2019Vol.37General No.198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红河彝族尼苏颇支系盛行招村寨魂、招生魂、招亡魂等传统风俗,集中反映了红河彝族“灵魂不灭”的灵魂观念,在维护彝区稳定、社会和谐、个体幸福方面曾发挥着道德控制、组织控制和文化控制功能。

关键词: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灵魂观;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1-0036-05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文伟1,2,杨勇1(1.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661199;2.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传统彝族风俗是彝族历经千年沉淀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是彝族文化最为传统、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富有个性的内容。

在红河州长期居住的彝族尼苏颇支系,其招魂风俗蕴藏着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出红河彝族灵魂观念和集体记忆,为增进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一、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一)招村寨魂招村寨魂是尼苏颇村寨全村性招魂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虎日举行仪式。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蟆尼”舞蹈及风格特点任离湮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舞蹈较之其他地域的彝族舞蹈,种类不多、形态简单,但其中宗教祭祀类的“苏尼、嫫尼”舞蹈与凉山彝族的鬼神祖先信仰息息相关,起源悠长古老,更是频繁地在各个阶层流行,由此成为凉山 彝族一种较为特色的传统舞蹈。

一、“苏尼、蟆尼”概述"苏尼、蟆尼”系为彝语,汉语称"巫师”。

为区别男女性别之分,彝语将 称男性巫师为"苏尼”,女性为"蟆尼”, 两者皆可统称为"苏尼”。

由此两者所跳的舞蹈"苏尼、蟆尼”舞在彝族又统称为"苏 尼且”。

彝语中的“且”为跳之意,泛指歌 舞,所以"苏尼且”也指巫师(即驱鬼做法之人)跳的歌舞。

是在驱鬼治病仪式上,由"苏尼、蟆尼”手持皮鼓,在敲击皮鼓的鼓点节奏配合下所跳舞蹈。

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243万人,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及丰富灿烂的艺术与 历史文化。

当地彝族与其他云南、贵州、 广西等地区彝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解放前一直处于奴隶制度社会形态,解放后则“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形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保留了最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传统宗教 仪式活动。

"凉山彝族社会的宗教信仰, 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拜,认为万物都 有灵。

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是对鬼魂的崇 拜,与鬼魂崇拜紧密联系的就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

因此在凉山彝族中‘毕摩'与‘苏尼(蟆尼)'拥有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地位,人们迷信他们能通神,把他们视为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其中毕摩仅为男性,主要通过诵经主司祭祀活动,为祭司;苏尼、蟆尼则通过敲击皮鼓,请神 舞动进行驱鬼治病等仪式,为巫师。

"苏尼、蟆尼”舞蹈也就是在其进行驱鬼治病过程中所跳之舞。

在笔者看来,与彝族的 鬼神祖先信仰息息相关的"苏尼、蟆尼”舞蹈在驱鬼、娱神之间,有着最为原始的 粗犷朴实之美感和韵味。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发展手法探析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发展手法探析
第2 9卷
Vo 1 . 2 9
第 4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C HE NGD U NORMAL UN I VE RS I T Y
2 0 1 3年 4月
AD r . 2 01 3
川 南 彝 族 唢 呐 音乐 发 展 手 法 探 析
张 小 燕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四川 泸州 6 4 6 0 0 5 ) 摘 要: 丰 富多样 的音 乐发展手 法是 川南彝族 唢呐音 乐的特 色和 生命力所在 , 不但 具有 民族 民间器 乐共 同特
人带来质朴、 从容和稳健 的音乐情趣 。为 了避免原
样 重复 在旋 律运行 中可 能 产 生 的 停滞 感 , 在 新 的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4
基金项 目 : 本文系 2 0 1 2年I  ̄ 1 1 1 I 省教 育厅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课题“ 川 南彝族唢 呐音乐文化研 究” ( X B Y J 2 0 1 2 C 0 5 ) 阶 段成果 ; 2 0 1 3年度四川省科技 厅第 一批科 技计划 项 目( 软 科学 ) “ 蜀南彝 族人 文地理 音乐 文化 族游 创意 研
其中, 唢呐 因其 声 音 高亢 、 表现 力 丰 富 、 闹场 效 果好
然, 如果是 曲牌音 乐 , 原 曲牌 本 身就具 备强 烈 的逻辑 性 。这 种 即兴性 和逻 辑性 , 就体 现为 音乐 发展 手法 。 川南彝 族 唢呐音 乐 主要 的发 展 手法有 : 重 复手 法 、 变 奏手法 、 核 心音调 的发 展手 法 、 调式交 替 的对 比手法
等。


重 复手 法
重 复 手 法是 最 为 常见 的 民间 器乐 发 展手 法 , 包

彝族乐器 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

彝族乐器 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

彝族乐器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彝族特色乐器
我们熟知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嗓音以及各有特色的歌舞,其中配乐的各式各样的乐器更是少不了的。

彝族人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

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彝族主要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彝族音乐浅

彝族音乐浅

彝族音乐浅彝族音乐浅析内容提要:彝族音乐品种繁多,色彩鲜明浓郁,其体裁主要民歌、器乐、歌舞、戏曲。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音乐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彝族音乐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彝族民歌歌舞彝族器乐彝族音乐调式框架现状发展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彝族的不同支系之间风格差别很大,各个支系的民间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因此,彝族音乐是十分绚丽多姿的,包括有民歌、器乐、歌舞、戏曲等体裁。

彝族的民歌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耐人寻味,内容多以劳动场面为主。

彝族民歌涉及的生活面很广,在众多的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和儿歌。

叙事歌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其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式、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迁移、英雄故事及风俗习惯等,还有不少爱情故事。

叙事歌的曲调都很短小,一般只有一个乐句。

曲调和节奏的变化较少,与语言的声调结合紧密,具有吟诵性。

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民歌,主要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

牛山歌是农民犁地耕田时唱的,节奏比较自由,有很强的即兴性。

下种歌、推磨歌等曲调明快,节奏也比较鲜明。

仪式歌可分为婚礼歌、丧礼歌、节日仪式歌和宗教仪式歌等类别。

彝族许多支系都有成套的婚礼、丧礼歌,同时也有春节、火把节演唱的节日仪式歌。

彝族的儿歌分摇篮曲和儿童游戏歌两类。

前者歌词多无具体意义,曲调优美,以单句体及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最为常见;后者曲调活泼跳跃,音域较窄,以上下句结构最为常见。

爱情歌是彝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种,分短篇情歌和长篇情歌两种。

前者多为对唱或独唱,一般由上、下句组成,曲调柔美抒情。

蜀南彝族眯苏唢呐音乐研究

蜀南彝族眯苏唢呐音乐研究

河中上游 ,即今四川 古蔺、叙永 一带。《 I 叙永县志》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滇 、邛都等地区, 以后逐渐扩展 至今 :“ 滇东北、黔西北及 川 西南地 区。东汉末 ,彝族恒部后裔北上 ,进入赤水河中上游 一带,入居叙永地 区。清 ‘ I 改土归流 ’后, 境内彝族主要聚居于石坝 、水潦 、摩尼等地 。 ”[这一时间在 《 ] 西南彝志》 且兰考》等中可 以印证 。《 、《 西南彝志》 :德额 奋 即扯勒部之祖 “ 到各 的哈垮 ,住柏雅妥洪 ” 各 的哈垮 ” 柏雅妥洪 ”是四川古蔺地带的彝文音译 。。 。“ 、“ 若此不误 ,则到 明初 禄照时,扯勒 部已在此 地居 住了四十 二代 ,大 约有一千年 的历史 ,即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扯勒 部 已迁居于此 。《 且兰考 ・ 历 代世系考 》 :德赫辉 “ 依鲳 水 而居 ,因目号为鲳部 。……十二世日墨者扯勒 ,妻 日宜赫 ,扯勒在晋末 ,授令长之职。…… 扯勒所居之地 ,为赤扯戛 ,即今川黔交界之赤水河是也 ” 『据此推 断,由于 民族 问的冲突 ,为生计 ,大量彝族先 民由物产 。 2 】
年收割季节 ,艺人便选择光滑粗壮 的大麦桔杆 ,通过 沸水 煮软 ,捞 出阴干,剪截 扎制 ,这样 做成 的哨子经久耐用 ,一般可 以
连续使用几个 月。
指杆 、唢呐盘 是唢呐的核心部分 ,材质主要有漆 树或桐树 ,以漆树 为佳 。漆 树以嫩 、直,树龄一两岁为宜;桐树则需 山
① 蜀 南彝 族咪 苏唢呐 为四 川省 首批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项 目,本 文 为泸 州市社 科联 20 年度 资助 课题 成果 。 08 ② ・ 苏, c 咪 ,在彝 语 中即 c c ’ 意 。咪 苏坝位 于叙 永县 南 8 公 里 ,东与石 坝彝 族 自治 乡接 壤 , 南与 贵 州省毕 节市 团结 乡隔 河相望 , 西与云 南 香甜 ’之 6 省坡头 乡接壤,北与分水镇毗邻,今行政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 自治乡 ③ 见 《 西南彝志》第二章第六节 Ⅸ 恒氏源流》之五 扯勒珍藏》之注释。德额奋 即恒部之祖慕雅卧开始后的第十九世。 ④德 赫辉 ,妻 奢谦 , 系 东汉桓 、灵时人 ,为鲴部 之 始祖 。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与民俗关系研究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与民俗关系研究
年 第 4期
『 1 司 马 云 杰 : 文化 社会学》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0 1 版。 3 《 , 20 年 [ ]《 阳县 志》 4 酉 编纂委 员会 : 阳县 志》重庆 出版社 , 0 年 版。 《 酉 , 2 2 0 [ ] ( ) 炎 武 : 天下 郡 国利 病 书 》 手 稿 本原 编 第二 十 册 。 5 清 顾 《 ,
俗 为 重 要 的 生 存 依 托 .以 口传 心 授 式 的传 承方 式 在 现在 唢 呐在 中 国北 方 流传 却 更 为 广 泛 .从 彝 族 的历
民间 广 为 流 传 .成 为 水 潦 及 周 边 地 区彝 族 人 民族 群 史 迁 移 来 看 .由南 向北 迁 徙路 线 与 日本 学 者 岸 边 成 身 份 识 别 和 文 化 认 同 的重 要 标 识 本 文 旨在 对 咪 苏 雄提 出的唢呐是 “ 中国南方传人 中国” 从 相吻合 这 唢 呐 与 彝 族 民俗 关 系 作 一 梳 理 .以揭 示 唢 呐 文化 在 其 间 有无 必 然联 系 已经 无 法 考 证 .但 是 依 然 可 以为 彝 族 人 民生 活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并 阐 明其 所 具 有 的 我们 的研 究 提 供 一 种 参 考
f0 1 ]顾 伟 列 :中国文化通论》华 东师范 大学 出版社 , 0 《 , 2 5年版。 0
f1 1 ]林 军 、 瑞 涵 :巴 蜀 文化 》 时事 出版 社 ,0 8年 版 。 张 《 , 20
化遗产 . 值得深 入挖掘 、 研究 与保护 。
f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江 流 域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本 乌
彝 语 中 即“ 甜 ” 意 2 0 香 之 0 6年 . 咪苏 唢 呐人 选 四 川 三世 纪是 可 信 的 。 ② I ” 日本 学 者岸 边 成 雄 在 其 所 著 《 伊

唢呐的吹奏方法

唢呐的吹奏方法

唢呐的吹奏方法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其历史悠久,音色明亮、音量大,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碗五部分构成。

它以手指按孔,控制气流的流速和流量,进而吹奏出高低、强弱的音乐。

吹奏唢呐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首先,要保持身体正直,放松肩膀和背部,使身体放松但不要过于紧张。

然后,将唢呐放在唇间,用舌头轻轻抵住哨片,同时用手指按住音孔。

在吹奏过程中,需要控制呼吸,用腹部肌肉控制呼吸的节奏和力度。

初学者应从基本的音阶开始练习,逐渐掌握各种技巧。

基本音阶包括“哆、唻、咪、嗦、啦、唏”六个音阶。

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口型、呼吸和手指的配合,确保每个音阶都能够准确吹奏出来。

除了基本音阶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技巧,如滑音、颤音、吐音等。

这些技巧可以让吹奏出来的音乐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例如,滑音是指在两个音阶之间平滑过渡,使音乐更加流畅;颤音则是指快速地反复吹奏同一音符,使音乐更加有节奏感;吐音则是指在吹奏过程中突然将气吐出,使音乐更加清晰、有力度。

在吹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手型和手指的动作。

手型要保持稳定、自然,手指要灵活控制音孔的开闭。

同时,还需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和口型的控制,确保吹奏出来的音乐优美动听。

总之,吹奏唢呐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初学者应从基础开始练习,逐渐掌握各种技巧和方法。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才
能真正掌握唢呐的吹奏技巧。

唢呐,吹绽幸福的花朵

唢呐,吹绽幸福的花朵

唢呐,吹绽幸福的花朵作者:杨义龙来源:《大理文化》2019年第06期“碰地呆,打习子,麦呢妞梯脑呆番,利喽来,老利来,利利来来老利来……”提起白族唢呐,大理白族人总会想起这个调子,大意是吹唢呐,弹三弦,明天妹子要出嫁了。

的确,白族唢呐,与人们生活中的大事息息相关,婚丧嫁娶自不必说,栽秧、收割、接本主等农事民俗宗教活动,也离不开唢呐营造的氛围,在农村寂寥的生活中添加浓郁的色彩。

而提起唢呐艺人,很多人都会想到洱源大松甸。

在万亩梅花竞放的时节,李家福披着白色的绵羊皮大褂,背着唢呐,带着徒弟,便用脚步去丈量白州的山水了。

水瘦山寒的隆冬,也是一年中的农闲时节,人们总会选择在这个季节办喜事、盖房子,在欢庆气氛中慰藉一年的辛劳,而“吹吹打打”就将这种喜庆气氛推到了高潮。

但凡办事,人们总会先请唢呐师傅,总会想起大松甸的李家福,他们会说,吹吹打打么,还是请家福吧!好像家福就是他们的邻居。

洱源村村寨寨的人们,可能不晓得县长是谁,但肯定不能不晓得“家福”是谁,若是谁不晓得李家福,那就真的“OUT”了。

要说李家福,不得不说大松甸。

其实大松甸只是松鹤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其他还有溪登和石照壁两村。

由来已久,在清代的洱源就读于国子监的施甘霖曾有美文《游大松甸记》:“治西十五里,有大松甸焉。

相传有古松十二株,大可数十围。

荫广百亩,蔽日干霄,如游龙攫空,潜龙出壑,殆千年遗物也。

甸以此得名。

”又说“山巅有瀑布如练,横空飞下,跳珠漱玉,琮琮诤诤。

万松中,因树为屋,筑土为墙,日影沈圆,炊烟缕直,若隐若现,此所居之土民也。

”由此可知,大松甸历史久远,而清代仍是生态优美的所在。

而今,代替古松的是万亩梅园,种梅子,吹唢呐,成了松鹤村的特色产业,梅子、唢呐,成了松鹤村的名片。

而在梅园中吹唢呐,几乎就是摄影师的常用镜像。

早在2003年,洱源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白族唢呐民间艺术之乡”,更早,1988年,洱源县已经组织了全县范围内的白族唢呐队,代表洱源参加省、州各级活动,比如云南省首届艺术节、中国第三届昆明艺术节、99世博会和历届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等等。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苏尼舞的文化解读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苏尼舞的文化解读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苏尼舞的文化解读
苏尼舞是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的传统舞蹈,它是一种集群舞蹈,通常由几十到几百人
参与。

苏尼舞形式多样,有单圆、双圆、抖头、抬棍等互动节奏,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和心理体验。

苏尼舞起源于彝族祭祀文化,是一种祈求丰收、祈福健康和辟邪避灾的民族舞蹈。


蹈中表现了彝族人民智慧和勇气,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在传统农耕社
会里,彝族人以苏尼舞为工作、生活中的信仰和表达感恩之情的方式,它流传至今,也在
彝族人们心中扎根。

苏尼舞的音乐以锣鼓、铙钹、唢呐为主,结合着原始乐器和人声合唱,形成了独特新
颖的音响效果,使人感到震撼和激动。

苏尼舞的服饰也非常独特,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既端庄又富丽,客观地表现了彝族人民的风采和自信。

除了表达信仰和感恩的情感以外,苏尼舞还是彝族人民重要的社交方式之一。

在舞蹈
过程中,男女青年相互配合,以舞蹈为媒介,自由互动,互相认识,增进友谊,体现了彝
族人民的交际和人际关系。

苏尼舞在彝族文化中还有丰富多彩的寓意,多用神话、传说和
生活中的故事来表达,传递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总之,苏尼舞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用传统舞蹈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豪和向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独特新颖,而且丰富多彩,具有
历史和文化价值,是需要被珍藏和传承的一份瑰宝。

非遗文化系列——唢呐 文化传承 代表作品 主题宣传教育PPT课件

非遗文化系列——唢呐 文化传承 代表作品 主题宣传教育PPT课件
•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雄浑,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 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 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艺术特色
结构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 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 端安着碗。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 杆子(有白木,红木,老红木)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大小 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除班大,班二 和小海笛还有白木之外,其他都为红木料制作了,专业高档品为老红 木和旧料老红木制作。
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 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雄壮宏大,常 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 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 音域。
唢传 统
SUO
呐 感

您 的
NA


非系 遗 列
艺术特色
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小唢呐
以杆的 长短分 五种
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 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 子”)。流行在广东、广西、 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 柔和,空灵,多用来独奏或合 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 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 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 乐“唢鼓”的伴奏。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 单》公布,沁阳市文 化馆(沁阳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中心)获 得“唢呐艺术”项目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蜀南彝族咪苏唢呐”是指产生、流传于四川省叙永县南部山区彝族村寨内的民间音乐。

因源自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咪苏坝而得名(咪苏为彝语意为彝寨)。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面山区,云贵高原弱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历为边陲重镇、物资集散地,为川盐入滇、黔的必经口岸,古称“永岸”。

叙永为多民族杂散居住地区,有彝族人口近5千人。

川、滇、黔交界处的赤水河流域,史称乌蒙、茫部、夜郎,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河水清澈见鱼,是多民族的杂散居住地。

据史书记载,彝是西南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

东汉桓灵帝时,彝族部落北迁到贵州北部,宋、明时期,彝族人居住地逐渐向北迁移扩散至今天的贵州毕节、大方,云南的威信、镇雄以及叙永南面山区的石坝、水潦、摩尼等乡镇。

明朝在叙永设立永宁宣抚司,加强对彝族人的统治。

唢呐在西晋前就已出现,唐宋以后,广泛流行于民间。

唢呐不仅是彝族人的娱乐乐器,更是礼仪活动的札器。

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咪苏唢呐”技艺。

适应彝族人生产生活的需要,咪苏唢呐得以生存和流传,千百年来,它为彝族民众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修房造屋、生朝满日等礼仪活动服务,是这些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唢呐吹奏者人称“唢呐匠”,他们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穿行三省边境地区,为彝族同胞服务。

同时,咪苏唢呐也是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或休闲或劳作,都可以吹上一曲、娱人娱己。

咪苏唢呐经过若干次演变、改进,才形成今天的形状。

当地彝族先民最早使用呼烟果树皮卷制成唢呐,因无孔,反能吹响,吹不成复杂的曲调。

后用竹筒制成唢呐杆,钻上孔,用葫芦做成喇叭口,这样可以吹出音符和曲调,但音域不宽,高音上不去。

最后改用泡桐树制作唢呐杆和喇叭口,全木质,钻上8个孔,哨子为麦杆,解决了高音问题。

这样制作出来的唢呐,声音高亢悠扬,粗旷宏亮,穿透力强,热情奔放。

咪苏唢呐为二人同时演奏,有一百多个曲牌,如过河调、爬山调等。

唢呐简介

唢呐简介

唢呐,英文名称为suo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

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唢呐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

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

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

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这使得一方面唢呐的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使得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藉由音高的控制,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

蜀南彝语咪苏唢呐音乐分析

蜀南彝语咪苏唢呐音乐分析

蜀南彝语咪苏唢呐音乐分析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时上下五千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孕育出了56 个各具特色的优秀民族,他们有着自身的历史发展背景,有着自身的信仰,有着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甚至于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等。

彝族作为我国56 个少数民族之一,位于蜀南,是一个土著民族,其彝语咪苏唢呐随着其历史的发展一路传承而来,作为彝族久远的文明标志以及文化的符号,一直着吸引人们对其本质进行研究。

本文也将跟随历史的脚印,从蜀南彝语咪苏唢呐音乐的起源一路追溯而来,对如此神秘且耐人寻思的历史音乐文化进行探究。

一、彝语咪苏唢呐的根源及其发展背景(一)彝语咪苏唢呐的根源简述在我国众多的乐器之中,唢呐因其独特优势,深受人们所喜爱,相传其是在金元的时候从阿拉伯等地传入我国,但是经过考古学家的验证,发现中国因为自身几千年的文明,再加之中国在唐代以及汉代与别国进行文化的交流比较频繁,而且其时间早于阿拉伯等地传入中国的时间,因此断定唢呐传入我国的时间更早,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其传播时间以及文化交流传播的程度来看,唢呐发源于我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

彝族的咪苏唢呐作为唢呐的种类之一,伴随着其历史的多次征战以及迁移,其咪苏唢呐音乐中带有着自身的传统特质,流淌着彝族人们的鲜活血液。

最终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推测的结果:经过彝族的历史变迁,蜀南的彝族所形成的年代可能就到了明代的最后以及清代的兴起这样的时间段,但是咪苏唢呐形成的时间在彝族最终形成之前,而咪苏唢呐的兴起以及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传播时间根本不会比明朝更早。

(二)彝语咪苏唢呐的发展背景谈及其唢呐的发展背景,自然要从彝族的发展背景说起,因为各种文化的产生都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以及习性甚至于背景是相互联系的,彝族咪苏唢呐音乐也不例外。

咪苏唢呐,是因为其乡名叫做咪苏而得名,因此具有及其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传河流孕育一个地方的文明,赤水河就是发源于这个地方,经过时间的沉淀,赤水河孕育了彝族的文明发端以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倾听彝族婚礼中的过山号和唢呐声

倾听彝族婚礼中的过山号和唢呐声

倾听彝族婚礼中的过山号和唢呐声
黄清林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人口,约有657万人,分布在滇、川、黔、桂等4个省区。

云南彝族占彝族人口的3/5以上,约405万人(1990年),以楚雄州、红河州和哀劳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黄清林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音乐系讲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试论彝族唢呐与彝族民俗的关系 [J], 陈世军
2.一声唢呐一腔情--漫谈河南唢呐的吹奏艺术 [J], 李中山
3.一声唢呐无限情——评淮剧《唢呐声声》 [J], 方洪友
4.魂牵梦绕唢呐声—我在淮剧《唢呐声声》中扮演玉观音 [J], 王迎春
5.“礼簿”上的交往秩序与变迁——基于云南省某彝族村落婚礼中礼物流动的个案研究 [J], 陈晓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语or呓语?音乐不可以不自在!

彝语or呓语?音乐不可以不自在!

彝语or呓语?音乐不可以不自在!
佚名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莫西子诗最近被越来越多的乐迷所熟知.大概是因为“中国好歌曲”中那首虐心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

而除却此歌制造的轰动.莫西那些生发自四川大凉山的原生音乐才更应该引人注目——接下来.莫西子诗即将发行他的首张专辑《原野》。

【总页数】2页(P29-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蜀南彝语咪苏唢呐音乐探析 [J], 张强
2.蜀南彝语咪苏唢呐音乐探析 [J], 张强;
3.呓语还是预言——《中国音乐学: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呓语》解析 [J], 银卓玛
4.唯乐不可以为伪——从《礼记·乐记》看国人的音乐观 [J], 孙婕
5.中国音乐学: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呓语 [J], 田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作者:尹霞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2期【摘要】海崖村坐落在在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西南部的水潦彝族乡内,最低海拔700米,最高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为1000米,与贵州省、云南省隔赤水相望,是三省交界之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特殊的历史传统与地理风貌赋予了海崖彝族人民独一无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本文主要从艺术习俗和物质习俗两方面介绍这一彝族寨子独特的文化魅力,着重突出其在当今社会的人文、旅游、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叙永海崖;彝族;音乐;风俗【中图分类号】J632.14;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艺术习俗(一)火把节火把节活动一般持续三天三夜,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祀祖先,有的地区会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将羊肉、牛肉、猪肉等切成拳头大小煮食),共祝五谷丰登。

节日期间举办火把狂欢夜、轮滑赛、斗牛、赛马、摔跤等庆典活动,其中,音乐节目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海崖彝族与其他川南彝族一样,流传着许多彝族特色音乐,歌曲方面比如“耶、佐、合、尔、昌、格”等,配合彝族当地的唢呐、月琴、口弦等乐器,人们在歌声下纵情跳舞,庆祝丰收,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二)传统歌曲彝族歌曲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内容丰富、结构朴素、讲究押韵、旋律优美、感情粗犷等特点,它记录了彝民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城市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海崖地区彝族的民歌依然保持其最原始的形态和特点。

海崖彝族老人在空闲的午后常会望着风景秀丽的山景唱上一首悠闲的老调;中年人在田野间劳作时也喜欢唱上一首歌颂劳动的歌曲;在月光下约会的青年男女会对着眼前的心上人唱出最动情的情歌;而小孩子放学回家时会在山路上唱起世世代代熟悉的童谣。

海崖地区彝族歌曲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传承不断,我们可以根据民歌演唱的内容和演唱的意义分为叙事歌、风俗歌、爱情歌等,也可以根据民歌的曲调进行划分,主要有迎客调、进门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咪苏唢呐
咪苏唢呐因地名而闻名于世,起源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自治乡咪苏坝,地处赤水河中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

“咪苏”在彝语即“香甜”之意。

2006年,咪苏唢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咪苏唢呐是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以古老的民俗为重要的生存依托,以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水潦及周边地区彝族人民族身份识别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对咪苏唢呐与彝族民俗关系作一梳理,以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并阐明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一、咪苏唢呐的起源
作为唢呐家族的咪苏唢呐,其起源及流传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可以从该地区彝族的来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它的端倪来。

因为人是文化的携带者,民族的迁徙,人口的流动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这一地区的文化风貌。

据《叙永县志》载:“秦汉时期,彝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滇、邛都等地区,以后逐渐扩展到今滇东北、黔西北及川西南地区。

东汉末,彝族恒部后裔北部北上,进入赤水河中上游一带,入居叙永地区。

清“改土归流”后,境内彝族主要聚居于石坝、水潦、摩尼等地。

”[4]又据《西南彝志》和《且兰考》载:叙永彝族约在东汉桓灵帝时,遭到南部族攻击,率彝部九千多人北上,到达今贵州毕节、赤水河一带,征服了当地濮人和羿人。

居住下来,修建宗庙,建立部族统治中心,北宋时,势力扩展,明代设永宁宣抚司,世袭其职,建立统治。

清初“改土归流”,入居今摩尼、石坝、水潦、威信、镇雄、毕节。

叙永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史称“西南夷”。

“秦汉时期,为濮僚民族聚居地。

东汉以后,彝族先民逐渐迁徙入境,日益强大。


[5]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傅友德征蜀,永宁内附,设永宁宣抚司,臵永宁卫。

”[6]此后,汉族开始定居以彝族为主体的地区,开创了汉彝民族开发边邑和谐景象。

“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父子起兵反明。

至崇祯二年(1629年)败亡,历时9年之久。

”[7]事平,以奢氏地编为九里四十八屯,分封“归顺”土目及“有功”部将,“改土归流”从此开始。

大量彝族先民为生计,向川、滇、黔结合部的赤水河流域中上游石坝、水潦、摩尼等高海拔地区迁徙。

经过三百余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拥有相当人口数量、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彝族聚居区。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测:咪苏坝地区彝族主要产生于明末清初,咪苏唢呐的形成年代在明以前,但它的兴起与广泛流传
不会早于明代。

二、咪苏唢呐在彝民族生产生活中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期,因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认为一切皆为神的意旨,是不可违也不可战胜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来裁决,久而久之,逐渐固化为彝民族传统习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祭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庆典活动。

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动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乐也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舞蹈、音乐最终固化下来,成为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渐具彝民族特色。

而伴随彝民族早期舞蹈、音乐出现的还有用于伴奏的乐器,如:唢呐、笛箫、鼓、锣、芦笙等等。

乐器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活动闹场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舞蹈、音乐表现力。

在彝民族传统乐器中,唢呐因其声音高吭、表现力丰富、闹场效果好等特点,更是倍受彝民族人民所喜爱,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咪苏唢呐经过若干次演变、改进,才形成今天的形状。

当地彝族先民最早使用呼烟果树皮卷制成唢呐,因无孔,反能吹响,吹不成复杂的曲调。

后用竹筒制成唢呐杆,钻上孔,用葫芦做成喇叭口,这样可以吹出音符和曲调,但音域不宽,高音上不去。

最后改用泡桐树制作唢呐杆和喇叭口,全木质,钻上8个孔,哨子为麦杆,解决了高音问题。

这样制作出来的唢呐,声音高亢悠扬,粗旷宏亮,穿透力强,热情奔放。

咪苏唢呐为二人同时演奏,有一百多个曲牌,如过河调、爬山调
等。

咪苏唢呐分为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俗称一公一母。

上手(称老师)吹高音,下手(称徒弟)吹低音,采用和声奏法。

如高音吹︱6—︱,低音吹︱6—︱,高音吹︱5—︱,低音吹︱3—︱。

最高音区吹到c调6,最低音吹到c调5。

咪苏唢呐吹奏技巧独特,采用“循环呼吸法”,特点是一曲2—3分钟的曲子,一口气吹完,中间不换气,类似于原生态民歌中的长腔演唱技巧。

这种难度大的吹奏技巧,成为唢呐匠们的“祖传秘方”,只有掌握了这种独特演奏技巧的高手,方能称得上老师,才能带徒弟,否则被视为吹得不好。

民间如遇需请唢呐匠的,都要请不换气就能吹奏的唢呐匠。

作为民间器乐的咪苏唢呐,曲调的内容主要反映彝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场面、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唢呐匠吹奏时要适合当时的情景,迎合大众的口味,讨主人的喜欢。

唢呐匠应邀来到主人家,快到主人家时要吹进门调;主人摆上烟酒,打发喜钱要吹开饷调;新娘出堂屋时要吹离娘调;送(接)亲的路上,如遇河沟过桥,要吹过河调、过桥调;新郎新娘拜堂时要吹拜堂调;出马腔为唢呐匠互相竞技的曲调,带有浓浓的火药味;脱龙调为唢呐匠二人分别吹奏上、下乐句,相似于二人对歌。

又如反映唢呐匠辛劳和内心世界的。

“唢呐匠、好心酸,走来走去汗流干。

喜钱得不了几个,嘴吧吹成酒坛坛”;有时,唢呐匠也要开玩笑,吹奏谐趣的曲调;如取笑新郎倌的:“幺哥见得少,讨个二婚嫂;想抱婆娘腰,娃儿忙喊叫。

”技术高超的唢呐匠还可以吹“耍耍调”,即见啥吹啥,将此情此景用唢呐的模似声音表达出来。

1975年,叙永县曾送咪苏唢呐参加宜宾地区文艺调演,获得好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水潦彝族乡举办“信合杯”咪苏唢呐比赛,各路唢呐匠汇聚一堂,交流竞技,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称赞不已。

2010年,央视7套《乡土》栏目来叙永采风……
水潦及周边地区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区,咪苏唢呐是该地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伴随川、滇、黔彝民族百姓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方式需求而产生,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有生产生活庆典、节日以及红白喜事,唢呐演奏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纯朴多姿的民族风情。

鉴于蜀南彝族咪苏唢呐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瓶颈问题,要切实有效地保护蜀南彝族咪苏唢呐这一重要的彝族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文明洪流中不至于被淹殁,能合理地生存,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是无法实现的。

挖掘、研究咪苏唢呐与彝族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其目的就是要为有效地保护蜀南彝族咪苏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艺术价值与传承
咪苏唢呐在特定的地域流行,具有特殊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咪苏唢呐的音乐表达,其境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其旋律,清新流畅,婉转悠扬;高亢豪放而气势磅礴,透彻明亮而扣人心弦。

传承人代表:
1、李剑龙,男,生于1956年9月,彝族人,住叙永县水潦彝族
乡水潦村三社。

李剑龙为此传承谱系的第三代。

第一代为李国连、二代为胡启奎,李剑龙又传予第四代李腾湖。

李剑龙12岁学艺,二年即出师,能吹奏上百首曲子。

除务农外,李剑龙常年奔走于三省交界处的彝族村寨,用自己娴熟的唢呐技艺,服务乡民。

2006年,李剑龙与另一位传承李禄超合作,参加水潦乡举办的“信合杯”咪苏唢呐比赛,获第一名;2010年,二人又合作参加在眉山举办的“全国(丹棱)唢呐英雄会”获“最佳特色音乐奖”。

2、李禄超,男,生于1961年,彝族,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水潦村人。

此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为李禄超的祖李兴朝,第二代为其父亲李正顺(现年88岁)。

李禄超已将技艺传给他的侄儿李云高(第四代)。

李禄超自小跟随父亲走村串户,经历各种礼仪活动,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很快就学会了咪苏唢呐技艺。

12岁时,已能承揽吹奏业务,且可以吹“上手”,三省的村寨中都留下了他的唢呐声。

近年来,与李剑龙合作,承揽业务较多,一起参赛获奖。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或报纸,若研究者觉得细节有误,与收集整理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