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唢呐是陕北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吹奏音乐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是陕西陕北地区民间音乐演奏艺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陕北唢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一、乐队结构
陕北唢呐乐队由多种乐器组成,包括唢呐、大锣、大鼓、二胡、小锣、钹子等。
唢呐
是乐队的核心乐器,也是陕北唢呐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1. 唢呐:陕北唢呐的演奏中,通常有主奏唢呐和陪奏唢呐两种。
主奏唢呐负责演奏
主旋律,陪奏唢呐则负责伴奏、补充和装饰音乐。
2. 大锣:大锣是乐队中的打击乐器之一,主要负责打击强音,起到重点突出的作
用。
4. 二胡:二胡是乐队的重要乐器之一,负责演奏补充和装饰音乐。
6. 钹子:钹子是乐队中的打击乐器之一,用于打击和响亮的效果。
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音乐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旋律方面。
1. 曲调:陕北唢呐音乐的曲调基本上分为三类,即高调、中调和低调。
高调音域较高,音色明亮激昂;中调音域适中,音色稳重;低调音域较低,音色厚重。
3. 音乐特色:陕北唢呐音乐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和地方特色。
其曲调独特、激昂豪迈,旋律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节奏鲜明有力,音色浑厚悦耳。
在演奏技巧方面,陕北
唢呐注重音色的表现和呼吸技巧的运用,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陕北唢呐的乐队结构主要包括唢呐、大锣、大鼓、二胡、小锣、钹子等乐器;而其调
式特点主要表现在曲调的高、中、低音域不同、旋律起伏跳跃、音乐风格浓厚的民间特色
等方面。
陕北唢呐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陕北地区的重要民间音乐艺术。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是中国陕西省陕北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乐器唢呐和独特的吹打技巧而闻名。
陕北唢呐乐队的结构和调式特点是该音乐形式的两个重要方面。
陕北唢呐乐队的结构一般由唢呐、双唢呐、大锣、大鼓、小锣和小鼓等乐器组成。
唢呐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被称为陕北音乐的“二胡”。
它的发音原理类似于管乐器,通过吹气震动唢呐管内的簧片发声。
双唢呐则是两个唢呐同时吹奏,音色更加浑厚和高亢。
大锣、大鼓、小锣和小鼓则负责打击节奏,增加乐队的节奏感和动感。
陕北唢呐乐队的调式主要有常用调式和变调式两种。
常用调式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和徵调四个调式,每个调式都有特定的音域和音阶,分别对应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变调式则是指除了常用调式外,乐队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改变调式,以增加音乐的变化和表现力。
变调式的使用,使得陕北唢呐乐队的音乐更加多样化和生动。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在音乐表现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乐队结构的合理安排,使得不同乐器之间能够相互呼应和协调,形成紧凑的整体音响效果。
吹奏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乐队能够在不同节奏和速度下进行表演,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多样性。
调式特点则反映了陕北唢呐音乐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常用调式的运用,使得陕北唢呐音乐更加朴实、淳朴和情感丰富。
而变调式的使用,则为乐队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空间,使得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乐队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特色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乐队由唢呐、钢筝、鼓等乐器组成,演奏曲调多为陕北民歌和乡土唱腔。
下面将介绍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一、乐队结构
1. 唢呐(笛子):唢呐是陕北民间传统乐器,是陕北唢呐乐队的核心乐器。
唢呐由吹口、主体和双簧三部分组成,吹奏时通过吹气和舌音技巧演奏出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2. 钢筝:钢筝是陕北民间常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为木架和弦线,演奏时通过手指击弦产生声音。
在唢呐乐队中,钢筝负责补充和弦伴奏,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味。
3. 鼓类乐器:鼓类乐器包括大鼓、小鼓等。
大鼓通常由两人合奏,担任节奏和打击力度的角色。
小鼓则负责打击和强调乐曲中的节奏点。
二、调式特点
1. 律动鲜明:陕北唢呐乐队的音乐节奏明快,律动鲜明。
通过唢呐的吹奏和鼓的打击,音乐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乐曲中常有突然加速或减缓的变化,给人以跳动的感觉。
2. 简短明快:陕北唢呐乐队的乐曲通常简短明快,旋律简单易记。
乐曲中常有多次重复的乐句和段落,循环反复的结构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3. 声音高亢:陕北唢呐乐队的演奏方式较为激昂有力,音色高亢。
唢呐的高音和锐利双簧声与钢筝的清脆音色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音乐对比。
4. 民歌旋律:陕北唢呐乐队多演奏陕北地区的民歌作品,旋律优美,富有陕北民歌的独特特色。
这些民歌往往表达了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乐队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团体,由一支由唢呐手、打击乐手和其他乐器手组成的传统民间乐队。
陕北唢呐乐队通常由10至20人组成,演奏团队分工明确,有唢呐、锣鼓、大鼓等不同乐器的演奏手,每个乐器手都需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
唢呐乐队通过唢呐手吹奏、打击乐手的敲击,和其他乐器手的配合演奏出激昂、欢快的音乐,能够吸引众多观众。
接下来将从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两方面来介绍陕北唢呐乐队。
一、乐队结构陕北唢呐乐队主要由唢呐手、打击乐手和其他乐器手组成。
唢呐手是整个乐队的灵魂和核心,负责演奏唢呐,打击乐手则主要负责演奏锣鼓、大鼓等打击乐器,其他乐器手则根据需要演奏笙、二胡、琵琶、扬琴等不同民间乐器。
1. 唢呐手唢呐乐队中的唢呐手通常由一名或者多名唢呐手组成,他们是整个乐队的核心。
唢呐是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外形宛如我们平常所见的笛子,但是音色更加深厚、激昂。
唢呐因其尖锐、刺耳的音色而被誉为“陕北之魂”,唢呐手必须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够完美地演奏唢呐。
2. 打击乐手打击乐手是唢呐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主要负责演奏锣鼓、大鼓等打击乐器。
锣鼓的节奏和鼓点是整个唢呐乐队音乐的基础,打击乐手需要有稳健的节奏感和出色的演奏技巧,才能够确保乐队的演奏声音整齐、有力。
3. 其他乐器手唢呐乐队中还会有其他乐器手,如笙、二胡、琵琶、扬琴等。
这些乐器在唢呐乐队中扮演了辅助和衬托的角色,在唢呐悠扬的旋律中扮演着独特的和声和伴奏作用。
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乐队的音乐主要采用民间传统的调式,如律吕、黄钟、正气、宫商等。
这些调式既体现了陕北地区的音乐特色,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1. 律吕调式律吕调式是唢呐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调式,也是陕北地区民间音乐的标志性调式。
律吕调式的音乐节奏感强烈,曲调优美,欢快激昂,富有民间特色和魅力。
2. 黄钟调式黄钟调式在陕北地区也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其音乐旋律富有悠扬、细腻的特点,能够使人产生沉思和感慨,是一种比较抒情的调式。
浅谈陕北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陕北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李盼 姬帅摘要:陕北唢呐不仅是一种吹奏乐器,更体现了陕北人的民间风情。
本文通过对陕北唢呐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陕北唢呐传承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陕北唢呐 现状 传承 发展一、唢呐的起源说起唢呐一词,大部分人都是知之甚少。
唢呐是一种民间乐器,通常于陕北地区最为流行,比如广为人知的绥德唢呐、米脂唢呐以及子长唢呐等。
唢呐最初起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之后于公元3世纪左右在中国出现,又在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更是有“锁呐”“销呐”“唆哪”等名。
明代一位诗人曾写过《朝天子·咏喇叭》表示对唢呐的赞美。
到了清代,唢呐也被称为“苏尔奈”,直到现在,“唢呐”一直被人们沿用,已经成为人们使用较广泛的乐器之一。
唢呐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传统乐器,并且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与地方习俗。
目前,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吹奏者又被称为“吹手”或者“鼓吹手”。
对一个“吹手”来说,唢呐是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
只要遇到婚丧嫁娶、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办庙会以及各种庆祝活动,“吹手”无一不需要用它来吹奏助兴。
平日操办喜事时,会演奏《好日子》《西游记》等欢快的曲调,而白事则会选取沉稳低调的音乐,这就是唢呐人的精神食粮。
因此,对唢呐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一种助兴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民间风情。
二、唢呐现状分析及其思维创新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陕北唢呐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首先,现代社会西洋乐器的引进使得乐器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这些新的乐器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感;其次,传统唢呐人的逐渐减少以及现代年轻人对唢呐的不了解,造成了唢呐逐步衰退;再次,老一辈唢呐人思想观念传统,缺少与时俱进的想法。
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唢呐艺术发展将要面临停滞,甚至被遗忘的困境。
因此,要想让唢呐继续传承、发扬光大,那么就必须改变现状。
首先,我们可以将陕北唢呐与西洋乐器相结合,这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将会在新时代别具一格,音域宽广的唢呐与优雅的小提琴会不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且这样做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使广大青年了解唢呐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唢呐重获新生。
陕北风俗
•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 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 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 为主。
陕北说书
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 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 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 说书。 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 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 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 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 钹。 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 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曲调激扬粗犷,富于 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 “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 调”、“对对调”、“武调”等。
旅游景点
张怀文制作
陕北美食4
洋芋擦擦: 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儿, 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 粉搅匀,上锅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 调入蒜泥、辣面、酱、醋和葱炝清油, 酥绵可口,久吃不厌。
抿节: 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 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 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 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 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 长的小节,呈扭曲状。
陕北唢呐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 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 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 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 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 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 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乐队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以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为背景,融合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劳作和娱乐方式,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其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是陕北唢呐乐队表演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
一、乐队结构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主要包括唢呐、锣鼓和二胡。
唢呐是一个主要乐器,它通常由一位主奏和一位配奏共同演奏。
唢呐音域宽广,音色浑厚,音量较大,音质沉稳,具有鲜明的陕北民族音乐特色。
锣鼓是整个乐队的节奏基础,通过锣鼓的敲击可以带动整个乐队的表现力和气氛。
二胡是陕北民间音乐中的常用伴奏乐器,它的柔美、婉转的音色可以为整个乐队增添更多的音乐魅力。
在乐队表演中,唢呐、锣鼓和二胡之间相互配合,紧密地协调演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唢呐主奏扮演着引领和主导整个乐队声音的角色,而锣鼓则通过鼓点节奏和敲击声音为乐队表演提供了稳定的节奏基础,同时二胡的伴奏则为整个乐队的音乐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热情。
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乐队的调式特点是其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了典型的陕北音乐特色和民族音乐传统。
在调式上,陕北唢呐乐队通常使用的是陕北民间音乐中的黄调、二黄调、大调、小调等几种主要调式。
这些调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音域、音韵和音律,通过它们的使用,陕北唢呐乐队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力。
黄调是陕北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调式,它具有丰富多样的音域,通常情况下使用黄调的乐曲旋律富有变化,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感。
而二黄调则是一种平稳、婉转的调式,它在音乐表演中通常被用来表现陕北地区的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和田野情怀。
大调和小调则是陕北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两种调式,它们分别对应着音乐中的明亮和沉稳的音色,通过它们的使用,陕北唢呐乐队可以表现出不同情绪和氛围。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是其表演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唢呐、锣鼓和二胡的演奏相互配合和协调,以及通过各种不同调式的使用,陕北唢呐乐队可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音乐享受。
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
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在陕北,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丧)事,光景过得好一点的人家,总要雇佣一班吹手(本地也叫响手,不太文雅一点的人叫吹鼓手)来渲染气氛。
若是红事,则愈加红火热闹,喜上加乐。
若是白(丧)事,则更添其悲凉凄酸。
喜事上,响手的讲究并不多,而在丧事上的讲究就较多了。
在此,笔者只将自己所知道的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之间相关联的有关细节作一简述,以供研究者参考并指正。
在陕北,一班吹手有五人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有打击乐器:锣、鼓、镲;有吹奏乐器:大号(两杆)、唢呐(两杆)。
他们五人分工各不相同,称呼也因此不同。
这里的人们称他们是:压上眼的、压下眼的、敲锣的、打鼓的、拍镲的。
当哪家有人亡故,事主家须先派一村人去请阴阳择定破土埋葬之日,然后再带着这些音讯(消息或情况)回村给事主家汇报。
汇报完毕,再去请娘家。
娘家请罢,再给其他或远或近的要紧亲戚报丧。
若路近者捎个话也行。
若路远者必得派人去说。
在捎话或派人去报丧之间,家族人也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抬埋先逝之人,然后请人帮忙、相互。
有时是事主家专门请,有时不请自己也来。
人们把这些人叫“相互”。
若事主家家境贫寒,则丧事一切可从简:除请阴阳择葬日选坟地之外,只请几个掘墓者(当地人叫打坟的),用上一些“相互”,简单过个昼夜事情,只要亡人能安安稳稳“上山”为妥。
若事主家家境稍有富裕,再加之是顺情老人亡故,那么这便是他们炫耀自己的好机会。
一般来说,过个三昼二夜的事是最平常的了。
更有甚者,还可以请先生、礼生、道士、或和尚,做道场、念经来超度亡魂。
当然不管是“昼夜”之事也罢,还是三昼二夜之事也罢,离开响手是不体面的。
待择定埋葬之日后,事主家就必须请村中有威望或善办事者,让他到集会上定一班手艺不错的吹手,到时为该丧事上助兴。
定吹手时,要讲好正式价格,并讲清啥时一定要来,啥时可以离开。
正价说好后,揽头(即一般为吹手班内执事者或压上眼的)要以正价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收取定资(以防事主家变卦,耽误吹手的生意),有时炮钱(响手鸣炮也算钱)、喜钱(后边作解释)不算在内,有时正价与炮钱、喜钱总算在一起。
唢呐之乡绥德作文
唢呐之乡绥德作文喜也是它,悲也是它。
陕北唢呐,总是如泣如诉地释放于这片黄土地。
在陕北,凡遇婚丧礼嫁、开典礼、迁新居、闹秧歌、办庙会等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请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若是喜事,则红火热闹,喜上加乐。
若是丧事,则添其悲凉凄酸。
在陕北,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有打击乐器、奏乐器。
随着这些年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唢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了风雨洗礼的陕北唢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由过去的几个人成为今天的几十人、几百人的大乐队。
靖边、绥德唢呐是陕北人表达和抒发喜怒哀乐的“音乐方言”。
每个陕北人一生最少要与唢呐打三次交道:当你呱呱坠地满月时,唢呐声声迎来新生命;当你胸戴红花或盖头蒙面之时,唢呐声声喜庆“小登科”或作新娘;当你寿终正寝之时,唢呐声声悲送亡灵入土而安。
绥德唢呐文化养育了一大批人才,冯光临、马生祥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绝活,技压群雄。
冯光临一支喇叭可吹奏秦腔、晋剧、陕北碗碗腔、陕北道情……《保卫黄河》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马生祥、王恩等唢呐演奏家,成为了弘扬绥德唢呐文化的领军人物。
最后刘子德的唢呐则体现了绥德汉的那种威武、豪迈、粗犷的英雄气概,深受当地群众的钦佩和欢迎,被称为唢呐音乐的“活字典”,为绥德唢呐音乐留下了一百多首宝贵的乐曲。
回首望去,你就会发现,唢呐文化在悄无声息的代代传承中演变的更加完美而卓越。
陕北唢呐历史悠久,一路高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寻常的足迹,它吹奏出优美的音符与旋律,不仅表达了陕北人内心的情感,还表现出了陕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激情。
总之,唢呐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根深蒂固,它响彻了山川大地,吹进了千家万户。
“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推陈出新”,这句话始终被人们铭记于心。
唢呐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定会稳步前进,让这一古老的乐种,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国家的精髓做出新的贡献!听啊,那是唢呐声回荡在你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陕北文化的代表-陕北民歌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李涛李刚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 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
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
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乐曲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陕北唢呐乐队是由唢呐演奏者和其他乐器演奏者组成的,他们共同演奏出独具陕北特色的音乐。
一、乐队结构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通常由唢呐演奏者、二胡演奏者、琵琶演奏者、扁鼓手和大鼓手组成。
唢呐演奏者是乐队的核心,他们负责演奏唢呐乐曲的主旋律,同时与其他乐器协调演奏。
二胡和琵琶演奏者则负责演奏乐曲的伴奏部分,与唢呐演奏者相互配合,共同营造音乐的氛围。
扁鼓手和大鼓手则负责打节奏,使整个乐队的演奏更加有力量和节奏感。
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曲具有独特的调式特点,通常采用陕北地方传统的民间音乐调式,如陕北民歌常用的调性,如“黄钟调”、“太簇调”、“南吕调”、“中吕调”等。
这些调式都具有陕北特有的音乐特点,音乐旋律较为优美和悠扬,具有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
在乐队演奏过程中,唢呐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旋律较为独特,采用陕北地方音乐的旋律特点,如跳跃音、滑音、颤音等,使得整个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而伴奏乐器如二胡和琵琶则通过弹奏各种民间调式的音乐旋律,与唢呐的主旋律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氛围。
陕北唢呐乐队的节奏也具有鲜明的特点,通常采用2/4拍、4/4拍等,具有明显的重拍和弱拍的区分。
在演奏中,扁鼓手和大鼓手通过打击不同鼓点和鼓面,形成丰富多样的鼓点和鼓面的交替,使得整个乐队的节奏更加有力有节奏感。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音乐特色,通过唢呐演奏者、二胡演奏者、琵琶演奏者、扁鼓手和大鼓手共同合作,演奏出富有陕北民间音乐特色的音乐作品,展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吹打乐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乐曲,在陕西民间音乐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比较简单,通常由唢呐、筚篥、锣鼓等乐器组成。
乐队中的唢呐是主旋律演奏者,筚篥则是配合唢呐演奏的次旋律。
锣鼓则是作为打击乐器,发挥出重要的节奏作用。
陕北唢呐的乐曲具有鲜明的调式特点,通常以“五声”调式为基调。
陕北民间音乐中的“五声调”是指半音阶调式,通常被称为“徽调”。
徽调分为三级、四级、五级调式,五级调式中有东五调、西五调和南五调,而陕北唢呐乐中主要使用的是西五调和南五调。
西五调是指按C、D、E、G、A五个音律得来的调式。
西五调首调以C为主音,其他调式随之升高或降低。
西五调的音色明亮、欢快、富有节奏感和变奏性,常被用于民间舞蹈、歌曲等方面。
而南五调则是按D、E、G、A、B五个音律得来的调式。
南五调首调以D为主音,其他调式随之升高或降低。
南五调的音色悠扬、柔和、婉转,常被用于表达陕北人民的深情和感性。
陕北唢呐乐既具有西五调的活泼轻松,又有南五调的温柔感人,且调子变化丰富,遍布各地,因此备受喜爱。
此外,陕北唢呐乐还非常注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行音律和十二律表演艺术,乐队成员利用传统的音乐理论基础,在演奏中运用了许多特色的技巧,如颤音、滑音、连音、摇滚等,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较为简单,但乐曲调式变化丰富,并注重传统音乐理论基础和技巧的应用,以此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音乐韵味。
陕北唢呐吹打乐不仅是陕北人民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中国民间音乐中令人瞩目的艺术精品之一。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摘要】陕北唢呐吹打乐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其独特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使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独具魅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包括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组合方式和分工,以及每种乐器的特色和作用。
接着探讨了陕北唢呐吹打乐的调式特点,包括常用的调式、音域和音色的特点。
然后详细分析了唢呐在乐队中的作用以及吹打乐器在陕北唢呐中的协作方式,介绍了演奏技巧及传承现状。
最后总结了陕北唢呐吹打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陕北唢呐吹打乐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陕北唢呐吹打乐、乐队结构、调式特点、唢呐、吹打乐器、演奏技巧、传承现状、传统音乐、展望。
1. 引言1.1 什么是陕北唢呐吹打乐陕北唢呐吹打乐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陕北地区传统音乐形式。
它由唢呐、锣鼓、板胡等乐器组成,以吹打乐器为主要演奏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陕北唢呐吹打乐源于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北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和传统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之一。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慢板、快板、大鼓、花鼓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
演奏时,乐队成员们通过各种乐器的配合和合奏,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韵味和魅力。
陕北唢呐吹打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意义,是陕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和传承陕北唢呐吹打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陕北地区传统音乐的传统保护和发展。
1.2 研究陕北唢呐吹打乐的重要性研究陕北唢呐吹打乐的重要性有着许多方面的意义。
陕北唢呐吹打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陕北唢呐吹打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从音乐中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表达。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是陕西省北部一带的传统民间乐器,发源于陕西宝鸡城区,广泛流传于陕北
地区,是当地人民宗教、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重要配乐乐器。
在唢呐音乐演奏方面,陕
北唢呐大致可分为二、三人小型演奏组合和十人以上大型演奏团体两种形式。
小型演奏组
合一般为二胡加唢呐或琵琶加唢呐,多用于庆典、社火等场合,而大型演奏团体的阵容则
以唢呐为主,辅以锣鼓、板胡、豎琴等乐器。
陕北唢呐演奏以旋律优美、节奏热烈为特点,曲调朴实、富于民间气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艺术特色。
乐队结构
陕北唢呐演奏一般以多人合奏为主,乐队结构通常由吹唢呐、打鼓、打板胡、弹豎琴、敲钹等乐器组成。
吹唢呐者是全体演奏者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其手法和技艺水平的高低直
接影响着整个演奏效果。
打鼓是唢呐伴奏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主要负责节奏和配合旋律。
打板胡也是陕北唢呐演奏中的一种重要的伴奏乐器,可以在吹奏唢呐的基础上增加音色层次,丰富演奏效果。
弹豎琴者则是音乐基本和声的组成部分,以其精准的音高为整个演奏
团队提供基本的和声基础。
敲钹一类的铜制打击乐器则可以增加乐队整体的韵律感和热闹感。
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演奏的调式通常为“三八调(也称“断调”)”和“六八调(也称“拍调”)”。
其中“三八调”旋律优美、朴素,曲调多呈现出明快、欢快的色彩,适合用于
庆典、游园、乡村舞会等场合;而“六八调”则以抑扬顿挫、富于动感为特色,主要用于
招客引带、喜庆过宅、送别迎嫁等场合。
总的来说,陕北唢呐演奏可以说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地
域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word格式] 浅谈子长唢呐音乐的艺术特色
[word格式] 浅谈子长唢呐音乐的艺术特色浅谈子长唢呐音乐的艺术特色T~tWORLDOFMUSIC乐海拾贝浅谈子长唢呐音乐的艺术特色子长唢呐是陕北大唢呐的典型代表,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艺宝库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数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唢0内手助兴.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也称”龟子”,但实际上,”龟子”是读”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不过到如今,早就沾满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味了,不论是它的制作工艺还是它的形状和类型,如今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特产”,在陕北尤其在子长愈来愈发展,壮大,繁荣.子长县瓦窑堡艺术团王晶一,子长唢呐的特征及题材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说从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带,于金元时期经西域龟兹一带传入中国(唢呐是波斯原名suyn~而的问译,龟兹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本县一带).后经改造与发展,被我国称之为”喇叭”,”大吹”.清代用以”回部乐”,取名”苏尔奈”.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为大唢呐),即我们现在的陕北大唢呐——子长唢呐.其他题材的如有:《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 鼓催春》,《延安之声》,《刘志丹与谢子长》,《中国命运大决战》,《童年的回忆》,先后在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功演出,其中为凤凰卫视台制作的《子长唢呐迎亲》向世界90 2011.0猪乐天地63固THEWORLDOFMUSIC乐海拾贝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二,子长唢呐的曲式构造子长唢呐音乐的曲式构造要是仅以个别而言,千差万别,遵照构造样式概略分类,可分为单曲,联曲和套曲三大类.单曲体:单曲体是我国唢呐乐曲中最为多见的一种构造样式,此类较典范的是牌子曲.乐曲构造完好,由,个旋律或许一种节拍型成长而成.它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参预益牌的联奏和曲牌联套.这种乐曲平常来历于民歌小调,灯调等一些民间音乐样式的乐曲.艺人们演奏这样的曲子时可以做各样转变.除此之外,另有移调,改革节拍,或许接纳齐奏,对奏等体式格局来丰裕乐曲的体现力.联曲:民间也称”联吹”,是将两只以上的曲牌连绵而成的乐曲,不受肯定程式的制约,大多属于民歌曲调的连绵, 可以自由地组合.不愿定应用曲头,曲尾,两区之间的连绵样式也很自由,有的是前方的曲子尾部做个简略变奏接下一个曲牌,有的是用牌子曲以外的短小乐句,乐段来相连前后两个曲牌,有的中间不加过渡,直连接接下,个曲牌.标题有的以此中一首标题为名;有的是把所连的曲牌全部标出有的是重新定名.套曲:同联曲相比,套曲是由一种稳固的模式将几多牌子曲联成的具有肯定程式构造的曲子,这种曲子通常”头, 身,尾”俱全.曲头,也称作”帽子”,”起板”是乐曲的引子,引子既有校准音高团结音准的作用(通常由上手唢呐先奏),也有明了调式,节拍,速率的作用.引子的是非分歧,可以很短,只有一个音,也可以是单乐句结谈判多乐句构造. 身子是正曲,为乐曲的主要局部.曲尾也称作把子,落板,是乐曲的尾声.三,子长唢呐的艺术特色子长唢呐的突出艺术特点主要以下几方面l,子长唢呐历来以传统技巧吹奏传统曲牌见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联曲体系.有效保护长唢呐艺术,不仅可以挖掘,整理一大批优秀唢呐音乐,更可为继承优秀唢呐的艺术奠定坚实基础.2,子长唢呐以演奏粗扩豪放曲牌着称,为国内一绝,它不仅给人们听党上美的享受,更可使人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3,”小五件”已走向大阵容团体合奏,既促进了唢呐艺术的发展,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唢呐队伍的迅速壮大,进而推动唢呐艺术的大面积普及和演技水平的大畅度提高.酶2011D2音乐天地4,发掘,保护子长唢呐,对陕北地域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艺术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性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 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问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子长唢呐味浓音重,音色清异,仿照力强,无论是戏曲,曲艺,民歌等各样音乐素材,依然大自然之中的虫呜鸟叫, 都可作为其创作的源泉.直到今朝乡村,每逢红白喜讯,重要节庆,唢呐依然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主力.它的音域宽广,音量洪大,善于转变,适当在喧哗的局面渲染氛围.子长唢呐的合适本事强,风格多变,在乐曲的来历素材上,也是兼收并蓄,普遍采取,民歌小调,戏曲,曲艺音乐以及其他器乐曲的素材都可为己所用.四,结语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唢呐吹奏者由原来的10O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二三百人带动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夫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J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发展到吹奏民歌, 流行歌曲并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吹奏方式.为了挖掘,发展陕北唢呐艺术,子长县于1984年成立了唢呐协会.从此,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了. 近年来,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奏打人员近千名.子长唢呐堪称陕北一绝,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红白喜事,它正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
我国唢呐流派及其风格特征概述
我国唢呐流派及其风格特征概述作者:李建中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唢呐在我国流传范围非常广泛,是人民喜爱的民族吹管乐器之一。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差异,造就了我国唢呐流派百花齐放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唢呐大体分为东北派、山东派、河北派、河南派、陕北派、安徽派等几大派别,其中个别派别还划分了支派。
各派唢呐风格各异,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唢呐艺术。
关键词:唢呐;流派;风格特征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147-02唢呐是一件世界性的的直吹管乐器,俗称“喇叭”。
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约在西晋时期,开始传入我国新疆拜城一带,至金元时代传入我国中原,到明代已在我国广泛流传开来。
到了明代后期,唢呐因其高亢洪亮的声音成为戏曲音乐的重要演奏乐器,它不仅能表现粗犷的音乐,也能展现柔美的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今天唢呐已经成为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使用最为广泛的双簧气鸣乐器。
唢呐在我国的使用范围非常的广泛,由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各个地区唢呐之间的差异。
我国汉族的唢呐主要有三种:一是东北唢呐,又名黑杆儿,主要在东北三省流行;二是河北唢呐,又名柏木杆,主要流行与山东、河北与河南;三是潮州唢呐,又名木杆儿,盛行于广东和福建。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唢呐主要有:彝族木唢呐(又称抹轰)、藏族唢呐(又称嘉令)、维吾尔族唢呐(又称苏尔奈)。
不同的文化气息和唢呐结构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唢呐艺术,同时也为唢呐流派的划分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国的唢呐大体分为东北派、山东派、河北派、河南派、陕北派、安徽派、潮州派等几大派别,其中个别派别还划分了支派。
一、东北派的风格特征东北流派唢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
在东北派使用的唢呐又称为“东北杆”,主要有大、中、小三种。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乐队是一种以陕北地区为主要发展区域的音乐形式,是陕西地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唢呐乐队具有独特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乐队结构陕北唢呐乐队有其独特的乐队结构,一般分为主奏部、伴奏部和节奏部。
主奏部由唢呐演奏者组成,他们负责演奏主旋律,展现唢呐的独特魅力。
伴奏部由锣鼓、大鼓、小鼓等打击乐器组成,负责伴奏和节奏的衬托。
节奏部则由各种民间乐器构成,比如板胡、二胡等,负责增加乐队的音乐层次和丰富度。
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乐队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演奏技巧上。
1. 曲调:陕北唢呐乐队的曲调多为陕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曲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曲调旋律简单,古朴而悠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演奏时,乐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即兴演奏和变奏,使曲调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2. 演奏技巧:陕北唢呐乐队在演奏技巧上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吹打技巧和合奏技巧上。
唢呐的吹奏技巧多样,包括吐韵、断音、滑音、颤音等,这些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多变。
而在乐队合奏时,各种乐器的配合和对答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合理的编配和协调,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传承,陕北唢呐乐队的发展也日渐繁荣。
在演出市场上,陕北唢呐乐队的表演往往受到观众的欢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些青年乐手也积极投身于陕北唢呐乐队,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使得陕北唢呐乐队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陕北唢呐乐队作为陕西地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相信陕北唢呐乐队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加独特和鲜活的魅力,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吹打乐是山西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由唢呐、铜锣、铜鼓等乐器组成的乐队演奏,通常伴随舞蹈或戏剧表演。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通常由数位唢呐演奏员和数位打击乐器演奏员组成。
唢呐演奏员通常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他们吹奏的部分主要负责主旋律的演奏。
而打击乐器演奏员则负责打击铜锣、铜鼓等乐器以加强节奏感和整体效果。
在一些完整的陕北唢呐乐队中,还可以看到由竖琴、箜篌等弦乐器演奏员和曲艺演员组成的支持乐团。
陕北唢呐乐队的调式特点非常显著。
陕北唢呐的调式通常是属音调,通常有正调、副调和附属调。
其中正调是主要的调式,副调则是在某些情况下用来增强音乐效果的调式。
附属调则是一些次要的、平衡整体音响的调式。
在演奏音乐时,陕北唢呐乐队的演奏员通常会采用间奏吹的方式进行演奏,即期间会有一定的间隔。
这种间奏吹在陕北地区被称为“费音”。
费音通常是由多名演奏员协同演奏的,他们会在间隔的位置上吹奏特定的音符。
这种间奏吹的方式让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音乐节奏上,陕北唢呐乐队的演奏员通常会有很强的变奏能力,他们会通过吹奏不同的音符和使用不同的音乐技巧来加强音乐的节奏感。
陕北唢呐乐队的演奏员还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吹奏技术,如口吹、舌吹、吹掌等,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在演奏技巧上,陕北唢呐乐队的演奏员通常会使用“抖音”、“卡音”等律动技法来增加音乐的变化和表现力。
他们还会运用一些曲调跳跃、音域巨大、音量高昂等技巧来营造音乐的氛围和效果。
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主要由唢呐演奏员和打击乐器演奏员组成,调式特点以属音调为主,演奏特点包括间奏吹、费音、变奏能力强以及使用特殊演奏技巧等。
这些特点使得陕北唢呐乐队的表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陕北唢呐是陕西北部地区农村的民间音乐器乐形式,主要由唢呐、大锣和大鼓等乐器组成。
唢呐是一种双簧管类乐器,发出刺耳、高亢的声音,被视为陕北地区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陕北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调、丰富的节奏和活泼的演奏方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的大合唱”。
陕北唢呐乐队的结构一般分为主奏乐队和伴奏乐队两个部分。
主奏乐队由唢呐手(也称唢呐炮)、唢呐师傅和打锣手组成,他们负责演奏主旋律和主要乐器演奏。
伴奏乐队由打鼓手和打锣手组成,他们负责提供节奏和和声的伴奏。
陕北唢呐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平调和降调的运用:陕北唢呐曲调中普遍使用平调和降调,这种音调使得乐曲具有沉稳而庄重的特点。
2. 高亢、激昂的音色:陕北唢呐的音色独特,音调高亢、尖锐。
演奏时,唢呐手通过调整口腔、舌位和吹气力度等吹奏技巧,使得音色变化丰富,有时甚至带有一些刺耳的尖锐音,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3. 节奏丰富多样:陕北唢呐乐队的节奏鲜明,富有活力。
伴奏乐队使用大锣和大鼓,通过变换节奏和力度,增强了整个乐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 声部齐全:陕北唢呐乐队中不同乐器的声部分工明确,互相呼应。
主奏乐队中的唢呐手主要负责演奏旋律,而伴奏乐队中的打鼓手和打锣手负责提供节奏和和声的伴奏,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的音乐效果。
陕北唢呐乐队的结构简单、声部齐全,音调高亢、激昂,节奏丰富多样。
它既能表达陕北人民的勤劳、豪爽和坚韧的性格特点,又能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传递出深沉、庄重、激情的音乐感受。
陕北唢呐乐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受到了广大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热爱与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唢呐是陕北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吹奏音乐。
唢呐起源于金元时期,后经改选和发展,被人们称之为“大吹”,明代已被民间劳动人民广泛用之,明代窦氏因祖辈犯了法被贬到绥德当吹鼓手,被称为“龟子’’还要穿官府发的“龟皮”,负责管理全县的鼓吹乐艺人,并为官府中奏乐。
陕北自古是边陲之地,唢呐因碗大发声响亮,吹奏曲目气势恢弘,委婉动听,如泣如斯,与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人民群众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征非常相吻合,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好而在陕北地区世代相传下来。
李自成行宫,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马踏幽燕、定鼎京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赵义政权“大顺朝”。
这是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间80多次农民起义中极具著名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对李自成的评价是“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
作为黄土地上民间歌手的代表人物,王向荣被冠以"陕北歌王"的美誉,无论是山歌、小调,还是神曲、酒歌,他充满激情的演唱风格都能将陕北民歌的苍凉厚重、高亢激昂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听者顿生浸透肺腑、刻骨铭心之感,同时还有令陕北人倍觉亲近的乡土气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
陕北歌王王向荣
岐山臊子面美味吧
岐山臊子面
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
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其基本制作工艺是:面条要用手擀成,并达到面薄条细、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
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
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
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浇汤,放臊子和漂菜。
香喷喷的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
虽然只是一道面食,但是做法却不简单:臊子,猪肉先要进行煸炒。
待水分干后,将醋顺锅过烹入,冲冒白烟。
以后酱油杀之,加水煮。
肉皮能掐时,放盐,文火至肉烂舀出。
擀面的程序也十分复杂,但是经过多道程序后擀出的面薄如纸,细切如线。
而且岐山面只吃面而不喝汤,十分特别
西安市传统名菜--菊花锅
菊花锅
菊花锅是西安市的传统名菜点,花卉入菜在我国历史悠久,菊花做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
唐元结《菊谱记》中记载:“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
古人吃菊的方法很多,隋唐时代,宫廷御膳在火锅中防止鲜汤、鱼丸、鲜肉、鸡脯,把菊花掰撕成瓣,盖锅闷煮,片刻可食汤鲜肉嫩兼有花香,相得益彰谓之“菊花锅”。
其基本制作工艺是:先将猪腰、猪里脊肉、鱼肉、鸡脯肉分别切成极薄的肉片,每种各装两碟,撒上料酒除腥保鲜。
另将嫩豆腐切块、嫩菠菜叶、油炸豆腐皮、麻叶、粉丝、白菜心、韭黄段和香菜末分别放如小碟。
葱段、姜末、芝麻油、甜面酱、精盐、胡椒面、辣椒油分别装入小碟里,酱油香醋分别盛入小碗。
用旺火烧热鸡汤,倒入专用的锅子里,点燃下面盛器中的西凤酒,待汤烧沸,将撕好的白菊花瓣倒入锅里,由食者夹取碟内的肉片,入锅涮熟,蘸以调好的味汁食用,待肉片吃完后,倒入豆腐、腐皮、麻叶、粉丝和各种蔬菜,等到汤沸加入韭黄、胡椒调制成汤盛入小碗食用。
奶汤锅子鱼
奶汤锅子鱼
锅子鱼是西安市的传统名菜,由1000多年前唐代的宫廷菜肴“乳酿鱼发展而来。
此菜盛具为紫铜火锅。
先用于宫廷御宴之上,后逐渐出现于官邸宴席上,后传入民间,经久不衰。
唐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后,向唐中宗李显皇帝进献的“烧尾宴”中的一款菜,即“乳酿鱼”。
此菜现为西安饭庄的“看家菜”。
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品尝过并赞叹不已,故而名声远扬。
此菜乃用黄河鲤鱼、火腿、玉兰片、香菇,奶汤等精心烹制而成。
其特点是:鱼肉鲜嫩、汤浓味醇,色白如玉,下气温补,利水消肿
亮晶晶的凉皮
凉皮
又称“酿皮子”,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
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味酸、辣,凉爽可口,宜于夏天食用。
如今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比较有名的是秦镇凉皮和麻酱凉皮。
秦镇凉皮名字的由来不知道,估计是和某个地名有关系吧,而麻酱凉皮顾名思义是放了麻酱的。
美味肉夹馍
肉夹馍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
腊汁肉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经世代流传、演变,遂成今日之秦味腊汁肉。
樊记腊汁肉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一姓樊小贩所创。
由于其选料精、调味全、火功到,又经长时间煨制,颜色红润、软烂醇香、久贮不变。
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之赞誉。
近年来,在制作工艺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浓郁喷香,深受食者欢迎。
用刚出炉的白吉馍夹着吃,则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陕西十大特产之凤翔西凤酒
凤翔西凤酒
西凤酒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唯以凤翔城西柳镇所生产的酒为最佳,声誉最高。
在唐朝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入珍品而闻名于世。
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种之一。
西凤酒产于陕西翔县柳林镇。
此酒属复合香型大曲白酒,“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且诸味谐调,酒液清沏透明,甘润挺爽,有水果香,回味舒畅,以其风味独特跻身于名酒之林,驰名中外。
相传凤翔县酿酒业始于周秦,盛于唐宋。
唐贞观年间,吏部待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路过此地,曾以“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诗句赞美西凤酒。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时就留下了“花开酒美喝不醉”的诗句。
曾有“东湖柳,柳林酒,妇人手”被称为凤翔三绝。
西凤酒为世界名酒。
1910年的清宣统二年,曾参加南洋劝业会的展销评比,荣获二等奖,1952年在中国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评为八大名酒之一。
继后,又分别在第二、四、五届全国评酒会上3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荣获金质奖章。
陕西十大特产之凤翔腊驴肉
凤翔腊驴肉
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
因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
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
凤翔腊驴肉选用驴的腿肉精制而成。
它色泽红润,质地细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厌。
自清代咸丰年间起,一直受到各地欢迎。
陕西十大特产之陕西锅盔馍
陕西锅盔馍
锅盔馍是关中独特的风味小吃。
制作时先把面发酵好,擀成一个大蒲团形状,放在锅里先用大火上色,后用温火慢慢烤。
烤熟后端出来,象一个大锅盖子,又厚又圆人吃时用手一块一块的掰。
陕西十大特产之歧山挂面
歧山挂面
选用优质小麦特粉,经过揉条,搓条,上棍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
面条白细,耐煮味香,携存,食用方便。
在清光绪时期是向皇室进贡的地方名产之一。
一九三一年曾参加过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
在陕西,歧山挂面已形成十多个比较集中的加工基地。
陕西十大特产之水晶饼
水晶饼
水晶饼因其馅芯透明发亮,犹如水晶而得名。
早在宋代,它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曾与燕窝、银耳甚至金华火腿齐名。
现仍为陕西省的著名特产。
其中以渭南出产的“乐天牌”水晶饼和西安德懋恭生产的水晶饼最为出名。
它外形美观,油而不腻,具有浓郁的玫瑰芳香,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名人姓名:贾平凹
名人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2月21日
所在地区:商洛——>丹凤县
名人姓名:张艺谋
名人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1.11
所在地区:西安——>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