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祖先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海南黎族文化介绍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 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看起来不咋的, 吃起来不错~~)
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
3.很多的黎族青年受不了独守青山的寂寞许多都出山闯 荡。
习俗
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主要是 山),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 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 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
海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地摊槟 榔~~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 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
可药用,能消炎解毒。(经常吃,第一次吃味道不咋 的,吃多了会上瘾~~)
南杀黎族招待上宾的一种制作方法独特的菜叫“南杀”。南杀”的腌法:一是
将黎语叫做“里嫩”(剥去叶子取其幼茎)或“芝温”(取其幼茎和叶子)的野菜,
,于间其后如自 亦种常为则果古 藉种发子祖生以 免原生孙先时来 为因互,因不都 俘,相则子纹有 虏妇残永孙身定 。女杀为繁绣制 所将的野多面, 以成悲鬼,纹因 ,年剧”难上为 “时,。以本他 黎,把再遍家们 家务俘则观或把 男必虏,尽本纹 女进妇在袒支身 周行女上。系看
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为海南的黎族人民无疑是非常幸福的。既有野味吃又有海鲜 享受。即便如此还是他们的口味还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
黎族槟榔实物
『黎族婚俗』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族不 通婚,青年男女享有充分自由恋爱 的权利。黎族地区最盛行的是“放 察”,也就是青年男女去察房谈情 说爱。黎家儿女成年后,住在“布 隆闺”里,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 黎族称为“玩隆闺”,又叫“放 察”。大家在一起奏鼻萧,弹拨口 弦,对歌,以歌为媒,交流情感, 寻找中意的伴侣。一般由男子采取 主动,吹萧唱歌向姑娘表达爱慕之 情,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便互相赠 送信物表示定情,然后准备订婚。
传统的船形屋,高约三、四米,宽约两米左右。以 竹木为架,茅草为屋顶。地下以木板或竹子为主, 可以防潮。一般离地面1米左右。屋里设有火塘。
黎族的婚俗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儿 女成年后就住在屋外的“寮房”里, 俗称“放寮”。 寮房多为茅草房,内放一张大床。 住进寮房的姑娘便开始了自由恋爱。 年轻的小伙子可以随意到寮房与姑 娘聊天、玩耍,姑娘喜欢上的小伙 子可留宿房中,不喜欢的就让他离 开。被姑娘喜欢上的小伙子经寮房 的自由恋爱之后,由父母正式上门 提亲。提亲时要带上一些姑娘爱穿 的衣服和槟榔。槟榔是求婚最重要 的礼物,带少了姑娘家会不满意。 举行婚礼时,全村人杀猪宰羊在一 起庆贺,十分热闹,有伴娘与伴郎 对山歌,新婚夫妇在欢歌声中共饮 幸福酒。
(1)忌日不事农。家中死人,其亲属3年内逢忌日(死 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为组织、领导生产 的“亩头”,其亩众须同守此忌 (2)婚姻禁忌。同血缘禁婚。订婚忌用白鸡,以为如 是会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择吉日,避忌虎、猴、牛日。 婚后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违忌则群黎立杀之。 (3)产忌。孕妇忌吃狗肉,否则以为会难产或流产。 (4)丧葬禁忌。丧期死者亲属不得正面穿衣,须反穿; 不得洗头洗身;不得唱歌、奏乐、敲锣鼓、放鞭炮; 禁忌耕作。丧宴忌吃米饭,可以肉下酒,可吃杂粮; 众人不得在丧家吃猪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和米饭; 忌中午出殡,认为午葬会招灾。 (5)生活习俗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尸体才头朝 门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悦,认为可 能有祸事临头号。
黎族文化
• • • •
图腾崇拜与黎女纹身 黎族纺织黎族服饰 最具有浪漫色彩“跳竹竿”舞 黎族“三月三”节
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三大崇拜形式中很古老的一 种,大致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普遍流行于世界 各地各民族中。黎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图腾崇 拜阶段,而且,黎族的图腾崇拜曾与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精灵崇拜一道,构成了他们的思想意 识形态,并在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 生一定的影响。 黎族的图腾崇拜,以动植物为 主。动物方面,主要以蛇、龙、鸟、狗、蛙、牛、 猫作为崇拜对象;植物方面,则以葫芦瓜、水稻、 榕树、木棉为主。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 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岛这个 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 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 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 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 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 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 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 族杂居。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 人都能兼说汉语。
黎族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 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 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 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二、装饰文化
• 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 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 男士: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 女士: 上衣: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 下裙:也叫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 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 头巾:一般为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黑布头巾。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 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 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 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 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
五、婚嫁文化
黎族的婚礼仪式,由接亲、迎亲、送亲、吃 喜酒、送亲,回娘家。 接亲 早上九点新郎带上猪,槟榔,糍粑,到 新娘家接亲。 送娘 陪娘不能是新娘的亲妹妹、已婚者和年 纪比新娘大的人。 引路娘一般都是村里的人和三姑六婆组 成,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下。
黎族
黎族——海南岛的最早居民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124万。
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
黎是他们对“山岭”的发音转化。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橹县、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在秦汉以前,古百越中的“骆越”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这时海南黎族的发端。
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
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
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黎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万多黎族还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
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
黎族人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
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兼通汉语。
使用汉文,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从此黎族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字。
黎族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
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
*近汉族的地区受道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
在乐东番阳地区,村内有基督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众多,民间乐器有口弓(口弦)、鼻萧、“拜”(排萧)等。
黎族多同姓聚居,过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锡。
妇女有纹身传统习俗,一般纹面部、手背及脚裸。
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已经不纹身了。
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
黎族人死后,鸣枪报丧,用独木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黎族祖先崇拜文化解析
拜的民俗节 日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 , 尽管事
象 的内容不断演变 和丰 富 , 缅怀先辈 、 祭祀 祖先的核心 内容却一直未 曾改变。 而润方言 黎在春节时有“ 赶鬼” 祭祖 习俗 , 每当黎 明时
一
祖先 的直系血亲的妇女 , 外嫁后正常死亡
十分敬畏和崇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 人 者 到处徘徊作祟 , 于是 , 人们不遗余力地通 的也被归入其行列。在 日常生活中 , 除了岁 们的认识范 围不 断扩大 ,由自然界 的无机 过一系列的丧葬仪式来安抚亡灵 。 人生 礼仪 中的祭祖活动 , 如果有人 如点亮灯 时节 日、 物、 动物 和植 物扩大到人类 自身 , 黎族信仰 为 亡 灵 照 明 , 引魂 到 西 方 极 乐 ; 向六 道 神 灵 久病不起 、 或者霉运连连等 , 家人都会举行
Dnl on a a Bl 见 gn a
档 案 博
祖先崇拜属于原始信仰 , 是 建立在死亡恐惧 和鬼魂崇拜基
础 之 上的 , 它是 生 殖 崇拜 和 鬼 魂 崇拜 共 同 的产 物 。 先 崇拜 是一 祖
族 各 家 各 户再 去 祠 堂拜 祖 ,并 且
代懈
从初一到十五 ,各家轮流派人到
一
以自己 们出殡 回来时 , 丢掉从坟地带 的树 叶、 到亡 出来作祟制乱祸 害生者。各个村落 ,
者 家 中 先 洗 手 、 子孙 更 改 称 呼 , 亡灵 彻 父子血缘男性正常死亡 的远祖和祖先构成 给 与
、
人生礼仪 中的祖先崇拜
黎族宗教信奉万物有灵 ,认为 日、月 、 底决裂 , 不把鬼魂带 回家来。 即使是这样 , 人 人们意识上所崇拜的祖先鬼 的主干 , 本族同 天 、 、 水 、 木等都有灵魂 , 地 山、 田、 人们对其 们对于亡灵依然放心不下 , 怕它伺机 回家或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
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
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
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黎族民歌
2014年3月29日, 海南省五指山市 水满乡黎峒文化 园黎祖大殿和三 月三广场上,三 千多名黎族和兄 弟民族儿女,共 同祭拜袍隆扣, 缅怀先祖业绩。
“三月三”首次黎祖祭祀庆 典
这段视频帮助你了解了哪些黎族音 乐与文化?边看边记录在笔记本上, 并与同桌交流补充!
{
{
{
用黎语咏唱,歌调古朴, 无一定格式,不分段节, 押韵不一定规则。
椰风海韵
距今7000~3000年 前,南方的“骆越人” (百越族的一支)陆 续迁入海南岛,成为 黎族的祖先 。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 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 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 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 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 州、定安等市县。“黎”属他称,内 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有“哈”、 “赛”、“杞”、“美孚”、“润” 等自称,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 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哩咧
鼻箫
口弓
灼 吧
灼吧
哔 哒
叮 咚 木
独木鼓
口拜
王妚大老人一生至爱着民歌,是海 南目前仍健在的、黎族民歌最杰出 的传承人,她一人能演唱上千首民 歌,熟记三十多种不同的黎歌歌调, 许多其他方言区失传的歌调她仍能 记忆,有人称她“黎族歌后”,也 有人叫她海南“刘三姐”。
王妚大是黎族民歌杰出的 传承人。图为王妚大2007 年参加在北京中国文化杰 出传承人颁奖时的留影
《我是五指山人》 ——作曲 谢文经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 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 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 黎族传统乐器传承人:黄照安
黄照安,男,黎 族,1960年生, 海南省保亭黎族 苗族自治黎县什 岭镇什磨村人。 他是族黎族地区 唯一身兼黎乐器 的收藏、制作、 演奏和传承人。
海南黎族
黎族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时代,其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chi you)部落是东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统称,各族部落众多,以后又称"南蛮"、"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壮族等现今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蚩尤"部落因为经常叛乱,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敢,逐渐向南躲避于山岭,以至其中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人口大量减少,部分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
到了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
海南岛的"俚人"在宋朝以后始称"黎"至今。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黎族自称“赛”。
黎族内部由于分布地区,服饰等的小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因而称谓也有所不同,如有“侾”、“杞”、“美孚”、“润”,汉语称为“本地黎”等五种称呼。
但黎族之间或与其他民族交往时,都自称为“赛”。
我国古代南方的“越”是黎族的先民。
“黎”这一族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汉文文献上,普遍以“黎”作为黎族的专用族名,在宋代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属民,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历史说法不一。
海南与大陆分离的年代,关系到海南岛文化的发端。
黎族在海南历来都以土著居民自居,称岛上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为“美”。
但黎族是否为海南岛上的土著民族,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我国史学界根据文献记载,考古挖掘以及语言学、历史学和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认为黎族与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各民族有密切的关系,是从古代的“百越”族发展而来的。
黎族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三个较为流传的版本:
- 说法一: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
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 说法二: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
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
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 说法三:据说“三月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黎族原始氏族社会简述
导 和 指挥 生产 、能够 举行 生产 前后 的宗教 仪 式 。亩 头有
“ 头犁 田的老人 ”之 意 ,也 即 “ 带 犁第 一路 田的人 ”的意
思 。亩 头是 “ 亩”内一亩之长 ,他按传统 的风俗 习惯来 合
掌握 纺织和制 陶技 术 的劳 动者 。 “ 亩制 ”地 区在开 始插 合
较早些 时候就 已经形成 。 此时在婚姻上 ,随 着原始农 业 的不断 发展使男子 占居
主导地位而使妇 女退 为次要 地位 ,婚姻也 从对偶婚 向以体 现 父系特征 的一妻一夫制 过渡 。 秦汉时期 ,金属器 特别 是铁器 传人海 南岛被用 于农业
“ 合亩制”地 区分布在 昔 日保亭 、乐东 、琼 中和白沙交
界 的 毗 连 地 带 ,即 当时 的毛 道 、毛 阳 、番 阳 、红 山 、通 什 、
平均 ,混合 “ 合亩”对外来户可能少 分一些 。人 口多 的户 ,
如果粮 食不 够用时 ,可向亩 内其他户借或 恳求亩头分一些 “ 稻公稻母 ” ,这 些借粮 可 以还 也可 以不还 。在 不妨 碍集体
田 、种 ‘ 兰 ”。 山 ’
粮”的数量 由大家 商定 ,需 要动用 也 由大家商定 ,亩头可 以用它来待 客,凡结 婚 、盖 房或者有 困难 的 “ 合亩 ”成 员 也可以动用此粮 。有 的 “ 合亩 ”还 设有 “ 青年粮 ” ,一般是 劳动力 强的给 2 4把约 4 斤 ,劳动力弱的给 1 8 2把 ,当年要 办婚事的青年也 留 7 2把 以备酿酒 ) 。除去以上 留粮后 ,无 论 亩头 、亩众都按户 平均分 配。亲属 “ 亩” 的分配 比较 合
海南黎族
海南黎族文化一、海南黎族文化介绍(一)海南黎族的由来《黎母山传说》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
“在海南岛的中部有一座高山,长年云雾缠绕,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在远古的时候,海南没有人类,山上只有各种飞禽走兽。
有一天天上的雷公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看到海南岛上鸟语花香,真是个好地方。
他羡慕地说,要是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啊。
于是他就找来一颗蛇卵,藏在山中,让山上的五色雀照护。
第二年“三月初三”这天,雷公再次经过,他从天上打下一声惊雷,山摇地动,震得藏在山上的蛇卵裂开两半,从里面走出一个美丽的姑娘。
雷公变成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给这个姑娘取了个名字叫“黎”。
于是山中的五色雀、梅花鹿、还有各种小动物都跑来庆贺,它们叫她“阿黎姑娘”。
在山中各位小动物朋友的帮助下,阿黎姑娘饿了就采摘野果来吃,渴了就喝山泉水,困了就睡在大树上,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只是有时不免有些孤独和寂寞。
有一天,有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跨海来到海南岛,到山中寻找一种珍贵的香料---沉香。
小伙子在山中遇到阿黎姑娘,他马上被阿黎姑娘的纯真和美丽所吸引,两人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从此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他们生了很多子子孙孙。
后来靠采摘野果已经不够他们生活了,雷公就派五色雀叼来山兰稻种,他们带领子孙后代一起砍山种山兰,喝用山兰酿造的甜美的biang酒,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尊称她为“黎母”,把他们①脚下这座母亲山叫“黎母山”,他们自称“人”。
”当然,这不是海南黎族的真正起源,这则神话通过黎母生息的轨迹对原始初民从蒙昧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进入野蛮阶段的发展历程,作了追忆性的描述。
黎族在海南有着数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黎族的先人为古越人,他有着6万年的族群史。
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在琼南七个自治县,三亚市、通什市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少部分散居在定安、万宁、屯昌、琼海、儋县和澄迈境内,与汉族人民杂居。
“黎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黎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一、古代部落的形成与迁徙黎族作为中国古代部族之一,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部落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在我国南方的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省等地都有黎族的活动迹象,这也表明黎族的祖先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
古代黎族的迁徙历程非常复杂。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研究,黎族祖先曾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迁徙。
他们往往受到自然灾害、战争或其他社会因素的驱使,迁徙到新的地方定居。
这些迁徙过程中,黎族祖先不断与其他部族进行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影响黎族的历史起源不仅仅是自身部落的形成与迁徙,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影响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黎族与汉族、壮族等邻近民族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黎族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了融合与创新。
例如,在语言方面,黎族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和壮语的词汇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黎语。
在宗教信仰方面,黎族信仰天神和土地神,在与佛教、道教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黎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传统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现在的黎族地区,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黎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黎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
其次,加强黎族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将黎族文化传统融入到教育课程中,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黎族文化。
同时,加强对黎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黎语的教育和研究。
总而言之,黎族的历史起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古代部落的形成与迁徙、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影响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
黎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民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黎族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让这一民族的独特魅力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及贵州等省分均有分布。
截至2015年海南省黎族人口149万余人。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黎族古代历史资料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在我国古籍上很早就有关于黎族先民的记载。
西汉以前曾经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黎”这一族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文献上,唐末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就有“儋(州)振(州)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
但普遍作为黎族的专用族称,则是在11世纪宋代以后才开始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黎族文化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岛中部山区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全县面积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其中黎族人口9.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1%,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宝亭司”,到了清代改称“保亭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设立县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是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岛文化。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中的光荣的一员,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超百万的一个民族。
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
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
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
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
三亚的少数民族
三亚的少数民族第一章三亚的黎族第一课黎族的族源在100多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末到第四纪的更新世末,亚洲的南部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雷州与海南之间的地层发生断陷,海南地区发生隆起,于是第一次形成了琼州海峡,出现了海南岛。
后来地球进入了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大降低,海南岛与大陆又连接在一起,在近100万年的时期内,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出现连了又断,断了又连的现象,直到全新世早期,大约50万年前,海南岛再次与大陆分离,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岛屿。
海南岛的总面积为33920平方公里,中部为山地,环绕山地的是丘陵地带,四周为滨海平原。
在西汉以前,海南岛上95%的地方被森林覆盖,气候宜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那么,什么时候海南岛上才有人类的生存,黎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黎族中,对自己民族的起源普遍有着这样的传说:“太古之时,雷摄一蛇卵在黎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为居。
岁久,交趾蛮过海采香,因与结配,子孙众多,开山种粮,其山曰黎母山。
”另一传说为“有女航海而来,入山中与狗为配,生长子孙,名曰狗尾王,遂为黎祖。
”美孚黎中流传:“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天妃和观音兄妹躲进了一个大葫芦,被洪水冲到昌化江畔的燕窝岭。
洪水退后,兄妹四处寻找亲人并约定每年三月三到燕窝岭相会。
兄妹找遍天涯海角不见人迹,为了繁衍人种,经雷公的开导,妹妹在脸上刺画花纹,让哥哥认不出她来。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初三日,二人结婚,繁衍后代,成为了黎人的祖先。
”据考古发现,在一万多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在海南岛上。
1992至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三亚的落笔洞,发现了古人类的许多牙齿化石,经碳14测定,距今约一万年,属“新人”(晚期智人)。
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动物的化石、打磨过的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这说明他们正处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时代,考古工作者把他们命名为“三亚人”。
在距今三千年前,约相当于中原的殷周时期,海南岛上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山区都已经有人类生息。
黎 族
人口为1247814人民族概况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
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
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
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
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
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
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
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
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
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
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
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
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
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
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
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
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
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
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
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
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
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
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
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
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
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
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
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
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
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