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病害

合集下载

玉米病害课件

玉米病害课件

2.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 黑霉病。其苗期抗病性较强,主要在玉米抽 雄后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 苞叶,叶部病斑初为水浸状或褪绿的淡黄色 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 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l-2毫 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 白色,边缘黄褐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 圈。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 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 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 叶片枯死。
1 玉米生理性病害:玉米空杆、倒伏、玉米 白化苗和黄绿苗、玉米高温干旱、玉米涝 害、玉米药害、玉米红叶病(玉米灌浆期 受到低温阴雨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玉 米雄穗结实等病害。
2.玉米叶片病害: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弯 孢霉叶斑病、灰斑病、褐斑病、圆斑病、 锈病等
3.穗部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等。
有性态: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Drechsler 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
(2)形态: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隔膜3-15个,尖
端略细,色淡,下端较粗,色深。分生孢子长椭圆 形,中间细胞稍宽,隔膜3-13。 (3)病原生物学:
玉米小斑病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其
灰斑病市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玉米叶片病害, 其发病程度逐渐加重
一 症状:
1 玉米小斑病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 初为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 边缘颜色较深。根据不同品种对小斑菌不同小种的 反应常将病斑分成3种类型:①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 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 制。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 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③病斑为坏死小斑 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 前两种为感病型病斑,后一种为抗病型病斑。感病 类型病斑常常相互联合致使整个叶片萎蔫,严重株 会提早枯死。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会出现 大量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病害

玉米病害

叶鞘、苞叶和籽粒 发病
症状特点
• 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病斑多呈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枯死株根部腐烂,果 穗松软而倒挂,籽粒干瘪细小。
• 诊断要点:叶片上出现梭形大斑,病部 有灰黑色的霉状物。
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区别
• 玉米大斑病病斑呈梭形,病部组织极易 破碎,病部保湿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玉米(杂粮) 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学系
玉米病害
• • • • • • • • • •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 玉米锈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青枯病 玉米细菌性茎腐 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本次课要求
• • • • 准确诊断玉米病害 描述出每种病害的症状要点 知道每种病害的发生条件及原因 合理设计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状
苗期:病苗小,茎叶扭曲畸形,在茎基部产生小 病瘤,病苗株高在33 cm左右时明显,严重时 枯死。叶片或叶鞘上的病瘤。 • 叶片:叶片上的病瘤较小,常成串密生,多如 豆粒或花生米粒大小,内部很少形成黑粉。 • 茎或气生根上:病瘤大小不等,一般如拳头大 小。 • 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角状或长囊状的 病瘤。 • 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 上形成病瘤,严重发生的可在全穗。
农业防治
防治措施
杜绝和减少初侵染源: 不从病区调运种子; 育苗移栽的要选不带菌的地块或经土壤处理后 再育苗, 最好在玉米苗3~4片叶以后再移栽定植大田, 可有效避免丝黑穗病菌的侵染 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中越冬菌源; 进行高温堆肥,厩肥充分发酵,杀死病原菌后再 施用;切忌将病株散放或喂养牲畜、垫圈等
玉米丝黑穗病
•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 尤其以华北、西北、东北和南方冷凉 山区的连作玉米地块发病较重, • 发病率2%~8%,严重地块可达60%~ 70%,造成严重减产。 •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 。

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其产 量 和 品 质 。 因此 。 准确 识 别 各 种病 害 就 显得 尤 为重 要 , 只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确 识别 出病 害 的种 类 , 才能对 症 下药及 时防 治 , 而 从
最 大 限度地 减少 损失 。
1 谷 子 白 发 病
11 症 状 .
褐 色 且 有 黄 色 晕圈 。 气 湿 度 大 时 , 斑 背 面 密生 灰 色霉 空 病 层 。 重 时叶 片 干 枯死 亡 。 是 茎节 瘟 。 严 二 在抽 穗 前 后 常发 生 茎 节瘟 , 一般 多发 于 高 湿地区 , 初期 节 部出现 黄 褐色 或黑 褐 色小 病 斑 , 后逐 渐扩 展 , 绕 全节 , 而 环 并干枯 缩 小 , 而 阻碍 从
现代农 业科 技
21 0 1年第 3期
植物 护理 学
谷 子 主 要病 害症 状及 防治措 施
付 立俊
( 北 省 任 丘 市 科 学技 术 局 , 河 河北 任 丘 0 2 5 ) 6 5 0
摘要
关键 词
介 绍 了谷 子 白发 病、 瘟病 、 谷 纹枯 病 和谷子 锈病 的发 生症 状 , 分别 总结 了其 防 治措 施 , 以期 为谷 子病 害 的防 治提供 参考 。
部 分被 破坏 成 黄褐 色粉 末 , 留 维管 束组 织 呈丝状 白发 , 仅 植
控 , 证植 株 健 壮 生 长 , 保 田间 要 通风 透 光 , 恶化 病 菌 的 生 以 存 环境 。 是 种子 处理 。 萎锈 灵 按 用种 量 的 07 三 用 .%拌 种 , 可 消 灭种 子 上 的病 菌。 四是 药 剂防 治 。 6 %代 森锌 可湿 性粉 用 5
这 种 叶 片 可 提 早 枯 死 。 是 白尖 和 枪 杆 。 三 当叶 片 出现 灰 背 后 , 片干 枯 , 心 叶仍 能 继 续抽 出 , 是 心叶 抽 出后 不 能 叶 但 只 正 常 展 开 , 是 呈卷 筒 状 直 立 , 而 出现 黄 白色 白尖 , 后逐 渐 以 变 褐 色枪 杆 状 。 是 白发 。 褐 色 的心 叶受 病 菌 危 害 , 肉 四 变 叶

主要害虫种类

主要害虫种类

主要农物害虫:一、地下害虫: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蝼蛄(华北、东方)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小地老虎、种蝇、蟋蟀。

二、麦类害虫:黏虫、麦蚜、小麦吸浆虫、小麦叶峰、小麦害螨三、禾谷类杂粮害虫:1、玉米螟2、东亚飞蝗3、高粱条螟4、玉米蚜5、粟灰螟四、棉麻虫类 ;1、棉蚜2、棉叶螨3、棉铃虫4、棉红铃虫5、麻叶甲6、绿盲蝽7、烟蓟马 8、麻天牛五、油料作物害虫 ;1、大豆食心虫2、豆荚螟3、油菜蚜虫4、草地螟5、菜粉蝶6、豆天蛾 7. 黄宽条跳甲 9、小菜蛾六、薯类害虫 ;1、马铃薯瓢虫2、甘薯麦蛾七、糖类害:1、甜菜跳甲2、甜菜象甲八、储粮害虫:1、玉米象甲2、麦蛾3、谷螟4、豆象5、谷蠹主要农作物病害:一、麦类病害:1、小麦条锈病2、小麦叶锈病3、小麦杆锈病4、小麦白粉病5、小麦纹枯病 7、小麦赤霉病 8、小麦散黑穗病 9、小麦腥黑穗病 10、小麦根腐病 11、小麦粒线虫病 12、小麦丛矮病二、禾谷类杂粮病害:1、玉米大斑病2、玉米小斑病3、玉米丝黑穗病4、玉米黑粉病三、棉麻病害、油料作物病害:1、油菜菌核病2、大豆包囊线虫病3、油菜霜霉病4、向日葵菌核病5、大豆花叶病 6、大豆菟丝子四、薯类病害:1、马铃薯病毒病2、马铃薯晚疫病3、马铃薯早疫病五、糖类作物病害:1、园林植物病虫害一、食叶害虫:1、杨叶甲2、大蓑蛾3、梨星毛虫4、黄刺蛾5、杨扇舟蛾6、甜菜褐斑病2、甜菜根腐病舞毒蛾 7、斜纹夜蛾 8、银纹夜蛾 9、国槐尺蛾 10、霜天蛾 11、蓝目天蛾12、黄褐天幕毛虫 13、柑橘凤蝶 14、蔷薇三节叶蜂 15、美国白蛾 16、柳毒蛾二、吸汁害虫1、大青叶蝉、桃蚜、棉蚜、粉虱类、介壳虫类、绿盲蝽蓟马类螨类三、蛀干害虫:1、光肩星天牛2、双条杉天牛 3.桃红颈天牛 4、锈色粒肩天牛5、松褐天牛6、杨十斑吉丁7、松纵坑切梢小蠹8、柏肤小蠹 9、芬芳木蠹蛾东方亚种10、杨木蠹蛾 11、柳木蠹蛾 12、白杨透翅蛾 13、杨干透翅蛾 14、臭椿沟眶象 15、沟眶象七大类病害(花卉)1、霜霉病类(疫)2、白粉类3、锈病类4、煤污病类5、炭疽病类6、灰霉病类7、叶斑病类枝干病害:1、腐化溃疡病类( 1)杨树烂皮病( 2)杨树溃疡病( 3)槐树溃疡病2、枝枯病类3、丛枝病类4、枯败病类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列当(1)各样树木管护、修筑、病虫害等方面光盘(2)各种害虫生物学特征等光盘(3)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光盘。

农业昆虫学杂粮害虫

农业昆虫学杂粮害虫
• 1、2龄食量小,仅啃食叶肉,在叶部形成半透明小斑; • 3、4龄从叶缘蚕食,咬成缺刻; • 5、6龄食量最大,仅留叶脉,占食量90-95%。 ③有假死性,1、2龄受惊后吐丝下垂悬于半空中,随风飘
散,或仍能沿丝爬回原处,3龄以上幼虫被惊动后,落地
卷曲不动。
④6龄老熟,钻在土表1-2cm处结茧化蛹。
18

2、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1)以蜂治螟: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人工繁殖和 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始盛期至盛末期,释放2~3次, 每667m2释放1~2万头,螟卵寄生率可达62%。
(2)以菌治螟:白僵菌、Bt。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于玉米
心叶中期用白僵菌颗粒剂施入心叶喇叭口中杀幼虫。
(3)成虫发生期利用频振灯、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用
24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一条斜线两圆斑,白斑两边两黑点。 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20mm,翅展:35~45mm,
前翅中央近前缘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
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由翅尖向后方有一条暗 色条纹。
25
幼 虫: 幼虫6龄3龄弓,纵行条纹五色虫(白 红黑红黑)。 体长39mm,沿脱裂线有褐色“八”字纹。 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 2条红褐色至黑褐色、上下镶有灰白色细线
11
(2)幼虫习性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在卵壳附近,约1h后开始分 散。 ●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湿和负趋光性,喜群 集在心叶内为害,4龄后蛀入雄穗柄和茎杆内 为害。 ●幼虫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
12
幼虫取食习性 (1)食叶阶段:1龄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 2龄
后咬穿纵卷的心叶,展开后呈一横排圆孔,称“排孔”。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草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治理的方法,以期有效控制玉米的病虫草害问题。

一、病害的防治1. 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的话会导致玉米产量的锐减甚至无法收获。

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方法主要是选择抗病优良品种,选用健康种子,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残株,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空气湿度,及时采取化学防治。

2. 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常常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容易发病。

预防玉米叶斑病的最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合理浇水、浇水不可溅到叶片,有疫情时要及时用药防治。

3.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黄色链格孢引起的,严重者会造成减产甚至颗粒不育。

防治玉米锈病的主要方法是选择抗锈病的玉米品种,保持通风透光,保持玉米田的整洁,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防治。

二、病害的监测和预警要做好病害的综合治理,必须要有科学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可以利用农业气象条件、病虫发生规律和玉米生长期来预测疫情,当监测到病虫的发病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玉米的生长健康。

三、病虫害的防治1. 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在玉米苗期和玉米灌浆期危害较大。

综合治理玉米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农药。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混合播种、间作栽培以及采用抗虫玉米品种。

2. 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常见的害虫之一,喜温暖干燥的环境,如果发生危害,会造成严重的玉米减产。

我们可以通过优良品种的培育、留茬不深、根据适度施肥及时收获等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控制玉米蚜虫的危害。

3. 玉米蓟马玉米蓟马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危害玉米和蔬菜等多种农作物,严重时会导致减产。

对付玉米蓟马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农药。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玉米很容易发生各种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掌握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对保障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玉米抗病力玉米是一种具有较高抗病力的作物,但在生产中由于生长适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抗病力会有所下降,从而容易发生各种病害。

通过种植具有较高抗病力的品种和优化种植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机率。

1、玉米穗枯病玉米穗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常在玉米穗部反复发生。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感染后,玉米穗部会发黄、干瘪,穗部的大小和重量也会明显降低,有时甚至完全枯死。

2、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最常发生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

主要症状表现为:在玉米叶片上会出现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并伴有黄化、萎缩等症状。

当病害恶化时,叶片呈现明显的枯黄状。

4、玉米煤污病1、合理种植为了减少玉米病害的发生,必须合理种植玉米。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土壤和肥料类型,在种植前进行耕整和杀菌处理,确保种植环境卫生。

其次,要注意在适宜气候下种植,避免低温、寒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2、加强防治措施在切实掌握合理种植技术的基础上,玉米种植者还需加强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

一旦发现有患病玉米,在病害处进行除去工作,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对于玉米穗枯、锈病等难治性病害,应及时喷洒药剂进行专业治疗。

3、选用抗病品种为了更好地预防玉米病害,可以选用更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在经过严格筛选和测试后,将品质优良、易于管理的抗病品种种植在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中,为预防病害的发生提供帮助。

总之,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良性特性。

但在种植过程中,仍需注意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合理选用土壤和肥料,加强预防和处理工作,使玉米的产量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品质。

富裕县高粱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富裕县高粱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高粱是富裕县的主要杂粮品种之一,近年来播种面积仅次于芸豆、红小豆、绿豆,农户在现代栽培技术的支持下取得了理想的收益。

黑穗病、立枯病、锈病、高粱蚜、粘虫等是危害高粱的主要病虫害,本文主要介绍黑穗病、立枯病、锈病、高粱蚜的防治方法。

一、高粱黑穗病黑穗病是危害高粱生长的主要病害,北方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穗部,在穗期显露症状,也有部分在前期会显露一些症状。

根据不同症状可分为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三种。

!、传播途径及发生症状。

病菌在种子、土壤、残株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活跃,可借助风力雨水进行传播。

主要通过种子、土壤传染。

病菌萌发后侵入寄主组织,引起发病。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年左右。

在高粱抽穗后出现症状。

发病初期,病株明显矮于健株。

病穗下部膨大,内有白色棒状物。

抽穗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散黑穗病,全穗受害。

虽然穗形无异常,但籽粒却呈长圆形小灰包。

灰包成熟破裂也有黑色粉末散出;坚黑穗病的发病症状是全部籽粒呈卵样灰包,灰包包有坚硬外膜,内部充满黑粉。

#、防治方法。

预防高粱黑穗病要以农业防治为主,采取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本地实际,选用合适的高抗病的优良品种。

前茬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株、清洁田园,深耕深翻,适当晒田。

合理轮作,实行"年以上的科学轮作。

大豆—高粱—谷子为较好的轮作方式,前茬为大豆后土壤里氮素会增加,为高粱提供较多的氮素,高粱和大豆是不同科属作物,相传染的病虫害少,杂草也少。

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加强农田管理,发现病株立即拔出,并用石灰粉对病穴撒施消毒。

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可用$%&粉锈宁乳油!%%'(兑少量水,拌种)%%*+,晾干,播种,或用,%&禾穗胺按种子重量的%-,&拌种子处理,或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灰包破裂之前及时清除病株,运离田外集中处理。

第十章农作物害虫- 杂粮害虫

第十章农作物害虫- 杂粮害虫

幼 虫: 幼虫6龄3龄弓,纵行条纹五色虫(白红黑红黑)。 体长39mm,沿脱裂线有褐色“八”字纹。背中线白色, 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至黑褐色、上下镶 有灰白色细线的宽带。
棉铃虫
粘虫
三、习性、生活史
生活史: 无滞育现象,条件合适时,终年可以繁殖,因此,在 我国各地发生的世代数因地区的纬度而异,纬度越高, 世代越少。2-3代6-8代/年,在5-6代区有越冬现象。 江苏淮河流域4—5代。
三、生活史、习性
1、世代: 由北向南1-7代,长江以北一年3代(陕西),广东、广西6代/
年,黑龙江一年1-2代。
2、生活史: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杆内,穗轴越冬,也有在根茬中越冬。
(二)主要习性 成虫 1、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白天多潜藏在大豆、小麦及马铃薯等作物田里或杂草间, 于日落后到午夜转入玉米田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 2、产卵习性 对产卵的部位和植株高度有选择性 卵多产高度在50cm以上的植株叶背中脉两侧,卵20-30 粒排成鱼鳞状的卵块。在生长高大茂密、生长浓绿,小气候 荫郁潮湿的低洼地或水浇地的丰产田产卵量大。
还有兼治玉米螟的效果。 4、超低容量喷雾
有条件的地方,用超低容量喷雾,如2.5%敌百虫油剂每
亩120~160ml。用东方红18型机超低容量喷雾大面积防治小 麦、玉米地的粘虫。每亩用30%敌百虫水剂150ml,防治效果
达98%以上。
(二)田间诱卵和采卵 用小谷草把或者稻草把诱卵,每3根谷草或者10余根稻草 扎成一把,每亩插60~100把,每3天更换一次,带出地外及 时处理,以免草把上的卵孵化后幼虫重新爬到作物上为害。 在谷子上,卵块多产在上部叶尖上,易寻找,可用人力 消灭大量卵块。 (三)生物防治 用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绝育剂、γ射线不育等进行 防治亦有报道。可借鉴应用。也可用糖醋酒液诱杀成虫。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玉米作为我国的三大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据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重要位置。

但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因此,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成为了保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措施。

1. 玉米病害(1)玉米灰斑病:引起该病的真菌主要为灰斑病菌,该病在玉米生长期间的危害比较明显,会造成叶面积减少、萎缩或变黄,进而导致玉米减产。

(2)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由赤霉菌引起,该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玉米不育,同时病害普及率高,亟待治理。

(3)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由铜绿假单胞菌等导致的病害,主要表现为穗壳变软,口部开裂等,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1)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钻入玉米叶片中,造成纵向蛀洞,严重时会造成玉米减产。

(2)桃天牛:桃天牛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害虫,被广泛认为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但同时也会对玉米带来危害。

(3)玉米象:玉米象是一种比较广泛分布的玉米害虫,它会对玉米的花粉、花药、玉米胚芽以及玉米饲料等带来危害。

尤其在夏季高温时容易大量繁殖,成为玉米重大病虫害之一。

(1)合理降低田间湿度:在玉米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秸秆、杂草等杂质物,以减少田间湿度,有助于降低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生存。

(2)及时病害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

(3)选用健康良种:选用对病菌较为抗性的玉米品种,有助于提高防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使用生物农药:可以采用核糖体损伤剂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1)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玉米的抗虫能力,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如用草木灰、农药、油膜等对玉米带菌虫成虫/幼虫进行灭杀。

(3)早期防治:在玉米生长初期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危害程度。

小杂粮栽培技术

小杂粮栽培技术

小杂粮栽培技术小杂粮是指不同于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的杂粮,如小米、薏米、黑米、荞麦等。

这些小杂粮种植方式独特,对土壤和环境要求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杂粮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掌握种植小杂粮的技巧。

一、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小杂粮的种植季节因地区而异,一般来说,春季是小杂粮的主要种植季节。

在北方地区,一般选择3月至4月进行播种;南方地区可在11月至12月进行播种。

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二、土壤准备和施肥小杂粮对土壤的要求较低,但为了获得更好的产量和品质,仍需进行适当的土壤准备和施肥。

在播种前,应该进行整地、翻耕,保证土壤松软透气。

根据土壤类型和小杂粮的生长需求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保证养分供给充足。

三、适时浇水和除草小杂粮生长期需要适量的水分,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间。

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另外,要及时除草,减少杂草对小杂粮的竞争,保证作物获得更多的养分和阳光。

四、病虫害防治小杂粮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要及时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选择有机农药进行防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收获和加工小杂粮的收获时间一般在作物成熟后进行,一般要判断成熟度,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机。

收获后,应及时进行加工,保证小杂粮的品质和口感。

可以选择晒干或者炒制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小杂粮的种植技术虽然相对复杂,但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种植管理,相信一定可以获得丰收的喜悦。

希望农民朋友们能够在小杂粮的种植生产中取得成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祝愿大家种田顺利,收成丰硕!。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玉米病害1、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Fusarium moniliforme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玉米的皮质、芯部和胚乳发生变黑和变红,同时也会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措施:病前可在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等改良土壤,同时加强配合作物轮作、杂交种植等综合措施,对于发病的玉米地可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是由锈菌Puccinia sorghi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会使玉米的叶片上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的小斑点,后期病斑逐渐蔓延,严重时造成玉米叶片切断。

防治措施:病前需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修剪带病玉米,同时增强肥料调控和适当增施钾、磷等元素,加强灌溉管理等综合措施,病后可及时使用化学防治药品进行防治。

3、玉米炭疽病玉米炭疽病是由真菌Collectotrichum graminicola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玉米叶片上出现小型、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同时也会导致玉米出现穗状结构物,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尺寸。

防治措施:在种植玉米前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同时加强培育多抗品种,在玉米地的病旺季时采取清园处理和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危害田间幼苗时会使玉米出现挤植、萎蔫、倒伏等表现;危害成株的玉米时,它会造成玉米的叶片黄斑、蚕食、叶片逐渐枯干等表现。

2、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一种吸汁性害虫,危害玉米时会使玉米的叶片发生畸形、叶缘卷曲、生长延迟、色素缺乏等表现,严重时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影响。

防治措施:在种植玉米前,要做好土壤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在田间增设黄板、黄桶等虫害监测器,发现害虫繁殖时,在玉米上喷洒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治疗。

总之,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至关重要。

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全

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全

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全粮食作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来源,而病虫害是这些作物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为了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发展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有效应对作物病虫害的挑战。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有益生物与害虫进行生物斗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利用微生物制剂和推广有抗性的品种等。

例如,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可以减少害虫的数量。

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可以降低病菌或虫卵的数量。

此外,种植具有抗虫抗病性的品种,也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

二、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和繁殖。

常用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覆盖、热处理、拍打等方法。

例如,在温室中可以使用覆盖材料来隔离害虫和病菌,防止它们入侵作物。

热处理可以利用高温或低温来杀死害虫和病菌。

拍打是指使用物理力量如拍打或摇晃植株,以使害虫离开。

三、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雾、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等。

喷雾是将农药溶液喷洒在作物上,以杀灭病菌和害虫。

土壤处理是将农药施加在土壤中,以防治土传病虫害。

种子处理是将农药涂覆在种子表面,以防治种子传播的病虫害。

四、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技术是及时发现和预测病虫害的方法。

常用的监测技术包括黄板诱虫、诱蛾灯和DNA检测等。

黄板诱虫是用粘贴在黄色板上的胶水来吸引并捕捉害虫。

诱蛾灯是利用光源来吸引飞蛾,然后使用捕虫网捕捉。

DNA检测则是通过分析植物样本中的DNA,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五、综合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是将多种方法综合利用,以达到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合理轮作、间套种植、合理施肥和农事措施等。

合理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路径,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稻谷常见病及防治

稻谷常见病及防治

稻谷常见病及防治
稻谷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
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无法收获。

因此,了解稻谷常见
病及其防治方法,对于稻谷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稻谷常见病
1. 稻瘟病:稻瘟病是稻谷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由水
稻瘟病菌引起的。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斑点,后期叶片变黄,稻穗变黑,严重时会导致稻谷减产。

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
叶片上出现黄色或白色的条纹,后期叶片干枯,稻穗变黑,严重时会
导致稻谷减产。

3. 稻瘤病:稻瘤病是由稻瘤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
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瘤状物,后期瘤状物变黑,稻穗变小,严重时
会导致稻谷减产。

4. 稻瘿蚊:稻瘿蚊是一种昆虫,主要危害水稻的生长,会导致稻谷减产。

病害初期,稻叶上出现黄色或白色的斑点,后期叶片变黄,稻穗
变小。

二、稻谷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病害防治药剂: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病害防治药剂进行喷洒,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4. 病害防治措施: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清除病害的病源,保持田间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害的传播。

5.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或者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总之,稻谷常见病的防治是稻谷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证稻谷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新疆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新疆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新疆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新疆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由于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玉米种植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于保障玉米产量、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疆地区玉米的常见病虫害入手,探讨其综合防治技术,希望对农民朋友在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一、新疆地区玉米常见病害1. 玉米叶斑病:是由玉米叶斑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特征为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逐渐向周围扩散。

2. 玉米稻谷病:是由玉米稻谷病菌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特征为玉米穗部出现褐色的腐烂斑点,导致玉米籽粒变质。

3.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特征为玉米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渐变成红褐色,并使叶片逐渐枯黄干枯。

4.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米灰斑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特征为玉米叶上出现灰色的小斑点,并逐渐蔓延形成灰色病斑。

二、新疆地区玉米常见虫害1. 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使叶片出现蛀食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2. 玉米甲:是另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以玉米的叶片和茎部为食,造成玉米的叶片枯黄、萎缩,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3. 玉米蚜虫: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以吸食玉米的汁液为生,使玉米叶片逐渐枯黄干瘪,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4. 玉米象: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以玉米的茎部和穗部为食,造成玉米的受害部位枯萎腐烂。

三、新疆地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 合理施肥:在玉米生长期间,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强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玉米的养分含量和产量。

3. 间套作物:在玉米田地里适当的间作或轮作其他作物,能够破坏病虫害的生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粮病害目前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杂粮病害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谷子白发病、谷子锈病、高粱炭疽病等。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症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子粒。

叶片发病后,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田间)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病斑一般长5~10cm,宽1~2cm,有时可长达20cm以上,宽可超过3cm。

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苞叶和子粒发病,病斑也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

玉米大斑病在田间的发病往往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

该病在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出现梭形大斑(一般长度为10cm左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状物出现。

病原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

自然界中很少发现玉米大斑菌的有性态,但人工培养可以产生子囊壳。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6根丛生,一般不分枝,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膝状弯曲,2~8个隔膜。

分生孢子2~8个隔膜;分生孢子直,梭形,灰橄榄色,;孢子的脐点明显且突出于基细胞之外。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8.7。

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3~25℃;分生孢子萌发较适宜的温度26~32℃。

不同小种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温度不同。

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根据对玉米中含有的显性单基因Ht1、Ht2、Ht3和HtN的致病能力的不同,又分为5个生理小种。

玉米大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和一些酶类。

病害循环初侵染: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发病的组织(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

传播: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和气流传播。

侵入与发病:大多从玉米表皮细胞直接侵入,少数也可从气孔侵入。

再侵染: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特别是在春、夏玉米混作区,由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大量菌源,再侵染频繁。

发病条件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免疫的玉米品种,但玉米品种间对大斑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气候条件: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大斑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

该病的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适宜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

因此,7~8月份,如果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耕作与栽培措施:玉米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单作地病重,间套作地病轻。

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晚播都比早播的病重,原因是由于玉米生长后期抗病性降低,又赶上雨季,利于发病。

此外,栽培过密的玉米地块要比栽培较稀的地块病重;远离村边或玉米秸秆的玉米地块病轻,地势低洼的地块病重。

病害控制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主要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目前,我国推广的抗大斑病的自交系、杂交种或品种各地差别较大,主要有:Mo17、掖单系列品种(如掖单13等)、登海系列品种、吉单101、吉单111、中单2、郑单2、吉713、四单12、四单16、掖107、沈试29等。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3.药剂防治目前,防治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10%世高、70%代森锰锌、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新星等。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1970年,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65亿kg,损失产值约10亿美元。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抗病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某些玉米产区小斑病仍时有严重发生,损失惨重。

症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在叶片上,根据不同品种对小斑菌不同小种的反应常将病斑分成3种类型:①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

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③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

前两种为感病型病斑,后一种为抗病型病斑。

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会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该病的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有黄色(颜色或深或浅)的小病斑(一般长度不会超过2cm),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层。

病原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Shoem.,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

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属于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

分生孢子梗2~3根束生,从叶片气孔中伸出,直立或曲膝状弯曲,褐色,具3~15个隔膜,不分枝,基部细胞稍膨大,上端有明显孢痕。

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褐色,两端钝圆,多向一端弯曲,具3~13个隔膜,脐点凹陷于基细胞之内。

菌丝发育最适温度28℃~30℃;菌丝发育最适pH8.7。

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3~25℃;萌发的最适温度26~32℃;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均需要高湿条件。

分生孢子的抗干燥能力很强,在玉米种子上可存活1年。

玉米小斑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存在T、O两个生理小种。

病害循环初侵染: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

种子中的病菌一般对病害的传播不起作用,但有时T小种可由种子传播。

越冬病菌的存活数量与越冬环境有关,地面上的病菌至少能存活1年以上,而埋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一旦腐烂病菌即可死亡。

传播与发病: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具有水膜时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从气孔或通过叶片表皮细胞直接侵入。

在适温下,病害的潜育期为24h,5~7d可形成典型的病斑。

再侵染:典型的小斑病病斑一旦遇到潮湿条件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又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条件适宜,在一个生长季节小斑病有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密切关系。

品种抗病性:玉米品种之间对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

气候条件: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和有足够菌源存在的前提下,限制小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是温湿度和降雨量。

特别是在7~8月份,如果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雨日、雨量、露日、露量多的年份和地区,小斑病发生重;栽培管理:凡是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利于小斑病的发生。

病害控制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利用抗病、优质和高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种是保证玉米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目前用抗病自交系Mo17、330、E28、黄早四等培育的杂交种,如丹玉13、中单2、豫玉11号、烟单14和掖单4等也都抗小斑病。

抗玉米小斑病的杂交种在不同的年代变化很大,不同年代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避免拔节和抽穗期脱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另外,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并做好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

3.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严重发生小斑病的地块要及时打除底叶,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消灭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秸秆不要留在田间地头,秸秆堆肥时要彻底进行高温发酵,加速腐解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大流行年份的补救措施,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10%世高、50%扑海因、50%菌核净、75%粉锈宁、77%可杀得、12.5%的速保利和45%大生等。

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玉米茎基腐病Corn Stalk Rot玉米茎基腐病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我国该病在20世纪20年代即有发生,60年代后由于主推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基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很快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

目前在我国广西、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东、辽宁等18省(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个别地区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

症状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

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青枯、黄枯和青黄枯,以前二种为主。

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

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

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

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病原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腐霉菌主要种类有: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肿囊腐霉P.inflatum Matth.,禾生腐霉P.gramineacola Subram,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

镰刀菌主要种类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awbe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禾谷镰刀菌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串珠镰刀菌的有性态为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 Wineland。

病害循环初侵染: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

种子可携带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

传播: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