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一二讲共46页文档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40c7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1.png)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的批判性研究,关注媒介内容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包 括哈贝马斯、阿多诺和席勒等。
文化学派
关注媒介内容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对媒介文本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代表人物 包括米德、詹姆斯·凯瑞和莫斯可等。
03
CATALOGUE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理论
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
详细描述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
总结词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
详细描述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信息传递、会议、报告等,以及非正式 的沟通、流言蜚语等。
06
CATALOGUE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3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多个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符 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02
CATALOGUE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1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传播 现象的兴趣逐渐增加。
要点二
结构主义传播学
结构主义传播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传 播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强调对传 播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 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 时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
要点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事物的内 在结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传播活动的内在结构和 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讲义
![传播学概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55a6319650e52ea55189827.png)
传播学概论讲义第一章传播的含义第一节传播定义从古代汉语来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拉丁词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欧词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等1953年•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相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1、社会活动–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4ebd8a4afe04a1b071de6c.png)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传播学概论-PPT
![传播学概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05547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8.png)
许静《传播学概论》 张国良《传播学总论》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
第一节 何为传播
一 人类传播简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传播与信息
三 信息社会
第二节 传播学概述
一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传播学的学科架构
三 两大学派
四 精神交往论和马义传播观
传播媒介演进史: 保罗· 莱文森《软利器》
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 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 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 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 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 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 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 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哥伦布航海报道的第一篇印刷品是一份8页的小册 子,成为1492年的畅销书。拉丁文、法文、西班
牙文、托斯卡纳文版本相继印发,印刷品激起的对 新世界的兴趣难以遏制。
《软利器》
电子媒介,广义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
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等, 也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 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 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 后7分钟。”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一二讲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一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ca61d3e4f5335a8102d220d5.png)
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从理论、历史、实用三者交 融、汇聚的层面,依据传播要素和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宏 观、中观、微观递进的顺序,用八大理论板块来构筑和组建。
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 3.传播主体论 5.传播载体论 7.传播方法论
2.传播过程论 4.传播客体论 6.传播对象论 8.传播环境论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确认,应以学科论、过程论为统筹,以主 体论、对象论为中坚,以客体论为核心,以载体论为渠道,以方法 论为辅助,以环境论为参照,同时也顾及传播效果及评估。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传播学 的
研究意义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二、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四、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 五、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 个人在社会竞争的最新的需求。因此,它不论是对理论工作 者,还是对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不论是对职业传播 者,还是对社会大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为什么?
传播学 与
其他学科 关系
7、传播学与历史学 作为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它可以帮助传播 学来研究已经过去的传播活动,探寻传播现象发生的先后次序 和历史因素,揭示传播媒介变革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 使传播学能够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 8、传播学与地理学 媒介地理学是传播学发展新趋势,它更关注地理中媒介文化的 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虑整个地球的媒介行为,它将从人 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传播现象及媒介活动的地理分 布和发展规律。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新闻传播系列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新闻传播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04091ce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4.png)
传播系列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类型
模式
世纪
部分
过程
传播
法
高职高 专
传播学
人类
传播
控制
规划
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特征
大众传播
认识
理论
效果
内容摘要
第一节组织与 组织传播
第二节几种重 要组织学派及 其组织传播
第一节认识大 众传播
第二节大众传 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认识受 众
第二节受众研 究经典理论
第二节传播的社会 控制
第一节几种重要的 媒介控制理论
第三节传播中的 “把关人”
第一节几种主 要媒介的传播
特征
第二节麦克卢 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超强效 果论阶段和有 限效果论阶段
读书笔记
1957年霍夫兰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表达程序存在以下特点:(1)首先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引起受传者 的注意;(2)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被受传者记住;(3)如果信息内容是受传者赞同或可能接受的,那么首先 提出来比较有利;(4)如果正反两种观点都由一人提出,那么,先提出的观点容易导致“先入为主”的印象; (5)如果所传播的问题是受传者不熟悉的,那么就应当先提出问题的要点;(6)如果信息内容是为了唤起和满 足受传者的需求,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唤起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
目录分析
第一节传播的 定义
第二节人类传 播的历史
第一节传播学 的起源
第二节传播学 的源流及发展
传播学教程ppt全书
![传播学教程ppt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801712a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1.png)
约哈里窗格
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给文化下 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 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 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 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 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现代商品的象征意义:可口可乐→青春、活 力;耐克→运动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 (symbol)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 表象的载体。”
(通)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 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传播学概论》课件
![《传播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63de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a.png)
传媒与社会影响
传媒的种种行为和模式会对社 会产生各种影响。
第五章:传播与技术
1
传媒与互联网
2
互联网对传媒带来的变革是历史性的。
3
传媒与用户体验
4
传媒要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才能保 持竞争力。
新技术与传播
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传播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传媒与数字化
第二章:传播理论
认知一致理论
了解认知一致理论有助于理解信息接受和传 播的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是人类行为和情感调节系统的基础。
媒介效应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研究了媒介对人们看世界的影 响。
第三章:传播与文化
1
文化障碍
2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
流的障碍。
传播学概论
本课程是传播学领域的入门课,涵盖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文化、社会、 技术以及媒介批评等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础
传播过程模型
了解传播过程模型是理解信息 传播的起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介对信息的传递 和传播起到不同的作用。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 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数字化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六章:媒介批评
媒介伦理
媒介伦理是媒介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
媒介政治正确
媒介在报道新闻和事件时,需要遵守政治正 确的原则。
媒介道德
媒介道德是指媒介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需 遵守的道德规范。
网络文化与媒介批评
网络文化的出现,给媒介批评带来了新的挑 战。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25c0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6.png)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掌握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 力。
结语
祝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 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下次见!
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和 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 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传播过程和媒介
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 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媒介 的种类和特点。
3 传播心理学
了解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 接受方式,掌握有效传播 的心理机制。
教学成果
学会批判思考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逻辑,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了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 影响
2
3
第三章主题: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主题:媒介组织与管理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解 • 案例分析 • 小组讨论 • 课程作业 • 考试
课程评估
1
作业
定期布置课程作业,以帮助学生复习课
生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对待每个
活动环节。
3
考试
定期组织考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 堂内容。
课程重点
1 传播学的历史和定义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 件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和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传递、交互及其中达成的意义的学科。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带您一起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定义。
课程目标
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传播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实践方法
理解传媒如何塑造社会和文化
课程大纲
1
第一章主题:传播学概论
第二章主题:传播过程与媒介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043c0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7.png)
01
播效果的实证研究。
受众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媒介和信息是受
02
众选择的对象。
传播内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应注
03
重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REPORT
RESUME
C ATA LOG
D AT E
ANAL YSIS
批判 学派
03
SUMMARY
代表人物
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社 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批 判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符号和文本进行 比较研究,揭示文化 差异和传播规律。
符号是社会文化的基石,具有表征 意义的功能。
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传播的本质是符号的交流和意义的 共享,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主要观点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初创期(1930s-195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播效果研究,代表人物有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期(1950s-197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媒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代表 人物有默多克、麦克卢汉等。
多元期(1970s至今)
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研究、 媒介效果、受众研究等多个方面,代表人物有 费斯克、布尔迪厄等。
REPORT
ANALYSIS
SUMMARY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 教程第三版课件)
RESUME
CATALOG DATE
目 录CONTENTS
1 传播学研究史 2 经验学派 3 批判学派 4 认知学派 5 社会符号学派
CONTENTS
传播学概论讲义
![传播学概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c36bcc8bd63186bcebbc0a.png)
傳播學概論講義(PPT版)第一章傳播的含義第一節傳播定義從古代漢語來看:說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傳》:傳播中外,鹹使知聞。
•強調傳遞、撒播。
從英文詞根來看:•拉丁詞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歐詞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換•強調交流、雙向。
從西方學者的定義來看:•分為四種:•1.影響說傳播是傳播者有意識地影響他人的勸服行為。
–“傳播就是某個人傳遞刺激以影響另一些人的行為的過程。
”•——霍夫蘭等1953年•以上定義強調了傳播者傳遞資訊的目的性和影響性,把傳播目的的實現和受者行為的改變看作是一切傳播的基本特徵,忽視了有些資訊並非是向人們有目的的施加影響的事實。
2.反應說傳播是一個有機體對於各種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義在強調傳播的廣泛性和受者反應的必然性的同時,拋棄了傳播的社會性和受者的能動性。
3.互動說•傳播是把互不關聯的事物聯繫起來的過程。
•強調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通過資訊傳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向性。
但是人類傳播畢竟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一來一往的資訊互動,而是一種複雜的多向的資訊交流與溝通。
4.共用說•傳播是傳受雙方對資訊的共同分享。
–“我們在傳播的時候,是努力想同誰確立共同的東西,即我們想努力共用的資訊,思想或態度。
”•——施拉姆•定義強調了傳播者與接受者對符號的共有性和共用性,但沒明確指出:傳受兩者要“分享的是含義,而非符號”。
因為“同一個符號對兩個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或者對一個人有意義,對另一個卻毫無意義。
”關於傳播定義的異同•相同點:•1、傳播是一個過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來。
•2、傳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視傳播過程中的語境。
•3、傳播是象徵性的。
Sign 強調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間的關係。
不同點•1、社會活動–贊成的人將它視為一種社會工具,人與人之間關係形成的基礎。
我們不單是尋求傳播,相反,我們是在傳播過程中做具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