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1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类抗原(HLA-A、HLA-B抗原和少量HLA-C抗原)的HLA-?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原)的HPA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输血就是器官移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年版,第65页。

《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修订版),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卫生厅,2010年12月版,第44页。

血小板抗体检测 宣传

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固相凝集法) 一、基本原理: 血小板抗体检测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血小板的免疫性抗体,包括三类:1.ABO血型系统和HLA系统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产生的特异性抗体,3.药物所致的血小板抗体 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在临床辅助诊断中的作用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的临床症状很重要,但仍为排除性诊断。如结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则对ITP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2、血液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有辅助诊断意义。 3、孕期流产风险评估: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对孕期流产风险做出评估,尤其适用于有多次妊娠史、习惯性流产史以及不孕不育情况查因。(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 1、预防红细胞输注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阴性者,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采取干预措施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降低,极大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2、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多次输血后出现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对提高血小板治疗效率和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的筛查对象 1、血液肿瘤科病人:评价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2、需治疗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特别是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建议提前筛查血小板抗体,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3、妇产科孕检:评价孕期流产风险,尤其适用于有多次流产史患者查因。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使用操作说明

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使用操作方法 1、平衡室温 取出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冻干粉)放在室温中平衡至室温。 2、检测样本准备 将血浆(血清)3000转离心5-10分钟。 3、配制浓缩洗涤液 将浓缩洗涤液以1:24比例与蒸馏水混合(满瓶20ML浓缩洗涤液兑480ML蒸馏水)。 4、配制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冻干粉) 将冻干粉依比例与生理盐水混合(冻干粉0.5ML与0.5ML生理盐水混合),混合后放置5分钟,使用前轻轻摇匀。 5、标识 由包装内取出一条反应板,平衡至室温。标记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检测样本序号。 6、加血小板 向反应板孔中各加入1滴(约50μl)混匀的血小板悬液,轻摇反应板约10秒钟。 7、固着 将反应板用平板离心机以50g离心5分钟(专用血小板离心机用程序1)。 8、洗涤 将反应板用洗涤液洗3至4次,洗涤过程中轻摇微孔板,然后再轻轻甩掉洗涤液。最后一次洗涤后将残余液体蘸干。 9、加样 先向各孔中加入2滴(100μl)低离子强度溶液,再分别滴加1滴(50μl)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检测样本。 10、孵育 将反应孔用封口胶纸封好,轻摇混匀后置湿盒中37℃孵育30分钟(或气浴孵育35至40分钟)。 11、洗涤(同步骤8)反复洗涤5至6次。 12、加指示物 立即向上述各孔加入1滴抗人IgG(50μl)和1滴(50μl)混匀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悬液,轻轻振荡混匀。 13、离心 将反应板以200g离心5分钟(专用血小板离心机用程序2)。 14、结果判定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阳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黏附在反应孔底部表面,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反应孔底部中央,弱阳性反应格局介于两者之间。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科篇4稿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项目推广要点(输血科) 一、临床背景 随着输血科学科建设的高速发展,如何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科学、有效的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是提高输血科学科地位,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工作。 在国内临床常规输血工作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和输注前检测都是在输血科完成,而采供血机构供给临床的红细胞存在滤白细胞和未滤白细胞并存的现象,即使是滤白细胞虽然其白细胞大多数被滤除但血小板仍然存在未被滤除,这样的红细胞供给临床会带来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而目前国内血小板的输注则更为不规范,99%以上的临床机构血小板输注仍然采用随机输注(即“盲输”),不相合的血小板输入患者体内后迅速被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清除,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症频繁发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血小板资源,而且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危害极大。 二、在输血科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 1.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与血小板供者的交叉配型试验,筛选和患者血小板抗原配合性高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2.指导临床输血,保障输血安全:在输血科常规术前备血的血型鉴定中加入血小板抗体筛检,可对临床输血中出现发热、黄疸、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作出评估,同时可响应国家号召,

指导临床精准输血,节约血液资源,合理控制输血费用。 3.临床拓展 血液病科 1).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与血小板供者的交叉配型试验,筛选和患者血小板抗原配合性高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自身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和特异性,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药物性抗体的检测:某些药物的存在如肝素、奎宁、奎尼丁、环磷酞胺、甲氨蝶呤、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选择性的抑制了骨髓巨核细胞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同时应用某种药物后,产生药物相关抗体,药物抗体复合物附着血小板膜上与补体结合,使血小板聚集破坏,一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也可直接破坏血小板,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 妇产科 1).反复流产、不孕不育查因:对于反复和习惯性流产史(尤其是孕早期)和不孕不育史的患者,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可对其造成流产和不孕不育的原因作出辅助诊断。 2).产检(尤其针对高龄和二胎产妇)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 血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 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筛查 HLA I类IgG抗体。

人抗血小板抗体

人抗血小板抗体IgG/M/A(PA-IgG/M/A)酶联免疫分析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其它相关液体中血小板抗体IgG/M/A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血小板抗体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血小板抗体、生物素化的抗人血小板抗体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血小板抗体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一块(96孔) 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500ng/ml,做系列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成500ng/ml ,250ng/ml,125ng/ml,62.5ng/ml,31.2ng/ml,15.6ng/ml,7.8n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n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 如配制250ng/ml标准品:取0.5ml500n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2.样品稀释液:1×20ml/瓶。 3.检测稀释液A:1×10ml/瓶。 4.检测稀释液B:1×10ml/瓶。 5.检测溶液A:1×120u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每孔100ul),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如1ul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 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 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 TRALI):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 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 发生死亡率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UK SHOT 1996-20031995 - 20021999 - 20021994 -19982000 -2003 例数139********

发生率% 7370-150-5 死亡率% 9NR NR209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 收费: 1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 I类抗原(HLA-A、HLA-B 抗原和少量HLA-C 抗原)的HLA- I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 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 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抗原)的HPA 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输血就是器官移 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 年版,第65 页。

血小板抗体检查及配血操作规程

【口的】Capture-??是设计用来检测血小板IgG抗体的固相系统。可为血小板输注无 效患者进行血小板配血。 【适用范圉】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输注前配血 【检测原理】 Capture-P是一个固相抗体检测系统,是曲Rachel等人4、Juji等人5和 Sh让毗&等人6发表的检测过程改良而来。患者或供体血小板首先结合于聚苯乙烯微孔表面。然后用它们来捕获患者或供体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血清在结合有血小板的微孔中进行简短孵育,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如果抗体存在)。把微孔中游离的IgG 冲洗掉,并加入结合抗IgG指示红细胞。进行离心,这样会使指示红细胞与结合于固定的血小板上的 抗体接触。阳性检测中,在指示红细胞和结合血小板抗体间形成了抗免疫球蛋口G桥 联,从而阻止了指示红细胞向微孔底部的移动。作为这种桥联的结果,指示红细胞会形成一个汇合单层从而覆盖固定的血小板。相反,如果是阴性检测,当不存在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时,指示红细胞的移动就不会被阻止,就会被离心到微孔底部,进而形成紧密圧缩、清晰的细胞扣。可以使用事先经过冲洗和保存的血小板,这个步骤是可以选择的。使用血小板冲洗和储存洛液洗涤血小板,使之不含污染性血浆蛋口和非血小板细胞成分,这样的血小板可以用来制备Capture-P检测微孔的单分子层。 【主要组成成份】 Capture-P检测微孔板:1X8微带板,坚硕U型底部,表面覆盖特异性血小板粘合剂。每个微带板可以进行8个单独的检测。这些微带板保存于一个可重复性密封的铝箔袋中, 铝箔袋中含有干燥剂和湿度计。微带板可以单使用,也可以多个使用。未使用的微带板.干燥剂和湿度计要立即谨慎重新密封于铝箔袋中,以免暴露于湿气中使粘合剂失效。Capture检测微孔的辅助试剂:(另行购买) Capture LISS:低离子强度溶液,含有甘氨酸、漠甲酚紫染料和防腐剂叠氮化钠(0. 1%)* O Capture-P指示红细胞:结合有兔抗人IgG抗体的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浮在缓冲溶液(预先加入氯霉素(0. 25 mg/mL),新霉素(0.1 mg/mL)和庆大霉素(0.05 mg/mL))中。如果指示红细胞出现轻微的聚集,这是正常现象。 Capture-P阳性对照血清(弱):含有血小板抗体。加入叠氮化钠(0. 1%)作为防腐剂*o Capture-P阴性对照血清:不含有血小板抗体。加入叠氮化钠(0. 1%)作为防腐剂叫进行Capture-P 试验的组分(Capture-P指示红细胞,Capture LISS, Capture-P对照 血清,Capture-P检测微孔)在有效期内可以交替使用,而不用管它们的批号(前提是 这些组分都在有效期内)。 【储存条件】在不使用微带板时,在1-10摄氏度下保存。其它辅助试剂在1—10 摄氏 度下保存。 【样本要求】 血小板来源:源自供体血小板的样本应该采集于加有EDTA, ACD, CPD或CPDA-1的容器内。不能使用已凝固的血样。样本釆集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必须储存在20°C至 25°C。检测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从血小板浓缩袋中取出的密封小辫片段必须在釆集 日期24小时内进行检测。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 配血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 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筛查 HLA I类IgG抗体。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0~16.0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2.0~18.0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 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27.0~42.0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 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00~4.00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 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血小板抗体(固相凝集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为规范血小板抗体检测操作,保证检测的有效性及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规程》4.19.4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3职责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负责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4原理微孔板反应孔中包被有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针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IIb/IIIa、Ib/V/IX),血小板悬液经离心洗涤后可在反应孔底部表面形成血小板单层。加入受检血清或血浆,在孔中经过孵育后,若该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则该抗体和反应孔中的血小板单层结合,未结合的成分通过洗涤被去除。加入抗IgG及IgG致敏红细胞(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指示红细胞通过抗IgG的桥连与血小板单层上的血小板抗体结合,因此阳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黏附在反应孔底部表面,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反应孔底部中央。 5设备与材料 5.1材料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冻干粉)、 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固相凝集法)。 5.2设备平板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箱。 6检测环境室温应控制在18-25℃,湿度应控制在30%-70%。 7操作步骤 7.1血标本采集及处理 7.1.1检测样本准备 7.1.1.1采集患者静脉血2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或枸橼酸钠抗凝, 经3000rpm离心5分钟,分离出血浆进行检测。 7.1.1.2如果患者血标本为如果患者血标本为不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10 分钟,取上清进行检测。 7.1.1.3如果患者血标本为血浆(血清),3000转离心5-10分钟。 7.1.2血标本处理样本4℃可保存7天。若需长期保存,应离心后分离血清或血浆,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第一杀手,占到患者死亡的30%左右。研究者现在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但是,当斑块破裂时相关成分会出现在动脉细胞外基质中,从而开启血小板凝集功能或动脉血栓。与此同时,巨噬细胞来源泡沫细胞产生的组织因素也会启动血液系统的凝集作用。这些过程均可引起血块的增加,且能引起从中风到心肌梗死(M I)的临床疾病。 现在,血小板抑制剂已成为急性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原则的主要用药。其中,三种主要的血小板抑制剂是:阿司匹林,包括氯吡格雷在内的噻吩吡啶类派生物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因为GP IIb/IIIa拮抗剂仅能以静脉形式获得,无法用于医院外患者的长期治疗。另一方面,患者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降低心脏疾病的长期风险。 近来,关于临床实验室是否应该测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作用的问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争论。本文讨论了测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药理学和可获得的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和血块形成 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他们没有细胞核,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派生生长因子、凝血因子(vWF)、P-选择素构成的α-颗粒及二磷酸腺苷(ADP)、血清素和钙组成的密集颗粒。 当发生血管损伤时,暴露的vEF和胶原蛋白结合到循环血小板上并激活他们。激活过程中,释放α和致集颗粒(脱粒过程)从而聚集更多血小板到达血管损伤位置并增强血小板活性。血小板也能合成和释放凝血烷(另一种活性调节物质)。 血小板活性过程中,细胞表面的GP IIb/IIIa受体变形,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因子I)结合到血小板上。同时,作为血凝固的一部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因子X III在血凝固过程最后一步交叉连接纤维蛋白。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是引起稳定血小板形成或构成基本的止血(图1)。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 法筛查HLA I类IgG抗体。 2.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针对血小 板GP IIb/IIIa和HLA I类抗原的IgG抗体,方法快速、灵敏,并可区分血小板特异抗体和HLA I类抗体。 三、临床意义 1. HLA抗体检测 (1)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检测血小板HLA I类抗体,可以协助医生寻找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2)指导医生为HLA I类抗体阳性的病人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方案,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对于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定期测定血清中的HLA抗体可以预测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及时发现导致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因素。 2. 血小板交叉配型 (1)区分病人血小板抗体的类型。 (2)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进行血小板配型,可以为病人选择相对应抗原阴性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四、检测说明 采用不抗凝的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标本要求无溶血,无乳糜,无杂物。

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验 发表时间:2010-08-11T15:57:41.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孙晓春李娟(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民医院158400)[导读]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存在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可破坏自体血小板,这些抗体主要是。IgG,另有少数IgM和IgA,可采用Elisa法、放射免疫法、流式细胞术等进行检测。 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验 孙晓春李娟(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民医院 158400)【中图分类号】R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12-01【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近年来我科进行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报告。结论 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判断疗效. 【关键词】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验 1.原理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存在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可破坏自体血小板,这些抗体主要是。IgG,另有少数IgM和IgA,可采用Elisa法、放射免疫法、流式细胞术等进行检测。2.标本采集EDTA抗凝静脉血,特殊处理后(详见操作方法)收集血小板。3.试剂以Elisa法PAlgG测定为例,也可以试剂盒说明书为准。 (1)抗凝剂67 mmol/L EDTA-Na2。 (2)洗涤液0.01 mol/L PBS-67 mmol/L EDTA-Na2,pH 6.5。 (3)缓冲液0.01 mol/L PBS缓冲液,pH 7.4。 (4)包被液0.05 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9.6。 (5)反应液0.02 mol/L Tris-盐酸缓冲液,pH 7.4。 (6)显色液0.1 mol/L枸橼酸-枸橼酸钠液100 ml,加邻苯二胺40mg和30%过氧化氢溶液12μl。 (7)终止液:3mol/L硫酸。 (8)其他 ①抗人IgG抗体。 ②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③参比血清。4.操作方法仍以Elisa法PAIgG测定为例,也可以操作说明书为准。 (1)标本制备静脉血4.5 ml与67 mmol/L EDTA-Na2 0.5 ml混合,以252 g,离心8分钟,取上层PRP,以2 264 g,离心20分钟,弃去上清液,用洗涤液洗血小板3次。悬浮血小板于少量缓冲液中,将血小板数调整为100×109/L,以1:100(V/V)加入NP-40(终浓度为1%),使血小板溶解。置4℃30分钟,以2 264 g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供测定用,也可贮存在-20℃1周内测定。 (2)抗体包被用0.05 mol/L碳酸盐缓冲液稀释抗人IgG抗体至5 mg/L,加入酶标反应板孔中,每孔0.1 ml。加盖置37℃ 3小时,再移至4℃过夜,次日用0.02 mol/L Tris-盐酸缓冲液、洗涤液洗板3次,甩干,室温晾干,密封4℃储存,可保存6个月以上。 (3)反应每孔加0.1 ml被检标本的血小板溶解液,置37℃温育l小时后,用洗涤液洗涤3次。甩干后加0.1 ml酶标记的抗人 IgG抗体,置37%温育1小时。取出后,同上洗涤3次,甩干,加显色液0.1 ml,37℃反应20分钟,再加3 mol/L硫酸50μl中止反应。 (4)测量在酶标仪中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 (5)校正曲线制作每块反应板均应做相应的校正曲线。将参考血清稀释成10个浓度的参照品(IgG为20~10 000 ng/ml),以替代血小板溶解液,操作过程同上,做双孔测定。以参照品管内抗体量的对数为横坐标,相对应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在对数纸上绘制校正曲线。 (6)计算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在止血和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包括粘附到受损血管处或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形成止血栓或凝块;加速凝血瀑布导致凝血酶的形成。本文综述了血小板的作用,列举了遗传性的血小板缺陷及异常出血性疾病,并讨论了各种血小板致聚剂。 本文综述了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出血时间测定;利用透光性的改变来检测枸橼酸钠抗凝的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阻抗聚集仪检测枸橼酸钠抗凝全血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高切变力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和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测定仪检测血小板相关的止血功能;用锥板分析仪检测高切变力下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颗粒容物的分泌(ATP, 14C-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和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栓烷B2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和体外使用致聚剂的血小板激活情况(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构象改变,P-选择素和磷脂酰丝氨酸的表达);检测遗传性缺陷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水平。 1 简介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中的作用 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处,聚集形成由纤维蛋白固定的止血块。在微血管损伤处及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的过程,最终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的血栓性并发症。 体能够激活血小板的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血小板上不仅有针对这些介质的受体,还有纤维蛋白原和VWF 的受体。TXA2的形成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致密颗粒中分泌的ADP和5-羟色胺会加速血小板的激活过程,促凝表面的暴露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凝血酶是强有效的激活剂。激活也会诱导α-颗粒容物的分泌和颗粒跨膜蛋白P-选择素出现在血小板的表面上。所有血小板致聚剂都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当凝集过程的某个途径存在缺陷或被抑制时,血小板的凝集功能将被大大受损。 在血管壁的损伤处,血小板与皮下细胞外基质中的Von Willebrand 因子(VWF),胶原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粘附在一起。在高切变力情况下,血小板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与VWF 的相互反应是非常短暂的,但当VWF与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结合,这一过程会变成不可逆的。血小板表面胶原蛋白受体包括GPIa/IIa(α2β1),它在粘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GPVI在血小板活化引起TXA2的形成和释放以及致密颗粒和α贮存颗粒容物的分泌过程中起作用。血小板存在TXA2和ADP受体,在损伤处流动的血小板受刺激后会改变形状,伸出伪足,进而在粘附血小板周围形成聚集物。 聚集过程需要血小板表面的异二聚体整合素分泌和血小板表面磷脂双分子层翻转暴露促凝磷脂表面,通常为磷脂酰丝氨酸(PS)翻转到血小板表面。也会产生促凝活性的微粒。PS 的暴露大大加速了凝血途径因子Ⅹ和凝血酶原酶的反应,产生了最有效的血小板诱导剂--凝血酶。凝血酶切开血小板表面的蛋白酶激活受体,导致GPIIbGPIIb/IIIa复合物转变成纤维蛋白原的受体或某些情况下作为VWF的受体。这些蛋白会在邻近的受刺激的血小板之间搭桥。激活的正常的GPIIb/IIIa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非常重要。

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分析检测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分析检测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Purpose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小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转化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用纯化的转化生长因子(PDGF)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转化生长因子(PDGF),再与HRP标记的羊抗鼠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 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转化生长因子(PDGF)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浓度。 试剂盒内容及其配制: 试剂盒成份96孔配置48孔配置 96/48人份酶标板1块板 (96T) 半块板 (48T) 塑料膜板盖1块半块 标准品:100ng/ml 1瓶 (1.0ml) 1瓶 (0.5ml) 空白对照1瓶 (1.0ml) 1瓶 (0.5ml) 标准品稀释缓冲液1瓶 (8.0ml) 1瓶 (4.0ml) 生物素标记的抗OT抗体1瓶 (8.0ml) 1瓶 (4.0ml) 亲和链酶素-HRP 1瓶 (12ml) 1瓶(5ml) 洗涤缓冲液1瓶 (20ml) 1瓶(10ml) 底物A 1瓶 (6.0ml) 1瓶 (3.0ml) 底物B 1瓶 (6.0ml) 1瓶 (3.0ml) 终止液1瓶 (6.0ml) 1瓶 (3.0ml)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 说明书1份1份 封板膜2片(48)2片(96) 密封袋1个1个 酶标包被板1×48 1×96 2-8℃保存标准品:45μ mol/L 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 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 瓶 (20ml×30倍) ×1瓶 2-8℃保存 自备材料: 1. 蒸馏水。 2. 加样器:5ul、10ul 、50ul 、100ul 、200ul 、500ul、1000ul。 3. 振荡器及磁力搅拌器等。 样品收集、处理及保存方法: 1、血清……操作过程中避免任何细胞刺激。使用不含热原和内毒素的试管。收集血液后,1000×g离心10分钟将血清和红细胞迅速小心地分离。 2、血浆……EDTA、柠檬酸盐、肝素血浆可用于检测。1000 ×g离心30分钟去除颗粒。 3、细胞上清液……1000 ×g离心10分钟去除颗粒和聚合物。 4、组织匀浆……将组织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捣碎。1000 ×g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 5、保存……如果样品不立即使用,应将其分成小部分-70℃保存,避免反复冷冻。尽可能的不要使用溶血或高血脂血。如果血清中大量颗粒,检测前先离心或过滤。不要在37℃或更高的温度加热解冻。应在室温下解冻并确保样品均匀地充分解冻。 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ELISA试剂盒操作注意事项: ●试剂应按标签说明书储存,使用前恢复到室温。稀稀过后的标准品应丢弃,不可保存。 ●实验中不用的板条应立即放回包装袋中,密封保存,以免变质。 ●不用的其它试剂应包装好或盖好。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要混用。保质前使用。

人抗血小板抗体IgM

人抗血小板抗体IgM (PA-IgM)酶联免疫分析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产品编号:CSB-E05177h 最低检测限:1 ng/ml 特异性:本试剂盒可检测人PA-IgM,且与其他相关抗体无交叉反应。 有效期:6个月 预期应用:ELISA法半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PA-IgM含量。 说明 1.试剂盒保存:-20℃(较长时间不用时);2-8℃(频繁使用时)。 2.浓洗涤液低温保存会有盐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 3.中、英文说明书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请以英文说明书为准。 4.刚开启的酶联板孔中可能会含有少许水样物质,此为正常现象,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任何影响。 实验原理 用纯化的血小板裂解抗原包被酶标板,制成固相载体。向微孔中先加入待测样品进行反应,然后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IgM进行反应,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PA-IgM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中抗体的效价(抗血清最终能显色的最高稀释倍数记为效价)。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Assay plate ):一块(96孔)。 2.样品稀释液(Sample Diluent):1×20ml/瓶。 3.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IgM稀释液(HRP-anti-human IgM Diluent):1×10ml/瓶。 4.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IgM(HRP-anti-human IgM):1×120μl/瓶(1:100)。 5.底物溶液(TMB Substrate):1×10ml/瓶。 6.浓洗涤液(Wash Buffer):1×20ml/瓶,使用时每瓶用蒸馏水稀释25倍。 7.终止液(Stop Solution):1×10ml/瓶(2N H2SO4)。 需要而未提供的试剂和器材 1.标准规格酶标仪 2.高速离心机 3.电热恒温培养箱 4.干净的试管和Eppendof管 5.系列可调节移液器及吸头,一次检测样品较多时,最好用多通道移液器 6. 蒸馏水,容量瓶等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血清:全血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室温过夜后于1000 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 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2 - 8° C 1000 x g离心 15分钟,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3.细胞培养物上清或其它生物标本:1000 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 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