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计划
**镇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计划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既是政法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政法三项重点工作抓实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我镇开展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立“平安**”这一目标,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统筹做好各项政法工作,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持续稳定,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标准
切实做到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维护稳定;有利于实现法律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平安和谐;有利于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有效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坚持抓源头、清积案、强机制、重信访,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1、抓源头。坚持以人为本,严格依法办事,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防止在决策、审批等环节因工作不当诱发社会矛盾,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影响面较大的专项整治、重点大型项目建设等,在作决策、上项目前,要做好社会不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坚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各单位尤其是各职能部门要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全镇一盘棋思想,建立切实可行的全镇性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树立好事要办好,不决策草率、落实不蛮干
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社会治理领域中,采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下是一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创新
理论研究和政策创新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前瞻性的政策,鼓励实践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和创新。
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社会创新活力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政府应当积极推进社会创新,搭建平台和机制,为创新者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要推动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鼓励他们发挥创新能力,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政府应当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各个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形成各方共治的局面。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制度,为各方参与提供保障,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社会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效果。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提高社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为社会管理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对社会成员实行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等活动,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社会治理的需求。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创新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创新的社会治理理念。传统的社会治理思维强调政府主导,注重权威和管理,而创新的社会治理则要求注重协商、参与、共建共治。它建立在尊重个体权利和多元主体平等基础上,鼓励各方参与,形成多元利益平衡,以此推动社会治理向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将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整合起来,实现共建共治。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为各种利益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和环境,为社会创新提供良好条件。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全面的信息共享系统,将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实现治理过程的透明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
社会组织和市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形成多维、多元的决策参与机制。
四、加强社会治理的评估和监督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评估社会治理的
效果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这不仅需要政
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只有通过不断的
学习强化四个意识坚持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
学习强化四个意识坚持从严治党严明党
的纪律心得体会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从一定的战略高度深化了新形势下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矛盾化解任务不断加剧、案件审理难度不断加大,人民法院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只有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深入领会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迅速制定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找准突破口,探索抓好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才能推动法院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强化大局意识,积极履行审判职责,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法院工作放在党委中心工作大局中来谋划,积极调整审判重心,坚持能动司法,着力服务第一要务,及时妥善审理好在调结构、扩内需中发生的各类案件,切实增强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动性。法院“三项重点工作”心得体会(强化五种意识)。依法审理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涉及民生的案件,依法稳妥抓好执行积案的清理,切实增强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坚定性。要坚决
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注重探索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切实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要继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审判原则,落实办[铁案、精品案、和谐案"的要求,加大对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合法诉求的实现。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实现诉调有效对接,抓好矛盾的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力求做到办理一个案件,消除一个隐患,促进一方平安,努力实现执法办案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自发参与,以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一系列综合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探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以期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治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增强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一个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些关键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协调机制
社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作和协调。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协调机制是关键的一步。这包括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或工作机制,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组织、
专家学者等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协调和决策过程,以确保社会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
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加强对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确保法律法规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并与社会治理实践相契合。这些法律法规可以涉及社会组织的注册和管理、社会服务的标准和监管、社会治安和秩序的维护等方面,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全社会参与,采取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方式实现
社会秩序、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社会治理创新是指利用新的思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规则和新的技术来改善社会治理系统,以更好地维护
社会秩序、平衡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帮助群众。
一、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实施和维护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有效
支持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政府职能定位、权责功能细化、行政权力
监督体系完善,建立健全法治化的社会治理秩序,完善法律制度,强化行
政法规的实施支持,健全司法监督体系,构建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法治环境。
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建设,要从制定法律、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宣传和
执法实施等方面着手,把法律制度植入社会治理的行动中,促进社会治理
秩序的井然有序。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指居民社区、街道、村级等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和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多元、分工、合作、协同、有效的治理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力量,对社会进行管理、服务、调控和调适等一系列活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是针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
1.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参与的主体作用,形成治理体系的共商共治共享机制。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个人发挥参与和建言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治理格局。
2. 推动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社会治理需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方行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通过建立健全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力量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 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
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可以采
用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性。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增
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
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引言:社会管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管理也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本文将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探讨。
一、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多元参与即包括政府、公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各方参与社会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明确各方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社会监督和协调的作用,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二、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
科技手段的应用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预测和决策。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可以通过监控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对犯罪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提供便捷的公共
服务,如在线办事、电子支付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提升社会管
理的效能和效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加强法制建设和法治思维
法制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法制的基础上开展
社会管理,才能保证管理的公正、公平和合法性。政府应该完善相
关法律法规,明确社会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执
行力度。同时,加强法治思维的教育和培养,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
够遵守法律,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在社会管理中注重法制建设和
论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建议
论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建议
作者:符登霞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9期
符登霞(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协同治理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
要求,彰显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社会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当
前尤其要在思想观念和政策法规上取得突破,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大胆创新,增强社会组
织协同社会管理的合力和实效。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
012)09-014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就明确了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有效发挥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其中,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的主体,是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
主要力量,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逐步提高社会自治
水平的需要,因此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意义深远。
一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协同治理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失灵,克服传统垂直型、单向度的国家统治
方式的不适应,“治理”与“善治”理论在西方广受推崇。治理倡导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特征是:“治理不是一整套固定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相互协调的过程。”[1]
它的目标取向是“善治”,即可以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那么,多元主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努力实现基层公安工作新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层公安工作与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密切相关,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化解社会矛盾,都是加强社会管理,都必须公正廉洁执法。基层公安工作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增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公安。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人民群众满意率作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工作标准;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策并举,形成整体合力;坚持预防为主,努力实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要求;坚持依法治理,严格依照政策和法律化解社会矛盾,管理社会事务,规范执法行为。
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打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1、注重源头治理,努力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与问题的发生
一是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制定出台事关民生民利民权的重大决策,坚持并健全重大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避免重大决策失误。二是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要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到凡重大项目、重大事项、重要决策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不出台,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出台,不符合多数群众利益或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不出台,不符合决策程序、规则的不出台。三是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就业援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体系,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实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大力开展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活动。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例文(三篇)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例文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人们对社会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需求,____年将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以实施方案为指导,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我国社会管理现状和问题,____年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重点任务
1.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参与、多领域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
- 推动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 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作用,推动“企业+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2. 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覆盖各行业、全覆盖、多级联动的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推动社会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信用监管和信用激励,建立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失信的机制。
- 提升社会信用信息公开透明度,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3.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建设
- 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视频监控、警用装备等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
完善五项工作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五项工作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马剑光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对三项重点工作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机制的必然要求,对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提出了迫切要求和严峻挑战。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等职责,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建立新机制,除了首要完善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组织领导体系工作机制外,还应完善以下五个方面工作机制。
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机制是完善社会利益协调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检察机关,一是要健全涉检信访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完善涉检信访责任制,检察长作为涉检信访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检察长、部门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积极落实检察长接访、首办责任制,采取开门接访、联合接访、带案下访、领导包案、挂账督办、公开审查等有效措施,确保涉检信访得到有效化解。今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扎实开展涉检信访案件排查和积案清理专项工作,建立涉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全市检察机关涉检信访案件推进会,实行办案工作月通报制度,确保排查出的涉检信访案件年底前结案率达到80%以上、涉检信访积案一年半全部化解的目标。建立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制,实行案件承办人、部门负责人、主管检察长三级评估预警,把控申、民行、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等业务部门办理的案件全部纳入风险评估范围,综合评估案件危害程度、案件性质、社会影响等带来的风险,科学确定风险等级和措施,严格落实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的发生。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实现 更大 发展 。
一
、
突出宣传引导,狠抓矛盾化解 ,营造健康和谐社会氛围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心态更加复杂 ,诱发社会矛盾 的因素 增 多 ,一 些社 会成 员心 态失 衡 、怨气 较大 ,矛 盾纠 纷爆 发 的 “ 点 ”降低 ,而 与此 同时 ,基 层 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1(5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1
社会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石。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积累了一些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社会管理主体建设
社会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加强社会管理主体建设是保障社会管理工作质量的前提。首先,要加强领导层的培养和选拔。领导层是社会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过硬的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加强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基层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前沿,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着居民服务、社区治理等重要职责,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至关重要。
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要推动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的转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往往是以部门为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和协同。而综合管理模式则要求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社会问题。此外,还要注重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从以行政为主导转向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通过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加强信息共享。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做到形成共享的工作局面。其次,要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要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个人信息,必须做好信息安全和保护工作,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浅谈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17
作者简介:郑晶(1969— ),女,汉族,福建平潭人。主要研究方向:科社。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的治理,只有将基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全社会才会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要坚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基层出发,号召基层人民群众努力前进,进而实现基层的顺利运转,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奠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可以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二来,为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提供便利,最终增强基层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一词最早起源于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说明》中强调政府职能在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后,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中对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和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并在十七大和十七大六中全会中阐述了社会管理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结合路径,从而为建成小康社会而打好基础。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进而实现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通过对比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第一,社会管理虽然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但是重点突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其中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主体相对单一。而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形式,但是其主体主要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首都社会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政策体系框架;社会
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着进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奥运志愿服务积累成功经验,群防群治取得显着效果;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建共享局面初步形成;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市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市社会建设工作距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意义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区政协城乡建设、社会法制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注重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我区社会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全区经济建设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但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一是影响稳定的维权群体时有上访。据排查,我区目前有涉军群体、政改企人员、农村电影放映员、农村兽医、退职村干部、三峡库区移民以及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起的失房、失地、失业、失利人员近10类维权群体。这些群体和人员为解决问题,经常集访闹访,少数上访群体为达到目的,采取封堵政府大门、堵塞交通要道等过激行为,向党委、政府施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亟待化解。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经营等民生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尤为突出。因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到市、区两级集体上访,以及进京赴省越级个访多批次发生。还有通过省委书记、省长信箱和市委书记、市长信箱信访投诉。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组织化程度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合理因素与无理要求相互交织,给处置工作带来难度,稍有不慎就会酿成较大事端,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
三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合力不够。人口信息输入不及时,鲜活度差,综合配套措施不多,表现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未能形成合力,重复劳动多,资源浪费大,信息共享率低,尚未真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在出租房屋管理中尚未完全达到“人户一致”的要求,仍然存在“死角”,一些流动人员抱团结伙,成为新的治安“乱点”。同时,对暂住人口和旅馆住宿人员信息的采集分析不能常态化,高危人群管控措施不配套,以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四是特殊人群管理帮教有待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邪教重点对象等特殊群体,如果管理不好,极易引发犯罪。而目前对这些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帮教管控机制,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缺少职业培训,就业困难,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五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麻痹。近期盗窃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以及农村家禽家畜等案件发生多起。此外,网络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甚至是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进行炒作,攻击党和政府,变相施加压力,企图制造混乱,给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六是公共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区涉爆涉毒单位较多,危险物品存储使用量大,而目前在危险物品管理使用中漏洞较多,少数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消防形势总体平稳,但火灾时有发生。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随着人流、车流、物流大量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二、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必须在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1.要树立社会管理新理念。一是社会化的理念。要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
理主体,利用社会资源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由“社会管理政府化”到“社会管理社会化”的转变。二是多元化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等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实现管理职能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三是法治化的理念。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各部门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行动,作为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生动实践,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四是专业化的理念。要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管理、监督和查处上,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上,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更加便民、利民、惠民上,实现由全职全能向专职专业转变。
2.要集聚社会管理新力量。一是要充分依托基层组织。要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帮教和青少年社区矫治等“社会人”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通报机制、衔接机制、责任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二是要充分依托社会组织。严格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防火、防盗、重点人稳控等安全防范内部管理责任,落实人防,健全物防,扩大技防,确保内部安全。三是要充分依托社会成员。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守法维权意识、防范自救意识,减少和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交通事故、火灾、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3.要运用社会管理新方法。一是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信息功能,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本地区各领域、各部门、各镇村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及不稳定事件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把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部门职能、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行“一套报表统计上报、一个中心扎口管理、一个平台流转处理、一个网络三级服务”,打破现阶段社会管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管理分散的传统格局,从根本上消除上下级、部门之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的弊端。二是加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牢固树立“新通州人”理念,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依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外来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营造公平对待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控。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专业社工服务网络,严格落实“分色管理、分类帮教”举措,最大限度减少脱管漏控。强化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家庭走访、学习教育、公益劳动、评议考核等日常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四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五张网”建设,努力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动态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五是加强社会治安重点排查整治。要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地区,以小旅店、网吧以及其他人员聚集场所等为重点部位,以“七类人员”为重点高危人群,重点排查黑恶势力易藏、社会治安易乱、群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易发、交通火灾隐患易生的问题,深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实行分级挂牌整治,全力维护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六是加强安全生产动态监管。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严格规范交通秩序,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交通事故,大力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交通事故发生。强化问责,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重点,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着力提高全社会预防火灾的能力。积极推行民用爆炸物品“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对剧毒危险品的排查、封存和销毁工作,防止枪支弹药、危险、爆炸物品流失社会。
4.管控社会管理新领域。一是要掌控虚拟社会。要高度重视和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手段管理虚拟社会。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快速回应网络舆情,主动疏导网民情绪,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二是要掌控新社会组织。要致力于对新社会组织的研究,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探索日常监管办法,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三是要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