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015年春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金榜》P94 1、交通工具的变迁(行):P68-70 4)影响: 《金榜》P94、《学案》P64 (1)积极: 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了人们 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 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 系,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 向和开放著称 上 海 早 期 洋 房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 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 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 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 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 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如果我失败了,那不 仅仅是我个人的不幸。 而会是所有中国工程 师,甚至是所有中国 人的不幸!为了证明 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 我别无选择!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图说历史: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内燃机车
探究:火车机车的技术进步说明了什么? 1、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2、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 3、 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提高。
铁路建设:P68-69
a、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沪淞铁路(境内 最早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唐山—胥各 庄铁路(中国铁路业诞生)。 c、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 基本格局(京张铁路) e、20世纪上半叶,发展缓慢。 d、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 铁路。 f、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 程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一、学习目标本单元学习目标在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这一变迁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及原因: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和相关学术研究,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

3、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阅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2、案例分析:通过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四、学习成果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分类。

2、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理解了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了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五、学习计划本单元的学习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深入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2、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更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资料。

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测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健康生活。

本单元将重点介绍健康生活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健康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结构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结构重要组 成部分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 所未有的变迁。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 和社交礼仪等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的 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 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工具和通讯
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给人
们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报刊是印刷传媒,
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互联 网是电子媒介,他有着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便
利了大众的生活,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当今社会正
经历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 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
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
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 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 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
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 表了新的生 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
度的体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急剧的 变化之中,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大众传媒也就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1.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 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
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电影也出

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

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

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某某市基础测试)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某某装②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③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④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餐馆、新式婚礼由西方传入,某某装、开放通商口岸津沪地区毗连式房屋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故选C项。

答案:C2.(2014·某某市二模)有学者谈论中国近代的习俗现象时说:“……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

”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文化的侵略B.维新思想的传播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D.某某革命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一岁过两年”指农历年除夕和公历年元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故选D项。

答案:D3.(2014·某某联测)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D.嫁人要嫁万元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出现在古代社会、“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4.(2014·某某市模拟)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某某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

这一现象说明()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说明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故B项正确。

答案:B5.(2015·增城市调研)近代某某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水平测试)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水平测试)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

第五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

这些社会生活表明(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B.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男人剪辫、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逐渐自由、平等,说明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社会风俗的变迁,而且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的是某某某某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故C项错误;D项中的“普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据统计,仅某某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

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不缠足运动蔚然成风B.当时还没有出现女权运动,女子社会地位不高C.当时人们深受某某平等思想的影响,把不缠足当成一项进步事业D.说明要根除相沿千余年的陋俗是相当困难的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人数较多、参加积极可知A、C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无一女子参加及“男人运动”可知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不缠足运动就是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兴起的,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

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

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

这说明近代中国( )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新课导入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那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那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达标1.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 ) A. 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 B. 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C.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 从康有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易其服”的目的是“易人心”,以利于推行“新政”。

A 项正确。

2.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子、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材料反映了 (D )A. 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B. 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C. 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D. 物质生活发生变化解析广告词里提到的“洋醋、东洋竹篮子、吕宋酸果、白兰地等”,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是进口商品,这些“洋货”进入中国并有一定的市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化”。

A项明显不准确;B项当时还没有出现;C项内容早已出现;选D项正确。

3.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B)A. 北京四合院B. 上海石库门里弄C. 山西乔家大院D. 福建土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

A、C、D三项均为中国传统建筑,而B项则是中西建筑合璧的产物。

4. “女学士周××,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北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周××有同等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学案导学》2015-2016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导学》2015-2016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区
中华民 推 翻 了 封 建 帝 国成立 制, 建立了中华 后 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 地冲击, 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中华人 由 于 政 府 的 强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社会 民共和 制行动, 一些社 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 人 国成立 会 丑 恶 现 象 被 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 后 取缔 但总体不高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穿 西 装 、 “ 断 发 易 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 衣 服”、中山装、百姓穿 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 洋衣、洋袜增多 样化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 1987 年解决温饱问题,进 食 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 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 尚,西式糖、烟、酒、 吃好,政府还实施“菜篮 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住 商人建造洋房 子工程” 政府还实施“安居工程” 西式住宅增加,官员和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决人民困难。(5)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 设的奋斗目标。(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7)人们的愿 望与追求是内在动因。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本 学 案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1)20 世纪初出现汽 公路 车 (2) 公路交通发展 行 受限制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 通网
冯如制造飞机, 标志 航线、航班不断增 航空 着中国航空事业开 加,中国成为世界 始 民航大国
方法·探究区

(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小结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小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第5单元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小结新人教版必修2考纲目标课标要求目录教材内容精解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三个版本的共性三个版本的主要差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②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饮食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西餐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室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大城市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公寓〞“别墅〞等)◎社会习俗的变化:①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

②葬礼趋于简化。

③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剪辫放足(不缠足)◎人教版简要介绍了鸦片战争之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情况◎岳麓版介绍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实行的服饰改革。

岳麓版对服饰、饮食、断发与不缠足运动介绍得较为具体,人民版对习俗风尚的变革介绍得较为具体一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与交通工具:①铁路与火车、有轨电车。

②水运与轮船。

③民航与飞机。

④公路与汽车、电车。

⑤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地交通状况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通信与通信工具: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19世纪80年代初,电话传入中国。

③到2003年末,中国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三个版本教材对近现代交通与通讯的介绍差别很大,其中人教版和岳麓版对铁路、水运、航路的介绍较为具体一点,人民版较简略◎人民版和岳麓版都涉及近代邮政方面的历史,但人民版较为简略,而岳麓版独有“从驿传到邮政〞一目大以我国近大新大◎报刊:①近代中国早期的报纸是由外国◎人教版简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时众传媒的发展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众传媒的变迁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传教士创办的,自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课导入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那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那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达标1.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A. 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B. 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 从康有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易其服”的目的是“易人心”,以利于推行“新政”。

A 项正确。

2.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子、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材料反映了 (D)A. 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B. 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C. 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D. 物质生活发生变化解析 广告词里提到的“洋醋、东洋竹篮子、吕宋酸果、白兰地等”,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是进口商品,这些“洋货”进入中国并有一定的市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化”。

A 项明显不准确;B 项当时还没有出现;C 项内容早已出现;选D 项正确。

3.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B)A. 北京四合院B. 上海石库门里弄C. 山西乔家大院D. 福建土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

A、C、D三项均为中国传统建筑,而B项则是中西建筑合璧的产物。

4. “女学士周××,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北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周××有同等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对上述广告评论正确的有(D)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广告说明了当时的婚姻自由思想,再根据“北京”“民国”等信息,可判断①②③④都正确。

5. (2014年苏州模拟卷)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C)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C.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D.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解析在清朝男子的发辫带有政治色彩,是效忠大清王朝的政治象征。

晚清末年,一些海外留学生受新潮思想的影响(鲁迅曾留学日本),剪去发辫,但为封建顽固守旧势力所不容,被封建顽固势力看成是朝廷的叛逆,因此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注意题目上的“宣统初年(1909年)”,这样很容易排除A、B、D三项。

C项正确。

6. (2014年南京模拟卷)右图展示的“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缠足的陋习有关。

该陋习始于五代末,在宋朝广为流传。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三寸则为金莲。

下列相关“缠足”表述错误的是(A)A. 宋明理学首倡禁绝B. 维新变法主张废止C. 民国政府明令禁止D. 现代社会基本灭绝解析妇女缠足陋习大约始于五代末或宋初,开始仅限于少数人,明末至清朝时期开始在普通女性间流行,并逐渐演变成摧残女性的一种陋习。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倡“废止缠足”,A项明显错误。

7. (2014年镇江模拟卷)右图是《市场》杂志1981年刊出的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短期内引来270多名应征者,在吉林某校任教的28岁姑娘最后与征婚者丁乃钧结为伉俪。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C)A.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 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D. 西方婚姻恋爱观念的影响解析征婚广告的从无到有是因为“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从思想禁锢到思想解放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C项正确。

8. 2009年5月12日晚,京城各大媒体及众娱乐圈明星齐聚星光现场,共同出席了“至少我们在一起·群星纪念5·12义演”。

这再次彰显了赈济灾区的社会新风尚。

这种风尚出现在(C)A. 新中国成立初B. “文革”时期C. 改革开放以来D. 过渡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逐步形成。

因此选C。

9. (判断正误)(2014年宿迁模拟卷)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叶,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城市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A)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本题表述正确。

10. (判断正误)(2014年扬州模拟卷)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生事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旗袍、中山装、京剧、里弄住宅。

(B)解析“京剧”形成于清朝中叶,并非到“近代”才形成,而且京剧是中国地方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国粹”,与外来的西方文化没有直接联系。

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 (冲A)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适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

对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B)A. 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陈规陋习B. 女子放足和断发易服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共识C. 康有为对于社会风俗的改革主张有利于开启民智,具有启蒙意义D. 这客观上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带给中国的影响解析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不能说明女子放足和断发易服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共识,当时大批保守的封建知识分子是不认同女子放足和断发易服的,而A、C、D都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所以都不符合题意,因此选择B。

2. (冲A)(2014年盐城模拟卷)“……既盛行剪发之风,必成怀改装之念,社会中凡中等以上人,智识稍具开通而实行改装易服者实繁有徒。

”下列社会现象与此几乎同时出现的是(B)A.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B.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C.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D. 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的开设解析人教版课本上“辛亥革命后……在全国采用公历”的知识点是小字,学生学习时一般不太在意,容易造成知识的缺漏。

材料内容讲的是“断发易服”,问“几乎同时出现”的社会现象,这就增加了本题的难度。

学生首先要判断材料的时间段应是辛亥革命后,还要掌握公历何时开始使用的知识点,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他三项和材料的时间都不对。

3. 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

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

”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时期(C)A. 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一定变化B. 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C. 妇女获得彻底解放D. 近代社会出现用法律手段调节婚姻关系的新气象解析上世纪30年代,“皇帝闹离婚”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这一事件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民主法治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但不能说明“妇女获得彻底解放”。

中国妇女获得彻底解放要到解放以后。

本题选C项正确。

选择题上凡出现“完全”、“彻底”、“绝对”等词语,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这种情况多数是不对的。

4. 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D)A. 欧风美雨B. 西学东渐C. 洋为中用D. 中西合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紧扣时间条件“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前,而且主要指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

正确答案是D。

5. 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 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 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 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 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身着旗袍的女子在打高尔夫。

旗袍本身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高尔夫运动也是在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运动。

6.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D)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解析注意时间是“1988年”,这时改革开放已有10年时间,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从人们的服饰、经济发展的成效等方面日益显现出来。

选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7. (冲A)阅读下列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中的部分诗句: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注:“爱皮西地”即ABCD)请回答:(1) 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解析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最快也最大的城市,近代上海的许多竹枝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