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作者丨胡献国编辑丨寸心慢性肾衰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出现的严重综合征,临床以水肿,尿少,尿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依其病程进展,可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证期及尿毒症期。
代偿期,一些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理而易被医生、病人忽视,肾功能不全继续进展,进入尿毒症期时,由于病情严重,多需采取透析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水湿、湿毒等病邪外袭,导致肺失通调,治节无权,脾失运化,水湿泛滥,肾失开合,气化失司,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水湿秽浊,壅滞三焦,清浊不分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泻浊解毒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风水泛滥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热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或伴有畏寒,发热,咽喉疼痛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当以散风清热,宣肺利水为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药取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赤小豆、菊花、茅根各10克,麻黄、竹叶、薄荷、甘草、淡豆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合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小柴胡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
水湿浸渍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当以健脾利湿,通阳利水为治,可选用五苓散加减,药取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二丑、车前子、黄芪、党参、法夏、苍术、木瓜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五苓散,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威喜丸,或舟车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脾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没,脉沉缓。
当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桔梗、山药、薏苡仁、莲米、扁豆、砂仁、黄芪、枣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方案
诊断方法:凡具备主要指征四项加次要指征三项,即可辨为该型。
(1)肾衰一型:即脾肾阳(气)虚、血瘀痹阻型(多见于氮质血症期)。
主要指征:①神疲乏力;②气短懒言;③畏寒肢冷;④腰膝酸软;⑤纳呆腹胀;⑥舌淡齿痕;⑦大便不实;⑧夜尿清长。
次要指征:①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②腰肋冷痛;③全身或下肢水肿;④舌暗紫,苔白腻;⑤脉象沉弱。
治则:补气健脾,温阳益肾。
方药:以升阳益胃汤合实脾饮化裁。
(2)肾衰二型:即肝肾阴虚,瘀血内阻型(多见于肾衰血压高者)。
主要指征:①头晕耳鸣;②舌干咽燥;③五心烦热;④腰膝酸痛;⑤大便干结;⑥尿少色黄;⑦舌红或紫有瘀点;⑧肢体麻木。
次要指征:①健忘少食;②视物模糊;③咽部暗红;④渴喜凉饮;⑤头痛盗汗;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滋养肝肾,活血化瘀。
方药:选麦味地黄汤或天麻勾藤饮加减。
(3)肾衰三型:阴阳两虚、瘀浊交阻型(多见于尿毒症期)。
主要指征:①极度乏力或易感冒;②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
③头晕嗜睡;④咽部暗红;⑤手足心热;⑥大便溏薄;⑦小便短赤;⑧舌淡齿痕。
次要指征:①纳呆腹胀;②恶习呕吐;③尿少色黄;④全身浮肿或胸腹水;⑤舌暗紫,苔灰黑;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气血双补,阴阳平调,健脾益肾,化瘀泄浊。
方药:以保真汤+二至丸变通。
说明:(1)以上证型均可出现于西医诊断的“尿毒症期”内。
(2)以上证型在肾衰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互相转变。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病案:赵某,男,52岁,2008年10月5日。
主诉:腰酸,恶心,乏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患者出现腰酸,恶心,周身乏力,检查肾功能:血肌酐560μmol/L,尿素氮17.4,诊断为“慢性肾衰竭”,经住院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一周前因感冒发热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怕冷,手足不温,尿量减少,大便2-3日一次。
复查肾功能:1200μmol/L,尿素氮27.35,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
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中医诊断:虚劳辨证审机:毒浊内蕴,瘀血阻络。
治法:温阳通腑,化瘀除湿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25克山药25克炙附子15克熟地15克黄芪30克砂仁15克党参25克枸杞子30克白术30克肉桂15克寸云15克丹参25克益母草30克甘草15克。
四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08年10月12日。
服上药七剂,腰酸乏力好转,手足不温减轻,恶心不适改善,大便日一次,查舌苔白,舌质淡,症见食欲不佳,乃浊毒上逆犯胃所致,故仍以温阳通腑,化瘀除湿为主,配以健脾降逆止呕之中药汤剂如下:大黄25克山药25克制附子15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内金20克砂仁15克肉桂15克丹参25克益母草30克甘草15克。
三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08年10月19日。
两诊服药七剂,病情明显好转,血肌酐下降,现患者乏力,腰酸症状进一步改善,恶心消失,周身怕冷消失,查脉:脉缓无力,苔白质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肌酐729.8μmol/L,尿素氮8.7。
此乃病邪得解,本虚为主,治以补脾益肝,活血化瘀为主。
方药:党参25克云苓30克白术30克丹参25克赤芍25克水蛭1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枸杞子20克益母草30克寸云15克山药30克大黄10克山萸肉25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1.CKD1期2.CKD2期3.CKD3期4.CKD4期5.CKD5期(二)证候诊断1.正虚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
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诊疗规范指南;关格;中医药疗法;中医标准化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指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肾实质遭到严重破坏,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
临床上以肾功能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机体内环境失衡为主要表现,恶心呕吐是最突出的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溺毒”、“虚劳”、“关格”等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基本可以分为代谢紊乱和各系统症状两大组。
但两者亦互为因果,许多代谢紊乱可以是系统症状的基本原因,反过来,各系统脏器因代谢异常而导致毒性代谢产物潴留,影响脏器功能,从而加剧代谢紊乱。
1.1.2 体征慢性肾衰竭患者无明显特异性的体征,主要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及控制情况、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生活方式的调节等不同而表现各异,如水肿、高血压、皮肤改变等。
1.2 理化检查1.2.1 尿常规检查可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也可无明显尿检异常,以24h尿肌酐计算肌酐清除率,有明显下降。
1.2.2 血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肾功能有尿素氮及血肌酐的明显升高,达到失代偿指标;早期患者可呈低钙高磷,在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呈高钙高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血钾水平的变化及酸中毒状态的纠正;血脂水平为甘油三酯的中度升高及胆固醇在不同脂蛋白的分布异常;血β2-微球水平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通常可升高,血碱性磷酸酶升高,钙磷乘积升高。
病因诊断时述可以检查血糖、血尿酸、免疫指标等项目。
1.2.3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ECT、心脏超声、X线摄片等。
1.2.4 肾活检一般来说,慢性肾衰竭不是肾活检的适应证。
1.3 诊断要点参照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1993年拟定标准制定。
①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ml/min;②血肌酐Scr>133μmol/L;③有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病史。
最新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
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持续<60ml/min·1.73m2 ≥3个月。
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1.CKD-3期:GFR 30~59ml/min·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GFR 15~29ml/min·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1.脾肾气虚证: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气阴两虚证: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中医辨证治慢性肾衰竭
48传统医学传统中医辨证治慢性肾衰竭□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本病属中医“关格”“癃闭”“水肿”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肾,波及肝、心、肺、胃等诸脏腑。
辨证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上必须分清标本虚实、正虚邪实的轻重进行辨证治疗。
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膝酸软,口淡不渴,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淡,脉象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
广木香(后下)9克,砂仁(后下)6克,党参18克,甘草5克,茯苓、白术各15克,仙茅、淫羊藿各12克。
加减:肾阳虚弱、畏寒肢冷者加杜仲、肉桂以温补肾阳。
脾肾阳虚证主症:少气乏力,畏寒肢冷,气短懒言,纳少腹胀,浮肿,腰膝酸软,腰部发冷,便溏,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
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其常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伤,这些症状不是突然发作,而是肾脏功能长期恶化的结果。
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很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方药:实脾饮加减。
制附子(先煎)、广木香(后下)、草果、干姜各10克,白术、木瓜、茯苓、巴戟天、党参各15克。
加减:腹胀大,小便短少,加桂枝、猪苓以通阳化气行水;纳食减少,加砂仁、陈皮、紫苏梗以运脾利气。
肝肾阴虚证主症:头痛头晕,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泽泻、茯苓、熟地黄各15克,牡丹皮、丹参、山药、山茱萸、何首乌、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太子参18克,大黄6克。
加减:头晕明显可加天麻、钩藤、白蒺藜以平肝潜阳;大便干加锁阳、肉苁蓉、火麻仁、玉竹以润肠通便。
阴阳两虚证主症:精神萎靡,极度乏力,头晕眼花,腰膝酸冷,大便稀溏,舌质胖,脉沉细。
慢性肾衰竭,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
慢性肾衰竭,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医治慢性肾衰竭,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肾病科齐医生肾内科医师1、补肾泄浊方组成:生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5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川续断15g,杜仲15g,怀牛膝15g,川萆薢10g,石菖蒲10g,制苍术12g,六月雪30g,丝瓜络20g,玉米须20g,凤尾草30g。
【按】补肾泄浊方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补肾健脾泄浊为基本治法。
黄芪性甘,微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在此方中为君药,意在温补脾肾之气血,补气行血,活血而不伤血。
炒白术健脾渗湿,茯苓健脾益肾,以后天脾胃充养先天之肾,共奏养后天、培补先天之效。
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本,山茱萸、菟丝子、川续断、杜仲补肾益气,滋生肾中阴阳。
怀牛膝性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善引气血下行,肾属下焦,方中用此药,使其他药能直达病所,更好的发挥作用。
慢性肾衰竭病人病程日久,脾胃功能多虚,临床表现为胃纳不香,时感恶心,大便粘腻不畅等。
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石菖蒲、川萆薢降逆泄浊,丝瓜络、玉米须、六月雪、制苍术化湿泄浊排毒,全方具有补益脾肾的功效。
【来源】刘晓静,邹燕勤,孟令栋,黄萍,沙鑫,刘珂.补肾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6):73-75.2、扶正化浊通络方组成:黄芪、土茯苓各30g,山萸肉、生地、山药、丹参、大黄(后下)各15g,泽泻、丹皮、巴戟天、槐花、红花、地龙各10g【按】扶正化浊通络方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方,由黄芪、土茯苓、山萸肉、生地等13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芪可健脾扶正,益气固表,以固后天之本;巴戟天可温肾助阳,以固先天之本;山药可健脾益肾;山萸肉可固涩肾精,补益肝肾;丹皮可清热泻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生地可养阴生津;泽泻可利湿泄浊;土茯苓可健脾渗湿;槐花可清热凉血;大黄可泻火解毒,清泻湿热;丹参、红花可活血化瘀通络,配伍虫类搜剔之品地龙以增强其疗效。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辅助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辅助治疗标签:肾衰竭;中医;辅助治疗一、中药灌肠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荡涤通腑、降浊排毒法)适用于早期或中期慢性肾衰竭、邪实明显而正虚较轻者,主要用于促进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多由通腑泻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组成,煎汤浓缩高位保留灌肠,除直接导浊泻下外,还可以通过结肠黏膜的吸收,达到泻浊祛毒,活血通络的目的。
常用药物如大黄、虎杖、槐米、蒲公英、丹参、生龙骨、生牡蛎等煎汤浓缩保留灌肠。
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固定制剂灌肠治疗尿毒证,能明显降低血BUN、肌酐、血磷、血钾及水分等,对于肌体邪实者使用结肠透析以促进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复方灌肠剂,如大黄、蒲公英、银花、牡蛎各30g,阳虚较明显者可加用熟附子20g;兼有便血者加用地榆、槐花、棕榈炭各20g以凉血止血;腹胀明显者可加用大腹皮20g,加水600ml煎煮至200ml保留灌肠,一般1~2次/d。
常用灌肠方如下:1.尿毒灵灌肠液由大黄、桂枝、白茅根、牡蛎、生槐花等组成,每晚行保留灌肠1次,每次150ml。
本品具有通腑泄浊,利尿消肿的功能。
用于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无尿少尿,头痛烦躁,舌黄,苔腻,脉实有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肾性高血压。
患有直肠疾病或腹泻每日三次以上者慎用。
2.灌肠方大黄15g、牡蛎30g、蒲公英30g、附子15g、黄芪30g、土茯苓30g等药熬成250ml汤剂,使用适当的灌肠技术,以使药液在体内保留时间达40min~2h,起到清除体内聚积代谢物质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作用。
3.降氮液用大黄、桂枝煎成200ml保留灌肠,兼有便血加地榆炭、炒槐花、生地炭各10g,腹胀明显可加厚朴6g加水500ml,煎至200ml,保留灌肠,一般每日1~2次,连续10日为1疗程,休息5日,可继续下一个疗程。
二、中药穴位贴敷法俞穴外敷为中医的特色治法之一,可使药物透皮达俞,通经活络,直达脏腑、经络隧隙,促进脏腑经脉气血流畅,加速排毒之功。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1.CKD1期2.CKD2期3.CKD3期4.CKD4期5.CKD5期(二)证候诊断1.正虚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射剂)。
2.标实证(1)水湿证:可选用药物:法半夏、春砂仁、藿香、紫苏叶、茵陈、草果仁、茯苓皮等。
(2)湿热证:可选用药物:石苇、土茯苓、茵陈、大黄炭等。
(3)血瘀证:可选用药物:丹参、桃仁、三七、红花、蒲黄等。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医案:许某某,女,64岁,国家安全部退休职工。
2003年7月1日初诊。
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3年,化验血肌酐243.2umol/L,血色素108g/L,尿蛋白1+。
血压130/90mmHg。
主诉腰酸疼痛,双下肢酸胀,咳嗽,鼻痒,喷嚏连连,时时喘,夜间为甚。
刻下症:咳喘夜甚,鼻塞,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睡眠不佳,舌体胖大,舌苔中心厚腻,脉细而略滑。
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合并过敏性哮喘,肾元亏虚、湿浊不化,肝肺不和,脾胃不调。
西医诊断:高血压性肾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过敏性哮喘。
治法:益气血,顺升降,健脾胃,调肝肺,疏风定喘,泄浊排毒。
处方:生黄芪、当归、蝉蜕、僵蚕、姜黄、川芎、熟大黄、苡米、柴胡、白芍、地龙、白术、防风、乌梅、五味子、薄荷(后下)、钩藤,每日1剂。
配合尊仁保肾丸治疗。
二诊(2003年8月12日):服药后诸证减轻,大便每日2次,鼻塞喷嚏减少,仍有咳喘痰白,饮食略增,睡眠情况良好。
舌苔腻,脉沉。
仍宗原方方义。
处方:生黄芪当归川芎、陈皮半夏苏子、苏叶枳壳香橼佛手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生苡仁、六月雪,每日1剂。
三诊(2002年9月24日):患者病情平稳。
复查血肌酐186.0umol/l,血压120/90mmHg自述口苦,偶有咳喘,舌胖,苔薄腻,脉弦,提示少阳郁热存在,改方小菜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黄芩、夏枯草、生黄芪、当归、川芎、陈皮、半夏、车前子、炒莱菔子、炒葶苈子、桃仁、杏仁、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生苡仁、六月雪,每日1剂。
其后,坚持服用当归补血汤合升降散方加减,病情尚属稳定。
四诊(2004年7月13日):复查血肌酐177.0umol/l,血色素112g/L。
继续服中药治疗中。
按语:慢性肾衰的治疗,一向强调肾元虚衰,湿浊邪毒内停基本病机。
所以治疗强调化浊解毒和泄浊排毒治法。
认为泄浊毒即所以保肾元,和胃气即所以护肾元。
但该例患者更将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程中时有口苦等肝经郁热症状.而哮喘多阵发,有“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的特点,所以治疗应当重视治风。
中医治疗肾衰竭医案
中医治疗肾衰竭医案慢性肾衰竭,简称“慢性肾衰”,中医属“关格”或“癃闭”范畴。
多由慢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日久正气衰微,邪浊壅滞所致。
长期脾肾阳虚、命门火衰、阳不化水,导致水液潴留于体内,小便不通,浊毒壅滞上泛脾胃,则见恶心、呕吐、口中秽臭;湿浊上濛清窍,可见神志昏迷;湿浊外溢皮肤,可见皮肤瘙痒,有尿霜结晶等症。
日久浊毒由肾累及心、肺、肝等多个脏器,后期阳衰损及阴,真阴耗竭,阴阳离决而亡。
中医应为温补脾肾、降浊排毒为其治疗大法。
早期肾功能尚有代偿能力时,应以温补脾肾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晚期以邪浊壅滞为主,治应重在祛邪。
温阳和降浊之间根据病情应该有所侧重。
在肾衰竭早期,应该重在温补肾阳,而到了氮质血症期,温阳使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反升不降,因此应以降浊排毒为主。
不论温阳和降浊,活血化瘀始终贯穿整个过程。
临床常采用温脾汤和真武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
附子、白术、大黄、党参、茯苓、干姜、车前子。
孙某,女,73岁慢性肾炎十余年病史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症见:面色萎黄,恶心,腿微肿,尿少,手足心热,心悸,舌质淡、有齿痕,脉弦数。
中医诊断:尿毒症。
辨证:脾肾衰竭,浊邪壅滞。
治法:降浊排毒,温补脾肾。
方药:太子参、白术、云茯苓、甘草、陈皮、当归、酒白芍、山茱萸、生地黄、山药、泽泻、川牛膝、益母草、牡丹皮、土茯苓、萆薢、苏梗。
6剂,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二诊:自诉手足心不热,恶心已除,排尿增加。
查:舌质淡,齿痕明显,小腿水肿仍存。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川牛膝、益母草、川大黄、茯苓、车前子(包),黄芪、炒白术、当归、酒白芍、甘草、白茅根、土茯苓、泽兰、墨旱莲。
上方连用3周。
三诊:舌质淡苔白、舌边齿痕,脉弦。
方药:清肾降浊汤。
黄芪、白术、茯苓、清半、车前子、女贞子、墨旱莲、桂枝。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周6剂,休1天。
上方汤剂、丸剂计服2年左右,血清肌酐一直保持在300mmol/L以下,尿素氮11.0mmol/L以下,患者感觉尚可,未透析。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
1-1997).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
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持续<60ml/min·1.73m2 ≥3个月。
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1.CKD—3期:GFR 30~59ml/min·1。
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GFR 15~29ml/min·1。
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1。
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1。
脾肾气虚证: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
脾肾阳虚证: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气阴两虚证: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4。
阴阳两虚证: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诊疗规范慢性肾功能衰竭【定义】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发生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是由于肾单位严重受损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归属中医“虚劳”、“水肿”、“癃闭”等范畴。
【临床表现】1.主要症状:早期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
只有当病情发展到残余肾单位不能调节适应机体的最低要求时,才会逐渐出现肾衰症状。
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腰部酸痛、倦怠、乏力、夜尿增多、少尿或无尿等。
2.体征(1)高血压:很常见,可为原有高血压的持续或恶化,也可在肾衰竭过程中发生,有些患者血压较高,且常规降压药效果欠佳。
(2)水肿或胸、腹水:患者可因水液代谢失调出现水肿,甚则可见胸、腹水。
(3)贫血:本病患者当血清肌酐超过300umol/L以上,常常出现贫血表现,如面睑苍白,爪甲色白。
3.并发症(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常有水、钠潴留,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
(2)各系统并发症①心血管系统:患者可并发尿毒症心肌炎、心肌病、也可因水液代谢失调出现心力衰竭。
②血液系统:可出现肾性贫血,即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
此外还可发生出血倾向、白细胞异常等。
③神经肌肉系统:出现疲乏、失眠、抑郁或兴奋、精神异常等症状。
周围神经病变者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不安腿综合征等。
④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
⑤皮肤症状:皮肤瘙痒是常见症状,可能与继发性甲旁亢有关。
⑥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包括纤维囊性骨炎、肾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肾性骨硬化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而伴随的代谢性肾病,常表现为骨痛和近端肌无力。
⑦内分泌失调:感染时可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血浆肾素正常或升高,骨化三醇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降低,胰岛素、胰升糖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肾衰时作用延长。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方剂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方剂专病专方1.活血养阴合剂,组成:生地、丹参、益母草、山楂、乌梅。
李福民等将38例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所致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服用活血养阴合剂,对照组(18例)服用包醛氧化淀粉,治疗1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44.4%。
两组在降低BUN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Scr、Ccr、尿FDP、尿渗透压、尿β2-MG、HCT、HB等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
2.肾衰1号,组成:人参、白茅根、何首乌、生地各25克,附子、山楂、知母、青风藤各15克,仙灵脾35克,全蝎5克,并随症加减,同时用大黄、丹参、黄芪各30克,附子15克,煎100ml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一般用1~3疗程。
结果:100例慢性肾衰患者中显效(尿素氮、肌酐明显下降,症状基本改善)4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1%。
3.肾康平丸:组成:冬虫夏草、黄芪、枸杞、大黄等。
有学者治疗142例慢性肾衰患者,用肾康平丸及钙离子拮抗剂,并设对照组124例,服包醛氧化淀粉。
结果:治疗组显效(血肌酐下降大于50%,尿素氮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96例,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或加重)46例。
4.扶肾液,组成:枳壳、厚朴、陈皮、吴茱萸、川黄连、半夏、竹茹、土茯苓、蒲公英等。
李燕林等用扶肾液治疗慢性肾衰50例,结果表明:该方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改善肾功能,并能改善贫血,降血脂,纠正酸中毒,调整钙磷代谢,对25例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斜率b为正值,说明在治疗期间,扶肾液能防止肾功能的恶化,总体肾功能平稳并趋向好转。
5.滋肾清利汤:组成: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紫花地丁、白茅根、丹参、大黄、赤芍、槟榔、生地、山药。
王秋用滋肾清利汤治疗30例慢性肾衰患者,结果显效率50%,总有效率93.33%。
6.制肾衰冲剂,组成:党参、丹参、淫羊藿、炮附子、制大黄、冬虫夏草菌丝等。
优势病种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慢性肾衰竭是指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不能满足机体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疾病。
中医诊疗方案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诊疗方案注重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差异,综合运用中医药治疗手段,能够综合调节机体内外环境,改善肾功能,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诊疗慢性肾衰竭的原则是以扶正为主,疏邪为辅,治疗目的是保护肾脏功能,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减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诊疗慢性肾衰竭的方案。
(一)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竭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肾衰竭可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两虚、阴虚火旺、湿热蕴闭等不同证型。
不同证型的慢性肾衰竭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肾阳虚型主要症状为畏寒肢冷、肢体乏力、尿量少、腰酸胀痛、恶寒喜温、口干咽燥等,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方法是通过温阳固脱,补肾阳来达到促进肾脏功能恢复的目的。
2.肾阴虚型主要症状为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盗汗、眩晕耳鸣、烦躁不安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方法是通过滋阴养肾,补肾阴来达到促进肾脏功能恢复的目的。
3.脾肾两虚型主要症状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疲倦、纳食减退、便溏、尿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是通过补益脾肾,提升机体免疫力,增加肾脏修复能力。
4.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烦躁易怒、口干咽燥、心烦不宁、目赤、夜寐不安等,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疗方法是清热泻火,滋阴降火,以减轻肾脏炎症反应,改善肾脏功能。
5.湿热蕴闭型主要症状为水肿重,形体肥胖,性格懒散,小便短少且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方法是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改善肾脏供氧状况,促进炎症消散。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分型,中医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治疗慢性肾衰竭。
(二)中药药物的应用1.滋阴养肾类中药如生地黄、天冬、麦冬、山茱萸等,具有滋阴养肾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型和阴虚火旺型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诊疗指南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慢性肾衰竭(附慢性肾脏病诊疗指南【概述】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肾功能代偿期;(2)肾功能失代偿期;(3)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4)尿毒症期(表48-1)。
表48-1 我国CRF 的分期方法(根据1992 年黄山会议纪要)CRF 分期肌酐清除率(Ccr) 血肌酐(Scr) 说明205(ml/min) (μmol/l) (mg/dl)肾功能代偿期50~80 133~177 1.5~2.0 大致相当于CKD2 期肾功能失代偿期20~50 186~442 2.1~5.0 大致相当于CKD3 期肾功能衰竭期10~20 451~707 5.1~7.9 大致相当于CKD4 期尿毒症期<10 ≥707 ≥8.0 大致相当于CKD5 期注:肌酐分子量为113,血肌酐的单位互换系数为0.0113 或88.5。
如: 1.5 mg/dl=1.5×88.5= 132.75μmol/l ≈133μmol/l或1.5÷0.0113=132.74μmol/l≈133μmol/l晚近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 专家组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的分期方法提出了新的建议(见附录: 慢性肾脏病)。
显然,CKD 和CRF 的含义上有相当大的重叠,前者范围更广,而后者则主要代表CKD 患者中的GFR 下降的那一部分群体。
CRF 的病因主要有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
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持续<60ml/min·1.73m2 ≥3个月。
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GFR 30~59ml/min·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GFR 15~29ml/min·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肾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肾、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北芪、白术、淮山药、茯苓、山萸肉、首乌、春砂(后下)、陈皮、六月雪、制大黄等。
中成药:海昆肾喜胶囊、金水宝/百令胶囊、保元排毒丸等。
2.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
淡附片、白术、茯苓、党参、草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六月雪、制大黄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海昆肾喜胶囊、保元排毒丸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北芪、山萸肉、太子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六月雪、制大黄子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海昆肾喜胶囊、保元排毒丸等。
4. 阴阳两虚证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
肉桂(另焗)、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连草、熟附子(先煎)、六月雪、制大黄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海昆肾喜胶囊、保元排毒丸等。
(二)肠道给药疗法
根据辨证,选用我科张志坚教授经验方肠泰、肠泰清,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
亦可采用大肠水疗仪、中药结肠透析机等设备进行治疗。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中药离子导入,静脉滴注肾康注射液等疗法。
(四)内科基础治疗
包括治疗原发病,消除可逆因素,如控制血压、抗感染、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血容量不足、心衰、解除尿路梗阻等。
可参考《肾脏病学》第3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五)护理
1.饮食护理:优质低蛋白饮食、低盐、低脂、低磷饮食。
2.生活护理:慎起居、适劳逸、避风寒。
3.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稳定:
(1)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无降低,或增加<10%。
(3)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无效:
(1)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肌酐增加。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二)评价方法
1.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
中医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症状疗效率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主要实验室评价指标
主要针对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主要指标进行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