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
首先新课改将使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深刻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新课改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其次,新课改将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倡导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新课改将有利于学校领导、教师构建新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无论领导评价老师,还是老师评价学生将不再是围绕分数转,更不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领导要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必要性。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代社会,学生压力大、学习负担重,体
育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得到释放和放松,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体育课程可以
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和减少不良健康现象
的发生,如近视、肥胖等。体育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体育锻
炼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而新
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更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领导能力等。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锻炼
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我控制、积极进取等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
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教学、项目教学等。这些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动力和学习效果。通过改革,可以使体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教师的教
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育教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教育,也是社会层
面的教育。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平、
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是传统教育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随着新课改的实验、推广和实施,教师作为这次改革的主力军,应从传统教育的角色中变革,不断地深化,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本文试从师生关系、教师自身这两个方面来浅论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等一系列的新观念。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它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否带动学生真正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的实施。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及意义(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1.社会的发展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往那种“数年学习,终身够用”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中的人,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人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的培养。既然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居于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必然要转变角色。以往的“知识传授者”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教师角色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在知识传授者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能力的培养者。2.人的成长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人是社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人的存在,万事皆休。所以人的成长与发展对社会而言至关重要。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除了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也至关重要,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教育是有专职人员(教师)来实施教育活动的,他们掌握着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所以,个体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频率的加快,人们普遍感到各种压力的侵袭,从而产生焦虑、孤独、抑郁,尤其是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社会的各种诱惑,肯定会迷失方向,难以应对。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中的引路人,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 1.促进教师角色的变革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师观,教师要在原有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基础上,转变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郑静玲
一.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现在,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去满足不确的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这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时代改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学生改变了, 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下,我们要提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依赖知识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课堂在培养厌学的人,或者说在培养憎恶学习的大多数。因为课堂的不快乐、被胁迫、被顺从、被修正,才长期以往造成“受教育者”心灵的被扭曲,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就犹如施暴。而课改是拯救课堂的良药.课改就是要学生获得安全感,变得自信甚至自恋,让学生越来越留恋课堂.
二.课改成长的基础.
1.不断的教学反思是课改成长的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减少遗憾.著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就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反思,便只是重复。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课程的改革.
2.集体研讨是课改有效实施的基础.
集备的流程化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分享交流的过程.而集体研科(研讨课),”多人上一课".更是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跟进,比较,优化整合的功效,以利于课改的不断深入.
建设鼓励分层教学加强分层课改研究
建设鼓励分层教学加强分层课改研究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建设鼓励分层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2.分层教学的定义和实施方法
3.加强分层课改研究的必要性和方法
4.分层教学和分层课改研究的实践案例
5.总结:分层教学和分层课改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正文
一、建设鼓励分层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个性化教育成为了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分层教学应运而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分层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分层教学的定义和实施方法
分层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分层课改研究的必要性和方法
分层教学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如何科学地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如何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分层教学面临的挑战。因此,加强分层课改研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总结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总结
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以推动教育系统的转型升级,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为目标,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多个方面体现,本文将就其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经济需求等层面进行总结。
一、社会需求
1. 适应社会变革: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教育改革能够使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人才。
2. 促进社会公平: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差距和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日益凸显。教育改革有助于提供公平的接受教育机会,减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二、学生需求
1. 培养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2. 引导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力,但传统教育缺乏个性化培养。教育改革应注重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三、经济需求
1. 加强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 提高劳动力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它能够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公平,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力质量。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变革,为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意义
新课改精神对每位习惯了传统方式进行教育学生的教师都是一个思想难题,只有思想转变才能使教师蜕掉传统教育方法,领悟真正的新课改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与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固然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不小成绩,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也只能培养”传统人才”而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创新等好的一面.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转变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规律、自己去推论学习结论,要善于创设教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转变师生角色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
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国民素质: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培养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3.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公平,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提升教师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师素质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论课程改革的意义
传知 授识
转变课程的功能
知识与 技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 课 程
过程与 方法
16
单门课程(学科、领域)的功能:
知识性功能
发展性功能
每门课程都要以发展为本位,但发展的内 涵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特点)
学校所有课程的功能: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17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
但是,在实践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道 路是很曲折的,90年代初期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打“外围战”,推进素质教育被 等同于开设活动课,开展课外活动,它 的特点就像有的同志所形容的“课内 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 质”。那个时候,谈起素质教育大合唱, 大家都“慷慨激昂”,推开学校教室的 门却是“涛声依旧”。
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 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 (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 用),并报教育部备案。
35
学校: 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 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 点的课程。
36
实行三级课程政策的意义
观念上的意义 — 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建课程
管理上的意义 — 课程形态的选择(综合或分科) — 从课时固定制→课时比例制 — 教材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 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 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不断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
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从培养创新能力、应
对未来发展需求、促进公平与包容等方面,探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
为了一种重要的竞争力。然而,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
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实际上,创新能力是能够促进
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因此,教育体制需要通过改革,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机会,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
能力。
其次,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未来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
社会的不断变革,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
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工
作需求的基本能力。此外,教育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
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第三个必要性在于促进公平与包容。传统教育往往只注
重部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弱势群体的需求。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
均衡和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教育改革应该致力于打破这种不公平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例如,通过加强对农
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支持,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以实现教育公平性。此外,教育改革还需要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促进社会的包容性。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提升学习素质的同时,加强个人能力开发、发挥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学习环境。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善校园教学环境,通过课堂重组、硬件设施升级等,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友好的环境中学习。
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将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能融入到实际的知识应用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懂得如何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带者新课程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
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
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躲于迂回曲折
的过程里。新课程让我体会到了的生命过程。
高中新课改学习让我大开眼界,收益非浅,首先,我深深感到作为教
学的参与者,要对教学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
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研究深思课堂教学模式,要积极地大胆地
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
能把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收获:
一、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
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现象
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
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
的需求。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
“发现”了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
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一定要进行新课程。
二、知道了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设计_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设计_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1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2024年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2篇)
2024年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
在这次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受益匪浅。通过专家讲解以及网上相互交流,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我领略到继续教育的魅力,有幸聆听到了各位学友们不同的心声;通过完成提交作业,我锻炼了思维能力,增长了个人智慧;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思想和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教育使我理解初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等。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利用平台认真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评。专家们的讲评以及优秀课例,使我从理论的高度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
一、当前的课改必要性
新形势下教学现状: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学模式单一,不能适应新形势课改精神。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改,不一定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不改一定是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只能适合某一特定阶段,并不能成为永恒。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在教改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认真地、用心地去实践并总结,才会形成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讲课风格,只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一种学生乐学,善学的氛围中,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课我觉得是一堂好课。
二、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师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教师要明白、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真正做到面向学生。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要适当增加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本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用数学的技巧。以具体的教学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开教学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二)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二)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
1,新课改倡导基础教育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发展的规定,不应把课程及教材视为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依照课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再创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的现实体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进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简单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反思、探究、创新为基础。这种理念的建立,关键依靠我们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同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课程改革是一场关系到从教学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的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教学大纲的形式变换和课程内容的增减。
2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
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
高中英语实施新课改意义和必要性论文
高中英语实施新课改的意义和必要性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只有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满足新课标的实际需要。从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实际来看,必须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改工作,使高中英语教学在方法和实效性上都能有所保证。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明确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应形成持续教学改革的机制,全面推进新课改工作,充分满足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成绩,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使高中英语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标新课改意义和必要性
一、前言
新课标的实施不但为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高中英语教学做出了明确的指导,使高中英语教学能够对教学实效性引起足够的关注。考虑到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单纯依赖现有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快速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推进高中英语新课改,使高中英语教学能够在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上满足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应对高中英语新课改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到高中英语实施新课改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新课标对高中英语的具体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练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根据《标准》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新课改下英语有效课堂的探索
郑静玲
一.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现在,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去满足不确的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这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时代改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学生改变了, 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下,我们要提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依赖知识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课堂在培养厌学的人,或者说在培养憎恶学习的大多数。因为课堂的不快乐、被胁迫、被顺从、被修正,才长期以往造成“受教育者”心灵的被扭曲,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就犹如施暴。而课改是拯救课堂的良药.课改就是要学生获得安全感,变得自信甚至自恋,让学生越来越留恋课堂.
二.课改成长的基础.
1.不断的教学反思是课改成长的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减少遗憾.着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就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反思,便只是重复。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
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课程的改革.
2.集体研讨是课改有效实施的基础.
集备的流程化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分享交流的过程.而集体研科(研讨课),”多人上一课".更是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跟进,比较,优化整合的功效,以利于课改的不断深入.
三.课堂模式
1.3+X英语"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
英语课改教学模式既要有对传统课堂的传承又要有创新突破. 将英语的"五步教学法"Revision-Presentation-Drill-Practice-Consolidation.与”先学后教"的理念相结合,提出先学后教的 3+X 课堂模式.
“3”指预习交流、展示点拨、当堂训练三个必备环节;“x”表示灵活机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 写作课 ,练习课.复习课等)、个人风格等自行调整,灵活嵌入。几个x由教师掌握. 在此基础上能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
听说课 . 预习交流--情境导入---模仿操练(drill)--替换练习(practice)-展示点拨--当堂检测(听力检测. 对话创新检测.和书面知识检测.)
练习课. 自主改错--合作探究,讨论错题--展示交流,教师点拨--知识迁移,当堂检测.
复习课复习前测--同桌互改,问题统计--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当堂检测.
阅读课. 预习前测--合作交流任务阅读.(1.快速阅读,了解大意2.查读,信息获取.3.细读,长难句理解.--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策略归纳)--当堂检测.
写作课话题导入,词汇复习---写作任务解读--句型回顾--作文初稿--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当堂测验(锦上添花).
2.存在的困惑和解决方案.
1)预习容易盲目,而且流于形式。
应对:预习能力的培养要经历三个过程:先指导,后扶持,再放手。英语学习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步骤:读:读熟单词,读懂句型、课文。划:划出生词、短语。查:正确查阅字典或书后词汇表。思:思考课文配套的问题设计。问:提出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
2)学生不敢问,不知道如何问,没机会问.
应对:a.教师要发扬民主、优化提问环境
.b.要教会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提问技能,教会学生会问问题.敢问的
要鼓励问,问偏的能矫正,被学生问倒的能解围,杂乱的问能梳理,与预设的“师问”相同的,能迅速调整,不重复。
3)教学过程形式化
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第一,师生“对话”变成师生“问答”.第二,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第三,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应对:第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第二,改变教师角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四.如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真正做到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高效.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先学”学什么,二是明确“先学”如何学,三是明确“后教”怎么教。
先学”不一定只停留在课前的预习,在授课时教师要安排小组自学环节,让学会的组员教不会的组员。教师这时要做到两个关注。关注不参与的学生,即对那些不开口读的、开小差的、讲话的学生要给予提示和帮助,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小组自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发音,即巡视每小
组的自学情况,如发现有发音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在“先学”过程中,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性问题,是旧知识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做好准备。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
明确“先学”如何学
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先学”之中,达到学生易学、乐学的目的,方法大致如下:
1、迁移学习法: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贯通、相互迁移。
2、对比学习法:把新授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比较其音、形、义。
这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既能使知识结构不断层,又能让学生学习信心倍增。
明确“后教”怎么教
如果说课堂前的“先学”是要明确目标和任务,那么课堂中的“后教”则是需要“以学定教”了。“先学后教”的“教”不是单纯指讲授的意思,应该是“点拨”的意思,是学生充分自学后,利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兵教兵”方式和教师的“四两拨千斤”的“点拨”,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