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21通用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21通用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微观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如何将原子结构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化学模型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3. 安排实验: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实验,让学生观察原子结构。

4. 预习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些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如太阳系模型、星球模型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这些模型的关系,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通过展示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内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通过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情况,了解电子运动的状态包括电子层、电子亚层、自旋方向等。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讲解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如何填充到各个能级的。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元素的性质变化,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课堂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例如:* 为什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为什么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是稳定结构?* 为什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正价?* 为什么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负价?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理解。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加工制造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加工制造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想象和理解,需要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概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图片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设备,进行原子结构实验的必要条件。

3. 准备教学材料:教材、教案、PPT课件等。

4. 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原子知识,提问学生原子结构模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2. 展示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过程。

3. 提出问题:原子结构是怎样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二)新课教学1. 认识原子的构成(1)介绍质子、中子、电子的发现历史。

(2)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3)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高速运动。

(4)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讲解氢原子结构的模型(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2)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概念。

(3)解释量子力学中的电子运动状态。

3. 认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应用。

4. 实验演示(1)让学生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2)演示氨气的合成实验,解释氨气的用途。

5. 学生讨论与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在性质、应用等方面的区别。

(2)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 课堂小结(1)总结原子结构组成及模型。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2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因此原子核中含有几个质子,就决定了原子核带有几个正电荷。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总结】原子的构成【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总结与交流】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种类不同,原子内质子数也不同【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答案】A【变式】核污水中的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答案】B【过渡】了解的原子结构后,接下来再从“量”的角度认识原子。

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你知道小到什么程度吗?科学家们测出了一些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讨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原子的真实数值真是太小了,这样的数据容易书写、记忆和使用吗?能不能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呢?【总结】科学家们经过商议,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即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r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观察下面表格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粒子种类质量 质子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总结】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2.电子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能级等;(2)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原子核、电子、能级之间的关系;3.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4. 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原子结构的动态变化。

2. 问题探究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原子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等。

3.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子结构的奥秘,如利用光谱仪观察原子的能级跃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原子结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如何组成的?(2)提出问题: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2)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3)实验演示:利用光谱仪观察原子的能级跃迁。

3. 巩固新知(1)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2)分析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5. 作业布置(1)绘制几种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的性质;2. 理解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原子的基本参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5.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梳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实验:进行一些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核实验和电子排布实验;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介绍原子的基本参数和电子排布规律;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实验现象;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原子结构的概念;2. 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对原子结构的运用能力;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核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核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示波器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的图片和视频等。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中职物理课程《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第一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的运动轨迹等,引发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和运行的探究兴趣。

接着,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核的结构。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解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3. 讲解知识: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详细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一些与原子核组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知识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包括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实验报告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示意图、模型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型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基本概念2.原子的基本组成3.原子的结构模型4.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三、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存在和构成。

3.实验法:通过示意图和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石头等,并提问:“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b.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什么,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20分钟)a.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原子的基本概念,解释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b.介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解释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3.展示实物和实验(20分钟)a.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

b.进行简单实验,如电解水,让学生观察电解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生成,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与原子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4.讲解原子的结构模型(25分钟)a.介绍历史上的三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逊的酸葡萄糖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和玻尔的量子模型。

b.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不同模型的图像和解释。

c.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在揭示原子结构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5.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20分钟)a.介绍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解释它们与元素的关系。

b.展示元素周期表,并讲解它的组成和规律。

c.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于研究和应用元素的重要性。

6.总结与小结(5分钟)a.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b.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并解答。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三段五步”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备课教师
教材简析
本节课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先对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进行介绍,接着介绍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和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⑴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掌握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⑵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⑶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主题一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主题一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电子云模拟实验。

3. 准备原子结构示意图模板,供学生绘制。

4. 准备教师讲解的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回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些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如西瓜、太阳系等)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

再通过提问“原子是怎么构成的呢?”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二)新课教学1. 原子模型简介介绍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并解释为什么汤姆孙会提出这个模型。

再介绍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并解释为什么卢瑟福会提出这个模型。

通过对比两种模型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2. 电子的发现通过展示一些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子的发现过程和意义。

同时,通过提问“电子是如何被发现的?”来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性质和特点。

3. 原子核结构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再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构成和作用。

4. 核外电子排布通过一些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再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排布的意义和作用。

(三)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掌握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性质和特点。

3.理解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和原子的稳定性。

4.总结和应用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你知道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2.让学生自由思考5分钟,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3.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世界由各种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其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展示(20分钟):1.使用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位置和数量。

让学生研究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在展示过程中,使用简单的实验或示意图演示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例如,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

讲解(30分钟):1.详细解释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带负电。

2.阐明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质子和电子数量相同,原子的总电荷是中性的。

3.介绍原子的稳定性:稳定的原子具有平衡的电荷和中子数,不稳定的原子则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以追求稳定。

实践(30分钟):1.分发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研究,包括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2.让学生使用材料和计算器计算出各个元素的电子数,并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电子排布规律。

3.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意义是什么?2.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找日常生活中原子结构的应用和价值。

作业(5分钟):1.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报告,内容包括你们研究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2.要求学生在报告中附上至少3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生活应用的例子。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的种类和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化学实验用品:实验器械、实验药品。

3.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及学生活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特点和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息深化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事实,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并介绍电子云的观点和意义。

4. 探究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

例如,利用激光照射锌板,观察荧光粉的发光现象等。

5. 教室互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为什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不同?6. 总结与作业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安置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7.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8. 德育渗透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德育思想,如科学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2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2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观点,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云的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云的观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观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2. 准备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提前准备好实验报告和视频。

3. 准备教案和PPT:设计合理的教案和PPT,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预习材料: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原子的构成是什么?2. 引出新课题:原子结构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观看相关视频)(1)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息深入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息发展的,我们要不息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原子核的组成(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引导学生思考:质子和中子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3. 电子的发现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电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

4.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应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介绍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如何在能级上排布的。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1.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3. 题目:请简述元素周期表的构成。
答案: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镧系元素。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包括氢、氦等非金属元素和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等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则位于周期表的中部,包括铁、铜等金属元素。镧系元素则位于周期表的底部,包括镧、铈等金属元素。
4. 题目:请解释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科普文章,增加对原子结构的了解和兴趣。
- 观看在线视频,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和原理。
- 尝试使用互动游戏或模拟软件,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阅读研究论文,进一步深入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4. 互动式教学工具:运用互动式教学工具如智能答题系统,进行实时测试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5. 学习共同体: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原子结构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难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二)教学设想
1.对于原子结构的学习,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模型等,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b.结合生活实例,如半导体材料、原子能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定义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的解释。
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运用原子模型解释化学反应。
2.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b.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c.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模型代表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
2.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周期性规律及其应用。
4.结合实例,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原子模型进行思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b.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有哪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策略包括: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结构和微粒间的关系。

3.使用多媒体教具和图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和关系。

4.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促进合作研究和交流。

七、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2.知识讲解: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例如通过___的α粒子散射实验来认识原子结构。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促进合作研究和交流。

5.情境应用: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和“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等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热点问题。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后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初步了解原子结构和离子的构成,并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和性质,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离子的构成和性质。

板书】一、离子的构成和性质活动与探究】实验1:用火焰试验法确定金属离子的存在实验2:用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测定离子浓度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1)实验1中,金属离子在火焰中会发出特定的颜色,说明金属离子存在。

2)实验2中,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成正比,说明离子是导电的。

板书】结论1:离子是具有电荷的粒子,可以导电。

结论2:金属离子在火焰中会发出特定的颜色。

分组交流与讨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数据:粒子符号Na+Cl-Fe2+Fe3+质子数电子数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1)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多一个,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情感目标: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难点】构造原理,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书写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与启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原子核外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多少?
2、各能层有多少个能级?如何排列?
3、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多少?有何规律? 二、新授——构造原理 1、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举例〗H 原子:1s 1 ;C 原子:1s 22s 22p 2 ;
〖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写出1-18号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
第1周期 H :1s 1;He :1s 2;
第2周期 Li :1s 22s 1;Be :1s 22s 2;B :1s 22s 22p 1;C :1s 22s 22p 2;N :1s 22s 22p 3;
O :1s 22s 22p 4;F :1s 22s 22p 5;Ne :1s 22s 22p 6;
第3周期 Na :1s 22s 22p 63s 1;Mg :1s 22s 22p 63s 2;Al :1s 22s 22p 63s 23p 1;Si :1s 22s 22p 63s 23p 2; P :1s 22s 22p 63s 23p 3;S :1s 22s 22p 63s 23p 4;Cl :1s 22s 22p 63s 23p 5;Ar :1s 22s 22p 63s 23p 6;
〖小结〗核外电子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层、能级上 2、构造原理
〖提问〗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就可以得出各种原子
的电子排布呢?
〖探究〗根据已有知识,试写出K 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猜想一:1s 22s 22p 63s 23p 63d 1
猜想二:1s 22s 22p 63s 23p 64s 1〖分析〗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一式,但按初中已
有知识,应为二式。

为什么?
〖介绍〗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
全按能层次序排布。

经验表明,绝大多数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下图所示的能级顺序,称为构造原理。

〖学生活动〗用构造原理解释K
〖归纳〗按照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顺序为: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举例〗铁原子:1s 22s 22p 63s 23p 63d 64s 2
〖学生活动〗写出第四周期19—36号元素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
钾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钙Ca :1s 22s 22p 63s 23p 64s 2; 钪Sc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4s 2; 钛Ti :1s 22s 22p 63s 23p 63d 24s 2;钒V :1s 22s 22p 63s 23p 63d 34s 2;铬C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44s 2; 锰Mn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2;铁Fe :1s 22s 22p 63s 23p 63d 64s 2;钴Co :1s 22s 22p 63s 23p 63d 74s 2; 镍Ni :1s 22s 22p 63s 23p 63d 84s 2;铜Cu :1s 22s 22p 63s 23p 63d 94s 2;锌Zn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 镓Ga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1; 锗Ge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2; 砷As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3; 硒Se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4; 溴B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5; 氪K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6;
〖探究〗将上述结果与元素周期表中相应原子的外围电子层排布对比,看是否相同。

〖分析〗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 24号铬C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 29号铜Cu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1;
〖思考与交流1〗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出银、金的外围电子层排布。

它们是否符合构造原理? 〖归纳〗不符合
3、简化电子排布式与外围电子排布式
〖思考与交流2〗简化电子排布式:将钠1s 22s 22p 63s 1简化成[Ne]3s 1。

上式方括号里的符号的意义是什么? 写出氧、硅、铁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归纳〗“[Ne]”表示与Ne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即1s 22s 22p 6
氧O :[He]2s 22p 4、硅Si :[Ne]3s 23p 2、铁Fe :[Ar]3d 64s 2
简化方法:用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符号代替内层部分电子排布 〖介绍〗外围电子排布式:见元素周期表 三、总结练习
【教学反馈】【课后作业】附后
同步练习 1-1-2构造原理
1、某元素的原子3d 能级上有1个电子,它的N 能层上电子数是
( )
A .0
B .2
C .5
D .8 2、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 )
A .Ca 2+ 1s 22s 22p 63s 23p 6
B .O 1s 22s 22p 6
C .P :1s 22s 22p 63s 23p 3
D .B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5
3、主族元素A 和B 可形成组成为AB 2的离子化合物,则A 、B 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分别为
( )
A .ns 2np 2和ns 2np 4
B .ns 1和ns 2np 4
C .ns 2和ns 2np 5
D .ns 1和ns 2
4、某元素正二价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d 9,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
A .29
B .30
C .31
D .32
5、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
( )
A .2s 22p 3
B . 2s 22p 5
C .3s 23p 3
D .3s 23p 5
6、填充:
(1)Zr(Z=40):[Kr]4d ( 2 )5s 2;(2)_Sn ___(Z=_50_):[Kr]4d ( 10 )5s ( 2 )5p 2; (3)Bi(Z=83):[Xe]4f ( 14 )5d ( 10 )6s ( 2 )6p ( 3 ) 7、填写下表:
8、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写出核外电子排布式 (1)A M 层电子数是L 层电子数的一半 硅 1s 22s 22p 63s 23p 2
(2)B 1.5倍
硼 1s 22s 22p 1
(3)C
氟 1s 22s 22p 5
(4)D
氖 1s 22s 22p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