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经络腧穴各论-脾经腧穴

合集下载

针灸推拿学--足太阴脾经络与腧穴

针灸推拿学--足太阴脾经络与腧穴

直刺0.5~1.0寸。
腹外斜肌
14.腹结 Fùjié (SP 14)
【定位 Location】 在下腹部,大横下1.3 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
府舍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浅层布有第十、十 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 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 的属支。深层有第十、 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 的肌支及伴行的动、静腹直肌 脉。
【刺法 Method】
太白
直刺0.3~0.5寸。
4.公孙*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 脉交会穴,通冲 脉
【定位 Location】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 骨基底的前下方 。
公孙 太白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展肌→短屈肌 →长屈肌腱。浅层布有隐神经的 足内缘支,足背静脉弓的属支。 深层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 或属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商丘 太白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 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 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Indications】
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疾。
2.足踝肿痛。
商丘
【刺法 Method】
直刺0.3~0.5寸
6.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阴、 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 髁后下方凹陷处 。
阴陵泉
三阴交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 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 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 分支。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针灸腧穴各论——主治、定位、操作汇总

针灸腧穴各论——主治、定位、操作汇总

腧穴各论——腧穴主治、定位、操作汇总1.十四经脉主治概要1.肺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2.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5.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6.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7.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8.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9.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0.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1.胆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2.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3.督脉: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14.任脉: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2.常用经穴的主治手太阴肺经1.中府【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②肩背痛。

2.尺泽【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肘臂挛痛。

4.列缺【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子髎 、光明、三阴交。 4、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5页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液、承浆、合谷。 3、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
香、金津玉液、地仓。 4、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
宣、金津玉液。 5、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
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5页
金津、玉液
6、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 (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6页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
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7页
球后
【临床利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3、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3}、睛明、 太阳。 4、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 太溪。 5、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 睛明、新明、光明。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脾经穴详解优秀PPT资料

脾经穴详解优秀PPT资料

腧穴功能配性伍子:宫出血:血海;便承患鬼本q血d浆,邪穴.:连、古作点申续聚代祟刺脉治泉认(出、疗、为 人血足3风精 中~:三7府神 、次0里.5、疾 上。;~2曲患 星红m池为 、斑l,、
半身不遂、崩漏、尿血:三间阴性使交肢、;痛少多可商梦单、、用申梦此脉魇方):法。厉。但兑;
先针针刺后仅灸起,辅小助艾作柱用各。灸
1.胃肠疾病:腹痛、胀,肠鸣,胃痛,呕吐,腹
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体诸重食湿不欲肿能不满胜振,衣等皆”;属,于嗜 2.生殖系疾病:各种妇科病卧脾,,”男怠,惰性“—病湿—;淫脾于虚内症者状,。
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
3. 四肢肌肉疾病:四肢无力; 内生也”。
4.泌尿系疾病:水肿、遗尿、癃闭、下尿肢治急疗、外痛经等; 5.外经疾病:下肢痿废不用、痛、麻疾、三病阴的拘交重挛。穴等:;
第七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一. 足太阴经脉
1. 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
属脾络胃,与心、咽、舌有联系。 2.循行要点: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旁,主要循行下肢内 侧前面、腹部、胸部(脾大络:分 布于胸胁部)。
3. 支脉: 1条(十二经脉中唯本经有1条“大 络”)。
4.气血多寡:本经属多气少血之经。
化湿通络——体重节痛、脚气、消渴、痿证等; 《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立愈”;
箕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直上6寸
止咳健脾——咳喘、食不下;
。 八腹脉股交 沟会肿其穴痛::他公气孙冲主(、通太冲冲治脉;)—; —足肿足痛、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脾虚泄泻:商丘、阴陵泉;
腧穴配伍: 健脾利水——腹胀、泻,水肿,黄疸,尿失禁、不利等;
二.腧穴分布: 11穴——下肢内侧; 22穴——侧胸、腹部。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经络腧穴各论-脾

经络腧穴各论-脾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 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 45°角,拇指尖为穴。

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 脾经

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 脾经
【可简便取穴】: 患者采取坐位,医者使用自己的右手掌心覆盖在患者的左侧膝关节膝盖上, 之后其余四指要保持跟大腿的长轴平行,自然伸直,然后拇指外展45度,此 时拇指指尖下方就是血海穴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本经有穴通路起自隐白, 止于大包,单侧21穴。
主治概要: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 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病证。
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重灸隐 白)②癫狂,多梦,惊风;③腹胀,便血。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 在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 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胀, 泄泻,痢疾;②心痛,胸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逆气里急。
三阴交 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交 会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②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不 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 便不利,水肿;③下肢痿痹;④头 痛,眩晕,失眠,健忘。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针刺方向不同,针感不同。
阴陵泉 合穴 健脾利湿要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 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痢 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 尿失禁;②膝痛。
血海 【定位】 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 ②风疹,湿疹,丹毒;③股内侧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

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处为穴。

操作:直刺0.5~0.8寸。

或点刺出血。

可灸。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操作: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

可灸。

少商: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取法:沿甲底部引水平线与沿指甲桡侧缘引垂线交点处。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可灸。

注意:胸背部的腧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取法:将对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孕妇慎用。

曲池: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刺灸:直刺0·8~1·5寸。

可灸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刺灸:斜刺或平刺0·2~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体内:属胃,络脾。

入上齿龈。

地仓定位: 口角旁0.4寸,上直瞳孔。

操作: 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

⏹ 2.颊车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经络与腧穴半期题库

经络与腧穴半期题库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第一节经络总论一.选择题1。

十二经循行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面部B.腹部 C。

胸部 D。

四肢末端 E。

经颈部2.十二经脉中,在头面部交接的是()A.足三阳经B.同名阳经 C。

阴经 D.同名阴经 E。

手三阳经3。

命名以“手足阴阳脏腑”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五络脉C.十二经脉 D。

奇经八脉 E.十二皮部4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与()A。

无名指B.小指 C。

中指 D.食指 E.拇指5.十二经主要以何而命名()A.阴阳.五行.脏腑B。

手足.阴阳。

脏腑 C.五行.手足.阴阳 D.脏腑.手足。

阴阳E。

以上均非6.在躯干足三阳经的分布规律是()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C.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 D.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E。

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7.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A.肝与大肠 B。

心包与小肠 C.肾与膀胱 D。

胆与心包 E。

脾与肾8.下列有离。

人.出。

合的循行特点是()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二皮部 D。

十五络脉 E.十二经筋9.十二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胸部B.头面部 C。

上肢部 D.手足部 E。

下肢部10。

同名经在何处连接()A.背部B。

头面 C.手足 D.腹 E。

胸11.三焦经与胆经衔接于()A耳旁 B.耳中C.外眦 D.内眦 E.目中12。

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B。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D。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E.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13。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A.心中B.小指C.肺中 D。

大趾 E。

面14.从足阳明经运行到下一条经是()A.胃经的同名经B。

胃经的表里经 C.足少阳胆经 D。

手少阴心经 E.手阳明大肠经15。

.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A。

一对同名阴经 B。

一阴一阳经 C。

一对表里经D。

经络腧穴各论习题集

经络腧穴各论习题集

经络腧穴各论习题集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答题说明:每小题下有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该题后面的括号内。

1.手太阴肺经起于( )A.上焦B.中焦C.胸中D.肺中E.心中2.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的部位在( )A.拇指内侧端B.拇指外侧端C.食指内侧端D.食指外侧端E.腕后桡骨茎突处3.列缺穴的简便取穴法为( )A.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至凹陷处B.两手虎口交叉,中指尖所至凹陷处C. 两手虎口交叉,无名指尖所至凹陷处D.腕横纹上一横指E.腕横纹上二横指4.太渊穴主治下列何种病证( )A.癫狂B.小儿惊风C.无脉症D.瘿气E.尿血5,手阳明大肠经在前臂的循行部位是( )A.内侧前缘B.内侧两筋之间C.外侧前缘D.手少阳和手太阳两经之间E.手少阳和手太阳经之后6.少商穴点刺放血常用于治疗( )A.咳嗽B.鼻衄C.麦粒肿D.咽喉肿痛E.前臂肿痛7.下列何穴能主治目疾( )A. 肘醪B.肩髎C肩髃D.臂臑E.温溜8.足阳明胃经胸、腹的体表循行距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 )A. 4寸, 2寸B.4寸,1.5寸C .3寸,2寸D.3寸,1.5寸E.4寸,3寸9.地仓穴位于口角旁,距口角( )A.0.1寸B.0.5寸C 0.4寸D.1寸E.1.5寸10.下关穴归属何经( )A.手少阳经B.足阳明经C.手阳明经D.足少阳经E.手太阳经11.脾经腧穴除主治脾胃病、经络病证外,还可主治( )A.热病B.神志病C.妇科病D.五官病E.肝病12. 下列何穴具有化痰作用( )A.丰隆B.条口C.上巨虚D.下巨虚E.手三里13.中脘穴旁开2寸的腧穴是( )A.不容B.梁门C.关门D.腹哀E.腹结14.既能治疗便秘,又可治疗泄泻的穴位( )A.上巨虚B.足三里C.天枢D.支沟E.冲阳15.妇人崩漏,伴面色无华、神疲、食欲不振,可灸下列何穴治疗( )A.太白B.大敦C.厉兑D.隐白E.行间16.少海穴位于下列哪两个解剖标志的中间( )A.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B.肘横纹中点C.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D.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E.肱骨外上髁与尺骨鹰嘴17.手太阳小肠经经脉从什么部位进入胸腔属小肠,联络心脏( )A.肩部B.项部C.枕部D.喉部E.缺盆18.听宫穴位于( )A.颧弓下缘B.外耳道后缘C.耳屏前与下颌骨髁状突后缘之间D.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间E.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间19.命门穴旁开3寸为( )A.腰阳关B.关元俞C.肾俞D.秩边E.志室20.难产时常用穴位( )A.外关B.内关C条口D.昆仑E.解溪21.热病汗不出及阴虚之盗汗均可用( )A.内关B.内庭C.曲池D.合谷E.复溜22.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起于( )A.缺盆B.目系C.心中D.小肠E.大肠23.手少阴心经之井穴( )A.少泽B.少商C.商阳D.中冲E.少冲24.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A.中冲B.少冲C.少泽D.少商E.商阳25.支正穴在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阳谷穴上几寸( )A.2寸B.3寸C.4寸D 5寸E.6寸26.颧醪穴位于目外眦直下平下列哪个部位( )A.口角旁B.颏唇沟C.颧弓下D.鼻翼旁E.耳垂下27.睛明穴针刺时,下列哪项不可应用( )A.暴盲闭目B.眼球向外固定C.提插D.出针后按压针孔E.禁灸28.臀横纹中央为( )A.委中B.委阳C.阴谷D.髀关E.承扶29.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用( )A.点刺出血B.水针C.电针D.艾灸E.火针30.足少阴肾经向上行至腹部的经脉,位于前正中线旁开几寸( )A.0.1寸B.0.5寸C.1寸D.1.5寸E.2寸二、B型题(每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每一组备选答案下有二至三个问题(题干),每一问题选择一个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将该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多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中医学:经络腧穴各论

中医学:经络腧穴各论
操作:掌心向胸时,向肘方向斜刺0.5-0.8寸。
主局治部:解目剖视:不在明尺,侧肩腕背伸肘 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
臂痛,急性腰痛。 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
临动床、应静用脉:的落末枕支,;眼有疾前,
腰臂痛背,侧上皮肢神关经节和痛尺。神经
手背支的吻合支。
听宫(SJ19)
定位:耳屏与下頜关节之间,张口呈凹陷处取穴。
手太阳小肠经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SI Meridian
手太阳小肠经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后溪(SJ3)
定位: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 赤白肉际处取穴。
上下动脉,尺侧返动脉; 临布床有应前用臂:内淋侧巴皮结神炎经,,尺外神经 炎前,方前有臂正麻中木神,经肘。关节痛。
操作:直刺0.5-0.8寸。
神门(HT7)
定位: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 失局眠部,解惊剖悸:,在癫尺狂侧痫腕,屈掌肌 中腱热与,指头浅痛屈眩肌晕之,间咽,干深不层 嗜为食指,深失屈音肌。;有尺动脉通
临过床;应布用有:前心臂悸内,侧健皮忘神,经, 失眠,多梦,心绞痛,癔 病尺,侧精为神尺病神。经。
操作:直刺0.3-0.4寸。
十二经脉
6、手太阳小肠经(19穴)
• 本经腧穴:起于少泽,至于听宫。 • 主治概要:主治头、枕、项、耳、目、
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病证 • 常用腧穴:后溪、养老、听宫。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4、足太阴脾经(21穴)
• 本经腧穴:起于隐白,至于大包。 • 主治概要: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妇科、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经脉相连,穴气血为脾经体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 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侧,当足踝尖上3寸,胫骨侧缘后方(足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大都穴
拼音 : dàdū
别名: 太都穴
解析: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 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脾 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 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 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与大都 同,太,通大。2)脾经荥。荥,极小的水 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 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 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 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 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 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 故本穴属火。
意义: 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运行: 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 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 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 走筑宾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关联: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足太阴 络。(2)孕妇禁针。
取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 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别名: 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
解析: (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 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 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 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 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 (2)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 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 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3)下 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 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 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4)足少阴厥阴太 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5)足太阴络。 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 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 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 足太阴络。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
尺泽(合穴) 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 肿痛、急性吐泻、肘臂痛、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头痛、牙痛、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喉 肿痛、口眼歪斜。 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下关 定位 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闭口取穴。 主治 牙痛、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 聋、面瘫。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头维 定位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操作 向后平刺0.5~0.8寸;不宜灸,
梁门 定位 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月
经不调、肠痈。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主治 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痢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 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 二十穴。
商阳(井穴)
定位 食指桡侧端,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热病、中风、昏迷、鼻衄、耳鸣、 耳聋、齿痛。
操作 向上斜刺0.1~0.2寸,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合谷(原穴)
定位 屈指立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 中点。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经络腧穴各论-15常用奇穴

经络腧穴各论-15常用奇穴

二白(EX-UE 2)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 一侧各1穴,一臂2穴,左右两臂共4穴。 主治:
(1)痔疾,脱肛; (2)前臂痛,胸胁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指浅屈肌、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穴)中。 穴区浅层有铅笔内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动脉干、桡神 经浅支(桡侧穴)好正中神经(尺侧穴)经过,并有正中神 经肌支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内迎香(EX-HN9)
定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黏膜上。
主治: (1)目赤肿痛,热病,中暑; (2)鼻疾,喉痹; (3)眩晕。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局部解剖:在鼻黏膜中,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之动静脉 网和筛神经的鼻外支。
夹承浆
定位:在面部,承浆穴旁开1寸处。 主治:齿龈肿痛,口㖞。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局部解剖:在口轮匝肌中, 浅层有颊神经分布;深层有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唇动脉 分布。
金津、玉液
(EX-HN12、EX-HN13)
定位:在口腔中,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 为玉液。
主治: (1)口疮,舌强,舌肿; (2)呕吐; (3)消渴。
操作:点刺出血。
局部解剖:穴区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 静脉干经过;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
牵正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 肩臂痛,臂不能举。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三角肌中。穴区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 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
肘尖(EX-UE 1)
定位: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主治: (1)瘰疬;(2)痈疽; (3)肠痈。
操作:艾炷灸7~15壮。 局部解剖:穴区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 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腹胀 泄泻 黄疸 ②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膝关节痛 刺灸: 直刺 1 ~2寸。 可灸。
5、血海
•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 寸,股四头肌内侧 头的隆起处。 •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 闭经 痛经 ②皮肤病:瘾疹 湿疹 ③膝股内侧痛 • 刺灸: 直刺1~1 · 5寸。 可灸。
6、大包
(脾之大络)
• 定位: 腋中线上,当 第六肋间隙处。 • 主治:①咳喘 ②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 刺灸:斜刺或平刺 0.5~0 . 8寸。 可灸
小结与反思
1.本次课主要讲述足太阴脾经的主治 症候与临床常用腧穴。 2.采用课件图示与示教相结合的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复习与思考题
2、公孙(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 • 主治:胃痛 呕吐 腹胀 腹痛 泄泻 痢疾 • 刺灸: 直刺0 5~1寸。 可灸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遗尿 小便 不利 水肿 ③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④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孕妇慎用。
• 1.三阴交与公孙主治有何异 同? • 2.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的定位?
经络腧穴各论
足 太 阴 脾 经腧穴
目的要求
• 1.掌握足太阴脾经所讲述的常用穴位

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经脉循行
常用腧穴(本经21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 趾甲角0.1寸。 主治: ①崩漏、 月经 过多、便血尿血 ②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③癫狂痫、惊风 多梦 刺灸:浅刺0·1寸。 可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