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塞》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充分发挥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一、创情景引入1、在我国唐代,有这样一群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他们非常擅长写描写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诗歌,后人把它称作边塞诗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歌,他是边塞诗歌的极品,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
她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2、读题,学生介绍诗人。
3、“塞”的读音、意思?“边塞”什么意思?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熟读古诗,初知诗意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熟、读流利;后两遍读出节奏,读的有板有眼。
2、检查读诗情况。
(个人读、齐读等)三、理解诗意。
1、回忆方法:我们平常是怎样理解诗句意思的?2、ppt出示方法:(看----查----联----换----补)3、默读理解,同桌交流4、说诗意,考查几个关键字词的理解。
四、深入理解,品读感悟:1、感悟士兵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苦。
(1)、师: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不断,阴山一带,匈奴常常入侵中原。
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将士抛家弃子,来到了边关驻守,一直都没有回家。
(出示图片)大家想象一下:战士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指名答)(2)、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白天,士兵们忙于军务,出征打仗,身体非常疲惫,到了晚上,望着茫茫黄沙,加上天上星云与共的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他们这时最渴望的是什么?但此时他们能回去吗?为什么?这千百年来萦绕在千百万士兵心头的梦想只能化作一句话:(齐读诗句)①、师:同一轮明月之下,一边是苍凉的边关,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家乡,想着自己的家乡,想到自己的家人,士兵们禁不住悲从心来:(男女生读诗句:秦时明月-----)板书:边关家乡人未还?②、师:战争没有结束,士兵们不能回家,即使战争结束了,又有多少士兵能活着回去呢?(出示资料)。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
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
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
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
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
3
教学随笔
(1)理解“何须”。(不必,何必) (2)理解“度”。(度过,吹过)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黄河浩浩荡荡地向远方流去,好像流进了白云里。一座孤零零的 城池耸立在高山之上。羌笛啊,你何必要埋怨吹奏《折杨柳》这支哀怨 的曲子呢?春风是吹不到塞外玉门关的。 四、想诗境,悟诗情 1、反复朗读研古诗,再现诗中意境。 2、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 不满) 4、品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2、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 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5 古诗二首
板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书
设
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
计
近听羌笛声
开阔、豁达的胸怀
心理
教 学 反 思
4
分课时电子教案 电教课
课 题 6 孔明借箭
备课时间
月日
分课时
1
总课时
执行时间
月日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2、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高文化素养。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迟延:耽搁,拖延。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孔明的才干,用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任务,来陷害孔明。
2.检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主要从怎样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面去感受去谈。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孔明借箭第1课时总序第15个教案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妒忌”“都督”“何须”“勿”“神机妙算”“轻举妄动”等词语的意思。
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的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真纯直。
4.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投影出示句子
①“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转眼间只剩下,转眼间有只剩下一点黑心儿,一会儿便不见了。”
古代战乱不停,百姓苦;盼望着有李广重现,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渊,言简意丰。4.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是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是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六、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古诗,入情入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中的任务进行评价。
《出塞》教学设计(1)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充分发挥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一、创情景引入1、在我国唐代,有这样一群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他们非常擅长写描写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诗歌,后人把它称作边塞诗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歌,他是边塞诗歌的极品,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
她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2、读题,学生介绍诗人。
3、“塞”的读音、意思?“边塞”什么意思?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熟读古诗,初知诗意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熟、读流利;后两遍读出节奏,读的有板有眼。
2、检查读诗情况。
(个人读、齐读等)三、理解诗意。
1、回忆方法:我们平常是怎样理解诗句意思的?2、ppt出示方法:(看----查----联----换----补)3、默读理解,同桌交流4、说诗意,考查几个关键字词的理解。
四、深入理解,品读感悟:1、感悟士兵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苦。
(1)、师: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不断,阴山一带,匈奴常常入侵中原。
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将士抛家弃子,来到了边关驻守,一直都没有回家。
(出示图片)大家想象一下:战士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指名答)(2)、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白天,士兵们忙于军务,出征打仗,身体非常疲惫,到了晚上,望着茫茫黄沙,加上天上星云与共的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他们这时最渴望的是什么?但此时他们能回去吗?为什么?这千百年来萦绕在千百万士兵心头的梦想只能化作一句话:(齐读诗句)①、师:同一轮明月之下,一边是苍凉的边关,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家乡,想着自己的家乡,想到自己的家人,士兵们禁不住悲从心来:(男女生读诗句:秦时明月-----)板书:边关家乡人未还?②、师:战争没有结束,士兵们不能回家,即使战争结束了,又有多少士兵能活着回去呢?(出示资料)。
古诗三首之出塞小学语文面试试讲稿
古诗三首之出塞小学语文面试试讲稿出塞篇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通过表现边塞官兵的壮志凌云、客家乡情以及对旷远边疆的深情表达,表现出了士兵在江山和家人之间的选择以及坚定的信仰。
小学语文面试中,如何通过深度解读古诗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教师们所需要重视的。
以下是三首古诗出塞篇的精选,独辟蹊径地展示了古代士兵的信仰和愿景。
第一首:《出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部分:诗歌主题-壮志凌云这首诗以自然风光为背景,表现了古代边疆的荒凉和残酷。
然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并没有给人带来乐趣,反而加深了官兵们的孤独和无助感。
虽然在万仞山的城池中,但他们始终达不到家乡的归属感。
黄河和白云这两个形象,拉近了城池和天际的距离,也凝聚起了官兵们在边疆得以生存的信念。
第二部分:羌笛的意象-对生活的希望这首诗歌的后两句体现了古代行唱文艺的特色。
羌笛和杨柳,春风和玉门关,将生活与边疆融为一体。
当官兵们吹响羌笛,吟唱歌曲时,无论艰苦的环境,他们都有了亲密的生活情感。
春风不与玉门关为伴,是指城池的内部气氛沉闷,各种声音都听不到,闷闷不乐。
这也表达了官兵们心中对温暖春天和亲人的思念和渴望。
第二首:《出塞》卢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千里地旌旗没,十万家書霜雪香。
第一部分:诗歌主题-求学求道工作的地点和时刻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心态。
这首诗歌以向西行驶的服役士兵为主人公,描绘了他的追求之路。
即便身在一线边疆,学习仍旧是他难以割舍的思想和事业。
他用川、巫峡为路径,以象征着自己“奔走天涯”的梦想和信仰,并向往能抵达洛阳这个古代文化中心。
第二部分:霜雪之香-家乡思乡情感古代士兵在家乡和边疆生活两种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在不同的作品中。
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霜雪的意象表现了一种隐秘又美好的情感暗示。
十万家书霜雪香,暗示着官兵们的故乡,当香气扑鼻,回忆和思念也便涌上心头。
语文-六年级上册-湘教版-《出塞》教案
、《出塞》教案【基本信息】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也是一首乐府诗。
诗的首句“明月”“关”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样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唐代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
三四句写出了千百年来人民渴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以平息战争,安定边防。
诗人以平凡的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能读准字词,读通诗句.懂得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但对学生边塞诗接触还是少,因此本课的重点要放在感受边塞诗歌描绘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方面。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能读准字词,读通诗句.懂得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但学生边塞诗接触还是少,因此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展开想象,来感受边塞诗歌描绘的意境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边塞诗歌的语言之美和表达之巧妙。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会写“征”这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塞”。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结合注释或者资料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语言之美,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频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或者资料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感受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古诗二首 出塞 |湘教版 (2)
出塞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
2.学习吟诵古诗的方法。
3.通过吟诵的练习,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吟诵的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习吟诵古诗,练习吟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工具书,课外资料等学习理解古诗大意,但对于古诗情感表达的学习仍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而通过吟诵这一传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教师将试着带领学生,通过吟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走进诗人,走近诗人。
五、教学用具课本,简单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近日美国军方与韩国公司达成一致,将在韩国境内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该系统的部署将严重影响我国领土的安全;其实,不管是今时还是昨日,国家领土的神圣都是不容侵犯的,多少年来,无数的爱国将士们驻守边关,保家卫国,他们有的回来了,而更多的是永远埋葬在了边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崇高敬意,一起学习《出塞》这首诗吧。
(二)揭示课题1.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讲解多音字“塞”。
2.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3.师补充:出塞从字面上讲就是到边塞去,同时出塞也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歌。
(三)通读诗文1.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3.重点指导“教”,一声,“让,使”的意思。
4.全班齐读。
过渡: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已经读的正确、流利了,不过要品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那就要靠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了——吟。
(四)吟诵方法1.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下吟诵的方法:一二声归平音——平长—三四声归仄音——仄短︱入声字归仄音!入声归仄,在读的时候要比一般的仄声字再短而促一些,这首诗中的入声字有:出月不2.按照刚才同学们说的,我们来总结一下吟诵的规律:平长仄短,入声归仄短而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出塞》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的作者、背景以及写作背景;2.理解《出塞》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能够准确表述故事要点;3.分析《出塞》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4.理解《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对文学语言有基本的认识;5.能够运用《出塞》中的语句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塞》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分析《出塞》中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3.运用《出塞》中的语句模仿写作。
三、教学难点:1.分析《出塞》中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2.运用《出塞》中的语句模仿写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出塞》的课文;3.学生准备纸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出塞边疆的氛围;2.教师出示《出塞》的标题,让学生联想到出塞的意义,并引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思考。
Step 2 探究文本(30分钟)1.教师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和写作背景;2.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出塞》的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3.学生分组讨论《出塞》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骑兵、将军、君王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4.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理解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Step 3 模仿写作(40分钟)1.教师选取《出塞》中的语句模式,如倒装、排比等,带领学生模仿写作;2.学生分组展示模仿写作成果,并给予互相的反馈和建议,提高写作技巧;3.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对《出塞》的重新创作,可以改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要保留《出塞》的主题和情感。
Step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出塞》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感悟的分享;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课后作业:1.完成对《出塞》的重新创作,并写一篇感想;2.背诵并默写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句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古诗二首 出塞 |湘教版 (1)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感情),理解古诗,初步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加深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难点: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配乐)、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1、音乐欣赏(播放《精忠报国歌》,用音乐把学生带进古诗的意境。
)2、导入新课一曲雄壮的《精忠报国》,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古代战国时期,仿佛踏上了边关沙场,同时也带出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古诗的题目是《出塞》。
出示课件3、解题及诗人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
“塞”的意思是什么?“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4、多种形式读故事①配乐范读古诗,老师把古诗朗诵一遍,大家边听边感受。
(在此提出个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注意每个字的读音)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适当配乐,营造气氛。
)③自由朗读。
④按节奏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⑤同桌之间互相朗读。
⑥在全班同学面前读。
(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沙场边关之上,有气魄地朗读古诗。
)5、深入学习内容:(设计闯关题目,闯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在闯关的同时学习古诗的内容。
)师:为了考考同学们对古诗的理解能力,特开展知识闯关游戏,看谁最有能耐!请看屏幕: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通过刚才的游戏,相信大家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
下面叫同学整体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6、思想感情渗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上边关,真正感受诗中意境吧,请边看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组讨论然后汇报)生1:表达了诗人对背井离乡、饱尝战苦的将士们的同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古诗二首 出塞 |湘教版
出塞衡东县城关二小文金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感知作者恰用“互文”、精妙炼字、运用典故的写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恰用“互文”、精妙炼字、运用典故的写法。
教学方法:画面想象法抓诗眼感悟法读写结合法资料补充法出塞一、导入1.讲: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它告诉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让我们懂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导读: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读——《出塞》。
二、解题1.讲:“塞”是边关、要塞的意思,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生:(去驻守边关,到边关去打仗……)2.讲:这是一首边塞诗。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
三、了解诗人1.讲: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2.出示“学习链接”学生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长安人。
他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他的诗多写边塞生活,风格雄浑,音调高昂,语言精炼。
他与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被称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3.过渡:非常好!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他的这首《出塞》更是评价很高,自己读读这首诗。
四、正音1.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读、正音3.评:非常好,你把诗中3个多音字都读准了。
问:谁愿意再读读这些词?4.评:你很棒,能告诉大家是怎么读准的吗?5.根据意思判断多音字读音这个方法好!大家一起读。
6.讲:我想再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大家注意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停顿怎样?7.生读,指名评价。
8.讲:是呀,根据诗的平仄、节奏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读更有味道,谁再来试试(2人)。
9.一起读。
10.讲:通过反复读,咱们成功攻破了古诗学习第一关。
板书:正音五、解义1.问:接下来我们该干什么?板书:解义2.理解古诗意思有哪些方法?3.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理解古诗的方法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理解关键词连字成词,连词成句4.学生说诗意5.点拨:在这首诗里还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叫“互文”,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理解“互文”一起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古诗二首 出塞 |湘教版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几首古诗。
谁能给大家诵读一下。
课件出示:《凉州词》、《燕歌行》、《从军行》。
2、诵读得不错。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3、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最为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一)释诗题1、读诗之前,首先要了解题目和作者,也就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环节:(释诗题)那么,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些什么?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2、王昌龄简介(公元690年——756年):字少伯。
盛唐时著名诗人,常年游历边塞,诗歌内容以边塞生活为主。
擅长七绝,《出塞》被誉为众多边塞诗的精品,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课件出示整首诗)1、接下来请同学们亮开嗓门,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提问:谁愿意站起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2、看来大家真的用心读了,真不错。
一首诗,我们光把它读正确了还不够,还应该读岀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来我们来听听录音。
(播放课件录音:自己再练习读一读,找找感觉)3、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4、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团结互助、英勇担当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方面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边疆风光、将士英勇事迹等。
3. 音乐:挑选适合诗歌氛围的音乐,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美丽与神秘。
(2)简要介绍《出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出塞》教学教案
《出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理解《出塞》的诗意,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出塞》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深入解读《出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出塞》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塞》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出塞》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六年级语文《出塞》精选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出塞》精选教案《出塞》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出塞》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出塞》精选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学习过程:一、赏“月”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
看以下这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
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
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
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
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古诗二首 出塞 |湘教版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通过抓诗眼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2.抓诗眼,悟诗情,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的资料,PPT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1.课前快乐古诗问答导入。
(1)在老师出示的古诗词中,请你找一找,有哪些景物。
(2)在我描绘的词语当中,你能不能想到是谁描写的什么诗句?白鹭、桃花、鳜鱼,想到了吗?(3)接下来,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吗?板书:出,在题目中中读几声?齐读一遍课题。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呢?2.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而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
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王昌龄之手。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2.全班交流,补充。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出节奏。
2.指名读《出塞》,其他同学注意感受诗句中间是怎么停顿的。
3.指名上台划出节奏,男女生配合读。
4.总结一下初读古诗的方法,全班齐读。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课下预习,了解诗意。
2.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首句又被推为是千古名句,它会有什么精妙之处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第一句),哪些字词是经常在古诗中出现的?品味这些字词,你会想到哪些画面呢?(2)思考:这上千年来,什么变了?什么一直没变呢?(3)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播放音乐)现在你们就是戍边的战士,在这轮明月下,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许你还会看到些怎样的画面?(4)体会“未”字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塞》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名意思,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大部分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古诗。
但对古诗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需借助史实资料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3重点难点
诵读理解古诗,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情境导入
1、课前收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交流对作者及历史背景的了解。
3、课件出示相关资料,情境导入。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理解课题。
2【讲授】学法回顾
回顾古诗学习的方法与步骤:
知作者,解诗题——读诗文,感诗韵——解诗文,懂诗意——想诗境,品诗情——诵古诗,拓展阅读
3【讲授】读诗文,感诗韵
1、生借助生字拼音,自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把握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