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英国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金色笔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金色笔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金色笔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作者:贾晓霞王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3期摘要:多丽丝·莱辛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同时也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声望。

本文试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金色笔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整合,以期寻找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金色笔记》;国外研究;国内研究;述评作者简介:1.贾晓霞(1978-)女,甘肃张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王礼(1978-),男,陕西富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01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也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她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莱辛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发表《野草在歌唱》开始,在其后长达60年的写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五十多部长篇、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歌剧、自传等。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思维敏锐、见解独到,极富预见力与艺术创新力。

既不拘泥于文化、思想、政治、种族和宗教的陈规习俗,也不刻意迎合主流价值观念,是当代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中莱辛另辟蹊径,“她不仅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她所生存的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且以严肃的精神投入到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中”,1因此,《金色笔记》也一直被看做是莱辛最杰出的作品。

从1979年到1982年期间,莱辛的创作转向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她试图通过创作“太空小说”来探析人的心灵世界,以及她对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前景的担忧。

这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尽管遭到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但它终究是莱辛开辟新的写作题材的尝试之作。

近十年国内仪式研究现状综述

近十年国内仪式研究现状综述

近十年国内仪式研究现状综述一、综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仪式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仪式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仪式研究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包括仪式的功能观、结构观、过程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内仪式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仪式的本质特征和功能机制。

其次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仪式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进行分析,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法应用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内仪式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方法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证性。

再次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仪式研究的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包括家庭仪式、教育仪式、宗教仪式、政治仪式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内仪式研究已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仪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仪式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对仪式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对仪式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对仪式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内仪式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全面的方向发展,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 仪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首先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仪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仪式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律。

同时仪式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民族特色和促进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仪式研究有助于推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仪式研究逐渐与其他学科产生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合。

例如与心理学的结合使得对仪式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教育学的结合则有助于探讨仪式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金色笔记》的国内研究综述

《金色笔记》的国内研究综述

《金色笔记》的国内研究综述摘要:《金色笔记》在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也开始形成系统。

试从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整合,让大家能对《金色笔记》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综述多丽丝·莱辛( Doris Leys 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1962年出版,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使得莱辛成为最为年长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获得者。

《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陈才宇教授赞其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小说”。

对于《金色笔记》,我认为它是一部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

莱辛本身对《金色笔记》的形式感到自豪,她认为《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①。

《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为作品的纲,之间穿插着黑红黄蓝金5本笔记,内容涵盖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发生的几乎所有大事,它深刻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金色笔记》的出版引发了评论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也符合莱辛的本意。

莱辛总是努力将她在19世纪小说中发现的伦理道德标准传递给20世纪,满足当时人们对觉悟和时代的需求。

从这一点看,莱辛是非常成功的。

成功不能一蹴而就。

《金色笔记》不是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好评的作品。

《金色笔记》的经典化经历了非常坎坷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国外。

“在作品刚刚问世的最初十年,小说一直未得到评论界的充分关注与重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美学意义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并获得公正评估”。

这种状况对于国内对《金色笔记》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

《金色笔记》并不是传人国内的莱辛的第一部作品,国内对于莱辛的研究也一直趋于平淡。

对莱辛的研究应该起步于王家湘、张中载和孙宗白等专家。

他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著文对莱辛进行研究,对引起国内其他专家学者对莱辛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有学者开始对《金色笔记》进行研究。

“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作者:吴晗刘铭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8年第08期关键词英国文明史,南京大学,会议综述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6-0071-02随着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百位名师邀约课程”又结出累累硕果。

2018年6月30日,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英国文明史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期刊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前副主席、伦敦国王学院潘特森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的宗旨是:通过邀约国际名师提升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水平,通晓学术规范,增进国内外名校名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实现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教育的一体化模式创造条件。

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以思想文化为主线研究英国文明史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在会议中作了题为《西欧思想史研究述要》的发言。

他认为随着全球化取得行进,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对思想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也对我国的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以西欧社会从身份平等到身份不平等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勾勒了西欧思想史演进的三个主要阶段,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历史研究》副主任编辑焦兵在题为《近代英国思想史研究的路径》的发言中指出,在当前我国的英国史研究中,思想史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但其在文明史研究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以当代西方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争论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对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史学月刊》主任编辑周祥森的发言《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差异》,对现代性的本质与起源进行了探究。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1. 概述近代英国的济贫制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国的济贫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对于这一悠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西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理解和观点。

2. 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

在18至19世纪,英国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济贫政策和法规。

3.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内容在近年来,西方学者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制度演变与政策变革西方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梳理,详细分析了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政策变革。

他们发现,济贫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政府的济贫政策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

3.2 社会影响与福利效果除了对制度本身的研究,西方学者们还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济贫政策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发现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深入且全面。

他们不仅关注制度的演变和政策的变革,还从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复杂话题的多个层面。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对于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还能够为当下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成长之路:民族国家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的成长:英国的经验和比较的视野”暨《学海》刊庆研讨会综述

成长之路:民族国家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的成长:英国的经验和比较的视野”暨《学海》刊庆研讨会综述

化 ; 不仅 带给世 界工 业化 、 主化 、 市化 , 且 它 民 城 而
创 造 了 一 种 以 连 续 性 、 进 性 和 稳 定 性 为 特 点 的 渐 发 展 模 式 , 许 是 目前 世 界 上 最 成 熟 的 发 展 模 式 。 或
在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转 型 的 大 背 景 下 , 复 兴 在 和 崛 起 的 话 题 成 为 一 种 潮 流 的 语 境 中 , 英 国 的 将
科 学 院 研 究 员 , 学 海 》 志 主 编 胡 传 胜 出 席 开 幕 《 杂
式 , 分别 致 辞 。 并
英 国 在 近 代 以来 的 世 界 中有 着 其 他 国 家 无 可 替 代 的 独 特 地 位 与 作 用 。 从 封 建 国 家 到 君 主 专
制 , 君 主专 制 到 君 主 立 宪 , 农 业 国 到 工 业 国 , 从 从 从 小 国 成 长 为 帝 国 , 国步 步 领 先 , 很 多 国 家 远 英 将 远 地 落 在 后 面 , 而 是 为 数 极 少 的 原 生 型 或 自发 从
发 展 经 验 与 中 国 和 其 他 国 家 的 进 行 比较 , 中 吸 从
统 , 不 同 时 代 的 人 们 对 其 有 不 同 的 理 解 。 近 代 但 以来 , 者 的 内 涵 都 发 生 了 重 要 的 变 化 。 华 东 师 两 范 大 学 国 际 关 系 与 地 区发 展 研 究 院周 保 巍 博 士 首
旦 大学 召开 。本 次研 讨 会 由复旦 大 学 历 史 系 、 复
为此 , 者们 聚集在 一起 , 学 围绕 “ 家 的成 长 ” 个 国 这 主题 阐 发 了各 自 的 学 术 见 解 , 联 系 中 国 实 际 进 并

16世纪英国文学史综述

16世纪英国文学史综述

16世纪英国文学史综述16世纪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丰富的时期,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见证了文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16世纪英国文学史的综述:1. 文艺复兴时期背景: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6世纪传播到英国。

这个时期标志着对古典文化的重拾,以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强调。

2. 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在16世纪英国文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文主义者强调对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研究,以及对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尊重。

3. 宗教改革与文学:宗教改革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教会的分裂,从而产生了天主教和新教两个不同的文学传统。

约翰·克拉班(John Skelton)等人的作品反映了宗教变革时期的动荡。

4. 诗歌:16世纪英国的诗歌领域涌现了一系列杰出的诗人。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是一部重要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之前的诗人如爱德华·斯宾塞(Edmund Spenser)的《仙后》也是这个时期的亮点。

5. 戏剧:戏剧在16世纪英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早期的剧作家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和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

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他的作品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成为经典。

6. 散文:16世纪的散文作品主要包括政治、宗教和社会方面的著作。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既有小说元素,也包含社会和政治思考。

约翰·福克斯(John Foxe)的《殉道者之书》记录了新教殉道者的事迹。

7. 女性文学:16世纪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如玛丽·西德尼(Mary Sidney)的诗歌和玛丽·温德姆(Mary Wroth)的散文。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期间的历史。

这一时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异族入侵、国内混乱和社会变革交织在一起,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点问题:1. 西方列强的侵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

这些列强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他们通过武力和不平等的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状态。

2. 政治改革和革命:近代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主义和改良思潮蓬勃发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一系列的政治革命和运动意识形态的变动,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农民起义与土地改革:中国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痛点。

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困境导致了多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在近代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试图解决农村土地不均的问题。

4. 工商业与经济改革: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崛起和经济发展在整个民族振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逐渐开始发展工业,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商企业。

然而,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进展缓慢,也受到了军阀混战和内战的影响。

5. 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式教育体制、科技进步、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等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正面变化。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段历史中,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等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议题,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一、前言:一、史料教学及相关概念1、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

”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更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进行史料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动态现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学历史教学界。

20 世纪70 年代英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严重危机,其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功能、方式等都被社会普遍质疑。

为了走出教学困窘,英国的中学历史教育界掀起了“新历史”思潮,主张“新历史”的研究者认为“学校历史教学重心不应该只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获取学习历史知识”。

这一思潮主张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主张学生向历史学家那样以史料为证据来研究历史,所以他们主张开展史料教学。

这一思想提出后,在教育界引发剧烈争论。

至80 年代后,史料教学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

此外英国政府在1991 年颁发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把史料教学单列为一目,又把史料教学能力分成十个标准。

在“新历史”思想影响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广泛运用史料教学,同时英国的一些历史教学法专家,如李彼得,汤普森,罗杰斯等也对史料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了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运用方法以及史料与学生理解历史的关系等。

较著名的有伦敦大学狄更斯和李彼得的《历史课中的证据》提出了史料可激发学生兴趣,明确主题,让学生学到史家的技能、观点、方法。

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中 圈分 粪 号 : 36 K 5 19 ,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0—24 (0 20 —05 0 】0 16 20 )2 0 6— 7
农 业 史 研 究 是 英 国 史 研 究 中 成 果 繁 茂 的 一 个 分 支 。 自上 个 世 纪 7 0年 代 以 来 , 究 又 有 很 大 进 研 展 新 的 研 究 论 著 不 断 涌 现 , 究 深 度 也 有 所 加 研 强 , 一 些 旧 有 的研 究 结 论 展 开 了 挑 战 , 得 生 机 对 显 勃 勃 。 新 的 研 究 视 野 有 所 展 现 。 现 就 我 读 到 的 论 著 择其 要者作 一评 述 , 中难 免挂一 漏万 。 其 2 0世 纪 后 期 英 国 史 研 究 领 域 最 宏 大 的 成 果 , 当 数 代 表 老 一 辈 农 业 史 学 者 研 究 水 准 的 《 格 兰 英 和 威 尔 士 农 业 史 》 1共 8卷 出 齐 。 《 格 兰 和 威 尔 [] 英 士 农 业 史 》 编 纂 , 于 5 年 代 。 当 时 莱 斯 特 大 之 始 0
8卷 涉 及 的 时 期 为 1 1 9 4年 到 1 3 9 9年 , 剑 桥 大 学 由

的 伊 迪 兹 ・ 泰 姆 任 主 编 , 17 韦 于 9 8年 出 版 。
《 格 兰 和 威 尔 士 农 业 史 》 卷 把 农 业 技 术 和 英 各
土地 耕作制 度 的发 展作 为 农 业史 的主 要 线索 , 兼 顾 农 业 自然 经 济 史 和 农 业 经 济 的 政 治 、 律 方 面 法 的内 容 , 意 揭 示 各地 区农 业 经 济 的 不 同特 点 。 注 从 中 世 纪 后 期 开 始 的 各 卷 , 加 了 农 业 社 会 史 方 增

文献综述——精选推荐

文献综述——精选推荐

文献综述1、前言《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代表作之一,写于1919年。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演绎了整个故事。

而其中的主人公便是思特里克兰德,他被寄予了展现小说灵魂的重任,成为一个探索人生救赎之道的先驱:思特里克兰德作为证券经纪人一直到活到中年,突然有一天抛妻弃子前往巴黎,最后又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终于找到生命与艺术的栖息地。

不可否认的是,思特里克兰德作为典型的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保持着毛姆式所惯有的追寻特性和漂泊特质,并且拥有着更多的勇气。

毛姆曾说道,小说的作者只能成功地塑造那些属于他自己的一部分的人物,“通过研究一个作家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你将能够对这个作家的本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 这比读任何传记都强。

也许通过对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形象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和内涵,以及窥探作者的创作特点与本质。

2、国外研究状况英国文学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文学高峰中,甚为璀璨地产生了诸多杰出作家, 各文学史在描述记叙这些成就时, 均毫不吝啬地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和足够的宣扬。

但令人诧异的是几乎在所有的英国文学史著在记叙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时,都避开了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这个名字。

然而,人们对他的生平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早在他生前便有许多人跃跃欲试为其写传记。

总的来说,不管是毛姆生前,还是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却一直是雅俗共赏的。

“并且他在读者中的声誉随着时间的流逝竟愈来愈高。

”毛姆得不到文学学术界的赏识,却得到读者的追捧,文坛地位和市场声誉落差极大。

纵观国外有关毛姆的研究,大部分也集中在对其一生的描写,而针对其作品所作的文学批评却不多见,显然也包括《月亮与六便士》及思特里克兰德。

反复翻阅收集到的所有材料,笔者发现,只要论及思特里克兰德的评论,无一例外都是认为他是个反叛者。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2011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十个年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制造业日益面对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与国际市场竞争。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已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在过去的20世纪中,是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有人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

同时,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新时代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虽然第三产业将会吸纳越来越多的生产力,但是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发展制造业不仅可以吸收巨大的劳动力,而且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对维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而且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先进的制造技术不仅创造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且先进的制造技术正在对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着系统的改造。

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

1.1.2研究意义在激烈的国内及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虽然我们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从数量到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整体上看,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企业陷入困境、陷入危机的几率大幅度增加。

出现了多样化的风险与危机,有些企业逐步从财务状况正常发展到财务状况恶化,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出现倒闭、破产,使企业本身、投资者等多方面利益遭受到损失。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关于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2002年,“教育治理”这一概念初次在托马斯·J·萨乔万尼的《教育的治理与管理》一书中被提出,本研究的教育治理是指高等教育范围内的治理即大学治理。

当前,国外学者对大学治理模式、大学治理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投以了极大关注。

(1)关于教育治理模式的研究Min Hong(2018)指出,澳大利亚的大学采取具有公司管理主义的自治模式,州政府只是大学理事会的成员,与学生代表等其他成员一样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经济和市场因素还发挥重要作用。

Akiyoshi Yonezawa(2015)指出,日本公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自政府,因此其运行和管理受中央政府牵制。

倪其润(2017)指出,美国高校多采取的是系、院、校三级管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行政两权分开,各司其职。

臧日霞(2009)对英国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这一治理模式进行了探析,它实际上是作为英国高校的资助机构存在的,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其他与资金相关的事务,它不仅要求各高校承担绩效责任和风险,还制定了相关的指标对高校进行绩效考核和目标责任进行问责。

(2)关于大学治理改革中面临的问题研究Đô Thi Ngoc Quyen(2014)通过一种改进的Delphi方法测量了大学治理指标的发展及其权重系统,发现在管理和指导、参与、责任、自主性、透明度这五个维度中,专家们对参与和透明度的共识不高,并且参与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

Akiyoshi Yonezawa(2015)指出,日本顶尖大学为了加强其国际影响力,追求世界一流水平,在大学治理转变过程中,严重依赖国内资源,对市场机制了解不足,面临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国际化的问题。

Tom Christensen(2010)对大学自治的潜在问题提出思考,大学虽然在改变和政府关系,在财务、管理和决策事务上拥有更多的自治权,但需寻找除政府外更多的财务资源,这既增加大学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依赖,破坏了与有保障的公共资金有关的传统自治权,也在逐渐削减大学对传统学术专业自治的重视。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1)2 国内研究综述 (2)1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因素分析 (2)2不同行业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4)3 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4)3.1绩效管理的内涵 (5)3.2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5)参考文献 (6)1 国外研究综述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主要有平衡计分法和关键业绩指标法。

关键业绩指标法是一项发展较早的绩效管理理论,平衡计分法的广泛应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绩效管理由于历史积淀的存在和不同的环境变化,其实就理论而言,绩效管理不存在地域界限,仅仅是所表现出的特征不一样。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对国外绩效管理方面做着研究,朱磊、朱峰等在《国外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实践与我国企业绩效测评》(2003)一文中从绩效与绩效评估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基于不同理念的国外绩效管理经验,并对我国企业的绩效测评进行探讨。

张志国在《从绩效管理体系看日本企业成败》(2010)一文中,认为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方面,日本企业存在天然的缺陷,作者还认为如果从绩效目标的设定来看,日本企业存在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内容不清的问题,这两点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

陈园在《国外工作分享制理念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2010)一文中对国外的工作分享制度进行了分析,期望在我国企业中运用,去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

权圣容、吴贵生等人在《不确定环境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韩国企业集团为例》(2012)一文中,使用韩国30 家大型企业集团关联公司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作者认为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因素的正相关关系显著,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企业对于危机管理的态度,也使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因素。

盛明科等在《国外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12)一文中对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外城市的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这些国家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分析了国外政府绩效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T.S.艾略特《荒原》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T.S.艾略特《荒原》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T.S.艾略特《荒原》国内研究现状综述作者:刘琳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开拓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

自《荒原》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一直未减。

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艾略特意欲透过诗中支离破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表达战后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和西方文明的荒废。

笔者试图综合评述国内关于《荒原》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该诗提供借鉴。

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研究综述一、引言T.S.艾略特(1888~1965)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开创现代英美诗歌一代诗风,是优秀的现代派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戏剧家。

1922年,艾略特出版了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诗歌《荒原》(The Waste Land),该诗引起西方文学界强烈的震动,艾略特也因此成为“世界诗歌漫长历史中一个新阶段的带领人”[1]。

1948年,艾略特因《四个四重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世界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接受和认可,也肯定了艾略特在整个20世纪英美现代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他也是英国的“荣誉勋章”、德国的“歌德·汗萨奖章”和意大利的“但丁金奖”获得者。

创作于1919至1921年间的《荒原》是英美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是欧美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托马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

大部分学者认为“《荒原》是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诗歌的主题是荒原的拯救……”[2]《荒原》主要由《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个章节组成。

全诗共434行,其中用典故近100处,它们分别引自35位知名或不知名作家的作品,上下跨度几千年,从远古洪荒直到现当代,地域从西欧延展到印度。

诗中的语言涉及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文,共7种。

[3]《荒原》中采用的文体形式是对话体,其对话由近100个不同的语境片断构成。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问世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并广泛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呼啸山庄》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文学史角度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和强烈的情感。

它又饱含着对自然、对个人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在国内的文学史研究中,学者们也多次探讨了《呼啸山庄》的浪漫主义特征。

陶德在其《英国文学史》中指出,《呼啸山庄》体现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其中包括情感的强烈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精神上的自由等等。

国内的文学史研究中还对《呼啸山庄》的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者陈燕在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表现——《呼啸山庄》》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等方面,认为这些都是该小说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心理学角度除了文学史角度的研究,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在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十分细腻,这给了心理学家们很多研究的材料。

国内的心理学家们对《呼啸山庄》的心理描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王朔在其《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文化精神与心理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文化精神与心理》一文中,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情感描写,探讨了其中的心理学意义。

王琦在其《《呼啸山庄》中的心理隐喻及其解读》一文中,对小说中的心理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这些隐喻反映了人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意义。

三、女性主义角度女性主义视角是近年来研究《呼啸山庄》的另一个重要角度。

在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十分复杂和特殊,这给女性主义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的素材。

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小说中的女性问题。

杨帆在其《女性自由意志的挣扎——《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解析》一文中,通过对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意识的表达。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问世于1891 年,是哈代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与发展的优秀范例。

当时英国的批评家威廉·夏普说“: 没有男人和妇女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而不同情的,因此也没有人读了这部小说而不具有宽宏大量的心灵和大慈大悲的精神”, 因此他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1]。

在中国,《德伯家的苔丝》最早由吕天石在1934 翻译出版,译名为《苔丝姑娘》。

后来,张谷若在1936 年翻译并出版了《德伯家的苔丝》。

二十年代末,李田意发表了中国哈代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哈代评传》。

因时代局限和参考文献的不足,在评《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时,仅有数语“: 本书的文字实而不华,本书的结构密而不懈”[2],这是当时有关《德伯家的苔丝》的最早评论。

新中国以后,哈代小说从80 年代起开始走向繁荣。

据王桂琴统计分析,1980 年到2004 年间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论文,总数有129 篇,人物形象分析的有30篇,这些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苔丝为主要研究对象[3]。

在这些论文中,评论者大都从历史的观点出发,认为苔丝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到的悲剧命运。

论及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为苔丝的悲剧命运服务,安玑·克莱与亚雷·德伯成为扼杀苔丝的刽子手。

其中,克莱被定性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的反叛者,代表着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亚雷更是被嗤之以鼻,认为是哈代塑造的一个达尔丢夫式人物,集道德与宗教的伪善于一身。

笔者通过梳理近10 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发现了不少新的变化,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再是简单的阶级符号,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圆形人物。

一、有关人物形象的论文统计分析笔者整理了2005 到2016 年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来源主要以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所检索的论文时间段为2005 年1 月1 日到2016 年4 月1 日,采用的检索方法为:检索栏“全文/《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组浏览“发表年度”,依次从2005 年到2016 年4 月1 日,排序“主题排序”,再根据主题进行筛选,剔除与研究无关或重复论文,最后“导出/参考文献”。

近年军事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军事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军事文化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军事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和关注。

军事文化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更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防和国际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军事文化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当前军事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近年来,军事文化学科逐渐完善和升级,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

在国内,国防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涉及到军事历史、军事艺术、军事教育、军事文化等方面。

同时,国际上也有不少专门志趣相投的机构专门从事军事文化研究,如美国军事历史学会、英国皇家军事史学会等。

其次,军事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和丰富。

传统的军事文化研究以单一的史料分析和文字研究为主,面对不同的新课题和新领域逐渐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军事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

例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使得研究更加高效和精确,同时为传承和保护军事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第三,军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向不断拓宽和深入。

过去,军事文化研究多围绕着军事历史和防御建设展开,而现在,军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而是逐渐向社会文化、文艺、哲学、环境、现代科技等多个方向扩展。

例如,中国革命军事文化、现代化军队文化、军队文化建设等都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第四,军事文化研究在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军事文化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和弘扬优秀的军事文化,对于军队的加强战斗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防现代化、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总之,军事文化研究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为深入挖掘和弘扬军事文化,为推动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事 实证 明
文官的质量
,
,
这 次改 革 的 效 果是 明显 的

提高 了

展都 比 英 国 快
完 成 时 间 都 比 英 国短
给 资 产 阶 级 提 供 了一 个高 效 能 的
,

关 于 工 业 革 命 与 推 动 历 史 前 进 的动 力 问 题
近 年 来 史 学 界 争 论 比 较 激烈 的问 题 之 一

, ,

,
就明显
丘 吉 尔 主 张 把 战 争打 到
,
只有 通 过 无 产 阶 级
消 灭 纳 粹主 义
在 战 争最 艰 苦 的 阶 段
他对 大
和资 产 阶 级之 间 的 阶 级 斗争
,
,
才 能 解决 生 产 和 生 产

陆 沦 陷国 家 流亡 英 国 的 政 府 和 团 体 一 律 采 取 支持 的 态度
,
!一 ∀
圈地运动 原因 意义及 的


,
认 为 农 民 在 反 圈 地 的 斗争 中
,

并 役有把 斗 争锋
农民反圈地斗 的性 争 质
关 于 发 生 圈地 运 动的 原 因
,
芒 直 接指 向现 存 的 封 建制 度
和 提 出摧毁封建 土 地
关系的纲领和措施
,
农 民 企 图恢 复 旧 的 生 产资 料和
另 一部 分 同 志 认 为
,
关 于 农 民 反 圈 地 斗 争 的 性质 间 题



六十 年
工 业 的 基 础 上 确 立 起来
工业
,
多数 同 志 认 为
农 民 反 圈 地 斗争 是 一 场 正 义 的
革 命最 重 要 的 是 使 社会 生 产 力得 到 飞 速 的 发展
使
英 国 在 世 界 工 业 和 贸 易 中 占据 垄 断地 位
经 济各 方 面 发 展 要 求 的
,

用 但 其 推 动 作 用 是有 严 格 限 制 的 它 既 不 能 从 根 本

消灭 旧 的 阶级 也不 能 制 造 出新 的阶 级 新 的 社 会 关
系 不 能最 终 解 决生 产方 式 的 更 替 而 只 能 从 政 治 上
, ,
,

所 以 改 革 基 本 是 成功 的
,

只 有 产业 革命 才 能 巩 固资 产 阶 级 所

但对 这样 一 位 著 名人 物

并 且 把 革命推 向更 高 的 阶段
, ,
通过英
的评 价 史 学 界 历 来 意 见不 一 过 去 部 分 学 者 认为 丘 吉 尔一 生 过 大于 功
,

,
国产 业 革命可 以 看 到
生产 力 是 推 动历 史 前 进 的 根
有 一 个稳 定 的 政 治 局 面
,

他 们 为 资本 主 义 生 产 提 供 了 大 批 的 劳 动 力


展 的 政 治 制度
适 当 的政
是 进行 工
些 自 由劳 动者 的形 成
是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式 确 立 的
,
稳定的政治局 面
充足 的 资 金

,
最重 要 条件
& % ∃ 内市场



心 应 手 的 行政 班 子
使 资产 阶 级 的 意 图 得 以 顺 利 地
,
一 种意见
贯彻执行

同 时 使 国 家 的 民 主 自由成 份 增 多
,
国家

认为
,
,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无 疑 在 历 史上 起 过 推 动 作

机 器 也 不 象欧 洲 大陆 其 他 一 些 国 家 那 样 机 构臃 肿 官 僚 化 总 之 这 次 改 革 是 符合 当时 英 国 社 会 政 治
近 年 来 国 内 英 国 史 研 究 综 述
祝 立 明
我 国 史 学界 对 英 国 史 的 研 究
了不 少 新 的 论 文

,
近年 来 又 有新 的 进展
,
提 出 了一 些 新 观 点
综 述 如下
,
发表
现 将 近 年 来 讨 论 中 的 几 个 较 大 的 问题
反 封建 运 动

,
近 来 一 些 同 志提 出 与上 述 相 反 的 意
,
封 建庄
资 产 阶 级作 斗 争


,
,
英 国农 民 反 对暴力剥夺
,
园长 期 保 留 了 古 老 农村 公 社 的 残 余 , 较 早 的 相 当 大 量 的 变耕 地 为 牧 场 和 使 用 雇佣 劳 动 者 地 提 供 了 条件 , 然 而
,
维护 自己利益的斗争
理应寄予同情的
,
但 它 的性
一面
,
广 泛 的运 动 普遍 提出 劳动 者



关于 圈地 运 动 的 结 果
,
不 少 学 者 趋 于 肯定 说
,
较 热 烈 的一 段

一 年多来
,
有 的 同 志 从 政 治 制 度与
,


其 结 果 首 先 使 生 产 者 !农 民 ∀ 与 生
,
工 业 革 命 的发 生 和 发 展 作 了 些 探讨
,

史 学 界 说 法 不尽 一
, 一
交 换 手 段 从 而 恢复 旧 的 所 有制关 系 和 旧 的 社 会 所 有 这 一 切都 不 利 于 土 地 所 有 权 关 系 的 革命
圈 地 斗 争 固 然有 反 对 封建 地 租 的 一 面
,

,
但 一 种 有代 表 性 的 意 见 认 为
,
卜 世纪 末农 奴 四
,
业 革 命 从 十 八 世 纪 六 十 年代 开 始 年代 完成
,
至 十 九 世 纪 四十
,
约 花 了 八 十 年 的时 间
,
总 之 圈 地 运 动 尽 管 是 灾 难性 的 但 对于 英 国 资
,
,
关 于 英 国 工 业 革 命 的后 果 较 注 意 对 本 国 产 生 的影 响 中
, ,
以前
,
最 早 进 行 工业 革命 阶 级 革命 治制度
, , , ,
认 为 英 国能 够
产 资 料 !土 地 ∀ 分 离
,
一 部 分 人走 进 城 市变 为 雇 佣

主 要 是 英 国 较 早 地进 行 了 资 产
一 部 分 人 则进 入 农 场
,
牧 场成 为 农 业 工
,
革 命 后 建 立 了一 套 适 合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发
,
根 据 文官 才 能 的 高低 和 勤 奋程 度 变 人 人晋 升 的 平 均 主 义 现 象
, ,

不 这 样就 不 能 改
认 为 英 国 工 业革 命 除 对本 国 产 生 重 大

,
对 其 他 资本 主 义 国 家 以 及 整 个人 类 社 会 的 发展
,
现 为 阶 级 的矛 盾

资本 主义 的 生 产关 系 基 本 上 是适

在 慕 尼 黑协

应生 产 力 性 质 的 但 是 也 存 在 着不 相 适 应 的 一 面 英 国 工 业 革命时 期无 产 阶 级 的破 坏 机 器 运 动
地反 映 了 这 种不 相 适 应 的情 况

,
定 签 字 之 后 他 严 厉 抨击 了 张 伯 伦 政 府 的绥 靖 政 策 在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中
,
在 着 不 可 克 服 的缺 点 和 错 误
进展 早期
,
济 对文 官制 度 的 改 革 实质 上 是 对 整 个 政 治 制 度 改
近 年来 国 内史 学 界 对 英 国 史 的研 究 取得 一 些 新
革 的一 部 分 因此 这 场 改 革 必 然 从上 至 下 的 改 革
这 次 改 革 的 着 重 点 是在 高 级 文 官 内 容 是 要 求确 立 公 开 竞 争 考 试 制 度
他 在领 导
后勤物资
的 原 因 主 要 是 英 国在 完 成 工业 革 命 后
资本 主 义 的

英 国人 民 对 德 作 战期 间
筹措



,
从战略
,

战役

勃兴 和 政 治 制 度 的 进 一 步 自由化
,
,
迫 切 要求 提 高 行
运输

装 备 到维 修
,
都 有 许 多 懂 行 的 具 体指
不 计宿仇



为 资 本 主 义 工 业 迅 速 发 展 扩大 了
业 革 命 必 备 的 政 治 经 济前 提 关于工 业革命的时间
,
三 这 种 特 殊 的 土 地 革命 形 式 破 坏 了 封
多数同志认为
,

,
英 国工
建 庄 园制
统 治地 位


,
逐 步确 立 了 资 本 主 义 大 农 场 在 农 村 中 的 从而 又 促进 和 推 动 了 工 业 资 本 主 义的 发
,
农 民反
,
制 度被 消 灭 后
出 现 了 大 量 的 自耕 农
这些小土 地
,
然 而从 总 的 是 同
,
所 有 者 就 成 为 日后 圈地 运 动 的 主 要 对 象 圈 占耕 地 变牧场提供 了 基 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