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 副本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曾经造成严重的失误,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失误,总的说来,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国内外形势的不利影响。
2、客观条件的限制。
3、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出现偏差。
4、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定位失误。
5、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动摇。
6、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7、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8、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另外,由于毛泽东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并被中央赋予最后决定权,从而使他能够比较容易地否定中央的集体决定。
他的个人认识失误也会比较容易地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另外还有,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以及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等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严重失误,其主要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但是,毛泽东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在探索中能够取得重要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已实属不易。
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在那样的历史时代,达到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
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一、割裂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只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离开生产力和人民利益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使之走向更高程度的公有化,生产力就能不断地向前推进,不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最终决定作用,不懂得更高程度公有化和更大经营规模的所有制关系是适应新生产力要求的产物。
这样做,客观上必然伤害到代表现存生产关系的那部分生产者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
这种抵制其实是维护生产力的要求和呼声,但又被当作“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成为不断发动政治运动去打击的对象。
意识形态的革命化、生产关系的完美无缺、固守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被动保守、固步自封等种种因素的迭加,使生产力迟缓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已经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都犯了急于求成、急于求纯、急于过渡的错误。
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与建成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短暂的发展过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并形成了一种过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影响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他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前苏联在战争年代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在恢复经济、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基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套用了苏联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严重地束缚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官僚主义盛行,经济效率低下,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四、没有将社会主义本质和表现形式区分开来。
例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特征,当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也当然要坚持它,但在认识上必须明确,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不是相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而存在,而被肯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本身,不能简单地与社会主义本质划等号。
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哪两种错误思潮或倾向
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哪两种错误思潮或倾向
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哪两种错误思潮或倾向: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全部都是精髓的错误倾向,目前这种倾向很微弱;二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者绝大部分都是糟粕而主张学习西方一切的错误倾向,目前这种倾向占据绝对主流。
目前需要做的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论语》这种,对全盘恢复传统文化这种担忧是可笑且绝不可能的。
最新 简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精品
简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传统与其脱离国情的社会主义实践相伴随的的形而上学建构,怎样浅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论文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论文摘要]以斯大林、毛泽东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伟大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巨的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究其原因,其理论之不足就在于:脱离本国实际并片地面看待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建构。
脱离本国国情来看待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导致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偏差,可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的实践走向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脱离东方国家国情的唯心主义狂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之科学设想,社会主义理应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或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论,但在实践中,遗憾的是,历史的进程却没有“合乎逻辑”的发展,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不仅不是数个国家,而且还是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
最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苏联”在当时是属于最薄弱环节。
“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除少数国家是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建立在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摆到了社会主义者面前,这就是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曾经以俄国、印度及中国为例作过理论上的探讨,这些研究和探讨,后人称之为“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和探索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资本主义社会而走上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斯大林是一个坚定的者,但却是一个不合格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说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是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来建设社会主义的。
如对公有制的坚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坚持,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无不体现出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破哪些传统社会主义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破哪些传统社会主义观?
1.传统社会主义阶段党和国家以政治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而在现代社会主义阶段,党和国家则明确、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传统社会主义阶段,党内政治以路线斗争为主线,现代社会主义阶段虽然仍有党内矛盾和斗争,但对过去遗留的这方面问题的处理也导入法制化的轨道,再也没有纳入党内路线斗争的历史。
3.传统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现代社会主义阶段,对内改革搞活,对外开放,正在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4.传统社会主义阶段,在指导思想上,把毛主席个人当做“神”。
而现代社会主义阶段确立了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这有利于党和国家避免犯全局性的错误。
5.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的附庸,而在现代社会主义阶段,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获得了与工人、农民同等的政治地位,成为依靠力量。
、
6. 就军队建设而言,在传统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强调的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军队”,而在现代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则在军队数量上多次大幅度裁减,走精兵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7.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在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的口号是“解放”台湾,在现代社会主义阶段我们的策略是搞“一国两制”,并且已经成功地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8.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在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各国的人民群众,反帝、反修、反对各国反动派,而在现代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公开宣称并且扎扎实实地与世界各国一起努力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
请不要误解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请不要误解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进行,各种问题和矛盾变得越来越剧烈。
于是人们逐渐开始怀疑社会主义,不断地将它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比,在各个方面上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
比如在政治上,人们骂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腐败,在军事上,人们骂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军事徒有其表,事实上软弱无能等等。
在一片叫骂声的背后,事实上,他们都误解了咱们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要说他们误解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从社会主义的定义来看,社会主义下中国应该是一个很让人民满意的一个富强而民主的国家,但是事实与这理想状态却相差甚远,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社会社会主义不好?我们该怪谁?社会主义这一个凝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伟人的智慧的先进的社会理论,难道它不符合我们中国的国情了?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吗?其实,这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人们一直误解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落实。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主要从政治这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国的政治问题,而中国的政治腐败又是家丑不宜外传。
有人就怀疑,在社会主义下的国家政治会不会都是这么的腐败不民主?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应该是怎样的,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如何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姓名:杨明凤
班级:工设111
学院:机械学院
学号:1108030093
作业题:如何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答:我觉得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必然的。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这就是说,既然我国是在探索中去改造社会主义,那困难是难免出现的,这也就难免出现失误和偏差。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我们党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些种种的原因必然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失误和偏差。
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党就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问题时,容易把也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着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出现了曲折。
纵观历史,一个伟大的事物总是在探索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然后又不断的去改正错误并寻求一种新的方法。
所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必然的。
但是,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也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但从。
走出社会主义观上的两大误区
作者: 雷国珍
出版物刊名: 湖湘论坛
页码: 94-83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模式;教条式;三大改造;思想解放;苏联模式;人民群众;理论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 应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然而,人们在社会主义观上仍然存在两大误区。
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正视的问题。
误区之一是有人用僵化的教条式的眼光来认识社会主义,即用旧的遭受曲解的社会主义模式来衡量与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结。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
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一、割裂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只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离开生产力和人民利益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使之走向更高程度的公有化,生产力就能不断地向前推进,不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最终决定作用,不懂得更高程度公有化和更大经营规模的所有制关系是适应新生产力要求的产物。
这样做,客观上必然伤害到代表现存生产关系的那部分生产者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
这种抵制其实是维护生产力的要求和呼声,但又被当作“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成为不断发动政治运动去打击的对象。
意识形态的革命化、生产关系的完美无缺、固守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被动保守、固步自封等种种因素的迭加,使生产力迟缓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已经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都犯了急于求成、急于求纯、急于过渡的错误。
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与建成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短暂的发展过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并形成了一种过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影响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他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前苏联在战争年代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在恢复经济、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基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套用了苏联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严重地束缚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官僚主义盛行,经济效率低下,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四、没有将社会主义本质和表现形式区分开来。
例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特征,当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也当然要坚持它,但在认识上必须明确,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不是相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而存在,而被肯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本身,不能简单地与社会主义本质划等号。
改革开放前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从国际关系上看
改革开放前,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国际形 势,认为时代的主要问题是战争与革命。在 国家关系上,先是与苏联结盟;中苏关系破 裂后,又进行了反对美苏两霸的斗争 。
改革开放前虽然有很多失误和错误,但成 就是主要的。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虽然 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并非相互割裂,更不是 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前一个时期 是后一个时期的基础,后一个时期是对前一 个时期的继承、扬弃和完善 。
1978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有5个 方面
指导思想上看 一、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 从党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前,党的指 导思想存在“左”的偏差,
对
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缺 乏足够认识,并把阶级斗 争当成整个社会主义时期 的主要矛盾。从“文革“,” 四 人帮 ”到“两个凡是”, 都体 现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对社 会主义认识的深度、贯彻 的力 度、执行的力度等不 够。
二、从政治体制上看 政治体制上看
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党的一元化领导, 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权力又往往集中 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除《婚姻法》 等少数几部法律外,基本无法可依。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规定的很 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从经济制度和对外联系上看 经济制度和对外联系上看
改革开放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 上,“大锅饭 大锅饭”,“铁饭碗 铁饭碗”现象普遍。 大锅饭 铁饭碗
改革开放前,除建国初期接受苏联和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援助外,基本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 态。
四、从文化和社会事业上看 文化和社会事业上看
改革开放前,受“左”的思想影响,文艺创作和学术研 究设有许多不必要的框框和禁区;加之物质条件所限,人们 的衣食住行、业余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等都比较简单。 尤其“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摧残,文化领域更是 萧条。
浅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浅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论文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论文摘要] 以斯大林、毛泽东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伟大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巨的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究其原因,其理论之不足就在于:脱离本国实际并片地面看待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建构。
脱离本国国情来看待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导致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偏差,可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的实践走向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脱离东方国家国情的唯心主义狂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之科学设想,社会主义理应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或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论,但在实践中,遗憾的是,历史的进程却没有“合乎逻辑”的发展,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不仅不是数个国家,而且还是当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最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苏联”在当时是属于资本主义最薄弱环节。
“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除少数国家是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建立在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摆到了社会主义者面前,这就是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曾经以俄国、印度及中国为例作过理论上的探讨,这些研究和探讨,后人称之为“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和探索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资本主义社会而走上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但在这些探讨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明确的答案,而是实事求是的提出了几种建议或设想:一是东方落后国家(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尚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家)有可能和西方“先进”国家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251。
如何理解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我也有过这样的误区,是一个叫真的,现在理解是:社会主义的确定标准是什么样,马、恩、列、毛根据党的宗旨、性质、义务给定了性质,公有制、计划经济等等,但是,都是一些文化、经济、科技落后的国家首先无产阶级夺得政权而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她的初衷是好的,计划经济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人人有饭吃,以奉献为主体。
而这些走向这些道路的人所处的环境基础就不好,又不能向文革时期那样把人们都全一的精神统治,天天学、天天检讨自己、斗私,那么生物的本能就会释放,个体的人就要怀念外国的生活方式释放自己的本能,而自觉的想自己高于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出现了灵魂深处的巨大误差,而干多干少一个样,就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况且我们的国家,被资本主义封锁了那么多年,科技、经济封锁,给自己定个点还是:老百姓先吃好饭,利用私欲促使最大限度实现本能的积极性的发挥,有能力的或者投机的先富起来,你懒惰、你等待党的照顾、温暖,党的钱哪来的,反正谁奉献的多谁就是给党多挣了钱,就是好样的,国外的看你搞经济了也有些台阶,给点脸色了,学习人家的长处,科技、经济引进,不管哪的钱,谁挣的,只要老百姓吃饱、吃好就骂娘的少了,而坚持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生存困难,因此将中国社会主义的阶段定在初初级阶段,需要长期的过渡阶段,才能实现......。
人们的思想教育还不能在几十年、.....年觉悟那么高,不争的事实计划经济没有竞争力,经济就停滞,等到都富裕了开他三年五年的会,醒来了,物质极大丰富了,觉悟就高了,自然就是计划经济了。
戒急用忍吗。
因此不同阶段计划经济不是必然标志。
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
[键入文字]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20 世纪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百年。
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四件大事: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是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三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到空前严重的“大挫折”;四是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出现了“新局面”。
埃菲社等媒体评论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造就了二十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中,“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结局,究其原因,是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 苏联东欧国家陷入高估社会主义、低估资本主义的误区与盲点,中国、越南等国则走出了误区,清除了盲点。
那么,传统社会主义有哪些误区与盲点?一、讲政治不讲经济六十年代,中苏论战,我们称南斯拉夫是“现代修正主义”,称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老祖宗”,最后转而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指责他们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唯生产力论”,推行“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从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一以扞卫社会主义旗帜为宗旨的运动,致使中国错过了十年的发展机遇,成为二十世纪的最大憾事之一。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栽资本主义的苗”,这是流行于中国“文革”时期的一句豪言壮语。
相似的话语还有,在铁路,“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也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在厂矿,“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如此这般地兴社会主义,灭资本主义, 结果怎样呢?新华社高级记者扬继绳在其根据20 年采访经历写成的《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写道:“1978年,全国8 亿农民每人平均收入仅有76 元,其中2 亿农民年平均收入低于50 元。
”当时农民年平均口粮不到300 斤毛粮。
还有一个震惊的数字: 1978 年,全国有1/3 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 年代, 1/3 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30 年代。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喜欢把他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56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或者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为探索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时失误与成就是并存的,并且党一直在改正错误路线和建立正确路线。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56年九月到57年初中共八大一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历史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八大算是建设中的一个成就,其基本路线方针都是正确的。
之所以取得这个成就原因在于党总结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并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建设的迷信。
二,57年到66年文革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这一时期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为代表。
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过高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后来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反右倾斗争及扩大化。
三,从66年到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极大打击,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八字方针、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晶牛胰岛素的研发等成功的建设,但是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澄清几个认识误区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澄清几个认识误区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不仅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我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述,反复的感觉到必须澄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不能把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相混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认为,本质即特征或本质特征,把两者混淆起来。
我们过去对本质和特征的理解,比较传统的表述有以下几方面:消灭剥削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终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审视,强调了生产力在发展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论断,从目的和达到目的的途径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即在生产力方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就突破了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没有把解放生产力作为是一场革命的传统观念,同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在生产关系方面,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同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区别开来。
为此,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
通过这两个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过去,我们传统地认为实现了公有制就可以共同富裕,没有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和失误。
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它比特征更宏观、更集中、更深刻,是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小议“传统的社会主义观”
马 克 思 主 义 经典 作 家 某些 论 断 的失 误 则 是 另 一 回 事 二 者必 须 区 别 开 来 社 会本 质 的正 确 认识
, ,
因为 前 者 是 对 社 会实 际
是 实践 经验 的正 确 总结
。
是 客观
,
规律 的 正 确 反 映
会主 义 观
: ,
,
是经 过 长 期 历 史考 验 而 形 成 的 科 学理 论
,
所 谓 马克 思 主 义 的社
。
只 能 是 指这 方 面 的 内容
而 不 包 括某 些 失 效 的和 失 误 的东 西
、
否则
,
,
如 何 坚 持 马 克思 主义 基 本 原理 呢 ? 对 此 邓 小 平 同 志 曾 经 作过 极 为 透 彻 的说 明 他 指出
“
我 们坚 持 的和 要 当作 行 动 指 南 的 是马 列 主义 毛 泽 东 思 想 的基 本 原理 或者
,
一 系列 基 木 观 点和 理 论 原 则 统 的社 会 主 义观
,
也 可 以涵 盖 全 部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理论
。
“
究竟 是指 什 么 呢 ? 是 指 狭 义 的社 会 主 义 观还 是 指 广 义 的社 会 主
。
义 观 呢 ? 在这 一 点 上也 是 含 糊 不 清 的 从 一 些 文 章 围绕 社 会 主 义 本 质 问题 展 开论 述 来看 似乎 是指狭 义 的社 会 主 义 观
: ,
。
概念
准确 地 理 解 与 把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社 会 主 义 理 论
这里
至少
有 这样 几个 问 题
首先
究竟 是在 什 么 意义 上 使 用 这 个概 念 ? 是 肯定 ? 是否 定 ? 还 是 二 者兼 有?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得到实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初步成就的同时,在若干理论问题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偏差:第一,在我国制定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方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针是正确的。
但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存在误解。
主要表现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工业化加生产资料公有制--私营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而对这样两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又更多地强调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党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表明,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已经反映出把社会主义社会误解成就是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公有制社会。
第二,国家在制订对农民的个体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时,曾正确地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以后表现出了两种生产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但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践中,党内对农民这两个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和估计。
即:一方面把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等同起来,看成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现实危险。
早在1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就把农村经济在初步恢复和发展以后,农民不满足原有的劳动互助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要求单干和致富,简单地看成是自发资本主义倾向。
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及解决策略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老国度,在现代经济、科技,尤其是政治方面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矛盾与发展。
然而,社会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却一直以来被视为一个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使两者相互融合,实现社会进步,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的表现形式1.社会主义的领袖、革命者与传统文化的大师的矛盾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如马克思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国外引进中国的。
然而,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他思想体系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当时,就有很多国内的文化人士对于这些外来思想持有不同意见,比如徐中约、郭沫若等等。
在文艺、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领袖与大师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矛盾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推崇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观。
然而,传统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的是尊师守道、礼仪文化、孝道、忠诚、信义等传统价值观。
这种差异导致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祖先、对家族的观念,与社会主义中强调的“一切为人民”的原则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顺利前进。
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1. 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精华,以伟大的进步事业代替旧世界在中国国内,传统文化一直是人民们的信仰与精神寄托。
为了解决社会主义革命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其合理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传统习惯与思想。
在新的进步事业的推动下,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将会更好地代替旧世界中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有序、顺利地进行。
2. 在规划文化建设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锤炼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为了在文化发展中达到更好的目的,我们应该在新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承续传统文化中的契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传统误区论文摘要:本文从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四件大事中阐析: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澄清和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的误区与盲点。
即:“只讲政治,不讲经济;只讲斗争,不讲共处;只讲五态,不讲三态;只讲计划,不讲市场;只讲关门,不讲开放”。
20世纪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百年。
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四件大事: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是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三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到空前严重的“大挫折”;四是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出现了“新局面”。
埃菲社等媒体评论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造就了二十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中,“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结局,究其原因,是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陷入高估社会主义、低估资本主义的误区与盲点,中国、越南等国则走出了误区,清除了盲点。
那么,传统社会主义有哪些误区与盲点? 一、讲政治不讲经济六十年代,中苏论战,我们称南斯拉夫是“现代修正主义”,称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老祖宗”,最后转而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指责他们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唯生产力论”,推行“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从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一以捍卫社会主义旗帜为宗旨的运动,致使中国错过了十年的发展机遇,成为二十世纪的最大憾事之一。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栽资本主义的苗”,这是流行于中国“文革”时期的一句豪言壮语。
相似的话语还有,在铁路,“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也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在厂矿,“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如此这般地兴社会主义,灭资本主义,结果怎样呢?新华社高级记者扬继绳在其根据20年采访经历写成的《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写道:“1978年,全国8亿农民每人平均收入仅有76元,其中2亿农民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
”当时农民年平均口粮不到300斤毛粮。
还有一个震惊的数字: 1978年,全国有1/3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 1/3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农村是这样,城镇呢?仅以住房为例,“建国初期,天津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1972年下降到3平方米。
50年代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临时住宅一直住到80年代”。
1978年,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还低。
①从1953年到1993年,中国实行了40年票证制度,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不凭票,凭本本。
著名的思想家顾准称之为“糊口经济”。
二、讲五态不讲三态“五态”,即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三态”,即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视角研究社会,我们探讨社会主义必须做到二者兼顾。
[!--empirenews.page--] 如果仅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来看,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就必然会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
如果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的社会“三形态”来看,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形态下完成的,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形态下完成的,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任何社会必经阶段,资本主义却比我们更早地实践了。
这个认识明确了,我们就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讲斗争不讲共处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
”②德国著名学者彼保斯认为: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都是迄今为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中得出来的。
”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以及负责阐述这些领导人思想的学者们告诫人们:资本主义是万恶之源。
因此,整个20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斗争的历史。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则是两大阵营斗争的典型杰作。
期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延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时间。
我们也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与人斗其乐无穷。
“八亿人民不斗行吗?”这种斗争哲学不断泛滥,把许多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加以坚持,又把许多反映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摒弃。
从西方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形态下完成的,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到东方的工业化
在社会主义形态下完成,并最终将要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来看,我们步履的是同样“一条道路”,(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同”走向二十一世纪,共同创造全人类的文明。
20世纪,人类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从生物学到因特网、克隆技术的出现等等,如果“站在今天的水平上进行比较, 1900年简直就是石器时代。
”④特别是二十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繁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消除了若干个世纪以来的落后状况,日本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讲计划不讲市场过[1][2]下一页去我们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忽视市场及其他经济成分,以至出现象钱广赶车的《青松岭》的电影故事。
这是令人心酸的一种无知纯朴的盲从情感,毫无深沉的理智思考。
把市场当作资本主义,把计划看成是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必然导致拼命扩大计划、市场及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致使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从而不可避免地在落后国家的土壤上孳生封建皇权主义的毒菌。
由于曲解了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是以人民大众民主管理生产资料为前提的根本要求,于是计划性就成了领袖人物头脑中的计划性,个人专断的“计划性”。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出现“一大二公”的现象,一是认为公有制的出现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二是在实践中没能找到公有制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形式。
无视社会主义国家还处在初级阶段,严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
[!--empirenews.page--] 五、讲关门不讲开放相当长时期,在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高看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六七十年代,竟流行“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面胜利”的极端说法。
苏联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停止了对西方开放的政策。
中国则在反对“洋奴哲学”,片面地把“自力更生”解释为“万事不求人”,搞自我封闭,不同程度地把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市场隔裂开来,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凝固不变的思想体系。
列宁曾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三个理论来源,这本身就说明其创始人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三大理论成果及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中批判地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并把它凝结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21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同跨入全球化经济,是世界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入全球经济大循环。
澄清传统社会主义的误区和盲点,我们还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工程,它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
它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实践中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其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决不能急于求成。
列宁曾说:“我们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做一千零一次的尝试。
⑥”从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各种理论或方案,不管是何人提出的,无例外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没有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统一模式”,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繁荣的社会。
社会主义还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只有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的误区与盲点,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注释:①《列宁全集》第41卷第217页。
②《热话题与冷思考》(十三)——关于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前瞻的对话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第11页。
③刘智峰《在精神的废墟上》载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第17页。
④张世鹏《20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回顾》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1期第57页。
⑤⑥《列宁全集》第34
卷第520页,第3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