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心理咨询普遍存在的四个认识误区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误区与真相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误区与真相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误区与真相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和重视。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往往导致咨询效果不理想,甚至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了误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咨询,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常见误区以及清晰的真相。

误区一:心理咨询是“看病”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咨询就等同于看病,只有在出现严重问题时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这种观点极其片面。

实际上,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干预,它还可以帮助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解决情感困扰、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各类问题。

例如,一位大一新生因为刚进入大学环境而感到孤独和焦虑,这时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适应新生活,缓解焦虑情绪,而不是等到问题深化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再去求助。

同时,许多心理专业人士提倡早期介入,可以有效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误区二:寻求心理咨询是软弱的表现许多人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是承认自己无能和软弱,是一种自我否定。

这种观点不仅让很多有心理困扰的人选择隐忍不发,还可能导致他们进一步抑郁和焦虑。

然而,实际上,寻求帮助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体现。

正如身体生病需要看医生一样,心理问题同样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能够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人,更能展现出他们处理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于整个社会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推动。

误区三: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咨询后寄予厚望,希望一次交流能够彻底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或烦恼。

然而,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个过程,而非一次性的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深入挖掘潜在问题、调整认知与行为等方面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通常情况下,一次或几次的咨询只能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要通过后续的互动与反馈来持续改进和成长。

因此,大多数专业人士会建议在初次咨询后安排数次后续会谈,以便进行系统性干预和跟进。

心理咨询过程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心理咨询过程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心理咨询过程中常见的几个误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心理问题却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老人为孩子们的生计操心;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中年人在工作、婚姻、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同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表现为:焦虑、烦躁、安全感缺失、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等,呈明显的亚健康状态。

人们在关心躯体健康的同时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一部分人走进了心理咨询室,选择接受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笔者发现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和咨询认识的局限性,来访者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把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笔者在咨询中发现许多人患上心理疾病后,都存有病耻感,不敢到专科医院去就诊(或者遮遮掩掩地去医院),担心被发现,害怕别人认为他有精神病,以至于病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我曾经问一位来访者:“你知道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吗?”他说“知道”。

我说:那你会歧视他吗?他不好意思的回答到:不会。

是啊。

很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在给自己下套,尚若自己都瞧不起这种病,你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你呢?误区二: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它既不是普通的谈话,也不是随随便便、漫无目的地聊天。

心理咨询师会在谈话中会运用到很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帮助来访者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误区三:心理咨询有用吗?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自己想不通,在亲人、朋友劝慰、开导无效的情况下,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不失为明智之举。

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询问不同于普通的交谈,这种崭新的、亲密的、积极的、保密性的人际关系对来访者澄清问题,抓住重点会有所帮助。

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注重心理健康。

定期地与心理咨询师沟通,进行心理保健,会使来访者的心理更加健康,愉快而平和的心态会增加肌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心理咨询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接受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咨询的效果,甚至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困扰。

因此,了解心理咨询中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心理咨询中的五大误区,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误区一:心理咨询只适合有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遇到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扰时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咨询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压力、挫折、困惑等情绪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建议: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才去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误区二:心理咨询就是找人倾诉**倾诉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但心理咨询远不止于此。

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个体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咨询师和个体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议:在心理咨询中,要积极参与,配合咨询师的引导和建议,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要只是 passively 接受倾诉。

**误区三:心理咨询就是给出解决方案**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让咨询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个体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咨询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通过心理咨询,个体可以学会更好地应对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在心理咨询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不要期待咨询师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误区四:心理咨询是一劳永逸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对于心理咨询,人们存在哪些误解

对于心理咨询,人们存在哪些误解

对于心理咨询,人们存在哪些误解?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电影《史密斯夫妇》开篇一幕中,史密斯夫妇多年生活磨平当初的激情,而多些平淡与乏味,互生倦怠的夫妻一起去婚姻心理咨询师那里进行咨询——在美国,这就如同去医院配药一样的普遍行为。

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情形。

许多遭遇婚恋困扰的情侣、夫妻,通常不会想到去找专业的婚姻心理咨询师,而多会向亲友、居委会、妇联乃至律师寻求帮助。

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婚姻问题、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师缺乏相对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有了心理困扰自身无法解决,却仍然硬撑着,延误了最佳调整时期,最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困境。

那么,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哪些误区呢?广州心理咨询为您盘点。

一、“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

许多人对心理咨询的惧怕等同于对“精神病”,以为进行心理咨询会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被认为“心理病态”,即使轻微的心理问题,“捂着”、“瞒着”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导致情况越发严重。

一部分来访者是因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等过来,通过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其实,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成长问题、灾难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工作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

另外,心理咨询具有许多功能,有一个功能往往被人忽视,即挖掘来访者的潜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更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积极促进人生的发展。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大都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当他们感到心绪不佳时,就会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免影响工作。

二、去心理咨询丢人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国内人出现婚姻问题时常向亲友等寻求帮助,对心理咨询师并不信任,倾诉时也会有所顾忌。

对心理咨询存在着五大错误认识

对心理咨询存在着五大错误认识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或心理不适时,一部分人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然而,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有误差,这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了不少苦恼。

记者在采访时,心理医生道出了自己的困惑。

上周五,一位王女士带着上初中的儿子小刚来到咨询室,说孩子很不听话,又不爱学习,在学校也经常和同学打架,她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希望医生能帮忙教育一下小刚,让他改邪归正。

医生说,像这样的求询者很常见,他们常常把心理医生当作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机器,只要坐在心理医生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对于这种被动的求询,心理医生是最头痛的,因为心理医生是帮助求询者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教育、说服他们该如何去做。

心理医生与求询者,应该建立联盟关系,就如上面的例子来说,帮助的对象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以家长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这样的心理咨询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据医生介绍,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着五大错误认识:◆错误认识之一: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新婚少妇小莉,因为不喜欢婆婆,所以在生活中也总是看不惯丈夫的行为,因此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跟他找麻烦。

渐渐地,小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丈夫,决定找个心理医生咨询一下。

可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的时候,丈夫突然愤怒地对她说:“看心理医生?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呀!”然后摔门而出。

医生分析:精神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

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正如身体生了病同极度疲劳或轻微不适之间的差别一样。

身体不适不意味着就是生病,心理问题也不等于就是精神病。

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注意休息、锻炼和保健。

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常见的误区

心理咨询常见的误区

心理咨询常见的误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可能性逐步上升。

虽然近几年心理咨询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享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心理咨询师的配比严重不足有关;另一方,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误区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就是花钱找个人陪聊,和找朋友聊天没啥差别。

”产生这样的误会与心理咨询主要采用谈话法关系很大,但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它是基于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还结合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助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完善。

因此,心理咨询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而能够提供“聊天”服务的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而是需要经过特定的培训与考核后才可以胜任。

误区二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专业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

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咨询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或者医学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

误区三心理咨询应该一次性解决问题时常听到一些人在抱怨:心理咨询没有用,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这样的抱怨往往来自那些仅做了一次咨询的来访者,他们在咨询前对心理咨询师抱有极高的期待,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问题都是长时间累积的产物,甚至已经是性格化的东西,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更不用说一次解决问题。

心理医生是协助人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而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要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

有些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心理咨询就更难在一次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除非极少数单一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心理学的误区

对心理学的误区

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一:认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就是精神病,这是公众最为普遍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

二、我的心理没问题,没到什么严重地步,心理咨询和我无关。

当人面对外界压力时,往往需要动用精神力量来支撑和抗争,但是往往精神世界会陷入危机,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很多人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结果往往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还会引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那更应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三、如果去接受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

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相反,却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认识和开拓自身,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全面而充分地发展。

四、去心理咨询要讲出隐私,感觉不安全,也不好意思。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咨询师的确会面对来访者的某些隐私,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而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给出咨询和建议。

专业心理咨询严禁泄露病人姓名、病史及相关信息,因为咨询师有义务替咨询者保密,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并且严禁与咨询者之间有咨询业务之外的私人关系。

五、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发泄一下,开导一番,寻求安慰罢了,不算治疗。

心理咨询当然也有宣泄、开导、安慰的作用,但是这种观点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专门治疗的,否定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性。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包头晴语心理咨询师詹静
对去看“心理”,去做心理保健、心理美容,很多人会发出异样的眼光,做出怪异的模样,似乎在说“你精神病?”怎样,你也有如此认识吗?
误区一:心理问题=精神病
在许多人眼里,看“心理”是件很丢脸的事,有精神病的人才去。

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

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如同你会感冒、发烧一样。

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误区二:心理咨询=聊天、谈话
有些人说“心理咨询不就是话疗吗?”其实心理咨询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助人技巧,它与普通谈话、聊天是有本质区别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方法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误区三:心理咨询=替人除难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止于帮助人克服其当前的困难,还要使受助者学会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自助能力。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

如果将心理咨询看作是简单的替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则实在是误解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精神。

误区四:心理咨询师=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而自己无需努力。

其实,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改变或作决定。

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

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

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

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

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无论是从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还是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增多来看,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

几乎每一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人对心理咨询存在有一些认识误区: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二、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已经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来看心理医生。

其实,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而不是人们常误会的“病态人群”,病态人群例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

三、去做心理咨询丢人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惟恐被别人发现。

就如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休息、锻炼和保健。

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相反,却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寻求心理咨询并非有些人理解的所谓“有病”,而是一个人的心理天空暂时被阴蔽,而要求从这种阴蔽状态里走向晴天。

一些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如自我规划、职场选择、潜力提升、等则更是和“有病,不正常”毫无关系。

四、心理咨询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有些来询者将心理咨询师神化,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搞心理学的,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询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或者来询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认为咨询师能够猜得出。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只是利用心理学原理,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作基础才能对其有所帮助。

正如有人感冒时医生先用体温表测出其体温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一样。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必须知道的事实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必须知道的事实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必须知道的事实心理咨询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着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人们对心理咨询抱有错误的认识,甚至不信任这一重要的服务。

本文将揭示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咨询的真相。

1. 误区一:只有心理问题才需要心理咨询许多人误以为只有在面临严重心理问题时才需要寻求心理咨询。

然而,心理咨询旨在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无论其大小。

无论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还是情绪困扰,心理咨询都可以提供帮助。

因此,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受益于心理咨询的支持和指导。

2. 误区二:心理咨询只是“诉苦”或聊天心理咨询远不止于简单的“诉苦”或聊天。

心理咨询师是经过专业培训和认证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提供针对个人需求的恰当技术和策略。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探索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3. 误区三:心理咨询是一种耗时耗费的过程有些人可能担心进行心理咨询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可承受的经济负担来调整。

有些问题可能只需要数次咨询就能得到解决,而其他问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持续咨询。

此外,很多医保计划和心理健康服务都提供心理咨询的经济支持,使其更加可负担。

4. 误区四:心理咨询没有科学依据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存在怀疑。

然而,心理咨询是基于广泛的研究和科学理论的实践。

心理咨询师接受系统的培训,掌握了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对于改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是有效的。

因此,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且有根据的实践。

5. 误区五:心理咨询师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人可能期望心理咨询师能够为他们提供所有答案并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心理咨询师是协助人们解决问题的专家,而不是超人。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与客户合作,帮助他们思考和探索问题,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咨询的六大误解

心理咨询的六大误解

心理咨询的六大误解作者:孙东来源:《家庭医学》2012年第08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许多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的局限性,对心理咨询产生了一些误解,既影响了心理咨询的开展,也不利于求助者的心理健康。

误区1 心理问题等于精神病在许多人眼里,心理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寻求心理咨询者或者是精神有问题,或者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瑕疵。

而咨询者通常也是经过反复考虑,才能鼓足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需要在咨询师的反复引导下,才肯倾吐愁苦。

事实上,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问题指的是由人内在的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而精神疾病指的是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误区2 心理问题要去精神科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的人,固然可以去看精神科门诊。

但社区的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辅导中心以及私人开设的经国家认证的各种心理工作室等地方,都可以为需要寻求心理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

误区3 心理治疗师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许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个万能的人,可以帮助失业者找到工作,帮助失恋者重获爱情,帮助有外遇的人回心转意……但是这样的期待恐怕是要落空的。

因为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主要是帮助求助者了解自我,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己做出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所以说,心理治疗师是一个对人的思想起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人。

误区4 心理咨询能很快见到效果心理咨询是一个通过连续而艰难地治疗,从而改变咨询对象认知行为的过程,不可能将咨询对象的心结一下子都打开。

常见到许多人就诊一两次后,没有达到自己所企求的效果,就会大失所望并且以后再也不去了。

实际上,心理问题常与咨询对象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有的人内心就像一座冰山,尘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动机,没有寻求改变的决心和勇气,没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是难以达到冰消雪融效果的。

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

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

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错误一: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精神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

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

身体不适不意味着就是生病,心理问题也不等于就是精神病。

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注意休息、锻炼和保健。

心理咨询师就如同运动教练和身体保健师,是人的心灵运动和保健的指导者.错误二:心理咨询应该立竿见影不敢去心理咨询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把一切心理问题都付诸心理咨询并期望"手到病除""豁然开朗" 则是对于心理咨询的另一种错误理解。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

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错误三:心理咨询师就是算命先生来访者往往对心理咨询师期望过高,以为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心理咨询师洞悉一切,妙手回春。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

它要求来访者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利于心理咨询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因此,不要将心理咨询师当作算命先生看待,以为心理咨询师不能一眼猜中自己的心事就是水平不高。

错误四: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就是被动的医患关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患者常常习惯被置于被动的医患关系中。

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心理咨询师,期待心理咨询师解决一切。

然而,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访者本人主观能动意志和改变成长的努力。

错误五: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教育工作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心理咨询的4大认识误区

心理咨询的4大认识误区

心理咨询的4大认识误区
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尤其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大都渴望获得外来的帮助。

但由于每个人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不同,并且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存在着4种主要的认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内心问题的解决。

1.既然是成年人,应该自己能把握自己。

通常讲,18岁就是成年人了。

孔子也说三十而立。

但是,18岁虽然是法律规定的”成年人标准,可从心理学的角度,18岁并不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一个人的内心完善和成长,到了18岁这一年、这一天不会突然就发生了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就长大。

一个18岁以上的人遇到了问题,旁观者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假设”你都成年了,应该成熟了。

然后就总是责问怎么还会这么不成熟?其实,这个假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同样的,我们对待一对婚姻出现矛盾的夫妻,总是会说你们都是大人了,怎么还这样?其实,每个人对待婚姻都是”初学者,人是在经历中成熟的,而不是在时光中。

所以,成年人需要心理咨询是理所当然的。

2.看心理方面的书籍,期望能自己”治好。

遇到心理问题,看一下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不能说没有作用。

但是,这样的方式具体实用效果是很小的。

因为书籍更多的是讲述道理,是以理论为主的。

而对于我们每个具体的个人而言,道理听得太多了,很多人都是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来。

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太多的道理,而不是。

心理咨询给你的更多的是在现实生活里可操作的,而不是大道理。

我们得了胃炎这些病,从来不会自己看医学书来自我诊治,都是去看医生。

同样的,心理咨询是一门系统科学,心理咨询师是经过长期科。

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如今许多原来不把情绪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患,还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的愿望。

但不少人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心理咨询产生一些误解。

误区一:看心理咨询是很不体面的事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

来询者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咨询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

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而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诊。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心理咨询员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和症结。

咨询员不会取笑你,并为你保密。

因而咨询者丢下包袱、充分信任咨询员是诊疗的关键所在。

在心理学界常引用这样一则故事:一对西方男女青年约会,男方迟到了,当问及原因,说是去看心理医生耽搁了时间,女方不但不责怪,反而更欣赏他,因为一来表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来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变生命质量的强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虚度一生。

在我国,同样的情形,女方则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会不会遗传,我还跟他谈下去吗等问题。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误区二:把心理学当作“算命学”有一则故事,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医生,就让他算一算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

其实许多来询者也有类似的心态。

他们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医生,简单说几句,你应该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要不你就没水平。

可心理医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

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九大误解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九大误解

对心理咨询的九大误解误解 1、心理咨询师知道你在想什么大多数心理咨询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专业时,他们会马上好奇的发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正在想什么?”人们总是以为学过心理就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所思所想。

其实心理活动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

误解2、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病”的人,然而事实上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

那些极少数的具有问题的患者,如有强迫症、恐怖症、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正常人,而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误解3、心理咨询师会催眠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

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联系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心理电影”有关。

然而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工作者的“招牌本领”,而且大多数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误解4、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还有一种让心理学者感到伤心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是骗人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一是对心理学科学性的怀疑。

二是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失望”。

心理咨询四大误区

心理咨询四大误区

心理咨询四大误区咱今儿来唠唠心理咨询里的那些坑,咋个咨询还咨询出问题来了呢?话说,小丽最近工作压力大得像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朋友建议她去心理咨询,结果咋样呢?她一去就被坑了,还不止一个坑!第一个坑就是“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

小丽第一次去咨询,心想:“不就是聊聊天嘛,我天天和朋友聊天,还用得着花钱?”结果呢,咨询师问她:“你最近有啥烦心事儿?”小丽一听,乐了,心想:“这不就是我每天在家和老妈唠嗑的节奏吗?”可是,咨询师接着说:“我们要深入探讨你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小丽一下子蒙了,这聊天咋还成了考试了呢?第二个坑是“心理咨询能立即解决问题”。

小丽想:“我花了钱,咨询师应该立马给我解决方案才对。

”结果,咨询师告诉她:“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小丽心里那个急啊,恨不得咨询师像变魔术一样,啪的一下把问题变没了。

结果呢,咨询师说:“我们需要慢慢来,逐步理解和调整。

”小丽心里那个无奈啊,感觉自己像是被忽悠了。

第三个坑是“咨询师是无所不能的”。

小丽心想:“咨询师应该啥都懂,啥都能解决。

”结果呢,咨询师说:“我不是万能的,我只是一个引导者。

”小丽一听,顿时觉得自己被忽悠了,心想:“那我花的钱不就打水漂了?”可是,咨询师接着解释:“我会帮助你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

”小丽虽然不情愿,但也只能点头了。

第四个坑是“心理咨询就是治病”。

小丽本来以为心理咨询就像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你开药,吃完就好。

结果呢,咨询师说:“心理咨询不是治病,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

”小丽一听,顿时觉得自己被忽悠了,心想:“那我还来干啥?”咨询师笑着说:“你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治病。

”小丽在咨询过程中,慢慢明白了这些误区。

咨询师就像一个导航员,帮她在人生的大路上找到方向,而不是直接把她带到目的地。

小丽开始明白,咨询的过程就像是种树,你得先把根扎稳了,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有一次,小丽在咨询中提到自己总是忙得像陀螺一样,咨询师说:“忙得像陀螺,说明你有动力,但也得学会停下来。

对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

对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

对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对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源自西方医学与心理学,心理治疗在我国并不是一项发展成熟的专业服务,心理治疗师对国人而言,仍是一个相当新鲜而陌生的专业人员。

也因此,学生对心理咨询容易产生误解。

一、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许多人会以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通常上一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由于能够受惠于心理咨询的人,其实本身的心理功能不能太差,包括他至少要具有相当程度的说话能力,理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因此,看心理咨询的人通常是一般没有心理疾病但是有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人,或是患有轻微心理疾病的人,如精神官能症等。

二、心理咨询,一定要去精神科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的人,如果需要心理咨询,固然可以去看精神科门诊,但是,一般精神科门诊由于医师太忙,通常不会主动提供,因此个案主动提出要求。

除了精神科门诊,提供心理咨询的地方外,还包括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辅导中心,以及私人开业的各种心理工作室。

三、心理咨询老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老师是专门替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例如以为心理治疗师会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帮助失恋的人重获爱情,帮助外遇的人回心转意,帮助父母寻回离家的孩子等。

这样的期待恐怕是要落空的,因为心理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在帮助个案自我了解,进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去处理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去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四、心理治疗的谈话内容,会绝对保密基于执业道德,心理治疗师通常会对于个案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加以保密,即心理治疗师未经当事人同意,不会将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告诉其他人。

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保密其实是有限制的,心理治疗师在下列的情形之下,为了保护当事人及公众的安全,通常无法继续保密,而必须通知有关机构与人员。

心理治疗专业保密的例外情况如下:1 当个案企图要自杀或伤害自己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的生命安全,只好通知家属或有关医疗急救人员。

心理咨询的常见误解

心理咨询的常见误解

心理咨询的常见误解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旨在帮助个体解决情绪、行为和心理问题。

然而,由于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有限,人们常常存在一些误解。

本文将围绕心理咨询的常见误解展开论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重要的领域。

误解一:心理咨询只适用于严重的心理障碍许多人认为只有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寻求心理咨询。

然而,心理咨询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无论是面临压力、情绪痛苦还是人际关系困扰,心理咨询都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个体的对话和共情,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能力。

误解二:心理咨询是对个人的评判和指责有些人可能误解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为他们只是要对个人进行评判或指责。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是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

他们提供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是一个支持和引导个体成长的过程,而非指责和批评。

误解三:心理咨询无法解决问题,只是谈谈话而已某些人可能认为心理咨询只是在进行无意义的闲聊,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然而,心理咨询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个体识别问题,并提供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包括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以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误解四:心理咨询是奢侈品,只适用于特定人群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奢侈品,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比如富人或名人。

然而,心理咨询应当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种种的心理问题和挑战。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压力管理、冲突解决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个体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程度。

误解五:心理咨询会泄露个人隐私个人的隐私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心理咨询也不例外。

然而,心理咨询师有着严格的保密责任。

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个体的隐私和机密信息,不会将其泄露给他人。

这为个体在咨询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安全和放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真实地分享和探索自己的情绪和问题。

通明心理:关于心理咨询的10种常见误解,你中招了吗?

通明心理:关于心理咨询的10种常见误解,你中招了吗?

近几年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说起心理咨询,在很多人眼里仿佛带着误解。

有的人认为只要做心理咨询就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心理咨询完全没有必要,等着自己愈合就好了;有的人内心有做心理咨询的想法,又怕被人嘲笑心理“有病”......然而心理咨询真的像很多人误解的这样吗?no no no!今天给大家盘点了多数人对心理咨询的十大误解,和真实心理咨询的事实情况,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心理咨询有更清晰的认识~搜图编辑误解一我自己抗抗就过去了,我很坚强的!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原本很快就能走出的心理困境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造成幸福感和生活品质下滑,这种损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心理困境:愤怒、郁闷、焦虑、烦躁、躲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

有些不良的情绪依靠自己可能很难有效地解决,那么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就是帮忙我们有效便捷解决的一种有效方式。

误解二别人会笑话我,如果去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

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对象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困境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需要心理咨询。

当发现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那更应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精神病是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

而轻度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心理困惑、情绪问题等几乎人人都有,这是完全正常的。

如果经济情况比较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一些发展类的心理咨询,这些帮助会让个人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

误解三我不想讲隐私,去心理治疗感觉不安全,也不好意思。

这是非常常见一种的误解。

咨询师的确会面对来访者的某些隐私,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而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给出咨询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对心理咨询普遍存在的四个认识误区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一.“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有没有弄错!我又没有毛病,干嘛要去心理咨询?”,“要是让人知道我去做心理咨询,多丢人啊。

”这是许多人听到心理咨询的第一反应,其实这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错误的,并不是“有病”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现代人的精神享受,而非见不得人的事情,不需要多复杂的理由,比如:当学习压力大,无力承受但又不能够自行调节时;当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不良时;当经受挫折,精神一蹶不振时;当感到自卑,经常觉得心情压抑时;当感到人际关系不佳,但特别渴望得到指导时;甚至也许只是想找个人一吐为快,这些都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二.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工作?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程序,尽管二者都是为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服务的,但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识。

而心理咨询时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我们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

三.心理咨询会暴露我的隐私?
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咨询者和咨询对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咨询对象有义务提供各种情况,配合咨询工作;而心理咨询者有义务为咨询对象保密,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因此,完全不必担心心理咨询会暴露自己的隐私。

四.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
精神病:指的是自己的意识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

心理疾病:自己的心理负担过重,也就是消极情绪过多,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比如抑郁症,就是心理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快乐。

一些人认为寻求心理帮助是精神病人才需要做的事情,而被提到有心理问题就表明这人“不正常”有“精神病”,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有着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比如:学业困惑、情感困惑等,这些困惑都是心理咨询所能够提供帮助的对象,而相反精神病则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因此,当我们面临心理困惑的时候一定不能“讳疾忌医”,爱护我们的心灵健康就是真正的珍爱我们自己!
天津学文教育为帮助报考心理咨询师的考生更顺利的完成考试,特整理相关习题为考生复习所用,祝每位考生顺利取证。

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及相关知识点登录学文教育官网即可查看或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