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626367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c.png)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一、气上冲按胸部锁骨之下,从前正中下到腋前线,两乳头水平向上的部位,若触及类似脉搏跳动,则为气上冲。
其原理是气机上下阻隔,或逆而上冲,导致气血向上冲击,上部筋膜运动增强所致。
以桂枝主治,典型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苓桂剂等。
二、心烦心烦是病人心中烦躁的主观感受,但用药时则依赖于腹(胸)诊。
心烦后两乳之间,膻中部位,有动者,因此处为胸骨,故需轻按,重按则伏。
局部灼热者,亦为心烦。
黄连、黄芩所主。
烦而口渴者,石膏所主。
三、心中懊恼心烦之甚者,如栀子豉汤。
四、胸胁苦满以掌置肋弓处,以拇指按肋骨之下,约章门穴部位,有抵抗感,病人感不适者。
为小柴胡汤之腹证。
五、胸胁胀满(肪胀)本证依靠视诊即可察知,两侧胸部胀满。
若视诊不能查知时,以指头按入肋骨间隙间,疼痛者即是。
亦为小柴胡汤证。
(本证可能见于胸膜炎、胸腔积液)。
六、大结胸大结胸包括急性和慢性病所致的胸廓变形。
急性病的大结胸,见胸内硬满而痛不可近,伸直牵连整个腹部痛不可近。
但胸廓没有变形。
慢性病,可见前胸、后背高起,即所谓鸡胸、龟背之类。
七小结胸有以一侧胸部硬满疼痛为小结胸者。
有以心下痞满疼痛为小结胸者。
此疼痛轻碰剑突之下即痛,与其他心下痛之为压痛不同。
心下疼痛之病多矣,不可俱以为小结胸病。
本证特点是胸隔有肪胀苦满,或胁部胀满(瓜蒌),胸上可有阻滞引起的悸动(黄连),在此基础上伴有心下按之即痛者(半夏),方可为小结胸病。
从上述分析,小结胸病,必然与胸有关,若纯粹从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机械理解,恐怕叫小结胃病反而合适。
此证应当在心胃之间,较胃为高,这样理解方妥。
八、急迫急迫者,向上牵引之谓也。
按胸中,咽喉发紧者,急迫也。
按心下,胸中发闷者,急迫也。
急迫为甘草所治。
亦有上冲急迫,不可支持,按心口反能缓和者,甘草桂枝所治。
九、心下痞硬心下硬,内无结实者,人参所治。
(或谓心下痞者,以指头轻轻摩心下之肉,稍隆起而概[ 量米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f0ed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0.png)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
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
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
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
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
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
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
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
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
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
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
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
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
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https://img.taocdn.com/s3/m/5031d7e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1.png)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如果还原医圣张仲景1700年前的诊病现场,相信其在日常诊疗中,腹诊会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也一定是他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否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腹证描述了。
可惜的是,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腹诊方法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已寻不见踪迹,就这样消失了。
你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医者以手直接触摸腹部,尤其对女性,有失礼之弊,致使腹诊不能提倡和实施,因而逐渐萎缩,未能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今时代,显然不存在上述的原因,腹诊在临证中依旧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在绝大多数中医的临证现场,通常四诊都以脉诊为主,腹诊的运用少之又少,这个比例可能只占到5%,甚至更少。
单纯用脉诊,很多情况是识别不了的,否则仲景就不会论述各种腹证的专用术语,诸如心下痞坚、脐下动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少腹急结等。
如果在临证中运用到腹诊,很多疾病的主证就能马上抓取出来,经方的使用就能提高准确性,病人也会因而受益。
例如小建中汤证,临床比比皆是,如果不做腹诊,就不容易识别出来。
最近治疗了一例胃胀三年的年轻女士,他医治疗多时,症状未能改善,余用腹诊,其腹直肌拘急,脐周动悸明显,腹力弱,方用小建中汤加香附、五灵脂,一付症状就大为改善。
许多中医遇到这样的病人,就只能用脏腑辨证法,各种组方,各种加减,最后疗效参半。
近二十年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腹诊的课程几乎是没有的,余询问过多位毕业几年的年轻中医,在学校中均没有学习过腹诊的内容,在临床实习中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腹诊的知识,有的毕业了甚至没有听说过腹诊。
如果把望闻问切这四诊比作人的双手双脚,那么腹诊的缺失就如同少了一条腿,也就相当于诊断疾病的证据链上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后来之所以走上方证之路,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建立在腹诊方法研究之上的。
其丰富的腹诊资料,我们不应该视若不见,而是应当充分的学习并勤加运用,并且有责任加以完善。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82b767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75.png)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伤寒论》对中医学腹诊具有深远影响,该书将腹部悸动分为心下悸、脐下悸及脐上悸三类。
论心下悸者共有五条,分别为第64条、82条、96条、127条及356条;论脐下悸者为第65条;关于脐上悸的论述则在第386条条文下所注之处。
现将上三类腹部悸动表现、病因病机概括于下。
心下悸心下部位现多是指在剑突及两肋为界的三角形区域,相当于当今所述胃脘部,此处切之应搏动应手,不能自主,甚者望而可见其搏动,并常在四指并拢冲击或叩打此处时会兼有震水音,或心下及腹壁腹力软弱之象。
从《伤寒论》条文论心下悸之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乃过汗心阳亏虚、下焦阳气不足、水饮内停胃脘及枢机不利所致水气凌心,故而心下悸动不安。
亦有医家对其中的心阳不足存有异议,认为第64条所述之多汗当伤中气,所谓“复发汗,胃中冷”,虽汗为心之液,然亦为中焦水谷精微所化,故而过汗中气不足而见心下悸动欲按。
脐下悸脐下悸是指在脐下一横指或两横指之处,指尖触按可及腹主动脉搏动,甚或见此处跳动不止,而健康人腹部大动脉搏动多触及不到,且汉方医家多认为此征象与气上冲(即奔豚)证密切相关。
《伤寒论》中关于脐下悸的记载仅见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一条,病机在于心火不旺无以制肾水,下焦水气内动故见脐下悸,甚则上冲而见奔豚,继而患者可自觉气上冲之象。
脐上悸脐上悸在《伤寒论》中虽未直接提出,然结合临床当知其中第386条所述之“脐上筑”即为脐上悸,且脐上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正如汉方家滕平健所述之脐上悸者占其七八也。
所谓脐上悸是指约在脐上一横指或两横指处,触压此处可有腹主动脉搏动,或患者自觉脐上搏动,尤以体弱瘦小者多见。
《外台秘要》中曾对脐上悸病机作出论述,即为“脾气亦虚不能制水,水不下宣,与气俱上乘心其状起脐下,而至脐筑动”,为中阳亏虚,水气逆于脐上而致。
ref:宋成城,傅海群,叶晓红,金永喜,朱文宗.腹部悸动研究概况[J].新中医, 2018, 50(05):212-214.王德福整理。
伤寒论腹诊总结
![伤寒论腹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03085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3.png)
伤寒论腹诊总结腹诊方法: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
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
涉及原文一、按胸胁胸为胸廓之前面,胁为胸廓侧面腋下之部分。
胸胁苦满(含: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痞硬、胸满胁痛等等):腹证出现胸胁苦满征,是使用柴胡剂的指征。
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胁下痞:胁下扪及痞块,固定不移。
可能是腹腔肿瘤。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按心下心下痞:心下痞是指病人自觉剑突下非胀非痛,满闷不适,医者按之不痛或有轻微之疼痛感。
心下痞分为两种,一为心下痞软(濡),一为心下痞硬。
心下痞濡者,心下按之濡软无抵抗,多见于三黄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等。
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161a6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c.png)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宋瑞芳【摘要】从腹诊的部位、方法、意义与应用4个方面阐述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所总结的前人应用腹诊的方法.该方法把腹诊与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及方药密切联系起来,开创了腹诊与方药治疗相结合的先河,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This article clarified previous method of abdominal diagnosis summarized by ZHA NG Zhong-jing on ShangHanLun in DongHan Dynasty fiom fonr areas-the site,methods,significauce and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diagnosis,at the same time ShangHanLun combined the abdominal diagnosi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treatment closed,creating a preced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treanent,to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伤寒论》;腹诊;腹证【作者】宋瑞芳【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5所谓腹诊,是指以触诊为主的,望、闻、问、切(触、按)相结合的对胸腹部位全面诊察的一种直觉诊法[1]10。
脐诊的原理和方法及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
![脐诊的原理和方法及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6c501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9.png)
脐诊的原理和方法及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脐诊是通过诊察脐形、脐力、脐间动气及压痛程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虚实,辨析冲气上逆之微甚,疾病之轻重及吉凶。
脐诊临床当与腹诊同步进行,是用“体质辨证”的重要手段。
一、脐诊原理脐位于大腹中央,居一身之中。
朝·《东医宝鉴》谓:“脐者齐也,身之半,正谓脐中也。
”即是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
脐又名神阙,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谓:“人身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 ,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
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汪宏《望诊遵经》谓:“脐也,人之命蒂也”。
或谓胎中之息在脐,道家之息在脐……盖不知母气通于儿鼻,母血通于儿脐矣”。
说明脐是系人身血脉之蒂,为精、神、气血往来之要冲,与五脏、冲任关系密切,故脐是人体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此为脐的生理意义。
因此,脐诊对探查人体生命的根本有密切的关系。
脐间动气,是指藏于两肾之间的元阳之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有防御病邪侵袭人体的功能。
脐间动气常出现在脐中及其上下左右。
下出丹田,为冲、任脉循行之地;上连系中脘、虚里,其表现为筑筑然动。
吴坤安说:“动气筑然动于当脐或上下左右,甚则连及虚里心胁,而浑浑然振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
二、脐诊诊法脐诊属腹诊范畴,诊脐之要必须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小儿脐之变异的病理意义与成人相同,故小儿脐诊法,与成人脐诊一并阐述。
望脐形:脐大深者多寿,脐小浅者多夭;妇人脐深,子多体强,脐浅平者,子少;体弱、腹胀而脐突者,应注意有腹水;如脐下陷,则属气血亏虚;病人脐翻出者死,水肿脐肿突出者死;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在于脏腑血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血脉之外也。
小儿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
近年日人和国人对脐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指出,脐形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一、圆形,肚脐圆圆的,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者,是男子健康的标志,表示血压正常,肝肠胃等脏腑健康,精力充沛。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开始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开始](https://img.taocdn.com/s3/m/1f052e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c.png)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
开始
腹诊是中医传统(倪海厦跟诊日志)
倪师用腹诊判断卵巢瘤痊愈的程度,倪师也利用腹诊来做肝脏疾病的诊断。
其实说到腹诊,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日本汉方医学的特征,倪师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翻看过去,你会发现腹诊是汉代医学的重要发展之一,就像倪师及其学生认为熟读《伤寒杂病论》的你就会发现,仲景先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在体表的自觉和他觉的表现,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的腹诊技法和重点,比如说在书中有提到的“胸满、胸胁满、胸腔苦满、胁下满、胁下满痛、膈内拒痛、心动悸、心下悸、心下悸欲得按者、心下急、心下满、心下满微痛、心下支结、心下因硬、心下逆满、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腹满、腹微满、腹痛、脐下悸、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心下有水气”等。
但是我们却不去深究这些在书中清楚且重要的论述,却说腹诊是日本人发明的,那真是令人心寒和痛心。
所以对腹诊有一定的把握才行,这是非常朴素而直接的“切诊”方法。
腹部诊断,有助于我们判断疾病和用药方向,在治病和预防上也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次听关于腹诊的论断来自于倪师,今天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关于腹诊的一些知识。
试论《伤寒论》腹证“满”的特点及意义
![试论《伤寒论》腹证“满”的特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3fc842eccbff121dd368361.png)
等 , 而构 成较 为复 杂 而 又 颇 具特 色 的腹 证 。后 面 从
再分 别论 述之 。 2 腹 证“ 的临床 意义 满”
的一种独特诊法。清 ・ 余根初推腹诊为“ 诊法第 四要
诀”认 为 “ 腹 为 五 脏 六 腑 之 宫 城 , 阳气 血 之 发 , 胸 阴 源 , 欲知 其脏 腑何 如 , 莫 如按胸 腹 ( 若 则 即腹 诊 ) 。 ”
当迥异 了 。
一
果” 吾辈甚感遗憾 , 了, 愿有更 多的中医同行有所警
醒, 发奋 图强 , 发展 此术 。
腹证 乃腹 诊而 获得 的病 人胸腹 部 在病 理变 化时
所反应 的 一定状 态 , 可察 可 诊 的他 觉征 象 和 自我 是
感觉 的病状 概括 , 有 客 观性 、 具 可靠 性 、 定 性 的特 特 点 。《 伤寒 论》 涉 及 的腹 证表 现广 泛 , 所 内容翔 实 , 据
一
青龙汤证 、 大陷胸汤证等出现的“ 当属病在气分 , 满” 抵 当汤证 、 核 承气 汤证所 见之 “ ” 桃 满 则属 血分病 变 。
临床 上不 同部位 的“ ” 满 可以判 断脏腑 经络 气血 等不 同病 位 , 而且 还据 此腹 证 可鉴别 患者体 质 的盛 衰 , 病
般 能摸 得到 、 触得 到 的“ ” 满 多为 兼现腹 证 。 因此 ,
选其 中最 多 、 具特 色 、 为 复杂 的“ ” 最 最 满 这一腹 证 的 特点及 具有 的意义作 一讨 论 , 以求 教于 同道 , 祈望指
正。
对应关 系 , 因此 , 泛性 的 “ ” 自然提 示 病 位 之 大 广 满 , 体, 如胸 满是邪 阻 上 焦 、 心肺 之病 变 , 满 则 为 邪 阻 腹
论《伤寒论》三阴病篇之腹胀满痛
![论《伤寒论》三阴病篇之腹胀满痛](https://img.taocdn.com/s3/m/f0bf071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2.png)
论《伤寒论》三阴病篇之腹胀满痛付一程,张蕾,张迎,彭欣论腹满指的是腹部胀满不适为主要特征的一个临床症状[1] 。
成无己云:“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
”故将腹满与腹胀并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处饮食水谷不下,滞留于胸腹,因而“嗔胀”。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言“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已认识到腹胀分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胀”为自觉腹胀,“腹大”则是视觉腹部膨隆。
仲景于《金匮要略》明确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已认识到腹满有虚实之别。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明确提出腹痛可分为当脐痛、小腹痛:“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
”笔者整理《伤寒论》三阴病篇发现,对腹胀满的描述有“腹满而吐”、“腹满时痛”、“腹胀满”、“小腹满”,对腹痛的描述又分为“时腹自痛”、“腹中痛”、“小腹满,按之痛。
”小腹又与大腹有所差异,脾主大腹,居腹中,小腹为肝肾所在,内有膀胱、胞宫。
脾胃运化失司可致腹胀满痛,膀胱气化不利、肾阳虚衰则可致小腹满痛。
《伤寒论》三阴病篇对腹胀满进行描述的条文有七,腹痛有八,满痛并现者有三。
通过对腹胀满、腹痛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讨论二者的异同。
论述如下:1 太阴病太阴病病变在脾胃,以脾阳虚衰所致脾胃运化失职、体内寒湿内盛为主要病变,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太阴病提纲证273 条中“腹满”即为脾虚失运,寒湿内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壅滞所致,腹部膨满,按之柔软不痛。
陈铭泰[2] 等人运用“阳道实,阴道虚”理论,认为“阴”指的是足太阴脾经,脾属脏,藏而不泄,但容易受到损伤,多表现为不足,而太阴病篇脾阳受损,中焦虚寒与“阴道虚”相对应,亦表明“腹满而吐”属于脾阳受损虚寒之证。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471336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d.png)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医贯昨天腹证的表现与成因祖国医学的腹诊属于切诊的范畴,它是以判断腹部的痛、胀、濡、鞕以及拘急为特征。
仲景在论中把腹部划分为心下、胁(包括胸胁)、胁下、脐下、脐、少腹等六个部位,论中有关腹部诊断与治疗的条文凡一百余条,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可见仲景对腹证诊治的重视。
考论中的腹诊有自觉症、他觉症以及自觉与他觉相结合的症状。
所谓自觉症即病人的自觉痛苦,如论中的“满”、“痛”、“悸”、“雷鸣,等;他觉症即用手按其腹部的反应,如论中的“弦急”、“按之濡”、“石硬”、“按之则痛”等;有的则是自觉症与他觉症皆有。
仲景在论中把症状出现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判断腹证的虚、实、寒、热,查知气、血、水饮的状况。
腹证的成因,有太阳病不解,在经之邪入腑,与水或与血相结,形成太阳蓄水证或太阳蓄血证,其表现部位在少腹;有太阳病误治,邪气传里,或与痰水互结,遂发为痞证、结胸,其表现部位在心下(上腹部);有阳明燥化太过,形成胃肠腑实证,其表现部位在脐腹及少腹;有邪入少阳,出现胸胁苦满证者;还有病入太阴,寒湿居中,出现腹胀满或自利腹时痛等,其表现部位在脐腹:还有邪入少阴或厥阴,寒邪内凝,表现为少腹满或痛者。
由于腹证成因复杂,临证时,要把腹证与其它脉证结合起来分析,还要注意到病人平素的体质因素,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腹证的诊断(一) 虚证论中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按之柔软,无有痛感。
纵观全书,这个“濡”字不但是痞证的他觉证,亦可作为腹部虚证的指征。
它如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的特点。
《金匮》所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即为虚证腹满的很好注脚。
(二) 实证“腹满痛”为诊断实证的要点。
满痛即既胀满又疼痛,不同于“按之濡”、“腹微满”、“腹胀满”的满而不痛。
实证的腹满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痛是“不可近”,“按之鞕”,多因胃中有燥屎而致,但亦有因痰、血内结而成者。
《伤寒论》腹诊
![《伤寒论》腹诊](https://img.taocdn.com/s3/m/5b37614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2.png)
《伤寒论》腹诊腹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的望、闻、切等方法,取得一系列的客观征象,亦称腹证或腹候(以下均称腹候)。
每个腹候具有特定的中医辨证意义,从而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指导治疗。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腹诊的基本原理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的居所,如《灵枢·胀论》说:“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而反映到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仲景诊腹描述的腹候看,包括腹腔、盆腔脏器,有肝、脾、胰、胃、胆、大肠、小肠、肾、输尿管、膀胱、子宫及附件等脏腑的症状和体征,而且从临床诊察可知不少心肺疾患在腹部也有症状和体征出现,因此诊腹部可了解五脏六腑的病变。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有腹满、腹胀的病人,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部的阻抗是由整个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内脏的阻抗所显示的内脏-体壁反射合在一起构成的。
而腹壁的紧张度直接反映了腹壁皮内层、腹肌层的阻抗,同时亦受内脏的阻抗和腹腔充实感的影响,因此能显示生理病理的情况。
腹诊时虽在腹壁体表按压,但可以从腹壁的张力来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表现,而腹壁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腹诊来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
第二节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和部位仲景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
在这些区域内所作的腹诊诊察项目甚多,每一个腹诊诊察项目,即腹候,均有其特定的诊察部位,并反映诊察的结果,即腹部的症状和体征。
现就主要腹候作一介绍。
一、腹胀满:腹,仲景讲的腹部的范围指“从心下到少腹”(《伤寒论》137条),这一区域即指从剑突下、左右两肋弓缘以下,直至耻骨联合、左右腹股沟以上的区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全腹范围。
腹诊思考的点线面(6)
![腹诊思考的点线面(6)](https://img.taocdn.com/s3/m/6ebd96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d.png)
腹诊思考的点线面(6)1,去年的八月初,拜谒武威鸠摩罗什寺和玄奘讲过学的永昌圣容寺。
玄奘、鸠摩罗什、鉴真等这些大师很了不起,文化的流去与回传就是由这些播行者担负起来的。
经方也是这样。
腹诊在中国中医界传播得很艰难,但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跋涉者的身影。
2,细野史朗先生论延年半夏湯方证(痃癖腹证):[应用]用于慢性之胃病,主诉左季肋下或左乳房下疼痛,左肩背酸痛者。
本方主要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类似症、胃酸过多症、慢性胰腺炎等;亦可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炎(伴有胃部症状)、神经症、慢性胸膜炎之胸痛、神经性食欲不振、或善饥、贫血症(萎黄病)等。
[指征] 以气郁、停痰所致之胃病,胃脘部疼痛膨满,左季肋或左乳下疼痛,左背痛及压痛(膈俞至胃俞之间),左肩关节周围炎,足冷等为主要目标。
下述诸症可作参考。
胃下垂与弛缓症,胃溃疡等,或驰缓性体质者,腹力弱,左腹直肌经常紧张或敏感者。
体力略现衰弱状态,多有胃性神经症之倾向者。
细野史朗氏提倡应该以:1.慢性胃病;2.立位时(使患者站立诊查)胃脘部压痛;3. 左肩关节周围炎,左背酸痛或压痛;4.足冷(自膝以下,或从脚脖子至足端) ;5.左腹直肌紧张等为运用之目标。
这对新证之掌握很有意义。
[方解]药物组成大部为顺气、化痰、消痞之味。
枳实、前胡、槟榔、别甲均能祛痰,顺气、治痞闷;半夏祛胃中停痰;桔梗除胸中之痰;吴茱萸散寒,治疝痛。
上述诸药可以解释消散水毒、气体停滯于胃内、胸膈所引起之凝结紧张疼痛之作用。
[主治]《外台秘要》(癖及痃癖不能食方条):“主腹内左肋,痃癖硬急,气满不能食,胸背痛者。
”[注]此方在《外台》名半夏汤。
[治例]1,慢性胃炎59岁男子。
食后2、3小时,上腹部即钝痛,涌出唾液,手足冷,足尤甚。
形瘦忧郁之人,皮肤不译,紧张度低下,脉沉小软,舌苔薄白。
服人参汤、柴桂汤加大黄不效。
详细听述,左膈俞一带酸痛,左肩亦酸痛,头不清爽。
胃脘部横卧时虽不痛,但站立或步行时,其痛即增。
腹诊 《伤寒论》腹诊 腹诊法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推腹法 腹病之百病揉肚特色疗法 推腹治疗的方法
![腹诊 《伤寒论》腹诊 腹诊法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推腹法 腹病之百病揉肚特色疗法 推腹治疗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8bf26c5ce2f0066f53322df.png)
腹诊+《伤寒论》腹诊+腹诊法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推腹法+腹病之百病揉肚特色疗法+推腹治疗的方法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
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
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
如《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如《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再如痞证,用泻心诸剂;胸胁苦满,用柴胡诸剂;腹满痞坚,用承气类方。
又根据腹证程度不同,兼证不一,又可具体到类方中的某一方剂。
以痞证而言,心下痞硬,实者兼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兼心烦、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兼吐利交作用半夏泻心汤;兼噫气不除,用旋覆代赭汤。
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
证有客观标准,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理论根据和部位划分腹部在人体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腹部一般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为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
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
由于各脏腑之气都聚于腹,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
各脏腑在腹内的分布与腹外相对应,加上经络内外循行联络,所以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征。
伤寒论腹诊——精选推荐
![伤寒论腹诊——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2eb42f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3.png)
精选留⾔写留⾔郭⽌觀伤寒腹诊在中国⼏近失传,⽽在⽇本却发扬光⼤,王⽼师翻译⽇本汉⽅医家的著作并介绍给中国读者,真是功德⽆量!6谢谢您的关注与⿎励2作者窦宝(DouBao)太棒了,衷⼼感谢腹部诊察也是部分医家采⽤的⽅法,见于内科妇科针灸等。
但伤寒派腹诊则是源于仲景发展于汉⽅的相对系统的⽅法,是经⽅医学的⼀部分,也可以更确切地说,是⽅证对应的⼀部分,只有这个的思维范围内腹诊才具有活⼒和灵性,否则腹诊腹证仅仅是⼀些呆板的体征⽽已。
从此处着眼,各地的伤寒派腹诊⼤同⼩异。
2作者⼣颜谢谢王⽼师的付出,我是去年南京国际经⽅学院培训第⼀次接触到腹诊,听了您的课程对我临床治疗帮助⾮常的⼤,感谢您1精通腹诊,提⾼疗效。
1作者鲲鹏有配图,很直观,为王宁元⽼师点赞 1复活腹诊,还原仲景作者吕振雷读完伤寒论讲本后⼜读三⼗年,对⼤塚先⽣⾮常敬佩,不知王⽼师后⾯有整理出版其他著作的计划吗?1同感,⼤塚先⽣值得后学们敬重。
其他汉⽅著作在翻译,谢谢关注。
作者医者谢谢王⽼师发这么好的⽂章。
请教下王⽼师,汉⽅腹诊现在是不是折衷派是主流。
1谢谢关注。
⽬前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作者⼤象期待⽼师的译著作者刘⽼师⼗分喜欢这些资料。
谢谢精⼼编辑翻译紫光 什么时候出版啊?谢谢您的关注,出版程序⽐较复杂,会需要⼀些时间。
作者紫光 为什么不要恢复中医本论作者经⽅腹诊腹证只是经⽅腹诊腹证紫光好东西,如果能⽤中医本论解释就更好了作者千万不要黎明腹诊对⽅剂的辨别选⽤有⾮常⼤的作⽤,谢谢王⽼师作者是的,在经⽅⽅证对应的思维范围内,腹诊腹证与⽅剂之间有惊⼈的契合性。
甬其此等专著还有待于王⽼师费⼼译制出版。
作者谢谢关注,翻译⼯作慢慢在做。
伤寒派腹诊
![伤寒派腹诊](https://img.taocdn.com/s3/m/23ced1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1.png)
伤寒派腹诊一、腹诊的概念以及源流简介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它是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腹诊提供给我们诊疗的信息只是四诊之一,但在独特的时候能发挥独特的判断作用。
它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机械防御反应判断虚实而进行病情的决定以及选用方剂的决定。
今天介绍的腹诊来源于日本汉方医学里的古方派。
腹诊的源流有《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所谓内难派和伤寒派,以及后世的折衷派。
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腹部症候的领会及临床实践在江户时代形成腹诊的理论,实践直至今日。
如今汉方医学的临床医师们,把腹诊当作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脉诊,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大塚敬节把腹诊大致分为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
目前汉方医学的古方派所采用的腹诊方法是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关于腹诊的理论依据,《内经》、《难经》中有丰富的描述,今天就不做介绍。
其中,关于尺的概念解释,汉方医学古方派认为尺实际上是腹部。
比如,《素问?方盛衰论》中“按脉动静,循尺滑濇”,是说按循腹部的滑与濇来取得诊疗信息;《灵枢?论疾诊尺篇》中“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也是指腹部。
对于伤寒派腹诊来说,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非常多。
原著中对腹诊的描述有非常恰当、饱满的形象感,和很强的临床实用旨归价值。
比如,对于心下部位,有如心下痞、心下濡、按之心下满痛等;对于胸胁部位,如胸胁苦满,胸下结硬,胁下硬满等;对于少腹以及脐下部位的描述更加丰富,如腹满,少腹拘急,脐下悸等。
其中有一部分描述属于患者的自觉。
比如说,患者说吃了饭,不往下走停在心口,一种胀满的感觉,就是心下痞满,但是做腹诊并没有发现心下有痞硬、结节等,这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
更多的是医者诊查的他觉。
比如说刚才那个患者,给他进行腹诊检查,可以发现剑突下胃脘部,连到中脘,甚至到下脘,有痞满感、抵抗感、压痛、痉挛、结节甚至可以摸到有形之物,形如网球、皮球、覆盖的碗或盆甚至水坝等,这是心下痞的他觉症状。
腹诊——精选推荐
![腹诊——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05ea93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6.png)
腹诊如自学成名的中医前辈岳美中所言:“仲景医学察症候而不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
”后世解读则可,若因过多解读忘记仲景原论所描述的客观规律则为临证之大失,也就是黄仕沛老师所说的“病机还原不了方证”。
腹诊,作为一门诊断学的重要方法,在仲景医学中有很多描述,这些内容,一直被我们以患者的自觉症状解读,结果失去了很多客观应用经方的证据,还好有日本汉方界的执着与努力,再次还原仲景医学的腹诊学内容,为我们临床应用经方,找到了新的抓手或者说是客观证据,让我们在临床上,拿起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多实证,少臆测”,还原仲景医学方证学规律,学习仲景医学的描述性内容,摒弃过多的理论解读。
正如黄煌老师所说:“桂枝还是那个桂枝,麻黄还是那个麻黄,认识的角度一变,疗效就会有大大的提高。
”在王宁元老师伤寒派腹诊培训班上,一位学员说自己通过学习,发现柴胡剂有如此广的用途,准备回去好好实践一下,结果紧接着就听到了旁边另一位学员说“柴胡劫肝阴”、“柴胡疏肝”,肝虚不能用的论调,打消了积极性。
这就是思想没有转变过来,请认真阅读《神农本草经》、仲景医学,哪有那些论调,就是今天培训的内容,也没有上诉说法,柴胡剂的应用目标是胸胁部,学会本草经论述、仲景应用,后世应用经验,忘记或者批判的学习后世理论(不要被理论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信客观规律),学习应用仲景医学。
正所谓:“经方如此多娇,引无数中医人竞折腰”。
2019年8月25日冯世纶冯老做了《胡希恕学术思想简介》,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说胡老举起了七面大旗:1、伤寒本与内经无关2、六经来自八纲3、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4、经方辨证依据是症状反应5、辨证施治的本质6、脉诊实质7、始终理会内容深刻,朴实无华,由仲景解仲景,切近临床,今将题目以图片展示如下(内容来自听课拍照):简要医案:刘某,女,50岁。
初诊日期,2019年9月4日病案号:0886544012。
《伤寒论》中之腹诊
![《伤寒论》中之腹诊](https://img.taocdn.com/s3/m/eac9c3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e.png)
《伤寒论》中之腹诊一.腹诊的范围界定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
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
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
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
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
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胸胁症象,每见胸满、胸中窒、胸中痛、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胸胁下满、胁下痛等。
其病机多与气血失和相关,常为邪实之外象。
而心动悸者,则多属正虚之外象。
在胸胁症象中,胸胁苦满一症,是其典型。
研究者认为,此“满”者,非胀满之义,乃闷也。
所谓胸胁苦满,即苦于胸胁烦闷,是患者的主观症状。
医者若切按其位,则但增烦闷之苦,并无特殊形象可得。
而日本汉医界有认为胸胁苦满是他觉体征者,即医者手指自肋缘下向胸腔方向推压,而病者自觉胸胁烦闷而痛。
亦有研究者认为,胸胁苦满应是自觉症状和他觉体征之结合,若只有自觉症状而无他觉体征者,为假性胸胁苦满;若二者兼而有之者,属真性胸胁苦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研读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
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
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
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
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
”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
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
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
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
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
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
此时的腹诊特点是热搏于上,心下热痛,拒按,腹皮拘急;冷甚于下,肠寒下利清谷,腹皮濡软,喜按喜温。
113 里寒外热:370条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厥阴病里寒则下利清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汗出而厥。
此外热是假热,乃真阳外竭之表现。
372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腹胀满,为脾阳衰微,不能运化水谷。
此类腹胀满的特点是,胀满时减,复如故,即胀满有减轻之时,属虚证,故喜按。
而实证胀满则无有减轻之时,胀满盛实则大便秘结,兼有腹痛拒按。
若通过治疗,厥阴寒去则胀满自消,清便自调。
2 厥阴病腹诊部位211 虚里:位于左乳下三寸,心尖搏动处,按之应手而动,动而有节,和缓从容,一呼一吸时间内是4~5动,则为宗气满于胸中,说明阴阳平衡,寒热和调。
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时腹诊浅按即得,厥热逆甚,其动应衣。
如某些心肌炎的中后期有此症状,多为宗气外泄,邪热扰心。
212 胸膈: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581・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厥阴病在胸膈时常为蛔窜上逆,出现突发性、钻顶样疼痛,痛时苦不欲生,痛后好如常人。
伴有呕吐黄苦水或吐蛔,为胃肠虚寒,腹诊时,膈内柔软,可有深按痛。
若病延时日,膈中拒痛痞塞甚,则为胆火横窜,伏邪盘踞,湿热蕴膈。
355条云:“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由于痰涎阻塞,胸中阳气不布,上腹按之胀闷不适,为有形邪踞,可吐可下,一鼓荡平。
213 胁肋:两胁为肝之分野,肝病须按两胁。
339条云:“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
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
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厥阴病,阳热内郁,厥热俱显,发热寒颤,胸胁满痛加剧,呕吐频作,严重时可伴有便血,如胆道感染继发胆道出血,为热厥俱深,病情重笃。
214 心下:心下指脘腹部,厥阴病位若在心下,可见厥而心下悸,如356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其厥。
否则水渍入胃,易发利下之病。
这里心下悸指心下(胃)惕惕然跳动,腹诊时以手按脘有饱满感,重按濡软,无明显按痛,病人自觉脘腹部鼓动不安。
论中还述及“心下满”(355条),“胃中寒冷”(380条)等,均指胃脘部自觉胀满,腹诊时按之疼痛,推之漉漉作响,摇晃时有振水声等症。
多属痰涎壅阻不化,中焦运化不畅所致,如胃炎、幽门梗阻等病。
215 腹中:厥阴病在腹中,论中记载颇详,如腹部按之柔软的“腹濡”(347条),腹中冷痛之“其人内有久寒”(352条),腹内寒盛拘急疼痛之“内拘急”(353条),因阳虚阴寒内盛致“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之自利证(358条),因误汗而中阳虚乏,中焦之气失其健运之“汗出必胀满”(364条),因脾阳衰微不能化物之“下利腹胀满”(372条),以及“伤寒,哕而腹满”(381条)等。
虚寒证腹诊时喜温喜按,胀满时盛时减,下利胀满则剧。
若邪实内结,胃气不降,腹部疼痛拒按,时可触及肠中累累燥屎。
厥阴病于腹中部之腹诊,还应注意手法轻柔,先按健部,后及病所,体会局部寒热,有无结块,有无动气筑筑,肠中转气声等。
216 小腹:含少腹。
340条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厥阴病下焦阳虚,寒邪聚结于小腹,小腹按痛,胀大,腹皮缺乏弹力,有轻度紧急感。
“热利下重者”(371条),邪滞下焦,肛门坠重,大便粘液,兼有赤白,为热迫大肠,秽浊郁滞不通,《内经》谓之“肠遉”。
3 厥证之腹诊“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阴病厥者,手足逆冷是病在外部的主要症状,其腹中病变有寒、热、虚、实之分。
311 热厥之腹诊:热深邪伏,阳不外达,腹皮灼热、紧急、干燥,腹中按痛明显,拒按,用两手护之,痛楚作皱眉状,深按腹里,可触及累累串珠样燥粪(如单纯性肠梗阻、疼痛性休克),或可触及胁下肿块(如胆囊积脓,或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中毒性休克),或腹如板块样,剧烈疼痛,手不可近,肠鸣音消失(如胃穿孔、中毒性休克),或腹痛如刀割样,呈带状样疼痛,连及后背,腹胀大如鼓(如坏死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
邪热郁伏愈深,四肢厥逆愈甚,腹证属危急;热郁较轻,则逆冷亦轻,腹证属轻缓。
312 寒厥之腹诊:寒邪凝敛,不温四肢,腹皮拘挛急迫,隐痛不已,手足厥冷(如急性肠炎失水);或腹皮寒冷,摸之手凉彻骨,脐周拘急痛,直至少腹。
按之腹部弦急,闻及漉漉声(如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或于脐旁少腹按之有块应手,里急不舒,连及外阴,局部有痉挛痛,此属冷结关元,为寒疝症瘕。
若小腹隐痛,月经不调,经量如注,挟有血块,色黯,多为血虚寒厥,如子宫肌瘤等。
313 水厥之腹诊:胃中停水,阳不外达,心下悸动,胃脘胀满,按之有抗力,小腹按之窒塞而板硬,腹内漉漉有声,呕吐水液后脘腹得舒,短气背寒肢冷,小便不利,多为幽门梗阻等症。
・681・・浙江中医杂志・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医院 蔡景辉 邓 星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乌梅丸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
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
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枝、当归以温通营血,人参、附子以温补阳气,在扶正的一面,兼顾到气血,且当归、桂枝、细辛有当归四逆之思,人参、附子、干姜合四逆加参之意。
乌梅丸的组方,体现了张仲景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以治疗肝疾的主张,也符合中医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的治则思想。
乌梅丸用药看似杂乱,药性有温有寒,药味有辛有酸,有苦有甘,对于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组方实寓深意。
如治陈某,男,37岁。
头痛反复发作5年余,每因劳累、心绪不佳或外感风寒而加剧。
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
诊见:头痛时作,目眩,耳鸣,颜面时有烘热,心烦,心悸易惊,失眠,昼夜多汗,腰背疼痛怕冷,小腹遇寒亦痛,夜尿频数,大便溏薄。
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厥阴头痛,心肝失调,寒热互见。
拟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g,花椒、黄连、干姜、制附片、川芎各6g,细辛3g,黄柏、藁本各9g,红参5g,肉桂2g,吴茱萸415g。
每日1剂,水煎温服。
服药7剂,头痛减轻,耳鸣已止,夜寐转佳,汗出已微,腰背疼痛发凉均有好转。
上方去藁本,续服7剂,头痛已瘥,诸症消失,嘱服乌梅丸成方,以资巩固。
以乌梅丸为主治疗厥阴头痛临床屡试屡效。
处方用药时,笔者喜加吴茱萸一味,因吴茱萸入厥阴肝经,能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与黄连合用即成左金丸,可加强调肝和胃的作用,提高乌梅丸治疗头痛的疗效。
川芎易当归,另加藁本,取其香窜上行之力,通络止痛。
痛缓则藁本去之,以防香燥耗阴。
收稿日期 1999212213314 痰厥之腹诊:痰浊内阻,阳气被遏,胃脘部胀满,按之脘痛无抗力,烦躁口渴,饥不欲食,勉强进食则腹胀不下,中焦阻塞,多为慢性胃炎或胃癌晚期等。
315 蛔厥之腹诊:上热下寒,蛔虫攻窜,腹部阵发性绞痛,伴钻顶感,痛时辗转不安,呻吟呼号,静时则如常人。
上腹部按痛明显,腹皮濡软,腹内有抗力,腹温高,重按有恶心呕吐感,呕吐时除食物残渣外,可见蛔虫。
下腹部肤冷,无明显触痛,时可触及虫团包块,质软,易聚易散。
上热明显时腹皮紧急,腹痛加剧,且有胀满热实之证,多见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胃肠炎症等。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亦为杂病的后期阶段,病情演变多趋极端。
腹腔为脏腑外廓,内脏气血功能活动之场所,腹诊重点是围绕厥阴病在腹部的自觉证和他觉证,并结合四诊合参,以了解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寒热,以及体质的虚实。
运用腹诊,对验明病机本质,推断病理转归,测试病情和预后,以及开拓治疗思路,均是大有裨益的。
收稿日期 1999212223・781・・2000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