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与经方临床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腹诊与经方临床课件

中医腹诊与经方临床课件

3.心下痞及心下痞满
• 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有痞塞不适之感, 但触摸时无抵抗或压痛的感觉。
• 心下痞满是心下痞兼有心下部位的膨满状态, 临床时需细心体察。心下痞满多为虚证,常 选用人参汤之类的方剂,也有选用苓桂术甘 汤、五苓散、半夏厚朴汤的机会。
4.心下痞硬
• 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但心下痞硬有心 下部的腹直肌紧张。腹诊时用四指并起(拇 指除外),在心下部位触按到有弹性的抵抗 感,但无压痛。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 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也多出现于邪在半 表半里之时,有虚实之分。虚实还需结合脉 诊、舌诊、问诊等综合判断。临床上多选用 三泻心汤,伴有胸胁苦满者可与柴胡剂合方。
5.心下支饮
• 为心下部闻及振水音的一种腹证。以指掌 摸心下,稍用力即可听到水声,掌下有摸 暖水袋般感觉。心下支饮为胃内停水,多 为虚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之类的方剂治 疗。
6.腹满
• 腹满是一种自觉症状或他觉的全腹部膨满状 态。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但仅 凭痛与不痛还不能正确判断虚实,实者腹满 内容充实、紧张,用力按压腹壁有底力。虚 证的腹满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紧张但 按之无底力。腹壁虽软弱,但有底力的为实 证,相反腹壁硬,但无底力者属虚证。腹满 便秘者多实,腹满泄泻者多虚。
• 整理、研究中医腹诊,要从《伤寒论》与《金匮 要略》入手。
(一)仲景腹诊的部位
• 仲景腹诊的部位名称,有些与现在的体表定位相 同。如腹、小腹、少腹等,也有不少部位名称与 现在的体表定位不完全相同。
• 1、胸;胸在古代有二个含义。
• 一, 胸与腹相对而言。体腔的上部,膈肌之上为 胸,体腔的下部,膈肌之下为腹,与今义相同。
8.胸腹动悸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第一节腹诊原理腹诊是经方体系的特色性诊断手段,对准确使用经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原理如下:一、是《内经》“诊尺”的具体实现。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在《黄帝内经》时代,诊脉用的是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

所谓“气口”即寸口,仅仅是全身遍诊法的部位之一,并没有寸关尺三部的划分,至于寸关尺分别对应脏腑,则是从《难经》时代开始的。

但《内经》中提到了“诊尺”法,或者说“尺肤”诊法,历代注家均认为是通过诊察从掌后高骨到肘横纹这一段皮肤而了解全身健康与疾病状况。

但通过这一段皮肤能实际获得的信息毕竟有限,历代《内经》注家,虽然可以把这有关尺肤诊法的条文注解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无外乎随文敷衍,真正依靠尺肤诊法闻名的医家尚未见有过记载,笔者多年欲知尺肤诊法的真谛,但一直无从得知。

鉴于此,《难经》发展出了都取寸口法,以寸关尺分配脏腑,诊断疾病,既免了全身遍诊法之不便,有不似尺肤诊法之无从把握,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极端者甚至发展出了悬丝诊脉的荒诞之事,可谓一举而数得。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第四章经方脉诊与腹诊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

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

在六经八纲框架体系下,将全部的脉证表现等四诊资料无矛盾的统一起来,是经方辨证的内在必然要求。

今仅就切诊部分的脉诊与腹诊做一特别补充说明。

第一节经方脉诊脉象亦是人患病后的症状反应之一,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症状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

经方脉学,即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与后世脉学相比,有自身鲜明特点,约言之:1、寸关尺三部不配属脏腑,但对应人体相应部位;2、经方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3、每种脉象的主病,一般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4、对脉象的定义或描述,有的与后世不同;5、特别强调脉证合参,对全部的脉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之无矛盾的统一起来,以达成对一个病证的正确判断。

1. 脉学、脉诊与脉象脉象是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

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

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

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

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

腹诊疗法-PPT文档资料

腹诊疗法-PPT文档资料

揉腹:大脑马上产生内啡呔 (快乐贺蒙)。 内啡肽作用:1.能够迅速缓解大脑疲劳。 2.对抗疼痛。 按摩胃部时,可改善专注力。 按摩大肠时,可强化情绪起伏的耐受力。 按摩脾脏部位,可对抗疲倦感与抑郁情绪。 按摩肝脏与胆囊部定你80%的免疫力
揉腹——小肠活跃——筛选养分——养分 淋巴腺 分配到全身。 肠——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 防御细胞 毒素进入人体时——肠最先察觉——立即 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呕吐,痉挛或排泄。
12
1 2
3
4
3~4点:诊腰、腿
3~4点按压时感觉比较实,但无 结节者,是腰腿痛的初期。按压时 感觉硬实,并有结节者,腰腿痛已 比较严重。
5点:诊卵巢
5点按压时, 有凹凸并有滑动结节感要注意卵巢襄肿; 比较实为卵巢炎; 有红、热时,则注意有妇科炎症。
6点:诊子宫、前列腺
6
5
6点按压有 实感,多有炎症。 滑动的结节感,腹微凸和青筋,腹冷, 容易发生肌瘤。 小腹腹力强往往容易便秘, 腹力弱往往容易便溏,患有过敏性结肠炎, 大便时溏、时硬。 拍打后阳性反应炎症多见紫红点; 肌瘤多见紫黑瘀点。
腹诊要领
观脐知健康
肚脐神阙,我们可以判断肚脐形状而了解顾客身体状况,对 顾客负责和关爱。
脐孔的大小
正常脐孔直径约0.8-1.5cm,如果直径超过2.0cm,我们称 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cm,称为小脐眼。 一般脐带越粗,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 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赢弱。
脐孔的深浅
“一切慢性病都可以从推腹开始”
内科:胃脘疼、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便秘、溏泄、腹痛、腹胀、失眠、手足寒凉、中风 后遗症等。对肝硬化引起的腹胀有很好消导作用。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心下部位:心下濡心下痞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心下痞鞕而满心下续坚满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满微痛心下满而鞕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支结心下悸《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胸胁部位: 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胁支满胸胁烦满胸胁下满胸胁满微结胸下结鞕胁下痞鞕胁下鞕满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腹、少腹、脐下等部位:腹濡腹满腹微满腹胀满腹满痛腹中痛腹中急痛苦里急虚劳里急少腹满少腹硬少腹当硬满膀胱急,少腹满少腹满如敦状内拘急少腹拘急腹皮急,按之濡少腹里急,腹满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脐下悸脐下有悸如果从腹诊角度来考察,上述腹证的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察的他觉,或者是自他共觉(援引自龙野一雄著《汉方入门讲座》)。

其中包括性质、形状、程度、范围等丰富的内容,每一个描述用语均呈现出具有特点的一种“腹象”,几乎不能互相代替使用。

并且,显然,这些腹诊证候也不能用概念定义的方式来表示,只能在描述中把握特征、形成“腹象”,以“触联”证治的对应与联系。

1,腹壁汗出将手掌轻抵腹壁察看有无汗出。

稀薄零落的汗出,在表之气、血衰弱状态时容易出现。

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的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发粘的汗液多为里热所致。

麻杏甘石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2,腹壁的皮肤温腹壁皮肤有无汗出,有时也会与穿衣多少有关,但若将手掌置于同一部位数秒间却能够得知皮肤温度的异常。

人参汤和吴茱萸汤等方剂用于太阴病期心下痞鞕型患者,此型病例在心下痞鞕的同时心窝部皮肤温低下者并不少见。

当归芍药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剂适用于太阴病期瘀血型病例,在这些病例中,亦多见脐旁部和回盲部处皮温低下者。

使用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的病例中,有时出现脐下部皮肤温低下同时伴有小腹不仁。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1.1提示病位“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即以“小腹满,按之痛”提示寒气结滞在膀胱关元部位。

1.2 辨别病性《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即以腹部按之痛与不痛来分辨病性之虚实。

1.3 审查病因《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气汤。

”即结合腹满痛,判定燥屎内结。

1.4 阐述病机《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结合按心下部位紧张感、有抵抗,说明表邪内陷后水热互结成实的结胸证;又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软,但气痞耳。

”以心下部位按之不痛不硬,来说明表邪内陷后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

1.5 鉴别证候类型《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又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证属水热互结,但证有轻重,前者范围局限在心下,按之痛;后者范围可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

1.6 确定治则治法《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进而明确治用寒下或温下。

1.7 判断预后转归《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

”女劳疸出现腹如水状,预后不良。

2. 腹诊内容与操作腹诊,是依据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与切诊。

望诊,是诊察腹部的形态与色泽,;闻诊,是诊察腹部的声音与嗅气味,如胃脘部振水声、肠鸣音等;问诊,是诊察患者自我感觉到的腹部的症状反应,及全身出现的症状。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 在脐上 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 1.5寸处, 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 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脐上压痛主 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旋复花 汤。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 症,主方以四逆散。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 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 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脐下压痛属肾病, 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 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肾气丸化裁。脐中压痛属脾病,脾 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 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 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 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二、旋复花汤
《金匮·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肝着,其人常 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为:“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肝着”之 “着”字,乃附着之意,言营气痹窒、络脉瘀阻之时, 肝脏气血郁滞附着在肝脉所循行的胸胁部位,病人可能 出现胸胁痞闷疼痛之症,捶蹈之后,气血暂时稍通,痞 闷疼痛亦可稍减,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气血得热 则行,亦可减其不适,故“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治 宜行气散滞以疏肝,通阳活血以通络。方用旋复花汤治 疗。
下面就逐一谈谈上述五个方剂的临床应用:
一、四逆散
《伤寒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 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 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有的人怀疑这 个条文,认为既然是“少阴病四逆”,就应当用破阴回 阳的四逆汤治疗,用四逆散不仅无效,反而有害。其实 《难经· 六十六难》早已说过:“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金匮要略》说: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 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这里所说的“四逆”,恰恰是肾 的原气的故障,是肾的原气不能通过三焦达于四肢末梢 所致,怎能说不是少阴病?问题在于为什么三焦失去了 通达原气的功能了,是三焦本身的原因,还是另有原因?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一、四逆散
分析四逆散的组成以及全部条文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或曰 “原发病位”却是在“肝”,是由于肝气疏泄太过,冲激于其 他的某一处,以致通过三焦输往四肢末梢的原气明显地减少了, 所以才出现“四逆”。 这个条文所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 “腹中痛”都是肝气冲激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 下重”则是肝气冲激于本脏本经的表现。对此治疗的方法,绝 不能封堵而迎头平息其冲激,应当顺其疏泄之性,设法分散其 横逆之肝气,即所谓“疏肝理气”。四逆散恰恰有此功能。四 逆散由小柴胡汤及枳实芍药散变化而来,具有治疗肝病应取 “辛、苦、酸、甘”味的鲜明特色。柴胡辛散,枳实苦降,芍 药酸敛,炙甘草甘缓,其中枳实、芍药并行气活血,恰好通行 “为血气所注”的三焦,使四
①李某,男,19岁,河北省冶金学校学生。2001年3月 18日初诊。 患者于元旦后下肢即出大量紫癜,呈点状及小片状,按 之稍感疼痛,不痒、不热,曾服防风通圣散及西药无效。 诊其腹症、舌、脉均如上述。 予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各10克)7剂,每日 一剂,水煎服。 患者于5月27日又来治其头晕,诉上方服后紫癜即除, 未再复发。
一、四逆散 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 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 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 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 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 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 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首先看《难经 · 十六难》所说:“假令得肝脉, …… 其内 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 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 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 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 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 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 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可见,脐左、上、中、右、下 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 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是指体表部位,在人体腹侧中央。相当于 现代所指剑突下这部位。正如《说文解字》 所说:心“在身之中。”在腹诊中,心就指 这个部位。因而,心下不是指左乳下而是指 剑突下至中上腹。心中是指鸠尾穴至膻中穴 的部位。
常见的腹证
• 正常人的腹部无胀满、紧张,心下舒适、腹 肌张力适中,肌肉与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 块、无动悸及压痛等。在病理状态下,腹部 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腹证,其包括患者的 自我感觉和客观指征(腹诊)。常见的腹证 有:
• 二,胸与背相对而言,前胸后背,胸指人体的前 面,包括胸与腹在内,均可统称为胸。如《伤寒 论》中的“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 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 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条,“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证情主要在腹部。 厚朴大黄汤证的支饮胸满,也包括腹满在内。 如将仲景书中的胸,理解为只限于膈肌之上, 可能造成误解。
• 2、心;心在古医籍中有三个含义。
• 一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 典》)。相当于现代所指脑的功能。
• 二是“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 论》),相当于现代所指血液循环中的心脏。 其部位在古代医书中有记载,在胸腔左侧,膈 肌之上,体表左乳下(此处名为虚里)可见其搏动。
• 诊查心下痞硬时应注意:
• (1)皮下脂肪多者(如中年妇女)腹壁表 面较柔软,没有抵抗,但深部有抵抗也为心 下痞硬。
• (2)诊查时患者应该腹部放松,必要时可 让患者屈膝,以免误诊。
• (3)如膨满抵抗的范围至脐周,属于腹满, 非心下痞硬。
• 另外,根据心下痞硬的程度又分为心下硬满、 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多属实证,可选用大 柴胡汤、大陷胸汤之类的方剂治疗。
5.心下支饮
• 为心下部闻及振水音的一种腹证。以指掌 摸心下,稍用力即可听到水声,掌下有摸 暖水袋般感觉。心下支饮为胃内停水,多 为虚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之类的方剂治 疗。
6.腹满
• 腹满是一种自觉症状或他觉的全腹部膨满状 态。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但仅 凭痛与不痛还不能正确判断虚实,实者腹满 内容充实、紧张,用力按压腹壁有底力。虚 证的腹满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紧张但 按之无底力。腹壁虽软弱,但有底力的为实 证,相反腹壁硬,但无底力者属虚证。腹满 便秘者多实,腹满泄泻者多虚。
8.胸腹动悸
• 动悸是腹主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 医者在腹诊时可从腹壁望到,也可通过手掌 感觉到一种搏动感。若医者感觉不到,仅患 者自我感觉到的则为悸,即自我感觉心跳不 安。根据部位不同,动悸可分为心下悸、脐 下悸、肾动悸。
• 正常人动脉的搏动位于腹腔深部,感觉不到 搏动。病理情况下会有自觉或他觉的动悸。 动悸均属于虚证,禁用汗、吐、下之法。动 悸部位不同,治疗用方也不同,如心中悸有 炙甘草汤;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 汤;脐下悸用五苓散;脐旁悸用补中益气汤、 八味丸等。
• 整理、研究中医腹诊,要从《伤寒论》与《金匮 要略》入手。
(一)仲景腹诊的部位
• 仲景腹诊的部位名称,有些与现在的体表定位相 同。如腹、小腹、少腹等,也有不少部位名称与 现在的体表定位不完全相同。
• 1、胸;胸在古代有二个含义。
• 一, 胸与腹相对而言。体腔的上部,膈肌之上为 胸,体腔的下部,膈肌之下为腹,与今义相同。
李光荣
腹诊概述
• 中医腹诊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中,腹诊内容有明显发展, 并且与辨证论治相联系,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诊断 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腹诊内容传入日本 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日本有不少腹诊专 著,并在日本汉方医中广泛应用。而在我国古代 未见腹诊专著,近年才有较少的腹诊著作。
3.心下痞及心下痞满
• 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有痞塞不适之感, 但触摸时无抵抗或压痛的感觉。
• 心下痞满是心下痞兼有心下部位的膨满状态, 临床时需细心体察。心下痞满多为虚证,常 选用人参汤之类的方剂,也有选用苓桂术甘 汤、五苓散、半夏厚朴汤的机会。
4.心下痞硬
• 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但心下痞硬有心 下部的腹直肌紧张。腹诊时用四指并起(拇 指除外),在心下部位触按到有弹性的抵抗 感,但无压痛。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 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也多出现于邪在半 表半里之时,有虚实之分。虚实还需结合脉 诊、舌诊、问诊等综合判断。临床上多选用 三泻心汤,伴有胸胁苦满者可与柴胡剂合方。
• 虚证多选用桂枝加芍药汤、四逆汤、小建中 汤等。实证选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茵陈 蒿汤等。下后虚满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 参汤。腹满应与妊娠、腹腔肿瘤鉴别。
7.心下支结
• 心下支结是上腹部的腹直肌挛急,支撑心下 的一种状态,触诊可有紧张感,但下腹部柔 软。该腹证一般可选用柴胡与芍药合剂,如 柴胡桂枝汤之类进行治疗。心下支结易与里 急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9.少腹满及少腹硬满
• 下腹部的膨满称为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称 为少腹硬满。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或自觉 和他觉均出现的,此种情况多为虚证。少腹 硬满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 血证证小便自利。《伤寒论》第125条“太 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 也,抵当汤主之。”
1.胸胁苦满
• 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我充 满感,而腹诊时医生用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 内上方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同时患者感 到气短,痛苦加重。胸胁苦满可两侧同时出 现,也可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出 现该腹证表明有肝胆经病变,是使用柴胡剂 的指征。
2.挛急
• 指腹直肌的挛急,是由于腹壁深层肌肉痉挛 而被触及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里 急”。这是人体内部的病变在腹直肌或腹肌 上的反映。腹诊时在脐两侧可触摸到如按琴 弦的感觉,也有说似“两木棒”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