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腹诊的研究

1、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

(1)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概念,我国中医界和日本汉方医界对腹诊的基本概念有过不同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狭义的腹诊,一般认为仅指用手触按腹部而进行诊察;广义的腹诊,则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胸、胁、腹进行全面的诊察。刘智壶[1]指出:此种诊法主要属于切诊,但也包括有望、闻、问的诊法内容。它通过诊察腹部与胸胁部表现的各种征象,以判断疾病及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刘氏认为腹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及辨别其病因病机,是由于胸腹与脏腑、经络及某些重要腧穴有着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种联系,脏腑疾病及其病因病机,则在胸腹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病理征候。通过胸腹表现出的病理征象,就能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

(2)腹诊基本原理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中医理论角度阐明腹诊的基本原理,完善体系,如有从腹诊与脏腑的关系,表现在人体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部之中,因而腹诊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在生理上,胸胁腹为脏器所藏之处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之中,脏腑之气血则皆汇聚胸腹。尤其是胸中聚有宗气;大腹又有

中气充盈其中,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居脐腹两侧,又为先天之本,中藏元阴元阳,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同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胸腹内部脏腑与胸腹体表的联系,使胸腹体表部不同的区域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在病理反映上,由于脏腑在胸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的位置而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络,脏腑病变则反映于胸胁腹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自觉或他觉之病理症征。并且,随脏腑的不同病因病机,而可在胸胁腹表现各种相应的征候。胸腹与经络的关系,表现在胸胁腹是很多经络循行通过的部位,与十二及奇经八脉之任、督、冲、带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循行于胸腹内外而在胸腹体表有腧穴分布的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进行研究。

一是从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知识结合的角度探讨腹诊的基本

原理。如有人从解剖生理角度将中西医学的内脏名称、位置、功能统一起来,探讨腹诊的定位诊断,将腹部的病理区划分为同位反应区和异位反应区;有人则利用生物全息理论解释腹诊的原理,也有人从神经生理学角度,以体壁内脏反射来解释体表特定部位对相应内脏器官病变的反应。但是仅从简单的解剖部位与胸腹的对应关系以及经络循经的部位来说明,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深入到细胞水平上,

用细胞光态等原理研究其内脏与胸腹体表的相关性,今后可以用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加以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传统的经典中医腹诊理论上升到细胞及分子理论水平。

(3)规范腹诊区划的研究规范腹诊部位区域的划分,有利于对腹症表现部位的描述和内属脏腑病变的判断。有的将胸腹部划分为胸区、心区、心下、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少腹、右少腹等11个区域,并总结出各种腹症的内属脏腑;有的提出腹诊线和腹诊区的划分法,即腹诊线有第一线(前正中线)、第二线(沿左右腹直肌)、第三线(从乳头直下之肋缘下至髂骨窝),第四线(从章门穴至髂骨里侧),腹诊区有胸胁区,心下区、胃脘区、脐区、脐下区、右少腹区、京门区等,并指出各线、区常见的病理变化;此外,也有据《伤寒论》加以改进,将腹诊区划分为虚里、胸腹、心下、脐部、小腹和少腹等部位。2.腹诊临床意义的理论研究

腹诊运用于临床,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推测预后等方面。在这些方面,腹诊具有其独自的特点,而能补充望舌、诊脉之不及。

用于诊断疾病方面,对于传统医学疾病的诊断,有人认为胸腹症状及体征是诊断某些属于中医学范畴疾病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有些中医学疾病,是以胸腹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所以,腹诊能够比较客观和直接的加以诊察与判断,

并能以次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刘氏总结提出了真心痛,厥心痛、胃脘痛、蚴虫腹痛、肝痈、肠痈、肺胀、臌胀、肠覃、石瘕、水癥、石水、涌水、疝气、痃癖、肥气、息贲、伏梁、痞气、贲豚、脏结、结胸、肠痞、龟胸、肝胀、胆胀、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膀胱胀、乳痈、乳核、乳岩等35种疾病的腹诊征象。腹诊与四诊合参辨病,也是腹诊临床运用之要旨。有的学者提出了胸胁苦满,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及痞坚、心下急及支结、心下濡、心下痛、心下悸、脐上悸、腹胀满、腹痛、少腹急结、少腹拘急等病症的腹征诊断特点。对于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刘氏认为,出现在胸腹的疾病征象,对临床初步判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有重要的意义。而某些以胸腹征象为主症的中医学疾病又与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相似或相同,这些疾病可以互参,以作为诊断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资料。此外,胸腹腧穴压痛对临床诊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刘氏的研究提出,有些疾病通过经络反映于胸腹体表的某些特定的“点”,这些特定的点大多是中医学经脉上的腧穴,因此,腧穴压痛能初步判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这也是中医腹诊独具特色的方面。

用于分析病证方面,研究证明,腹诊在辨证方面,根据胸腹征象的不同状态和性质,可以分析出疾病的病位及所属的病因病机。如有的学者认为,腹诊的辨病证,包括以腹症辨病

证之性质,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属性;又辨病证之形态、程度,以鉴别诊断各类病证。这些研究,使腹诊的辨证趋向规范化。

用于推测预后方面,有些反映于胸腹的病理征象,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把握疾病的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人根据文献研究提出了①虚里动甚,触按弹手有力,或虚里动气移位、散乱;②腹满膨凸,按之坚硬,腹壁青络怒张;③胁及腹内巨大癥块,质地坚硬,固定不移;④脐腹部深陷,肌肤瘦削、折皱,腹力空乏;⑤左胸部或心窝处突发性剧烈疼痛,势如刀绞状等五方面的胸腹征象,为预后险恶的主要客观指标。同时,还提出了①虚里动气和缓,欣然应指;②脐腹部饱满,腹力充实;③腹部平坦,腹肌壮实,按腹柔软,胁腹之内无癥块等方面,是预后良好的胸腹征象。

以上关于中医腹诊临床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在腹诊用于诊断疾病、辨别征候、推测预后诸方面的探讨,已经为临床提出了一些比较确定的诊断辨证指标及有价值的诊断辨病

依据。但这一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如胸腹腧穴在诊断疾病方面的意义,更应拓宽领域,以发现和确定某些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腧穴;在辨证方面,要进一步探讨胸腹征象在辨证中的特殊性,以为中医辨证提供规范化的客观指标,从而使中医腹诊的临床意义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理所当然,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以临床观察与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